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20563U - 一种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20563U
CN210220563U CN201920823171.2U CN201920823171U CN210220563U CN 210220563 U CN210220563 U CN 210220563U CN 201920823171 U CN201920823171 U CN 201920823171U CN 210220563 U CN210220563 U CN 2102205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air
heat exchanger
chamber
dr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2317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Xiaofeng Wu
伍晓锋
Shuming Li
李书明
Shaoqing Li
李少庆
Lei Zhang
张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Sino Swiss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Sino Swiss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Sino Swiss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an Sino Swiss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2317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205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205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205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80Food processing, e.g. use of renewable energies or variable speed drives in handling, conveying or stacking
    • Y02P60/85Food storage or conservation, e.g. cooling or dry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包括烘干通道,在烘干通道顶部或一侧设有回风室、送风室和设备室;回风风机的进风一侧在回风室内、出风一侧与设备室相连通;送风风机的进风一侧与设备室相连通、出风一侧在送风室内;在第一换热器上设有热管换热器Ⅰ,热管换热器Ⅰ的蒸发端位于第一换热器朝向回风室的一侧,热管换热器Ⅰ的冷凝端位于第一换热器朝向热泵机组的一侧。本实用新型烘干效率高、热利用率高,烘干效果好,且能够实现预热回收、有效减少热损、降低烘干成本;本实用新型适用范围广泛,可用于各种食品、农产品、工业产品等的烘干。

Description

一种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烘干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烘干效率和高成本的烘干方法越来越不能许多领域对物料烘干的需求,热泵烘干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烘干技术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目前热泵烘干在众多领域中得到应用。现有技术中,多采用烘干房配套安装热泵烘干机的方式来实现各种农产品、水产品和工业产品等物流、产品的烘干。
现有技术中的烘干房使用的热泵烘干机多为分体式的,分为室外机和室内机,需要提前预留安装位置,现场安装也较为复杂;还有些一体式的烘干机,体积小、安装方便,但烘干能力有限,通常一个烘干房需要安装多个烘干机才能达到烘干要求,烘干效率不高、成本仍然没有降低,且烘干机与烘干房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热利用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烘干效率高、热利用率高且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包括烘干通道,在所述烘干通道的顶部或一侧设有通过隔板分隔出的靠近烘干通道进口一端的回风室、靠近烘干通道出口一端的送风室,以及位于所述回风室和送风室之间的设备室;
在所述烘干通道与所述回风室相邻的顶部或侧壁位置开设有回风口,在所述烘干通道与所述送风室相邻的顶部或侧壁位置开设有送风口;在所述回风室与设备室相邻的隔板上设有回风风机,在所述送风室与设备室相邻的隔板上设有送风风机;所述回风风机的进风一侧在所述回风室内,所述回风风机的出风一侧与设备室相连通;所述送风风机的进风一侧与设备室相连通,所述送风风机的出风一侧在送风室内;
