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23547U - 缓冲平衡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缓冲平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23547U
CN210423547U CN201921146148.0U CN201921146148U CN210423547U CN 210423547 U CN210423547 U CN 210423547U CN 201921146148 U CN201921146148 U CN 201921146148U CN 210423547 U CN210423547 U CN 2104235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cover
cylinder body
hole
piston
force appl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4614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鑫
黄科
周保君
钟波
于文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ansing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ansing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ansing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ansing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4614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235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235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235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缓冲平衡装置,包括缸体;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封盖于缸体相对两端的开口上,并与缸体围合形成有密闭的容置腔;活塞,容置于容置腔内,并将容置腔分隔成密闭的两个容置分腔;施力杆,活塞套设于施力杆的中部,施力杆的相对两端分别贯穿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并伸出缸体外;及弹性胶体,填充于两个容置分腔内。本实用新型当受到压缩或者拉伸时,通过活塞挤压弹性胶体来吸收外力产生的能量,同时使得填充在两个容置分腔内的弹性胶体之间产生压力差,当外力撤除后,无需借助弹性元件,即可将活塞推顶回到平衡位置上,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缓冲平衡装置没有稳定的平衡位置、需要借助弹性元件恢复初始状态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缓冲平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平衡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缓冲平衡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缓冲平衡装置可作为轨道交通领域的被动安全防护装置、电梯井的缓冲吸能装置、建筑桥梁领域的缓冲减震装置等使用。
现有的缓冲平衡装置主要分为弹簧类和液压类等,其中,弹簧类缓冲平衡装置既能压缩也能拉伸,但是重量大,载荷不精确,存在弹簧碎裂风险等缺点;液压类缓冲平衡装置由于液压油为不可压缩流体,所以自身无法压缩,需要借助其它弹性元件来恢复初始状态,并且此类缓冲平衡装置主要依靠阻尼吸能,没有稳定的平衡位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冲平衡装置,包括但不限于解决缓冲平衡装置没有稳定的平衡位置、需要借助弹性元件恢复初始状态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缓冲平衡装置,包括:
缸体;
两个端盖,分别为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封盖于所述缸体相对两端的开口上,并与所述缸体围合形成有密闭的容置腔;
活塞,容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并将所述容置腔分隔成密闭的两个容置分腔;
施力杆,所述活塞套设于所述施力杆的中部,所述施力杆的相对两端分别贯穿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并伸出所述缸体外,或者所述施力杆的一端与所述活塞紧固连接,所述施力杆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一端盖并伸出所述缸体外;以及
弹性胶体,填充于两个所述容置分腔内。
可选地,所述施力杆与所述活塞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上分别设置有限流结构,所述限流结构包括:
容置槽,凹设于所述第一端盖或所述第二端盖的内端面上;
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一端盖或所述第二端盖的外端面,并与所述容置槽连通;
限流件,容置于所述容置槽内,并可封盖所述第一通孔;以及
中空限位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口上以限止所述限流件从所述容置槽内脱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容置槽之间过渡处的内径从所述第一通孔的所在侧向所述容置槽的所在侧逐渐增大。
可选地,所述限流件为钢珠。
可选地,所述中空限位件为空心螺柱。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平衡装置还包括:
两个第一密封圈,分别环设于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缸体之间和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缸体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平衡装置还包括:
