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75518U - 一种便于叠放的储物容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于叠放的储物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75518U
CN210175518U CN201921126546.6U CN201921126546U CN210175518U CN 210175518 U CN210175518 U CN 210175518U CN 201921126546 U CN201921126546 U CN 201921126546U CN 210175518 U CN210175518 U CN 2101755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container body
lid
groove
stack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2654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Inventor Has Waived The Right To Be Mentioned The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gel Ecommerce Ltd Yiwu
Original Assignee
Agel Ecommerce Ltd Yiw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gel Ecommerce Ltd Yiwu filed Critical Agel Ecommerce Ltd Yiwu
Priority to CN20192112654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755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755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755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ackable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叠放的储物容器,属于储物容器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存放物品用的容器本体、用于盖合在容器本体顶部的容器盖,容器本体的底部朝下延伸有底部凸筋,容器盖的顶面朝上延伸有外圈翻边,容器盖的顶面在外圈翻边的内侧还设有内圈限位件,所述外圈翻边和所述内圈限位件之间形成第一卡装槽,所述第一卡装槽供该容器本体或另一容器本体的底部凸筋卡入,底部凸筋与所述第一卡装槽之间过盈配合。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得储物容器之间叠放的稳定性更好。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储存物品。

Description

一种便于叠放的储物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于叠放的储物容器,属于储物容器领域。
背景技术
储物容器,比如杂粮罐、杂物罐等,目前越来越受到年轻者的欢迎,尤其适合放置在办公桌、小书桌、床头柜等环境中,而目前这类储物容器其创新度通常只是在其形状、配色上作相应的变化,而在实用性上改进较小。
而其实对于这类小型的储物容器,通常是用于家用或者小办公场所使用,如果这类环境下需要放置多个储物容器时,势必会占用较多的平面空间,显得较为杂乱,所以使用者偶尔也会将多个储物容器进行叠放,以节省更多的空间,然而目前储物容器之间的叠放稳定性不佳,导致容器叠放时容易发生倾覆、掉落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便于叠放的储物容器,可以使得储物容器之间叠放的稳定性更好。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于叠放的储物容器,包括存放物品用的容器本体、用于盖合在容器本体顶部的容器盖,容器本体的底部朝下延伸有底部凸筋,容器盖的顶面朝上延伸有外圈翻边,容器盖的顶面在外圈翻边的内侧还设有内圈限位件,所述外圈翻边和所述内圈限位件之间形成第一卡装槽,所述第一卡装槽供该容器本体或另一容器本体的底部凸筋卡入,底部凸筋与所述第一卡装槽之间过盈配合。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容器盖的顶部设置两部份限位,一个是外圈翻边,一个内圈限位件,这两部分相当于一个外限位,一个内限位,中间刚好形成一个第一卡装槽,而容器本体的底部凸筋则刚好可以卡装到该第一卡装槽内,两者之间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固定,从而使得底部凸筋的内侧和外侧,均能受到来自容器盖的摩擦力,即底部凸筋的内侧也有摩擦力,底部凸筋的外侧也有摩擦力,从而使得底部凸筋与容器盖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好。