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98945U - 一种重力铸造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重力铸造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98945U
CN210098945U CN201920311616.9U CN201920311616U CN210098945U CN 210098945 U CN210098945 U CN 210098945U CN 201920311616 U CN201920311616 U CN 201920311616U CN 210098945 U CN210098945 U CN 2100989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sing device
driving
mold
rotating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1161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丽朋
郑德儒
张志权
赖定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Ding Casti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Ding Casti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Ding Casti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Ding Casti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1161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989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989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989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lds, Core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重力铸造机,涉及铸造机技术领域,解决了铸件成品率不高的技术问题。其技术要点是:其包括有用以夹持浇铸模具的第一开合模装置、第二开合模装置,供第一开合模装置和第二开合模装置在进料工位与操作工位之间运动的可旋转的回转装置;第一开合模装置包括有:本体,本体包含有基座件以及用以夹持浇铸模具的夹持件,基座件具有一对沿水平方向延伸且相对设置的悬臂,两悬臂之间转动连接有供夹持件套接的转轴;第一翻转机构,用于驱动本体沿第一方向进行翻转;第二翻转机构,用于驱动夹持件以转轴的轴线沿第二方向进行翻转。本实用新型具有金属液填充均匀、提高铸件质量以及生产效率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重力铸造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造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重力铸造机。
背景技术
重力铸造机在金属制造业得到普遍应用,重力铸造是指金属液在重力作用下浇入浇铸模具,待冷却后得到铸件的工艺方法重力铸造是指金属液在重力作用下浇入浇铸模具,待冷却后得到铸件的工艺方法。重力铸造机在金属制造业得到普遍应用。铸造的浇铸工序一般是通过浇铸机器人完成,浇铸机器人从容置有金属液的电炉中取出金属液,并注入浇铸模具中,经过冷却而得到铸件。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511075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全自动旋转式重力铸造机,其包括有多个夹模装置以及供多个夹模装置安装的转盘,解决了单个铸造作用的问题。其中,夹模装置通过两个汽缸分别控制夹模装置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运动,使夹模装置可由水平放置翻转为竖直放置,从而使夹模装置实现翻转。
但是在铸造一些复杂的铸件时,前述的翻转方式并不能较好的使金属液均匀的分布于模具内部,从而可能出现金属液填充不均匀,导致成品率下降,降低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力铸造机,以解决上述问题,其具有金属液填充均匀、提高铸件质量以及生产效率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重力铸造机,包括有:用以夹持浇铸模具的第一开合模装置、第二开合模装置,供第一开合模装置和第二开合模装置在进料工位与操作工位之间运动的可旋转的回转装置;所述第一开合模装置包括有:
本体,所述本体包含有基座件以及用以夹持浇铸模具的夹持件,所述基座件具有一对沿水平方向延伸且相对设置的悬臂,两所述悬臂之间转动连接有用于固定夹持件的转轴;
第一翻转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本体沿第一方向进行翻转;
第二翻转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夹持件以所述转轴的轴线沿第二方向进行翻转。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翻转机构包含有伺服电机以及第一驱动件;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本体相连,用以驱动本体沿第一方向摆动;所述第一驱动件倾斜配置于本体用以驱动所述本体沿第一方向进行摆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翻转机构包括有沿水平方向设置于基座件上的第二驱动件以及设置于所述夹持件和所述悬臂之间的辅助旋转件;所述第二驱动件推动所述辅助旋转件以所述转轴为轴心进行旋转,用以带动所述夹持件沿第二方向进行翻转。
进一步的,所述辅助旋转件按顺时针方向分布有一第一锐角部,一钝角部,一直角部及一第二锐角部,所述第二驱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锐角部相连接,所述钝角部套接于所述转轴上,所述直角部和所述第二锐角部分别和所述夹持件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件包括有动模组、与所述动模组相对设置的静模组以及第三驱动件;所述动模组包括有用以连接浇铸模具其中一侧的动模座以及用以第四驱动件;
所述静模组包括有用以连接浇铸模具另一侧的静模座以及用以驱动静模座进行旋转的第五驱动件;
所述第三驱动件通过多个导向轴连接在所述动模座与所述静模座之间用以驱动所述动模座沿导向轴轴线靠近或者远所述离静模座。
进一步的,所述回转装置包括有:可旋转的第一回转机构以及套接于第一回转机构的第二回转机构;
所述第二回转机构与所述第一回转机构同轴心设置且可以轴心线为轴与所述第一回转机构进行相对旋转的第二回转机构;
所述第一回转机构与所述第二回转机构分别通过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与所述第一开合模装置、第二开合模装置固定连接。所述回转装置包括有:可旋转的第一回转机构以及套接于第一回转机构的第二回转机构;
所述第二回转机构与所述第一回转机构同轴心设置,且所述第二回转机构可以轴心线为轴相对所述第一回转机构进行旋转;
所述第一回转机构与所述第二回转机构分别通过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与所述第一开合模装置、第二开合模装置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开合模处于操作工位对应有所述第二开合模装置处于待机工位或进料工位;所述第二开合模处于操作工位对应有所述第一开合模装置处于待机工位或进料工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回转机构包括有输出端具有第一齿轮的第一驱动电机、外周设有第一环形裙边的第一旋转件以及第一回转支撑,所述第一回转支撑的外圈的侧面与所述第一环形裙边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环形裙边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用以驱动第一回转支撑转动。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一配置于操作工位的水箱,所述夹持件沿第二方向翻转至所述水箱内,用以对浇铸模具进行冷却。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开合模装置与所述第一开合模装置结构一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回转装置驱动第一开合模装置以及第二开合模装置转动,实现循环作业,在第一翻转机构、第二翻转机构的共同作用下,使固定在夹持件的浇铸模具能够使沿第一方向摆动以及沿第二方向进行翻转,以使金属液在多个方向上流动均匀的填充于成型腔,提高铸件的成品质量以及提高生产效率;
2、伺服电机、第一驱动件相配合,使本体以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为转动轴做圆周摆动,并在第一驱动件的助力作用下,提高本体沿第一方向摆动的稳定性;也能够通过调节伺服电机以及第一驱动件的运动频率,进而调整本体沿第一方向摆动的幅度,以配合不同铸件的成型条件,增加开合模装置的适用性;
