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96657U - 一种后扩张球囊导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扩张球囊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96657U
CN210096657U CN201920454851.1U CN201920454851U CN210096657U CN 210096657 U CN210096657 U CN 210096657U CN 201920454851 U CN201920454851 U CN 201920454851U CN 210096657 U CN210096657 U CN 2100966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lloon
communication
region
cavity
inner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5485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新旺
陈智哲
孔斌
林振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dustrial Co Ltd Poly Industry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dustrial Co Ltd Poly Indust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dustrial Co Ltd Poly Industry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dustrial Co Ltd Poly Industry
Priority to CN20192045485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966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966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966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后扩张球囊,包括第一球囊;第二球囊,所述第二球囊套设在所述第一球囊的外侧,所述第二球囊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远端区、第二过渡区和第二近端区,所述第二过渡区与所述第二远端区连接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小于等于90°;内管,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焊接于所述内管上。其优点在于,利用第一球囊对裸露支架环进行第一次扩张,使裸露支架环呈喇叭状,利用第二球囊的第二过渡区对裸露支架环进行第二次扩张,使裸露支架环与冠脉开口外缘血管壁紧密贴合,降低裸露支架环引起的血栓及增生概率,并避免出现再狭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后扩张球囊导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扩张球囊导管。
背景技术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管腔狭窄最基本最主要的介入性技术,其将球囊导管送入冠状动脉从而到达狭窄节段,扩张球囊使狭窄管腔扩大,使血流畅通。
PTCA利用球囊打开血管内狭窄病变部位,为解决血管病变部位再狭窄问题,常在血管内的病变部位放入一个或多个支架。冠状动脉开口病变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开口狭窄、支架术后再狭窄、动脉炎、夹层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引起的冠状动脉口部3mm范围内的病变,按病变位置其主要分为主动脉-冠脉动脉开口病变(左冠脉开口和右冠脉开口)和非主动脉-冠脉开口病变(冠脉主支分叉和侧支开口病变),由于病变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冠脉开口处血管的易回弹性,在植入支架时,为确保支架覆盖整个病变区域且更精准的支撑病变血管,通常会将1-2mm的部分支架环留在开口病变处的外部,然后再进行扩张,即在支架扩张术后会有1-2mm支架环裸露在冠脉开口外部,而如果此部分裸露的支架环无法被扩张至与冠脉开口外缘壁紧密贴合的话,会大大提高裸露部分支架内血栓及增生的概率,导致冠脉开口病变部位出现再狭窄。
因此,亟需一种能够将裸露的支架环与冠脉开口外缘壁进行紧密贴合的球囊导管,从而降低支架内血栓及增生的概率,避免冠脉开口病变部位出现再狭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后扩张球囊导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裸露的支架环与冠脉开口外缘壁不能紧密贴合导致冠脉开口病变部位出现再狭窄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后扩张球囊导管,包括:
第一球囊;
第二球囊,所述第二球囊套设在所述第一球囊的外侧,所述第二球囊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远端区、第二过渡区和第二近端区,所诉第二远端区的内径与所述第二近端区的内径不同,所述第二过渡区与所述第二远端区连接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小于等于90°;
内管,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连接于所述内管上,所述内管包括导丝腔和血流腔,所述导丝腔和所述血流腔沿所述后扩张球囊导管的轴向方向平行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60°~90°。
