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82454U - 电芯串联模组支架及其电芯串联模组 - Google Patents

电芯串联模组支架及其电芯串联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82454U
CN210182454U CN201921380193.2U CN201921380193U CN210182454U CN 210182454 U CN210182454 U CN 210182454U CN 201921380193 U CN201921380193 U CN 201921380193U CN 210182454 U CN210182454 U CN 2101824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welding platform
welding
platform
ta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8019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Zheng Zhao
赵政
Qingyao Hu
胡清尧
Wangjiao Zhao
赵旺娇
Yong Chen
陈勇
Fuhong Gong
龚福红
Jing Chen
陈静
Lifen Wang
王丽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Taiying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Zhiy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Zhiy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Zhiy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8019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824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824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824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芯串联模组支架及其电芯串联模组,电芯串联模组支架包括:模组支架主体,其一端设有第一极耳焊接平台,第一极耳焊接平台的两侧均设第一极耳焊接通槽,相邻第一极耳焊接平台之间设隔板;另一端设第二极耳焊接平台,其上开设第二极耳焊接通槽,第二极耳焊接平台两侧设引出极耳焊接平台,引出极耳焊接平台远离第二极耳焊接平台一侧设引出极耳焊接通槽,第二极耳焊接平台的高度高于引出极耳焊接平台;模组压线盖可拆卸地盖合在模组支架主体上。该电芯串联模组支架解决了现有穿孔模组支架组合电芯串联点或正负极焊接点之间绝缘间距不够导致的加工及后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短路的问题。

Description

电芯串联模组支架及其电芯串联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适用于单坑软包电芯的电芯串联模组支架及其电芯串联模组。
背景技术
在新能源电池的应用中,电芯的焊接加工需要注意电芯封边、极耳的短路防护。尤其是软包单体电芯,由于软包电芯厚度偏薄及电芯存在单坑设计的问题,易导致串联连接点之间的间距过小,在模组加工的过程中及后期的使用过程中,都易发生短路,形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芯串联模组支架及其电芯串联模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芯,尤其是单坑软包电芯,串联成组加工及后期使用过程中容易短路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芯串联模组支架,包括:模组支架主体,模组支架主体的一端设有多个第一极耳焊接平台,每个第一极耳焊接平台的两侧均设有第一极耳焊接通槽,相邻第一极耳焊接平台之间通过隔板相隔开,模组支架主体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极耳焊接平台,第二极耳焊接平台上开设有多个第二极耳焊接通槽,第二极耳焊接平台的两侧均设有一引出极耳焊接平台,引出极耳焊接平台远离第二极耳焊接平台的一侧设有一引出极耳焊接通槽,第二极耳焊接平台的高度高于引出极耳焊接平台的高度;模组压线盖,可拆卸地盖合在模组支架主体上,模组压线盖将第二极耳焊接平台与引出极耳焊接平台相隔开,模组压线盖的两侧与引出极耳焊接平台相间隔形成用于放置正负极动力线的动力线焊接槽。
进一步地,模组压线盖包括两块侧板,侧板的内侧设有多个凸齿,第二极耳焊接平台的两侧设有与凸齿相配合的卡槽,模组压线盖通过凸齿和卡槽卡接盖合在模组支架主体上。
进一步地,侧板的下侧设有压线盖定位齿,引出极耳焊接平台上开设有与压线盖定位齿相配合的压线盖定位孔。
进一步地,模组压线盖的顶面设有一开口,第二极耳焊接平台的两侧均设有一向上延伸的凸缘,凸缘伸入开口内,凸缘的一端开设一压线盖定位槽,模组压线盖的端板置于压线盖定位槽内。
