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23193U - 加湿器 - Google Patents

加湿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23193U
CN210123193U CN201921102902.0U CN201921102902U CN210123193U CN 210123193 U CN210123193 U CN 210123193U CN 201921102902 U CN201921102902 U CN 201921102902U CN 210123193 U CN210123193 U CN 2101231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tank
water
outlet channel
fan
negative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0290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腾鹤
杜文波
刘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0290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231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231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231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湿器,包括:加湿主体;出雾通道,设置在加湿主体内,用于输出水雾;负压源,安装在加湿主体上,与出雾通道相配合,用于使出雾通道产生负压,以使水雾在负压吸力的作用下排出。本申请利用负压的吸力作用将水雾吸出,可以显著提高水雾的喷出速度,而无需缩小出雾口的面积,因而有利于增加出雾口的面积,进而增加水雾的扩散范围,改善局部加湿的现象,同时也便于利用大尺寸的负压源,来进一步提高水雾的喷出高度和扩散范围。此外,相较于通过合理设计出雾通道的形状以形成负压出雾口的方案而言,单独的负压源可以提供更为显著且更为可靠的负压吸力,同时还可以对水雾起到打散作用,以进一步增加水雾的扩散范围。

Description

加湿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湿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加湿器,一般在进气口处设置风机,将外界空气吸入加湿器内,而生成的水雾则通过较小的出雾口挤压喷出,以达到较高的出雾高度。由于出雾集中,容易出现下沉,打湿桌面,因而加湿具有明显的局域性,局部加湿较为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湿器,包括:加湿主体,用于生成水雾;出雾通道,设置在所述加湿主体内,用于输出所述水雾;负压源,安装在所述加湿主体上,与所述出雾通道相配合,用于使所述出雾通道产生负压,以使所述水雾在负压吸力的作用下排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通过增设负压源使出雾通道形成负压,利用负压的吸力作用将水雾吸出,对水雾起到了驱动作用,相较于水雾自然喷出,可以显著提高水雾的喷出速度,进而提高水雾的输出高度,而无需缩小出雾口的面积,因而相较于现有技术有利于增加出雾口的面积,进而增加水雾的扩散范围,改善局部加湿的现象,提高加湿器的加湿效果,同时也降低了对负压源的尺寸要求,便于利用大尺寸的负压源(比如大尺寸的风机),提供更大的吸力,来进一步提高水雾的喷出高度和扩散范围。此外,相较于通过合理设计出雾通道的形状(比如通过缩小出雾口的方式)以形成负压出雾口的方案而言,单独的负压源可以提供更为显著且更为可靠的负压吸力,同时还可以与水雾相互作用对水雾起到打散作用,以进一步增加水雾的扩散范围,进一步改善局部加湿的现象,进一步提高加湿器的加湿效果。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加湿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负压源为风机,所述风机旋转使所述出雾通道产生负压。
采用风机作为负压源,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且种类多,选择范围广;且风机的风轮能够对水雾起到显著的打散作用,以进一步改善水雾集中的情况,进一步改善局部加湿现象。此外,相较于设置风机将水雾吹出的方案而言,由于风机一般靠近出雾通道的入口处,以保证能够尽可能地吹到水雾,此时风机靠近雾化腔,尺寸一般较小,因而风量有限,吹出的水雾高度不够,面积小,扩散范围也较小。而本方案可以将风机安装在相对远离出雾通道的入口的部位,有利于增加风机的尺寸,进而增加风量,提高水雾的高度,扩大水雾的扩散范围。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负压源,比如气泵等。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风机为轴流风机,所述轴流风机安装在所述出雾通道的出雾口处。
