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86427U - 一种虹吸渗排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虹吸渗排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86427U
CN210086427U CN201920113548.5U CN201920113548U CN210086427U CN 210086427 U CN210086427 U CN 210086427U CN 201920113548 U CN201920113548 U CN 201920113548U CN 210086427 U CN210086427 U CN 2100864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pipe
siphon
bearing cover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Ceas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1354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Lailin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Lailin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69470363&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210086427(U)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Lailin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Lailin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11354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864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864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86427U/zh
Ceas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排水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虹吸渗排管,包括承压罩和设于承压罩之下的主管道,承压罩的左侧与主管道的左侧通过左连接部连接构成左管道,承压罩的右侧与主管道的右侧通过右连接部连接构成右管道,主管道的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具有渗水孔,所述左管道和/或右管道与主管道连通。本实用新型的虹吸渗排管,将左管道和右管道中的至少一条管道设计为与主管道连通,提高了虹吸渗排管的排放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虹吸渗排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排水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虹吸渗排管。
背景技术
建筑物顶面,典型的是地下车库顶面,铺一层泥土,种植花卉绿化作物,对环境美化与环境保护很有意义。与自然土壤不同,这种建筑物顶面的土层底部一般为混凝土面、混凝土板面等,土层厚度也有限,故这种土层的自身蓄排水功能极其有限,雨水多时土层含水过多,甚至溢出土层,雨水少时土层含水过少,甚至干涸,对作物生长都很不利。为解决此问题,现在采用一种塑制排水板或蓄排水板,它为塑料片层结构,正、反面模制形成凸台与凹兜,正面凸台对应反面凹兜,反面凸台对应正面凹兜。将这种排水板、蓄排水板铺于建筑物顶面,上面覆一层土工布,土工布上铺泥土层。由于排水板、蓄排水板具有凸台与凹兜,板面纵横向形成流水通道,再由土工布隔离,土层多余积水就落入到排水板、蓄排水板排出,蓄排水板正面的凹兜能积水蓄水,土层含水少时能补充水分。现有技术中这种排水板、蓄排水板排出水无序流散,不能被收集利用。
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 206625466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高性能异型排水管,排水管横截面上部为弧形部,中部为内延台阶左部和内延台阶右部,下部为U形部,弧形部左端连接内延台阶左部左端,弧形部右端连接内延台阶右部右端,U形部左侧连接内延台阶左部右端,U形部右侧连接内延台阶右部左端,U型部左、右端向上延伸与弧形部连接,U形部的侧壁下部开设有依排水管的轴向排布的通孔,弧形部开设有依排水管的轴向排布的通孔;引排水功能强、效果好、能收集并利用土层多余积水,但该高性能异型排水管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排水的效率受限,即排水的效率完全取决于U型部的尺寸大小,无法根据水量的大小调节排水量。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虹吸渗排管。