在所述设备室内依次设有对应连接的第一换热器、热泵机组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位于靠近回风室一侧,第二换热器位于靠近送风室一侧;在所述第一换热器上设有热管换热器Ⅰ,所述热管换热器Ⅰ的蒸发端位于第一换热器朝向回风室的一侧,所述热管换热器Ⅰ的冷凝端位于第一换热器朝向热泵机组的一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待烘干的物料送入到烘干通道内,设备室内的热泵机组工作,烘干通道内的湿热空气在回风风机的带动下,经由回风口进入回风室,经过回风风机进入设备室,先经过第一换热器被凝结除湿(第一换热器起到蒸发器的作用),然后被第二换热器进行加热(第二换热器起到冷凝器的作用),加热后的空气经由送风风机通过送风口回到烘干通道内,实现对烘干通道内物料的烘干。其中,烘干系统中的设备均设置在烘干通道的顶部或侧部,烘干设备与烘干通道紧密结合、一体化设置,能够减少热损,提高烘干效率。
优选的,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下方设有排水槽,以及与排水槽连接并延伸至外部的排水管,用于将第一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排出。
优选的,所述热管换热器Ⅰ由多组一一对应的蒸发端和冷凝端组成,在每组蒸发端和冷凝端中,蒸发端的冷媒出口连通至冷凝端的冷媒进口,冷凝端的冷媒出口连通至蒸发端的冷媒进口,蒸发端和冷凝端之间采用铜管连通,每组蒸发端和冷凝端中的冷媒构成独立封闭的循环回路。
在第一换热器的两侧设置热管换热器Ⅰ的蒸发端和冷凝端,当烘干通道内的湿热空气经过第一换热器时,先与热管换热器Ⅰ的蒸发端进行热交换,蒸发端内的液态冷媒吸热被蒸发为气态冷媒,湿热空气温度下降后再与第一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空气中的水分能更多的被液化为冷凝水,提高除湿效率;蒸发端内吸收了热量的气态冷媒流到冷凝端内,再与经过第一换热器后的低温低湿空气进行热交换,对这些低温低湿空气进行预热,预热后的空气经由第二换热器进行加热,再进入烘干通道内。冷凝端内的冷媒与低温低湿空气进行热交换后,气态冷媒降温冷凝为液态冷媒,在重力或外界驱动力的作用下回流到蒸发端内,如此循环,提高热利用率。
优选的,在所述设备室的一侧侧壁上设有新风风口和排湿风口,所述新风风口位于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所述排湿风口位于回风室隔板和第一换热器之间,与在所述新风风口处和排湿风口处分别设有新风风机和排湿风机;所述新风风口靠近所述设备室的侧壁顶部设置,所述排湿风口靠近所述设备室的侧壁底部设置。
优选的,在所述排湿风机和新风风机的内侧设有热管换热器Ⅱ,所述热管换热器Ⅱ的蒸发端设置在所述排湿风机的进风一侧,所述热管换热器Ⅱ的冷凝端设置在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一侧,其蒸发端的冷媒出口连通至冷凝端的冷媒进口,其冷凝端的冷媒出口连通至蒸发端的冷媒进口。
当排湿风机工作时,湿热空气先经过热管换热器Ⅱ的蒸发端,蒸发端内的冷媒吸收湿热空气中的热量,使湿热空气温度降低后再被排湿风机排出;蒸发端内的液态冷媒吸热后被蒸发为气态冷媒,相对密度变小,沿管路向上流动到冷凝端内,与新风风机引入的新空气进行热交换,冷凝端内的冷媒热量被新空气吸收,使新空气温度升高,起到预热作用,冷凝端内的气态冷媒降温后被冷凝为液态冷媒,在重力或外界驱动力的作用下回流到蒸发端内,如此循环,实现对湿热空气的余热回收和利用。
优选的,所述热泵机组包括压缩机、储液器、干燥过滤器、电磁流量阀、膨胀阀、分液器和气液分离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第二换热器的进口,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连接储液器的进口,所述储液器的出口连接干燥过滤器的进口,所述干燥过滤器的出口依次通过电磁流量阀、膨胀阀和分液器连通至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进口,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连接至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进口,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口连接至压缩机的回气口。
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为翅片管式、板带式、板翅式或微通道式风冷换热器中的任一种;所述热泵机组中的连接管路为铜管连接,管路中充注有冷媒;所述热泵机组中的压缩机数量为一台或一台以上。
