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23103U - 投光灯及其散热壳体 - Google Patents
投光灯及其散热壳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123103U CN210123103U CN201920805497.2U CN201920805497U CN210123103U CN 210123103 U CN210123103 U CN 210123103U CN 201920805497 U CN201920805497 U CN 201920805497U CN 210123103 U CN210123103 U CN 21012310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heat dissipation
- body plate
- main body
-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投光灯及其散热壳体,该散热壳体包括主体板和边架,边架连接于主体板的相对两侧边上,边架包括依次折弯连接的第一板、第二板以及第三板,第一板与主体板连接,以用于承载盖板,第一板朝向盖板的表面上向下凹陷形成有第一封胶槽,第一封胶槽用于接收打胶以密封粘合盖板,第三板通过第二板与第一板间隔设置,第一板、第二板以及第三板于第一封胶槽的侧边构成第一溢胶槽。通过在第一封胶槽的侧边形成第一溢胶槽,当盖板盖设在第一板上时,从第一封胶槽中外溢的多余的胶水会进入第一溢胶槽中,从而不会露出盖板的表面,这不仅使得投光灯的外观更加美观,也可以避免需要单独设置工位对溢出的胶水进行清理,加快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灯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投光灯及其散热壳体。
背景技术
投光灯常被应用于户外照明,由于其亮度较高且能够瞄准任何方向,又称为聚光灯。主要用于大面积作业场矿、建筑物轮廓、体育场、立交桥、纪念碑、公园和花坛等,经常是在暴晒、雨水、冰雪、风沙等恶劣环境中使用。
目前,大部分投光灯都是采用灌注密封胶来进行防水密封的,在生产装配时,液态的密封胶在灌入完成后,需要为投光灯装配盖板,当盖板压盖在液态的密封胶上时,会挤压密封胶使其沿装配腔与盖板之间的间隙露出盖板的外表面,外露的密封胶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当外露的密封胶体积较大时,还需要对密封胶进行清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投光灯及其散热壳体,以解决密封胶外溢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散热壳体,所述散热壳体包括主体板和边架,所述边架连接于所述主体板的相对两侧边上,所述边架包括依次折弯连接的第一板、第二板以及第三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主体板连接,以用于承载盖板,所述第一板朝向所述盖板的表面上向下凹陷形成有第一封胶槽,所述第一封胶槽用于接收打胶以密封粘合盖板,所述第三板通过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第一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以及所述第三板于所述第一封胶槽的侧边构成第一溢胶槽。
可选地,所述散热壳体还包括围合板,所述围合板的一侧与所述主体板连接,所述围合板的另一侧与所述边架连接,以与所述边架和所述主体板围合形成通槽。
可选地,所述围合板的两端设有螺钉装配槽,所述螺钉装配槽包括第一螺钉装配槽和/或第二螺钉装配槽,所述第一螺钉装配槽用于接收螺钉旋入以装配端盖,所述第二螺钉装配槽用于接收螺钉旋入以装配支架。
可选地,所述主体板包括依次折弯连接的第一主体板、第二主体板、第三主体板、第四主体板以及第五主体板,所述第一主体板、所述第二主体板以及所述第三主体板共同构成电源装配槽,所述第四主体板和所述第五主体板构成光源组件装配槽。
可选地,所述电源装配槽的深度大于所述光源组件装配槽的深度。
可选地,所述第四主体板和/或所述第五主体板的背离所述光源组件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多个所述散热鳍片彼此平行以形成间隔的散热通道。
可选地,所述第二主体板与所述第四主体板平行设置,且设置在所述第四主体板上的所述散热鳍片的末端与所述第二主体板的背离所述电源装配槽一侧的表面齐平。
可选地,所述散热鳍片的截面呈直条形、L形或者T形。
可选地,所述主体板上设有装配孔,所述主体板设有所述装配孔位置处的厚度大于等于未设置所述装配孔位置处的厚度,所述装配孔包括通孔和/或不通的盲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投光灯,所述投光灯包括如前文所述的散热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封胶槽的侧边形成第一溢胶槽,当盖板盖设在第一板上时,从第一封胶槽中外溢的多余的胶水会进入第一溢胶槽中,并由第三板遮挡,从而不会露出盖板的表面,这不仅使得投光灯的外观更加美观,也可以避免需要单独设置工位对溢出的胶水进行清理,从而降低投光灯的生产复杂度,加快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投光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投光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散热壳体与端盖