优选地,所述血流腔的横截面呈扇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由硅橡胶、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酰胺、聚碳酸酯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制成。
优选地,所述第二远端区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近端区的内径。
优选地,所述第二远端区的内径为2.0~5.0mm,所述第二近端区的内径为3.5mm~6.0mm。
优选地,还包括:
外管,所述外管套设在所述内管的外侧,所述外管分别与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连通,所述外管包括:
第一连通腔,所述第一连通腔与所述第一球囊连通;
第二连通腔,所述第二连通腔与所述第二球囊连通。
优选地,所述内管套设在所述外管的所述第一连通腔内。
优选地,还包括:
第一外接口,所述第一外接口与所述第一液体连通腔连通;
第二外接口,所述第二外接口与所述第二液体连通腔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
血流腔出口,所述血流腔出口设置在所述外管的管壁,所述血流腔出口与所述血流腔连通;
导丝腔出口,所述导丝腔出口设置在所述外管的端部,所述导丝腔出口与所述导丝腔连通。
优选地,所述外管包括:
第一外管和第二外管,所述第一外管分别与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连通,所述第二外管与所述第一外管连通;
所述第一外管包括:
第一液体连通腔,所述第一液体连通腔与所述第一球囊连通;
第二液体连通腔,所述第二液体连通腔与所述第二球囊连通;
所述第二外管包括:
第三液体连通腔,所述第三液体连通腔与所述第一液体连通腔连通形成所述第一连通腔;
第四液体连通腔,所述第四液体连通腔与所述第二液体连通腔连通形成所述第二连通腔。
优选地,所述内管包括:
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焊接于所述第一内管上,所述第二内管与所述第一内管连通;
所述第一内管包括:
血流腔;
第一导丝腔;
所述第二内管包括:
第二导丝腔,所述第二导丝腔与所述第一导丝腔连通形成所述导丝腔。
优选地,所述第一内管套设在所述第一外管的内侧,所述第二内管套设在所述第二外管的内侧。
优选地,所述血流腔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外管的的管壁,所述血流腔出口与所述血流腔连通;
所述导丝腔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外管的端部,所述导丝腔出口与所述第二导丝腔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
标记环,所述标记环设置在所述内管上。
优选地,所述标记环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标记环依次对应于对应于所述第二球囊的第二远端区的肩部、第二过渡区和第二近端区的肩部。
优选地,所述标记环为铂环。
优选地,所述第一球囊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远端区、第一过渡区和第一近端区,所述第一远端区的内径与所述第一近端区的内径不同,所述第一过渡区与所述第一远端区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大于90°。
优选地,所述第二远端区设置在所述第一远端区的外侧,所述第二过渡区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渡区的外侧,所述第二近端区设置在所述第一近端区的外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远端区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近端区的内径。
优选地,所述第二远端区的内径大于等于所述第一远端区的外径,所述第二近端区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近端区的外径。
优选地,所述第一远端区的内径为2.0mm~5.0mm,所述第一近端区的内径为3.0mm~5.0mm。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扩张球囊导管,利用第一球囊对裸露支架环进行第一次扩张之后,利用第二球囊的第二过渡区对裸露支架环进行第二次扩张,使裸露支架环与冠脉开口外缘血管壁紧密贴合,降低裸露支架环引起的血栓及增生概率,并避免出现再狭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第一球囊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的第二球囊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第一内管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第一内管的纵截面的部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第二内管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第二内管的纵截面的部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第一外管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第一外管的纵截面的部分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第二外管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第二外管的纵截面的部分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第一内管与第一外管装配后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第一内管与第一外管装配后的纵截面的部分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第二内管与第二外管装配后的横截面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第二内管与第二外管装配后的纵截面的部分示意图。