进一步地,侧板的上部设有向外延伸的外延板,外延板与引出极耳焊接平台之间相间隔形成动力线焊接槽,外延板的长度短于侧板的长度,外延板的端部设有弧形出线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芯串联模组,该电芯串联模组包括:电芯串联模组支架,电芯串联模组支架为上述的电芯串联模组支架;多块电芯,多块电芯异极正对叠层设置,多块电芯一端的第一极耳分别从多个第一极耳焊接通槽伸出,并两两弯折焊接于第一极耳焊接平台的上方;多块电芯另一端的第二极耳从第二极耳焊接通槽伸出并两两弯折焊接于第二极耳焊接平台的上方,位于外侧的引出极耳从引出极耳焊接通槽伸出并折向引出极耳焊接平台的上方;正负极动力线,正负极动力线设置在动力线焊接槽内,并与引出极耳焊接,正负极动力线从模组压线盖引出。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模组支架主体的一端设置第一极耳焊接平台,在另一端设置第二极耳焊接平台和引出极耳焊接平台,在多个第一极耳焊接平台之间设置隔板隔开,第二极耳焊接平台和引出极耳焊接平台之间通过高度差分为上下两层;组装时,将多块电芯叠加后电芯一端的第一极耳穿过第一极耳焊接通槽并两两折弯焊接在第一极耳焊接平台上;将电芯另一端的位于中间的第二极耳穿过第二极耳焊接通槽并两两折弯焊接在第二极耳焊接平台上;将位于外侧的引出极耳折向引出极耳焊接平台的上方并与正负极动力线焊接,然后盖好模组压线盖即可。该电芯串联模组支架使得电芯之间折弯串联焊接点位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电芯间串联焊接点,并且设置隔板使得焊接点之间保证足够大的绝缘距离,下层为正负极动力线与引出极耳焊接点,上层与下层之间距离保证了引出极耳焊接点与电芯串联焊接点之间足够的绝缘距离,也保证了连接点位之间有充足的加工空间,解决了现有的穿孔模组支架组合电芯串联点或正负极焊接点之间绝缘间距不够导致的加工及后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短路的问题。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芯串联模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芯串联模组支架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芯串联模组支架中模组支架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芯串联模组支架中模组压线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芯串联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芯串联模组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芯串联模组于第一极耳焊接平台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芯串联模组于第二极耳焊接平台和引出极耳焊接平台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模组支架主体;11、第一极耳焊接平台;12、第二极耳焊接平台;13、引出极耳焊接平台;20、模组压线盖;21、动力线焊接槽;22、侧板;23、凸齿;24、压线盖定位齿;25、开口;26、端板;27、外延板;28、弧形出线口;30、正负极动力线;40、电芯;41、第一极耳;42、第二极耳;43、引出极耳;111、第一极耳焊接通槽;112、隔板;121、第二极耳焊接通槽;122、卡槽;123、凸缘;131、引出极耳焊接通槽;132、压线盖定位孔;1221、压线盖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文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全面、细致地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以下具体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除非另有定义,下文中所使用的所有专业术语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4,一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芯串联模组支架,该电芯串联模组支架为电芯4串模组支架(由4块单体电芯40串联形成电池模组)。由图可见,该电芯串联模组支架主要包括:模组支架主体10和模组压线盖20。其中,模组支架主体10的一端设有多个第一极耳焊接平台11,每个第一极耳焊接平台11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第一极耳焊接通槽111,相邻的第一极耳焊接平台11之间通过一块隔板112相隔开;模组支架主体10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极耳焊接平台12,第二极耳焊接平台12上开设有多个第二极耳焊接通槽121,第二极耳焊接平台12的两侧均设置有一个引出极耳焊接平台13,该引出极耳焊接平台13远离第二极耳焊接平台12的一侧设置有一个引出极耳焊接通槽131;并且,第二极耳焊接平台12的高度高于引出极耳焊接平台13的高度。模组压线盖20以可拆卸地方式盖合在模组支架主体10上,盖合时,模组压线盖20将第二极耳焊接平台12与引出极耳焊接平台13相隔开,模组压线盖20的两侧与引出极耳焊接平台13相间隔,形成用于放置正负极动力线30的动力线焊接槽21。