3、辅助旋转件能够起到固定夹持件和转轴的作用,配合第二驱动件,以提供夹持件与转轴沿第二方向翻转的动力,并通过调节第二驱动件的运动频率进而调整夹持件翻转的角度,以配合不同铸件的成型条件,运动过程简单;
4、辅助旋转件的多个角部的设置,能够方便的将转轴、夹持件与第二驱动件连接起来,且运动过程不会发生干涉,提高夹持件沿第二方向翻转的稳定性;
5、导向轴在第三驱动件动模组与静模组相对运动的过程起到导向作用;动模座、静模座在第四驱动件、第五驱动件的驱动下能够发生旋转,以带动浇铸模具进行旋转,进而使金属液在多个方向上流动使金属液填充均匀;其次,浇铸模具的旋转有利于铸件在冷却工序中实现散热均匀;
6、第一回转机构、第二回转机构分别控制第一开合模装置、第二开合模装置的转动且相对独立的转动,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旋转机构只有一个动力源,相应的操作工位与进料工位相对位置固定,如其中一个有问题则必须整个设备停止工作,等待维修维护。而本装置能其中一个开合模装置停用的情况下,其另一开合模装置与相对独立的回转机构配合,使装置不停机,继续使用设备进行生产,降低停机维修带来的投入时间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第一翻转机构配合本体的整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基座件配合回转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本体的整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夹持件的整体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回转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第一回转机构和第二回转机构的整体示意图;
图9为图1中回转装置和开合模装置的下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感应电炉;101、浇铸装置;102、冷却水箱;1、第一开合模装置;11、第一翻转机构;111、伺服电机;112、第一驱动件;12、第二翻转机构;121、辅助旋转件;122、第二驱动件;2、第二开合模装置;3、回转装置;31、第一回转机构; 311、第一驱动电机;312、第一旋转件;313、第一回转支撑;32、第二回转机构;321、第二驱动电机;322、第二旋转件;323、第二回转支撑;33、机台;34、第一连接臂;35、第二连接臂;4、本体;41、基座件;411、悬臂;412、连接轴;42、夹持件;421、动模组;4211、动模座;4212、第四驱动件;4213、转动轴;422、静模组;4221、静模座; 4222、第五驱动件;423、导向轴;424、第三驱动件;43、基座;44、转轴;5、进料工位;6、操作工位;7、待机工位;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参照图1,一种重力铸造机,包括有沿直线依次排布的感应电炉100、浇铸装置101、可旋转的回转装置3以及冷却水箱102,还包括有连接在回转装置3随回转装置3运动的第一开合模装置1、第二开合模装置2。第一开合模装置1与第二开合模装置2均装载有浇铸模具,浇铸装置101为浇铸用的机器人,浇铸机器人为现有技术中的六轴机器人,感应电炉100部容置有浇灌用的金属液为浇铸机器人提供金属液。浇铸机器人配合取液手臂从感应电炉100中取金属液,并注入浇铸模具,其具有的取液方式以及取液手臂的结构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103722163B的专利,在此不再赘述。在回转装置3的转动中,浇铸机器人配合取液手臂将金属液轮流注入第一开合模装置1和第二开合模装置2的浇铸模具中,实现循环浇铸作业。金属液填充在浇铸模具的成型腔内经过冷却水箱102的冷却,得到铸件。
参照图2至图4,第一开合模装置1包括有本体4、第一翻转机构11以及第二翻转机构12,第一翻转机构11与本体4配合能够使本体4发生转动,具体的,第一翻转机构11包括伺服电机111和第一驱动件112,第一驱动件112为推杆活塞汽缸或者油缸。本体4包括基座43件41以及用以夹持浇铸模具的夹持件42。基座43件41一端具有一对沿水平方向延伸且相对设置的悬臂411,基座43件41位于其中一悬臂411的下端具有连接端,并且通过连接轴412配合轴座的结构与伺服电机11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轴座作为第一开合模装置1与回转装置3的连接部件,其中,轴座呈长方体状且其一端部具有供连接轴412穿设的铰接位置,伺服电机111安装在轴座上端。在伺服电机111的驱动下,本体4以连接轴412为旋转轴44线做圆周摆动,即图示中的第一方向X,第一驱动件112 一端连接在与连接轴412同一侧的轴座上且位于连接轴412的对侧,其输出端与基座43 件41上端部连接,使第一驱动件112呈朝向连接轴412倾斜。在本体4的摆动运动中第一驱动件112的推杆往复运动与本体4摆动运动同步,实现导向作用以及限制本体4摆动的幅度,提高本体4摆动的稳定性。
