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41797U - 空调室外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41797U
CN210241797U CN201921028294.3U CN201921028294U CN210241797U CN 210241797 U CN210241797 U CN 210241797U CN 201921028294 U CN201921028294 U CN 201921028294U CN 210241797 U CN210241797 U CN 2102417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temperature sensing
plate
pipe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2829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Guosheng Kong
孔国生
Jin Huang
黄进
Kaiyun Zhi
支开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2829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417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417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417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机壳、室外换热器、压缩机、支撑件、板式换热器、板换管组、感温件。机壳包括底盘。室外换热器设在机壳内。具有回气口和补气口的压缩机连接在底盘上。支撑件连接在机壳上。板式换热器连接在支撑件上,板式换热器上形成有四个接口且内部具有相互换热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板换管组包括多个连接管,多个连接管包括分别与四个接口相接的四个连接管,其中一条连接管与室外换热器相连,一条连接管与补气口相连。感温件设在至少一个连接管的管壁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通过在连接管上设置感温件,可随时测量并获取连接管内冷媒的温度,以准确判断板式换热器的工作状态,增强制热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室外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空调室外机。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冬天,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从压缩机流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冷媒先经过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之后再流出到空调室外机内的节流元件和室外换热器,因此,到达室外换热器的冷媒温度常常比较低,再加上空调室外机所处的外部环境温度较低,使得冷媒气化率降低,制热循环回路中的气态冷媒量偏少,制热循环效率不高。
为了增强制热循环效率,现有技术中常在空调室外机中增加板式换热器,将部分冷媒迅速引回到压缩机,增加压缩机的温度和循环冷媒量,保证空调的制热能力。然而现有的板式换热器位置设置不合理,板式换热器及其配件维修困难,与板式换热器连接的管路布置复杂,占用空调室外机的空间较大,不利于空调室外机的小型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外机,所述空调室外机的板式换热器及其配件安装和维修方便,节省安装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包括底盘;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设在所述机壳内;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连接在所述底盘上,所述压缩机具有回气口和补气口;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连接在所述机壳上;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连接在所述支撑件上,所述板式换热器上形成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板式换热器内具有相互换热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相连,所述第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相连;板换管组,所述板换管组包括多个连接管,多个所述连接管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对应相连的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和第四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相连,所述第四连接管与所述补气口相连;感温件,所述感温件设在至少一个所述连接管的管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通过在机壳内设置支撑件,并将板式换热器设在支撑件上,使板式换热器在空调室外机内的位置固定,且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其在支撑件上具体的安装位置。板式换热器通过设置四条连接管,可在原制热循环的路径的基础上增加一条补气支路,补气支路可实现压缩机的补气增焓,有利于制热循环的可靠运行。通过在连接管上设置感温件,可随时测量并获取连接管内冷媒的温度,以准确判断板式换热器的工作状态,确保压缩机及时补气和可靠的制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还包括用于与所述压缩机的所述回气口相连的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连接在所述支撑件的顶部。