优选的,所述热管换热器Ⅰ、热管换热器Ⅱ为重力型热管换热器或动力型热管换热器。其中,重力型热管换热器要求冷凝端的水平位置略高于蒸发端,使其中的冷媒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在管道内流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两组换热片水平设置或呈“V”型设置,当呈“V”型设置时,其开口朝向所述回风室的方向,两组换热片之间的夹角≥60度;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两组换热片水平设置或呈“V”型设置,当呈“V”型设置时,其开口朝向所述送风室的方向,两组换热片之间的夹角为≥60度。换热片呈“V”型设置时,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使用长度更大的换热片,增加空气与换热片的接触面积,延长空气流通经过换热片的时间,提高换热效率。
优选的,在所述烘干通道内设有用于承载待烘干产品的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由烘干通道的进口朝向出口方向运输待烘干的物料。输送机构可以采用承载待烘干物料的小车;也可以采用在烘干通道内移动的传输带;还可以采用滑轨和配套的在滑轨上移动输送设备;或者与生产线相结合,生产出的产品直接由生产线输送至烘干通道内,停留一定时间后,再由烘干通道的出口输送至下一生产工序。物料移动方向与热风循环方向相反,有利于加快烘干,减少热损。烘干通道的长度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优选的,所述烘干通道的侧壁和顶部均由保温板材制成;所述回风室、设备室、送风室均由保温板材隔出;保温板材之间的连接处均为密封连接;可减少热损。
优选的,在所述烘干通道内设有温湿度传感器,用于监测烘干通道内的温度和湿度;在所述烘干通道外侧设置有电控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采用在烘干通道顶部或侧部设置热泵烘干设备的方式,烘干设备与烘干通道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一体化设置,有利于空气的热循环、减少热损,提高热利用率。
2.设置排湿风机和新风风机,用于烘干通道内空气的排湿和新空气的补入;在第一换热器两侧设置热管换热器Ⅰ的蒸发端和冷凝端,能够对经过第一换热器的湿热空气进行降温、除湿和预热,有利于湿热空气的余热回收利用,提高除湿效率、提高热利用率;在排湿风机和新风风机内侧设置热管换热器Ⅱ,能够对湿热空气进行降温后再排出,湿热空气中的热量被用于对新风风机引入的新空气进行预热,实现了对湿热空气余热的回收和利用,进一步提高了热利用率。
3.烘干通道内的空气循环方向与物料移动方向相反,有利于加快烘干,减少热损;烘干通道可以与生产线相结合,使烘干工序成为生产线上的一环,生产线直接穿过烘干通道,使待烘干的产品经过烘干通道并停留一定时间,烘干后直接被输送至下一生产工序,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
4.本实用新型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烘干效率高、热利用率高,烘干效果好,且能够实现预热回收、有效减少热损、降低烘干成本;本实用新型适用范围广泛,可用于各种食品、农产品、工业产品等的烘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烘干系统的内部俯视图;
图3为图1中烘干系统的外部侧视图;
图4为热泵机组的循环回路示意图;
图5为第一换热器两侧设置热管换热器Ⅰ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一换热器两侧热管换热器Ⅰ的蒸发端与冷凝端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7为热管换热器Ⅱ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热管换热器的换热原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烘干通道,2回风室,3送风室,4设备室;5回风口,6送风口;7回风风机,8送风风机;9第一换热器,10热泵机组,11第二换热器;12新风风口,13排湿风口,14新风风机,15排湿风机;16热管换热器Ⅱ的蒸发端,17热管换热器Ⅱ的冷凝端,18热管换热器Ⅰ的蒸发端,19热管换热器Ⅰ的冷凝端,20、21热管连接管;22电控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下列实施例只是用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一种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参见图1-图6,包括烘干通道1,在烘干通道1顶部设有通过隔板分隔出的靠近烘干通道1进口一端的回风室2、靠近烘干通道1出口一端的送风室3,以及位于回风室2和送风室3之间的设备室4。
在烘干通道1的顶部位于回风室2内的位置开设有回风口5,在烘干通道1的顶部位于送风室3内的位置开设有送风口6;在回风室2与设备室4相邻的隔板上设有回风风机7,在送风室3与设备室4相邻的隔板上设有送风风机8;回风风机7的进风一侧在回风室2内,回风风机7的出风一侧与设备室4相连通;送风风机8的进风一侧与设备室4相连通,送风风机8的出风一侧在送风室3内。
