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12257U - 一种后音腔连通于前音腔的智能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音腔连通于前音腔的智能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12257U
CN210112257U CN201921507230.1U CN201921507230U CN210112257U CN 210112257 U CN210112257 U CN 210112257U CN 201921507230 U CN201921507230 U CN 201921507230U CN 210112257 U CN210112257 U CN 2101122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chamber
trompil
intelligent electronic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0723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卜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0723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122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122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122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音腔连通于前音腔的智能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及扬声器膜片,设备本体内形成有音腔,扬声器膜片设于音腔内并将音腔内部空间分隔为前音腔与后音腔,前音腔设有连通其内部的第一开孔及出声孔,出声孔用于连通设备本体外部以扩散扬声器膜片震动产生的声音,后音腔设有连通其内部及第一开孔的第二开孔,以保持前音腔与后音腔的气体流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音腔连通于前音腔的智能电子设备,通过在前音腔上设有第一开孔,该第一开孔通过气体通道连通于后音腔的第二开孔,以使前音腔内的气体可进入后音腔,以实现后音腔和外界气压保持平衡的目的,解决了因异物堵住后音腔的开孔而影响扬声器的音频效果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后音腔连通于前音腔的智能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音腔连通于前音腔的智能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市面上大部分的智能电子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主要通过在设备主机的内部设置扬声器的方式来实现其音频播放功能。其中,该扬声器包括扬声器膜片及音腔,扬声器膜片将音腔的内部空间分隔形成前音腔与后音腔。由于扬声器膜片震动时需要推动空气,而扬声器膜片推动空气需要后音腔气流流通,因此,通常需在后音腔上开孔以连通设备主机外部,从而扬声器膜片震动时可通过该开孔吸气,进而保持后音腔和外界的气压平衡。
然而,因开孔与设备主体外部连通,在用户使用时极易出现异物遮挡开孔的情况,由于开孔比较小,开孔内的异物难以排除,容易导致扬声器的声音很小或无声,极大地影响了扬声器的音频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后音腔连通于前音腔的智能电子设备,能够解决因异物堵住后音腔的开孔而影响扬声器的音频效果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音腔连通于前音腔的智能电子设备,包括:
设备本体,其内形成有音腔;以及
扬声器膜片,设于所述音腔内并将所述音腔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前音腔与后音腔,所述前音腔设有连通其内部的第一开孔及出声孔,所述出声孔用于连通所述设备本体的外部,用于扩散所述扬声器膜片震动产生的声音,所述后音腔设有连通其内部的第二开孔,且所述第二开孔与所述第一开孔连通,用于保持所述前音腔与所述后音腔的气体流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设备本体设有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开口及第二端开口,所述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开孔,所述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二开孔。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孔及所述第二开孔位于所述音腔的同一腔壁上。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音腔包括第一腔壁和第二腔壁,所述第一腔壁为所述设备本体的内壁,所述第二腔壁与所述第一腔壁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开孔及所述第二开孔设于所述第一腔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壁为所述设备本体的一侧内壁,所述出声孔设于所述第一腔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气体通道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腔壁的凹槽及盖设于所述凹槽的槽口的密封盖板,所述凹槽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第一端开口和第二端开口。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槽口贯通所述第一腔壁位于所述设备本体外部的壁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孔上设有第一防尘网,所述第一防尘网位于所述前音腔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出声孔上设有第二防尘网,所述第二防尘网位于所述设备主机的外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出声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出声孔间隔排列设置;
所述第二防尘网为一张,所述第二防尘网铺设于各所述出声孔上;或者
所述第二防尘网为多张,每一所述出声孔上设有一所述第二防尘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音腔连通于前音腔的智能电子设备,通过在扬声器的前音腔上设有第一开孔和与外界连通的出声孔,该第一开孔连通于后音腔的第二开孔,且第二开孔位于设备本体内部。这样,可通过第一开孔与第二开孔之间的连通而使得气体能够由前音腔输送至后音腔,在扬声器膜片震动过程中,后音腔能够始终保持其内部和外界的气压平衡,从而实现正常出声。同时,因第二开孔不再与设备本体外部连通,从而可有效解决外部异物堵住后音腔的开孔而影响扬声器的出音效果的问题,方便用户的使用。
