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09812U - 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09812U
CN210309812U CN201920890683.0U CN201920890683U CN210309812U CN 210309812 U CN210309812 U CN 210309812U CN 201920890683 U CN201920890683 U CN 201920890683U CN 210309812 U CN210309812 U CN 2103098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cker arm
terrain vehicle
hinged
inner end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9068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想
范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9068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098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098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098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轮轴支座;上摇臂,所述上摇臂的外端铰接在所述轮轴支座的上方且内端铰接在所述车架上;下摇臂,所述下摇臂位于所述上摇臂的下方,所述下摇臂的外端铰接在所述轮轴支座的下方且内端铰接在所述车架上,其中,所述上摇臂的内端轴线和所述下摇臂的内端轴线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全地形车的纵向中轴线为非平行关系。由此,通过改变上摇臂的内端和下摇臂的内端的铰接方向,在车轮受到侧向力时,通过上摇臂和下摇臂传递至车架安装点处的侧向力较小,能够避免出现异响、松动的现象,能够保证行驶品质。还有,如此设置的上摇臂和下摇臂可以有利于整车发动机的布置,充分发挥双横臂独立悬挂的特性。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在全地形车中,往往需要车辆有较好的通过性及较强的越野性,悬挂行程设计较长,所以在悬挂系统设计中一般采用双横臂式独立悬挂,该种悬挂类型结构稳定性好,在横向和纵向上都具有很大的设计灵活性,在满足悬挂设计需求的同时整车结构布置较为方便,且这种悬挂的制造工艺性比较好,所以在全地形车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全地形车的后悬挂设计普遍采用双横臂独立悬挂,该悬挂的上、下摇臂旋转轴线互相平行,且与车辆的纵向中轴线平行。该悬挂在车轮遇到侧向力时,会把侧向力直接传递至上、下摇臂与车架的铰接点,即车架上安装上、下摇臂的安装点受力较大,车辆长时间大负载运行,该铰接点磨损严重,出现异响及松动,影响行驶品质,危及行车安全。
全地形车通常采用发动机后置布置,平行于车辆纵轴线的双横臂后悬挂往往会与发动机的布置位置发生冲突,不利于充分发挥后悬挂的运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能够减小车架安装摇臂的安装点所受侧向力,可以提高全地形车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可以提升行驶品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轮轴支座;上摇臂,所述上摇臂的外端铰接在所述轮轴支座的上方且内端铰接在所述车架上;下摇臂,所述下摇臂位于所述上摇臂的下方,所述下摇臂的外端铰接在所述轮轴支座的下方且内端铰接在所述车架上,其中,所述上摇臂的内端轴线和所述下摇臂的内端轴线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全地形车的纵向中轴线为非平行关系。
由此,通过改变上摇臂的内端和下摇臂的内端的铰接方向,在车轮受到侧向力时,通过上摇臂和下摇臂传递至车架安装点处的侧向力较小,能够避免出现异响、松动的现象,能够保证行驶品质。还有,如此设置的上摇臂和下摇臂可以有利于整车发动机的布置,充分发挥双横臂独立悬挂的特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上摇臂的内端轴线和所述下摇臂的内端轴线为平行关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上摇臂的内端轴线和所述全地形车的纵向中轴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为a,其中,10°≤a≤3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车架包括:两组侧边梁组件,两组所述侧边梁组件之间横向相对设置并连接,每组所述侧边梁组件包括:顶梁、连接梁和底梁,所述顶梁位于所述底梁的上方,所述连接梁连接在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之间,所述上摇臂的内端和所述下摇臂的内端均铰接在所述连接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每组所述侧边梁组件内的所述连接梁为两个且在所述底梁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上摇臂的内端和所述下摇臂的内端均为两个,两个所述上摇臂的内端分别铰接在两个所述连接梁上,两个所述下摇臂的内端分别铰接在两个所述连接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两个所述连接梁之间的间距从下向上呈递减趋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每个所述底梁包括前段和后段,所述前段连接在所述后段的前侧,所述连接梁的下端连接在所述后段上,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均倾斜设置,两个所述前段之间的间距从前向后呈递减趋势,两个所述后段之间的间距从前向后呈递减趋势,两个所述前段之间的夹角大于两个所述后段之间的夹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的上端铰接在所述车架上且下端铰接在所述下摇臂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减震器的下端铰接在所述下摇臂的外端后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半轴,所述半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轮轴支座内,所述减震器的下端位于所述半轴的后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在后车轮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全地形车100;