组装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投光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散热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散热壳体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的散热壳体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2中的端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的端盖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3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投光灯100,请参阅图1至图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投光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投光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散热壳体与端盖组装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的投光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投光灯100包括散热壳体10、端盖20以及反光罩30。其中,散热壳体10呈槽体状,端盖20设置于散热壳体10的相对两侧,与散热壳体10连接,以封盖槽体状的散热壳体10的两端,进而与散热壳体10形成装配腔110,端盖20设有第一定位部21,反光罩30设置在装配腔110内,反光罩30上设有与第一定位部21定位配合的第二定位部3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散热壳体10的相对两侧设置端盖20,并在端盖20朝向装配腔110的表面上设置第一定位部21,在反光罩30上设置第二定位部31,当反光罩30放置于装配腔110中时,第二定位部31与第一定位部21定位配合,从而限制反光罩30在与出射光的出射方向垂直的两个方向上的移动,当将投光灯100的盖板40盖设在装配腔110上以后,盖板40会抵接反光罩30,从而限制反光罩30在出射光的出射方向上的移动,进而将反光罩30固定在装配腔110内,由此提高反光罩30的拆装效率。
请参阅图5和图6,图5是图1中的散热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的散热壳体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散热壳体10包括主体板12和边架14,边架14连接于主体板12的相对两侧边上,以形成槽体状的散热壳体10。
其中,主体板12包括依次折弯连接的第一主体板121、第二主体板122、第三主体板123、第四主体板124以及第五主体板125。第一主体板121、第二主体板122以及第三主体板123构成电源装配槽112,以用于装配电源组件50(图2中示出),第四主体板124和第五主体板125构成光源组件装配槽114,以用于装配光源组件60(图2中示出)。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主体板122和第四主体板124沿第一方向(X方向)平行间隔设置,且沿第二方向(Y方向)并列设置。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第一主体板121和第五主体板125分别与两个边架14连接。通过设置第二主体板122和第四主体板124相互平行,可以减小散热壳体10在第一方向(X方向)上的高度,以减小投光灯100的体积。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体板121和第三主体板123倾斜设置在第二主体板122的相对两侧,以与第二主体板122构成梯形的电源装配槽112。由于梯形的电源装配槽112的开口较大,可以便于安装电源组件50。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主体板121和第三主体板123还可以与第二主体板122垂直连接,以减小散热壳体10在第二方向(Y方向)上的长度,从而减小投光灯100的体积。
可选地,如图2和图7所示,图7是图5中的散热壳体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在散热壳体10上还开设有通孔16,该通孔16用于装配防水接线头162或者气压阀164等元件。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主体板121上开设有两个通孔16,其中一个通孔16用于安装防水接线头162,另一个通孔16用于安装气压阀164。电源线经防水接线头162与电源组件50连接。气压阀164用于调整装配腔110内的大气压,以防止由于光源组件60发热导致装配腔110内的大气压与外界大气压失衡,从而损坏投光灯100。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电源装配槽112的深度大于光源组件装配槽114的深度,以使得安装在光源组件装配槽114中的光源组件60距离盖板40的距离更小,避免遮挡光源组件60的出射光的方向。