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这种结构使用寿命也相对较长,众所周知,容器盖通常是塑胶类材料制成,有可能是硬塑类,也可能是软胶类,但是这类材料制成的容器盖均存在时间久了开始变形,或者在冷热气温变化影响下产生热胀冷缩的问题,如果是对底部凸筋仅由单一一个外限位来实现定位,一旦外限位发生向外变形,则会导致底部凸筋与外限位之间间隙变大,叠放稳定性大大降低,而如果是外限位、内限位形成的卡装槽来进行定位,在发生热胀冷缩等情况下,外圈翻边、内圈限位件在同一环境下具备都是往同一个方向发生形变,故外圈翻边和内圈限位件形成的第一卡装槽一直是保持基本不变的,这样情况下,即便容器盖发生形变了,第一卡装槽和底部凸筋的配合基本不受影响,从而提高了使用寿命。
而且,基于本实用新型中容器盖的这种设计,即便不是出于叠放的目的,也可以直接将容器盖放置到桌面等其他放置平面上,容器本体底部直接卡装到容器盖上面,用户取下容器盖后可直接放置到容器本体下方,以减少容器盖本身需要占用的空间。
作为优选,所述底部凸筋由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边缘朝向下延伸形成,所述容器盖为软盖,容器本体底部卡装至第一卡装槽时,所述外圈翻边包裹在容器本体的侧面上。如此设计后,外圈翻边的高度可以设计相对高一些,不仅对底部凸筋有包裹作用,对容器本体的侧面也具有一定包裹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底部凸筋与容器本体的底面形成底部配合凹槽,所述内圈限位件为凸台,所述凸台的顶面形状与所述底部配合凹槽的形状相匹配。这样设计后,可以让内圈限位件和底部配合凹槽之间形成负压产生较大吸附力,从而进一步保证容器本体底部与容器盖之间连接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向上拱起,使底面形成弧形凹槽。弧形凹槽的形状容易挤出空气,与内圈限位件之间形成负压变得更为容易。
作为优选,所述内圈限位件为环形的内圈翻边。利用内圈翻边来当内限位,结构上相对简单。
作为优选,所述内圈限位件的外侧面上设有引导所述底部凸筋卡入用的引导面。设置引导面后,可以让底部凸筋更为顺畅地卡装到卡装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卡装槽的深度为2mm~10mm。第一卡装槽的深度不宜过浅,过浅的话对底部凸筋的摩擦力不足,也不宜过深,过深的话卡装不方便,同时容器盖的成本也会相应提高。
作为优选,所述外圈翻边朝下延伸有下围边,所述容器盖盖合在容器本体上时,所述下围边包覆在容器本体侧面,所述下围边的内壁上设有内凸筋,所述内凸筋与容器本体过盈配合。当下围边上的内凸筋与容器本体过盈配合后,会引起在上方的外圈翻边朝容器盖中心发生一定变形,从而使得外圈范围与容器本体之间的过盈量加大,从而进一步增大外圈翻边与容器本体之间的摩擦力。
作为优选,所述容器本体包括顶部缘口,所述容器盖的底面设有用于卡装所述顶部缘口的第二卡装槽。设置第二卡装槽有助于增加容器本体顶部与容器盖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同时也增加密封性。
作为优选,所述容器盖的底部包括下围边和下环形凸筋,所述下围边和下环形凸筋形成所述第二卡装槽,所述下围边由外圈翻边朝下延伸,所述下环形凸筋由所述内圈限位件的外圈向下延伸。下环形凸筋由内圈限位件向下延伸,这样的设计,当下环形凸筋与容器本体的内壁顶触时,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在上方的内圈限位件径向朝外发生形变,从而可以是的内圈限位件与容器本体之间的过盈量变大,从而进一步增加内圈限位件与容器本体之间的摩擦力。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容器盖盖合于容器本体顶部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储物容器相互叠加时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一容器本体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容器本体底部卡装在容器盖顶部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两种不同高度的储物容器相互叠放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容器盖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下文描述中,出现诸如术语“内”、“外”、“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的,仅是为了方便描述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储物容器,包括存放物品用的容器本体1,容器本体1的顶部设置开口,储物容器还包括用于盖合在容器本体1顶部的容器盖2,容