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15654U - 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315654U CN210315654U CN201920291811.XU CN201920291811U CN210315654U CN 210315654 U CN210315654 U CN 210315654U CN 201920291811 U CN201920291811 U CN 201920291811U CN 210315654 U CN210315654 U CN 21031565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unnel
- urban
- interval
- utility
- rail trans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由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和综合管廊组成。城市隧道主体为上、下行地下道路,轨道交通区间分为左、右线区间,综合管廊分为高压电力舱室和综合管线舱室。通过采取城市隧道与轨道交通区间结构共板、城市隧道与综合管廊结构共墙的布置形式将三者结合,共同进行设计施工。本实用新型在确保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及综合管廊服务功能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率,降低建设成本,减少施工期环境及社会影响,同时提高地下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综合管理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地下工程设计、施工领域,尤其涉及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中型城市出现用地紧缺、道路拥堵、管网杂乱等问题,地下空间的开发已经成为人类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力交流的有效方式。
根据目前的开发技术水平,城市地下空间主要有地下道路、地下商业、轨道交通、综合管廊、排水工程、人防工程等形式。但由于城市地下道路、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地下空间的开发时序不同步,总体设计深度不足,造成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低效率、高难度、高风险、环境及社会影响大。因此,亟需一种在有限空间条件内实现多种功能的合建结构,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降低工程造价,减小施工期不利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在满足城市地下交通、轨道交通、市政管网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充分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降低工程造价,减小施工风险,减小多个工程反复开挖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由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和综合管廊组成,其特征在于:合建结构分为两层布置,城市隧道与综合管廊位于地下一层,轨道交通区间位于地下二层,城市隧道位于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的上部,综合管廊位于城市隧道和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的一侧。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采用或组合采用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的城市隧道为矩形双舱断面形式,分为上、下行地下道路,之间设置中隔墙。
所述的轨道交通区间为矩形双舱断面形式,分为左、右线,之间设置中隔墙。
所述的城市隧道侧墙与综合管廊侧墙共用一幅侧墙,采用平面合建形式,综合管廊与城市隧道的平面关系、相对标高关系根据两者设计线路确定。
所述的城市隧道底板与轨道交通区间共用一道底板,采用竖向合建形式,轨道交通区间与城市隧道的平面关系、相对标高关系根据两者设计线路确定。
城市隧道顶板与综合管廊顶板水平向齐平,城市隧道中隔墙与轨道交通区间侧墙竖向齐平。
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及综合管廊土建结构合建,机电设备、防灾救援系统相互独立。
所述合建结构,采用明挖法施工,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施工工艺。
所述合建结构,对城市隧道侧墙与综合管廊底板节点、城市隧道板墙节点、轨道交通板墙节点进行加强处理,增强结构抗剪能力。
所述合建结构分次浇筑时纵向施工缝设置中埋式止水带,合建结构纵向节段之间环向施工缝设置中埋式止水带,合建结构采用全包防水形式,结构外侧设置全包防水层,合建结构底板以下的结构防水层与基坑侧壁之间采用素混凝土浇筑回填。
本实用新型基于地下工程总体设计技术、城市复杂环境下深基坑设计施工技术、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设计技术,提供了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可用于城市地下道路、轨道交通、综合管廊在同条道路下方长距离设置的工程项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城市核心区建设地下道路、轨道交通、综合管廊工程时,采用所述的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可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减少工程用地规模。
(2)根据城市地下道路、轨道交通区间、综合管廊的功能特点对其进行横断面布置,可充分满足市政交通、轨道交通、市政管线功能需求。
(3)在城市核心区建设地下道路、轨道交通、综合管廊工程,需开展大规模地下工程施工,采用所述的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可实现同期施工,可显著缩短工期,减少包括噪音、扬尘、污水、建构筑物不均匀沉降、长期占用现状道路等因素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
(4)可充分减少基坑开挖及支护、主体结构浇筑等工程量,节约投资。
(5)避免了多个工程先后施工时的高风险作业以及对既有结构造成的不利影响。
(6)可开展同步设计、同期施工,减少建设管理成本,提高建设管理效率,从而节约社会资源。
(7)运营期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综合管廊的结构养护采用同一标准,可提高运营管理效率、节约运营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横断面图。
图中:1.城市隧道顶板;2.城市隧道侧墙;3.城市隧道中隔墙;4.综合管廊中隔墙;5.综合管廊侧墙;6.城市隧道底板;7.轨道交通区间隧道侧墙;8.轨道交通区间隧道中隔墙;9.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底板;10.综合管廊顶板。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中:11.纵向施工缝;12.全包防水层;13.素混凝土;14.中埋式止水带;15.基坑围护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1,本实施例中,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由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和综合管廊组成。
考虑城市地下道路需与地面道路、周边地块地下车库形成交通转换,为满足城市道路设计要求、便于衔接,城市隧道位于地下一层。城市隧道为矩形双舱断面形式,具有上、下行线,采用中隔墙3隔开,横断面尺寸由车道规模、宽度、限高、防灾疏散、检修、装修、机电安装等确定。
本实用新型的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中的轨道交通区间,主要功能为联系轨道交通车站,均设置于地下,考虑工程施工可行性以及为充分提高地下空间利用率,轨道交通区间布置于地下二层,位于城市隧道下方。轨道交通区间为矩形双舱断面形式,具有左、右线,采用中隔墙8隔开,横断面尺寸由行车限界、设备限界、防灾疏散、空气动力学、施工误差等要求确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的综合管廊,考虑综合管廊通风口、逃生口、投料口、引出端及与其他综合管廊转换节点等数量较多、间距较密,为满足综合管廊使用功能、减少施工及运营维护费用,将综合管廊设置于地下一层,位于城市隧道和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的一侧。综合管廊不设置燃气舱室,可设置高压电力舱、综合舱室,可容纳220kV、110kV、35kV、10kV、给水管、通信等管线,横断面尺寸由管线类型、数量、人员检修及疏散等要求确定。
