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23828U - 一种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123828U CN210123828U CN201921329944.8U CN201921329944U CN210123828U CN 210123828 U CN210123828 U CN 210123828U CN 201921329944 U CN201921329944 U CN 201921329944U CN 210123828 U CN210123828 U CN 2101238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joint
- connecting part
- electrical connector
- caviti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接头(1)、第二接头(2);间隔设置在第一接头内的至少两个第一接线端子(3);间隔设置在第二接头内的第二接线端子(4),第一、第二接线端子在第一、第二接头插接的状态下相接触连接;第一接头(1)内设有至少一块沿着插接方向延伸的隔板(11),该隔板(11)将第一接头(1)内的空间分隔成至少两个独立的第一空腔(10),第一接线端子(3)容置在各自对应的第一空腔(10)内;第二接头(2)内具有与每个第一空腔(10)对应的第二空腔(20),各第二接线端子(4)容置在各自的第二空腔(20)内。本申请能提高电连接器的结构强度,进而降低导线间接触不良的风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导电连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是照明、电子、通讯工程中较为常见的部件,它的作用是将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进行连通,使电路通电,进而实现预定的功能。
如专利号为ZL201410319775.5的发明专利《高速电连接器组合及其耦接的电路板》(授权公告号为CN104283067B),其包括一插头连接器与一插座连接器,该插头连接器与该插座连接器分别包含一绝缘本体以及固定于该绝缘本体上的多个导电端子组,该多个导电端子组具有不相邻近的多个差动讯号端子对和可对应各个该差动讯号端子对的单个接地端子,该接地端子错位设置于该差动讯号端子对间并沿着各个端子长度方向与该差动讯号端子对的各个端子分别保持一等距离关系,且该不相邻近的多个差动讯号端子对间无任何接地端子。使用时将插头连接器上的绝缘本体与插座连接器上的绝缘本体对接即可。但是,该方案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插头连接器上的绝缘本体与插座连接器上的绝缘本体对接后由于没有其它连接件连接,使得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之间易发生松动甚至脱落的情况而导致电路不导通;为解决该问题,现有技术中多通过设置螺栓等可拆式的连接件来进一步连接两者,虽然提高了连接强度,但同时也存在连接较不方便、影响生产装配效率的缺陷;
其次,设置在绝缘本体上的多个导电端子组易发生相互串接的情况;且使用过程中,导线一般会发热,并将热量传导至绝缘本体上,温度过高时,绝缘本体可能会出现变形等情况,进而影响对接后导电端子组的接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提高结构强度,进而降低导线间接触不良风险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提高连接强度的同时便于安装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插配连接的第一接头、第二接头;间隔设置在第一接头内的至少两个第一接线端子;间隔设置在第二接头内与各第一接线端子配合的第二接线端子,其中,所述第一、第二接线端子在第一、第二接头插接的状态下相接触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头内设有至少一块沿着插接方向延伸的隔板,该隔板将第一接头内的空间分隔成至少两个独立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接线端子容置在各自对应的第一空腔内;
所述第二接头内具有与每个第一空腔对应的第二空腔,各所述第二接线端子容置在各自的第二空腔内。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第二接头之间通过插接孔和插接柱相插配连接;所述第一接头内的各第一空腔形成上述插接孔,所述第二接头上对应凸设有上述插接柱,该插接柱插设在至少局部的上述插接孔内;上述各第二空腔贯穿各自对应的插接柱。
为进一步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优选的,所述第一接头、第二接头上设有能相互扣合的第一扣体、第二扣体。以进一步连接第一、第二接头,防止第一、第二接头意外松动甚至脱离。
为方便连接第一、第二扣体,所述第一扣体优选为扣钩,所述第二扣体优选为供扣钩的钩部扣入的扣环。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为截面大致呈C型的第一弹片,该第一弹片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接部一、连接在两个连接部一之间的衔接部一,所述衔接部一之靠近第一个连接部一的一端上开设有供导线穿过并压紧导线的第一插接口,第二个连接部一的外端部为用于连接第二接线端子的第一接触端;
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为截面大致呈C型的第二弹片,该第二弹片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接部二、连接在两个连接部二之间的衔接部二,所述衔接部二之靠近第一个连接部二的一端上开设有供导线穿过并压紧导线的第二插接口,第二个连接部二的外端部为用于连接上述第一接触端的第二接触端。
