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12172U - 托盘旋转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托盘旋转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12172U
CN210312172U CN201921309945.6U CN201921309945U CN210312172U CN 210312172 U CN210312172 U CN 210312172U CN 201921309945 U CN201921309945 U CN 201921309945U CN 210312172 U CN210312172 U CN 2103121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shaft
base
rotating member
tr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0994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浩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C Toyot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AC Toyot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C Toyot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AC Toyot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0994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121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121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121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托盘旋转装置,包括基座、第一旋转件、第二旋转件以及连接第一旋转件和第二旋转件的连接件,基座上设置有安装孔,第一旋转件包括第一旋转座以及与第一旋转座连接的第一轴,第一轴上设有连接孔,第二旋转件设置有凹槽,第一轴远离第一旋转座的一端贯穿安装孔后抵接在凹槽内,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二旋转件连接,连接件的另一端穿过连接孔与第一旋转件连接,第一旋转座与基座之间抵接有圆周排列的多个第一滚动件,第二旋转件与基座之间抵接有圆周排列的多个第二滚动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轴抵接在凹槽内,能够使得第一旋转件和第二旋转件有效抵抗外载荷的破坏,保护了托盘旋转装置的转动部分不受碰撞受力而频繁损坏。

Description

托盘旋转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托盘旋转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大量普及,汽车的许多重型零部件在制造工艺过程中的搬移都需要借助相应的装置来完成,在现有的作业中,发动机需要借助托盘旋转装置来完成发动机的搬移以使得发动机进行下一道工序,而由于发动机属于重型零部件,所以在对放置发动机的托盘旋转装置进行旋转时,托盘旋转装置的转动部分因碰撞受力而频繁损坏。
鉴于上述的缺陷,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托盘旋转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托盘旋转装置,旨在解决托盘旋转装置的转动部分因碰撞受力而频繁损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托盘旋转装置包括基座、第一旋转件、第二旋转件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旋转件和所述第二旋转件的连接件,所述基座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一旋转件包括第一旋转座以及与所述第一旋转座连接的第一轴,所述第一轴上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二旋转件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一轴远离所述第一旋转座的一端贯穿所述安装孔后抵接在所述凹槽内,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旋转件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第一旋转件连接,所述第一旋转座与所述基座之间抵接有圆周排列的多个第一滚动件,所述第二旋转件与所述基座之间抵接有圆周排列的多个第二滚动件。
优选地,所述第二旋转件包括第二旋转本体和第二轴,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轴的远离所述第二旋转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轴远离所述第二旋转本体的一端的端面与所述基座之间具有间隙,多个所述第二滚动件抵接于所述第二旋转本体与所述基座之间,且多个所述第二滚动件围绕所述第二轴圆周排列。
优选地,所述第二旋转本体设置有贯穿孔,所述第二轴靠近所述第二旋转本体的一侧设置有沉孔,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部以及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抵接部,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第一轴连接,所述抵接部穿过所述贯穿孔后抵接于所述沉孔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轴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沉孔之间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连接部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旋转座包括第一旋转本体和第三轴,所述第三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旋转本体连接,所述第三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轴连接,所述第三轴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的一端的端面与所述基座之间具有间隙,多个所述第一滚动件抵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本体与所述基座之间,且多个所述第一滚动件围绕所述第三轴圆周排列。
优选地,所述第一轴与所述安装孔间隙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滚动件与所述第二滚动件均为滚珠。