城市隧道的部分侧墙2与综合管廊的部分侧墙5共用;城市隧道的部分底板6与轨道交通区间隧道顶板共用。
根据附图1,本实施例中,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综合管廊平面及纵断面线路须进行拟合,三者平面线路中心线基本保持平行,纵断面根据功能要求进行拟合,附图中所示的横断面示意图为主体结构标准横断面形式。优选的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城市隧道顶板1与综合管廊顶板10水平向齐平,城市隧道中隔墙3与轨道交通区间一侧的侧墙7竖向齐平,使结构受力较合理、工程量较经济。
根据附图1,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施工期间采用的基坑围护结构应根据所处的地质条件进行设计。
根据附图2,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封闭的地下结构,采用明挖顺筑法,采用混凝土现浇工艺,在基坑围护结构16及基坑开挖施工完成后,由下至上依次施工所述的合建结构。合建结构分次浇筑时纵向施工缝11设置中埋式止水带,合建结构纵向节段之间环向施工缝设置中埋式止水带14,合建结构采用全包防水形式,结构外侧设置全包防水层12,合建结构底板以下的结构防水层与基坑侧壁之间采用素混凝土13浇筑回填。
由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不限于此,任何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能想到本技术方案技术特征的等同的变化或替代,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由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和综合管廊组成,其特征在于:合建结构分为两层布置,城市隧道与综合管廊位于地下一层,轨道交通区间位于地下二层,城市隧道位于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的上部,综合管廊位于城市隧道和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城市隧道为矩形双舱断面形式,分为上、下行地下道路,之间设置中隔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轨道交通区间为矩形双舱断面形式,分为左、右线,之间设置中隔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城市隧道侧墙与综合管廊侧墙共用,采用平面合建形式,综合管廊与城市隧道的平面关系、相对标高关系根据两者设计线路确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城市隧道底板与轨道交通区间顶板共用,采用竖向合建形式,轨道交通区间与城市隧道的平面关系、相对标高关系根据两者设计线路确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其特征在于:城市隧道顶板与综合管廊顶板水平向齐平,城市隧道中隔墙与轨道交通区间侧墙竖向齐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其特征在于: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及综合管廊土建结构合建,机电设备、防灾救援系统相互独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合建结构分次浇筑时纵向施工缝设置中埋式止水带,合建结构纵向节段之间环向施工缝设置中埋式止水带,合建结构采用全包防水形式,结构外侧设置全包防水层,合建结构底板以下的结构防水层与基坑侧壁之间采用素混凝土浇筑回填。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291811.XU CN210315654U (zh) | 2019-03-07 | 2019-03-07 | 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291811.XU CN210315654U (zh) | 2019-03-07 | 2019-03-07 | 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315654U true CN210315654U (zh) | 2020-04-14 |
Family
ID=70122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291811.XU Active CN210315654U (zh) | 2019-03-07 | 2019-03-07 | 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315654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44273A (zh) * | 2019-03-07 | 2019-06-28 |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 |
CN113737857A (zh) * | 2021-10-09 | 2021-12-03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深管廊结构与主体结构回筑连接构造及其工法 |
-
2019
- 2019-03-07 CN CN201920291811.XU patent/CN21031565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44273A (zh) * | 2019-03-07 | 2019-06-28 |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 |
CN113737857A (zh) * | 2021-10-09 | 2021-12-03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深管廊结构与主体结构回筑连接构造及其工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229812B (zh) | 一种高水压岩溶隧道衬砌水压力计算方法 | |
CN108252329B (zh) | 围护结构承力的装配式综合管廊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4674847A (zh) | 一种新型装配式预制混凝土城市综合管廊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9944273A (zh) | 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 | |
CN110030016B (zh) | 一种硬岩地层暗挖单层衬砌地铁停车线大断面隧道结构 | |
CN210315654U (zh) | 一种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区间隧道及综合管廊合建结构 | |
CN106013221A (zh) | 四层类矩形城市地下综合体 | |
CN105971009A (zh) | 五层圆形城市地下综合体 | |
CN208605197U (zh) | 一种地铁行车区间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共建的建筑结构 | |
CN110396881A (zh) | 与轨道交通共线段的道路施工方法 | |
CN109629602A (zh) | 一种可改变布局的带有t形节点的装配式地下综合管廊 | |
CN106677207A (zh) | 交错式地下交通管廊车辆出入口结构 | |
CN106013222A (zh) | 三圆形断面城市地下综合体 | |
CN210509196U (zh) | 一种硬岩地层暗挖单层衬砌地铁停车线大断面隧道结构 | |
CN206554930U (zh) | 一种圆搭接形盾构机建设的合流调蓄型深层隧道 | |
CN210066387U (zh) | 一种基于立体交通与综合管廊的空间利用系统 | |
CN208605198U (zh) | 一种地铁站点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共建的建筑结构 | |
CN110409496B (zh) | 中间箱涵结构尺寸确定方法 | |
CN211948551U (zh) | 一种地下停车库与城市隧道合建结构 | |
CN106013938A (zh) | 地上地下城市交通与管网综合体 | |
CN106812535A (zh) | 圆搭接形盾构机建设的合流调蓄型深层隧道 | |
CN202327403U (zh) | 输储式多功能双向预应力节水管道 | |
CN101372825A (zh) | 采用与地面道路相结合的地下通道作为无轨电车通道的方法 | |
CN207828722U (zh) | 一种适用于新疆地区路基跨越坎儿井的保护结构 | |
CN207160059U (zh) | 一种透水型预制拼构地下管廊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