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82467U - 导电排加固结构、电源模组连接结构及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导电排加固结构、电源模组连接结构及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82467U
CN210182467U CN201921421993.4U CN201921421993U CN210182467U CN 210182467 U CN210182467 U CN 210182467U CN 201921421993 U CN201921421993 U CN 201921421993U CN 210182467 U CN210182467 U CN 2101824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bar
bar
insulating
fixing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2199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huishan Lin
林水杉
Zhengjie Yang
杨政杰
He Du
杜禾
Zhenrong Wu
吴珍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vergrande New Energy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gda New Energy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gda New Energy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gda New Energy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2199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824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824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824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导电排加固结构、电源模组连接结构及电池包,该导电排加固结构包括:绝缘壳体,其具有可拆卸相连的第一绝缘壳和第二绝缘壳,第二绝缘壳与第一绝缘壳之间形成有能容放和固定导电排及其固定件的容置腔,绝缘壳体具有对导电排安装固定的第一开口和供导电排与外部连接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通过容置腔与第二开口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用于对连接两相邻电源模组的导电排和固定件进行固定,有效防止固定件的松动和脱落,使得导电排和固定件的连接更加稳固,保证电源模组的正常工作。

Description

导电排加固结构、电源模组连接结构及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电排加固结构、电源模组连接结构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随着各种用电设备不断向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的方向发展,新能源电池的模块化程度逐渐提升。如图1所示,现阶段,通过铜排903将两相邻的第一电源模组901与第二电源模组902进行串联,铜排903的两端均通过螺钉904对应固定于第一电源模组901和第二电源模组902上,在铜排903的中部外壁上设置有绝缘层905,以保证铜排903与外部具有良好的绝缘效果,其中,绝缘层905通过浸塑工艺成型与铜排903的外壁,当然也可以在铜排903的外部套设热塑管以形成绝缘结构。
在进行铜排903的安装时,均为将铜排903放置于两电源模组的预设位置上,再通过拧紧螺钉904对铜排903进行固定,而螺钉904与铜排903之间并未设置其他的连接结构或者固定组件,如果电源模组长期处于振动或者稳定性较差的环境中工作,容易造成螺钉904的松动和脱落,不仅影响用电设备的正常工作,甚至有可能给使用者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针对相关技术中用于将铜排固定在电源模组上的螺钉与铜排之间连接稳定性差的问题,目前现有技术中尚未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电排加固结构、电源模组连接结构及电池包,对连接两相邻电源模组的导电排和固定件进行固定,有效防止固定件的松动和脱落,使得导电排和固定件的连接更加稳固,保证电源模组的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以下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电排加固结构,所述导电排加固结构包括:绝缘壳体,其具有可拆卸相连的第一绝缘壳和第二绝缘壳,所述第二绝缘壳与所述第一绝缘壳之间形成有能容放、固定导电排及其固定件的容置腔,所述绝缘壳体具有对所述导电排安装固定的第一开口和供所述导电排与外部连接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通过所述容置腔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置腔包括容置所述导电排的第一容置部和容置所述固定件的第二容置部,所述第一容置部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容置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容置部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另一端形成所述第二开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容置部的一侧具有容置槽,其另一侧具有导电排外接口,所述导电排的一端嵌设于所述容置槽内,其另一端自所述导电排外接口伸出至所述绝缘壳体的外