可选地,如图6和图7所示,在第四主体板124和第五主体板125的背离光源组件60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17,多个散热鳍片17彼此平行以形成间隔的散热通道。通过在光源组件装配槽114的表面设置多个散热鳍片17,一方面可以增大散热壳体10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快空气在散热通道内的流动速度,从而加快散热,进而延长光源组件60的使用寿命。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散热鳍片17同时设置的第四主体板124和第五主体板125上。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散热鳍片17还可以仅设置在第四主体板124或者第五主体板125上。本实用新型对散热鳍片17的设置位置及其数量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
可选地,散热鳍片17的截面呈直条形、L形或者T形。
具体地,散热鳍片17可以同时为直条形,也可以同时为L形,还可以同时为T形,还可以部分为直条形,部分为L形,部分为T形。当然,散热鳍片17的截面还可以为三角形或者弧形等形状,此处本实用新型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第四主体板124上的散热鳍片17的截面呈L形,位于第五主体板125上的散热鳍片17的截面呈直条形。通过将第四主体板124上的散热鳍片17设置为L形,不仅可以加强散热鳍片17的强度,防止散热鳍片17着地时受力变形;还可以避免散热鳍片17的末端割伤或者刮花与其接触的物体;并且还可以增大散热鳍片17的散热面积,加快散热。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在第四主体板124上的散热鳍片17的末端与第二主体板122的背离电源装配槽112一侧的表面齐平。
具体地,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主体板122与第四主体板124平行间隔设置,设置在第四主体板124上的散热鳍片17的高度等于第二主体板122与第四主体板124之间的距离,以使得散热鳍片17的远离第四主体板124的末端与第二主体板122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如此,在将投光灯100的背面放置在地面上时,即,将散热壳体10背离盖板40的一侧放置在地面上时,第二主体板122和散热鳍片17共同用于承载投光灯100,这使得投光灯100各部分受力均匀,且着地稳定性更好。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主体板12上设有装配孔125,以用于固定安装光源组件60、电源组件50等其他元件。根据装配形式的不同,该装配孔125可以为通孔和/或者不通的盲孔。主体板12设有装配孔125位置处的厚度大于或者等于未设置装配孔125位置处的厚度,以提高散热壳体10的刚性,防止散热壳体10在设置装配孔125位置处发生断裂。
具体地,在第二主体板122上开设有多个装配孔125,以用于与螺钉配合将电源组件50固定在散热壳体10上。在第四主体板124上开设有多个装配孔125,以用于与螺钉配合将光源组件60固定在散热壳体10上。
可选地,装配孔125设置在主体板12的未设置散热鳍片17的位置处,即,将装配孔125设置在散热鳍片17的间隙处,以避免装配孔125影响散热壳体10的刚性。
进一步地,散热壳体10还包括围合板18,围合板18的一侧与主体板12连接,围合板18的另一侧与边架14连接,以与边架14和主体板12围合形成通槽182。
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围合板18的相对两侧分别与主体板12和边架14的背离装配腔110的表面连接,以在背离装配腔110的一侧形成通槽182。一方面该通槽182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均与空气接触,可以增大散热面积;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散热壳体10外部的空气形成对流,从而提升空气流动速度,进一步加快散热效率;又一方面还可以增强边架14的强度,便于在散热壳体10上装配支架70(图2中示出)等元件。
可选地,围合板18的两端设有螺钉装配槽184,螺钉装配槽184包括第一螺钉装配槽185和/或第二螺钉装配槽186,第一螺钉装配槽185用于接收螺钉旋入以装配端盖20,第二螺钉装配槽186用于接收螺钉旋入以装配支架70。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5和图6所示,在通槽182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一螺钉装配槽185和第二螺钉装配槽186。其中,第一螺钉装配槽185形成在围合板18与边架14的连接处,以便于装配端盖20。第二螺钉装配槽186形成在围合板18上,以便于装配支架70。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螺钉装配槽186的孔径大于第一螺钉装配槽185的孔径,以使得散热壳体10与支架70的连接更加稳定。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安装在散热壳体10上的元件的大小和重量合理设置螺钉装配槽184的尺寸大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端盖20和支架70的装配需要分别设置一个第一螺钉装配槽185或者一个第二螺钉装配槽186。当然,如果散热壳体10需要装配更多的元件时,还可以在散热壳体10上开设更多数量的螺钉装配槽18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螺钉装配槽184由自围合板18延伸出的板材围绕呈筒状形成。螺钉装配槽184的长度可以与通槽182的长度相等,即,在通槽182上形成贯穿通槽182长度方向的螺钉装配槽184。螺钉装配槽184也可以设置为与用于装配的螺钉的长度相适配的长度,以与螺钉配合而将散热壳体10与其它的组件连接。
