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04941U - 海绵城市蓄渗系统 - Google Patents
海绵城市蓄渗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104941U CN210104941U CN201920829803.6U CN201920829803U CN210104941U CN 210104941 U CN210104941 U CN 210104941U CN 201920829803 U CN201920829803 U CN 201920829803U CN 210104941 U CN210104941 U CN 21010494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storage
- mud
- upside
- planting soil
- rain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绵城市蓄渗系统,包括沉泥井,所述沉泥井的四周开设有布水孔;所述沉泥井的一侧设置有对雨水进行收集的蓄水装置,所述蓄水装置包括粗砂垫层、砾石、蓄水结构、第一土工布、种植土;所述粗砂垫层铺设在所述沉泥井的四周,所述砾石铺垫在所述粗砂垫层的上侧,所述蓄水结构铺设在所述砾石的上侧,所述第一土工布包括在蓄水结构的外侧,所述种植土铺设在所述第一土工布的上侧,所述种植土上定位有与蓄水结构相通的透气管,所述透气管的上侧定位有用于遮挡透气管顶部的遮挡盖。通过以上方式,进雨水进行收集、利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建设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海绵城市蓄渗系统。
背景技术
近几年,随着温度不断的升高,很多地方因为天气过热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旱灾。为了减小的旱灾,对雨水进行收集,以便下次利用。现提供一种快速对雨水进行收集、贮水系统,以便对雨水进行收集,并进行下次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海绵城市蓄渗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海绵城市蓄渗系统,包括沉泥井,所述沉泥井的四周开设有布水孔;所述沉泥井的一侧设置有对雨水进行收集的蓄水装置,所述蓄水装置包括粗砂垫层、砾石、蓄水结构、第一土工布、种植土;所述粗砂垫层铺设在所述沉泥井的四周,所述砾石铺垫在所述粗砂垫层的上侧,所述蓄水结构铺设在所述砾石的上侧,所述第一土工布包括在蓄水结构的外侧,所述种植土铺设在所述第一土工布的上侧,所述种植土上定位有与蓄水结构相通的透气管,所述透气管的上侧定位有用于遮挡透气管顶部的遮挡盖。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下雨时,雨水通过种植土侵入第一土工布上,通过第一土工布侵入蓄水结构,此时泥土被隔挡在外面;同时,雨水经蓄水单元进行收集。由于蓄水单元的下侧铺设有粗砂垫层,避免雨水继续向下侵入,此时雨水通过砾石之间形成的导流通道相向沉泥井流动,流至沉泥井的雨水通过布水孔流入泥土井内并进行沉淀,从而完成对雨水的收集。通过透水管的设置,使蓄水结构与外界相通,减小第一土工布内的压力,使雨水快速向侵入土壤内;同时,遮挡盖的设置,避免雨水堵住透气管,从而加速雨水侵入土壤内。
作为优选,所述遮挡盖为喇叭状,所述透气管的顶部位于所述遮挡盖的内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遮挡盖为喇叭状,且透气管位于遮挡盖的内侧。通过此种方式,将雨水挡在外面,避免雨水进入管道内。
作为优选,环绕沉泥井的四周于所述布水孔的四周也定位有第二土工布。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第二土工布的设置,防止泥土通过布水孔流入沉泥井内,保持沉泥井雨水的清洁性。
作为优选,所述种植土的厚度为100mm至300mm之间或为300mm至600mm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种植土为100至300之间,种植土适合种植植被和草坪等,种植土为300mm至600mm之间,时候种植灌木。
作为优选,所述沉泥井的一侧连接有输送管道,所述输送管道位于所述布水孔的下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输送管道的设置,当沉淀井的水较多时,通过输送管道将雨水输送走。
作为优选,所述蓄水结构由多个相互拼接的蓄水单元组成。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蓄水单元进行雨水的收集,使雨水能够通过砾石形成的间隙中流入沉泥井内。
作为优选,所述蓄水单元的上侧开设有定位槽,所述蓄水单元的下侧设置于定位块,所述蓄水单元底部的定位块插接于相邻所述蓄水单元的定位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定位槽、定位块的设置,从而方便上下相邻蓄水单元的安装。
作为优选,所述沉泥井顶部放置有井盖,所述井盖开设有定位孔。