优选地,所述基座、所述第一旋转件以及所述第二旋转件均为铝合金材质。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为螺栓。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托盘旋转装置包括基座、第一旋转件、第二旋转件以及连接第一旋转件和第二旋转件的连接件,基座上设置有安装孔,第一旋转件包括第一旋转座以及与第一旋转座连接的第一轴,第一轴上设有连接孔,第二旋转件设置有凹槽,第一轴远离第一旋转座的一端贯穿安装孔后抵接在凹槽内,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二旋转件连接,连接件的另一端穿过连接孔与第一旋转件连接,第一旋转座与基座之间抵接有圆周排列的多个第一滚动件,第二旋转件与基座之间抵接有圆周排列的多个第二滚动件。本实用新型中,连接件将第一旋转件和第二旋转件连接,然后通过第一滚动件和第二滚动件,使得第一旋转件和第二旋转件相对基座转动,在第二旋转件上设置凹槽,第一轴抵接在凹槽内,使得第一旋转件和第二旋转件的连接更可靠,并且第一旋转件对第二旋转件作用力通过第一轴传递到凹槽内,由于第一轴与凹槽的作用面积大,使得第一轴与凹槽的表面压力变小,从而能够使得第一旋转件和第二旋转件有效抵抗外载荷的破坏,进而保护了托盘旋转装置的转动部分不受碰撞受力而频繁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托盘旋转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基座 311 贯穿孔
11 安装孔 32 第二轴
2 第一旋转件 321 沉孔
21 第一旋转座 33 凹槽
211 第一旋转本体 4 连接件
212 第三轴 41 连接部
22 第一轴 42 抵接部
221 连接孔 5 第一滚动件
3 第二旋转件 6 第二滚动件
31 第二旋转本体 7 弹性件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托盘旋转装置,旨在解决托盘旋转装置的转动部分因碰撞受力而频繁损坏的问题。
请参照图1,托盘旋转装置包括基座1、第一旋转件2、第二旋转件3以及连接第一旋转件2和第二旋转件3的连接件4,基座1上设置有安装孔11,第一旋转件2包括第一旋转座21以及与第一旋转座21连接的第一轴22,第一轴22上设有连接孔221,第二旋转件3设置有凹槽33,第一轴22远离第一旋转座21的一端贯穿安装孔11后抵接在凹槽33内,连接件4的一端与第二旋转件3连接,连接件4的另一端通过连接孔221与第一旋转件2连接,第一旋转座21与基座1之间抵接有圆周排列的多个第一滚动件5,第二旋转件3与基座1之间抵接有圆周排列的多个第二滚动件6。连接件4将第一旋转件2和第二旋转件3连接,然后通过第一滚动件5和第二滚动件6,使得第一旋转件2和第二旋转件3相对基座1转动,在第二旋转件3上设置第一凹槽33,第一轴22抵接在第一凹槽33内,使得第一旋转件2和第二旋转件3的连接更可靠,并且第一旋转件2对第二旋转件3作用力通过第一轴22传递到凹槽33内,由于第一轴22与凹槽33的作用面积大,使得第一轴22与凹槽33的表面压力变小,从而能够使得第一旋转件2和第二旋转件3有效抵抗外载荷的破坏,进而保护了托盘旋转装置的转动部分不受碰撞受力而频繁损坏。
其中,如图1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第二旋转件3包括第二旋转本体31和第二轴32,凹槽33设置在第二轴32的远离第二旋转本体31的一侧,第二轴32远离第二旋转本体31的一端的端面与基座1之间具有间隙,多个第二滚动件6抵接于第二旋转本体31与基座1之间,且多个第二滚动件6围绕第二轴32圆周排列。第二轴32远离第二旋转本体31的一端的端面与基座1之间具有间隙,第二轴32与基座1之间将不产生摩擦作用力,第二旋转本体31与基座1之间只通过第二滚动件6接触,从而在托盘旋转装置旋转时,第二旋转件3受到的阻力为第二滚动件6与第二旋转本体31之间、第二滚动件6与基座1之间的滚动摩擦力。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二旋转本体31设置有贯穿孔311,第二轴32靠近第二旋转本体31的一侧设置有沉孔321,连接件4包括连接部41以及与连接部41连接的抵接部42,连接部41通过连接孔221与第一轴22连接,抵接部42穿过贯穿孔311后抵接于沉孔321的底部。在第二旋转本体31设置贯穿孔311,以及在第二轴32上设置沉孔321,可以使得连接件4的连接部41与第一轴22的距离减小,从而使得连接件4的连接部41的长度变短,增加了连接件4的强度。
其中,如图1所示,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连接部41与第一轴22可拆卸连接。当托盘旋转装置的某个零件坏了,如第一旋转件2、第二旋转件3、第一滚动件5或第二滚动件6等损坏了,连接部41与第一轴22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可以使得的坏了的零件可以被整修或被置换,具体地,连接件4可以为螺栓,连接部41为螺栓的螺纹段,第一轴上的连接孔221为螺纹孔。连接件4采用螺栓,可以使得拆装方便,利于检修,而且可以增加预紧力防止松动。连接件4还可以是销钉。
另外,如图1所示,抵接部42与沉孔321之间设置有弹性件7,弹性件7套设于连接部41上。连接件4的连接部41与第一轴22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时,连接部41连接第一旋转件2和第二旋转件3,在抵接部42与沉孔321之间设置有弹性件7,弹性件7套设于连接部41上,可以有效防止在第一旋转件2和第二旋转件3旋转时连接件4的松脱,在安装连接件4时,弹性件7在抵接部42与沉孔321之间,可以避免抵接部42与沉孔321的直接接触摩擦而导致的接触面损坏。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一旋转座21包括第一旋转本体211和第三轴212,第三轴212的一端与第一旋转本体211连接,第三轴212的另一端与第一轴22连接,第三轴212远离第一连接本体的一端的端面与基座1之间具有间隙,多个第一滚动件5抵接于第一连接本体与基座1之间,且多个第一滚动件5围绕第三轴212圆周排列。第三轴212远离第一连接本体的一端的端面与基座1之间具有间隙,第三轴212与基座1之间将不产生摩擦作用力,第一旋转本体211和基座1之间只通过第一滚动件5接触,从而在托盘旋转装置旋转时,第一旋转件2受到的阻力为第一滚动件5与第一旋转本体211之间、以及第一滚动件5与基座1之间的滚动摩擦力。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第一轴22与安装孔11间隙配合。在托盘旋转装置旋转时,第一轴22一般会受到径向力,第一轴22与安装孔11的配合采用合适的间隙配合可以保证托盘旋转装置不受到摩擦力,从而使得托盘旋转装置的工作平稳,且长期保持相对运动的精度。另外,也方便第一旋转件2的安装与更换。
而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滚动件5与第二滚动件6均为滚珠。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托盘旋转装置的第一滚动件5与第二滚动件6是圆周排列的,所以第一滚动件5与第二滚动件6可以为万向滚动。承载发动机的托盘旋转装置承受的力比较大,第一滚动件5与第二滚动件6均采用滚珠,使得托盘旋转装置在旋转时受到的滚动摩擦力比较小,从而使得托盘旋转装置只需要较小的旋转驱动力。
