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81724U - 加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81724U
CN211781724U CN202020369214.7U CN202020369214U CN211781724U CN 211781724 U CN211781724 U CN 211781724U CN 202020369214 U CN202020369214 U CN 202020369214U CN 211781724 U CN211781724 U CN 2117817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st
fog
outlet
shell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6921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将华
刘鑫
魏跃鹏
王阳阳
徐睿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36921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817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817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817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湿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出雾口;导雾装置,设置在壳体上,用于控制经出雾口排出的雾气的流动方向和/或流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通过将导雾装置设置在壳体上,使经出雾口排出的雾气经导雾装置引导并流出,与相关技术中仅依靠加湿器内部的小风机将雾气吹出出雾口相比,一方面有利于将雾气远距离输送,扩大雾化范围,进而扩大加湿范围,提高加湿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吸入空气,使得经出雾口排出的雾气和空气均被风扇吸入后混合排出,实现先吸后吹功能,从而有利于减小雾气的颗粒度直径,为用户提供更细腻的雾气,避免用户因为长期近距离使用雾气颗粒度大的加湿装置而造成呼吸道黏膜疾病。

Description

加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加湿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加湿器是一种增加房间湿度的家用电器。相关技术中的加湿器的主要部件为加湿装置和一个小风机,通过小风机将水雾吹出加湿装置,从而实现调节周围环境湿度的作用。然而,该种结构的加湿器产生的水雾的颗粒度都比较大,用户长期近距离使用该种结构的加湿器,容易造成呼吸道黏膜疾病,而且,加湿范围有限,无法实现快速加湿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加湿装置。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加湿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出雾口;导雾装置,设置在壳体上,用于控制经出雾口排出的雾气的流动方向和/或流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装置包括壳体和导雾装置,通过将导雾装置设置在壳体上,并使经出雾口排出的雾气能够被导雾装置引入后再次吹出,通过导雾装置调节雾气的流动方向和/或流速,与相关技术中仅依靠加湿器内部的小风机将雾气吹出出雾口相比,一方面有利于改变雾气流动方向,使得雾气经出雾口出后能够在导雾装置的作用下向另一方向流动,从而更方便用户使用,免除了雾气经出雾口直向上吹而使得用户使用不便,另一方面雾气经出雾口排出后,还能够被导雾装置二次吸入及排出,有利于将雾气远距离输送,扩大雾化范围,进而扩大加湿范围,提高加湿效率。另外,还有利于导雾装置吸入空气,从而使得经出雾口排出的雾气和空气均被导雾装置吸入后混合排出,实现先吸后吹功能,从而有利于减小雾气的颗粒度直径,为用户提供更细腻的雾气,避免用户因为长期近距离使用雾气颗粒度大的加湿装置而造成呼吸道黏膜疾病。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加湿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雾装置包括风扇,导雾装置的进风侧朝向出雾口。
