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79627U - 插头 - Google Patents

插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79627U
CN210379627U CN201921366240.8U CN201921366240U CN210379627U CN 210379627 U CN210379627 U CN 210379627U CN 201921366240 U CN201921366240 U CN 201921366240U CN 210379627 U CN210379627 U CN 2103796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plug
grounding elastic
elastic sheet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6624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詹大德
陈佳
游延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utuo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Lumi Unite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utu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utu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utu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6624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796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796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796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插头,插头包括第一接地弹片和第二接地弹片。第一接地弹片开设有通孔。第二接地弹片包括相连接的板体及连接部,连接部穿经通孔且相对板体旋转,以使第二接地弹片卡设于第一接地弹片。本申请实施例的插头通过在第一接地弹片开设通孔,并在第二接地弹片的连接部穿经通孔后将连接部相对板体进行旋转,使得连接部的形状产生相应的改变而不易滑出通孔,从而保证了第一接地弹片与第二接地弹片相互连接后不容易脱离。

Description

插头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插头。
背景技术
一般地,插头中设置有多个接地弹片来与对应的插脚连接以使得用户在使用插头的过程更加安全。然而,多个接地弹片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可靠,导致接地弹片之间容易脱离。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插头,以解决以上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插头,插头包括第一接地弹片和第二接地弹片,第一接地弹片开设有通孔,第二接地弹片包括相连接的板体及连接部,连接部穿经通孔且相对板体旋转,以使第二接地弹片卡设于第一接地弹片。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接地弹片包括相互背离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和板体相抵,第二表面和连接部相抵。
在一种实施例中,板体的宽度大于通孔的宽度,连接部的宽度小于通孔的宽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体及第二连接体,第一连接体与板体连接,第一连接体收容于通孔;第二连接体与第一连接体连接,第二连接体自通孔伸出。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体的宽度小于第二连接体的宽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体相对第一连接体旋转。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体绕第一转轴相对第一连接体旋转,以使连接部卡设于通孔,第一转轴平行于通孔的中心轴。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体绕第二转轴相对第一连接体旋转,以使连接部卡设于通孔,第二转轴垂直于通孔的中心轴。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连接体分别沿相背的方向绕第二转轴旋转。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体包括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沿垂直于通孔的中心轴的方向分布,第一端面相对第二端面旋转。