由于第一、第二接线端子为弹片,具有一定的回弹性,故而,本申请中所述衔接部一的一端向内翻折并与第一个连接部一的内壁之间形成上述第一插接口;所述衔接部二的一端向内翻折并与第一个连接部二的内壁之间形成上述第二插接口。向内翻折后的衔接部始终具有向外转动的趋势,以夹紧导线。
为使导线能顺利插入第一、第二插接口内,作为改进,所述衔接部一或/和衔接部二的一端凹设有V型导向槽。以起到导向作用,使导线沿着V型导向槽插入插接口内;且V型导向槽在导线插入后还能对导线进行限位,避免导线滑动。
为了增加对导线夹持时的摩擦力,使得对导线的夹持更加牢固,改进,所述第一个连接部一和/或第一个连接部二的内壁上设有凹凸状的纹路。
为使第一、第二接线端子能顺利对接,所述第一接触端和第二接触端优选为配合的凹、凸结构。凹凸结构的设计一方面能提高第一、第二接触端的接触面积,另一方面能提高连接稳定性,避免第一、第二接触端脱离。
最后,所述第一接头的长度方向即为上述插接方向,所述隔板有至少两个并沿着第一接头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如此能实现多组导线之间的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在第一接头内设置至少一块沿着插接方向延伸的隔板,隔板将第一接头内的空间分隔成至少两个独立的第一空腔,如此,第一接线端子设置在各自的第一空腔内,能避免第一接线端子之间串线;同理,第二接线端子设置在各自的第二空腔内,能避免第二接线端子之间串线;且隔板起到分隔空间的同时,还能在第一接头因导线发热而受热时,支撑并连接第一接头,减少第一接头的变形,进而使得第一接头的结构更加牢固,减少第一接线端子因第一接头的变形而脱离第二接线端子的风险。
通过在第一、第二接头上设置第一、第二扣体,以进一步连接第一、第二接头,避免第一、第二接头意外脱离,且第一、第二扣体之间方便扣合和解扣,保证连接强度的同时能提高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一、第二接头处于插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一、第二接头处于插接状态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一、第二接头处于分离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一、第二接头处于分离状态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第二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一,该电连接器包括有插配连接的第一接头1、第二接头2;间隔设置在第一接头1内的至少两个第一接线端子3;间隔设置在第二接头2内与各第一接线端子3配合的第二接线端子4,其中,第一、第二接线端子在第一、第二接头插接的状态下相接触连接;
第一接头1内设有至少一块沿着插接方向延伸的隔板11,该隔板11将第一接头1内的空间分隔成至少两个独立的第一空腔10,所述第一接线端子3容置在各自对应的第一空腔10内;
第二接头2内具有与每个第一空腔10对应的第二空腔20,各所述第二接线端子4容置在各自的第二空腔20内。
上述第一接头1、第二接头2均选用绝缘材料,第一、第二接线端子均选用导电材料。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接线端子分别有两个,隔板11有一块,将第一接头1内的空间分隔成两个独立的第一空腔10,第二接头2内具有两个独立的第二空腔20。
第一、第二接头之间通过插接孔和插接柱21相插配连接;第一接头1内的各第一空腔10形成上述插接孔,第二接头2上对应凸设有上述插接柱21,该插接柱21插设在至少局部的上述插接孔内;上述各第二空腔20贯穿各自对应的插接柱21。
如此,插接柱21插入插接孔内即可实现第一、第二接头之间的插配连接,且由于各第二空腔20贯穿各自对应的插接柱21,各第一空腔10形成插接孔,使得插配连接后,第二空腔20与第一空腔10相连通,第一、第二接线端子相接触连接。本实施例中为节约成本且保证连接强度,插接柱21插设在第一接头1的前部。
为了进一步连接第一、第二接头,防止第一、第二接头意外滑脱,第一接头1、第二接头2上设有能相互扣合的第一扣体、第二扣体。
第一、第二扣体可选用能相互扣合的扣钩结构,或配合纽扣结构等,本实施例中,为便于操作,第一扣体为扣钩12,第二扣体为供扣钩12的钩部扣入的扣环22。扣钩12设置在第一接头1上,扣环22设置在第二接头2上(当然,扣钩12也可设置在第二接头2上,扣环22设置在第一接头1上),扣钩12的钩部扣入扣环22内即可锁紧第一、第二接头,扣钩12的钩部滑出扣环22即可解锁第一、第二接头,使得第一、第二接头能分离。本实施例中,为使扣钩12能顺利扣入扣环22内,扣环22和扣钩12可直接固定连接在第一、第二接头上,此时,扣环22和扣钩12需要有一定的形变能力,使得两者能扣合、分离。扣钩12和/或扣环22也可转动连接在第一、第二接头上,转动扣钩12和/或扣环22即可扣合、分离两者。
上述第一、第二接线端子的结构可参考现有技术设计,本实施例中,第一接线端子3为截面大致呈C型的第一弹片,该第一弹片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接部一、连接在两个连接部一之间的衔接部一33,衔接部一33之靠近第一个连接部一31的一端上开设有供导线穿过并压紧导线的第一插接口34,第二个连接部一32的外端部为用于连接第二接线端子4的第一接触端35;
第二接线端子4为截面大致呈C型的第二弹片,该第二弹片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接部二、连接在两个连接部二之间的衔接部二43,衔接部二43之靠近第一个连接部二41的一端上开设有供导线穿过并压紧导线的第二插接口44,第二个连接部二42的外端部为用于连接上述第一接触端35的第二接触端45。
上述第一、第二接线端子的宽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
第一、第二插接口的结构为:衔接部一33的一端向内翻折并与第一个连接部一31的内壁之间形成上述第一插接口34;衔接部二43的一端向内翻折并与第一个连接部二41的内壁之间形成上述第二插接口44。当然,第一、第二插接口也可采用其他结构,只要能实现供导线穿过,并压紧导线即可。