在这些实施例中,具体使导雾装置包括风扇,使得导雾装置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并使导雾装置的进风侧朝向出雾口,例如在导雾装置仅包括风扇的情况下,使风扇的进风侧朝向出雾口,或者在导雾装置包括风扇和位于风扇进风侧的引流件的情况下,使引流件朝向出雾口等等,有利于吸入雾气并将雾气吹出,风扇的存在可加速经出雾口排出的雾气的流动速度,有利于将雾气吹向更远,提高加湿效果。而且在导雾装置的出风方向与出雾口的朝向不相同的情况下,还能够改变经出雾口排出的雾气的方向,可避免直吹用户,避免用户因为长期近距离使用雾气颗粒度大的加湿装置而造成呼吸道黏膜疾病。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导雾装置的进风侧朝向出雾口,意味着导雾装置能够吸入经出雾口排出的雾气,导雾装置的进风侧可以与出雾口面对面分布,也可不正对出雾口,只要能够吸入经出雾口排出的雾气均可。
另外,导雾装置的风扇可以单独使用,此时,加湿装置能够单独实现吹风功能,或者加湿装置的出雾口出雾,而风扇不运行,或者导雾装置与出雾口相配合,可根据需要控制加湿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雾装置还包括导流件,导流件位于导雾装置的出风侧,导流件能够相对于与风扇活动,以调节雾气的流动方向。
在这些实施例中,导雾装置还包括导流件,通过使导流件能够相对于风扇活动,实现了通过调节导流件来调节其导流方向,进而调节加湿装置整体的出雾方向,可有效避免直吹用户,避免用户因为长期近距离使用雾气颗粒度大的加湿装置而造成呼吸道黏膜疾病。例如,导流件可为导流筒,导流筒倾斜延伸,并可转动地位于导雾装置的出风侧。则导流筒转动一周,导流筒的出口会做圆周运动,有利于在铅锤及水平方向上改变导流筒出口的位置,进而改变出雾方向。当然,导流件也不限于上述结构及连接方式。如导流件局部为柔性结构,可通过弯曲导流件,实现对雾气流动方向的改变。不限于上述举例。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雾装置至少部分位于壳体的外部,导雾装置的进风侧与出雾口之间留有供空气进入的空间。
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使导雾装置至少部分位于壳体的外部,并使导雾装置的进风侧与出雾口之间留有供空气进入的空间,使得导雾装置在吸入出雾口喷出的雾气时,可以同时吸入空气,以便于导雾装置将雾气与空气混合,可以减小雾气的颗粒度直径,为用户提供更细腻的雾气,避免用户因为长期近距离使用雾气颗粒度大的加湿装置而造成呼吸道黏膜疾病。
进一步地,导雾装置与壳体相连接的部位伸入壳体,一方面避免连接部位外露,影响美观,另一方面有利于导雾装置内的积水回流至壳体内部,回流至水箱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雾口的中心线与导雾装置的中心线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30°至90°。
在这些实施例中,出雾口的中心线与导雾装置的中心线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30°至90°。具体地,当出雾口的中心线与导雾装置的中心线的夹角为30°时,导雾装置与出雾口之间距离最小,更方便导雾装置吸入经出雾口排出的雾气,且导雾装置与出雾口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便于导雾装置在吸入经出雾口排出的雾气时,可以同时吸入空气。当然,出雾口的中心线与导雾装置的中心线的夹角也可以为60°,此时,导雾装置与出雾口之间留有的空间增大,可以更方便导雾装置在吸入经出雾口排出的雾气的同时吸入空气。进一步地,当出雾口的中心线与导雾装置的中心线的夹角为90°时,导雾装置与出雾口为垂直设置,也可以认为导雾装置垂直设置在壳体的一表面上,导雾装置与出雾口之间的空间最大,可以保证导雾装置在吸入经出雾口排出的雾气时,更方便的吸入空气。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出雾口的中心线与导雾装置的中心线的夹角默认为两个中心线在同一平面内时的夹角,该夹角为锐角。若导雾装置的中心线与出雾口的中心线不在同一平面内,则需平移其中一个中心线,使其与另一个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内,此时再计算两个中心线之间的夹角。另外,出雾口的中心线,是指出雾口整体的中心线,出雾口可以包括多个小孔,则多个小孔整体的中心线为出雾口的中心线,而非某一个小孔的中心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雾装置嵌入设置在壳体上,壳体上设有供空气进入的进气口,进气口与出雾口连通。
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使导雾装置嵌入设置在壳体上,可以使导雾装置与壳体之间的连接更稳固,壳体能够对导雾装置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利于提高加湿装置的美观性,减小加湿装置的占用空间。另外,壳体上设有供空气进入的进气口,进气口与出雾口连通,使得空气能够通过壳体上的进气口进入壳体,有利于保证导雾装置在吸入经出雾口排出的雾气时,也可以吸入空气,进而实现将雾气和空气混合后再吹出,方便远距离吹出雾气,而且有利于减小雾气的颗粒度直径,为用户提供更细腻的雾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雾口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与导雾装置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相同或不同。