在设备室4内依次设有对应连接的第一换热器9、热泵机组10和第二换热器11,第一换热器9位于靠近回风室2一侧,第二换热器11位于靠近送风室3一侧;在第一换热器9上设有热管换热器Ⅰ,热管换热器Ⅰ的蒸发端18位于第一换热器9朝向回风室2的一侧,热管换热器Ⅰ的冷凝端19位于第一换热器9朝向热泵机组10的一侧。热管换热器Ⅰ由多组一一对应的蒸发端和冷凝端组成,在每组蒸发端和冷凝端中,蒸发端的冷媒出口连通至冷凝端的冷媒进口,冷凝端的冷媒出口连通至蒸发端的冷媒进口,热管换热器Ⅰ蒸发端和冷凝端之间由热管连接管20相连通,热管连接管20为铜管,每组蒸发端和冷凝端中的冷媒构成独立封闭的循环回路。在第一换热器9的下方设有排水槽,以及与排水槽连接并延伸至外部的排水管,用于将第一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排出,排水槽和排水管在附图中未画出,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其功能、作用和设置方式并予以实施。
在设备室4的一侧侧壁上设有新风风口12和排湿风口13,新风风口12位于第一换热器9与第二换热器11之间,排湿风口13位于回风室2隔板和第一换热器9之间,与在新风风口12处和排湿风口13处分别设有新风风机14和排湿风机15;新风风口12靠近设备室4的侧壁顶部设置,排湿风口13靠近设备室4的侧壁底部设置。
热泵机组包括压缩机、储液器、干燥过滤器、电磁流量阀、膨胀阀、分液器和气液分离器,热泵循环回路的连接方式为: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第二换热器11的进口,第二换热器11的出口连接储液器的进口,储液器的出口连接干燥过滤器的进口,干燥过滤器的出口依次通过电磁流量阀、膨胀阀和分液器连通至第一换热器9的进口,第一换热器9的出口连接至气液分离器的进口,气液分离器的出口连接至压缩机的回气口;热泵机组10中的压缩机数量为一台或一台以上;热泵机组中的连接管路为铜管连接,管路中充注有冷媒。热泵机组中的部件在图中未标出,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其中各个部件的功能和作用、循环回路的连接方式和工作原理并予以实施。
第一换热器的两组换热片水平设置或呈“V”型设置,当呈“V”型设置时,其开口朝向所述回风室的方向,两组换热片之间的夹角≥60度;第二换热器的两组换热片水平设置或呈“V”型设置,当呈“V”型设置时,其开口朝向所述送风室的方向,两组换热片之间的夹角为≥60度。本实施例中两组换热片呈“V”型设置。
在烘干通道1内设有用于承载待烘干产品的输送机构,输送机构由烘干通道的进口朝向出口方向运输待烘干的物料。输送机构可以采用承载待烘干物料的小车;也可以采用在烘干通道内移动的传输带;还可以采用滑轨和配套的在滑轨上移动输送设备;或者与生产线相结合,生产出的产品直接由生产线输送至烘干通道内,停留一定时间后,再由烘干通道的出口输送至下一生产工序。物料移动方向与热风循环方向相反,有利于加快烘干,减少热损。烘干通道的长度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烘干通道的两端可以设置库门,或采用其他方式进行隔热。
烘干通道1的侧壁和顶部均由保温板材制成;回风室2、设备室4、送风室3均由保温板材隔出;保温板材之间的连接处均为密封连接。在烘干通道内设有温湿度传感器;在所述烘干通道外侧设置有电控装置22。
图8为热管换热器的换热原理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烘干通道回风口处的湿热空气温度较高(例如50℃左右),经过热管换热器Ⅰ的蒸发端时温度下降(例如40℃左右),经过第一换热器时温度继续下降(例如15℃左右),再经过热管换热器Ⅰ的冷凝端时被预热,温度上升(例如40℃左右),再经过第二换热器时被加热,温度继续上升(例如60℃左右),加热后的空气从送风口回到烘干通道内。
实施例2:一种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排湿风机15和新风风机14的内侧设有热管换热器Ⅱ,热管换热器Ⅱ的蒸发端16设置在排湿风机15的进风一侧,热管换热器Ⅱ的冷凝端17设置在新风风机14的出风一侧,其蒸发端的冷媒出口连通至冷凝端的冷媒进口,其冷凝端的冷媒出口连通至蒸发端的冷媒进口,热管换热器Ⅱ蒸发端和冷凝端之间由热管连接管21相连通,热管连接管21为铜管,蒸发端和冷凝端中的冷媒构成独立封闭的循环回路,参见图7。
实施例3:一种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参见图9,回风室2、设备室4和送风室3不是设置在烘干通道1的顶部,而是设置在烘干通道1的一侧,回风口5设置在回风室2与烘干通道1相邻的侧壁上,送风口6设置在送风室3与烘干通道1相邻的侧壁上。其他部分的结构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相同。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9、第二换热器11、第三换热器为翅片管式、板带式、板翅式或微通道式风冷换热器中的任一种;热管换热器Ⅰ、热管换热器Ⅱ为重力型热管换热器或动力型热管换热器。