进一步地,基座1、第一旋转件2以及第二旋转件3均为铝合金材质。基座1、第一旋转件2以及第二旋转件3均采用铝合金材质,可以使得托盘旋转装置本身的质量小,而且强度比较高。这样即使在承载发动机时,第一旋转件2和第二旋转件3对基座1的旋转所产生的摩擦力也较小,使得托盘旋转装置更容易旋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托盘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旋转装置包括基座、第一旋转件、第二旋转件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旋转件和所述第二旋转件的连接件,所述基座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一旋转件包括第一旋转座以及与所述第一旋转座连接的第一轴,所述第一轴上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二旋转件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一轴远离所述第一旋转座的一端贯穿所述安装孔后抵接在所述凹槽内,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旋转件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第一旋转件连接,所述第一旋转座与所述基座之间抵接有圆周排列的多个第一滚动件,所述第二旋转件与所述基座之间抵接有圆周排列的多个第二滚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转件包括第二旋转本体和第二轴,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轴的远离所述第二旋转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轴远离所述第二旋转本体的一端的端面与所述基座之间具有间隙,多个所述第二滚动件抵接于所述第二旋转本体与所述基座之间,且多个所述第二滚动件围绕所述第二轴圆周排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托盘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转本体设置有贯穿孔,所述第二轴靠近所述第二旋转本体的一侧设置有沉孔,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部以及与所述连接部连接的抵接部,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连接孔与所述第一轴连接,所述抵接部穿过所述贯穿孔后抵接于所述沉孔的底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托盘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轴可拆卸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托盘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沉孔之间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连接部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盘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座包括第一旋转本体和第三轴,所述第三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旋转本体连接,所述第三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轴连接,所述第三轴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本体的一端的端面与所述基座之间具有间隙,多个所述第一滚动件抵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本体与所述基座之间,且多个所述第一滚动件围绕所述第三轴圆周排列。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托盘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与所述安装孔间隙配合。
8.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托盘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滚动件与所述第二滚动件均为滚珠。
9.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托盘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旋转件以及所述第二旋转件均为铝合金材质。
10.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托盘旋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螺栓。
CN201921309945.6U 2019-08-12 2019-08-12 托盘旋转装置 Active CN2103121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09945.6U CN210312172U (zh) 2019-08-12 2019-08-12 托盘旋转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09945.6U CN210312172U (zh) 2019-08-12 2019-08-12 托盘旋转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12172U true CN210312172U (zh) 2020-04-14

Family

ID=701296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09945.6U Active CN210312172U (zh) 2019-08-12 2019-08-12 托盘旋转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121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90174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eloading a bearing and aligning a lock nut
EP2119928B1 (en) Sensor-equipped bearing for wheel
US20130009762A1 (en) Tire pressure sensor and nozzle assembly
JP2007155079A (ja) センサ付車輪用軸受
CN210312172U (zh) 托盘旋转装置
CN114337132B (zh) 一种用于大型电机运输用轴承防护方法
CN108680081B (zh) 汽车制动轮缸体空间孔系距离专用测量装置
EP2311652B1 (en) Rolling bearing device
CN115289141A (zh) 带有观测孔的轴承前密封装置
US20120248725A1 (en) Suspension system with articulation compliant spring beam bushing
JP2008279861A5 (zh)
JP4986759B2 (ja) センサ付車輪用軸受
JP2011073540A (ja) 車輪用転がり軸受
CN217081387U (zh) 一种具有三滚轮结构的驻车棘爪
JP2010002043A (ja) 十字軸継手用軸受
CN212604268U (zh) 一种电瓶车轮对
CN220104479U (zh) 一种防转支撑结构
CN216331211U (zh) 一种辅助车轮
CN209026063U (zh) 压力感应式前制动蹄
CN210881906U (zh) 一种用于体积测量用旋转编码器的安装结构
JP6017288B2 (ja) ナットの回転抑制構造
JP2006312961A (ja) 車輪用軸受装置
CN213141319U (zh) 一种插腿式叉车高承载负载轮机构
CN219570632U (zh) 一种大型卡车浇铸一体成型轮毂轴承法兰盘结构
CN216915401U (zh) 一种运行平顺的车轮轴及车轮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