其中,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边架14包括依次折弯连接的第一板141、第二板142以及第三板143,第一板141与主体板12连接,以用于承载盖板40。第一板141朝向盖板40的表面上向下凹陷形成有第一封胶槽144,第三板143通过第二板142与第一板141间隔设置,第一板141、第二板142以及第三板143于第一封胶槽144的侧边构成第一溢胶槽14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第一封胶槽144的侧边形成第一溢胶槽145,当盖板40盖设在第一板141上时,从第一封胶槽144中外溢的多余的胶水会进入第一溢胶槽145中,并由第三板143遮挡,从而不会露出盖板40的表面,这不仅使得投光灯100的外观更加美观,也可以避免需要单独设置工位对溢出的胶水进行清理,从而降低投光灯100的生产复杂度,加快生产效率。
具体地,边架14设置在主体板12的沿第二方向(Y方向)的相对两侧,一个边架14上的第一板141与散热壳体10上的第一主体板121连接,另一个边架14上的第一板141与散热壳体10上的第五主体板125连接。其中,两个第一边块上的第一主体板121相互平行,且位于同一平面上,以便于安装盖板40。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封胶槽144开设在第一板141与主体板12连接的一侧,当盖板40盖设在第一板141上时,第一封胶槽144可以容纳较多的胶水,以增强第一板141与盖板40的粘接强度。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8所示,图8是图2中的端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端盖20包括连接板22、第一搭接板24以及第二搭接板26。连接板22与散热壳体10连接,第一搭接板24用于承载盖板40,第二搭接板26搭扣在散热壳体10朝向装配腔110的表面上。
具体地,如图3和图8所示,两个端盖20中的两个连接板22分别设置在散热壳体10的设置边架14的另外相对两侧,用于封盖槽体状的散热壳体10的两侧,以形成装配腔110。第一搭接板24和第二搭接板26设置在连接板22的朝向装配腔110内的表面上,第一搭接板24与边架14共同作用以承载盖板40,第二搭接板26用于与主体板12连接。
可选地,如图8所示,第一搭接板24和第二搭接板26之间设置有多条加强筋28,以增强端盖20的强度。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一部分加强筋28沿与第一搭接板24和第二搭接板26垂直的方向设置,另一部分加强筋28沿与第一搭接板24和第二搭接板26平行的方向设置,以形成网格状的加强筋结构,防止端盖20受外力后发生变形。
其中,如图8所示,第一搭接板24朝向盖板40的表面上向下凹陷形成有第二封胶槽242,第二封胶槽242用于接收打胶以密封粘合盖板40。
具体地,第二封胶槽242开设在第一搭接板24靠近装配腔110的一侧,当盖板40盖设在第一搭接板24上时,第二封胶槽242可以容纳较多的胶水,以增强第一搭接板24与盖板40的粘接强度。
进一步地,连接板22与第一搭接板24邻接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二溢胶槽224。具体地,如图8所示,在连接板22的与第一搭接板24形成有第二封胶槽242的表面邻接的表面上开设有第二溢胶槽224。通过在第二封胶槽242的侧边形成第二溢胶槽224,当盖板40盖设在第一搭接板24上时,从第二封胶槽242中外溢的多余的胶水会进入第二溢胶槽224中,从而不会露出盖板40的表面,这不仅使得投光灯100的外观更加美观,也可以避免需要单独设置工位对溢出的胶水进行清理,从而降低投光灯100的生产复杂度,加快生产效率。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搭接板26搭扣在散热壳体10朝向装配腔110的表面上,以增大端盖20与散热壳体10连接处的接触面积,便于将端盖20和散热壳体10之间的间隙密封,防止外界杂质经第二搭接板26与散热壳体10的间隙进入装配腔110中。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图9是图8中的端盖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在第二搭接板26与散热壳体10接触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三封胶槽262,第三封胶槽262用于接收打胶以密封粘合散热壳体10。通过在第二搭接板26与散热壳体10接触的表面上形成第三封胶槽262,可以对第二搭接板26与散热壳体10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可选地,如图8所示,第二搭接板26上设置有连接部264,散热壳体10与连接部264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装配孔125,连接部264通过螺钉与装配孔125固定连接。通过在第二搭接板26和散热壳体10上分别设置连接部264和装配孔125,可以增强端盖20与散热壳体10的连接稳定性。