为了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虹吸渗排管,包括承压罩和设于承压罩之下的主管道,承压罩的左侧与主管道的左侧通过左连接部连接构成左管道,承压罩的右侧与主管道的右侧通过右连接部连接构成右管道,主管道的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具有渗水孔,所述左管道和/或右管道与主管道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管道的横截面为U形结构,其顶部开口朝向承压罩。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左连接部的横截面为L形结构,包括竖直段以及与竖直段的底端连接的水平段,竖直段的顶端与承压罩的左侧连接,水平段的右端与主管道的左侧壁连接;水平段的右端位于主管道顶部开口的下方以使主管道通过其顶部开口与左管道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右连接部的横截面为L形的镜像结构,包括水平段以及与水平段的右端连接的竖直段,水平段的左端与主管道的右侧壁连接,竖直段的顶端与承压罩的右侧连接;所述水平段的左端位于主管道顶部开口的下方以使主管道通过其顶部开口与右管道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承压罩与主管道之间设有沿主管道轴向布设的支撑墙,所述支撑墙将承压罩、主管道、左连接部及右连接部围设的空间一分为二。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虹吸渗排管的横截面为以支撑墙为对称轴的轴对称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承压罩具有若干渗排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渗排孔位于承压罩的左侧与主管道的左侧壁之间或者位于主管道的右侧壁与承压罩的右侧之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承压罩的横截面为弧形结构或所述承压罩为平面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虹吸渗排管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虹吸渗排管,将左管道和右管道中的至少一条管道设计为与主管道连通,提高了虹吸渗排管的排放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虹吸渗排管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虹吸渗排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虹吸渗排管的结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虹吸渗排管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虹吸渗排管,包括承压罩1和设于承压罩之下的主管道2,承压罩1的左侧与主管道2的左侧通过左连接部3连接构成左管道4,承压罩1的右侧与主管道2的右侧通过右连接部5连接构成右管道6,主管道2的左、右两侧均具有沿主管道轴向分布的若干渗水孔21,渗水孔21的位置设置在主管道两侧的底部是最大限度保证渗落到底部(地下空间顶板)的水流最大比例排出,减少主管道两侧的侧壁对水流的阻挡和滞留,以便有效地配合排水板排水,另外,渗水孔21的位置还可以布设在主管道两侧的侧壁的其它位置处;渗水孔21可以是任意形状,例如:圆形、椭圆形、腰形、任意多边形等。左管道4和右管道5均与主管道2连通。其中,所有附图中仅示例一段虹吸渗排管的示意图,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承压罩1的横截面为弧形结构,且弧心朝向主管道2所处的方向,承压罩1的弧形结构设计可有效增强抗压强度和施工中的潜在冲击风险;同时在有车辆和人员经过时,相对半圆弧的顶部可以有效减缓通行阻力,提高施工效率。另外,主管道2的横截面为U形结构,其顶部开口朝向承压罩1,即主管道2的顶部与承压罩1之间具有一定的高度间隙,从而形成过水空间。
其中,左连接部3的横截面为L形结构,包括竖直段31以及与竖直段的底端连接的水平段32,竖直段31的顶端与承压罩1的左侧连接,水平段32的右端与主管道2的左侧壁连接,即左连接部3与主管道2的左侧壁围成左管道4;而且,水平段32的右端位于主管道顶部开口的下方以使主管道2通过其顶部开口处的过水空间与左管道4连通;另外,水平段32的右端位于主管道2的左侧壁的渗水孔21的上侧,从而使得左管道4相对于主管道2而言处于悬空状态,节省安装空间。
右连接部5的横截面为L形的镜像结构,包括水平段51以及与水平段的右端连接的竖直段52,水平段51的左端与主管道2的右侧壁连接,竖直段52的顶端与承压罩1的右侧连接,即右连接部5与主管道2的右侧壁围成右管道6;而且,水平段51的左端位于主管道顶部开口的下方以使主管道2通过其顶部开口处的过水空间与右管道6连通;另外,水平段51的左端位于主管道2的右侧壁的渗水孔21的上侧,从而使得右管道6相对于主管道2而言处于悬空状态,节省安装空间。其中,右连接部5与左连接部3之间互为镜像对称。当水流过大时,主管道多余水流水位因超过两侧的高度而进入两侧悬空的左管道4和右管道6,增加了排水横截面,加速了排水速度和排水效果;当水流减弱和回落时,已经进入两侧悬空的左管道4和右管道6的水流因为主管道左、右侧壁高度的存在,不会回落到主管道,依然能独自通过左管道4和右管道6排出,或者临时储存在左管道4或右管道6中,为夏季和缺水季节植被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给养后补,又不会直接接触植物根系而造成植物烂根死亡。
承压罩1与主管道2之间设有沿主管道轴向布设的支撑墙7,具体地,支撑墙7的上侧与承压罩1的中部连接,支撑墙7的下侧与主管道2的中部连接,使得支撑墙7将承压罩1、主管道2、左连接部3及右连接部5围设的空间一分为二,使得虹吸渗排管的横截面为以支撑墙7为对称轴的轴对称结构,实现虹吸渗排管整个结构的受力平衡。支撑墙7贯穿上下,保证了虹吸渗排管垂直方向的抗压强度;而且,主管道2的排水空间由于支撑墙7的存在,被一分为二,虹吸排水因为水流走向被有效约束,水流流向更明确,避免水流左进右出或右进左出的无效流动产生,使其虹吸排水效果大大加强。
另外,本实施例的虹吸渗排管的承压罩具有若干渗排孔11;具体地,如图4所示,承压罩的两侧均具有沿承压罩的轴向分布的若干渗排孔,左侧的渗排孔位于承压罩1的左侧与主管道2的左侧壁之间,右侧的渗排孔位于主管道2的右侧壁与承压罩1的右侧之间,使得水分因重力会渗落至左管道或右管道而有效排走,不会渗落至主管道造成水流滞留。其中,渗排孔可以是任意形状,例如:圆形、椭圆形、腰形、任意多边形等。
本实施例的虹吸渗排管一体成型,其材质可以为无规共聚聚丙烯(PPR)、均聚聚丙烯(PP-H)、耐冲击共聚聚丙烯(PP-B)、聚氯乙烯(PVC)、氯化聚氯乙烯(PVC-C)、聚乙烯(PE)、交联聚乙烯(PE-X)等。
本实施例的虹吸渗排管,将左管道和右管道设计为与主管道连通,提高了虹吸渗排管的排放效率。
本实施例的虹吸渗排管的应用场合:
1、配合排水板使用,应用在种植屋面或车库顶板回填土下部,有效收集、导流、存储土壤中渗漏的雨水和灌溉用水,降低防水层压力,减少屋面渗漏风险,提高植被存活率。
2、单独使用,应用在种植屋面或车库顶板回填土下部,有效收集、导流、存储土壤中渗漏的雨水和灌溉用水,降低防水层压力,减少屋面渗漏风险,提高植被存活率。
3、配合陶粒、煤渣或碎石使用,应用在种植屋面或车库顶板回填土下部,有效收集、导流、存储土壤中渗漏的雨水和灌溉用水,降低防水层压力,减少屋面渗漏风险,提高植被存活率。
4、四周的渗水孔可以根据使用场景不同而选择在不同部位打孔,以达到最大化使用目的。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虹吸渗排管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的虹吸渗排管中的左管道与主管道连通,但右管道与主管道不连通,即主管道的右侧壁向上延伸至与承压罩连接以使右管道与主管道不连通;或者,虹吸渗排管中的右管道与主管道连通,但左管道与主管道不连通,即主管道的左侧壁向上延伸至与承压罩连接以使左管道与主管道不连通。本实施例的虹吸渗排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虹吸渗排管的排放效率,实现虹吸渗排管的结构多样化。
其它结构可以参考实施例一。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的虹吸渗排管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的虹吸渗排管省略支撑墙的结构,简化了虹吸渗排管的结构,有利于节约成本,但是承压强度有限,适用于一些对承压强度不高的场合。本实施例的虹吸渗排管也提高了虹吸渗排管的排放效率,实现虹吸渗排管的结构多样化。
其它结构可以参考实施例一。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的虹吸渗排管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的虹吸渗排管中的主管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均向上延伸至与承压罩连接以使左管道、右管道均与主管道不连通;而是通过在主管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开设通孔,使得左管道、右管道均与主管道连通。本实施例的虹吸渗排管也能提高虹吸渗排管的排放效率,实现虹吸渗排管的结构多样化,且虹吸渗排管的结构强度更高。
其它结构可以参考实施例一。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的虹吸渗排管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的虹吸渗排管也可以不是轴对称结构,例如,左管道与右管道不镜像对称,支撑墙的位置不设置在虹吸渗排管整个结构的中部。本实施例的虹吸渗排管也能提高虹吸渗排管的排放效率,实现虹吸渗排管的结构多样化。
其它结构可以参考实施例一。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的虹吸渗排管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的虹吸渗排管的承压罩为平面结构。本实施例的虹吸渗排管也能提高虹吸渗排管的排放效率,实现虹吸渗排管的结构多样化。
其它结构可以参考实施例一。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及原理进行了详细说明,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依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上会有改变之处,而这些改变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虹吸渗排管,包括承压罩和设于承压罩之下的主管道,承压罩的左侧与主管道的左侧通过左连接部连接构成左管道,承压罩的右侧与主管道的右侧通过右连接部连接构成右管道,主管道的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具有渗水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管道和/或右管道与主管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虹吸渗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道的横截面为U形结构,其顶部开口朝向承压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虹吸渗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连接部的横截面为L形结构,包括竖直段以及与竖直段的底端连接的水平段,竖直段的顶端与承压罩的左侧连接,水平段的右端与主管道的左侧壁连接;水平段的右端位于主管道顶部开口的下方以使主管道通过其顶部开口与左管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虹吸渗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右连接部的横截面为L形的镜像结构,包括水平段以及与水平段的右端连接的竖直段,水平段的左端与主管道的右侧壁连接,竖直段的顶端与承压罩的右侧连接;所述水平段的左端位于主管道顶部开口的下方以使主管道通过其顶部开口与右管道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虹吸渗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罩与主管道之间设有沿主管道轴向布设的支撑墙,所述支撑墙将承压罩、主管道、左连接部及右连接部围设的空间一分为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虹吸渗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渗排管的横截面为以支撑墙为对称轴的轴对称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