采用轴流风机,将轴流风机安装在出雾通道的出雾口处,即可将出雾通道内的水雾快速吸出,轴流风机对出雾通道的形状的要求较低,有利于简化出雾通道的形状,进而降低产品的加工难度。当然,轴流风机也可以安装在出雾通道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湿主体包括水箱和安装在所述水箱的上端的主机,所述出雾通道由所述水箱内向上延伸并贯穿所述主机,所述轴流风机安装在所述主机上。
加湿主体包括水箱和主机,主机安装在水箱的上端,一般设有电控板、开关等结构,水箱用于盛装水,重量较重,因而将主机安装在水箱的上方,有利于降低加湿器的重心,进而降低加湿器倾倒的风险。出雾通道由水箱内向上延伸并贯穿主机形成出雾口,因而将轴流风机安装在主机上,对应出雾口的位置即可,这样也便于轴流风机与主机内的电控板相连,有利于优化线路布局。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风机为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安装在所述出雾通道的侧壁面上。
采用离心风机,将离心风机安装在出雾通道的侧壁面上,也能够将出雾通道内的水雾快速吸出,这种方案可以降低对出雾口的形状和尺寸要求,有利于简化出雾口附近的结构,同时保证了出雾通道内的水雾可以沿离心风机的轴向进入离心风机,并沿离心风机的径向方向输出。当然,离心风机也可以安装在出雾口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湿主体包括外壳、安装在所述外壳下方的主机和安装在所述外壳内的水箱,所述水箱与所述外壳之间限定出所述出雾通道,所述离心风机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上,所述水箱朝向所述离心风机的部分向远离所述离心风机的中心的方向凹陷。
加湿主体包括外壳、主机和水箱,水箱位于外壳内并与外壳之间限定出出雾通道,将离心风机安装在外壳的内侧壁上,有利于简化水箱的结构,也便于水箱的取放;水箱朝向离心风机的部分向远离离心风机的中心的方向凹陷,形成了避让空间,便于生成的水雾进入该避让空间,然后沿着离心风机的轴线方向进入离心风机,以提高离心风机的工作效率。进一步地,外壳的内侧壁的至少局部被构造成双层结构,离心风机的电机位于双层结构内,离心风轮位于双层结构外并与电机相连。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风机为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安装在所述出雾通道的侧壁面上。
采用贯流风机,将贯流风机安装在出雾通道的侧壁面上,也能够将出雾通道内的水雾快速吸出,这种方案可以降低对出雾口的形状和尺寸要求,有利于简化出雾口附近的结构,同时保证了出雾通道内的水雾可以沿贯流风机的径向进入贯流风机,并沿贯流风机的径向方向输出。当然,贯流风机也可以安装在出雾口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出雾通道的末段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
出雾通道的末端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出雾口的面积,进而增加水雾的扩散范围,另一方面有利于水雾以类似于喇叭状的扩散的方式喷出,从而进一步增加水雾的扩散范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加湿主体包括:水箱;主机,所述主机包括主体部和伸入部,所述主体部安装在所述水箱上,所述伸入部与所述主体部相连且伸入到所述水箱内,所述伸入部内限定出雾化腔以及用于将所述雾化腔内的水雾向外导引的所述出雾通道,所述伸入部上还设有使所述水箱内的液体流向所述雾化腔的进液口;雾化件,所述雾化件设在所述伸入部上用于将所述雾化腔内的液体雾化;液位控制件,所述液位控制件用于控制所述进液口的开关。
通过在主机上设置伸入部,将用于形成雾气的雾化件和雾化腔置于伸入部内且伸入到水箱中,不仅避免主体部与水箱之间走水,而且有利于主体部的轻薄化设计。这样在合理设置下,无论主机安装在水箱的何处,可避免将水箱重心抬得过高导致易歪倒、散架,也降低了加湿器的密封要求。由于水箱中杂质沉淀后不易受重力作用流向雾化腔,方便了加湿器的清洁。另外,通过液位控制件控制雾化腔内液量,可避免水箱内水量过多时对雾化件产生影响。而且伸入部安装在水箱的顶部或侧部,有效避免了加湿器整体的漏水和溢水,解决了加湿器的水箱密封问题,具有易清洗的优点。同时还能防止液体中杂质在主机内的堆积。整个加湿器的重心低,不易散架,具有稳定性高的优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湿主体设有连通所述出雾通道的进气口,所述进气口设置在所述主机或所述水箱上。