图16~2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使用过程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第一球囊100;第二球囊200;内管300;外管400;标记环500;第一外接口600;第二外接口700;导丝腔出口800;血流腔出口900;冠状动脉1000;支架1100;第一远端区110;第一过渡区120;第一近端区130;第二远端区210;第二过渡区220;第二近端区230;导丝腔310;血流腔320;第一内管330;第一导丝腔331;第二内管340;第二导丝腔341;第一连通腔410;第二连通腔420;第一外管430;第一液体连通腔431;第二液体连通腔432;第二外管440;第三液体连通腔441;第四液体连通腔44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关于远端和近端的说明:球囊导管通过人体皮肤穿插后进入人体血管,并沿着人体血管的方向进入到病变部位,以人体皮肤穿插的入口作为基准点,沿球囊导管的行进方向,远离基准点的一端为远端,靠近基准点的一端为近端。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后扩张球囊导管,包括第一球囊100、第二球囊200、内管300、外管400、标记环500、第一外接口600、第二外接口700、导丝腔出口800和血流腔出口900,第二球囊200套设在第一球囊100的外侧,第一球囊100和第二球囊200与内管300连接,外管400套设在内管300的外侧,外管400分别与第一球囊100和第二球囊200连通,标记环500设置在内管300上,并对应于第一球囊100/第二球囊200设置,第一外接口600和第二外接口700分别与外管400连接,导丝腔出口800与外管400的端部连接,血流腔出口900设置在外管400的管壁上。
第一球囊100可以是常规的球囊,也可以是变径球囊。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球囊100为变径球囊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球囊100包括第一远端区110、第一过渡区120和第一近端区130,第一远端区110、第一过渡区120和第一近端区130依次连接,第一远端区110的内径与第一近端区130的内径不同,第一过渡区120与第一远端区110形成第一夹角。
进一步地,第一远端区110的内径小于第一近端区130的内径。
进一步地,第一远端区110的内径为2.0mm~5.0mm,第一近端区130的内径为3.0mm~5.0mm。
在本示意性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球囊100由远端至近端依次为第一远端区110、第一过渡区120和第一近端区130,第一远端区110的内径D1小于第一近端区130的内径D2,并且第一过渡区120与第一远端区110形成第一夹角α,且第一夹角α大于90°。
进一步地,第一夹角α的角度范围为120°~180°,优选的角度范围为120°~150°。
第二球囊200包括第二远端区210、第二过渡区220和第二近端区230,第二远端区210、第二过渡区220和第二近端区230依次连接,第二远端区210的内径与第二近端区230的内径不同,第二过渡区220分别与第二远端区210和第二近端区230形成第二夹角。
进一步地,第二远端区210的内径小于第二近端区230的内径。
进一步地,第二远端区210的内径为2.0~5.0mm,第二近端区230的内径为3.5mm~6.0mm。
在本示意性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球囊200由远端至近端依次为第二远端区210、第二过渡区220和第二近端区230,第二远端区210的内径D3小于第二近端区230的内径D4,并且第二过渡区220与第二远端区210形成第二夹角β,且第二夹角β小于等于90°。
进一步地,第二夹角β的角度范围为60°~90°,优选的角度范围为75°~90°。
第二球囊200套设在第一球囊100的外侧,相对应地,第二远端区210设置在第一远端区110的外侧,第二过渡区220设置在第一过渡区120的外侧,第一近端区130设置在第二近端区230的外侧。
进一步地,第二远端区210的内径大于等于第一远端区110的外径,第二近端区230的内径大于第一近端区130的外径。
进一步地,第一远端区110的长度与第二远端区210的长度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球囊100和第二球囊200由硅橡胶、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酰胺、聚碳酸酯的任意一种或其混合物制成。
内管300包括导丝腔310和血流腔320,导丝腔310和血流腔320沿后扩张球囊导管的轴向方向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血流腔320的横截面为扇形,能够使血流量最大化,提高血流速度,满足远端器官的血流供给。
外管400包括第一连通腔410和第二连通腔420,第一连通腔410与第一球囊100连通,第二连通腔420与第二球囊200连通。
进一步地,内管300套设在第一连通腔410内。
标记环500设置在内管300上,标记环500的数量为三个,并且三个标记环300对应于第一球囊100/第二球囊200的远端肩部、过渡区和近端肩部设置,用于在X射线下确认第一球囊100和第二球囊200的位置。
进一步地,第一个标记环300位于第二远端区210的肩部对应的内管300上,第二个标记环300位于第二过渡区220对应的内管300上,第三个标记环300位于第二近端区230的肩部对应的内管300上。
进一步地,标记环500为铂环。
第一外接口600与外管400的第一连通腔410连通,用于通入流体对第一球囊100进行扩张。
第二外接口700与外管400的第二连通腔420连通,用于通入流体对第二球囊200进行扩张。
导丝腔出口800设置在外管400的端部,即外管400远离第一球囊100和第二球囊的一端,导丝腔出口800与内管300的导丝腔310连通。
血流腔出口900设置在外管400的管壁,血流腔出口900与内管300的血流腔320连通。
本优选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