车架10;顶梁11;连接梁12;底梁13;前段131;后段132;
轮轴支座20;
上摇臂30;外端31;内端32;
下摇臂40;外端41;内端42;
减震器50;上端51;下端52;
半轴60;车轮70;侧边梁组件8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100,其中,以全地形车100位于纵向中轴线一侧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另一侧的结构可以同样布置。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100可以包括:车架10、轮轴支座20、车轮70、半轴60、上摇臂30和下摇臂40,车轮70设置在轮轴支座20上,半轴60的外端可转动地设置在在轮轴支座20处,以与车轮70相连,下摇臂40位于上摇臂30的下方,上摇臂30的外端31和下摇臂40的外端41分别连接在轮轴支座20的上方和下方。
上摇臂30的内端32和下摇臂40的内端42分别连接在车架10上,其中,上摇臂30的内端轴线L1和下摇臂40的内端轴线L2中的至少一个与全地形车100的纵向中轴线L3为非平行关系。轴线L1和轴线L2均相对全地形车100的纵向中轴线L3倾斜一定的角度。其中,上摇臂30和下摇臂40均属于全地形车100的悬挂结构。
由此,在车轮70受到侧向力时,全地形车100的后悬挂结构能较大程度分散和吸收车轮70的侧向力,降低上摇臂30的内端32和下摇臂40的内端42的受力情况,车架10上安装上摇臂30、下摇臂40的安装点受车轮70侧向力影响较小,作为特种车辆,该悬挂结构可靠,可显著提高车架10的使用寿命,增强车辆的行驶品质,增加车辆安全性。也就是说,通过改变上摇臂30的内端32和下摇臂40的内端42的铰接方向,在车轮70受到侧向力时,通过上摇臂30和下摇臂40传递至其车架10安装点处的侧向力较小,这样磨损程度低,能够避免出现异响、松动的现象,能够保证行驶品质。
还有,如此设置的上摇臂30和下摇臂40可以有利于整车发动机的布置,充分发挥双横臂独立悬挂的特性。
可选地,如图1所示,上摇臂30的内端轴线L1和下摇臂40的内端轴线L2为平行关系。这样,上摇臂30的内端32和下摇臂40的内端42安装可靠,而且车轮70通过摇臂向内端传递侧向力时,各个安装点受力均匀,从而能够提高车架10的结构稳定性,提升全地形车100的行驶品质。
进一步地,上摇臂30的内端轴线L1和全地形车100的纵向中轴线L3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为a,其中,10°≤a≤30°。选取适合的角度,能够使得车架10安装上摇臂30和下摇臂40的安装结构布置合理,而且能够使得上摇臂30的内端32和下摇臂40的内端42的安装点受力小,全地形车100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好,安全性高。优选地,a=1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车架10包括:两组侧边梁组件80,两组侧边梁组件80之间横向相对设置并连接,即两组侧边梁组件80左右相对设置并连接。每组所述侧边梁组件80包括:顶梁11、连接梁12和底梁13,顶梁11位于底梁13的上方,连接梁12连接在顶梁11和底梁13之间,上摇臂30的内端32和下摇臂40的内端42均铰接在连接梁12上。顶梁11大体沿纵向延伸,即前后方向延伸,连接梁12大体沿竖向延伸,即上下方向延伸,底梁13大体沿纵向延伸。通过将上摇臂30的内端32和下摇臂40的内端42安装在连接梁12上,可以保证上摇臂30和下摇臂40的安装可靠性,而且连接梁12仅是大体沿竖向延伸,其能够进一步吸收侧向力,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全地形车100的结构可靠性,以及可以提升行驶品质。
进一步地,每组侧边梁组件80内的连接梁12为两个,而且两个连接梁12在底梁13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上摇臂30的内端32和下摇臂40的内端42均为两个,两个上摇臂30的内端32分别铰接在两个连接梁12上,两个下摇臂40的内端42分别铰接在两个连接梁12上。通过合理分布连接梁12,可以使得整个车架10安装摇臂更加可靠,稳定性更好。
可选地,如图1所示,两个连接梁12之间的间距从下向上呈递减趋势。通过合理布置两个连接梁12,能够至少一定程度上吸收车轮70传递来的侧向力,可以使得车架10的稳定性更好,全地形车100的行驶稳定性更好。
具体地,如图1所示,底梁13倾斜设置,具体地,每个底梁13包括前段131和后段132,前段131连接在后段132的前侧,连接梁12的下端连接在后段132上,前段131和后段132均倾斜设置,两个前段131之间的间距从前向后呈递减趋势,两个后段132之间的间距从前向后呈递减趋势,两个前段131之间的夹角大于两个后段132之间的夹角。如此设置的底梁13能够较好地连接前后分布的两个连接梁12,这样可以影响连接梁12的设置方向,进一步地影响上摇臂30的内端32和下摇臂40的内端42位置,从而可以减小摇臂安装点处的侧向力,可以提升车架10的稳定性。另外,如此设置的两个底梁13在车架10的底部相对设置,形成前部宽后部窄的区域,这样车架10尾部能设计得更短,结构紧凑,从而可以有利于车架10结构轻量化设计及降低成本。
其中,如图1所示,全地形车100还包括:减震器50,减震器50的上端51铰接在车架10上,而且减震器50的下端52铰接在下摇臂40上。通过将减震器50的下端52铰接在下摇臂40上,可以使得减震器50随下摇臂40上下运动,起到减震作用,从而可以有效满足全地形车100的舒适性和通过性要求。
具体地,减震器50的下端52铰接在下摇臂40的外端41后侧。如此设置的减震器50布置合理,能够避让开前部空间,能够对下摇臂40的结构受力有较大改善,相应地能够降低对下摇臂40的强度要求,降低零部件成本。
可选地,减震器50的下端52位于半轴60的后侧。如此设置的减震器50布置合理,不会干涉半轴60,使得全地形车100的整车稳定性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
轮轴支座;
上摇臂,所述上摇臂的外端铰接在所述轮轴支座的上方且内端铰接在所述车架上;
下摇臂,所述下摇臂位于所述上摇臂的下方,所述下摇臂的外端铰接在所述轮轴支座的下方且内端铰接在所述车架上,其中,
