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78086U - 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78086U
CN210278086U CN201920480486.1U CN201920480486U CN210278086U CN 210278086 U CN210278086 U CN 210278086U CN 201920480486 U CN201920480486 U CN 201920480486U CN 210278086 U CN210278086 U CN 2102780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eat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raining device
cross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8048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艳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048048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780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780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780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底架、支撑架和顶架,所述底架的上方设有支撑架,支撑架的顶端固定设有顶架;所述顶架与横梁固定连接,横梁的下方设有两根连接杆,连接杆的底端设有第一转动轴,第一转动轴上套设有主动轮和第一带轮;所述底架上设有四个支撑座,支撑座上均设有第二转动轴,第二转动轴上套设有飞轮和第二带轮。本实用新型设置了能够旋转的座椅和配合有气垫的夹紧垫对使用者进行固定,使用的过程更加舒适;本实用新型设置了主动轮和飞轮,通过间歇性控制主动轮带动飞轮转动和停止,来对使用者进行上身肌肉的力量训练和上身肢体的协调性训练。

Description

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外科护理领域,具体是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肢体烧伤后的病人通常伴有疤痕挛缩和肌肉萎缩症状,导致病人的肢体出现严重的功能畸形和障碍,需要在后期进行整形手术来修复。为减轻病人后期整形的痛苦,应该尽早的将患者的肢体固定在正确的功能位,并在病人的创口愈合后,对病人的肢体进行康复训练,以尽快的恢复烧伤肢体的运动能力。现在医院里对肢体烧伤病人的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由于病人的运动能力部分缺失,在病人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要对病人进行肢体和躯干部位的固定,并且由于病人的伤口初愈,固定装置在满足对躯干肢体进行固定的前提下,需要足够的柔软和舒适性。病人在训练过程中,不仅需要对肢体进行力量训练,还需要对肢体进行协调性训练,不仅要对上肢进行训练,还需要对下肢进行训练,康复训练装置应满足病人的各种不同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底架、支撑架、顶架、第一调整旋钮、座椅、横梁、连接杆、主动轮和蹬板,所述底架的上方设有支撑架,支撑架的底端固定于底架的上表面,支撑架的顶端固定设有顶架;所述底架上表面的左半部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的上方设有支撑台,支撑台的底部与第一滑槽配合安装,支撑台的上方设有座椅,座椅的靠背处设有夹紧垫,座椅的坐垫前侧设有固定圈,固定圈的顶端与夹紧垫配合连接,夹紧垫相向的一侧设有气垫;所述座椅的下方设有气泵,气泵的顶端设有导气管,导气管与气垫连接;所述顶架与横梁固定连接,横梁的下方设有两根连接杆,连接杆的顶端套设在横梁上,在连接杆与横梁套接的位置设有第二调整旋钮;所述连接杆的底端设有第一转动轴,第一转动轴背离连接杆底部的一端处套设有主动轮,第一转动轴上套设有第一带轮,第一带轮设置在主动轮与连接杆之间,第一带轮与主动轮固定连接;所述底架上表面的前端设有四个支撑座,其中左数第一、二个支撑座之间和第三、四个支撑座之间均设有第二转动轴,第二转动轴上套设有飞轮和第二带轮,第二带轮与第一带轮的位置对应,第一带轮与第二带轮通过皮带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支撑架包括四根竖直设置的杆,顶架包括两根水平放置且左右对称的杆,连接杆为竖直