在这些实施例中,出雾口的中心线与导雾装置的中心线的夹角为0°至90°,其中,默认出雾口的中心线与导雾装置的中心线的夹角默认为两个中心线在同一平面内时的夹角,该夹角为锐角。则在出雾口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与导雾装置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情况下,出雾口的中心线与导雾装置的中心线的夹角的取值范围可为10°至90°。如15°、30°及80°等。而在出雾口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与导雾装置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情况下,导雾装置可以嵌入设置在壳体上,导雾装置也可以正对出雾口并与壳体之间留有一定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包括主体部和格栅,主体部上设有开口,格栅设置在开口处,格栅上具有至少一个通孔,至少一个通孔构造成出雾口。
在这些实施例中,壳体包括主体部和格栅,主体部上设有开口,格栅设置在开口处,通过格栅上的全部通孔构造成出雾口,一方面可以减少加工工序,降低加工难度,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格栅与主体部可为分体设计,方便格栅的取出和更换。而且,格栅的存在也有利于阻挡外界的杂质进入壳体内部。此时,出雾口的中心线即为格栅的中心线或全部通孔整体的中心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雾口位于壳体的顶壁或侧壁;和/或导雾装置位于壳体的顶壁或侧壁;和/或导雾装置固定设置在壳体上,或导雾装置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上。
在这些实施例中,出雾口可以位于壳体的顶壁,导雾装置位于壳体的侧壁,此时,导雾装置的位置可以高于出雾口,经出雾口排出的雾气可水平流动或倾斜向上流动,以被导雾装置吸入;或者导雾装置的位置也可不高于出雾口,则经出雾口排出的雾气会向下流动后被导雾装置吸入。当然,出雾口位于壳体的顶壁时,导雾装置也可位于壳体的顶壁,更便于吸入经出雾口排出的雾气。或者出雾口也可以位于壳体的侧壁,导雾装置位于壳体的侧壁,有利于导雾装置吸入经出雾口排出的雾气。而在出雾口位于壳体的侧壁时,导雾装置也可以位于壳体的顶壁,此时经出雾口排出的雾气会向上流动而被导雾装置吸入。只要能够实现经出雾口排出的雾气能够被导雾装置吸入均可。
进一步地,出雾口的开口朝向正上方或朝向斜上方。
或者进一步地,出雾口的开口朝向壳体的四周。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雾装置固定设置在壳体上,或导雾装置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上。
在这些实施例中,导雾装置可以固定设置在壳体上,以提高导雾装置与壳体之间连接的稳固性。当然,导雾装置也可以可拆卸的设置在壳体上,以便于加湿装置的运输和搬运。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湿装置还包括:雾化结构,设置在壳体内,用于产生雾气;风机,设置在壳体的内部,用于将雾气吹出出雾口。
在这些实施例中,加湿装置还包括雾化结构和风机,其中,雾化结构设置在壳体内,风机设置在壳体内,雾化结构将液体变成雾气,风机将雾气从壳体内吹向加湿装置的出雾口,有利于雾气快速移出出雾口,实现快速加湿。另外,雾气经出雾口排出后,能够被导雾装置引入,并与同时被导雾装置引入的空气混合后,再被导雾装置排出,通过风机与导雾装置的配合作用,实现了对雾气的远距离输送,进一步提高了加湿装置的加湿范围和加湿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湿装置还包括:水箱,设置在壳体内,雾化结构的入口与水箱连通;出雾件,设置在壳体内,出雾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二通道与雾化结构的出口连通;风机用于向第一通道内吹气。
在这些实施例中,加湿装置还包括水箱、雾化结构和出雾件。其中,水箱用于放置产生雾气的水,水箱与雾化结构的入口连通,水箱内的水通过雾化结构的入口流入雾化结构,雾化结构将流入的水加工成雾气,然后通过雾化结构的出口流入出雾件的第二通道,此时,通过风机向出雾件的第一通道内吹气,由于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相互连通,会吹动雾气经第二通道排出出雾口,排雾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雾件包括导雾管,雾化结构设置在导雾管的内部。
在这些实施例中,通过将雾化结构设置在出雾件的导雾管的内部,使得雾化结构产生的雾气在流入第二通道时,不会发生泄漏,避免雾气流入水箱内,影响出雾量及出雾速度,造成资源浪费。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湿装置还包括:控制部,设置在壳体内,控制部上具有第三通道,第二通道经第三通道连通出雾口。