基座件41的两悬臂411的端部之间穿设有可相对基座件41旋转的转轴44,夹持件42通过固定连接于转轴44的方式配置在基座件41的两悬臂411之间。第二翻转机构 12与夹持件42连接,并通过推动的方式使夹持件42与转轴44整体以转轴44为旋转中心发生转动,具体的,第二翻转机构12包括辅助旋转件121以及用以推动辅助旋转件121 的第二驱动件122,第二驱动件122为推杆活塞汽缸或油缸。辅助旋转件121固定连接在转轴44靠近悬臂411的侧部,与转轴44、夹持件42同步转动。其中,辅助旋转件121 为四边型旋转件,其沿顺时针方向分布有位于基座件41的悬臂411上端的第一锐角部、与转轴44端部连接的钝角部、直角部以及第二锐角部。第二驱动件122连接在基座件41 的悬臂411上端,且其长度方向与悬臂411方向相同。
第二驱动件122的输出端与第一锐角部固定连接,其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基座件41上。第二驱动件122沿悬臂411长度方向做往复运动,通过推动辅助旋转件121的方式使夹持件42以及转轴44以转轴44为旋转中心朝向悬臂411的下方做圆周转动,即图示中的第二方向Y运动,进而使配置在夹持件42上的浇铸模具随夹持件42进行翻转,使浇铸模具的金属液在沿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翻转配合下均匀分布于浇铸模具的成型腔,提高成品质量。其次,通过第二翻转机构12的翻转,使浇铸模具翻转至102内进行冷却。
参照图5和图6,夹持件42包括有动模组421以及与动模组421相对设置的静模组422,动模组421与静模组422分别靠近基座件41的两悬臂411设置,且动模组421 与静模组422之间通过可伸缩的两导向轴423以及第三驱动件424连接。其中,两导向轴423靠近动模组421的端部分别连接在辅助旋转件121的直角部、第二锐角部。第三驱动件424为推杆汽缸,两导向轴423、第三驱动件424的推杆与转轴44三者相互平行设置,且第三驱动件424以及两导向轴423均位于两悬臂411之间。第三驱动件424的推杆连接于动模组421,其另一端固定连接于静模组422。第三驱动件424沿平行于转轴44轴线的直线做往复运动,配合导向轴423,使动模组421靠近静模组422或者远离静模组422运动,实现浇铸模具的开合。
动模组421包括动模座4211以及用于驱动连接在动模座4211上的浇铸模具旋转的第四驱动件4212。动模座4211位于悬臂411远离回转装置3的一端,动模座4211靠近静模组422的一端用于连接浇铸模具,其靠近悬臂411的上端部与第四驱动件4212连接,第四驱动件4212为推杆汽缸且其推杆端部具有沿推杆长度方分布的齿纹。第四驱动件4212沿竖直方向运动,通过齿轮传动的方式驱动动模座4211旋转。具体的,动模座 4211具有与转轴44长度方向平行的转动轴4213以及转动轴座,转动轴4213的外周侧沿其圆周方向设有与第四驱动件4212推杆配合的齿纹,通过转动轴4213与第四驱动件4212 的推杆的齿纹配合,使动模座4211以转动轴4213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
静模组固定连接在转轴上,静模组422包括有静模座4221以及用于配合动模座4211使浇铸模具旋转的第五驱动件4222。静模组422的具体连接结构与上述动模组421 的具体连接结构相同且呈对称设计。在第四驱动件4212以及第五驱动件4222的推动下,固定连接在动模座4211与静模座4221之间的浇铸模具能够发生旋转,使金属液均匀填充,并在下一冷却工序中能够散热均匀,提高铸件的成型效果。
第二开合模装置2的结构特征与第一开合模装置1相同,在此不在赘述。
参照图7和图8,回转装置3包括第一回转机构31和第二回转机构32,第一回转机构31与第二回转机构32具有相同的运动方向,运行的速度可以不同,如均沿顺时针转动或者逆时针转动。第一回转机构31与第二回转机构32均沿竖直方向安装在同一机台 33上,第一回转机构31与第二回转机构32同轴线设置,且第二回转机构32能够以第一回转机构31的旋转轴44为轴与第一回转机构31发生相对旋转,第一回转机构31通过第一连接臂34与装载有浇铸模具且能使浇铸模具在一定方向上进行翻转的第一开合模装置 1连接。同样的,第二回转机构32通过第二连接臂35与第二开合模装置2固定连接。
具体的,第一回转机构31包括输出端具有第一齿轮的第一驱动电机311、外周设有第一环形裙边的第一旋转件312以及第一回转支撑313,第一回转支撑313呈中空的圆筒状,第一连接臂34连接在第一回转支撑313远离机台33的一端的外侧,第一回转支撑313的另一端部的外圈的侧部与第一旋转件312的第一环形裙边固定连接。第一驱动电机 311固定连接在机台33端面的上面,其输出端第一齿轮与第一环形裙边相啮合,第一旋转件312通过一固定连接在机台33台面上端的圆形轴承以及第一驱动电机311实现转动,从而带动连接在第一回转支撑313上的第一开合模装置1在进料工位5、待机工位7以及操作工位6之间运动。