设置的杆,第一转动轴为水平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支撑台的上方设有转动盘,转动盘设置在支撑台和座椅之间;所述第一调整旋钮上穿插设有螺柱,螺柱的底端设有夹紧块,夹紧块设置在第一滑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主动轮上设有多个安装孔,每个安装孔的位置与主动轮中心之间的距离沿着顺时针方向依次增大,安装孔内穿插设有摇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方案:所述底架上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滑槽设置在第一滑槽的前侧,第二滑槽上设有蹬板,蹬板倾斜设置,蹬板的外围设有限位框;所述第二滑槽内设有弹簧,弹簧的固定设置于第二滑槽内,弹簧的右端与支撑杆的底端连接,支撑杆的顶端与蹬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设置了能够旋转的座椅和配合有气垫的夹紧垫对使用者进行固定,使用的过程更加舒适,对使用者进行固定的同时,也防止了固定装置对使用者伤口的二次伤害;本实用新型设置了主动轮和飞轮,通过间歇性控制主动轮带动飞轮转动和停止,来对使用者进行上身肌肉的力量训练和上身肢体的协调性训练,并且设置了能够调整位置的摇柄,由于杠杆原理,通过调整摇柄和主动轮中心之间的距离来控制训练的力度大小,使用者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不同力度的训练;本实用新型设置了蹬板和弹簧,使用者通过克服弹簧的弹力来锻炼下身肢体,由于弹簧自身的特性,使用者在蹬腿的过程中,所需的力由零开始逐渐变大,使用者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来选择蹬腿推动蹬板行进的长度,相对于在蹬腿过程中阻力一直不变的蹬腿训练装置,本实用新型对使用者的训练契合程度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的立体结构左前方向示意图。
图2为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的立体结构右后方向示意图。
图3为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中皮带传动示意图。
图6为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中底架的立体结构装配示意图。
图7为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中底架的侧剖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中夹紧垫的俯视图。
图中:1、底架;2、支撑架;3、顶架;4、支撑台;41、第一滑槽;42、转动盘;5、第一调整旋钮;51、螺柱;52、夹紧块;6、座椅;7、夹紧垫;71、固定圈;72、气垫; 8、气泵;9、导气管;10、横梁;11、连接杆;12、第二调整旋钮;13、第一转动轴;14、第一带轮;15、主动轮;151、安装孔;16、摇柄;17、支撑座;18、第二转动轴;19、飞轮;20、第二带轮;21、皮带;22、第二滑槽;221、弹簧;23、蹬板;231、限位框; 232、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8,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底架1、支撑架2、顶架3、第一调整旋钮5、座椅6、横梁10、连接杆11、主动轮15和蹬板23,所述底架1 的上方设有支撑架2,支撑架2包括四根竖直设置的杆,支撑架2的底端固定于底架1的上表面,支撑架2的顶端固定设有顶架3,顶架3包括两根水平放置且左右对称的杆;所述底架1上表面的左半部设有第一滑槽41,第一滑槽41的上方设有支撑台4,支撑台4 的底部与第一滑槽41配合安装,支撑台4能够在第一滑槽41上前后移动,支撑台4的上方设有座椅6,座椅6的靠背处设有夹紧垫7,夹紧垫7对使用者的腰部进行固定,座椅6 的坐垫前侧设有固定圈71,固定圈71的顶端与夹紧垫7配合连接,固定圈71对使用者的裆部进行限位固定,夹紧垫7相向的一侧设有气垫72;所述座椅6的下方设有气泵8,气泵8的顶端设有导气管9,导气管9与气垫72连接,气泵8通过导气管9向气垫72内充气,使得气垫72对使用者的固定更加紧密。
所述顶架3与横梁10固定连接,横梁10的左右两端分别与顶架3的两根杆固定连接,横梁10的下方设有两根连接杆11,连接杆11为竖直设置的杆,连接杆11的顶端套设在横梁10上,在连接杆11与横梁10套接的位置设有第二调整旋钮12,连接杆11能够在横梁10上左右滑动,通过拧紧第二调整旋钮12能够将连接杆11固定在横梁10上;所述连接杆11的底端设有第一转动轴13,第一转动轴13为水平设置,第一转动轴13背离连接杆11底部的一端处套设有主动轮15,主动轮15能够绕第一转动轴13转动,第一转动轴 13上套设有第一带轮14,第一带轮14设置在主动轮15与连接杆11之间,第一带轮14 与主动轮15固定连接,主动轮15能够带动第一带轮14转动。