通过采用上述,通过井盖的设置,避免外界的垃圾进入井池内;同时,通过定位孔的设置,方便人们观察沉淀井内侧的情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当下雨时,雨水通过种植土侵入第一土工布上,通过第一土工布侵入蓄水结构,此时泥土被隔挡在外面;同时,雨水经蓄水单元进行收集。由于蓄水单元的下侧铺设有粗砂垫层,避免雨水继续向下侵入,此时雨水通过砾石之间形成的导流通道相向沉泥井流动,流至沉泥井的雨水通过布水孔流入泥土井内并进行沉淀,从而完成对雨水的收集。通过透水管的设置,使蓄水结构与外界相通,减小第一土工布内的压力,使雨水快速向侵入土壤内;同时,遮挡盖的设置,避免雨水堵住透气管,从而加速雨水侵入土壤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竖直剖视图。
图中:1、沉泥井;11、布水孔;12、输送管道;13、第二土工布;2、蓄水装置;21、粗砂垫层;22、砾石;23、蓄水结构;231、蓄水单元;2311、定位槽;2312、定位块;24、第一土工布;25、种植土;31、透气管;32、遮挡盖;4、井盖;41: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海绵城市蓄渗系统,包括埋入地面下侧的沉泥井1,沉泥井1的顶部延伸至地面的上侧且高于地面200mm,沉泥井1的顶部活动放置有井盖4;同时,环绕沉泥井1的四周设置有雨水蓄水装置2,且蓄水装置2将雨水输送至沉泥井1内。
参照图2,蓄水装置2包括粗砂垫层21、砾石22、蓄水结构23、第一土工布24、种植土25。粗砂垫层21铺设在沉泥井1底部的一侧,砾石22铺设在粗砂垫层21的上侧,且位于沉泥井1的一侧。蓄水结构23放置于砾石22的上侧,砾石22的厚度铺设在8mm至16mm之间,并定位在沉泥井1的相应的一侧,第一土工布24水包裹在蓄渗结构的侧壁及上下两侧,种植土25铺垫在蓄水结构23上第一土工布24的上侧。当种植土25厚为100mm至300mm之间,以种植草坪、地被为主。若种植土25厚为300mm至600mm之间,可种植灌木。雨水落入种植土25内,雨水通过第一土工布24渗入蓄渗结构,蓄渗结构内雨水流向沉泥井1。
环绕沉泥井1的四周均匀开设有多个布水孔11,布水孔11与沉泥井1的内侧及外侧相通,且蓄水结构23位于布水孔11的外侧,雨水通过布水孔11流入沉泥井1内;同时,环绕沉泥井1的四周通过螺栓定位有第一土工布24,且该第一土工布24位于蓄渗结构的内侧。蓄渗结构的雨水通该第一土工布24流入布水孔11,并通过布水孔11流入沉泥井1内。
蓄渗结构由若干个蓄水单元231相互拼接且重叠放置而成,蓄水单的上侧开设有定位槽2311,蓄水单元231的下侧焊接有定位块2312,定位块2312插接于定位槽2311内,从而完成上下相邻蓄水单元231的拼接。
种植土25上固定有多个竖直设置透气管31,透气管31的底部定位于蓄水单元231的内侧且与蓄水单元231的内侧相通,透气管31的顶部位于土壤的上侧且与外界相通。通过此种方式,使雨水更好的蓄渗在蓄渗单元内。
透气管31的顶部的上侧安装有遮挡套,遮挡套呈喇叭状且开口向下,透气管31的顶部位于遮挡套的下侧内,且透气管31顶部侧壁与遮挡套焊接一起。
沉泥井1侧壁的连接有与沉泥井1内部相通的输送管道12,输送管道12位于沉泥井1内的端部分布孔的内侧且位于分布孔的下侧。通过输送管道12的设置,对沉泥井1内的雨水进行运输。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下雨时,雨水通过种植土25设置渗透至第一土工布24,并通过第一土工布24渗透至蓄水单元231内;蓄水单元231的水向沉泥井1流动,并通过沉泥井1四周的布水孔11流入沉泥井1内。
雨水在渗透过程中,通过透气孔的设置,使蓄水单元231更好的与外界相通,雨水可快速渗透至蓄水单元231内。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海绵城市蓄渗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泥井(1),所述沉泥井(1)的四周开设有布水孔(11);所述沉泥井(1)的一侧设置有对雨水进行收集的蓄水装置(2),所述蓄水装置(2)包括粗砂垫层(21)、砾石(22)、蓄水结构(23)、第一土工布(24)、种植土(25);所述粗砂垫层(21)铺设在所述沉泥井(1)的四周,所述砾石(22)铺垫在所述粗砂垫层(21)的上侧,所述蓄水结构(23)铺设在所述砾石(22)的上侧,所述第一土工布(24)包括在蓄水结构(23)的外侧,所述种植土(25)铺设在所述第一土工布(24)的上侧,所述种植土(25)上定位有与蓄水结构(23)相通的透气管(31),所述透气管(31)的上侧定位有用于遮挡透气管(31)顶部的遮挡盖(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蓄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盖(32)为喇叭状,所述透气管(31)的顶部位于所述遮挡盖(32)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蓄渗系统,其特征在于:环绕沉泥井(1)的四周于所述布水孔(11)的四周也定位有第二土工布(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蓄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土(25)的厚度为100mm至300mm之间或为300mm至600m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蓄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泥井(