器本体1的底部朝下延伸有底部凸筋11,容器盖2的顶面朝上延伸有外圈翻边21,容器盖2的顶面在外圈翻边21的内侧还设有内圈限位件22,所述外圈翻边21和所述内圈限位件22之间形成第一卡装槽201,所述第一卡装槽201供该容器本体1的底部凸筋11或另一容器本体的底部凸筋11卡入,底部凸筋11与所述第一卡装槽201之间过盈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容器盖2的顶部设置两部份限位,一个是外圈翻边21,一个内圈限位件22,这两部分相当于一个外限位,一个内限位,中间刚好形成一个第一卡装槽201,而容器本体1的底部凸筋11则刚好可以卡装到该第一卡装槽201内,两者之间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固定,从而使得底部凸筋11的内侧和外侧,均能受到来自容器盖2的摩擦力,即底部凸筋11的内侧也有摩擦力,底部凸筋11的外侧也有摩擦力,从而使得底部凸筋11与容器盖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更好。利用这样的结构设计,使得两个储物容器如果如图3中的横向方向进行放置,也能存在不脱离的可能。
另外,本实施例中这种结构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使用寿命,众所周知,容器盖2通常是塑胶类材料制成,有可能是硬塑类,也可能是软胶类,但是这类材料制成的容器盖2均存在时间久了开始变形,或者在冷热气温变化影响下产生热胀冷缩的问题,如果是对底部凸筋11仅由单一一个外限位来实现定位,一旦外限位发生向外变形,则会导致底部凸筋11与外限位之间间隙变大,叠放稳定性大大降低,而如果是外限位、内限位形成的第一卡装槽201来进行定位,在发生热胀冷缩等情况下,外圈翻边21、内圈限位件22在同一环境下具备都是往同一个方向发生形变,故外圈翻边21和内圈限位件22形成的第一卡装槽201一直是保持基本不变的,这样情况下,即便容器盖2发生形变了,第一卡装槽201和底部凸筋11的配合基本不受影响,从而提高了使用寿命。
而且,基于本实施例中容器盖2的这种设计,即便不是出于叠放的目的,也可以直接将容器盖2放置到桌面上,容器本体1卡装到容器盖2上面,用户取下容器盖2后可直接放置到容器本体1下方,以减少容器盖2本身需要占用的空间。
对于容器盖本身2而言,所述容器盖2优选是软盖,比如硅胶软盖,当容器盖2为软盖时,由于可形变量大,第一卡装槽201与底部凸筋11之间的过盈量可以设置更大,同时软盖材料尤其与玻璃类的容器本体之间的摩擦力相对较大。
为了进一步提高容器本体1底部与容器盖2顶部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所述底部凸筋11由所述容器本体1的底部边缘朝向下延伸形成,容器本体1底部卡装至第一卡装槽201时,所述外圈翻边21包裹在容器本体1的侧面上,如此设计后,外圈翻边21的高度可以设计相对高一些,不仅对底部凸筋11有包裹作用,对容器本体1的侧面也具有一定包裹作用。
同时,本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凸筋11与容器本体1的底面形成底部配合凹槽101,所述内圈限位件22优选是凸台,所述凸台的顶面形状与所述底部配合凹槽101的形状相匹配。如此设计后,凸台的顶面与底部配合凹槽101的之间可以完全贴合或基本贴合,从而使得凸台顶面与底部配合凹槽101之间趋于真空并形成负压,可以让内圈限位件22和底部配合凹槽101之间产生较大吸附力,从而进一步使得两个储物容器叠放时,容器本体1底部和容器盖2顶部之间不容易脱离。当容器盖2优选为软盖时,这种吸附的效果尤为明显。
作为底部配合凹槽101的形状优选,本实施例中所述容器本体1的底壁向上拱起,使底面形成弧形凹槽,如此容器盖2上的凸台的形状也优选为一个弧形凸起,这样的形状设计,更加有利于挤出空气产生负压,当容器本体1底部由上往下卡装到容器盖2上时,底部配合凹槽101与凸台顶面两者之间的空气可以被由中心往两边导向性地挤出形成真空。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内圈限位件22的结构而言,并非局限于本实施例中所展示的结构和形状,只要是对底部凸筋11的内侧产生一个内侧摩擦力,应当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为了使得容器本体1的底部卡装到容器盖2顶部更为顺畅,所述内圈限位件22的外侧面上设有引导所述底部凸筋11卡入用的引导面221。引导面221可以是弧面,也可以是斜面,本实施例中由于凸台为弧形凸起,故引导面221优选也是弧面,从而使得内圈限位件22的引导面221和凸台顶面基本成为同一曲面。
此外,本实施例中优选在所述底部凸筋11的底部设有用于减少卡装时对所述第一卡装槽201产生磨损的圆弧倒角,因为本实施例底部凸筋11是与第一卡装槽201是过盈配合,在卡装时,难免会产生挤压磨损,为了减轻这种现象,特意将底部凸筋11的底部设置圆弧倒角,同时该圆弧倒角也有助于减少容器本体1放置在桌面等平面上对这些平面造成的磨损。
此外,本实施例中,对所述第一卡装槽201的深度也做了优化,深度优选为2mm~10mm,第一卡装槽的深度不宜过浅,过浅的话对底部凸筋的摩擦力不足,也不宜过深,过深的话卡装不方便,同时容器盖的成本也会相应提高,故选在2mm~10mm为宜,可以优选为3mm、4mm等。