第二回转机构32包括输出端具有齿轮的第二驱动电机321、外周设有第二环形裙边的第二旋转件322以及第二回转支撑323,第二回转支撑323呈中空的圆筒状,第二回转支撑323套接在第一回转支撑313的中空部并穿出第一回转支撑313,第二连接臂35 连接在第二回转支撑323其中一端的外侧,第二回转支撑323的另一端部的外圈的侧部与第二旋转件322的第二环形裙边固定连接。第二驱动电机321固定连接在机台33端面的下表面,其输出端齿轮与第二环形裙边相啮合,第二旋转件322通过一固定连接在机台 33台面下端的圆形轴承以及第二驱动电机321实现转动,从而带动连接在第二回转支撑 323上的第二开合模装置2在进料工位5、待机工位7以及操作工位6之间运动。
参照图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机台33靠近冷却水箱102的外周侧为操作工位6,位于操作工位6对侧的机台33外侧为进料工位5,位于进料工位5与操作工位6之间的机台33外周侧为待机工位7。位于操作工位6上设置有用于检测开合模装置是否在位的工位检测装置(图中未示出),在本实施例中,工位检测装置设为光电传感器。
处于操作工位6上的第一开合模装置1的浇铸模具接收浇铸机器人注入的金属液之后,第一回转机构31旋转使第一开合模装置1围绕机台33外侧并朝向操作工位6运动,若第二开合模装置2此时还处在操作工位6时,第一开合模装置1进入待机工位7,等待第二开合模装置2离开操作工位6后再继续运动进入操作工位6。当第二开合模离开操作工位6后围绕机台33外侧并朝向进料工位5运动进入进料工位5,以此循环实现浇铸作业。具体的,第一开合模在进料工位5完成了浇铸动作,第二开合模装置2处于操作工位 6而位于操作工位6的作业员还未完成工作,第一开合模装置1进入待机工位7等待,待第二开合模装置2离开后再进入操作工位6,能够节约等待时间,提升工作效率。
此外,第一回转机构31与第二回转机构32由不同的动力系统控制,在使用过程中可停用其中位于三个工位之中任一工位的开合模装置,使用期间可对停用的工位进行模具的维修更换。而传统的的旋转机构模式只有一个动力源,操作工位6与进料工位5相对位置固定,如其中一个开合模装置有问题则必须整个设备停止工作,等待维修维护。本装置能在其中一个开合模装置或者其中一个回转机构停用的情况下,另一个开合模装置以及回转机构不停机,继续使用设备进行生产,降低停机维修带来的投入时间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如图4所示,第一开合模装置1与第一回转机构31停用在图示位置,第二开合模装置2与第二回转机构32仍然能够在第三方向Z来回移动,继续作业。
冷却工序用的冷却水箱102配置在操作工位6且位于第一开合模装置1或者第二开合模装置2的下方,以供装载有浇铸模具的夹持件42沿第二方向Y翻转至冷却水箱102 内进行冷却,在冷却过程中通过动模座4211、静模座4221的可旋转的设置能够使浇铸模具实现360°的旋转,使浇铸模具能够散热均匀,提高冷却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回转机构31、第二回转机构32、第一开合模装置1以及第二开合模装置2的运动均由控制系统控制,控制系统为PLC控制系统,其具体的设置方式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并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以及有益效果:
第一开合模装置1在第一回转机构31的驱动下进入进料工位5,浇铸机器人将金属液浇铸到第一开合模装置1的浇铸模具,在导向轴423以及第三驱动件424的作用下进行合模,动模座4211、静模座4221开始进行旋转,带动浇铸模具进行旋转,使金属液先填充至成型腔,与此同时,在第一翻转机构11驱动下,本体4在第一方向X上翻转,配合动模座 4211、静模座4221的旋转使得浇铸模具在多个方向上翻转,使金属液完全填充且均匀的填充于成型腔。完成浇铸的同时,由第一回转机构31驱动,第一开合模装置1沿顺时针方向从进料工位5运动至操作工位6,若此时第二开合模装置2还处于操作工位6,第一开合模装置1先进入位于运动路径上的待机工位7,等待第二开合模装置2离开操作工位 6后,进入操作工位6,第二开合模装置2在第二回转机构32的驱动下从操作工位6沿顺时针方向运动至进料工位5,由此实现循环。位于操作工位6的第一开合模装置1位于冷却水箱102的上方,开始冷却工序,基座件41上的第二驱动件122推动辅助旋转件121 的第一锐角部,辅助旋转件121带动夹持件42整体朝向水箱翻转,即沿第二方向Y进行翻转,使浇铸模具进入冷却水箱102进行冷却,最后由作业人员操作,得到铸件。本实用新型能够使浇铸模具在多个方向上活动以使金属液均匀填充,并通过旋转的动模座4211、静模座4221的旋转配合使浇铸模具均匀快速冷却得到铸件,提高铸件的质量以及提高生产效率,其次通过回转装置3与开合模装置的配合,在维修作业时能够继续作业降低时间投入,提高生产效率以实现循环作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重力铸造机,包括有:用以夹持浇铸模具的第一开合模装置(1)、第二开合模装置(2),供第一开合模装置(1)和第二开合模装置(2)在进料工位(5)与操作工位(6)之间运动的可旋转的回转装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合模装置(1)包括有:本体(4),所述本体(4)包含有基座件(41)以及用以夹持浇铸模具的夹持件(42),所述基座件(41)具有一对沿水平方向延伸且相对设置的悬臂(411),两所述悬臂(411)之间转动连接有供夹持件(42)套接的转轴(44);