1)的一侧连接有输送管道(12),所述输送管道(12)位于所述布水孔(11)的下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蓄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结构(23)由多个相互拼接的蓄水单元(231)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海绵城市蓄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单元(231)的上侧开设有定位槽(2311),所述蓄水单元(231)的下侧设置于定位块(2312),所述蓄水单元(231)底部的定位块(2312)插接于相邻所述蓄水单元(231)的定位槽(2311)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蓄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泥井(1)顶部放置有井盖(4),所述井盖(4)开设有:定位孔(4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29803.6U CN210104941U (zh) | 2019-06-03 | 2019-06-03 | 海绵城市蓄渗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29803.6U CN210104941U (zh) | 2019-06-03 | 2019-06-03 | 海绵城市蓄渗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104941U true CN210104941U (zh) | 2020-02-21 |
Family
ID=69562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829803.6U Active CN210104941U (zh) | 2019-06-03 | 2019-06-03 | 海绵城市蓄渗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104941U (zh) |
-
2019
- 2019-06-03 CN CN201920829803.6U patent/CN21010494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249844B (zh) | 一种具有蓄排水装置的行道树树池 | |
CA2683616C (en) | Dust-removal managing pit | |
CN106193184A (zh) |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处理系统及雨水收集处理方法 | |
CN109763393A (zh) | 一种园林用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3818534B (zh) | 用于海绵城市道路的生物滞留设施 | |
CN107956221B (zh) | 降水井管道保护装置及施工方法 | |
CN107347481B (zh) | 箱体汇水覆土种植系统及利用其进行露天坑体复垦的方法 | |
CN103266633B (zh) | 一种湿法冶金尾渣库防渗漏排污水排洪方法 | |
CN102383408B (zh) | 高水位不透水盐碱地的绿化方法和绿化体系 | |
CN104612114A (zh) | 一种降低集约化农区面源污染的生物碳改良的农田排水沟渠的方法 | |
CN106400926A (zh) | 一种适用于大面积下沉式绿地的渗排水沟渠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
CN210959378U (zh) | 一种用于盐碱地控盐的暗管与竖井系统 | |
CN206667420U (zh) | 海绵城市高效渗透型绿地构造 | |
CN109235505A (zh) | 立体式环保复合生态封场结构 | |
CN210104941U (zh) | 海绵城市蓄渗系统 | |
CN106759797B (zh) | 一种下沉式绿地雨水处理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
CN220704701U (zh) | 用于市政道路绿化带的循环利用蓄水装置 | |
CN113187068A (zh) |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收集雨水的下凹式绿地结构 | |
CN109406217B (zh) | 一种土壤淋溶液收集系统 | |
CN104179242B (zh) | 一种复合型雨水沟和雨水综合利用系统 | |
CN112942394B (zh) | 一种装配化排水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
CN206949017U (zh) | 箱体汇水覆土种植系统 | |
CN207362895U (zh) | 立体式环保复合生态封场结构 | |
CN204023762U (zh) | 一种复合型雨水沟和雨水综合利用系统 | |
CN104145673A (zh) | 基于排涝与保水的集成式绿化带系统及排涝与保水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