在这些实施例中,加湿装置还包括控制部,第二通道经控制部上第三通道连通出雾口。在使用加湿装置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控制部,控制加湿装置的出雾量及出雾速度等参数,在使用初期,室内空气较干燥,此时,可以将出雾量及出雾速度均调整到最大,以实现快速改善室内空气湿度的目的,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室内空气的湿度有所提高,此时,可以将出雾量及出雾速度调低一档,节省能源。
进一步地,控制部包括控制板、控制板支架及温湿度感应板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湿装置还包括:装饰件,设置在控制部上,壳体的至少部分为透光部,以通过透光部观察到装饰件。
在这些实施例中,加湿装置还包括装饰件,装饰件设置在控制部上,第二通道内的雾气经第三通道并穿过控制部上的装饰件,然后经由出雾口排出。通过设置装饰件,并使壳体的至少部分为透光部,使得用户能够通过壳体上的透光部从外部观察到装饰件以及雾气的流动,尤其是装饰件与雾气相呼应的景观,提高加湿装置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在壳体包括主体部和格栅的情况下,格栅整体均属于透光部的一部分,主体部围设在装饰件四周的部分也属于透光部的一部分,便于用户观察到装饰件。
进一步地,装饰件包括假山、灯珠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湿装置为加湿器。
在这些实施例中,加湿装置为加湿器。通过在加湿器的出雾口侧设置导雾装置,一方面可以吸入经出雾口排除的雾气,另一方面可以吸入空气,导雾装置将吸入的雾气和空气混合后再吹出,雾气与空气在混合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减小雾气的颗粒度直径,为用户提供更细腻的雾气,避免用户因为长期近距离使用雾气颗粒度大的加湿装置而造成呼吸道黏膜疾病。而且,导雾装置的存在有利于对经出雾口排出的雾气的二次吹出,增大了加湿器所吹出的雾气的扩散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侧视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一个局部爆炸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另一个局部爆炸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壳体,102出雾口,104进气口,106主体部,108格栅,200风扇,300雾化结构,400风机,500水箱,602第一通道,604第二通道,606导雾管,700控制部,702控制板,704控制板支架,706温湿度感应板,800装饰件,802透光部,900加湿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加湿装置。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加湿装置,包括:壳体100,壳体100上设有出雾口102;导雾装置,设置在壳体100上,用于控制经出雾口102排出的雾气的流动方向和/或流速。
通过将导雾装置设置在壳体100上,并通过导雾装置控制经出雾口102排出的雾气的流动方向和/或流速,与相关技术中仅依靠加湿器900内部的小风机400将雾气吹出出雾口102相比,一方面有利于改变雾气流动方向,使得雾气经出雾口102出后能够在导雾装置的作用下向另一方向流动,从而更方便用户使用,免除了雾气经出雾口102直向上吹而使得用户使用不便,另一方面雾气经出雾口102排出后,还能够被导雾装置二次吸入及排出,有利于将雾气远距离输送,扩大雾化范围,进而扩大加湿范围,提高加湿效率。另外,还有利于导雾装置吸入空气,从而使得经出雾口102排出的雾气和空气均被导雾装置吸入后混合排出,实现先吸后吹功能,从而有利于减小雾气的颗粒度直径,为用户提供更细腻的雾气,避免用户因为长期近距离使用雾气颗粒度大的加湿装置而造成呼吸道黏膜疾病。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导雾装置包括风扇200,导雾装置的进风侧朝向出雾口102。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使导雾装置包括风扇200,使得导雾装置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并使导雾装置的进风侧朝向出雾口102,例如在导雾装置仅包括风扇200的情况下,使风扇200的进风侧朝向出雾口102,或者在导雾装置包括风扇200和位于风扇进风侧的引流件(图中未示出)的情况下,使引流件朝向出雾口102等等,有利于吸入雾气并将雾气吹出,风扇200的存在可加速经出雾口102排出的雾气的流动速度,有利于将雾气吹向更远,提高加湿效果。而且在导雾装置的出风方向与出雾口102的朝向不相同的情况下,还能够改变经出雾口102排出的雾气的方向,可避免直吹用户,避免用户因为长期近距离使用雾气颗粒度大的加湿装置而造成呼吸道黏膜疾病。
其中,可通过调节风扇200的转速来控制雾气的流速,进一步地,风扇200为多档位风扇。而雾气的流动方向,可依靠导雾装置的设置位置而定,如依靠风扇200的出风侧与出雾口102之间的夹角而定。