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绝缘壳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导电排外壳和第一固定件外壳,所述第二绝缘壳包括相连接的第二导电排外壳和第二固定件外壳,在所述第一绝缘壳与所述第二绝缘壳对扣连接在一起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导电排外壳与所述第二导电排外壳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容置部,所述第一固定件外壳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外壳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容置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排外壳与第一固定件外壳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导电排外壳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外壳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壳体于所述第二开口处径向向内设有外限位环和能产生弹性形变的内限位部,所述固定件具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夹设在所述外限位环与所述内限位部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件外壳的侧壁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外壳的侧壁上对应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容置部相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固定件外壳的外侧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上设置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二固定件外壳的外侧与所述第二通孔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上设置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二凸台配合形成内限位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绝缘壳与所述第二绝缘壳之间通过至少一个卡扣结构可拆卸地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结构的数量为两组,一组所述卡扣结构设置于远离所述导电排外接口一侧的所述第一固定件外壳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外壳的外壁上,另一组所述卡扣结构设置于靠近所述导电排外接口一侧的所述第一导电排外壳与所述第二导电排外壳的外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扣结构包括能相互卡扣的卡接件和卡接环,所述卡接件的端部均设置有第三凸台,所述卡接件的位置与所述卡接环的位置相对,所述第三凸台穿过所述卡接环且与所述卡接环的边缘卡紧。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源模组连接结构,包括两电源模组、导电排和两个固定件,所述导电排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固定件与两所述电源模组连接,该电源模组连接结构还包括上述的导电排加固结构,所述导电排加固结构固定套设于所述导电排和所述固定件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至少三个电源模组,相邻两所述电源模组之间均通过导电排和固定件连接,该电池包还包括上述的导电排加固结构,各所述导电排加固结构固定套设于对应的所述导电排和所述固定件的外侧。
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导电排加固结构、电源模组连接结构及电池包的特点及优点是:在连接两电源模组的导电排和固定件的外侧套设有可拆卸相连的第一绝缘壳和第二绝缘壳,通过第一绝缘壳与第二绝缘壳之间形成的容置腔对导电排和固定件进行容放和固定,大大提高了导电排与固定件连接的稳固程度,避免固定件从导电排上松动和脱落,保证电源模组的正常工作,而且第一绝缘壳与第二绝缘壳可拆卸地连接,便于安装、拆卸,方便工作人员对导电排和固定件的更换和维修。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两电源模组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电排加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导电排加固结构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导电排加固结构中第一角度的截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导电排加固结构中第二角度的截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导电排加固结构中的导电排与电源模组连接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现有技术中的附图标号:901、第一电源模组;902、第二电源模组;903、铜排;904、螺钉;905、绝缘层。
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标号:1、第一绝缘壳;101、第一导电排外壳;102、第一固定件外壳;1021、第一通孔;103、卡接件;1031、第三凸台;2、第二绝缘壳;201、第二导电排外壳;202、第二固定件外壳;2021、第二通孔;203、卡接环;3、固定件;301、固定部;4、导电排;5、第一容置部;501、第一开口;502、容置槽;503、导电排外接口;6、第二容置部;601、第二开口;602、外限位环;7、第一挡板;701、第一凸台;8、第二挡板;801、第二凸台;10、绝缘壳体;11、螺母;12、导电件;20、容置腔;30、内限位部;40、卡扣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述的“上”、“下”、“顶”、“底”、“前”、“后”的位置关系均以图3所示为准,在此一并说明。
