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46457U - 斜支柱支撑组件及包括其的间接空冷塔 - Google Patents

斜支柱支撑组件及包括其的间接空冷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46457U
CN210346457U CN201920895077.8U CN201920895077U CN210346457U CN 210346457 U CN210346457 U CN 210346457U CN 201920895077 U CN201920895077 U CN 201920895077U CN 210346457 U CN210346457 U CN 2103464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ut
cross
oblique
column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9507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志明
宋仁忠
刘林
张文英
张成锐
张明玉
刘伟
朱大宏
陈良
贾成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Energy Investment Corp Ltd
North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Shenhua Beidian Shengli Energy Co Ltd
Shengli Energy Branch of China Shenhua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Energy Investment Corp Ltd
North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Shenhua Beidian Shengli Energy Co Ltd
Shengli Energy Branch of China Shenhua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Energy Investment Corp Ltd, North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Shenhua Beidian Shengli Energy Co Ltd, Shengli Energy Branch of China Shenhua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Energy Investment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9507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464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464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464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斜支柱支撑组件及包括其的间接空冷塔,斜支柱支撑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斜支柱,多个第一斜支柱沿着间接空冷塔的周向间隔分布,第一斜支柱包括相交分布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以及覆盖在两者的相交点上的第一交叉座;多个第二斜支柱,多个第二斜支柱沿着间接空冷塔的周向依次分布,且依次叠加在多个第一斜支柱上,第二斜支柱包括交叉分布的第三支柱和第四支柱以及覆盖在两者的交叉点上的第二交叉座;相邻的第二斜支柱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斜支柱,且相邻的第二斜支柱的第三支柱和第四支柱两者的底端均与第一交叉座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斜支柱支撑组件及包括其的间接空冷塔,有效传递支撑力,提高结构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

Description

斜支柱支撑组件及包括其的间接空冷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间接空冷塔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斜支柱支撑组件及包括其的间接空冷塔。
背景技术
现有间接空冷塔多为双曲线间接空冷塔,在塔筒上设置有斜支柱,来提高塔筒的结构强度。多个斜支柱沿着间接空冷塔的周向间隔分布,相邻的斜支柱之间存在间隙,各个斜支柱独立工作且不共面设置。斜支柱通常采用X支柱,X支柱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X支柱的交叉点通常设置距离地面15-25m高空处。X支柱从底部向顶部呈向塔筒内部倾斜状态,位于交叉点上方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均与塔筒连接,位于交叉点下方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均与环基支墩连接。
通常,斜支柱是整座间接空冷塔的最薄弱环节。发电机组的功率越大,间接空冷塔的体积越大,斜支柱需要提供的支撑强度也越大。对于发电机组为350MW-1000MW级别的间接空冷塔,斜支柱顶端高度一般为25m-32m;现有的X支柱基本可满足结构稳定性、强度要求。随着发电机组为660MW级别的间接空冷机组采用两机一塔方案,国内已出现了针对若干发电机组为1320MW级别的间接空冷塔。此时,斜支柱顶端高度可达32m-40m,大幅度超出了现有的X支柱的支撑强度,安全风险被进一步放大。
因此,需要一种斜支柱支撑组件及包括其的间接空冷塔,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斜支柱支撑组件及包括其的间接空冷塔,有效传递支撑力,提高间接空冷塔的结构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斜支柱支撑组件,包括:
多个第一斜支柱,多个所述第一斜支柱沿着间接空冷塔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一斜支柱包括相交分布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以及覆盖在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二支柱两者的相交点上的第一交叉座;
多个第二斜支柱,多个所述第二斜支柱沿着间接空冷塔的周向依次分布,且依次叠加在多个所述第一斜支柱上,所述第二斜支柱包括交叉分布的第三支柱和第四支柱以及覆盖在所述第三支柱和所述第四支柱两者的交叉点上的第二交叉座;相邻的所述第二斜支柱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斜支柱,且相邻的所述第二斜支柱的所述第三支柱和所述第四支柱两者的底端均与所述第一交叉座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二支柱均从所述第一交叉座的底面延伸出且沿所述第一交叉座的轴线方向呈对称分布。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二支柱之间形成第一夹角,且所述第一夹角为锐角。
优选地,相邻的所述第一斜支柱的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二支柱两者均从所述第一交叉座的底面插入所述第一交叉座内,且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二支柱两者插入的一端相互抵接。
优选地,所述第三支柱包括分别从所述第二交叉座的顶面和底面延伸出的第三上支柱和第三下支柱,所述第三上支柱和所述第三下支柱两者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四支柱包括分别从所述第二交叉座的顶面和底面延伸出的第四上支柱和第四下支柱,所述第四上支柱和所述第四下支柱两者的延伸方向相同。
优选地,所述第三上支柱与所述第四上支柱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三下支柱与所述第四下支柱之间形成第三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和所述第三夹角相等,且均为锐角。
优选地,所述第三上支柱与所述第四上支柱两者均从所述第二交叉座的顶面插入所述第二交叉座内,且所述第三上支柱与所述第四上支柱两者插入的一端相互抵接;所述第三下支柱与所述第四下支柱两者均从所述第二交叉座的底面插入所述第二交叉座内,且所述第三下支柱与所述第四下支柱两者插入的一端相互抵接。
优选地,相邻的所述第二斜支柱包括左侧第二斜支柱和右侧第二斜支柱,所述左侧第二斜支柱和所述右侧第二斜支柱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斜支柱,且所述左侧第二斜支柱和所述右侧第二斜支柱沿着所述第一斜支柱的中线对称分布;所述左侧第二斜支柱的所述第三支柱和所述右侧第二斜支柱的所述第四支柱两者均从所述第一交叉座的顶面插入所述第一交叉座内,且所述左侧第二斜支柱的所述第三上支柱与所述右侧第二斜支柱的所述第四上支柱两者插入的一端相互抵接。
另外,优选地,所述左侧第二斜支柱的所述第三支柱和所述第一斜支柱的所述第一支柱两者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右侧第二斜支柱的所述第四支柱和所述第一斜支柱的所述第二支柱两者的延伸方向相同。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间接空冷塔,所述间接空冷塔包括如上述的斜支柱。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斜支柱支撑组件及包括其的间接空冷塔,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通过位于下层的第一斜支柱将位于上层的第二斜支柱连接为一体网状结构,降低结构内部应力,使支撑力能够有效传递,来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同时,载荷既可以在第一斜支柱和第二斜支柱之间传递,又可以在相邻的第二斜支柱之间传递,从而使得载荷能够均匀且稳定传递,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性能。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其实施例进行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技术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斜支柱支撑组件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斜支柱支撑组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第一斜支柱; 11:第一支柱; 12:第二支柱;
13:第一交叉座; 20:第二斜支柱; 21:第三上支柱;
22:第三下支柱; 23:第四上支柱; 24:第四下支柱;
25:第二交叉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使用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斜支柱支撑组件及包括其的间接空冷塔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斜支柱支撑组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斜支柱支撑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斜支柱10和多个第二斜支柱20。
多个第一斜支柱10沿着间接空冷塔的周向间隔分布,第一斜支柱10 包括相交分布的第一支柱11和第二支柱12以及覆盖在第一支柱11和第二支柱12两者的相交点上的第一交叉座13;
多个第二斜支柱20沿着间接空冷塔的周向依次分布,且依次叠加在多个第一斜支柱10上,第二斜支柱20包括交叉分布的第三支柱和第四支柱以及覆盖在第三支柱和第四支柱两者的交叉点上的第二交叉座25;相邻的第二斜支柱20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斜支柱10,且相邻的第二斜支柱20的第三支柱和第四支柱两者的底端均与第一交叉座13连接。