本申请实施例的插头通过在第一接地弹片开设通孔,并在第二接地弹片的连接部穿经通孔后将连接部相对板体进行旋转,使得连接部的形状产生相应的改变而不易滑出通孔,从而保证了第一接地弹片与第二接地弹片相互连接后不容易脱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插头沿II-II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头的第一接地弹片与第二接地弹片相互分离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头的第一接地弹片与第二接地弹片旋转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V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至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头的第一接地弹片与第二接地弹片多种旋转操作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与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插头100。插头100包括第一接地弹片10和第二接地弹片20。第一接地弹片10开设有通孔11。第二接地弹片20包括相连接的板体21及连接部22,连接部22穿经通孔11且相对板体21旋转,以使第二接地弹片20卡设于第一接地弹片10。
其中,插头100可以是德法(德国和法国)两用类型的插头100,插头100可以包括两个插针,其中一个插针可用于与火线连接,另一个插针可用于与零线连接。插头100可通过第一接地弹片10与第二接地弹片20接地,通过两个弹片(第一接地弹片10与第二接地弹片20)来接地能够减少用户在使用插头100的过程中因电器漏电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通孔11的形状可以呈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四边形或其他多边形。本实施例中,通孔11的形状为矩形。连接部22相对板体21旋转是指:连接部22穿经通孔11并通过相对板体21旋转而使得连接部22的形状发生改变,导致连接部22不能回退脱离通孔11。
本申请实施例的插头100中,第一接地弹片10与第二接地弹片20设置为分体结构,避免了制造一体化结构的接地弹片的难度,能够简化接地弹片的生产工艺;分体结构的第一接地弹片10与第二接地弹片20的安装方式简单,避免了一体化结构的接地弹片因尺寸过大而增加装配插头100的难度;第二接地弹片20的连接部22穿经通孔11并相对板体21进行旋转,使得连接部22的形状产生改变而不易滑出通孔11,保证了第一接地弹片10与第二接地弹片20相互连接后不容易脱离;此外,弹片(第一接地弹片10与第二接地弹片20)之间采用的旋转操作避免了弹片采用其他连接方式(例如螺丝锁附)而导致插头100长时间使用后出现螺丝松动而导致弹片之间相互脱离的问题,弹片的旋转操作也无需增加其他零件(例如螺丝锁附需要新增螺钉螺母)即可进行连接,从而能够减少占用插头100内部的空间。
第一接地弹片10与第二接地弹片20均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例如,第一接地弹片10与第二接地弹片20采用铜或铜合金制成,铜或铜合金的延展性及导电性较佳,如此,在保证插头100接地位置的良好的导电性的情况下,亦有利于工人对连接部22进行旋转操作。
第一接地弹片10包括相互背离的第一表面14和第二表面15,第一表面14和板体21相抵,第二表面15和连接部22相抵。如此,使得第一接地弹片10与第二接地弹片20连接后不容易出现相互松动的空间,更有利于提高两个接地弹片之间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3,连接部22的宽度W2小于通孔11的宽度W4,或者说,连接部22沿Y轴方向的尺寸小于通孔11沿Y轴方向的尺寸,如此,使得连接部22能够穿设通孔11。板体21的宽度W1大于通孔11的宽度W4,或者说,板体21沿Y轴方向的尺寸大于通孔11沿Y轴方向的尺寸,如此,板体21能够起到防呆的作用,能够避免第二接地弹片20过度穿过通孔11。
请继续参阅图3,连接部22包括第一连接体220及第二连接体221,第一连接体220与板体21连接,第二连接体221与第一连接体220连接,第二连接体221位于第一连接体220的与板体21相背的一端。
图3所示的第一接地弹片10与第二接地弹片20为未进行连接的状态,第二接地弹片20可以沿图示的Z轴方向将连接部22穿入通孔11;图4和图5所示的连接部22为穿经通孔11但未进行旋转操作的状态;如图6至图20所示,第二连接体221相对第一连接体220旋转,第一连接体220收容于通孔11,第二连接体221自通孔11伸出,使得第二连接体221能够通过旋转而保持伸出通孔11外的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体220的宽度W2小于第二连接体221的宽度W3。由于第二连接体221与板体21分别位于通孔11的两侧,第一连接体220的宽度W2无需过大也能够通过连接第二连接体221与板体21而使得第二接地弹片20卡设于第一接地弹片10,有利于节省材料。而第一连接体220的宽度W2相对第二连接体221的宽度W3较小,亦有利于第二连接体221相对第一连接体220进行旋转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部22穿经通孔11并相对板体21旋转,使得旋转后的连接部22的形状发生改变,旋转后的连接部22沿X轴方向的尺寸比旋转前的连接部22沿X轴方向的尺寸增大,且大于通孔11沿X轴方向的尺寸,从而使得连接部22卡设于通孔11。
例如,第二连接体221相对第一连接体220旋转以使连接部22的形状发生改变而卡设于通孔11。请参阅图6与图7,第二连接体221绕第一转轴41相对第一连接体220旋转,以使连接部22卡设于通孔11。其中,第一转轴41平行于通孔11的中心轴12。