在加湿主体上设置进气口,进气口通过风道连通出雾通道,便于把外界空气吸入加湿主体内,形成气流循环,以进一步提高水雾的输出高度,进一步扩大扩散范围。其中,进气口可以设置在主机上,也可以设置在水箱上,只要与出雾通道连通保证能够向出雾通道输送气流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加湿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加湿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加湿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加湿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加湿主体,11水箱,12振荡器,13主机,131主体部,132伸入部,14液位控制件,15外壳,16进气口,17避让空间,2出雾通道,21出雾口,3轴流风机,4离心风机,41电机,42离心风轮;
其中,图3和图4中的箭头表示气流的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加湿器。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包括:加湿主体1、出雾通道2和负压源。
具体地,加湿主体1用于生成水雾;出雾通道2设置在加湿主体1内,用于输出水雾;负压源安装在加湿主体1上,与出雾通道2相配合,用于使出雾通道2产生负压,以使水雾在负压吸力的作用下排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通过增设负压源使出雾通道2形成负压,利用负压的吸力作用将水雾吸出,对水雾起到了驱动作用,相较于水雾自然喷出,可以显著提高水雾的喷出速度,进而提高水雾的输出高度,而无需缩小出雾口21的面积,因而相较于现有技术有利于增加出雾口21的面积,进而增加水雾的扩散范围,改善局部加湿的现象,提高加湿器的加湿效果,同时也降低了对负压源的尺寸要求,便于利用大尺寸的负压源(比如大尺寸的风机),提供更大的吸力,来进一步提高水雾的喷出高度和扩散范围。此外,相较于通过合理设计出雾通道2的形状(比如通过缩小出雾口21的方式)以形成负压出雾口21的方案而言,单独的负压源可以提供更为显著且更为可靠的负压吸力,同时还可以与水雾相互作用对水雾起到打散作用,以进一步增加水雾的扩散范围,进一步改善局部加湿的现象,进一步提高加湿器的加湿效果。
下面结合一些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申请提供的加湿器的具体结构。
实施例一
负压源为风机,风机旋转使出雾通道2产生负压。
采用风机作为负压源,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且种类多,选择范围广;且风机的风轮能够对水雾起到显著的打散作用,以进一步改善水雾集中的情况,进一步改善局部加湿现象。此外,相较于设置风机将水雾吹出的方案而言,由于风机一般靠近出雾通道2的入口处,以保证能够尽可能地吹到水雾,此时风机靠近雾化腔,尺寸一般较小,因而风量有限,吹出的水雾高度不够,面积小,扩散范围也较小。而本方案可以将风机安装在相对远离出雾通道2的入口的部位,有利于增加风机的尺寸,进而增加风量,提高水雾的高度,扩大水雾的扩散范围。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负压源,比如气泵等。
具体地,风机为轴流风机3,轴流风机3安装在出雾通道2的出雾口21处,如图2和图3所示。
采用轴流风机3,将轴流风机3安装在出雾通道2的出雾口21处,即可将出雾通道2内的水雾快速吸出,轴流风机3对出雾通道2的形状的要求较低,有利于简化出雾通道2的形状,进而降低产品的加工难度。当然,轴流风机3也可以安装在出雾通道2内。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加湿主体1包括水箱11和安装在水箱11的上端的主机13,出雾通道2由水箱11内向上延伸并贯穿主机13,轴流风机3安装在主机13上,如图2和图3所示。
加湿主体1包括水箱11和主机13,主机13安装在水箱11的上端,一般设有电控板、开关等结构,水箱11用于盛装水,重量较重,因而将主机13安装在水箱11的上方,有利于降低加湿器的重心,进而降低加湿器倾倒的风险。出雾通道2由水箱11内向上延伸并贯穿主机13形成出雾口21,因而将轴流风机3安装在主机13上,对应出雾口21的位置即可,这样也便于轴流风机3与主机13内的电控板相连,有利于优化线路布局。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风机为离心风机4,离心风机4安装在出雾通道2的侧壁面上,如图4所示。
采用离心风机4,将离心风机4安装在出雾通道2的侧壁面上,也能够将出雾通道2内的水雾快速吸出,这种方案可以降低对出雾口21的形状和尺寸要求,有利于简化出雾口21附近的结构,同时保证了出雾通道2内的水雾可以沿离心风机4的轴向进入离心风机4,并沿离心风机4的径向方向输出。当然,离心风机4也可以安装在出雾口21处。
具体地,加湿主体1包括外壳15、安装在外壳15下方的主机13和安装在外壳15内的水箱11,水箱11与外壳15之间限定出出雾通道2,离心风机4安装在外壳15的内侧壁上,水箱11朝向离心风机4的部分向远离离心风机4的中心的方向凹陷,如图4所示。
加湿主体1包括外壳15、主机13和水箱11,水箱11位于外壳15内并与外壳15之间限定出出雾通道2,将离心风机4安装在外壳15的内侧壁上,有利于简化水箱11的结构,也便于水箱11的取放;水箱11朝向离心风机4的部分向远离离心风机4的中心的方向凹陷,形成了避让空间17,便于生成的水雾进入该避让空间17,然后沿着离心风机4的轴线方向进入离心风机4,以提高离心风机4的工作效率。进一步地,外壳15的内侧壁的至少局部被构造成双层结构,离心风机4的电机41位于双层结构内,离心风轮42位于双层结构外并与电机41相连。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风机为贯流风机,贯流风机安装在出雾通道2的侧壁面上。