多个第二斜支柱20通过第三支柱和第四支柱的顶端与间接空冷塔的塔筒连接,多个第二斜支柱20通过第三支柱和第四支柱的底端依次叠加在多个第一斜支柱10上,相邻的第二斜支柱20通过二者之间的第一斜支柱10的第一交叉座13连接为一体结构,多个第一斜支柱10通过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底端与环基支墩连接;其中,位于第二支撑座25和塔筒之间的第三支柱和第四支柱将塔筒上传递过来的压力传递给第二交叉座25,第二交叉座25对压力进行平衡以及再分配后,上述压力可通过第二支撑座25和第一交叉座13之间的第三支柱和第四支柱均匀传递到第一交叉座13;第一交叉座13对压力进行平衡以及再分配,上述压力可通过第一支柱11和第二支柱12均匀传递到环基支墩上;而且,多个第二斜支柱20通过第一斜支柱20依次连接为一体结构,形成具有双交叉座的斜支柱,使得载荷既可以在第一斜支柱10和第二斜支柱20之间传递,又可以在相邻的第二斜支柱20之间传递,从而使得载荷能够均匀且稳定传递,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性能;以便增加斜支柱支撑组件的稳定性。采用上述斜支柱支撑组件可有效传递支撑力,提高间接空冷塔的结构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
优选地,第一支柱11和第二支柱12均从第一交叉座13的底面延伸出且沿第一交叉座13的轴线方向呈对称分布。第一斜支柱10采用对称结构,可进一步提高第一斜支柱10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斜支柱支撑组件的稳定性,提高塔筒局部以及整体稳定性。
优选地,第一支柱11和第二支柱12之间形成第一夹角,且第一夹角为锐角。为方便第一支撑座13约束第一支柱11和第二支柱12,将第一夹角设置为锐角,同时有助于传递载荷。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角的范围为45°~60°。通过设置第一夹角的范围,可以控制第一支柱11和第二支柱12插入第一支撑座13内的深度,来提高结构稳定性。
优选地,相邻的第一斜支柱10的第一支柱11和第二支柱12两者均从第一交叉座13的底面插入第一交叉座13内,且第一支柱11和第二支柱12两者插入的一端相互抵接。第一支柱11和第二支柱12插入第一支撑座13内过短,影响连接强度;第一支柱11和第二支柱12插入第一支撑座13内过长,第一支柱11和第二支柱12容易发生干涉。通过设置第一支柱11和第二支柱12插入第一支撑座13内的长度,可进一步增强第一支柱11和第二支柱12与第一支撑座13的连接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柱11和第二支柱12伸入第一支撑座13内的长度为2.5~3.6m。
优选地,第三支柱包括分别从第二交叉座25的顶面和底面延伸出的第三上支柱21和第三下支柱22,第三上支柱21和第三下支柱22两者的延伸方向相同。将第三支柱分为第三上支柱21和第三下支柱22,且分别从第二交叉座25的相对两侧端面插接在第二交叉座25上,并通过钢混结构固定为一体结构,来降低制作难度,同时提高第二斜支柱的稳定性;而且,第三上支柱21和第三下支柱22两者的延伸方向相同,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以便支撑力有效传递。同理,优选地,第四支柱包括分别从第二交叉座25的顶面和底面延伸出的第四上支柱23和第四下支柱24,第四上支柱23和第四下支柱24两者的延伸方向相同。将第四支柱分为第四上支柱23和第四下支柱24,且分别从第二交叉座25的相对两侧端面插接在第二交叉座25上,并通过钢混结构固定为一体结构,来降低制作难度,同时提高第二斜支柱的稳定性;而且,第四上支柱23和第四下支柱24两者的延伸方向相同,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以便支撑力有效传递。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上支柱21的长度小于第三下支柱22的长度;第四上支柱23的长度小于第四下支柱24的长度;第三上支柱21的长度等于第四上支柱23的长度,第三下支柱22的长度等于第四下支柱24的长度。
优选地,第三上支柱21与第四上支柱23之间形成第二夹角,第三下支柱22与第四下支柱24之间形成第三夹角,第二夹角和第三夹角相等,且均为锐角。为方便第二支撑座25约束第三支柱和第四支柱,将第二夹角和第三夹角均设置为锐角,同时有助于传递载荷。
优选地,第三上支柱21与第四上支柱23两者均从第二交叉座25的顶面插入第二交叉座25内,且第三上支柱21与第四上支柱23两者插入的一端相互抵接。第三上支柱21与第四上支柱23插入第二交叉座25内过短,影响连接强度;第三上支柱21与第四上支柱23插入第二交叉座 25内过长,第三上支柱21与第四上支柱23容易发生干涉。通过设置第三上支柱21与第四上支柱23插入第二交叉座25内的长度,可进一步增强第三上支柱21与第四上支柱23与第二交叉座25的连接强度。同时,相邻的第三上支柱21与第四上支柱23两者插入的一端相互抵接,使得载荷可在相邻的第二斜支柱20之间均匀地传递,来提高支撑稳定性。同理,优选地,第三下支柱22与第四下支柱24两者均从第二交叉座25的底面插入第二交叉座25内,且第三下支柱22与第四下支柱24两者插入的一端相互抵接。第三下支柱22与第四下支柱24插入第二交叉座25内过短,影响连接强度;第三下支柱22与第四下支柱24插入第二交叉座 25内过长,第三下支柱22与第四下支柱24容易发生干涉。通过设置第三下支柱22与第四下支柱24插入第二交叉座25内的长度,可进一步增强第三下支柱22与第四下支柱24与第二交叉座25的连接强度。同时,相邻的第三下支柱22与第四下支柱24两者插入的一端相互抵接,使得载荷可在相邻的第二斜支柱20之间均匀地传递,来提高支撑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上支柱21与第四上支柱23伸入第二支撑座25 内的长度为2.5~3.6m;第三下支柱22与第四下支柱24伸入第二支撑座 25内的长度为2.5~3.6m。
优选地,相邻的第二斜支柱20包括左侧第二斜支柱和右侧第二斜支柱,左侧第二斜支柱和右侧第二斜支柱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斜支柱10,且左侧第二斜支柱和右侧第二斜支柱沿着第一斜支柱10的中线对称分布;左侧第二斜支柱的第三支柱和右侧第二斜支柱的第四支柱两者均从第一交叉座10的顶面插入第一交叉座10内,且左侧第二斜支柱的第三上支柱与右侧第二斜支柱的第四上支柱两者插入的一端相互抵接。通过将斜支柱支撑组件设置为对称结构,以及通过设置相邻的第二斜支柱之间相互连接,有助于载荷的均匀以及稳定传递,从而提高支撑强度,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另外,优选地,左侧第二斜支柱的第三支柱和第一斜支柱10的第一支柱11两者的延伸方向相同;右侧第二斜支柱的第四支柱和第一斜支柱 10的第二支柱12两者的延伸方向相同。通过设置斜支柱支撑组件各个支柱的延伸方向,有助于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以便支撑力有效传递。