可选的,所述支撑件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底盘上,所述气液分离器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支撑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所述第三连接管通过第一节流件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管上,所述第二连接管通过第二节流件连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所述感温件为两个,两个所述感温件分别设在所述第三连接管和所述第四连接管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还包括中隔板,所述中隔板设在所述机壳内以将所述机壳内部分隔出风机室和机械室,所述压缩机、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板式换热器均设在所述机械室内,所述室外换热器设在所述风机室内,所述机壳从后侧进风且从前侧出风,所述支撑件为板件且沿所述底盘的后边沿设置,所述板式换热器安装在所述支撑件的前侧。
有利的,设有所述感温件的所述连接管具有多个弯折部,所述连接管通过多个所述弯折部折出多个管段,至少一个所述管段为直线段,至少一个所述直线段相对其他所述管段临近所述底盘的与所述中隔板相对的边沿,所述感温件设在临近所述底盘的与所述中隔板相对的边沿的所述直线段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所述板式换热器竖向设置,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下边沿位于所述压缩机的底脚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所述连接管上外套有感温套筒,所述感温件设在所述感温套筒上。
可选的,所述感温套筒与所述底盘的上边沿之间的间距至少为10mm。
可选的,所述连接管包括水平段和/或竖直段,所述感温套筒套在所述水平段和/或所述竖直段上。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隐藏部分机壳及零件)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冷媒循环系统制热时流动方向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底盘、室外换热器、压缩机、板式换热器、支撑件、气液分离器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底盘、压缩机、气液分离器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和板式换热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俯视图。
图10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底盘、支撑件、板式换热器、板换管组、气液分离器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的支撑件、板式换热器、板换管组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正视图。
图13为图11的仰视图(为体现各部件的连接位置,该图中显现了遮挡在支撑件下方的部件轮廓)。
附图标记:
空调室外机100、
机壳1、风机室11、机械室12、网罩13、前面板14、底盘15、
中隔板21、室外风机22、室外换热器23、
压缩机4、排气口41、回气口42、补气口43、回气储液罐44、补气储液罐45、油分离器46、底脚47、
四通阀51、高压阀52、低压阀53、
气液分离器6、进口管62、出管63、
板式换热器7、第一接口71、第二接口72、第三接口73、第四接口74、螺栓76、板换管组8、连接管80、第一连接管81、第二连接管82、第二节流件821、第三连接管83、第一节流件831、第四连接管84、弯折部802、水平段803、竖直段804、
支撑件9、
感温套筒10、感温件1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100的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室外机100,包括:机壳1、室外换热器23、压缩机4、支撑件9、板式换热器7、板换管组8和感温件101。
如图1所示,机壳1包括底盘15。底盘15形成在机壳1的底部,可用于支撑机壳1内部的各部件。
室外换热器23设在机壳1内。室外换热器23用于对经过的冷媒进行换热。
如图2和图3所示,压缩机4连接在底盘15上,压缩机4具有回气口42和补气口43。底盘15直接对压缩机4提供支撑力,使压缩机4稳定地设在底盘15上。压缩机4可将进入其内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冷媒后排出。
如图1和图3所示,支撑件9连接在机壳1上。支撑件9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足以承载相关部件。
如图3所示,板式换热器7连接在支撑件9上。
如图5所示,板式换热器7上形成有第一接口71(示为Q1)、第二接口72(示为Q2)、第三接口73(示为Q3)和第四接口74(示为Q4),板式换热器7内具有相互换热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分别与第一接口71和第二接口72相连,第二通道分别与第三接口73和第四接口74相连。也就是说,从第一接口71到第二接口72之间形成第一通道,第三接口73和第四接口74之间形成第二通道,两个通道之间可进行热量交换。板式换热器7属于一种经济器(或热回收器),利用系统内需要冷却的冷媒加热需要升温的冷媒,以提高系统能效。