第一翻转机构(11),用于驱动所述本体(4)沿第一方向(X)进行翻转;
第二翻转机构(12),用于驱动所述夹持件(42)以所述转轴(44)的轴线沿第二方向(Y)进行翻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力铸造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转机构(11)包含有伺服电机(111)以及第一驱动件(112);所述伺服电机(111)的输出轴与所述本体(4)相连,用以驱动本体(4)沿第一方向(X)翻转;所述第一驱动件(112)倾斜配置于本体(4)用以驱动所述本体(4)沿第一方向(X)进行翻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力铸造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转机构(12)包括有沿水平方向设置于基座件(41)上的第二驱动件(122)以及设置于所述夹持件(42)和所述悬臂(411)之间的辅助旋转件(121);所述第二驱动件(122)推动所述旋转件以所述转轴(44)为轴心进行旋转,用以带动所述夹持件(42)沿第二方向(Y)进行翻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重力铸造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旋转件(121)按顺时针方向分布有一第一锐角部,一钝角部,一直角部及一第二锐角部,所述第二驱动件(12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锐角部相连接,所述钝角部套接于所述转轴(44)上,所述直角部和所述第二锐角部分别和所述夹持件(42)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力铸造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42)包括有动模组(421)、与所述动模组(421)相对设置的静模组(422)以及第三驱动件(424);所述动模组(421)包括有用以连接浇铸模具其中一侧的动模座(4211)以及用以驱动动模座(4211)旋转的第四驱动件(4212);
所述静模组(422)包括有用以连接浇铸模具另一侧的静模座(4221)以及用以驱动静模座(4221)旋转的第五驱动件(4222);
所述第三驱动件(424)通过多个导向轴(423)连接在所述动模座(4211)与所述静模座(4221)之间用以驱动所述动模座(4211)沿导向轴(423)轴线靠近或者远离所述静模座(422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力铸造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装置(3)包括有:可旋转的第一回转机构(31)以及套接于第一回转机构(31)的第二回转机构(32);
所述第二回转机构(32)与所述第一回转机构(31)同轴心设置,且所述第二回转机构(32)可以轴心线为轴相对所述第一回转机构(31)进行旋转;
所述第一回转机构(31)与所述第二回转机构(32)分别通过第一连接臂(34)、第二连接臂(35)与所述第一开合模装置(1)、第二开合模装置(2)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重力铸造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合模处于操作工位(6)对应有所述第二开合模装置(2)处于待机工位(7)或进料工位(5);所述第二开合模处于操作工位(6)对应有所述第一开合模装置(1)处于待机工位(7)或进料工位(5)。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重力铸造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转机构(31)包括有输出端具有第一齿轮的第一驱动电机(311)、外周设有第一环形裙边的第一旋转件(312)以及第一回转支撑(313),所述第一回转支撑(313)的外圈的侧面与所述第一环形裙边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环形裙边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啮合用以驱动第一回转支撑(313)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力铸造机,其特征在于,还包含有一配置于操作工位(6)的冷却水箱(102),所述夹持件(42)沿第二方向(Y)翻转至所述水箱内,用以对浇铸模具进行冷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重力铸造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合模装置(2)与所述第一开合模装置(1)结构一致。