具体地,沿第二搭接板26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连接部264,且连接部264的用于与散热壳体10接触的表面和第二搭接板26的用于与散热壳体10接触的表面齐平,以增强连接部264与散热壳体10的连接稳定性。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定位部21与第一搭接板24和第二搭接板26连接,且凸出于第一搭接板24和第二搭接板26的朝向装配腔110的表面,以用于与第二定位部31定位配合。
具体地,如图8所示,第一定位部21的部分夹设在第一搭接板24和第二搭接板26之间的间隙内,第一定位部21的另一部分凸出于第一搭接板24和第二搭接板26。通过将第一定位部21的部分夹设在第一搭接板24和第二搭接板26之间,可以进一步增强端盖20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8所示,第一定位部21包括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挡板212,以增大第一定位部21的体积,并减少第一定位部21的材料。第二定位部31为形成在反光罩30上的缺口。通过增大第一定位部21的体积,可以使得第一定位部21与第二定位部31的定位稳定性更高,定位效果更好。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图10是图3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第一搭接板24的长度小于连接板22的长度,第一搭接板24的末端与连接板22的末端间隔设置,且第二溢胶槽224的长度大于第二封胶槽242的长度。
在将端盖20与散热壳体10装配后,第一封胶槽144和第一溢胶槽145与第二溢胶槽224连通。第一搭接板24和第一板141间隔设置,第二封胶槽242和第二溢胶槽224可以通过第一搭接板24和第一板141之间的间隙与第三封胶槽262连通。从而,第一封胶槽144和第一溢胶槽145中溢出的胶水可以通过第二溢胶槽224与第三封胶槽262连通。
在装配过程中,首先在第三封胶槽262内打胶,以将端盖20和散热壳体10搭扣密封连接形成装配腔110。随后,在第一封胶槽144和第二封胶槽242内打胶,用以密封固定盖板40。如果第三封胶槽262内的胶水太多,则溢出的胶水会流入第二封胶槽242中,如果第一封胶槽144和第二封胶槽242中的胶水较多,则多余的胶水一部分会流入第一溢胶槽145和第二溢胶槽224中,一部分会流入第三封胶槽262中,以增强第二搭接板26与散热壳体10的连接。故而,通过设置相互连通的第一封胶槽144、第二封胶槽242、第三封胶槽262、第一溢胶槽145以及第二溢胶槽224,不仅可以避免多余的胶水露出盖板40和散热壳体10,还可以节省胶水的用量,使得端盖20与散热壳体10的连接更加稳定,密封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投光灯100还包括电源组件50和光源组件60,电源组件50装配在电源装配槽112中,光源组件60装配在光源组件装配槽114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电源组件50设置在装配腔110的内部,可以减少外界环境对电源组件50的伤害,从而保护电源组件50,延长电源组件50的使用寿命。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投光灯100,通过在散热壳体10的相对两侧设置端盖20,并在端盖20朝向装配腔110的表面上设置第一定位部21,在反光罩30上设置第二定位部31,当反光罩30放置于装配腔110中时,第二定位部31与第一定位部21定位配合,从而限制反光罩30在与出射光的出射方向垂直的两个方向上的移动,当将投光灯100的盖板40盖设在装配腔110上以后,盖板40会抵接反光罩30,从而限制反光罩30在出射光的出射方向上的移动,进而将反光罩30固定在装配腔110内,由此提高反光罩30的拆装效率。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散热壳体10,通过在第一封胶槽144的侧边形成第一溢胶槽145,当盖板40盖设在第一板141上时,从第一封胶槽144中外溢的多余的胶水会进入第一溢胶槽145中,并由第三板143遮挡,从而不会露出盖板40的表面,这不仅使得投光灯100的外观更加美观,也可以避免需要单独设置工位对溢出的胶水进行清理,从而降低投光灯100的生产复杂度,加快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壳体包括主体板和边架,所述边架连接于所述主体板的相对两侧边上,所述边架包括依次折弯连接的第一板、第二板以及第三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主体板连接,以用于承载盖板,所述第一板朝向所述盖板的表面上向下凹陷形成有第一封胶槽,所述第一封胶槽用于接收打胶以密封粘合盖板,所述第三板通过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第一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板、所述第二板以及所述第三板于所述第一封胶槽的侧边构成第一溢胶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壳体还包括围合板,所述围合板的一侧与所述主体板连接,所述围合板的另一侧与所述边架连接,以与所述边架和所述主体板围合形成通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合板的两端设有螺钉装配槽,所述螺钉装配槽包括第一螺钉装配槽和/或第二螺钉装配槽,所述第一螺钉装配槽用于接收螺钉旋入以装配端盖,所述第二螺钉装配槽用于接收螺钉旋入以装配支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板包括依次折弯连接的第一主体板、第二主体板、第三主体板、第四主体板以及第五主体板,所述第一主体板、所述第二主体板以及所述第三主体板共同构成电源装配槽,所述第四主体板和所述第五主体板构成光源组件装配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配槽的深度大于所述光源组件装配槽的深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主体板和/或所述第五主体板的背离所述光源组件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多个散热鳍片,多个所述散热鳍片彼此平行以形成间隔的散热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板与所述第四主体板平行设置,且设置在所述第四主体板上的所述散热鳍片的末端与所述第二主体板的背离所述电源装配槽一侧的表面齐平。