实施方式一
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电排加固结构,该导电排加固结构包括绝缘壳体10,该绝缘壳体10具有可拆卸相连的第一绝缘壳1和第二绝缘壳2,该第二绝缘壳2与第一绝缘壳1之间形成有能容放和固定导电排4及其固定件3的容置腔20,绝缘壳体10的顶部具有第一开口501,绝缘壳体10的底部具有第二开口601,第一开口501通过容置腔20与第二开口601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在连接两电源模组的导电排4和固定件3的外侧套设有可拆卸相连的第一绝缘壳1和第二绝缘壳2,通过第一绝缘壳1与第二绝缘壳2之间形成的容置腔20对导电排4和固定件3进行容放和固定,大大提高了导电排4与固定件3连接的稳固程度,避免固定件3的松动和脱落,保证电源模组的正常工作,而且第一绝缘壳1与第二绝缘壳2之间可拆卸地连接,便于安装、拆卸,方便工作人员对导电排4和固定件3的更换和维修。
在本实用新型中,导电排4可为但不限于铜排;固定件3可为但不限于螺钉。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绝缘壳1和第二绝缘壳2均可采用但不限于塑料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5所示,容置腔20包括第一容置部5和第二容置部6,第一容置部5用于容置导电排4,第二容置部6用于容置固定件3,第一容置部5的底端形成第一开口501,第一开口501位于导电排4的下方,且与导电排4的位置相对,第一容置部5的顶端与第二容置部6的底端相连通,第二容置部6的顶端形成第二开口601,该第二开口601位于固定件3的上方,且与固定件3的位置相对。本实用新型可通过第二开口601对容置腔20内的固定件3与导电排4的连接状态进行调整,从而通过固定件3对导电排4进行安装固定,使导电排4与电源模组稳固连接;第一开口501为导电排4与外部的连接提供了出口,导电排4可通过第一开口501与外部的电源模组或连接在外部电源模组上的导电件12连接,从而通过导电排4完成两电源模组之间的串联。
进一步的,如图3、图4所示,第一容置部5的一侧(也即图3所示的前侧)具有容置槽502,第一容置部5的另一侧(也即图3所示的后侧)具有导电排外接口503,导电排4的一端固定嵌设于容置槽502内,导电排4的另一端自导电排外接口503伸出至绝缘壳体10的外部。通过容置槽502保证导电排4稳固地设置在第一容置部5内,不会出现晃动或者倾斜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置部5的形状与导电排4的形状相同,第二容置部6的形状为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圆柱形腔室。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2、图3所示,第一绝缘壳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导电排外壳101和第一固定件外壳102,第二绝缘壳2包括相连接的第二导电排外壳201和第二固定件外壳202,在第一绝缘壳1与第二绝缘壳2对扣连接在一起的状态下,第一导电排外壳101与第二导电排外壳201之间形成该第一容置部5,第一固定件外壳102与第二固定件外壳202之间形成该第二容置部6。
具体的的,第一导电排外壳101连接在第一固定件外壳102的下方,第二导电排外壳201连接在第二固定件外壳202的下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排外壳101与第一固定件外壳102一体成型,且第二导电排外壳201与第二固定件外壳202一体成型。采用上述一体成型的方式,保证了第一绝缘壳1和第二绝缘壳2具有良好的整体性,从而提高了第一绝缘壳1与第二绝缘壳2连接状态的稳定性。
如图3至图5所示,绝缘壳体10于第二开口601处径向向内设有外限位环602和能产生弹性形变的内限位部30,内限位部30位于外限位环602的下方,固定件3的顶部具有固定部301,固定部301夹设在外限位环602与内限位部3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当该固定部301容置在第二容置部6内时,固定部301的顶部能与外限位环602的底部紧密贴合,固定部301的底部能与内限位部30的顶部紧密贴合。通过外限位环602与内限位部30的配合,可保证固定件3稳固地设置于第二容置部6内。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301可为但不限于螺钉的螺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第一固定件外壳102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二容置部6相连通的第一通孔1021,第二固定件外壳202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二容置部6相连通的第二通孔2021,第一固定件外壳102的外侧与第一通孔1021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挡板7,该第一挡板7上设置有第一凸台701,在向下方挤压第一凸台701时,第一挡板7可向远离第一通孔1021一侧产生弹性形变;第二固定件外壳202的外侧与第二通孔2021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挡板8,该第二挡板8上设置有第二凸台801,在向下方挤压第二凸台801时,第二挡板8可向远离第二通孔2021的一侧产生弹性形变。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台701与第二凸台801配合形成所述的内限位部30,通过第一挡板7上的第一凸台701和第二挡板8上的第二凸台801,既能够与外限位环602相配合对固定件3进行固定,又能够在向下拧紧固定件3时,使固定件3顺利进入到内限位部30下方的容置腔20内,保证了通过固定件3能够将导电排4牢固地固定在外部的电源模组或与外部电源模组相连的导电件12上。