第二密封圈,环设于所述活塞的外表面上,并与所述缸体的内表面抵顶。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的中央分别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施力杆的相对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所述第二通孔后伸出所述缸体外,所述缓冲平衡装置还包括:
两个第三密封圈,分别环设于两个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的内表面上,并与所述施力杆的外表面抵顶。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盖的中央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施力杆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后伸出所述缸体外,所述缓冲平衡装置还包括:
第四密封圈,环设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的内表面上,并与所述施力杆的外表面抵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平衡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了活塞将容置腔分隔成密封的两个容置分腔,当受到压缩或者拉伸时,施力杆会驱使活塞移动,通过活塞挤压弹性胶体来吸收外力产生的能量,同时使得填充在两个容置分腔内的弹性胶体之间产生压力差,当外力撤除后,被压缩的弹性胶体的体积会逐渐扩大,无需借助弹性元件,即可将活塞推顶回到平衡位置上,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缓冲平衡装置没有稳定的平衡位置、需要借助弹性元件恢复初始状态的技术问题,保证了缓冲平衡装置的吸能效果,提升了缓冲平衡装置缓冲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缓冲平衡装置的轴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缓冲平衡装置的轴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缓冲平衡装置中第一端盖的轴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缓冲平衡装置中活塞和施力杆的主视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缓冲平衡装置、10—缸体、30—活塞、40—施力杆、50—弹性胶体、60—第一密封圈、70—第二密封圈、80—第三密封圈、90—第四密封圈、21—第一端盖、22—第二端盖、23—限流结构、100—容置腔、201—第一凹槽、202—第二通孔、203—第三凹槽、231—容置槽、232—第一通孔、233—限流件、234—中空限位件、300—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术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和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平衡装置进行说明。该缓冲平衡装置1包括缸体10、两个端盖、活塞30、施力杆40以及弹性胶体50,其中,两个端盖分别为第一端盖21和第二端盖22,第一端盖21和第二端盖22封盖在缸体10相对两端的开口上,并且第一端盖21和第二端盖22与缸体10围合形成有密闭的容置腔100,活塞30容置在容置腔100内,可以沿缸体10的轴向作直线往复移动,并且活塞30可以将容置腔100分隔成密闭的两个容置分腔,此处,活塞30紧固地套设在施力杆40的中部,施力杆40的相对两端分别贯穿第一端盖21和第二端盖22并且伸出缸体10外(如图1所示),或者施力杆40的一端与活塞30紧固连接,施力杆40的另一端贯穿第一端盖21并且伸出缸体10外(如图2所示),弹性胶体50填充在两个容置分腔内。
使用时,先将具有一定初始压力的弹性胶体50分别填充进两个容置分腔内,两个容置分腔内的弹性胶体50会分别对活塞30的相对两端面施加压力,当作用在活塞30相对两端面的压强相等时,活塞30所处的位置即为平衡位置,接着无论是对缓冲平衡装置1进行压缩或者拉伸,通过施力杆40驱使活塞30挤压靠近第二端盖22的容置分腔内的弹性胶体50或者挤压靠近第一端盖21的容置分腔内的弹性胶体50,都可以通过弹性胶体50的压缩吸收作用在施力杆40上的外力产生的能量,此时,体积较小的容置分腔内的弹性胶体50的体积缩小,体积较大的容置分腔内的弹性胶体50的体积扩大,体积缩小的弹性胶体50的压力大于体积扩大的弹性胶体50的压力,当外力撤除后,活塞30在弹性胶体50的压力作用下会逐渐回归到平衡位置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平衡装置1,采用了活塞30将容置腔100分隔成密封的两个容置分腔,当受到压缩或者拉伸时,施力杆40会驱使活塞30移动,通过活塞30挤压弹性胶体50来吸收外力产生的能量,同时使得填充在两个容置分腔内的弹性胶体50之间产生压力差,当外力撤除后,被压缩的弹性胶体50的体积会逐渐扩大,无需借助弹性元件,即可将活塞30推顶回到平衡位置上,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缓冲平衡装置没有稳定的平衡位置、需要借助弹性元件恢复初始状态的技术问题,保证了缓冲平衡装置1的吸能效果,提升了缓冲平衡装置1缓冲的稳定性。可以理解的是,此处弹性元件是指弹簧、弹性体等。