本实施例中衔接部一33或/和衔接部二43的一端凹设有V型导向槽46。V型导向槽46经过冲压而成。以对导线起到导向和限位作用。当然,衔接部一33或/和衔接部二43的一端也可为平面或采用其他结构。
为进一步提高对导线夹持时的摩擦力,避免导线脱离,第一个连接部一31和/或第一个连接部二41的内壁上设有凹凸状的纹路。
为提高第一、第二接触端的连接稳定性,第一接触端35和第二接触端为45配合的凹、凸结构。具体为:第二个连接部二42的外端部向上冲压形成倒V型结构,第一个连接部二32的外端部向下冲压形成V型结构。
如此,导线插入第一插接口34后可抵接在第一接线端子3的内壁上,与第一接线端子3相接触连接;另一根导线插入第二插接口44后可抵接在第二接线端子4的内壁上,与第二接线端子4相接触连接。接着插配连接第一、第二接头,即可使第一、第二接线端子上的第一、第二接触端相接触连接,进而实现两根导线的导通。
上述第一、第二接线端子在第一、第二接头内的连接结构可参考现有技术,只要能实现接线端子限位在接头内,不会发生位移均可。
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还包括有第一塞盖5和第二塞盖6,第一塞盖5和第二塞盖6上分别开设有两个供导线穿过的第一通孔51、第二通孔61,第一塞盖5和第二塞盖6分别设在第一接头1、第二接头2之远离插配连接端的一端,其与接头之间的连接结构为第一塞盖5插设在第一接头1内,第一塞盖5上的第一通孔51对应上述第一插接口34设置,第二塞盖6插设在第二接头2内,第二塞盖6上的第二通孔61对应第二插接口44设置。
实施例二:
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二,该电连接器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头1的长度方向即为上述插接方向,上述隔板11有至少两个并沿着第一接头1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
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接线端子分别有三个,隔板11有两块,将第一接头1内的空间分隔成三个独立的第一空腔10,第二接头2内具有三个独立的第二空腔20。且第一、第二塞盖上第一通孔51、第二通孔61的数量分别为3个。
实施例三:
如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三,该电连接器的结构与实施例二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接线端子分别有四个,隔板11有三块,沿着第一接头1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将第一接头1内的空间分隔成四个独立的第一空腔10,第二接头2内具有四个独立的第二空腔20。且第一、第二塞盖上第一通孔51、第二通孔61的数量分别为4个。
实施例四:
如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四,该电连接器的结构与实施例二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接线端子分别有五个,隔板11有四块,沿着第一接头1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将第一接头1内的空间分隔成五个独立的第一空腔10,第二接头2内具有五个独立的第二空腔20。且第一、第二塞盖上第一通孔51、第二通孔61的数量分别为5个。
实施例五:
如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五,该电连接器的结构与实施例二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接线端子分别有六个,隔板11有五块,沿着第一接头1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将第一接头1内的空间分隔成六个独立的第一空腔10,第二接头2内具有六个独立的第二空腔20。且第一、第二塞盖上第一通孔51、第二通孔61的数量分别为6个。
实施例六:
如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六,该电连接器的结构与实施例二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第二接线端子分别有七个,隔板11有六块,沿着第一接头1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将第一接头1内的空间分隔成七个独立的第一空腔10,第二接头2内具有七个独立的第二空腔20。且第一、第二塞盖上第一通孔51、第二通孔61的数量分别为7个。
当然,本实施例中隔板及第一、第二接线端子的数量不限于以上公开的几种,使用者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插配连接的第一接头(1)、第二接头(2);间隔设置在第一接头(1)内的至少两个第一接线端子(3);间隔设置在第二接头(2)内与各第一接线端子(3)配合的第二接线端子(4),其中,所述第一、第二接线端子在第一、第二接头插接的状态下相接触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头(1)内设有至少一块沿着插接方向延伸的隔板(11),该隔板(11)将第一接头(1)内的空间分隔成至少两个独立的第一空腔(10),所述第一接线端子(3)容置在各自对应的第一空腔(10)内;
