CN210426196U - 盘管式换热设备和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盘管式换热设备和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26196U
CN210426196U CN201921398305.7U CN201921398305U CN210426196U CN 210426196 U CN210426196 U CN 210426196U CN 201921398305 U CN201921398305 U CN 201921398305U CN 210426196 U CN210426196 U CN 2104261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coil
refrigerant
cavity
heat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9830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必奎
杨红建
胡乾龙
张自强
刘磊
曾凡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92139830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261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261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261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盘管式换热设备和空调系统,其中盘管式换热设备,包括储液壳体和换热盘管,储液壳体围成储液腔,换热盘管设置在储液腔中,换热盘管中设有分割换热件,将换热盘管中的腔体分割为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均为与换热盘管的螺旋走向一致的螺旋形通路,第一换热腔中的冷媒能够通过换热盘管与储液腔中的第一介质换热,第一换热腔中的冷媒能够通过分割换热件与第二换热腔中的第二介质换热。基于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为与换热盘管一致的螺旋形通路,从而使得冷媒和第二介质在流通的过程中不会存在死角区,从而有效延长了一体化换热设备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盘管式换热设备和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盘管式换热设备和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为满足用户对于热水和制冷/热双重要求,将热水系统和内机系统拼凑整合。但是一般简单拼凑整合的系统存在无法将供热水和制热同时进行,以及管路走线复杂,占用空间大等问题。若是将供热用水箱与内机进行一体化设计,则如何使得一体化设计获得的设备在实现同时供热水和供暖需求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使用寿命,显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盘管式换热设备和空调系统,以实现同时供热水和供暖需求的情况下,提高使用寿命。
一种盘管式换热设备,包括储液壳体和换热盘管,所述储液壳体围成储液腔,所述换热盘管设置在所述储液腔中,所述换热盘管中设有分割换热件,将所述换热盘管中的腔体分割为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二换热腔均为与所述换热盘管的螺旋走向一致的螺旋形通路,所述第一换热腔中的冷媒能够通过所述换热盘管与所述储液腔中的第一介质换热,所述第一换热腔中的冷媒能够通过所述分割换热件与所述第二换热腔中的第二介质换热。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盘管式换热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当所述第一换热腔流过冷媒时,能够同时实现对所述储液腔中第一介质的换热,以及对所述第二换热腔中第二介质的换热,换热效率高。且基于所述盘管式换热设备的存在,使得对应的空调系统在实现同时供暖和供热水需求时,整体管路布局简洁,不用依赖复杂的管路布置来实现以上两种功能。而且基于用于流通冷媒的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流通所述第二介质的第二换热腔为与所述换热盘管一致的螺旋形通路,从而使得冷媒和第二介质在流通的过程中不会存在死角区,从而有效延长了所述一体化换热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割换热件为设置在所述换热盘管中的内盘管,所述内盘管的螺旋方向与所述换热盘管的螺旋方向一致,所述内盘管与所述换热盘管之间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一换热腔,所述内盘管围成所述第二换热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盘管与所述换热盘管同轴设置,形成螺旋形的同轴套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壳体为储液桶,所述同轴套管沿所述储液桶的轴向螺旋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盘管的断面为圆形、波浪圆形或多边形,和/或所述内盘管的断面为圆形、波浪圆形或多边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盘管为两个或多个,各个换热盘管套设,形成多头螺旋盘管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壳体上设有冷媒入口、冷媒出口、出水口和进水口,所述第一换热腔的入口与所述冷媒入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腔的出口与所述冷媒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腔的入口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腔的出口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