而且,需要说明的是,导雾装置的进风侧朝向出雾口102,意味着导雾装置能够吸入经出雾口102排出的雾气,导雾装置的进风侧可以与出雾口102面对面分布,也可不正对出雾口102,只要能够吸入经出雾口102排出的雾气均可。
另外,导雾装置的风扇200可以单独使用,此时,加湿装置能够单独实现吹风功能,或者加湿装置的出雾口102出雾,而风扇200不运行,或者导雾装置与出雾口102相配合,可根据需要控制加湿装置。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导雾装置包括风扇200和导流件,导流件位于导雾装置的出风侧,导流件能够相对于与风扇200活动,以调节雾气的流动方向。
在该实施例中,导雾装置还包括导流件,通过使导流件能够相对于风扇200活动,实现了通过调节导流件来调节其导流方向,进而调节加湿装置整体的出雾方向,方便用户使用,避免直吹用户。例如,导流件可为导流筒,导流筒倾斜延伸,并可转动地位于导雾装置的出风侧。则导流筒转动一周,导流筒的出口会做圆周运动,有利于在铅锤及水平方向上改变导流筒出口的位置,进而改变出雾方向。当然,导流件也不限于上述结构及连接方式。如导流件局部为柔性结构,可通过弯曲导流件,实现对雾气流动方向的改变。不限于上述举例。
同样地,可通过调节风扇200的转速来控制雾气的流速,进一步地,风扇200为多档位风扇。
实施例二:
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出雾口102的位置及导雾装置的设置方式。具体地,出雾口102位于壳体100的顶壁或侧壁;和/或导雾装置位于壳体100的顶壁或侧壁;和/或导雾装置固定设置在壳体100上,或导雾装置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100上。
其中,出雾口102可以位于壳体100的顶壁,导雾装置位于壳体100的侧壁,此时,导雾装置的位置可以高于出雾口102,经出雾口102排出的雾气可水平流动或倾斜向上流动,以被导雾装置吸入;或者导雾装置的位置也可不高于出雾口102,则经出雾口102排出的雾气会向下流动后被导雾装置吸入。当然,出雾口102位于壳体100的顶壁时,导雾装置也可位于壳体100的顶壁,更便于吸入经出雾口102排出的雾气。或者出雾口102也可以位于壳体100的侧壁,导雾装置位于壳体100的侧壁,有利于导雾装置吸入经出雾口102排出的雾气。而在出雾口102位于壳体100的侧壁时,导雾装置也可以位于壳体100的顶壁,此时经出雾口102排出的雾气会向上流动而被导雾装置吸入。只要能够实现经出雾口102排出的雾气能够被导雾装置吸入均可。
进一步地,出雾口102的开口朝向正上方或朝向斜上方。
或者进一步地,出雾口102的开口朝向壳体100的四周。
进一步地,导雾装置与壳体100通过转轴连接,导雾装置和壳体100上分别设有连接部,转轴的两端插入连接部中,导雾装置通过连接部与壳体内部的供电组件相连接。
或者进一步地,导雾装置通过螺栓固定在壳体100上,或者通过卡扣固定在壳体100上。
实施例三: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出雾口102的中心线与导雾装置的中心线的夹角α为0°至90°。
在该实施例中,出雾口102的中心线与导雾装置的中心线的夹角α为0°至90°,其中,默认出雾口102的中心线与导雾装置的中心线的夹角α默认为两个中心线在同一平面内时的夹角,该夹角为锐角。则在出雾口102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与导雾装置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不同的情况下,出雾口102的中心线与导雾装置的中心线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可为10°至90°。如15°、30°及80°等。而在出雾口102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与导雾装置的中心线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情况下,导雾装置可以嵌入设置在壳体100,导雾装置也可以正对出雾口102并与壳体100之间留有一定空间。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导雾装置至少部分位于壳体100的外部,导雾装置的进风侧与出雾口102之间留有供空气进入的空间。使得导雾装置在吸入出雾口102喷出的雾气时,可以同时吸入空气,以便于导雾装置将雾气与空气混合后排出,可以减小雾气的颗粒度直径,为用户提供更细腻的雾气,避免用户因为长期近距离使用雾气颗粒度大的加湿装置而造成呼吸道黏膜疾病。
进一步地,导雾装置与壳体100相连接的部位伸入壳体100,一方面避免连接部位外露,影响美观,另一方面有利于导雾装置内的积水回流至壳体100内部,回流至水箱500内。