如图6和图7所示,板换管组8包括多个连接管80。多个连接管80包括分别与第一接口71连接的第一连接管81(如图7所示),与第二接口72连接的第二连接管82(如图7所示),与第三接口73连接的第三连接管83(如图13所示),与第四接口74对应相连的第四连接管84(如图8、图12所示)。其中,第二连接管82与室外换热器23相连,第四连接管84与补气口43相连。即,第二连接管82中的冷媒可输送至室外换热器23中,室外换热器23中的冷媒也可以通过第二连接管82传递至板式换热器7中。也就是说,板式换热器7的第二通道向压缩机4输送需要加热的冷媒,第一通道输送的是需要冷却的冷媒。常见的在冬季空调制热时,第一通道向室外换热器23输送冷媒,也有在空调制冷时第一通道由室外换热器23进液后向室内换热器输送冷媒。为简化说明以便于理解,下文中均以第一通道向室外换热器23输送冷媒、第二通道向压缩机4输送增温冷媒的情况进行说明。
感温件101设在至少一个连接管80的管壁上,感温件101用于检测连接管80处的冷媒的温度。
现有技术中,板式换热器通常安装在中隔板上或者直接焊接在底盘上。中隔板本身除了安装板式换热器外,还通常安装电控器、熔断器等,不仅要走电线还会穿固冷媒管,管路复杂集中,因此将板式换热器安装在中隔板上加剧了这种情况,板式换热器上连接的冷媒管、各种检测控制部件等不好维护、检修。将板式换热器直接焊接在底盘,虽然可以避开中隔板上管路集中区,但是其安装稳定性、可调能力无法保证。
由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100,通过在机壳1内设置支撑件9,并将板式换热器7设在支撑件9上,使板式换热器7在空调室外机100的位置相对固定,通过将支撑件9在空调室外机100内位置的合理布局,可使空调室外机100内管路过于集中的情况有所缓减。且安装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板式换热器7在支撑件9上具体的位置,尤其在高度上板式换热器7无需紧贴底盘15设置,既能根据管路连接的需要而调整板式换热器7的高度,也能避免干涉其他部件(如压缩机4)而调节位置,从而安装方便,安装后稳定不易晃动。另外,支撑件9的设置不仅给板式换热器7提供了安装位置,也能给其他部件提供安装位置,有利于空调室外机100内结构优化布局。
压缩机4设置在底盘15上,使压缩机4位于机壳1中较低的位置,当压缩机4在压缩冷媒的过程中,可将噪音通过底盘15传递出去,且底盘15的刚度和强度较大,可对压缩机4形成稳定的支撑,以使得压缩机4工作状态稳定,不易晃动。
板式换热器7上设置四条连接管80,可在原制热循环的路径的基础上增加一条补气支路,具体的补气支路为经过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间的换热后的冷媒,加热的冷媒从第四接口74输出到第四连接管84,之后从第四连接管84输入到压缩机4的补气口43中,如此实现压缩机4的补气增焓。这样可以提高压缩机4的能效,而且在低温环境下压缩机4启动时,缓减压缩机4供气不足的情况,有利于保证制热循环的可靠运行。
通过在一些连接管80上设置感温件101,可随时测量并获取连接管80某些位置内冷媒的温度,以准确判断板式换热器7的工作状态,确保压缩机4及时补气和可靠的制热效果。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第三连接管83和第四连接管84上分别设有感温件101,对进出第二通道的冷媒的温度进行检测,以判断第一通道对第二通道内的冷媒换热是否完成,保证第二通道输出的冷媒为有效加热过的冷媒,并补入压缩机4后使压缩机4补气增焓,增加空调室外机100的制热循环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空调室外机100还包括用于与压缩机4的回气口42相连的气液分离器6,气液分离器6连接在支撑件9的顶部。这里,气液分离器6与板式换热器7均连接在支撑件9上,使整体结构更紧凑,尤其是气液分离器6设置在板式换热器7的上方,充分利用了空调室外机100内上方闲置空间,有利于减小空调室外机100占地面积。
由于压缩机4直接连接在底盘15上(底盘15为机壳1底壁),压缩机4底部的底脚47、缓冲垫等不仅占地大,且其周围需要空出一定安装空间。将气液分离器6连接在支撑件9上(支撑件9可以连接在底盘15上,也可以连接在机壳1的其他位置,在支撑件9上安装部件后其高度通常高于底盘15),有利于气液分离器6与压缩机4之间形成一定的高度差,能避免占用压缩机4底部的安装空间。
可选的,支撑件9可拆卸地连接在底盘15上,气液分离器6可拆卸地连接在支撑件9上。支撑件9与底盘15之间可通过螺栓螺母连接,也可以通过插接和卡接配合连接,可拆卸的连接使得支撑件9便于从底盘15上拆卸。当然,支撑件9也可以直接焊接到底盘15上形成固定连接。气液分离器6与支撑件9的连接方式可以为连接件连接(如螺栓螺母),也可以为限位槽和卡块之间的配合连接,还可以为插扣与插口之间的挂接连接,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计,这里不做具体限制。气液分离器6与支撑件9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方便对气液分离器6进行安装、检修、更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7所示,第三连接管83通过第一节流件831连接在第二连接管82上。这里,由第三连接管83流向第二通道的冷媒,是由第二连接管82分流后输送的。图2所示的制热循环下,由室内换热器流至第一通道的冷媒,一部分仍由第二连接管82向室外换热器23输送,另一部分由第三连接管83通过第二通道并由第四连接管84向压缩机4输送。第三连接管83和第二连接管82之间增设第一节流件831,使得冷媒在经过第一节流件831后形成气体压力更小、温度更低的冷媒进入到第二通道中,一方面使压缩机4的补气冷媒能够达到适应的气压,另一方面使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的冷媒形成温度差以便吸热。
可选的,在第二连接管82上设有三通管和三通管,三通阀控制三通管的通路,三通管的三个接口中,第二连接管82打断成两截分别连接其中两个接口,第三连接管83连接另一个接口。如此,当压缩机4需要补气时,则三通阀控制第二连接管82和第三连接管83之间连通;压缩机4不需要补气时,则三通阀控制第二连接管82和第三连接管83之间断开,使得第一通道中的冷媒通过第二连接管83和三通阀后直接流向室外换热器23中。