所述上摇臂的内端轴线和所述下摇臂的内端轴线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全地形车的纵向中轴线为非平行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摇臂的内端轴线和所述下摇臂的内端轴线为平行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摇臂的内端轴线和所述全地形车的纵向中轴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为a,其中,10°≤a≤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两组侧边梁组件,两组所述侧边梁组件之间横向相对设置并连接,每组所述侧边梁组件包括:顶梁、连接梁和底梁,所述顶梁位于所述底梁的上方,所述连接梁连接在所述顶梁和所述底梁之间,所述上摇臂的内端和所述下摇臂的内端均铰接在所述连接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侧边梁组件内的所述连接梁为两个且在所述底梁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上摇臂的内端和所述下摇臂的内端均为两个,两个所述上摇臂的内端分别铰接在两个所述连接梁上,两个所述下摇臂的内端分别铰接在两个所述连接梁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连接梁之间的间距从下向上呈递减趋势。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底梁包括前段和后段,所述前段连接在所述后段的前侧,所述连接梁的下端连接在所述后段上,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均倾斜设置,两个所述前段之间的间距从前向后呈递减趋势,两个所述后段之间的间距从前向后呈递减趋势,两个所述前段之间的夹角大于两个所述后段之间的夹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的上端铰接在所述车架上且下端铰接在所述下摇臂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的下端铰接在所述下摇臂的外端后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半轴,所述半轴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轮轴支座内,所述减震器的下端位于所述半轴的后侧。
CN201920890683.0U 2019-06-13 2019-06-13 全地形车 Active CN2103098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90683.0U CN210309812U (zh) 2019-06-13 2019-06-13 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90683.0U CN210309812U (zh) 2019-06-13 2019-06-13 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09812U true CN210309812U (zh) 2020-04-14

Family

ID=701435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90683.0U Active CN210309812U (zh) 2019-06-13 2019-06-13 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0981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22083A (zh) * 2021-01-27 2021-04-30 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全地形车
CN112758185A (zh) * 2021-01-27 2021-05-07 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全地形车
US11667166B2 (en) 2021-01-27 2023-06-06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All-terrain vehicl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22083A (zh) * 2021-01-27 2021-04-30 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全地形车
CN112758185A (zh) * 2021-01-27 2021-05-07 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全地形车
US11667166B2 (en) 2021-01-27 2023-06-06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All-terrain vehicle
CN112758185B (zh) * 2021-01-27 2023-10-20 赛格威科技有限公司 全地形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309812U (zh) 全地形车
US8616567B2 (en) Vehicle suspension apparatus
EP3486098A1 (en) Auxiliary axle and suspension assembly
US20110031712A1 (en) Rear axle of type twist beam axle for motor vehicle
WO2012001933A1 (en) Vehicle suspension apparatus
EP2355987B1 (en) Vehicle independent suspension
CN102317091A (zh) 悬架装置
US11912097B2 (en) All-terrain vehicle
US20190023093A1 (en) Motor vehicle with an independent suspension
CN113263882A (zh) 一种fsae赛车双横臂悬架的防倾杆结构
CN112550337B (zh) 一种具有抗点头与抗侧滚的单轴转向架及具有其的轨道车辆
CN111993851A (zh) 一种汽车平衡悬架
US11926191B2 (en) All-terrain vehicle
JP5240714B2 (ja) ブッシュ用インシュレータ
CN216268536U (zh) 板簧结构、悬架结构
CN108382149A (zh) 一种使用双杆端关节轴承的直线导引前悬架系统
KR101720275B1 (ko) 철도차량용 안티롤바 어셈블리
CN210760117U (zh) 五连杆后悬架及具有该后悬架的车辆结构
CN113829816A (zh) 一种重载乘用车前悬架系统
CN209022705U (zh) 采用斜置板簧的独立悬架
CN219256979U (zh) 后悬架结构及具有其的汽车
CN216101398U (zh) 一种双横臂独立悬架
CN219467490U (zh) 一种载货汽车导向臂式空气悬架系统
CN117141173B (zh) 一种提高悬架强度的控制臂结构
CN117246085B (zh) 一种车辆摆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