CN201920311616.9U 2019-03-12 2019-03-12 一种重力铸造机 Active CN2100989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11616.9U CN210098945U (zh) 2019-03-12 2019-03-12 一种重力铸造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11616.9U CN210098945U (zh) 2019-03-12 2019-03-12 一种重力铸造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98945U true CN210098945U (zh) 2020-02-21

Family

ID=69534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11616.9U Active CN210098945U (zh) 2019-03-12 2019-03-12 一种重力铸造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98945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94605A (zh) * 2019-03-12 2019-06-18 厦门鼎铸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重力铸造机
CN113560552A (zh) * 2021-07-28 2021-10-29 福建五行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双工位浇铸机
CN116851721A (zh) * 2023-07-17 2023-10-10 江苏柯伊诺阀门有限公司 一种厚大型阀门铸件的铸造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94605A (zh) * 2019-03-12 2019-06-18 厦门鼎铸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重力铸造机
CN113560552A (zh) * 2021-07-28 2021-10-29 福建五行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双工位浇铸机
CN116851721A (zh) * 2023-07-17 2023-10-10 江苏柯伊诺阀门有限公司 一种厚大型阀门铸件的铸造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098945U (zh) 一种重力铸造机
CN107570695B (zh) 一种智能铸造系统
CN109894605A (zh) 一种重力铸造机
CN102699314B (zh) 用于铸造活塞的双模翻转铸造机
JP2013244504A (ja) 自動注湯装置並びに鋳型に対する注湯方法
CN109622931A (zh) 倾转式浇注机
CN208214309U (zh) 一种旋转式模具铸造机
CN108463298B (zh) 用于铸造的装置
CN209565485U (zh) 一种铸造车间生产线
CN203887188U (zh) 一种十工位离心铸造机床
CN107639226B (zh) 一种铸件的柔性铸造系统
CN114850466A (zh) 铝活塞自动铸造系统
CN204148498U (zh) 铸钢用底注式浇包的烘包保温装置
CN210817452U (zh) 一种重力浇铸及铸造系统
CN209598185U (zh) 倾转式浇注机
CN107199333B (zh) 一种桁架浇铸系统
CN219112887U (zh) 一种双线浇注系统
CN202367162U (zh) 脱箱造型机的模板旋出机构
GB1386754A (en) Device for automatically casting molten material
CN210498345U (zh) 一种具有冷却功能的机械模具
CN217647472U (zh) 多工位钙合金浇注机
CN217596276U (zh) 一种成初模激光焊接设备
CN217943086U (zh) 一种汽车配件加工用固定铸件固定装置
CN219805371U (zh) 一种浇注装置
CN214488812U (zh) 一种浇铸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