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二连接体221绕第一转轴41相对第一连接体220沿顺时针方向D1旋转;或者,如图7所示,第二连接体221绕第一转轴41相对第一连接体220沿逆时针方向D2旋转。如此,旋转后的第二连接体221沿X轴方向的尺寸大于通孔11沿X轴方向的尺寸,使得第二连接体221不能滑出通孔11,从而保证了第一接地弹片10与第二接地弹片20相互连接后不容易脱离。
第二连接体221可以以一定的角度范围进行旋转,角度范围为15度至60度。例如,第二连接体221旋转前后相比,第二连接体221的角度变化量为15度,或者,第二连接体221的角度变化量为20度、25度、30度、35度、40度、45度、50度、55度或60度。
例如,第二连接体221以另一种方式相对第一连接体220旋转以使连接部22的形状发生改变而卡设于通孔11。请参阅图8与图9,第二连接体221绕第二转轴42相对第一连接体220旋转,以使连接部22卡设于通孔11。其中,第二转轴42垂直于通孔11的中心轴12。
具体地,请参阅图8,第二连接体221绕第二转轴42相对第一连接体220沿顺时针方向D3旋转;或者,请参阅图9,第二连接体221绕第二转轴42相对第一连接体220沿逆时针方向D4旋转。如此,旋转后的第二连接体221沿X轴方向的尺寸大于通孔11沿X轴方向的尺寸,使得第二连接体221不能滑出通孔11,从而保证了第一接地弹片10与第二接地弹片20相互连接后不容易脱离。
在第二连接体221绕第二转轴42相对第一连接体220旋转时,第二连接体221可旋转至与板体21的表面相互贴合的位置。如此,使得第一接地弹片10与第二接地弹片20连接后不容易出现相互松动的空间,利于提高两个接地弹片之间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体221的数量可以大于或等于两个,其中一部分的第二连接体221绕第二转轴42相对第一连接体220沿顺时针方向D3旋转,另一部分的第二连接体221绕第二转轴42相对第一连接体220沿逆时针方向D4旋转,以使连接部22的形状发生改变而卡设于通孔11。请参阅图10至图12,第二连接体22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连接体221分别沿相背的方向绕第二转轴42旋转。
例如,请参阅图10和图11,第二转轴42垂直于通孔11的中心轴12,并且第二转轴42平行于图10或图11所示的Y轴,其中一个第二连接体221绕第二转轴42相对第一连接体220沿顺时针方向D3旋转,另一个第二连接体221绕第二转轴42相对第一连接体220沿逆时针方向D4旋转,旋转后的第二连接体221沿X轴方向的尺寸大于通孔11沿X轴方向的尺寸,使得第二连接体221不能滑出通孔11,从而保证了第一接地弹片10与第二接地弹片20相互连接后不容易脱离。
例如,请参阅图12,第二转轴42垂直于通孔11的中心轴12,并且第二转轴42平行于图12所示的X轴,其中一个第二连接体221绕第二转轴42沿顺时针方向D5旋转,另一个第二连接体221绕第二转轴42沿逆时针方向D6旋转,旋转后的第二连接体221沿Y轴方向的尺寸大于通孔11沿Y轴方向的尺寸,使得第二连接体221不能滑出通孔11,从而保证了第一接地弹片10与第二接地弹片20相互连接后不容易脱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体221包括第一端面222及第二端面223,第一端面222与第二端面223沿垂直于通孔11的中心轴12的方向分布,请参阅图5,图5中的连接部22为旋转前的形状,此时第一端面222与第二端面223相背。请参阅图13与图20,第一端面222相对第二端面223旋转以使连接部22的形状发生改变而卡设于通孔11。
例如,第一端面222旋转且第二端面223的位置保持不变。如图13所示,第一端面222绕第三转轴43相对第二端面223沿顺时针方向D7旋转;或者,如图14所示,第一端面222绕第三转轴43相对第二端面223沿逆时针方向D8旋转。其中,第三转轴43平行于通孔11的中心轴12。
例如,第一端面222的位置保持不变且第二端面223旋转。如图15所示,第二端面223绕第四转轴44相对第一端面222沿顺时针方向D7旋转;或者,如图16所示,第二端面223绕第四转轴44相对第一端面222沿逆时针方向D8旋转。其中,第四转轴44平行于通孔11的中心轴12。
例如,第一端面222与第二端面223均旋转。如图17所示,第一端面222绕第三转轴43相对第二端面223沿顺时针方向D7旋转,第二端面223绕第四转轴44相对第一端面222沿顺时针方向D7旋转,其中第一端面222的旋转量与第二端面222的旋转量不同;或者,如图18所示,第一端面222绕第三转轴43相对第二端面223沿逆时针方向D8旋转,第二端面223绕第四转轴44相对第一端面222沿逆时针方向D8旋转,其中第一端面222的旋转量与第二端面222的旋转量不同;或者,如图19所示,第一端面222绕第三转轴43相对第二端面223沿顺时针方向D7旋转,第二端面223绕第四转轴44相对第一端面222沿逆时针方向D8旋转;或者,如图20所示,第一端面222绕第三转轴43相对第二端面223沿逆时针方向D8旋转,第二端面223绕第四转轴44相对第一端面222沿顺时针方向D7旋转。
如此,上述第二连接体221通过第一端面222与第二端面223相对旋转的方式使得自身的形状发生改变,旋转后的第二连接体221沿X轴方向的尺寸大于通孔11沿X轴方向的尺寸,使得第二连接体221不能滑出通孔11,从而保证了第一接地弹片10与第二接地弹片20相互连接后不容易脱离。