采用贯流风机,将贯流风机安装在出雾通道2的侧壁面上,也能够将出雾通道2内的水雾快速吸出,这种方案可以降低对出雾口21的形状和尺寸要求,有利于简化出雾口21附近的结构,同时保证了出雾通道2内的水雾可以沿贯流风机的径向进入贯流风机,并沿贯流风机的径向方向输出。当然,贯流风机也可以安装在出雾口21处。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出雾通道2的末段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如图2至图4所示。
出雾通道2的末端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出雾口21的面积,进而增加水雾的扩散范围,另一方面有利于水雾以类似于喇叭状的扩散的方式喷出,从而进一步增加水雾的扩散范围。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加湿主体1包括:水箱11、主机13、雾化件和液位控制件14。其中,主机13包括主体部131和伸入部132。主体部131安装在水箱11上,伸入部132与主体部131相连且伸入到水箱11内,使得水箱11中的液体进入伸入部132中,并在伸入部132中完成雾化操作。
具体地,伸入部132内限定出雾化腔以及出雾通道2,雾化腔为伸入部132内液体雾化的场所,出雾通道2用于将雾化腔内的雾气向外导引。伸入部132上还设有进液口,可向雾化腔中补充液体以持续雾化。雾化件设在伸入部132上,用于将雾化腔内的液体雾化,液位控制件用于控制进液口的打开和关闭。雾化腔内液量不足时液位控制件打开进液口,以使水箱11内的液体流向雾化腔;雾化腔内液量足够时液位控制件关闭进液口,以避免雾化腔液位过高而影响雾化件的雾化效果。
现有加湿器中,主机13上设置雾化腔或者水槽,利用的是水往低处流的原理控制进液,因此要想水箱11中的液体都能用于加湿,采取的做法通常是将水箱11置于主机13的上方。如果主机13与水箱11是分体的结构,那么由于水箱11的重心在主机13上方,水箱11一旦重心不稳就会导致加湿器整体歪倒、散架,而且水箱11的密封也是难点。如果主机13与水箱11是一体结构,则水箱11中又不能加太多水。
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中,通过在主机13上设置伸入部132,使伸入部132能够伸入到水箱11的液面以下,并且利用液位控制件14来控制进液量,这种全新的结构及进液方式,解放了对加湿器结构的限制,使水箱11与主机13的位置及结构选择更加灵活多样,水箱11的液面高度也不再受雾化件所在位置的限制。
首先,由于雾化件和雾化腔设在伸入部132上,即雾化场所不在主体部131内,而是随伸入部132伸入水箱11,充分利用了水箱11的内部空间,可以不用将水引入主体部131内。由于主体部131上一般设置有控制器、雾量调节件(有的还会设置风扇、扬声器)等部件,不再引入液体后对于主体部131的密封要求大大降低。
其次,由于雾化场所不在主体部131内,主体部131内不再设置用于雾化的水槽、雾化腔,有利于主体部131根据安装位置及外观需求而改变形状、薄厚。尤其主体部131轻薄化后,主体部131置于水箱11的底部、顶部或者侧部,主体部131与水箱11可拆卸连接或者设置成一个整体(即用户使用时不可拆分),都能避免加湿器整机的型心距离水箱11的重心过远,从而避免加湿器容易歪倒的情况。
再次,由于雾化件和雾化腔设在伸入部132上,雾化完成后只需通过出雾通道2将雾气导出,如果伸入部132与水箱11之间需要密封,密封连接处由于不需要走水,其密封难度也较现有方案而简单的多。
另外,现有方案中由于水箱11大多安装在主机13的上端,水箱11内液体如果含有杂质,杂质受重力作用也会随水流流向雾化腔或者水槽中,最终附着在腔壁或者雾化件表面,难以清洗。而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如果水箱11底部沉积了杂质,可避免杂质因重力作用在雾化腔或者雾化件表面堆积。相对沉积在雾化腔或者雾化件表面而言,杂质沉积在水箱11底部清理更加容易。
其中,加湿主体1设有连通出雾通道2的进气口16,进气口16设置在主机13或水箱11上。
在加湿主体1上设置进气口16,进气口16通过风道连通出雾通道2,便于把外界空气吸入加湿主体1内,形成气流循环,以进一步提高水雾的输出高度,进一步扩大扩散范围。其中,进气口16可以设置在主机13上(如图2和图3所示),也可以设置在水箱11上,只要与出雾通道2连通保证能够向出雾通道2输送气流即可。
进一步地,雾化件为振荡器12,如图2和图3所示。
振荡器12能够通过超声振荡使水雾化成水雾,具有加湿效率高的优点。其中,振荡器12可以采用振荡片的形式。当然,雾化件也可以采用电热管、电极棒等其他方式生成水雾。
进一步地,进液口位于伸入部132的底部,液位控制件14为配合在伸入部132底部的浮子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浮子结构是一种纯机械式阀体结构,其开闭控制不需要通电,提高了其液体环境下的开关控制的可靠性。另外,将进液口位于伸入部132的底部,进液口的位置较低,这样在水箱11液位较低时也尽可能取水,而且能使浮子结构充分利用浮力和重力的变化关系来控制开关。