另外,第一支柱11、第二支柱12、第三上支柱21、第三下支柱22、第四上支柱23以及第四下支柱24上可逃生告密者有箍筋,通过设置箍筋,可以分别提高第一支柱11、第二支柱12、第三上支柱21、第三下支柱22、第四上支柱23以及第四下支柱24的抗剪切性能,提高结构强度和一体性,提高斜支柱支撑组件的整体性能。
在第一交叉座13的上部和下部、第二交叉座25的上部和下部分别沿周向设置有一道或多道环梁,多道环梁沿着第一交叉座13、第二交叉座25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通过设置环梁,沿第一交叉座13、第二交叉座25的周向方向提供压力,以便第一交叉座13约束第一支柱11和第二支柱12、第一交叉座13约束第三下支柱22和第四下支柱24、第二交叉座25约束第三下支柱22和第四下支柱24以及第二交叉座25约束第三上支柱21和第三上支柱23,进而提高斜支柱支撑组件的结构强度,避免因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外扩造成第一斜支柱产生形变,同时避免因第三支柱和第四支柱外扩造成第二斜支柱产生形变。
下面进一步介绍斜支柱支撑组件的使用过程。
沿着环基支墩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一斜支柱10,多个第二斜支柱20 沿着间接空冷塔的周向依次分布,且依次叠加在多个第一斜支柱10上,每个第一斜支柱10同时支撑其左右两侧的第二斜支柱20;位于第二支撑座25和塔筒之间的第三支柱和第四支柱将塔筒上传递过来的压力传递给第二交叉座25,第二交叉座25对压力进行平衡以及再分配后,上述压力可通过第二支撑座25和第一交叉座13之间的第三支柱和第四支柱均匀传递到第一交叉座13;第一交叉座13对压力进行平衡以及再分配,上述压力可通过第一支柱11和第二支柱12均匀传递到环基支墩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间接空冷塔,间接空冷塔包括如上述的斜支柱支撑组件。间接空冷塔采用上述斜支柱支撑组件可有效传递支撑力,提高间接空冷塔的结构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
从上面的描述和实践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斜支柱支撑组件及包括其的间接空冷塔,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通过位于下层的第一斜支柱将位于上层的第二斜支柱连接为一体网状结构,降低结构内部应力,使支撑力能够有效传递,来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同时,载荷既可以在第一斜支柱和第二斜支柱之间传递,又可以在相邻的第二斜支柱之间传递,从而使得载荷能够均匀且稳定传递,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性能。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主旨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斜支柱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第一斜支柱,多个所述第一斜支柱沿着间接空冷塔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一斜支柱包括相交分布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以及覆盖在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二支柱两者的相交点上的第一交叉座;
多个第二斜支柱,多个所述第二斜支柱沿着间接空冷塔的周向依次分布,且依次叠加在多个所述第一斜支柱上,所述第二斜支柱包括交叉分布的第三支柱和第四支柱以及覆盖在所述第三支柱和所述第四支柱两者的交叉点上的第二交叉座;相邻的所述第二斜支柱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斜支柱,且相邻的所述第二斜支柱的所述第三支柱和所述第四支柱两者的底端均与所述第一交叉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支柱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二支柱均从所述第一交叉座的底面延伸出且沿所述第一交叉座的轴线方向呈对称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斜支柱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二支柱之间形成第一夹角,且所述第一夹角为锐角。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斜支柱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斜支柱的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二支柱两者均从所述第一交叉座的底面插入所述第一交叉座内,且所述第一支柱和所述第二支柱两者插入的一端相互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斜支柱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柱包括分别从所述第二交叉座的顶面和底面延伸出的第三上支柱和第三下支柱,所述第三上支柱和所述第三下支柱两者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四支柱包括分别从所述第二交叉座的顶面和底面延伸出的第四上支柱和第四下支柱,所述第四上支柱和所述第四下支柱两者的延伸方向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斜支柱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上支柱与所述第四上支柱之间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三下支柱与所述第四下支柱之间形成第三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和所述第三夹角相等,且均为锐角。