首先将支架1100植入冠状动脉1000开口病变区域;
导丝由导丝腔出口800进入导丝腔310内,然后在导丝的指引下,将后扩张球囊导管伸入支架1100的内部,利用标记环500对第一球囊100/第二球囊200的远端进行定位,即对第一远端区110和第二远端区210进行定位,使第一远端区110和第二远端区130伸入支架1100内,使第一过渡区120和第二过渡区220、第一近端区130和第二近端区240留在冠状动脉1000开口病变的外部,此时血流通过血流腔320和血流腔出口900进行血流流通;
通过第一外接口600进行流体输送,使流体经第一连通腔410进入第一球囊100内,对第一球囊100进行充压,使第一球囊100扩张,此时,第一远端区110、第一过渡区120和第一近端区130膨胀,第一过渡区120对位于冠状动脉1000开口的支架1100的裸露部分进行第一次扩张,由于第一过渡区120与第一远端区110之间的夹角为大于90°的第一夹角,使得支架1100的裸露部分被扩张成喇叭状;
通过第二外接口700进行流体输送,使流体经第二连通腔420进入第二球囊200内,对第二球囊200进行充压,使第二球囊200扩张,此时第二远端区210、第二过渡区220和第二远端区230膨胀,第二过渡区220对位于冠状动脉1000开口的支架1100的裸露部分进行第二次扩张,由于第二过渡区220与第二远端区210的夹角为小于等于90°的第二夹角,使支架1100的裸露部分与冠状动脉1000开口外缘的血管壁紧密贴合;
将后扩张球囊导管撤出,即可完成支架1100的植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利用第一球囊的第一过渡区对裸露支架环进行第一次扩张,使裸露支架环呈喇叭状,利用第二球囊的第二过渡区对裸露支架环进行第二次扩张,使裸露支架环与冠脉开口外缘血管壁紧密贴合,降低裸露支架环引起的血栓及增生概率,并避免出现再狭窄问题。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后扩张球囊导管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的后扩张球囊导管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内管300和外管400的结构不同。
如图1所示,一种后扩张球囊导管,包括第一球囊100、第二球囊200、内管300、外管400、标记环500、第一外接口600、第二外接口700、导丝腔出口800和血流腔出口900,第二球囊200套设在第一球囊100的外侧,第一球囊100和第二球囊200与内管300连接,外管400套设在内管300的外侧,外管400分别与第一球囊100和第二球囊200连通,标记环500设置在内管300上,并对应于第一球囊100/第二球囊200设置,第一外接口600和第二外接口700分别与外管400连接,导丝腔出口800与外管400的端部连接,血流腔出口900设置在外管400的管壁上。
第一球囊100和第二球囊200的结构同实施例一,在此不再赘述。
内管300包括第一内管330和第二内管340,第一内管330和第二内管340依次连通。
如图4~5所示,第一内管330包括第一导丝腔331和血流腔320,第一导丝腔331和血流腔320沿后扩张球囊导管的轴向方向平行设置。
如图6~7所示,第二内管340包括第二导丝腔341,第二导丝腔341与第一导丝腔331连通以形成导丝腔310。
第一球囊100和第二球囊200连接于第一内管330上。
标记环500设置在第一内管330上,标记环500的数量及位置与实施例一相同。
外管400包括第一外管430和第二外管440,第一外管430和第二外管440依次连通。
如图8~9所示,第一外管430包括第一液体连通腔431和第二液体连通腔432,第一液体连通腔431与第一球囊100连通,第二液体连通腔432与第二球囊200连通。
如图10~11所示,第二外管440包括第三液体连通腔441和第四液体连通腔442,第三液体连通腔441与第一液体连通腔431连通形成第一连通腔410,第四液体连通腔442与第二液体连通腔432连通形成第二连通腔420。
第一外接口600与第二外管440的第三液体连通腔441连通,以通入流体,使流体依次经第三液体通道441和第一液体通道431进入第一球囊100。
第二外接口700与第二外管440的第四液体连通腔442连通,以通入流体,使流体依次经第四液体通道442和第二液体通道432进入第二球囊200。
如图12~13所示,第一内管330套设在第一外管430的第一液体连通腔431内,并且血流腔出口900设置在第一外管430的管壁,血流腔出口900与第一内管330的血流腔320连通。
如图14~15所示,第二内管340套设在第二外管440的第三液体连通腔441内,并且导丝腔出口800设置在第二外管440的端部,即设置在第二外管440远离第一外管430的一端,导丝腔出口800与第二内管340的第二导丝腔341连通。
本优选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如下:
如图16所示,首先将支架1100植入冠状动脉1000开口病变区域;
如图17所示,导丝由导丝腔出口800依次进入第二导丝腔341和第一导丝腔331形成的导丝腔310内,然后在导丝的指引下,将后扩张球囊导管伸入支架1100的内部,利用标记环500对第一球囊100/第二球囊200的远端进行定位,即对第一远端区110和第二远端区210进行定位,使第一远端区110和第二远端区130伸入支架1100内,使第一过渡区120和第二过渡区220、第一近端区130和第二近端区240留在冠状动脉1000开口病变的外部,此时血流通过血流腔320和血流腔出口900进行血流流通;
如图18所示,通过第一外接口600进行流体输送,使流体依次经第三液体连通腔441和第一液体连通腔431形成的第一连通腔410进入第一球囊100内,对第一球囊100进行充压,使第一球囊100扩张,此时,第一远端区110、第一过渡区120和第一近端区130膨胀,第一过渡区120对位于冠状动脉1000开口的支架1100的裸露部分进行第一次扩张,由于第一过渡区120与第一远端区110之间的夹角为大于90°的第一夹角,使得支架1100的裸露部分被扩张成喇叭状;
如图19所示,通过第二外接口700进行流体输送,使流体依次经第四液体连通腔442和第二液体连通腔432形成的第二连通腔420进入第二球囊200内,对第二球囊200进行充压,使第二球囊200扩张,此时第二远端区210、第二过渡区220和第二远端区230膨胀,第二过渡区220对位于冠状动脉1000开口的支架1100的裸露部分进行第二次扩张,由于第二过渡区220与第二远端区210的夹角为小于等于90°的第二夹角,使支架1100的裸露部分与冠状动脉1000开口外缘的血管壁紧密贴合;