可选地,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平衡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施力杆40与活塞30一体成型,这样有利于提高缓冲平衡装置1的组装精度和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平衡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第一端盖21和第二端盖22上分别设置有限流结构23,该限流结构23包括容置槽231、第一通孔232、限流件233以及中空限位件234,其中,容置槽231凹设在第一端盖21或者第二端盖22的内端面上,第一通孔232贯穿第一端盖21或者第二端盖22的外端面,并且与容置槽231连通,限流件233容置在容置槽231内,并且限流件233可以封盖第一通孔232,中空限位件234可拆卸地连接在容置槽231的槽口上,用于限止限流件从容置槽231内脱出。具体地,中空限位件234的内孔与容置槽231连通,这样中空限位件234、容置槽231与第一通孔232可以相接形成流体通道,该流体通道贯穿第一端盖21或者第二端盖22,其中,容置槽231的宽度大于第一通孔232的孔径,限流件233的外径大于第一通孔232的孔径,并且限流件233的外径小于容置槽231的宽度,使得限流件233可以沿容置槽231在容置槽231与第一通孔232相接的一侧和中空限位件234之间随意移动。这样有利于通过该流体通道向缸体10的容置分腔内注入弹性胶体50,并且阻挡弹性胶体50从容置分腔内溢出,起到了导向阀的作用。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平衡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通孔232与容置槽231之间过渡处的内径从第一通孔232的所在侧向容置槽231的所在侧逐渐增大,即第一通孔232与容置槽231之间过渡处的轴截面轮廓呈喇叭状或者放射状,有利于引导限流件233移入第一通孔232与容置槽231之间的过渡处形成密封,达到隔断第一通孔232与容置槽231的作用。
可选地,请参阅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平衡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限流件233为钢珠。
可选地,请参阅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平衡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空限位件234为空心螺柱。具体地,在容置槽231的槽口处开设有内螺纹,该内螺纹与中空限位件234的外螺纹实现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平衡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缓冲平衡装置1还包括两个第一密封圈60,两个第一密封圈60分别环设在第一端盖21与缸体10之间和第二端盖22与缸体10之间。具体地,在第一端盖21的与缸体10的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上开设有第一凹槽201,第一凹槽201绕第一端盖21的轴线沿第一端盖21的外表面周向延伸,第一密封圈60镶嵌在第一凹槽201内,并且第一密封圈60的相对两环面分别与第一端盖21的外表面与缸体10的内表面抵顶,有效地提高了第一端盖21的密封效果。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第二端盖22的结构与第一端盖21的结构一致。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图2和图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平衡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缓冲平衡装置1还包括第二密封圈70,该第二密封圈70环设在活塞30的外表面上,并且与缸体10的内表面抵顶。具体地,在活塞30的与缸体10的内表面相对的外表面上开设有第二凹槽300,第二凹槽300绕活塞30的轴线沿活塞30的外表面周向延伸,第二密封圈70镶嵌在第二凹槽300内,并且第二密封圈70的相对两环面分别与活塞30的外表面与缸体10的内表面抵顶,既有效地提高了活塞30的密封效果,又可以避免第二密封圈70阻碍活塞30移动。
可选地,请参阅图1和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平衡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第一端盖21和第二端盖22的中央分别开设有第二通孔202,此处,施力杆40的相对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二通孔202后伸出缸体10外,缓冲平衡装置1还包括两个第三密封圈80,两个第三密封圈80分别环设在两个第二通孔202的孔壁的内表面上,并与施力杆40的外表面抵顶。具体地,在第一端盖21上,第二通孔202的孔壁的内表面上开设有第三凹槽203,第三凹槽203绕第二通孔202的轴线沿第二通孔202的孔壁的内表面周向延伸,第三密封圈80镶嵌在第三凹槽203内,并且第三密封圈80的相对两环面分别与第二通孔202的孔壁的内表面与施力杆40的外表面抵顶,既有效地提高了第一端盖21的密封效果,又可以避免第三密封圈80阻碍施力杆40移动。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第二端盖22的结构与第一端盖21的结构一致。
可选地,请参阅图2和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平衡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第一端盖21的中央开设有第二通孔202,同时,施力杆40的一端穿过第二通孔202后伸出缸体10外,缓冲平衡装置1还包括第四密封圈90,该第四密封圈90环设在第二通孔202的孔壁的内表面上,并与施力杆40的外表面抵顶。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杆40只有一端从第一端盖21的第二通孔202处伸出缸体10外,施力杆40的另一端与活塞30一体成型;具体地,在第二通孔202的孔壁的内表面上开设有第三凹槽203,第三凹槽203绕第二通孔202的轴线沿第二通孔202的孔壁的内表面周向延伸,第三密封圈80镶嵌在第三凹槽203内,并且第三密封圈80的相对两环面分别与第二通孔202的孔壁的内表面与施力杆40的外表面抵顶,既有效地提高了第一端盖21的密封效果,又可以避免第三密封圈80阻碍施力杆40移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缓冲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缸体;
两个端盖,分别为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封盖于所述缸体相对两端的开口上,并与所述缸体围合形成有密闭的容置腔;
活塞,容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并将所述容置腔分隔成密闭的两个容置分腔;