在以上实施例中所涉及的设备元件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设备元件。
本实用新型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的具体工作方式为:
初始工作时,热泵机组开启,烘干通道内的空气在回风风机的作用下经由回风口进入回风室,再进入设备室,先经过第一换热器被凝结除湿,再经过第二换热器被加热后,在送风风机的作用下,经过送风室、送风口回到烘干通道内,实现烘干通道内的空气循环除湿、加热,对烘干通道内的物料进行烘干。
当烘干通道内的湿热空气回流经过第一换热器时,先经过热管换热器Ⅰ的蒸发端,蒸发端内的冷媒吸收湿热空气中的热量,湿热空气温度下降后再与第一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空气中的水分能更多的被液化为冷凝水,变成相对低温低湿的空气,然后再经过热管换热器Ⅰ的冷凝端,吸收冷凝端内冷媒的热量被预热,预热后的空气经由第二换热器进行加热,再进入烘干通道内,如此循环,提高除湿效率和热利用率。
当烘干通道内的湿度达到设定值时,排湿风机开启,将其中一部分湿热空气排出,降低烘干通道内的空气湿度,同时新风风机开启,将外部空气补入到内循环中。在湿热空气经过排湿风机被排出之前,先经过热管换热器Ⅱ的蒸发端,湿热空气中的热量被蒸发端吸收,温度降低后再被排出;新风风机引入的新空气进入空气循环之前先经过热管换热器Ⅱ的冷凝端,被预热后再经过第二换热器进行加热,然后进入烘干通道内的空气循环。热管换热器Ⅱ的蒸发端吸收湿热空气中的热量,液态冷媒被蒸发为气态冷媒并流到冷凝端,用于对新空气的加热,实现了对湿热空气的余热回收和利用。
烘干通道可与生产线相结合,待烘干的产品直接输送至烘干通道内,并在烘干通道内停留足够的时间,烘干完毕后再输送至下一生产工序。
上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进行变更或改变。

Claims (10)

1.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烘干通道,在所述烘干通道的顶部或一侧设有通过隔板分隔出的靠近烘干通道进口一端的回风室、靠近烘干通道出口一端的送风室,以及位于所述回风室和送风室之间的设备室;
在所述烘干通道与所述回风室相邻的顶部或侧壁位置开设有回风口,在所述烘干通道与所述送风室相邻的顶部或侧壁位置开设有送风口;在所述回风室与设备室相邻的隔板上设有回风风机,在所述送风室与设备室相邻的隔板上设有送风风机;所述回风风机的进风一侧在所述回风室内,所述回风风机的出风一侧与设备室相连通;所述送风风机的进风一侧与设备室相连通,所述送风风机的出风一侧在送风室内;
在所述设备室内依次设有对应连接的第一换热器、热泵机组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位于靠近回风室一侧,第二换热器位于靠近送风室一侧;在所述第一换热器上设有热管换热器Ⅰ,所述热管换热器Ⅰ的蒸发端位于第一换热器朝向回风室的一侧,所述热管换热器Ⅰ的冷凝端位于第一换热器朝向热泵机组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换热器Ⅰ由多组一一对应的蒸发端和冷凝端组成,在每组蒸发端和冷凝端中,蒸发端的冷媒出口连通至冷凝端的冷媒进口,冷凝端的冷媒出口连通至蒸发端的冷媒进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设备室的一侧侧壁上设有新风风口和排湿风口,所述新风风口位于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所述排湿风口位于回风室隔板和第一换热器之间,与在所述新风风口处和排湿风口处分别设有新风风机和排湿风机;所述新风风口靠近所述设备室的侧壁顶部设置,所述排湿风口靠近所述设备室的侧壁底部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湿风机和新风风机的内侧设有热管换热器Ⅱ,所述热管换热器Ⅱ的蒸发端设置在所述排湿风机的进风一侧,所述热管换热器Ⅱ的冷凝端设置在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一侧,其蒸发端的冷媒出口连通至冷凝端的冷媒进口,其冷凝端的冷媒出口连通至蒸发端的冷媒进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机组包括压缩机、储液器、干燥过滤器、电磁流量阀、膨胀阀、分液器和气液分离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第二换热器的进口,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出口连接储液器的进口,所述储液器的出口连接干燥过滤器的进口,所述干燥过滤器的出口依次通过电磁流量阀、膨胀阀和分液器连通至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进口,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口连接至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进口,