上述的电芯串联模组支架,通过在模组支架主体10的一端设置第一极耳焊接平台11,在另一端设置第二极耳焊接平台12和引出极耳焊接平台13,在相邻第一极耳焊接平台11之间设置隔板112隔开,第二极耳焊接平台12和引出极耳焊接平台13之间通过高度差分为上下两层;组装时,将多块电芯40叠加后电芯40一端的第一极耳41穿过第一极耳焊接通槽111并两两折弯焊接在第一极耳焊接平台11上;将电芯40另一端的位于中间的第二极耳42穿过第二极耳焊接通槽121并两两折弯焊接在第二极耳焊接平台12上;将位于外侧的引出极耳43折向引出极耳焊接平台13的上方并与正负极动力线30焊接,然后盖好模组压线盖20即可。
该电芯串联模组支架使得电芯40之间折弯串联焊接点位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电芯40间串联焊接点,并且设置隔板112使得焊接点之间保证足够大的绝缘距离,下层为正负极动力线30与引出极耳43焊接点(电池模组正负极),上层与下层之间距离保证了引出极耳43焊接点与电芯40串联焊接点之间足够的绝缘距离,也保证了连接点位之间有充足的加工空间,解决了现有的穿孔模组支架组合电芯串联点或正负极焊接点之间绝缘间距不够导致的加工及后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短路的问题。该电芯串联模组支架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单体电芯串联模组,尤其适用于厚度较薄的单坑软包单体电芯电池串联模组。
具体来说,参见图1、2和4,模组压线盖20包括两块侧板22,在侧板22的内侧设置有多个凸齿23,在第二极耳焊接平台12的两侧设置有与凸齿23相配合的卡槽122,模组压线盖20通过凸齿23和卡槽122卡接盖合在模组支架主体10上。通过凸齿23和卡槽122配合将模组压线盖20卡接盖合在模组支架主体10上,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连接可靠。
进一步地,为了对模组压线盖20更好地进行定位,并使模组压线盖20更加稳定的盖合在模组支架主体10上,在本实施例中,在侧板22的下侧还设置有压线盖定位齿24,引出极耳焊接平台13上开设有与该压线盖定位齿24相配合的压线盖定位孔132。如此设置,在将模组压线盖20盖合在模组支架主体10上时,将压线盖定位齿24插入到压线盖定位孔132内,向下压模组压线盖20使凸齿23嵌入卡槽122内即可。
参见图2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模组压线盖20的顶面设置有一个开口25,第二极耳焊接平台12的两侧均设置有一块向上延伸的凸缘123;模组压线盖20盖合时,该凸缘123伸入开口25内,凸缘123的一端开设有一个压线盖定位槽1221,模组压线盖20的端板26置于该压线盖定位槽1221内。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使模组压线盖20与模组支架主体10之间连接更加稳定;另一方面可完全将第二极耳焊接平台12与引出极耳焊接平台13相隔开,更好地避免第二极耳42和引出极耳43在焊接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短路的情况。
具体来说,参见图1、图2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侧板22的上部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外延板27,该外延板27与引出极耳焊接平台13之间相间隔形成动力线焊接槽21;并且,外延板27的长度短于侧板22的长度,外延板27的端部设有弧形出线口28。将正负极动力线30焊接在引出极耳43上后,盖上模组压线盖20,使正负极动力线30向上弯折从弧形出线口28处向上引出。
实施例2
参见图5至图12,一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芯串联模组,具体来说,该电芯串联模组支架为电芯4串模组。由图可见,该电芯串联模组主要包括:电芯串联模组支架、正负极动力线30和多块电芯40。
其中,电芯串联模组支架为实施例1中的电芯串联模组支架;多块电芯40异极正对叠层设置(即一块电芯40的正极与相邻电芯40的负极正对,其负极与相邻电芯40的正极正对);多块电芯40一端的第一极耳41分别从多个第一极耳焊接通槽111伸出,并两两弯折焊接于第一极耳焊接平台11的上方;多块电芯40另一端的第二极耳42从第二极耳焊接通槽121伸出并两两弯折焊接于第二极耳焊接平台12的上方;位于外侧的引出极耳43从引出极耳焊接通槽131伸出并折向引出极耳焊接平台13的上方;正负极动力线30设置在动力线焊接槽21内,并与引出极耳43焊接,正负极动力线30从模组压线盖20引出。