进一步地,出雾口102的中心线与导雾装置的中心线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30°至90°。具体地,当出雾口102的中心线与导雾装置的中心线的夹角α为30°时,导雾装置与出雾口102之间距离最小,更方便导雾装置引入经出雾口102排出的雾气,且导雾装置与出雾口102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便于导雾装置在引入经出雾口102排出的雾气时,可以同时引入空气。当然,出雾口102的中心线与导雾装置的中心线的夹角α也可以为60°,此时,导雾装置与出雾口102之间留有的空间增大,可以更方便导雾装置在引入经出雾口102排出的雾气的同时引入空气。进一步地,当出雾口102的中心线与导雾装置的中心线的夹角α为90°时,导雾装置与出雾口102为垂直设置,也可以认为导雾装置垂直设置在壳体100的一表面上,导雾装置与出雾口102之间的空间最大,可以保证导雾装置在引入经出雾口102排出的雾气时,更方便的引入空气。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导雾装置嵌入设置在壳体100上,壳体100上设有供空气进入的进气口104,进气口104与出雾口102连通。
在该设计中,通过使导雾装置嵌入设置在壳体100上,可以使导雾装置与壳体100之间的连接更稳固,壳体100能够对导雾装置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利于提高加湿装置的美观性,减小加湿装置的占用空间。另外,壳体100上设有供空气进入的进气口104,进气口104与出雾口102连通,使得空气能够通过壳体100上的进气口104进入壳体100,有利于保证导雾装置在引入经出雾口102排出的雾气时,也可以引入空气,进而实现将雾气和空气混合后再吹出,方便远距离吹出雾气,而且有利于减小雾气的颗粒度直径,为用户提供更细腻的雾气。
实施例四: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加湿装置还包括:雾化结构300,设置在壳体100内,用于产生雾气;风机400,设置在壳体100的内部,用于将雾气吹出出雾口102。
通过雾化结构300将液体变成雾气,风机400将雾气从壳体100内吹向加湿装置的出雾口102,有利于雾气快速移出出雾口102,实现快速加湿。另外,雾气经出雾口102排出后,能够被风扇200吸入,并与同时被风扇200吸入的空气混合后,再被风扇200吹出,通过风机400与风扇200的配合作用,实现了对雾气的远距离输送,进一步提高了加湿装置的加湿范围和加湿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图5和图6所示,加湿装置还包括:水箱500,设置在壳体100内,雾化结构300的入口与水箱500连通;出雾件,设置在壳体100内,出雾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通道602和第二通道604,第二通道604与雾化结构300的出口连通;风机400用于向第一通道602内吹气。其中,水箱500用于放置产生雾气的水,水箱500与雾化结构300的入口连通,水箱500内的水通过雾化结构300的入口流入雾化结构300,雾化结构300将流入的水加工成雾气,然后通过雾化结构300的出口流入出雾件的第二通道604,此时,通过风机400向出雾件的第一通道602内吹气,由于第一通道602与第二通道604相互连通,会吹动雾气经第二通道604排出出雾口102,排雾方便。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出雾件包括导雾管606,雾化结构300设置在导雾管606的内部。通过将雾化结构300设置在出雾件的导雾管606的内部,使得雾化结构300产生的雾气在流入第二通道604时,不会发生泄漏,避免雾气流入水箱500内,影响出雾量及出雾速度,造成资源浪费。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壳体100包括主体部106和格栅108,主体部106上设有开口,格栅108设置在开口处,格栅108上具有至少一个通孔,至少一个通孔构造成出雾口102。通过将格栅108上的全部通孔构造成出雾口102,一方面可以减少加工工序,降低加工难度,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格栅108与主体部106可为分体设计,方便格栅108的取出和更换。而且,格栅108的存在也有利于阻挡外界的杂质进入壳体100内部。此时,出雾口102的中心线即为格栅108的中心线或全部通孔整体的中心线。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加湿装置还包括:控制部700,设置在壳体100内,控制部700上具有第三通道,第二通道604经第三通道连通出雾口102。在使用加湿装置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控制部700,控制加湿装置的出雾量及出雾速度等参数,在使用初期,室内空气较干燥,此时,可以将出雾量及出雾速度均调整到最大,以实现快速改善室内空气湿度的目的,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室内空气的湿度有所提高,此时,可以将出雾量及出雾速度调低一档,节省能源。
其中,控制部700还可用于控制导雾装置的风扇200的转速。
进一步地,控制部700包括控制板702、控制板支架704及温湿度感应板706等。