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斜支柱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上支柱与所述第四上支柱两者均从所述第二交叉座的顶面插入所述第二交叉座内,且所述第三上支柱与所述第四上支柱两者插入的一端相互抵接;所述第三下支柱与所述第四下支柱两者均从所述第二交叉座的底面插入所述第二交叉座内,且所述第三下支柱与所述第四下支柱两者插入的一端相互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斜支柱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二斜支柱包括左侧第二斜支柱和右侧第二斜支柱,所述左侧第二斜支柱和所述右侧第二斜支柱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斜支柱,且所述左侧第二斜支柱和所述右侧第二斜支柱沿着所述第一斜支柱的中线对称分布;所述左侧第二斜支柱的所述第三支柱和所述右侧第二斜支柱的所述第四支柱两者均从所述第一交叉座的顶面插入所述第一交叉座内,且所述左侧第二斜支柱的所述第三上支柱与所述右侧第二斜支柱的所述第四上支柱两者插入的一端相互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斜支柱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第二斜支柱的所述第三支柱和所述第一斜支柱的所述第一支柱两者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右侧第二斜支柱的所述第四支柱和所述第一斜支柱的所述第二支柱两者的延伸方向相同。
10.一种间接空冷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间接空冷塔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斜支柱支撑组件。
CN201920895077.8U 2019-06-13 2019-06-13 斜支柱支撑组件及包括其的间接空冷塔 Active CN2103464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95077.8U CN210346457U (zh) 2019-06-13 2019-06-13 斜支柱支撑组件及包括其的间接空冷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95077.8U CN210346457U (zh) 2019-06-13 2019-06-13 斜支柱支撑组件及包括其的间接空冷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46457U true CN210346457U (zh) 2020-04-17

Family

ID=70185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95077.8U Active CN210346457U (zh) 2019-06-13 2019-06-13 斜支柱支撑组件及包括其的间接空冷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4645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77350A (zh) * 2020-07-16 2020-09-18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双交叉斜支柱的自然通风冷却塔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77350A (zh) * 2020-07-16 2020-09-18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双交叉斜支柱的自然通风冷却塔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50392B (zh) 外方钢管内圆钢管间设竖向带孔肋板混凝土柱及作法
CN202280024U (zh) 一种双薄壁墩连续刚构桥0号块托架
CN110965470A (zh) 一种可承受三向荷载的主塔横撑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
CN104389419A (zh) 悬挑支模平台安装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0346457U (zh) 斜支柱支撑组件及包括其的间接空冷塔
CN209195137U (zh) 一种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混合拼接节点
CN208594732U (zh) 便于拆卸的钢结构塔架悬挑平台
CN211772852U (zh) 一种可承受三向荷载的主塔横撑结构体系
CN207003983U (zh) 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高空三角桁架平台
CN208088496U (zh) 一种钢框架防连续倒塌组合结构
CN210737378U (zh) 一种桥梁主塔上横梁施工用支架
CN206205414U (zh) 一种电梯井多层操作平台
CN207904777U (zh) 一种钢管支架纵横钢管相交位置的加强节点结构
CN204435833U (zh) 施工平台附墙支座
CN211229723U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抗震支座
CN207794666U (zh) 一种用于承重墙的加固结构
CN108086477B (zh) 一种高空防倾钢架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210105124U (zh) 一种用于双向倾斜支撑柱柱脚的辅助增强构件
CN209144852U (zh) 具有高承载能力的桩基础结构
CN210368653U (zh) 一种可调节高度的支撑结构
CN209780322U (zh) 一种支撑构件
CN208844794U (zh) 一种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柱脚节点
CN221422031U (zh) 一种支撑桩腿结构
CN214090384U (zh) 一种用于板壳式生活楼的支撑结构
CN220151471U (zh) 一种适用于导管架风机基础的钢管混凝土塔筒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