下面以超声波加湿器为例,来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加湿器,并与现有技术进行对比。
现有的超声波加湿器,其主机13部分均置于水箱11底部,利用水往低处流的方式,通过控制进水至水槽,控制合理水深,再由振荡片将水振荡成雾气,再由风机吹出。而由于风机较小,风量有限,吹出的雾气只能通过较小的口挤压喷出,以达到较高的出雾。由于出雾集中,易出现下沉,打湿桌面,加湿有明显的区域性,局部加湿明显。
而本申请利用风机产生负压将水雾吸出,并扩散至空气中。振荡出的水雾,通过风机吸出,并打散至空气中,可使用大尺寸风机,风量大,吹出的水雾高度高,扩散范围广。其中,风机可为轴流、离心或贯流方式。
具体示例1:如图1至图3所示,是将主机13整合,并置于整机顶部,水箱11作为一个独立的、开放式的水箱11,风机置于出雾口21上方,进气口16可以设在主机13上或水箱11上,通过风道将气体引至振荡片上方。风机启动后,会对整个出雾管道产生负压,将水雾吸出、打散,并快速大量地扩散至四周。此种方式可以采用大尺寸、大风量风机,将水雾大面积吹至高处,打散后的水雾可大面积与空气结合,加湿范围大大提高,加湿效果更加显著,不会出现打湿桌面的问题。
具体示例2:如图4所示,采用离心风机4吸雾并扩散出去的方式,其主机13采用传统的下置方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通过增设负压源使出雾通道形成负压,利用负压的吸力作用将水雾吸出,对水雾起到了驱动作用,相较于水雾自然喷出,可以显著提高水雾的喷出速度,进而提高水雾的输出高度,而无需缩小出雾口的面积,因而相较于现有技术有利于增加出雾口的面积,进而增加水雾的扩散范围,改善局部加湿的现象,提高加湿器的加湿效果,同时也降低了对负压源的尺寸要求,便于利用大尺寸的负压源(比如大尺寸的风机),提供更大的吸力,来进一步提高水雾的喷出高度和扩散范围。此外,相较于通过合理设计出雾通道的形状(比如通过缩小出雾口的方式)以形成负压出雾口的方案而言,单独的负压源可以提供更为显著且更为可靠的负压吸力,同时还可以与水雾相互作用对水雾起到打散作用,以进一步增加水雾的扩散范围,进一步改善局部加湿的现象,进一步提高加湿器的加湿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加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湿主体,用于生成水雾;
出雾通道,设置在所述加湿主体内,用于输出所述水雾;
负压源,安装在所述加湿主体上,与所述出雾通道相配合,用于使所述出雾通道产生负压,以使所述水雾在负压吸力的作用下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压源为风机,所述风机旋转使所述出雾通道产生负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为轴流风机,所述轴流风机安装在所述出雾通道的出雾口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主体包括水箱和安装在所述水箱的上端的主机,所述出雾通道由所述水箱内向上延伸并贯穿所述主机,所述轴流风机安装在所述主机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为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安装在所述出雾通道的侧壁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主体包括外壳、安装在所述外壳下方的主机和安装在所述外壳内的水箱,所述水箱与所述外壳之间限定出所述出雾通道,所述离心风机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上,所述水箱朝向所述离心风机的部分向远离所述离心风机的中心的方向凹陷。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为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安装在所述出雾通道的侧壁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雾通道的末段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主体包括:
水箱;
主机,所述主机包括主体部和伸入部,所述主体部安装在所述水箱上,所述伸入部与所述主体部相连且伸入到所述水箱内,所述伸入部内限定出雾化腔以及用于将所述雾化腔内的水雾向外导引的所述出雾通道,所述伸入部上还设有使所述水箱内的液体流向所述雾化腔的进液口;
雾化件,所述雾化件设在所述伸入部上用于将所述雾化腔内的液体雾化;
液位控制件,所述液位控制件用于控制所述进液口的开关。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主体设有连通所述出雾通道的进气口,所述进气口设置在所述主机或所述水箱上。