进一步地,加湿装置还包括:装饰件800,设置在控制部700上,壳体100的至少部分为透光部802,以通过透光部802观察到装饰件800。通过设置装饰件800,并使壳体100的至少部分为透光部802,当第二通道604内的雾气经第三通道并穿过控制部700上的装饰件800,经由出雾口102排出时,使得用户能够通过壳体100上的透光部802从外部观察到装饰件800以及雾气的流动,尤其是装饰件800与雾气相呼应的景观,提高加湿装置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在壳体100包括主体部106和格栅108的情况下,格栅108整体均属于透光部802的一部分,主体部106围设在装饰件800四周的部分也属于透光部802的一部分,便于用户观察到装饰件800。
进一步地,装饰件800包括假山、灯珠等等。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加湿装置为加湿器900。通过在导雾装置的加湿器900的出雾口102侧设置风扇200,一方面可以吸入经出雾口102排除的雾气,另一方面可以吸入空气,风扇200在运转过程中,将吸入的雾气和空气混合后再吹出,雾气与空气在混合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减小雾气的颗粒度直径,为用户提供更细腻的雾气,避免用户因为长期近距离使用雾气颗粒度大的加湿装置而造成呼吸道黏膜疾病。而且,风扇200的存在实现了对经出雾口102排出的雾气的二次吹出,增大了加湿器900所吹出的雾气的扩散范围。
进一步地,加湿器900通过对雾气进行“先吸后吹”的形式扩散雾气,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加湿装置吹出的雾气颗粒较大和加湿范围小的问题。
进一步地,加湿器900可以是带有风扇200的超声波加湿器。具体地,加湿器900包括水箱500、雾化结构300、导雾管606、装饰件800、格栅108、风扇200,其中,雾化结构300设置在导雾管606内部,雾化结构300和导雾管606整体置于水箱500内,形成密闭的水箱环境。风机400置于控制部700上,控制部700、装饰件800以及格栅108之间是相互连通的,雾化结构300产生的雾气被内置的风机形成的风压压迫,通过控制部700、装饰件800以及格栅108后在出雾口与空气混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出雾口;
导雾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控制经所述出雾口排出的雾气的流动方向和/或流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雾装置包括风扇,所述导雾装置的进风侧朝向所述出雾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雾装置还包括导流件,所述导流件位于所述导雾装置的出风侧,所述导流件能够相对于与所述风扇活动,以调节雾气的流动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雾装置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壳体的外部,所述导雾装置的进风侧与所述出雾口之间留有供空气进入的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雾口的中心线与所述导雾装置的中心线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30°至90°。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雾装置嵌入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壳体上设有供空气进入的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雾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主体部和格栅,所述主体部上设有开口,所述格栅设置在所述开口处,所述格栅上具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至少一个通孔构造成所述出雾口。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雾口位于所述壳体的顶壁或侧壁;和/或
所述导雾装置位于所述壳体的顶壁或侧壁;和/或
所述导雾装置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或所述导雾装置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
雾化结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用于产生雾气;
风机,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用于将雾气吹出所述出雾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
水箱,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雾化结构的入口与所述水箱连通;
出雾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出雾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雾化结构的出口连通;