上文描述了容器盖2顶部与容器本体1底部之间的连接结构,而对于容器盖2底部与容器本体1顶部之间的连接,本实施例也有相应改进,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圈翻边21朝下延伸有下围边23,所述容器盖2盖合在容器本体1上时,所述下围边23包覆在容器本体1侧面,所述下围边23的内壁上设有内凸筋231,所述内凸筋231与容器本体1过盈配合。通过内凸筋231与容器本体1过盈配合,也是增加容器盖2与容器本体1顶部之间的连接牢固度。
此外还有比较重要的是,由于下围边23基本是由外圈翻边21朝下延伸形成,当内凸筋231与容器本体1过盈配合时,下围边23必然会产生径向朝外的微小形变,当下围边23发生径向朝外时,对于外圈翻边21而言,则会反向朝容器盖2中心产生微小形变,在这样的形变下,外圈翻边21与卡在容器盖2顶部的容器本体1之间的过盈量会变大,则第一卡装槽201和卡在其内部的容器本体1之间摩擦力变大。故实质上相当于下围边23和外圈翻边21之间产生一个联动效应,事实上外圈翻边21和下围边23之间产生相辅相成的技术效果。
当然,为了让容器盖2与容器本体1顶部之间连接更牢固,容器盖2的底部优选是设置与第一卡装槽201类似结构的第二卡装槽202,容器本体1开口处的顶部缘口13刚好卡装在第二卡装槽202内。
而对于第二卡装槽202,本实施例也作了相应改进,所述容器盖2的底部包括下围边23和下环形凸筋24,所述下围边23和下环形凸筋24形成所述第二卡装槽202,所述下围边23由外圈翻边21朝下延伸,所述下环形凸筋24由所述内圈限位件22的外圈向下延伸。下围边23由外圈翻边21朝下延伸的具体效果在上面已经阐述,而对于下环形凸筋24由所述内圈限位件22的外圈向下延伸,其原理也是类似,当容器本体1的顶部缘口13卡装到第二卡装槽202内时,下环形凸筋24也会产生径向向内的微小形变,而下环形凸筋24产生径向向内的形变后,会使得在上方的内圈限位件22径向朝外发生形变,从而使得内圈限位件22与底部凸筋11之间的过盈量变大,相当于下环形凸筋24和内圈限位件22之间也是产生一个联动效应。
故实际上,当容器本体1的顶部缘口13卡装到第二卡装槽202时,第一卡装槽201会相应缩小,同理当第一容器本体1的底部凸筋11卡装到第一卡装槽201时,第二卡装槽202相应也会发生缩小,故两个卡装槽之间相互辅助,相互呼应,从而使得两个储物容器相互叠放时具备非常好的连接牢固度。而如果容器盖2采用的是软盖的话,其联动效应更为明显。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容器本体之间的叠放,不局限于相同的储物容器,也可以是不同高度的储物容器,例如图6中展示的,一个储物容器的容器本体1高度较矮,而另一个容器本体1’的高度较高,而容器盖2则可以通用。
实施例二: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内圈限位件22并非是一个整体的凸台,而是一个环形的内圈翻边,内圈翻边和外圈翻边21结构类似,内圈翻边上也设有导向面221。这种设计,对于容器盖2而言,结构上设计更加简单,精度要求上更小一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便于叠放的储物容器,包括存放物品用的容器本体、用于盖合在容器本体顶部的容器盖,其特征在于,容器本体的底部朝下延伸有底部凸筋,容器盖的顶面朝上延伸有外圈翻边,容器盖的顶面在外圈翻边的内侧还设有内圈限位件,所述外圈翻边和所述内圈限位件之间形成第一卡装槽,所述第一卡装槽供该容器本体或另一容器本体的底部凸筋卡入,底部凸筋与所述第一卡装槽之间过盈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叠放的储物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凸筋由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边缘朝向下延伸形成,所述容器盖为软盖,容器本体底部卡装至第一卡装槽时,所述外圈翻边包裹在容器本体的侧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叠放的储物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凸筋与容器本体的底面形成底部配合凹槽,所述内圈限位件为凸台,所述凸台的顶面形状与所述底部配合凹槽的形状相匹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于叠放的储物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向上拱起,使底面形成弧形凹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叠放的储物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限位件为环形的内圈翻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叠放的储物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限位件的外侧面上设有引导所述底部凸筋卡入用的引导面。