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前音腔的出声孔设有第二防尘网,第一开孔设有第一防尘网,设备本体外部的异物需要穿过两层防尘网才会进入到后音腔的第二开孔,极大地降低第二开孔被堵住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电子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电子设备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电子设备(未示出密封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音腔10b连通于前音腔10a的智能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设备本体1以及扬声器膜片2,设备本体1内形成有音腔,扬声器膜片2设于音腔内并将音腔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前音腔10a与后音腔10b,前音腔10a设有连通其内部的第一开孔101及出声孔102,出声孔102用于连通设备本体1的外部以扩散扬声器膜片2震动产生的声音,后音腔10b设有连通其内部的第二开孔110,第二开孔110连通于第一开孔101,以保持前音腔10a与后音腔10b的气体流通。
其中,本专利中的智能电子设备可为智能手表、智能手机、家教机或平板电脑等。本实施例中的附图以智能电子设备为智能手表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且本实施例中的所有附图中均未示出智能手表的表带。
采用在前音腔10a内设有连通其内部的第一开孔101以及与前音腔10a内部及设备本体1外部连通的出声孔102,在后音腔10b内设有连通其内部及第一开孔101的第二开孔110,可使得后音腔10b的第二开孔110无需与设备本体1的外部连通,此时可通过第一开孔101将前音腔10a的气体输送至后音腔10b,以使后音腔10b能够始终保持其内部和外界气压保持平衡,从而解决了现有智能电子设备因存在异物(如灰尘)堵住后音腔10b的开孔而影响扬声器的出音效果的问题。
如图1及图2所示,图1为本实施例公开的第一开孔及第二开孔通过管道连通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公开的第一开孔及第二开孔通过开设于设备本体的通道连接连通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设备本体1设有气体通道12,其中,该气体通道12可为管道,该管道可设置在设备本体1内部或外部(如图1所示)。或者,气体通道也可为开设于设备本体1的通道(如图2所示)。为了使设备本体1的结构更加紧凑,优选气体通道12为开设于设备本体1的通道。具体地,该气体通道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开口121及第二端开口122,其中,气体通道12的第一端连通于第一开孔101,气体通道12的第二端连通于第二开孔110。
进一步地,为了使开设于设备本体1的气体通道12的长度比较短,减少对设备本体1内部空间的占用,该第一开孔101及第二开孔110位于音腔的同一腔壁上。具体地,如图3、图4所示,该音腔包括第一腔壁100和第二腔壁(图中未示出),该第一腔壁100为设备本体1的内壁,第二腔壁与第一腔壁100相对设置,该第一开孔101及第二开孔110设于第一腔壁100。
也就是说,在设备本体1内部形成该音腔的方式可为:在靠近设备本体1的内壁的位置设置围合连接的围合部件(未图示),围合部件与该设备本体1的内壁围合连接形成该音腔,从而该设备本体1的内壁可形成音腔的第一腔壁100,而围合部件与设备本体的内壁相对的一侧则可形成该音腔的第二腔壁。具体地,围合部件可为设置在设备本体内部的板状结构。
进一步地,该第一腔壁100为设备本体1的一侧内壁,且该出声孔102设于第一腔壁100。具体地,以设备本体1为智能手表的手表主体为例,该设备本体1为近似方形块状,则该设备本体1的一侧内壁为其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内壁。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在设备本体1上开设气体通道12,该气体通道12可包括设于第一腔壁100的凹槽120,该凹槽120的槽口贯通第一腔壁100位于设备本体1的外部的壁面。为了避免设备本体1外部的异物进入凹槽120,该气体通道12还包括盖设于凹槽120的槽口的密封盖板(未标示)。
可以知道的是,第一开孔101及第二开孔110是通过凹槽120连通的,因此,该凹槽12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端开口121和第二端开口122,其中,该第一端开口121连通于第一开孔101,第二端开口122连通于第二开孔110。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前音腔10a内的异物经第一开孔101进入后音腔10b,第一开孔101上设有第一防尘网(未图示)。具体地,该第一防尘网位于前音腔10a内,第一防尘网可通过防水双面胶或防水泡棉粘接于第一开孔101上。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设备本体1外部的异物经出声孔102进入前音腔10a,该出声孔102上设有第二防尘网(未图示),第二防尘网位于设备主机的外部。同样地,该第二防尘网也可通过防水双面胶或防水泡棉粘接于出声孔102上。
优先地,该出声孔102可为多个,该多个出声孔102间隔排列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防尘网可为一张,第二防尘网铺设于各出声孔102上。采用该种方式,可快速将第二防尘网安装在出声孔102上,有利于节约时间。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防尘网可为多张,每一出声孔102上设有一第二防尘网。可以知道的是,若采用上述方式,一旦第二防尘网出现破损时,很有可能会需要更换整张第二防尘网,而采用每一出声孔102上设有一第二防尘网的方式,若其中一第二防尘网损坏时,仅需要更换对应位置的第二防尘网,无需更换所有的第二防尘网,有利于节约成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音腔连通于前音腔的智能电子设备,通过在前音腔上设有第一开孔,该第一开孔通过气体通道连通于后音腔的第二开孔,以使前音腔内的气体可进入后音腔,以实现后音腔和外界气压保持平衡的目的,而无需将后音腔的第二开孔与设备本体的外部连通,可有效降低后音腔的第二开孔被异物挡住的可能性,从而解决了现有智能电子设备因存在异物堵住后音腔的开孔而影响扬声器的出音效果的问题。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后音腔连通于前音腔的智能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音腔连通于前音腔的智能电子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后音腔连通于前音腔的智能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本体,其内形成有音腔;以及