施力杆,所述活塞套设于所述施力杆的中部,所述施力杆的相对两端分别贯穿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并伸出所述缸体外,或者所述施力杆的一端与所述活塞紧固连接,所述施力杆的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一端盖并伸出所述缸体外;以及
弹性胶体,填充于两个所述容置分腔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杆与所述活塞一体成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上分别设置有限流结构,所述限流结构包括:
容置槽,凹设于所述第一端盖或所述第二端盖的内端面上;
第一通孔,贯穿所述第一端盖或所述第二端盖的外端面,并与所述容置槽连通;
限流件,容置于所述容置槽内,并可封盖所述第一通孔;以及
中空限位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容置槽的槽口上以限止所述限流件从所述容置槽内脱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容置槽之间过渡处的内径从所述第一通孔的所在侧向所述容置槽的所在侧逐渐增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件为钢珠。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限位件为空心螺柱。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两个第一密封圈,分别环设于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缸体之间和所述第二端盖与所述缸体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缓冲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密封圈,环设于所述活塞的外表面上,并与所述缸体的内表面抵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缓冲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的中央分别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施力杆的相对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所述第二通孔后伸出所述缸体外,所述缓冲平衡装置还包括:
两个第三密封圈,分别环设于两个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的内表面上,并与所述施力杆的外表面抵顶。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缓冲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的中央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施力杆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后伸出所述缸体外,所述缓冲平衡装置还包括:
第四密封圈,环设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的内表面上,并与所述施力杆的外表面抵顶。
CN201921146148.0U 2019-07-19 2019-07-19 缓冲平衡装置 Active CN2104235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46148.0U CN210423547U (zh) 2019-07-19 2019-07-19 缓冲平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46148.0U CN210423547U (zh) 2019-07-19 2019-07-19 缓冲平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23547U true CN210423547U (zh) 2020-04-28

Family

ID=70381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46148.0U Active CN210423547U (zh) 2019-07-19 2019-07-19 缓冲平衡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235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32504B (zh) 一种基于薄壁小孔节流的倒置式双出杆斜拉索油阻尼器
US20150198212A1 (en) Double-rod type shock absorber
CN108953462B (zh) 一种直列式液压阻尼器
CN102296528A (zh) 多跨桥梁抗震用高精度速度锁定器
CN104989764A (zh) 一种孔长可自调整的孔隙式粘滞阻尼器
CN105114513B (zh) 速度位移双锁限压式粘滞阻尼器
CN210423547U (zh) 缓冲平衡装置
CN202273170U (zh) 多跨桥梁抗震用高精度速度锁定器
CN112628238B (zh) 一种具有高缓冲性能的液压油缸及其工作方法
CN107906160B (zh) 一种新型杆式粘滞阻尼器
CN111022421B (zh) 具有外置载荷吸收套筒结构的双作用缓冲液压缸
CN215634627U (zh) 一种纳米吸能阻尼器
CN111720475B (zh) 一种阻尼器
CN213799676U (zh) 一种弹性胶泥芯子
CN207569137U (zh) 一种新型杆式粘滞阻尼器
RU2156899C1 (ru) Упругий демпфер
CN214578525U (zh) 一种重载荷固定阻尼力液压双向速度控制器
CN211175172U (zh) 一种可调节双向气弹簧
CN103088934B (zh) 一种限压外置调节式粘滞阻尼器
CN104452576B (zh) 速度位移双锁调节式粘滞阻尼器
CN110374220B (zh) 一种黏滞阻尼器
CN215171780U (zh) 一种新型大行程粘滞阻尼器
CN206409563U (zh) 一种多活塞式粘滞阻尼器
CN211501449U (zh) 可用于工业4.0高稳定可调节缓冲器
CN209800597U (zh) 一种管道阻尼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