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通道的冷媒的来源方式不限于从第二连接管82分流,还可以从第一连接管81处分流。例如在制热循环中,在冷媒进入第一通道之前先分流,部分冷媒进入第一通道,部分冷媒进入第二通道,也能实现上述方案。
如图2所示,第二连接管82通过第二节流件821连接在室外换热器23上。此处,第二节流件821的设置,同样可以使得从第二连接管82流过的冷媒的气体压力更低,温度更低,以使得进入室外换热器23中的冷媒在制热循环中更容易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使制热循环效率更高。
可选的,第一节流件831和第二节流件821为电子膨胀阀、毛细管、节流阀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再参照图3和图4,空调室外机100还包括中隔板21,中隔板21设在机壳1内以将机壳1内部分隔出风机室11和机械室12。
具体的,如图4所示,压缩机4、支撑件9和板式换热器7均设在机械室12内,室外换热器23设在风机室11内,机壳1从后侧进风且从前侧出风,有的示例中,风机室11内与中隔板21相对的侧面板上也会设有进风口。
再参照图2所示,靠近室外换热器23的风机室11中还设有风机,为室外换热器23送风,加快室外换器23内的冷媒与外界气流的换热效率。
可选的,支撑件9为板件且沿底盘15的后边沿设置,板式换热器7安装在支撑件9的前侧。当将压缩机4设置在底盘15靠近前边沿的位置时,板式换热器7与压缩机4之间可前后错开,且距离不会太远,方便连接板换管组8。
可选的,支撑件9为支撑钣金,钣金件在弯折制型时能产生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足以支撑气液分离器6并连接板式换热器7。
在一些示例中,支撑件9形成为工字型的支撑钣金,包括上支撑钣金、主连接钣金和下支撑钣金,其中主连接钣金的两端分别连接上支撑钣金和下支撑钣金,上支撑钣金和下支撑钣金与主连接钣金之间形成为大致90度夹角。气液分离器6连接在上支撑钣金上,板式换热器7连接在主连接钣金上。
有利的,板式换热器7竖向设置,板式换热器7的下边沿位于压缩机4的底脚47的上方。板式换热器7的高度高于底脚47,可在安装板式换热器7时,避开压缩机4的底脚47处,这样便于在松紧底脚47上螺母时能使用如扳手等工具,避免板式换热器7挡住工具。另外,也能方便人手从下部伸入到支撑件9处安装板式换热器7及板换管组8。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设有感温件101的连接管80具有多个弯折部802,连接管80通过多个弯折部802折出多个管段,至少一个管段为直线段,至少一个直线段相对其他管段临近底盘15的与中隔板21相对的边沿,感温件101设在临近底盘15的与中隔板21相对的边沿的直线段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在图1和图3中,底盘15具有前、后、左、右四边沿,底盘左侧为风机室11,底盘右侧为机械室12。该示例中,底盘15上与中隔板21相对的边沿为其左边沿和右边沿,但由于连接管80是安装在机械室12的,因此底盘15的右边沿是与中隔板21相对的边沿。该示例中,将连接管80的至少一个直线段临近底盘15的右边沿设置,然后将感温件101设置在该直线段上。这样该直线段不仅能错开其前后挡路的部件(如压缩机4、板式换热器7),而且能临近底盘15外边沿,感温件101在拆装时障碍少,操作非常方便。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弯折部802具有一定的曲率变化,弯折部802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直线段,弯折部802的设置,使得直线段的延伸方向发生变化,从而改变连接管80的走向、丰富了连接管80的走线路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图10和图11所示,连接管80上外套有感温套筒10,感温件101设在感温套筒10上。感温套筒10为感温件101的安装提供了附着点,防止感温件101掉落,且使感温件101紧贴连接管80。另外,感温套筒10可隔绝外部环境温度对感温件101测量的影响,使得感温件101更准确地测量连接管80内冷媒的温度,测量结果更精确。
有利的,感温套筒10与底盘15的上边沿之间的间距至少为10mm。方便将人手伸入底盘15与板式换热器7之间的空间中安装感温件101。
可选的,感温套筒10与底盘15的上边沿之间的间距为30mm。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连接管80包括水平段803,或者连接管80包括竖直段804,连接管80包括水平段803、竖直段804,感温套筒10套在水平段803和/或竖直段804上。这里的水平段803大致形成为与底盘15平行的管段,而竖直段804大致形成为与底盘15垂直的管段。而将感温套筒10套在水平段803或竖直段804上,同样可实现便利地拆装感温套筒10。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机械室12内管路交错密集,将感温套筒10设置在水平段803或竖直段804上,操作时动作方向大体沿水平方向取放,或者沿竖直方向取放,操作需要的空间较小,不易磕碰,也方便使力。
为更好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下面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空调室外机100的结构。
如图1所示,一种空调室外机100,包括机壳1、中隔板21、室外换热器23、室外风机、压缩机4、气液分离器6、板式换热器7、板换管组8和支撑件9。
其中机壳1内形成有安装腔,中隔板21设置在安装腔中并将安装腔分隔成左侧的风机室11和右侧的机械室12。安装腔的前侧设有前面板14,对应风机室11的前面板14上形成有出风口,出风口上罩设有网罩13。风机室11内安装室外风机22(如图2中示出位置)和室外换热器23,室外换热器23的后侧形成有进风口。机械室12中设有压缩机4、气液分离器6、板式换热器7、板换管组8和支撑件9。