扬声器膜片,设于所述音腔内并将所述音腔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前音腔与后音腔,所述前音腔设有连通其内部的第一开孔及出声孔,所述出声孔连通所述设备本体的外部,用于扩散所述扬声器膜片震动产生的声音,所述后音腔设有连通其内部的第二开孔,且所述第二开孔与所述第一开孔连通,用于保持所述前音腔与所述后音腔的气体流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本体设有气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开口及第二端开口,所述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开孔,所述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二开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孔及所述第二开孔位于所述音腔的同一腔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音腔包括第一腔壁和第二腔壁,所述第一腔壁为所述设备本体的内壁,所述第二腔壁与所述第一腔壁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开孔及所述第二开孔设于所述第一腔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壁为所述设备本体的一侧内壁,所述出声孔设于所述第一腔壁。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智能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通道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腔壁的凹槽及盖设于所述凹槽的槽口的密封盖板,所述凹槽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第一端开口和第二端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槽口贯通所述第一腔壁位于所述设备本体外部的壁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智能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孔上设有第一防尘网,所述第一防尘网位于所述前音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智能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声孔上设有第二防尘网,所述第二防尘网位于所述设备主机的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声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出声孔间隔排列设置;
所述第二防尘网为一张,所述第二防尘网铺设于各所述出声孔上;或者
所述第二防尘网为多张,每一所述出声孔上设有一所述第二防尘网。
CN201921507230.1U 2019-09-10 2019-09-10 一种后音腔连通于前音腔的智能电子设备 Active CN2101122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07230.1U CN210112257U (zh) 2019-09-10 2019-09-10 一种后音腔连通于前音腔的智能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07230.1U CN210112257U (zh) 2019-09-10 2019-09-10 一种后音腔连通于前音腔的智能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12257U true CN210112257U (zh) 2020-02-21

Family

ID=69531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07230.1U Active CN210112257U (zh) 2019-09-10 2019-09-10 一种后音腔连通于前音腔的智能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122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67858B2 (en) Loudspeaker module and terminal device
US10889525B2 (en) Sound absorption material preparation method, sound absorption material and filling method thereof
US8867770B2 (en) Speaker-connector module and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CN106170029B (zh) 一种立体声移动终端
JP6313367B2 (ja) ロングストローク型スピーカ
CN102387427B (zh) 个人媒体设备、装配方法及集成可听声音输出系统
US9197961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internal speaker
KR20130076250A (ko) 스피커 장치를 위한 공명 구조를 갖는 전자 장치
KR20140089768A (ko) 외부 환경 감지 센서를 갖는 전자 장치
TW201448611A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CN109429154A (zh) 声学组件
KR101345960B1 (ko) 스피커부를 구비하는 단말기
CN108769879B (zh) 后音腔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717165B (zh) 通信设备的显示器盖
CN204334667U (zh) 手机
CN112003970A (zh) 终端设备
WO2020087700A1 (zh) 声学模组和电子产品
CN207588947U (zh) 壳体组件及包含其的移动终端
EP2913987B1 (en) Mobile termin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20134354A1 (zh) 扬声器模组
CN210112257U (zh) 一种后音腔连通于前音腔的智能电子设备
CN206023870U (zh) 一种立体声移动终端
WO2023020112A1 (zh) 音频播放装置、终端和音频控制方法
CN215773205U (zh) 会议电话
CN212305405U (zh) 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