具体的,如图3所示,第一通孔1021为开设在第一固定件外壳102中间位置的矩形通孔,第二通孔2021为开设在第二固定件外壳202中间位置的矩形通孔,第一挡板7和第二挡板8均为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矩形板状结构,第一挡板7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导电排外壳101的顶部,其另一端设有第一凸台701,第二挡板8的一端固定于第二导电排外壳201的顶部,其另一端设有第二凸台801,该第一凸台701朝向第一通孔1021的一侧设置,该第二凸台801朝向第二通孔2021的一侧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挡板7与第一导电排外壳101一体成型;第二挡板8与第二导电排外壳201一体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一绝缘壳1与第二绝缘壳2之间通过至少一个卡扣结构40可拆卸地连接。
具体的,如图3所示,卡扣结构40的数量为两组,一组卡扣结构40设置于远离导电排外接口503一侧的第一固定件外壳102与第二固定件外壳202的外壁上,另一组卡扣结构40设置于靠近导电排外接口503一侧的第一导电排外壳101与第二导电排外壳201的外壁上。通过两组卡扣结构40的配合,保证第一绝缘壳1与第二绝缘壳2稳固连接。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设有一组、三组或更多组卡扣结构40,在此不做限制。
具体的,该卡扣结构40包括能相互卡扣的卡接件103和卡接环203,卡接件103的位置与卡接环203的位置相对设置,卡接件103的端部设置有第三凸台1031。其中,一组卡扣结构40的卡接件103设置在靠近导电排外接口503一侧的第一导电排外壳101的外壁上,与其相配合的卡接环203设置在靠近导电排外接口503一侧的第二导电排外壳201的外壁上,当第一绝缘壳1与第二绝缘壳2对扣连接在一起时,第三凸台1031穿过卡接环203且与卡接环203的边缘卡紧。当然,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卡接件103可设置在靠近导电排外接口503一侧的第二导电排外壳201上,而卡接环203设置在靠近导电排外接口503一侧的第一导电排外壳101上,在此不对卡接件103与卡接环203设置位置做限制。
另一组卡扣结构40的卡接件103设置在远离导电排外接口503一侧的第一固定件外壳102的外壁上,与其相配合的卡接环203设置在远离导电排外接口503一侧的第二固定件外壳202的外壁上,在第一绝缘壳1与第二绝缘壳2对扣连接在一起时,第三凸台1031穿过卡接环203且与卡接环203的边缘卡紧。当然,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卡接件103可设置在远离导电排外接口503一侧的第二固定件外壳202上,而卡接环203设置在远离导电排外接口503一侧的第一固定件外壳102上,在此不对卡接件103与卡接环203设置位置做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壳1与第二绝缘壳2之间也可通过至少一个螺钉和螺母相配合可拆卸地连接,在此不再提供附图具体说明。
下面具体说明该导电排加固结构与外部的电源模组的连接方法,其中,导电排4为铜排,固定件3为螺钉:
当铜排与外部的电源模组或连接在电源模组上的导电件12连接时,如图6所示,螺丝刀的刀头部位穿过绝缘壳体10上的第二开口601与螺钉的螺帽顶部接触,并下压螺钉,在压力作用下第一挡板7和第二挡板8产生弹性形变(即:第一挡板7由上至下向远离第一通孔1021的一侧倾斜,第二挡板8由上至下向远离第二通孔2021的一侧倾斜),此时螺钉被压入内限位部30下方的容置腔20内,螺钉的底部依次穿过导电排加固结构内的铜排和导电件12,与螺母11配合连接,从而实现铜排和导电件12的锁紧,使铜排的底面与导电件12的顶面压紧贴合。该铜排的一端固定嵌设于容置槽502内,其另一端自导电排外接口503伸出至绝缘壳体10的外部,并与另一电源模组或连接于另一电源模组的导电件12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导电排加固结构进行连接。
其中,导电件12可为但不限于设置在电源模组上的铜排。
本实用新型导电排加固结构的特点及优点是:
一、该导电排加固结构中在绝缘壳体10内形成对导电排4和固定件3进行容放和固定的容置腔20,绝缘壳体10通过容置腔20固定套设在导电排4和固定件3的外侧,通过绝缘壳体10对导电排4与固定件3的连接进行固定,提高导电排4与固定件3连接的稳固程度,避免固定件3从导电排4上松动和脱落,有效保证电源模组的正常工作。
二、该导电排加固结构中绝缘壳体10包括可对扣连接在一起的第一绝缘壳1和第二绝缘壳2,第一绝缘壳1与第二绝缘壳2可拆卸地连接,便于安装、拆卸,方便工作人员对导电排和固定件的更换和维修。
三、该导电排加固结构中绝缘壳体10具有第一开口501和第二开口601,第一开口501通过容置腔20与第二开口601相连通,通过第二开口601可对容置腔20内的固定件3与导电排4的连接状态进行调整,从而通过固定件3对导电排4进行安装固定,通过第一开口501可使导电排4与外部的电源模组或连接在电源模组上的导电件12连接,从而完成两电源模组之间的串联。
实施方式二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源模组连接结构,包括两电源模组、导电排4、两个固定件3和实施方式一中所述的导电排加固结构,其中,该导电排加固结构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已在实施方式一种具体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导电排4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件3与两电源模组连接,导电排加固结构固定套设于导电排4和固定件3的外侧。本实用新型的电源模组连接结构中通过导电排对连接与电源模组相连的导电排4和固定件3进行固定,提高电源模组之间串联结构的稳定性,保证两电源模组的正常工作。
进一步的,导电排4可为但不限于铜排,固定件3可为但不限于螺钉,铜排的两端分别通过螺钉对应与两电源模组连接。
进一步的,两电源模组上分别固定设置有与螺钉相配合的螺母11,各螺钉与对应的螺母11配合连接,从而将铜排的两端对应固定在两电源模组上,使导电排加固结构中的铜排与电源模组上的铜排压紧贴合。