盘管式换热设备还包括冷媒输入管和冷媒输出管,所述储液壳体上设有冷媒入口、冷媒出口、出水口和进水口,所述内盘管的两端均穿出所述换热盘管的两端,所述换热盘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盘管的外壁连接,形成密封的所述第一换热腔,所述冷媒输入管一端插入所述第一换热腔的入口端,所述冷媒输入管的另一端插设在所述冷媒入口中,所述冷媒输出管一端插入所述第一换热腔的出口端,所述冷媒输出管的另一端插设在所述冷媒出口中,所述内盘管的入口端插设在所述进水口中,所述内盘管的出口端插设在所述出水口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壳体包括内层壳体和套设在所述内层壳体外的外层壳体,所述内层壳体围成所述储液腔,所述外层壳体与所述内层壳体间隔形成辅助安装腔,所述冷媒入口和所述冷媒出口均设置在所述外层壳体上,所述出水口和所述进水口均贯穿所述内层壳体与所述外层壳体,所述冷媒输入管和所述冷媒输出管均安装在所述辅助安装腔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壳体的顶端设有热水出口和补水口,所述换热盘管位于所述储液腔中靠近所述储液壳体的底端的位置,所述补水口设有补水管,所述补水管向所述储液腔中延伸到靠近所述储液壳体底端的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补水管中延伸到所述储液腔中的一端为出水端,所述出水端的补水出口位于所述换热盘管靠近所述储液腔底壁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腔中还设有加热件,用于对所述储液腔中的第一介质进行加热。
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上述的盘管式换热设备。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通过在所述空调系统中设置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盘管式换热设备,使得在实现同时供暖和供热水的情况下,简化所述空调系统整体结构。且,基于供冷媒流通的第一换热腔和供第二介质流通的第二换热腔为与所述换热盘管一致的螺旋形通路,使得在同时供暖和供热水的过程中,在所述换热盘管中流动的液体不会存在死角区,有效延长所述空调系统的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外机系统、热水系统和末端系统,所述外机系统与所述第一换热腔连通,形成冷媒流通回路,所述热水系统与所述储液腔连通,形成生活用水流通回路,所述末端系统与所述第二换热腔连通,形成末端制冷制热介质流通回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盘管式换热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述盘管式换热设备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盘管式换热设备中换热盘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盘管式换热设备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施例所述空调系统的系统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盘管式换热设备;11、储液壳体;111、储液腔;112、冷媒入口;113、冷媒出口;114、出水口;115、进水口;116、内层壳体;117、外层壳体;1171、辅助安装腔;118、热水出口;119、补水口;1191、补水管;12、换热盘管;121、第一换热腔;122、第二换热腔;13、分割换热件;14、冷媒输入管;15、冷媒输出管;20、空调系统;21、外机系统;22、热水系统;23、末端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盘管式换热设备10,包括储液壳体11和换热盘管12。所述储液壳体11围成储液腔111,所述换热盘管12设置在所述储液腔111中。如图4所示,所述换热盘管12中设有分割换热件13,所述分割换热件13将所述换热盘管12中的腔体分割为第一换热腔121和第二换热腔122。所述第一换热腔121和所述第二换热腔122均为与所述换热盘管12的螺旋走向一致的螺旋形通路,所述第一换热腔121中的冷媒能够通过所述换热盘管12与所述储液腔111中的第一介质换热,所述第一换热腔121中的冷媒能够通过所述分割换热件13与所述第二换热腔122中的第二介质换热。
在使用的过程中,当所述第一换热腔121流过冷媒时,能够同时实现对所述储液腔111中第一介质的换热,以及对所述第二换热腔122中第二介质的换热,换热效率高。且基于所述盘管式换热设备10的存在,使得对应的空调系统在实现同时供暖和供热水需求时,整体管路布局简洁,不用依赖复杂的管路布置来实现以上同时供热水和供暖功能。而且基于用于流通冷媒的所述第一换热腔121和流通所述第二介质的第二换热腔122为与所述换热盘管12一致的螺旋形通路,从而使得冷媒和第二介质在流通的过程中不会存在死角区,从而有效延长了所述一体化换热设备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分割换热件13为设置在所述换热盘管12中的内盘管。所述内盘管的螺旋方向与所述换热盘管12的螺旋方向一致,所述内盘管与所述换热盘管12之间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一换热腔121,所述内盘管围成所述第二换热腔122。所述内盘管与所述换热盘管12形成如图3所示螺旋形的套管。
冷媒在所述换热盘管12与所述内盘管之间形成的第一换热腔121中流通时,与所述储液腔111中的第一介质换热,以及与所述内盘管形成的第二换热腔122中的第二介质进行换热。如图2所示,冷媒和第二介质顺着所述换热盘管12和所述内盘管的螺旋走向流动,在整个换热过程中不存在突然转折的死角区,有效避免杂质沉积的情况发生,换热效率高,使用寿命长。
而且,如图2和图3所示,基于所述换热盘管12与所述内盘管为螺旋形盘管,形成类似于拉伸弹簧的筒状结构,在轴向上能够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能,安装过程易调节。而且其对振动、压力波动和冷热交替冲击等外力的承受能力较强。
可选的,所述分割换热件13也可以是其他结构,只要其能够将所述换热盘管12中的腔体分割成所述第一换热腔121和所述第二换热腔122,且所述第一换热腔121和所述第二换热腔122均为与所述换热盘管12的螺旋走向一致的螺旋形通路即可。例如,所述分割换热件13可以为板件,所述板件在所述换热盘管12中沿所述换热盘管12的螺旋走向延伸,最终将所述换热盘管12中的腔体分割为所述第一换热腔121和所述第二换热腔122。