CN201921102902.0U 2019-07-15 2019-07-15 加湿器 Active CN2101231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02902.0U CN210123193U (zh) 2019-07-15 2019-07-15 加湿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02902.0U CN210123193U (zh) 2019-07-15 2019-07-15 加湿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23193U true CN210123193U (zh) 2020-03-03

Family

ID=69634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02902.0U Active CN210123193U (zh) 2019-07-15 2019-07-15 加湿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23193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81612A (zh) * 2020-08-31 2020-11-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湿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加湿器
CN112460715A (zh) * 2020-12-17 2021-03-09 厦门呼博仕环境工程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加湿器
CN117284650A (zh) * 2023-11-24 2023-12-26 江苏扬子催化剂有限公司 一种催化剂载体加湿料仓
WO2024077868A1 (zh) * 2022-10-14 2024-04-18 程波 雾化加湿器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81612A (zh) * 2020-08-31 2020-11-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湿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加湿器
CN111981612B (zh) * 2020-08-31 2021-11-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湿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加湿器
CN112460715A (zh) * 2020-12-17 2021-03-09 厦门呼博仕环境工程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加湿器
WO2024077868A1 (zh) * 2022-10-14 2024-04-18 程波 雾化加湿器
CN117284650A (zh) * 2023-11-24 2023-12-26 江苏扬子催化剂有限公司 一种催化剂载体加湿料仓
CN117284650B (zh) * 2023-11-24 2024-02-23 江苏扬子催化剂有限公司 一种催化剂载体加湿料仓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123193U (zh) 加湿器
CN104390334A (zh) 空调器及该空调器的送风方法
CN210473069U (zh) 一种泡泡机
CN211272617U (zh) 一种香薰机
US11173415B1 (en) Bubble machine
CN113983592B (zh) 双腔加湿器
CN211781724U (zh) 加湿装置
CN107255312A (zh) 一种舒适静音型风机盘管
CN210050937U (zh) 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CN210154005U (zh) 一种上加水加湿器
CN209801641U (zh) 一种具有加湿功能的空调器
WO2023245996A1 (zh) 一种具有喷雾功能的冷风扇
JP2018124032A (ja) ミスト発生装置
CN217423502U (zh) 一种蒸发式加湿器
CN206351546U (zh) 一种3d打印机
CN215502725U (zh) 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吸头及清洁机
CN210951811U (zh) 一种大加湿量加湿器
CN215863844U (zh) 一种悬浮式加湿器
CN106123189B (zh) 具有双风道结构的雾化风扇
CN214332928U (zh) 加湿器
CN110701777A (zh) 一种大加湿量加湿器
CN111503055A (zh) 风机组件、降温装置、具有风机组件的装置及控制方法
CN214370699U (zh) 一种多级雾化加湿器
CN218379727U (zh) 冷风扇
CN112228994B (zh) 加湿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