所述底架1上表面的前端设有四个支撑座17,其中左数第一、二个支撑座17之间和第三、四个支撑座17之间均设有第二转动轴18,第二转动轴18上套设有飞轮19和第二带轮20,第二带轮20与第一带轮14的位置对应,第一带轮14与第二带轮20通过皮带 21连接,第一带轮14通过皮带21带动第二带轮20转动,同时第二带轮20带动第二转动轴18和飞轮19转动。
所述底架1上设有第二滑槽22,第二滑槽22设置在第一滑槽41的前侧,第二滑槽22上设有蹬板23,蹬板23倾斜设置,使得使用者坐在座椅6上时,脚能够踏在蹬板23 上,蹬板23的外围设有限位框231,限位框231能够防止使用者在使用蹬板23的过程中出现脚部打滑的情况;所述第二滑槽22内设有弹簧221,弹簧221的固定设置于第二滑槽 22内,弹簧221的右端与支撑杆232的底端连接,支撑杆232的顶端与蹬板2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用者通过向前蹬动蹬板23,蹬板23克服弹簧221的弹力并沿着第二滑槽22 向前移动。
所述主动轮15上设有多个安装孔151,每个安装孔151的位置与主动轮15中心之间的距离沿着顺时针方向依次增大,安装孔151内穿插设有摇柄16,使用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安装孔151来安装摇柄16,根据杠杆原理,越接近主动轮15圆形位置的安装孔151,摇动主动轮15所需要力就越大。
如图7所示,所述支撑台4的上方设有转动盘42,转动盘42设置在支撑台4和座椅 6之间,座椅6通过转动盘42能够在支撑台4上转动;所述第一调整旋钮5上穿插设有螺柱51,螺柱51的底端设有夹紧块52,夹紧块52设置在第一滑槽41内,通过拧紧第一调整旋钮5能够使得螺柱51带动夹紧块52对支撑台4进行夹紧,从而将支撑台4固定在底架1上。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根据自己的身高和四肢的长度,通过第一调整旋钮 5来调整座椅6的和蹬板23之间的距离,通过第二调整旋钮12来调整两个主动轮15在横梁10上的位置,并调整第二带轮20在第二转动轴18上的位置,使其与第一带轮14的位置对应;使用者由本实用新型的后端坐在座椅6上,并将座椅6转动使得自己面朝本实用新型的前端;随后通过夹紧垫7和固定圈71对使用者的躯干部位进行固定,并通过气泵8 向气垫72内充气,使得夹紧垫7对使用者的固定更加紧密。
当使用者需要对手肘、手腕及肩部进行锻炼时,使用者的双手分别握住两个摇柄16,摇动主动轮15进行锻炼,主动轮15转动时需要带动飞轮19转动,使用者需要克服飞轮19的惯性以及各部件的摩擦力才能使得主动轮15转动或停止,使用者在训练时需要不停的使飞轮19转动和停止,以此来锻炼上身的肌肉力量和上身肢体的协调性。
当使用者需要对下肢进行训练时,使用者双脚分别踏在蹬板23上,并克服弹簧221的弹力用力向前蹬,以此来对下身的肌肉进行训练。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5)

1.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包括底架(1)、支撑架(2)、顶架(3)、第一调整旋钮(5)、座椅(6)、横梁(10)、连接杆(11)、主动轮(15)和蹬板(2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1)的上方设有支撑架(2),支撑架(2)的底端固定于底架(1)的上表面,支撑架(2)的顶端固定设有顶架(3);所述底架(1)上表面的左半部设有第一滑槽(41),第一滑槽(41)的上方设有支撑台(4),支撑台(4)的底部与第一滑槽(41)配合安装,支撑台(4)的上方设有座椅(6),座椅(6)的靠背处设有夹紧垫(7),座椅(6)的坐垫前侧设有固定圈(71),固定圈(71)的顶端与夹紧垫(7)配合连接,夹紧垫(7)相向的一侧设有气垫(72);所述座椅(6)的下方设有气泵(8),气泵(8)的顶端设有导气管(9),导气管(9)与气垫(72)连接;所述顶架(3)与横梁(10)固定连接,横梁(10)的下方设有两根连接杆(11),连接杆(11)的顶端套设在横梁(10)上,在连接杆(11)与横梁(10)套接的位置设有第二调整旋钮(12);所述连接杆(11)的底端设有第一转动轴(13),第一转动轴(13)背离连接杆(11)底部的一端处套设有主动轮(15),第一转动轴(13)上套设有第一带轮(14),第一带轮(14)设置在主动轮(15)与连接杆(11)之间,第一带轮(14)与主动轮(15)固定连接;所述底架(1)上表面的前端设有四个支撑座(17),其中左数第一、二个支撑座(17)之间和第三、四个支撑座(17)之间均设有第二转动轴(18),第二转动轴(18)上套设有飞轮(19)和第二带轮(20),第二带轮(20)与第一带轮(14)的位置对应,第一带