虹吸渗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罩具有若干渗排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虹吸渗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排孔位于承压罩的左侧与主管道的左侧壁之间或者位于主管道的右侧壁与承压罩的右侧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虹吸渗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压罩的横截面为弧形结构或所述承压罩为平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虹吸渗排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渗排管一体成型。
CN201920113548.5U 2019-01-23 2019-01-23 一种虹吸渗排管 Ceased CN2100864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13548.5U CN210086427U (zh) 2019-01-23 2019-01-23 一种虹吸渗排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13548.5U CN210086427U (zh) 2019-01-23 2019-01-23 一种虹吸渗排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86427U true CN210086427U (zh) 2020-02-18

Family

ID=69470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13548.5U Ceased CN210086427U (zh) 2019-01-23 2019-01-23 一种虹吸渗排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8642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78989A (zh) * 2019-01-23 2019-05-21 杭州莱林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虹吸渗排管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78989A (zh) * 2019-01-23 2019-05-21 杭州莱林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虹吸渗排管
CN109778989B (zh) * 2019-01-23 2024-02-23 杭州置顶星萃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虹吸渗排管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69980C (zh) 一种自流式地下水库的取水廊道
CN207538161U (zh) 一种地下工程顶板虹吸排水收集系统
CN205100360U (zh)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蓄滞结构
CN106906888A (zh) 一种住宅区海绵城市设施系统
CN105839582A (zh)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控缓流截污循环模块系统
CN206575904U (zh) 一种坡面盐碱改良植被节水结构
CN206667420U (zh) 海绵城市高效渗透型绿地构造
CN209816596U (zh) 海绵城市用透水砖
CN209494139U (zh) 一种防水防根屋顶绿化结构
CN205399547U (zh) 一种可拆卸式侧壁雨水截流利用装置
CN208594529U (zh) 一种生态护堤
CN210086427U (zh) 一种虹吸渗排管
CN110226379A (zh) 含梯田结构的自动滴灌盐碱地域水资源调蓄利用系统
CN206616662U (zh) 一种住宅区海绵城市设施系统
CN211185126U (zh) 一种建筑的屋顶绿化系统
CN206512781U (zh) 坡地雨水收集及灌溉系统
CN111058461A (zh) 一种用于边坡绿化的微润循环系统及施工方法
CN207210904U (zh) 一种渗滞水树坑构造
Samuel et al. Rejuvenation of water bodies by adopting rainwater harvesting and groundwater recharging practices in catchment area-a case study
CN216552277U (zh) 一种埋置于下凹绿地的多孔硬式透水管系统
CN105464190A (zh) 一种绿地雨污水的再利用系统
CN109778989B (zh) 一种虹吸渗排管
CN210917405U (zh) 一种水土保持用防积水生态护坡
CN209924025U (zh) 一种雨水花园
CN209891349U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下沉式绿地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IW01 Full invalidation of patent right

Decision date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20220907

Decision number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58023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18

IW01 Full invalidation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