插头100还可以包括金属层(图未示),在第二接地弹片20穿经第一接地弹片10的通孔11并旋转后,可将金属层覆盖在连接部22与第一接地弹片10上,如此,有利于第二接地弹片20与第一接地弹片10结合得更加牢固,更不容易脱离。其中,金属层可以包括焊锡材料,工人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将第二接地弹片20与第一接地弹片10进行连接固定。
请参阅图1与图2,插头100还包括壳体30,壳体30开设有相互连通的容置槽31和收容槽32,容置槽31与收容槽32分别开设在壳体30相背的表面。第一接地弹片10收容于收容槽32内,第二接地弹片20的板体21收容于容置槽31内,并且第二接地弹片20的连接部22伸入收容槽32内以与第一接地弹片10连接。
具体地,容置槽31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槽道310、第二槽道311及第三槽道312,第一槽道310、第二槽道311均与收容槽32间隔,第三槽道312与收容槽32连通。请结合图3,板体2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板体210、第二板体211及第三板体212,连接部22设置于第三板体212的与第二板体211相背的一端。第一板体210位于第一槽道310,第二板体211横跨第一槽道310、第二槽道311与第三槽道312,第三板体212位于第三槽道312,第一板体210与第三板体212的延伸方向均朝向第一接地弹片10。
请结合图2与图3,第二接地弹片20还可以包括卡合部23,卡合部23设置于第一板体210的与第二板体211相背的一端,卡合部23凸设于第一板体210的外表面。如此,卡合部23将第一板体210卡设于第一槽道310,从而使得第一板体210不容易从第一槽道310脱离。
第一板体210开设有通口,卡合部23自第一板体210朝通口内延伸,使得卡合部23的一端与第一板体210相连接,卡合部23的另一端与第一板体210间隔或悬空。在卡合部23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卡合部23的该另一端(即卡合部23的与第一板体210间隔或悬空的一端)凸设通口外,在卡合部23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卡合部23能够朝通口内运动并完全容置于通口内。
当将第一板体210朝第一槽道310安装时,卡合部23的一端(即卡合部23的与第一板体210相连接的一端)先伸入第一槽道310并逐渐朝第一槽道310内移动,在第一板体210移动至卡合部23的另一端(即卡合部23的与第一板体210间隔或悬空的一端)与壳体30的内壁(即围成第一槽道310的内壁)相抵触时,壳体30的内壁对卡合部23的该另一端挤压并迫使卡合部23的该另一端朝通口内运动,以使得第一板体210顺利滑入第一槽道310;在第一板体210完全安装于第一槽道310后,由于卡合部23的该另一端对壳体30的内壁产生反向作用力,从而将第一板体210卡设于第一槽道310。
请结合图2与图3,第二接地弹片20还可以包括结合部24,结合部24设置于第二板体211,第二板体211通过结合部24卡设于第二槽道311。如此,结合部24通过将第二板体211卡设于第二槽道311,使得第二板体211不容易从第二槽道311脱离。
具体地,壳体30设有开孔(图未示),开孔开设于形成第二槽道311的内壁,开孔可将第二槽道311与收容槽32连通。结合部24自第二板体211朝外延伸,使得结合部24的一端与第二板体211相连接,结合部24的另一端与第二板体211间隔或悬空。
当将第二板体211朝第二槽道311安装时,将结合部24穿设开孔并将结合部24的另一端(即结合部24的与第二板体211间隔或悬空的一端)伸入收容槽32内,然后再通过将结合部24进行旋转,使得结合部24不能回退脱离开孔,从而将第二板体211卡设于第二槽道311。结合部24旋转的方式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中连接部22旋转的方式,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请结合图2与图3,第二接地弹片20还可包括插接部25,插接部25设置于第二板体211且与结合部24间隔。插头100可通过插接部25与其他电子电器的接地端进行连接。具体地,第二板体211开设有贯穿第二板体211的插接孔213,插接孔213朝向第三槽道312。插接部25设置于第二板体211的朝向第三槽道312的表面,插接部25环绕插接孔213设置且朝插接孔213内倾斜。如此,在其他电子电器的接地端从插头100外插入插接孔213时,电子电器的接地端能够与插接部25相抵触,从而保证了电子电器的接地端与第二接地弹片20进行良好的接触。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的插头100中,第一接地弹片10与第二接地弹片20设置为分体结构,避免了制造一体化结构的接地弹片的难度,能够简化接地弹片的生产工艺;分体结构的第一接地弹片10与第二接地弹片20的安装方式简单,避免了一体化结构的接地弹片因尺寸过大而增加装配插头100的难度;第二接地弹片20的连接部22穿经通孔11并相对板体21进行旋转,使得连接部22的形状产生相应的改变而不易滑出通孔11,保证了第一接地弹片10与第二接地弹片20相互连接后不容易脱离;此外,弹片(第一接地弹片10与第二接地弹片20)之间采用的旋转操作避免了弹片采用其他连接方式(例如螺丝锁附)而导致插头100长时间使用后出现螺丝松动而导致弹片之间相互脱离的问题,弹片的旋转操作也无需增加其他零件(例如螺丝锁附需要新增螺钉螺母)即可进行连接,从而能够减少占用插头100内部的空间。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地弹片,所述第一接地弹片开设有通孔;及