进一步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内盘管与所述换热盘管12同轴设置,形成螺旋形的同轴套管。
冷媒则从所述同轴套管的外层环形腔中流过,第二介质则在所述同轴套管的内层腔体中流动。
而且,具体地,冷媒在所述第一换热腔121中的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二介质在所述第二换热腔122中的流动方向可以同向,也可以逆向。即冷媒和第二介质可以从所述换热盘管12的同一端进入各自的换热腔,或者冷媒和第二介质从所述换热盘管12的不同端进入各自的换热腔。可以通过选择以上两种冷媒与第二介质流向方式调整冷媒与第二介质在所述换热盘管12中流动时的换热量。
而具体地,所述换热盘管12的断面可以为圆形、波浪圆形或多边形。
所述内盘管的断面为圆形、波浪圆形或多边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断面形状。
而且,通过将所述换热盘管12和/或所述内盘管的断面设计为波浪圆形或多边形可以增大冷媒与所述第一介质和所述第二介质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提高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壳体11为储液桶,所述同轴套管沿所述储液桶的轴向螺旋延伸。
安装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拉伸调节所述同轴套管在轴向上的长度,使得所述同轴套管的两端与所述储液壳体11上各个安装孔对应。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盘管12为两个或多个,各个换热盘管12套设,形成多头螺旋盘管组件。
从而提高所述换热盘管12的换热能力。或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数量的换热盘管12参与到冷媒和第二介质输送过程中,使得所述盘管式换热设备10的换热能力符合需求。
当不需要同时供热水和供暖时,可以根据需要将所述储液腔111中不储水,或者所述第二换热腔122中不通第二介质。即若只需要对末端装置进行制冷或制热,不需要供热水或冷水时,则所述储液腔111中不必存储水。若只需要供热水或冷水时,则所述第二换热腔122中不用通入第二介质。
在同时供热水和供暖的情况下,当所述储液腔111中的热水达到目标温度后,若所述第一换热腔121中继续流通冷媒,所述第二换热腔122中继续流通第二介质,可以在实现供暖的同时对所述储液腔111中的第一介质起到保温的效果。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储液壳体11上设有冷媒入口112、冷媒出口113、出水口114和进水口115。所述第一换热腔121的入口与所述冷媒入口112连通,所述第一换热腔121的出口与所述冷媒出口113连通。所述第二换热腔122的入口与所述进水口115连通,所述第二换热腔122的出口与所述出水口114连通。
当所述盘管式换热设备10中形成所述多头螺旋盘管组件时,所述多头螺旋盘管组件中包括的各个第一换热腔121的入口均与所述冷媒入口112连通,各个第一换热腔121的出口均与所述冷媒出口113连通。各个第二换热腔122的入口均与所述进水口115连通,各个所述第二换热腔122的出口均与所述出水口114连通。具体连通形式可以通过另设辅助管路来实现,或者采用其他方式,在这里不做具体限制。
所述冷媒入口112、冷媒出口113、出水口114和进水口115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用户实际需要调整。而基于所述换热盘管12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能,因此在安装的过程中能够适当调整适用不同位置的各个安装口的需求。
外机中的冷媒从所述冷媒入口112进入所述第一换热腔121,在所述第一换热腔121中流通换热后从所述冷媒出口113流回至外机。而末端装置中的第二介质从所述进水口115流入所述第二换热腔122,在所述第二换热腔122中流动换热后流回至末端装置。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当所述分割换热件13为所述内盘管时,所述盘管式换热设备10还包括冷媒输入管14和冷媒输出管15。
如图3所示,所述内盘管的两端均穿出所述换热盘管12的两端,所述换热盘管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盘管的外壁连接,形成密封的所述第一换热腔121。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冷媒输入管14一端插入所述第一换热腔121的入口端,所述冷媒输入管14的另一端插设在所述冷媒入口112中。所述冷媒输出管15一端插入所述第一换热腔121的出口端,所述冷媒输出管15的另一端插设在所述冷媒出口113中。
外机中的冷媒则通过所述冷媒输入管14进入所述第一换热腔121,之后从所述冷媒输出管15流回至外机。实现冷媒与第二换热腔122中第二介质的隔离。所述冷媒输入管14和所述冷媒输出管15分别穿过所述冷媒入口112和所述冷媒出口113后与外机连通。
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内盘管的入口端插设在所述进水口115中,所述内盘管的出口端插设在所述出水口114中。所述内盘管的入口端穿过所述进水口115与末端装置连通,所述内盘管的出口端穿过所述出水口114与末端装置连通,形成供第二介质流通的循环回路。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储液壳体11包括内层壳体116和套设在所述内层壳体116外的外层壳体117。所述内层壳体116围成所述储液腔111,所述外层壳体117与所述内层壳体116间隔形成辅助安装腔1171。所述冷媒入口112和所述冷媒出口113均设置在所述外层壳体117上,所述出水口114和所述进水口115均贯穿所述内层壳体116与所述外层壳体117,所述冷媒输入管14和所述冷媒输出管15均安装在所述辅助安装腔1171中。
即所述换热盘管12的两端均穿过所述内层壳体116进入所述辅助安装腔1171中,而所述内盘管在随着所述换热盘管12穿过所述内层壳体116后,继续延伸穿过所述外层壳体117。而所述冷媒输入管14和所述冷媒输出管15则进一步插入所述换热盘管12中,与所述第一换热腔121连通。