如图20所示,将后扩张球囊导管撤出,即可完成支架1100的植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后扩张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球囊;
第二球囊,所述第二球囊套设在所述第一球囊的外侧,所述第二球囊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远端区、第二过渡区和第二近端区,所诉第二远端区的内径与所述第二近端区的内径不同,所述第二过渡区与所述第二远端区连接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小于等于90°;
内管,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连接于所述内管上,所述内管包括导丝腔和血流腔,所述导丝腔和所述血流腔沿所述后扩张球囊导管的轴向方向平行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扩张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远端区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近端区的内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扩张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范围为60°~9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扩张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外管,所述外管套设在所述内管的外侧,所述外管分别与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连通,所述外管包括:
第一连通腔,所述第一连通腔与所述第一球囊连通;
第二连通腔,所述第二连通腔与所述第二球囊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扩张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外接口,所述第一外接口与所述第一连通腔连通;
第二外接口,所述第二外接口与所述第二连通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扩张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血流腔出口,所述血流腔出口设置在所述外管的管壁,所述血流腔出口与所述血流腔连通;
导丝腔出口,所述导丝腔出口设置在所述外管的端部,所述导丝腔出口与所述导丝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扩张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包括:
第一外管和第二外管,所述第一外管分别与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连通,所述第二外管与所述第一外管连通;
所述第一外管包括:
第一液体连通腔,所述第一液体连通腔与所述第一球囊连通;
第二液体连通腔,所述第二液体连通腔与所述第二球囊连通;
所述第二外管包括:
第三液体连通腔,所述第三液体连通腔与所述第一液体连通腔连通形成所述第一连通腔;
第四液体连通腔,所述第四液体连通腔与所述第二液体连通腔连通形成所述第二连通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扩张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包括:
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所述第一球囊和所述第二球囊焊接于所述第一内管上,所述第二内管与所述第一内管连通;
所述第一内管包括:
血流腔;
第一导丝腔;
所述第二内管包括:
第二导丝腔,所述第二导丝腔与所述第一导丝腔连通形成所述导丝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扩张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标记环,所述标记环设置在所述内管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扩张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记环为三个,三个所述标记环依次对应于所述第二球囊的第二远端区的肩部、第二过渡区和第二近端区的肩部。
CN201920454851.1U 2019-04-04 2019-04-04 一种后扩张球囊导管 Active CN2100966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54851.1U CN210096657U (zh) 2019-04-04 2019-04-04 一种后扩张球囊导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54851.1U CN210096657U (zh) 2019-04-04 2019-04-04 一种后扩张球囊导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96657U true CN210096657U (zh) 2020-02-21

Family

ID=69536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54851.1U Active CN210096657U (zh) 2019-04-04 2019-04-04 一种后扩张球囊导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9665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17697A1 (zh) * 2020-04-29 2021-11-04 童妍(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释药球囊导管及其释药方法