第二接地弹片,所述第二接地弹片包括相连接的板体及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穿经所述通孔且相对所述板体旋转,以使所述第二接地弹片卡设于所述第一接地弹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地弹片包括相互背离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板体相抵,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连接部相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的宽度大于所述通孔的宽度,所述连接部的宽度小于所述通孔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
第一连接体,所述第一连接体与所述板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体收容于所述通孔;及
第二连接体,所述第二连接体与所述第一连接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体自所述通孔伸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体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连接体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体相对所述第一连接体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体绕第一转轴相对所述第一连接体旋转,以使所述连接部卡设于所述通孔,所述第一转轴平行于所述通孔的中心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体绕第二转轴相对所述第一连接体旋转,以使所述连接部卡设于所述通孔,所述第二转轴垂直于所述通孔的中心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体分别沿相背的方向绕所述第二转轴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体包括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沿垂直于所述通孔的中心轴的方向分布,所述第一端面相对所述第二端面旋转。
CN201921366240.8U 2019-08-21 2019-08-21 插头 Active CN2103796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66240.8U CN210379627U (zh) 2019-08-21 2019-08-21 插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66240.8U CN210379627U (zh) 2019-08-21 2019-08-21 插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79627U true CN210379627U (zh) 2020-04-21

Family

ID=70252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66240.8U Active CN210379627U (zh) 2019-08-21 2019-08-21 插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796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09171A2 (en) Incorrect fitting-preventing keys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ing the same
US20120252253A1 (en) Power connector
KR20210000672U (ko) 커넥터
WO2021017505A1 (zh) 一种转换接头
JP5303348B2 (ja) ロック構造及び該ロック構造を用いた電気コネクタ
CN210379627U (zh) 插头
WO2023241204A1 (zh) 一种公母同体的自耦合连接器
CN216529647U (zh) 一种ffc连接器
CN112563818B (zh) 一种组合连接器
JP2011181199A (ja) 嵌合構造及び該嵌合構造を用いた電気コネクタ
CN201075559Y (zh) 旋转式全能插座
CN216362177U (zh) 可旋转的充电插头
CN220086436U (zh) 1394接触件、混装连接器插头及混装连接器
US7112101B2 (en) Socket used to house female plugs and micro-relays
CN2927384Y (zh) 连接器组件
CN221041642U (zh) 一种安装快速的通讯连接器
CN214504298U (zh) 一种传导高效的信息处理板卡
CN216903481U (zh) 插座
CN220963784U (zh) 接线端子和端子组
CN216958799U (zh) 一种新型工业插头
CN211480380U (zh) 公连接器带防静电的保护盖
CN216794493U (zh) 一种电源线固定结构及洗衣设备
CN113871929B (zh) 超短弯式插头及连接器组件
CN221041849U (zh) 一种二合一旋转型数据线
CN213184867U (zh) 一种转接头充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