进一步地,为避免所述储液腔111中的第一介质在所述内层壳体116与所述换热盘管12装配的位置泄露,可以在所述内层壳体116与所述换热盘管12之间设置密封件。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进水口115、冷媒出口113、冷媒入口112和出水口114在所述储液壳体11上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则当所述第一换热腔121通入冷媒,所述第二换热腔122通入第二介质时,所述冷媒的流向与所述第二介质的流向相反,两者之间相对流通速度较快。
当然,可选的,所述进水口115、冷媒出口113、冷媒入口112和出水口114的位置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应性调整。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储液壳体11的顶端设有热水出口118和补水口119,所述换热盘管12位于所述储液腔111中靠近所述储液壳体11的底端的位置,所述补水口119设有补水管1191,所述补水管1191向所述储液腔111中延伸到靠近所述储液壳体11底端的位置。
将冷水补充到所述储液壳体11的底端与所述换热盘管12进行有效换热,热量上浮,换热后的热水,从所述储液壳体11顶端的热水出口118流出,提高对所述储液腔111中冷水的加热效率。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补水管1191中延伸到所述储液腔111中的一端为出水端,所述出水端的补水出口位于所述换热盘管12靠近所述储液腔111底壁的一侧。
进一步确保所述换热盘管12能够对补充进来的冷水进行加热,提高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腔111中还设有加热件,用于对所述储液腔111中的第一介质进行加热。当所述第一换热腔121中冷媒的热量不足以满足供热水的需求时,所述加热件能够进一步补充加热,提高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20,包括上述的盘管式换热设备10。
通过在所述空调系统20中设置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盘管式换热设备10,使得在实现同时供暖和供热水的情况下,简化所述空调系统20整体结构。且,基于供冷媒流通的第一换热腔121和供第二介质流通的第二换热腔122为与所述换热盘管12一致的螺旋形通路,使得在同时供暖和供热水的过程中,在所述换热盘管12中流动的液体不会存在死角区,有效延长所述空调系统20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空调系统20还包括外机系统21、热水系统22和末端系统23,所述外机系统21与所述第一换热腔121连通,形成冷媒流通回路,所述热水系统22与所述储液腔111连通,形成生活用水流通回路,所述末端系统23与所述第二换热腔122连通,形成末端制冷制热介质流通回路。
从而当所述外机系统21提供的冷媒经过所述第一换热腔121时,能够同时对所述储液腔111中的生活用水进行加热,以及对所述第二换热腔122中用于末端装置进行制热的介质进行加热。
具体地,当所述储液壳体11上设有所述冷媒入口112、冷媒出口113、出水口114和进水口115时,所述外机系统21连通在所述冷媒入口112与所述冷媒出口113之间,所述末端系统23连通在所述出水口114与所述进水口115之间。
所述热水系统22则连通在所述储液壳体11上的热水出口118与补水口119之间。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4)

1.一种盘管式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液壳体和换热盘管,所述储液壳体围成储液腔,所述换热盘管设置在所述储液腔中,所述换热盘管中设有分割换热件,将所述换热盘管中的腔体分割为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二换热腔均为与所述换热盘管的螺旋走向一致的螺旋形通路,所述第一换热腔中的冷媒能够通过所述换热盘管与所述储液腔中的第一介质换热,所述第一换热腔中的冷媒能够通过所述分割换热件与所述第二换热腔中的第二介质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管式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割换热件为设置在所述换热盘管中的内盘管,所述内盘管的螺旋方向与所述换热盘管的螺旋方向一致,所述内盘管与所述换热盘管之间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一换热腔,所述内盘管围成所述第二换热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管式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盘管与所述换热盘管同轴设置,形成螺旋形的同轴套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管式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壳体为储液桶,所述同轴套管沿所述储液桶的轴向螺旋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管式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盘管的断面为圆形、波浪圆形或多边形,和/或所述内盘管的断面为圆形、波浪圆形或多边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管式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盘管为两个或多个,各个换热盘管套设,形成多头螺旋盘管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盘管式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壳体上设有冷媒入口、冷媒出口、出水口和进水口,所述第一换热腔的入口与所述冷媒入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腔的出口与所述冷媒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腔的入口