7.如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便于叠放的储物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装槽的深度为2mm~10mm。
8.如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便于叠放的储物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翻边朝下延伸有下围边,所述容器盖盖合在容器本体上时,所述下围边包覆在容器本体侧面,所述下围边的内壁上设有内凸筋,所述内凸筋与容器本体过盈配合。
9.如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便于叠放的储物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本体包括顶部缘口,所述容器盖的底面设有用于卡装所述顶部缘口的第二卡装槽。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于叠放的储物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盖的底部包括下围边和下环形凸筋,所述下围边和下环形凸筋形成所述第二卡装槽,所述下围边由外圈翻边朝下延伸,所述下环形凸筋由所述内圈限位件的外圈向下延伸。
CN201921126546.6U 2019-07-17 2019-07-17 一种便于叠放的储物容器 Active CN2101755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26546.6U CN210175518U (zh) 2019-07-17 2019-07-17 一种便于叠放的储物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26546.6U CN210175518U (zh) 2019-07-17 2019-07-17 一种便于叠放的储物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75518U true CN210175518U (zh) 2020-03-24

Family

ID=69841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26546.6U Active CN210175518U (zh) 2019-07-17 2019-07-17 一种便于叠放的储物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755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45231B2 (en) Storage container and container system
US8777043B2 (en) Storage container and container system
US4051951A (en) Package having means for providing coaxial alignment in a stack thereof
US8191728B2 (en) Easily removable multi-paneled locking cover with mess-preventing ring
US5676272A (en) Metal container having resilient interface ring
US4311238A (en) Closure and a package employing the closure
MXPA04003463A (es) Sello de recipiente con panel central flexible.
GB2147573A (en) Center press outer seal bowl lid
US20110233209A1 (en) Lid for a cup
JP5879340B2 (ja) 予め湾曲した蓋を有する容器
RU148678U1 (ru) Емкость, содержащая сосуд и крышку
CA2057907C (en) Plastic closure with improved seal
CN210175518U (zh) 一种便于叠放的储物容器
CN212100132U (zh) 一种改进型叠式组合密封容器
CN217496823U (zh) 一种包装容器
CN213428811U (zh) 纸浆模塑餐盒
CN220800694U (zh) 一种防脱盖的杯子
CN212354984U (zh) 一种新型塑料包装盖
US4520937A (en) Glass storage jar
CN214609051U (zh) 一种易于装配的膏霜瓶
CN117342123B (zh) 一种新型的密封容器
CN219296118U (zh) 一种杯盖组件及其杯子
CN205441307U (zh) 塑料包装罐
CN217592484U (zh) 嵌套式饮水杯
CN211269040U (zh) 环保高气密性化妆品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