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的截面呈直条形、L形或者T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板上设有装配孔,所述主体板设有所述装配孔位置处的厚度大于等于未设置所述装配孔位置处的厚度,所述装配孔包括通孔和/或不通的盲孔。
10.一种投光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光灯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壳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05497.2U CN210123103U (zh) | 2019-05-28 | 2019-05-28 | 投光灯及其散热壳体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05497.2U CN210123103U (zh) | 2019-05-28 | 2019-05-28 | 投光灯及其散热壳体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123103U true CN210123103U (zh) | 2020-03-03 |
Family
ID=69633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805497.2U Active CN210123103U (zh) | 2019-05-28 | 2019-05-28 | 投光灯及其散热壳体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12310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30787A (zh) * | 2019-05-28 | 2019-09-13 | 深圳市超频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投光灯 |
-
2019
- 2019-05-28 CN CN201920805497.2U patent/CN21012310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30787A (zh) * | 2019-05-28 | 2019-09-13 | 深圳市超频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投光灯 |
CN110230787B (zh) * | 2019-05-28 | 2024-04-12 | 深圳市超频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投光灯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933145B2 (en) | LED lighting device | |
CN210123103U (zh) | 投光灯及其散热壳体 | |
KR20230085082A (ko) | 비디오 램프 | |
CN210123102U (zh) | 投光灯 | |
CN102374408A (zh) | 一种led照明装置及led照明灯具 | |
WO2020048053A1 (zh) | 灯具 | |
CN103456244B (zh) | 户外裸装显示屏 | |
CN110230787B (zh) | 投光灯 | |
CN208418317U (zh) | 投光灯 | |
JP2019003867A (ja) | 照明具および照明装置 | |
CN210567744U (zh) | 投光灯 | |
CN211040873U (zh) | 投光灯 | |
CN113324207B (zh) | 一种插压式防水洗墙灯 | |
CN211040623U (zh) | 投光灯 | |
CN211694599U (zh) | 路灯及其连接架 | |
CN210197244U (zh) | 一种多功能led灯具散热结构 | |
CN211526178U (zh) | 投射灯及其散热基体 | |
CN211694488U (zh) | 投光灯 | |
CN201844300U (zh) | 一种led照明装置 | |
CN211203736U (zh) | 投光灯 | |
US9964268B2 (en) | LED exterior and street lamps | |
CN210567745U (zh) | 路灯及其灯具壳体 | |
CN218954831U (zh) | 一种散热led投光灯 | |
CN218864126U (zh) | 一种户外防水投光灯 | |
CN211119044U (zh) | 一种拼接组合式照明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