实施方式三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至少三个电源模组和多个实施方式一中所述的导电排加固结构,其中,该导电排加固结构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已在实施方式一种具体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两电源模组之间均通过导电排4和固定件3连接,在各导电排4及其固定件3的外侧分别固定套设有导电排加固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通过导电排加固结构对连接各两相邻电源模组的导电排4和固定件3进行固定,提高各电源模组之间串联结构的稳定性,保证电池包的正常工作。
进一步的,导电排为可为但不限于铜排,固定件3可为但不限于螺钉,铜排的两端分别通过螺钉对应与相邻两电源模组连接。
进一步的,各电源模组上分别固定设置有与螺钉相配合的螺母11,各螺钉与对应的螺母11配合连接,从而将铜排的两端对应固定在相邻两电源模组上,使导电排加固结构中的铜排与电源模组上的铜排压紧贴合。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导电排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排加固结构包括:绝缘壳体,其具有可拆卸相连的第一绝缘壳和第二绝缘壳,所述第二绝缘壳与所述第一绝缘壳之间形成有能容放和固定导电排及其固定件的容置腔,所述绝缘壳体具有对所述导电排安装固定的第一开口和供所述导电排与外部连接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通过所述容置腔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排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包括容置所述导电排的第一容置部和容置所述固定件的第二容置部,所述第一容置部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容置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容置部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容置部的另一端形成所述第二开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排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部的一侧具有容置槽,其另一侧具有导电排外接口,所述导电排的一端嵌设于所述容置槽内,其另一端自所述导电排外接口伸出至所述绝缘壳体的外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电排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壳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导电排外壳和第一固定件外壳,所述第二绝缘壳包括相连接的第二导电排外壳和第二固定件外壳,在所述第一绝缘壳与所述第二绝缘壳对扣连接在一起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导电排外壳与所述第二导电排外壳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容置部,所述第一固定件外壳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外壳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容置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电排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排外壳与第一固定件外壳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导电排外壳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外壳一体成型。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电排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壳体于所述第二开口处径向向内设有外限位环和能产生弹性形变的内限位部,所述固定件具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夹设在所述外限位环与所述内限位部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电排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外壳的侧壁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外壳的侧壁上对应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容置部相连通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固定件外壳的外侧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上设置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二固定件外壳的外侧与所述第二通孔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上设置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与所述第二凸台配合形成内限位部。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电排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壳与所述第二绝缘壳之间通过至少一个卡扣结构可拆卸地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电排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结构的数量为两组,一组所述卡扣结构设置于远离所述导电排外接口一侧的所述第一固定件外壳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外壳的外壁上,另一组所述卡扣结构设置于靠近所述导电排外接口一侧的所述第一导电排外壳与所述第二导电排外壳的外壁上。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导电排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结构包括能相互卡扣的卡接件和卡接环,所述卡接件的端部均设置有第三凸台,所述卡接件的位置与所述卡接环的位置相对,所述第三凸台穿过所述卡接环且与所述卡接环的边缘卡紧。