所述风机用于向所述第一通道内吹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
控制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控制部上具有第三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经所述第三通道连通所述出雾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
装饰件,设置在所述控制部上,所述壳体的至少部分为透光部,以通过所述透光部观察到所述装饰件。
CN202020369214.7U 2020-03-20 2020-03-20 加湿装置 Active CN2117817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69214.7U CN211781724U (zh) 2020-03-20 2020-03-20 加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69214.7U CN211781724U (zh) 2020-03-20 2020-03-20 加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81724U true CN211781724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932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69214.7U Active CN211781724U (zh) 2020-03-20 2020-03-20 加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8172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94748A (zh) * 2020-03-20 2021-10-12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加湿装置
CN113864934A (zh) * 2021-09-08 2021-12-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湿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94748A (zh) * 2020-03-20 2021-10-12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加湿装置
CN113864934A (zh) * 2021-09-08 2021-12-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湿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94581B2 (en) Fan assembly
US9458853B2 (en) Fan assembly
CN211781724U (zh) 加湿装置
GB2493507A (en) Fan assembly with nozzle
US20200340694A1 (en) Humidifier
CN109654710A (zh) 一种旋转空心叶片导流出风口装置
CN105020757B (zh) 一种可形成人造龙卷风的吸油烟机风机结构
CN210050937U (zh) 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CN112113322A (zh) 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06478732U (zh) 一种高效送风的一体式风道结构
CN113494748B (zh) 加湿装置
CN210980152U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
CN108224572B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CN215112848U (zh) 一种多功能取暖器
CN220103312U (zh) 一种能够均匀加湿的加湿器
CN216693894U (zh) 空气净化器
CN218763777U (zh) 一种风扇上置的加湿器
CN210663277U (zh) 出风组件及空调器
CN214170898U (zh) 带有杀菌及加湿功能的无叶风扇
CN213808151U (zh) 一种无叶风扇灯
CN207741205U (zh) 一种中央空调室内机
CN211476111U (zh) 空气处理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373798U (zh) 空气净化模块、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200593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746165Y (zh) 吸顶式双向换气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