轮(14)与第二带轮(20)通过皮带(2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包括四根竖直设置的杆,顶架(3)包括两根水平放置且左右对称的杆,连接杆(11)为竖直设置的杆,第一转动轴(13)为水平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台(4)的上方设有转动盘(42),转动盘(42)设置在支撑台(4)和座椅(6)之间;所述第一调整旋钮(5)上穿插设有螺柱(51),螺柱(51)的底端设有夹紧块(52),夹紧块(52)设置在第一滑槽(41)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轮(15)上设有多个安装孔(151),每个安装孔(151)的位置与主动轮(15)中心之间的距离沿着顺时针方向依次增大,安装孔(151)内穿插设有摇柄(1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1)上设有第二滑槽(22),第二滑槽(22)设置在第一滑槽(41)的前侧,第二滑槽(22)上设有蹬板(23),蹬板(23)倾斜设置,蹬板(23)的外围设有限位框(231);所述第二滑槽(22)内设有弹簧(221),弹簧(221)的固定设置于第二滑槽(22)内,弹簧(221)的右端与支撑杆(232)的底端连接,支撑杆(232)的顶端与蹬板(2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CN201920480486.1U 2019-04-10 2019-04-10 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 Active CN2102780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80486.1U CN210278086U (zh) 2019-04-10 2019-04-10 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80486.1U CN210278086U (zh) 2019-04-10 2019-04-10 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78086U true CN210278086U (zh) 2020-04-10

Family

ID=70066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80486.1U Active CN210278086U (zh) 2019-04-10 2019-04-10 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780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37501B (zh) 踝关节训练适配件及康复训练设备
US20210113877A1 (en) Leg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apparatus
US4807874A (en) Combination plantar flexion/dorsiflexion ankle machine
CN110575348B (zh) 卧床式下肢联动步态模拟训练设备
CN204447147U (zh) 体育教学用蹬伸锻炼器
JP5346020B2 (ja) 下半身運動機構
CN111282198B (zh) 一种高难度健美操动作矫正训练装置
US8876670B2 (en) Omni-directional exercise device
CN214679826U (zh) 一种骨科康复锻炼装置
CN113663289A (zh) 一种骨科患者腿部康复训练用踩踏器
CN210991579U (zh) 一种运动医学膝关节护理活动器
JP4980462B1 (ja) 旋回運動補助具
CN210278086U (zh) 一种烧伤整形外科护理用肢体康复训练装置
CN211659185U (zh) 一种健美操柔韧训练辅助装置
CN214633644U (zh) 一种腿部肌康复训练装置
CN212700254U (zh) 重锤式髋关节康复训练器
CN208356032U (zh) 一种骨科康复锻炼装置
KR101015992B1 (ko) 하지 재활용 자전거 운동기구
CN2194173Y (zh) 一种康复理疗机
CN214512530U (zh) 一种脚掌拉筋机构
CN216222260U (zh) 一种骨关节术后康复训练保护装置
CN213373516U (zh) 一种脚踝锻炼装置
CN213374985U (zh) 一种心内科康复装置
CN220860586U (zh) 一种运动功能锻炼装置
CN220676352U (zh) 一种骨科康复锻炼器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