如图1和图3所示,机壳1的底部形成为底盘15,压缩机4通过底部的底脚47连接在底盘15上。压缩机4具有多个底脚47。压缩机4上分别设有排气口41、回气口42(如图6中所示)和补气口43。其中,参照图2所示,回气口42连接回气储液罐44,回气储液罐44的上游连接气液分离器6。如图3所示,气液分离器6具有进口管62和出管63,其中进口管62连接四通阀51,出管63连接回气储液罐44。排气口41连接油分离器46,油分离器46的另一端连接四通阀51。补气口43连接补气储液罐45,补气储液罐45的另一端连接板式换热器7。
如图2所示,四通阀51的其余两端分别连接高压阀52、室外换热器23。其中高压阀52的另一端连接室内换热器。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连接低压阀53。
如图3所示,底盘15的后边沿设置有支撑件9,如图7所示,支撑件9的中部通过螺栓76固定有板式换热器7,支撑件9的顶部支撑并可拆卸的连接有气液分离器6。板式换热器7竖向设置,板式换热器7的下边沿位于压缩机4的底脚47的上方。
如图5所示,板式换热器7上形成有第一接口71、第二接口72、第三接口73和第四接口74,板式换热器7内具有相互换热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分别与第一接口71和第二接口72相连,第二通道分别与第三接口73和第四接口74相连。
如图6和图7所示,板换管组8包括多个连接管80。多个连接管80包括分别与第一接口71连接的第一连接管81(如图7所示),与第二接口72连接的第二连接管82(如图7所示),与第三接口73连接的第三连接管83(如图13所示),与第四接口74对应相连的第四连接管84(如图8、图12所示)。其中,第二连接管82与室外换热器23相连,第四连接管84与补气口43相连。图7所示,第三连接管83通过第一节流件831连接在第二连接管82上。再次参照图2所示,第二连接管82通过第二节流件821连接在室外换热器23上。如图8和图11所示,在第三连接管83和第四连接管84上分别设有多个弯折部802,且弯折部802的两边分别连接一个直线段(如水平段803和竖直段804),如图7和图10所示,临近底盘15的右边沿的竖直段804上分别设有一个感温套筒10,感温套筒10内设置感温件101。感温套筒10与底盘15的上边沿之间的间距为30mm。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板式换热器7以及与板式换热器7的各个接口连接的板换管组8,可在制热循环过程中对压缩机4进行补气增焓。另外,板式换热器7中流出的冷媒的温度可随时进行测量和监控,可控制冷媒在制热循环系统中高效稳定的循环。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外机的其他构成例如制热循环的具体原理以及各个储液罐的气液分离的原理、压缩机工作原理、板式换热器对压缩机的补气增焓过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包括底盘;
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设在所述机壳内;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连接在所述底盘上,所述压缩机具有回气口和补气口;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连接在所述机壳上;
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连接在所述支撑件上,所述板式换热器上形成有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板式换热器内具有相互换热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相连,所述第二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相连;
板换管组,所述板换管组包括多个连接管,多个所述连接管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对应相连的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和第四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相连,所述第四连接管与所述补气口相连;
感温件,所述感温件设在至少一个所述连接管的管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与所述压缩机的所述回气口相连的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连接在所述支撑件的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底盘上,所述气液分离器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支撑件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管通过第一节流件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管上,所述第二连接管通过第二节流件连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件为两个,两个所述感温件分别设在所述第三连接管和所述第四连接管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隔板,所述中隔板设在所述机壳内以将所述机壳内部分隔出风机室和机械室,所述压缩机、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板式换热器均设在所述机械室内,所述室外换热器设在所述风机室内,所述机壳从后侧进风且从前侧出风,所述支撑件为板件且沿所述底盘的后边沿设置,所述板式换热器安装在所述支撑件的前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设有所述感温件的所述连接管具有多个弯折部,所述连接管通过多个所述弯折部折出多个管段,至少一个所述管段为直线段,至少一个所述直线段相对其他所述管段临近所述底盘的与所述中隔板相对的边沿,所述感温件设在临近所述底盘的与所述中隔板相对的边沿的所述直线段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器竖向设置,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下边沿位于所述压缩机的底脚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上外套有感温套筒,所述感温件设在所述感温套筒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套筒与所述底盘的上边沿之间的间距至少为10mm。