该电芯串联模组通过将多块电芯40异极正对叠层设置,并采用实施例1中的电芯串联模组支架进行组装,保证了单体电芯40之间串联焊接点及模组正负极焊接点有足够的加工空间,并保证了各焊接点之间加工及后期使用的绝缘距离,对模组在加工、使用的安全性能方面有极大提高,有效解决了现有的电池模组(尤其是较薄的单坑软包电池模组)焊接点之间的间距过小,容易出现短路的问题。
上述的电芯串联模组通过如下的方法进行组装:
第一步:将多块电芯40异极正对叠层设置;
第二步:将模组支架主体10装设在电芯40设有极耳的一端;使第一极耳41从第一极耳焊接通槽111伸出,并将相邻的第一极耳41两两弯折焊接在第一极耳焊接平台11的上方;使第二极耳42从第二极耳焊接通槽121伸出并两两弯折焊接于第二极耳焊接平台12的上方;使引出极耳43从引出极耳焊接通槽131伸出并折向引出极耳焊接平台13的上方;
第三步:将正负极动力线30焊接在引出极耳43上,然后将模组压线盖20盖合在模组支架主体10上,并将正负极动力线30向上弯折从模组压线盖20引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电芯串联模组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模组支架主体(10),所述模组支架主体(10)的一端设有多个第一极耳焊接平台(11),每个所述第一极耳焊接平台(11)的两侧均设有第一极耳焊接通槽(111),相邻所述第一极耳焊接平台(11)之间通过隔板(112)相隔开,所述模组支架主体(10)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极耳焊接平台(12),所述第二极耳焊接平台(12)上开设有多个第二极耳焊接通槽(121),所述第二极耳焊接平台(12)的两侧均设有一引出极耳焊接平台(13),所述引出极耳焊接平台(13)远离所述第二极耳焊接平台(12)的一侧设有一引出极耳焊接通槽(131),所述第二极耳焊接平台(12)的高度高于所述引出极耳焊接平台(13)的高度;
模组压线盖(20),可拆卸地盖合在所述模组支架主体(10)上,所述模组压线盖(20)将所述第二极耳焊接平台(12)与所述引出极耳焊接平台(13)相隔开,所述模组压线盖(20)的两侧与所述引出极耳焊接平台(13)相间隔形成用于放置正负极动力线(30)的动力线焊接槽(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串联模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压线盖(20)包括两块侧板(22),所述侧板(22)的内侧设有多个凸齿(23),所述第二极耳焊接平台(12)的两侧设有与所述凸齿(23)相配合的卡槽(122),所述模组压线盖(20)通过所述凸齿(23)和所述卡槽(122)卡接盖合在所述模组支架主体(1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串联模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22)的下侧设有压线盖定位齿(24),所述引出极耳焊接平台(13)上开设有与所述压线盖定位齿(24)相配合的压线盖定位孔(13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串联模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压线盖(20)的顶面设有一开口(25),所述第二极耳焊接平台(12)的两侧均设有一向上延伸的凸缘(123),所述凸缘(123)伸入所述开口(25)内,所述凸缘(123)的一端开设一压线盖定位槽(1221),所述模组压线盖(20)的端板(26)置于所述压线盖定位槽(1221)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串联模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22)的上部设有向外延伸的外延板(27),所述外延板(27)与所述引出极耳焊接平台(13)之间相间隔形成所述动力线焊接槽(21),所述外延板(27)的长度短于所述侧板(22)的长度,所述外延板(27)的端部设有弧形出线口(28)。
6.一种电芯串联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串联模组包括:
电芯串联模组支架,所述电芯串联模组支架为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芯串联模组支架;
多块电芯(40),多块所述电芯(40)异极正对叠层设置,多块所述电芯(40)一端的第一极耳(41)分别从多个所述第一极耳焊接通槽(111)伸出,并两两弯折焊接于所述第一极耳焊接平台(11)的上方;多块所述电芯(40)另一端的第二极耳(42)从所述第二极耳焊接通槽(121)伸出并两两弯折焊接于所述第二极耳焊接平台(12)的上方,位于外侧的引出极耳(43)从所述引出极耳焊接通槽(131)伸出并折向所述引出极耳焊接平台(13)的上方;
正负极动力线(30),所述正负极动力线(30)设置在所述动力线焊接槽(21)内,并与所述引出极耳(43)焊接,所述正负极动力线(30)从所述模组压线盖(20)引出。