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腔的出口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盘管式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媒输入管和冷媒输出管,所述储液壳体上设有冷媒入口、冷媒出口、出水口和进水口,所述内盘管的两端均穿出所述换热盘管的两端,所述换热盘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盘管的外壁连接,形成密封的所述第一换热腔,所述冷媒输入管一端插入所述第一换热腔的入口端,所述冷媒输入管的另一端插设在所述冷媒入口中,所述冷媒输出管一端插入所述第一换热腔的出口端,所述冷媒输出管的另一端插设在所述冷媒出口中,所述内盘管的入口端插设在所述进水口中,所述内盘管的出口端插设在所述出水口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盘管式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壳体包括内层壳体和套设在所述内层壳体外的外层壳体,所述内层壳体围成所述储液腔,所述外层壳体与所述内层壳体间隔形成辅助安装腔,所述冷媒入口和所述冷媒出口均设置在所述外层壳体上,所述出水口和所述进水口均贯穿所述内层壳体与所述外层壳体,所述冷媒输入管和所述冷媒输出管均安装在所述辅助安装腔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盘管式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壳体的顶端设有热水出口和补水口,所述换热盘管位于所述储液腔中靠近所述储液壳体的底端的位置,所述补水口设有补水管,所述补水管向所述储液腔中延伸到靠近所述储液壳体底端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盘管式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管中延伸到所述储液腔中的一端为出水端,所述出水端的补水出口位于所述换热盘管靠近所述储液腔底壁的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盘管式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腔中还设有加热件,用于对所述储液腔中的第一介质进行加热。
13.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盘管式换热设备。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机系统、热水系统和末端系统,所述外机系统与所述第一换热腔连通,形成冷媒流通回路,所述热水系统与所述储液腔连通,形成生活用水流通回路,所述末端系统与所述第二换热腔连通,形成末端制冷制热介质流通回路。
CN201921398305.7U 2019-08-26 2019-08-26 盘管式换热设备和空调系统 Active CN2104261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98305.7U CN210426196U (zh) 2019-08-26 2019-08-26 盘管式换热设备和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98305.7U CN210426196U (zh) 2019-08-26 2019-08-26 盘管式换热设备和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26196U true CN210426196U (zh) 2020-04-28

Family

ID=70364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98305.7U Active CN210426196U (zh) 2019-08-26 2019-08-26 盘管式换热设备和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261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10684B2 (en) Machine 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
US10429084B2 (en) Heat pump water heater
CN105408702A (zh) 使用磁致热材料的可变热泵
JP2020023965A (ja) 車両の冷却システム
US20220173014A1 (en) Liquid cooling system
CN210426196U (zh) 盘管式换热设备和空调系统
CN218594084U (zh) 车辆热管理集成装置、车辆热管理系统和电动汽车
CN210463294U (zh) 移动空调
KR20190118322A (ko) 냉동기용 열교환기
CN211551787U (zh) 一种水箱内机一体换热器和热水供暖一体化换热设备
CN111169275B (zh) 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和车辆
US5099657A (en) Structure of cooling tank for water cooler
CN210601990U (zh) 换热组件和移动空调
CN110411245A (zh) 盘管式换热设备和空调系统
CN216048526U (zh) 储液组件、换热装置、室外机和热泵设备
CN218884337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20303947U (zh) 蒸发器、制冷剂循环系统及制冷设备
EP3964757B1 (en) Air conditioner
CN110856418B (zh) 散热装置和空调器
CN218495436U (zh) 换热器
CN217357157U (zh) 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4974009B (zh) 一种双散热模式的户外液晶显示广告机
CN217236139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9961203U (zh) 一种风墙空调
CN220153019U (zh) 冰箱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