11.一种电源模组连接结构,包括两电源模组、导电排和两个固定件,所述导电排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固定件与两所述电源模组连接,其特征在于,该电源模组连接结构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导电排加固结构,所述导电排加固结构固定套设于所述导电排和所述固定件的外侧。
12.一种电池包,包括至少三个电源模组,相邻两所述电源模组之间均通过导电排和固定件连接,其特征在于,该电池包还包括多个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导电排加固结构,各所述导电排加固结构固定套设于对应的所述导电排和所述固定件的外侧。
CN201921421993.4U 2019-08-29 2019-08-29 导电排加固结构、电源模组连接结构及电池包 Active CN2101824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21993.4U CN210182467U (zh) 2019-08-29 2019-08-29 导电排加固结构、电源模组连接结构及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21993.4U CN210182467U (zh) 2019-08-29 2019-08-29 导电排加固结构、电源模组连接结构及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82467U true CN210182467U (zh) 2020-03-24

Family

ID=69843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21993.4U Active CN210182467U (zh) 2019-08-29 2019-08-29 导电排加固结构、电源模组连接结构及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824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34686A (zh) * 2019-08-29 2019-12-03 恒大新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导电排加固结构、电源模组连接结构及电池包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34686A (zh) * 2019-08-29 2019-12-03 恒大新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导电排加固结构、电源模组连接结构及电池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58637B (zh) 连接模块
CN103856164A (zh) 接线盒、太阳能电池以及在接线盒中安装汇流条的方法
JP2013080693A (ja) 電池用配線モジュール
CN210182467U (zh) 导电排加固结构、电源模组连接结构及电池包
KR20130030545A (ko) 끼움식 케이스로 구성되는 단위 전지셀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지모듈
CN112768960B (zh) 模组输出极结构
EP3896794B1 (en) Connector
JP6858236B2 (ja) 高圧コネクタ及び電池製品
CN209747582U (zh) 一种单串电池模组及多串电池模组
EP4246736A1 (en) Charging pile
CN207719261U (zh) 电池模组用盖板组件及电池模组
US11245128B2 (en) Fuel cell unit
CN211150540U (zh) 二极管固定结构及太阳能电池组件接线盒
CN211152522U (zh) 新型io模块
CN112886130B (zh) 电池组及电动车辆
CN218448622U (zh) 一种高效组合式防水太阳能接线基座
CN214176170U (zh) 一种电池模组壳体及电池模组
CN213401622U (zh) 一种typec接头
CN220382252U (zh) 电源转换器和电池盒的组合结构
CN219286494U (zh) 一种隔离电池监控单元与电芯的电箱
CN217214989U (zh) 电池
CN220066231U (zh) 一种铜排储能连接器
CN217214784U (zh) 密封连接结构及燃料电池高压系统
CN219498240U (zh) 连接器和车辆
CN214413193U (zh) 一种遥控盒及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323

Address after: Room 201, building a, Xingli Zundian furniture factory, No.1 shouhe Road, Jinsha community, Kengzi street, Ping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Evergrande new energy technology (Shenzhen)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2 Room 201, building a, No.1 Qianhai 1st Road,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engda New Energy Technology Group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