CN201921380193.2U 2019-08-23 2019-08-23 电芯串联模组支架及其电芯串联模组 Active CN2101824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80193.2U CN210182454U (zh) 2019-08-23 2019-08-23 电芯串联模组支架及其电芯串联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80193.2U CN210182454U (zh) 2019-08-23 2019-08-23 电芯串联模组支架及其电芯串联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82454U true CN210182454U (zh) 2020-03-24

Family

ID=69842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80193.2U Active CN210182454U (zh) 2019-08-23 2019-08-23 电芯串联模组支架及其电芯串联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8245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00896A (zh) * 2019-08-23 2019-11-01 湖南携赢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串联模组支架、电芯串联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00896A (zh) * 2019-08-23 2019-11-01 湖南携赢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串联模组支架、电芯串联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N110400896B (zh) * 2019-08-23 2024-07-23 湖南携赢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串联模组支架、电芯串联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320217U (zh) 二次电池
CN103534834B (zh) 电池组及车辆
CN205376627U (zh) 二次电池
CN105099018B (zh) 电机绝缘骨架及具有其的电机
CN111106300B (zh) 电池单元及电池模组
CN208256788U (zh) 一种软包锂离子电池模块
EP3240065A1 (en) Electricity storage module
CN105845850B (zh) 动力电池顶盖及其动力电池
CN110400896B (zh) 电芯串联模组支架、电芯串联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CN114824675B (zh) 一种电芯转接片及其焊接方法
CN206134452U (zh) 用于变压器上的子母套型骨架结构
CN210182454U (zh) 电芯串联模组支架及其电芯串联模组
CN210926138U (zh) 一种电芯极片
CN107302109A (zh) 卷绕式电芯
CN210007536U (zh) 一种内转子电机出线结构及定子
CN113964370A (zh) 一种四极组结构的动力电池及其装配方法
CN206179968U (zh) 一种电池组件
CN206059520U (zh) 电池
CN215299394U (zh) 一种新型的锂电池串联支架
CN211701636U (zh) 一种定子铁芯
CN206179967U (zh) 一种电池模组结构
CN205985233U (zh) 一种铅酸蓄电池及电动车
CN217426924U (zh) 电池顶盖与极组的装配组件
CN217822908U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20155713U (zh) 一种裸电芯与盖板连接结构及方形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13

Address after: No. 202, 2nd Floor, Building 6, Yida Chuangzhi Island Industrial Park, Northeast Corner, Intersection of Guoliang Road and Dangui Road, Wangche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Changsha City, Hunan Province, 410000

Patentee after: Hunan Taiying Power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Room 1613 and 1614, Xidi Building, No. 8 Fenglin 3rd Road, Wangchengpo Street, Yuelu District, Changsha City, Hunan Province, 417000

Patentee before: Hunan Zhiying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