CN114796813A (zh) * 2022-05-05 2022-07-29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一种血管腔内介入导丝引导装置
CN114796813B (zh) * 2022-05-05 2024-05-24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一种血管腔内介入导丝引导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17697A1 (zh) * 2020-04-29 2021-11-04 童妍(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释药球囊导管及其释药方法
CN114796813A (zh) * 2022-05-05 2022-07-29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一种血管腔内介入导丝引导装置
CN114796813B (zh) * 2022-05-05 2024-05-24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一种血管腔内介入导丝引导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75208B2 (en) Bifurcated catheter assembly
CA2246995C (en) Endolumenal prosthesis and method of use in bifurcation regions of body lumens
EP0951310B1 (en) Balloon catheter for repairing bifurcated vessels
CA2052354C (en) Balloon device for implanting an aortic intraluminal prosthesis for repairing aneurysms
US6436090B1 (en) Multi lumen catheter shaft
US5720735A (en) Bifurcated endovascular catheter
DK2852356T3 (en) BALLON CATHETS WITH MULTIPLE RELEASE LUMEN
JP5312042B2 (ja) 分岐管にステントを留置するためのカテーテルシステム
US9427302B2 (en) Stent having a C-shaped body section for use in a bifurcation
WO1998036709A1 (en) Stents and stent delivery and dilatation system for bifurcation lesions
US20080033521A1 (en) Double-Wire Non-Trapping Angioplasty Catheter
CN210096657U (zh) 一种后扩张球囊导管
US8617231B2 (en) Dual guidewire exchange catheter system
CN214105544U (zh) 血管内自灌注球囊扩张导管
CN106175982A (zh) 心脏支架及心脏支架的输送释放装置
US20230210679A1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reating bifurcating blood vessels
US20230045493A1 (en) Bifurcated balloon expandable stent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Shenzhen sou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 center Co.,Ltd.

Assignor: SHENZHEN NEICH ENTERPRISE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0980008866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 posterior dilated balloon catheter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21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Record date: 20201207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 posterior dilated balloon catheter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209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21

Pledgee: Shenzhen sou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 center Co.,Ltd.

Pledgor: SHENZHEN NEICH ENTERPRISE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0980008937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ate of cancellation: 2022040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21

Pledgee: Shenzhen sou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 center Co.,Ltd.

Pledgor: SHENZHEN YEAPRO INDUSTRIAL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0980008937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