所述第二接头(2)内具有与每个第一空腔(10)对应的第二空腔(20),各所述第二接线端子(4)容置在各自的第二空腔(2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接头之间通过插接孔和插接柱(21)相插配连接;所述第一接头(1)内的各第一空腔(10)形成上述插接孔,所述第二接头(2)上对应凸设有上述插接柱(21),该插接柱(21)插设在至少局部的上述插接孔内;上述各第二空腔(20)贯穿各自对应的插接柱(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1)、第二接头(2)上设有能相互扣合的第一扣体、第二扣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体为扣钩(12),所述第二扣体为供扣钩(12)的钩部扣入的扣环(2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3)为截面大致呈C型的第一弹片,该第一弹片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接部一、连接在两个连接部一之间的衔接部一(33),所述衔接部一(33)之靠近第一个连接部一(31)的一端上开设有供导线穿过并压紧导线的第一插接口(34),第二个连接部一(32)的外端部为用于连接第二接线端子(4)的第一接触端(35);
所述第二接线端子(4)为截面大致呈C型的第二弹片,该第二弹片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接部二、连接在两个连接部二之间的衔接部二(43),所述衔接部二(43)之靠近第一个连接部二(41)的一端上开设有供导线穿过并压紧导线的第二插接口(44),第二个连接部二(42)的外端部为用于连接上述第一接触端(35)的第二接触端(4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部一(33)的一端向内翻折并与第一个连接部一(31)的内壁之间形成上述第一插接口(34);所述衔接部二(43)的一端向内翻折并与第一个连接部二(41)的内壁之间形成上述第二插接口(4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部一(33)或/和衔接部二(43)的一端凹设有V型导向槽(46)。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个连接部一(31)和/或第一个连接部二(41)的内壁上设有凹凸状的纹路。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端(35)和第二接触端(45)为配合的凹、凸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权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1)的长度方向即为上述插接方向,所述隔板(11)有至少两个并沿着第一接头(1)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329944.8U CN210123828U (zh) | 2019-08-16 | 2019-08-16 | 一种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329944.8U CN210123828U (zh) | 2019-08-16 | 2019-08-16 | 一种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123828U true CN210123828U (zh) | 2020-03-03 |
Family
ID=69634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329944.8U Active CN210123828U (zh) | 2019-08-16 | 2019-08-16 | 一种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123828U (zh) |
-
2019
- 2019-08-16 CN CN201921329944.8U patent/CN21012382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813881A (en) | Variable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 |
US7553196B2 (en) | Telecommunications jack assembly | |
CN111564721B (zh) | 电连接器 | |
JPH08315910A (ja) | ブラインド接続電気コネクタ | |
CN111370896B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112952423B (zh) | 一种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
CN208539199U (zh) | 一种连接器 | |
CN210123828U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TWI626804B (zh) | 轉接器總成及轉接器 | |
CN219477045U (zh) | 高频二合一连接器组件 | |
CN117154441B (zh) | 高频二合一连接器组件 | |
CN214068936U (zh) | 高密度连接装置 | |
CN217485774U (zh) | 一种以太网信号传输连接器 | |
CN210430258U (zh) | 一种连接器以及音响系统 | |
CN109390714B (zh) | 转接器总成及转接器 | |
CN220553674U (zh) | 一种连接件及工控模块 | |
CN218275169U (zh) | 直流电源模块连接器 | |
CN220753890U (zh) | 一种贯穿对孔插拔接线端子 | |
CN219247036U (zh) | 单边接触fpc连接器 | |
CN219534931U (zh) | 一种大电流免焊端子连接器 | |
CN211981000U (zh) | 一种防松脱连接器 | |
CN219067283U (zh) | 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 |
CN218677843U (zh) | 一种防脱落一体化连接器 | |
CN220544272U (zh) | 多针连接器和电器 | |
CN218005410U (zh) | 板对板电连接器组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