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口连接至压缩机的回气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为翅片管式、板带式、板翅式或微通道式风冷换热器中的任一种;所述热泵机组中的连接管路为铜管连接,管路中充注有冷媒;所述热泵机组中的压缩机数量为一台或一台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换热器Ⅰ、热管换热器Ⅱ为重力型热管换热器或动力型热管换热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两组换热片水平设置或呈“V”型设置,当呈“V”型设置时,其开口朝向所述回风室的方向,两组换热片之间的夹角≥60度;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两组换热片水平设置或呈“V”型设置,当呈“V”型设置时,其开口朝向所述送风室的方向,两组换热片之间的夹角为≥60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烘干通道内设有用于承载待烘干产品的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由烘干通道的进口朝向出口方向运输待烘干的物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通道的侧壁和顶部均由保温板材制成;所述回风室、设备室、送风室均由保温板材隔出;保温板材之间的连接处均为密封连接;在所述烘干通道内设有温湿度传感器;在所述烘干通道外侧设置有电控装置。
CN201920823171.2U 2019-06-03 2019-06-03 一种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 Active CN2102205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23171.2U CN210220563U (zh) 2019-06-03 2019-06-03 一种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23171.2U CN210220563U (zh) 2019-06-03 2019-06-03 一种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20563U true CN210220563U (zh) 2020-03-31

Family

ID=69929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23171.2U Active CN210220563U (zh) 2019-06-03 2019-06-03 一种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205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46365B (zh) 一种利用室内排风蒸发冷却的溶液除湿新风机组
CN102506564B (zh) 冷凝水余热一效闪蒸自然空气除湿预热干燥烘箱系统
CN101566426B (zh) 一种用于干燥的高温空气源热泵热风机
CN110799695A (zh) 闭式热泵干衣机系统
CN110375395A (zh) 工业用复合式深度除湿系统
CN210220562U (zh) 一种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复合热泵除湿烘干系统
CN103925657B (zh) 排风源热泵驱动新风系统
CN210220564U (zh) 一种隧道式烘干系统
CN210801923U (zh) 一种热泵除湿干燥机
CN202485343U (zh) 冷凝水余热一效闪蒸自然空气除湿预热干燥烘箱装置
CN210220563U (zh) 一种带热管热回收的隧道式闭式热泵除湿烘干系统
CN103925662A (zh) 排风源热泵驱动的新风系统
CN108826508B (zh) 一种风路并联进风预冷立式除湿机
CN208566926U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除湿机
CN217110389U (zh) 一种基于溶液除湿热泵烘干机组
CN207525128U (zh) 一种单台压缩机控制双换热器的热泵污泥低温干化装置
CN210220227U (zh) 一种具有二级余热回收功能的嵌入式烘干机及烘干房
CN214039472U (zh) 一种水冷式热泵除湿烘干机组
CN103994505A (zh) 排风源热泵驱动新风的系统
CN212457663U (zh) 一种热泵烘干装置
CN107034645B (zh) 烘干系统及干燥装置
CN210292562U (zh) 一种空气能热泵闭环除湿烘干机组
CN208998433U (zh) 一种整体式带热管热回收的除湿热泵烘干设备
CN208791459U (zh) 一种闭式带式干燥机
CN210220226U (zh) 一种嵌入式烘干机及配套的烘干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