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包括水平段和/或竖直段,所述感温套筒套在所述水平段和/或所述竖直段上。
CN201921028294.3U 2019-07-02 2019-07-02 空调室外机 Active CN2102417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28294.3U CN210241797U (zh) 2019-07-02 2019-07-02 空调室外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28294.3U CN210241797U (zh) 2019-07-02 2019-07-02 空调室外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41797U true CN210241797U (zh) 2020-04-03

Family

ID=69989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28294.3U Active CN210241797U (zh) 2019-07-02 2019-07-02 空调室外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4179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23519A (zh) * 2020-12-14 2022-06-1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外机
CN114623517A (zh) * 2020-12-14 2022-06-1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及其应用的管组总成
CN114623520A (zh) * 2020-12-14 2022-06-1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及其应用的管组总成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23519A (zh) * 2020-12-14 2022-06-1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外机
CN114623517A (zh) * 2020-12-14 2022-06-1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及其应用的管组总成
CN114623520A (zh) * 2020-12-14 2022-06-1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外机及其应用的管组总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241797U (zh) 空调室外机
US8127566B2 (en) Multiple airflow pattern water source geothermal heat pump unit
CN206459329U (zh) 具有成角度的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机
CN101876465B (zh) 鞍形窗式空调器
KR101266675B1 (ko) 냉매사이클 연동 물 순환 시스템
CN110319505A (zh) 空调室外机
CN106322603A (zh) 单冷型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CN208638880U (zh) 机组模块及其机房空调
CN101363671A (zh) 空调装置用配管组件及具有该组件的空气处理机组
WO2018036251A1 (zh) 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CN110319504A (zh) 空调室外机
CN1795705A (zh) 用于冷却一个或多个开关柜的冷却设备
CN101738030B (zh) 一种节流机构
CN210832608U (zh) 一种基于温湿度控制和热水加热的集成供应装置
CN210485900U (zh) 空调室外机
JP2010281551A (ja) 給湯器
CN214469239U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
CN215175848U (zh) 热回收空调系统
CN217635873U (zh) 一种防积液的多联地暖空调
CN214664852U (zh) 空调室外机及其应用的管组总成
CN213931205U (zh) 空调室外机及其应用的管组总成
CN213810892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
CN214664853U (zh) 空调室外机及其应用的管组总成
CN214664854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
CN213810893U (zh) 空调室外机及其应用的管组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