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78602U - 电极片和急救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极片和急救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78602U
CN210078602U CN201920228517.4U CN201920228517U CN210078602U CN 210078602 U CN210078602 U CN 210078602U CN 201920228517 U CN201920228517 U CN 201920228517U CN 210078602 U CN210078602 U CN 2100786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onductive adhesive
discharge
electrode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2851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阳
李志伟
焦坤
李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indray Bio Medical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indray Bio Medical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indray Bio Medical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indray Bio Medical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22851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786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786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786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极片和包括所述电极片的急救设备。所述电极片包括导电粘附层、放电层、第一防护层、标识层、线缆和线缆接头;所述导电粘附层、所述放电层、所述第一防护层及所述标识层依次层叠,所述导电粘附层用于粘附至人体,所述标识层上设有贴附标识,所述第一防护层用于将所述放电层与所述标识层电隔绝;所述线缆的一端通过所述线缆接头与所述放电层电连接,相对的另一端可连接至所述急救主机,以使所述急救主机产生的治疗信号传输至所述放电层与所述导电粘附层。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提升了电极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电极片和急救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极片和包括所述电极片的急救设备。
背景技术
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简称AED)是一种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便携式医疗设备,其包括用于对患者实施除颤电击的电极片。由于AED输出的除颤电压很高,因此对与人体接触的电极片有极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要求。但是,现有的电极片还不能满足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极片和包括所述电极片的急救设备,提升了电极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一种急救设备的电极片,所述急救设备包括急救主机,所述电极片包括导电粘附层、放电层、第一防护层、标识层、线缆和线缆接头;所述导电粘附层、所述放电层、所述第一防护层及所述标识层依次层叠,所述导电粘附层用于粘附至人体,所述标识层上设有贴附标识,所述第一防护层用于将所述放电层与所述标识层电隔绝;所述线缆的一端通过所述线缆接头与所述放电层电连接,相对的另一端可连接至所述急救主机,以使所述急救主机产生的治疗信号传输至所述放电层与所述导电粘附层。
一种急救设备,所述急救设备包括急救主机和所述电极片。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通过设计第一防护层将放电层与标识层电隔绝,能确保急救人员安全操作不被电击;通过设置导电粘附层,能将电极片可靠贴附至患者身体并使患者感觉舒适;通过设置标识层,不仅有利于急救人员快速区分和贴附第一电极片,还能提升急救人员的舒适度。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层叠结构的电极片不仅安全可靠,并且具有良好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急救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急救设备中的第一电极片的一种局部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的第一电极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急救设备中的第一电极片的另一种局部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处的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B处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的急救设备中的第一电极片的另一种局部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急救设备,该急救设备包括但不限于为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自动体外除颤器),也可以是其他用于对患者进行急救的医疗设备。
如图1所示,急救设备10可以包括相连接的电极片11和急救主机12。优选的,电极片11与急救主机12可拆卸地插接,以在需要利用急救设备10进行急救时将电极片11连接至急救主机12,而在完成急救时将电极片11拆下并收纳。电极片11可贴附至人体,以采集人体生物信号供急救主机12进行处理。并且通过电极片11,急救主机12可将产生的信号(当急救设备10为AED时,急救主机12为除颤主机,除颤主机输出除颤电压)施加至患者身体,以对患者进行急救。
如图1所示,电极片11可包括第一电极片111与第二电极片115,二者可分别贴附至人体的不同部位。第一电极片111可具有线缆112、第二电极片115可具有线缆114,第一线缆112与第二线缆114可合并成为一股主线缆,主线缆的端部连接有主接头113,主接头113接入急救主机12上的接口,从而实现第一电极片111、第二电极片115与急救主机12的电连接。此种线缆结构较为简洁,连接急救主机12的操作较为简单。当然,第一线缆112与第二线缆114也可以无需合并为一股,急救主机12可具有与第一线缆112电连接的第一接口,以及与第二线缆114电连接的第二接口。通过该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第一线缆112与第二线缆114可以各自独立地接入急救主机12。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片111与第二电极片115的结构相同,因此下文将以第一电极片111为例详细描述本实施例的电极片的结构。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电极片111可以包括导电粘附层1111、放电层1112、第一防护层1113、标识层1114、线缆112和线缆接头1115。其中,导电粘附层1111、放电层1112、第一防护层1113、标识层1114依次层叠。
具体的,导电粘附层1111具有导电性能,并且可以耐高压。所述导电粘附层1111还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可粘附至患者身体。为提高人体舒适度,导电粘附层1111还可以具有良好的亲肤性能。由于导电粘附层1111可直接裸露在外,因此其还可以具有较好的自防护性能,即在未贴附至人体时其表面的分子排列方式可以使得其表面不易吸附空气中的异物颗粒而保持洁净;当贴附至人体时其表面可以紧密吸附人体皮肤。另外,导电粘附层1111还可以贴附多次,重复利用。当然,本实施例中并不以此为限。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导电粘附层1111可以是由水凝胶形成的材料层,当然还可以是其他导电胶层。
所述标识层1114上设有贴附标识(可称为第一贴附标识),该贴附标识包含有将第一电极片111贴附至人体的第一部位的指示内容。该贴附标识可以是具有一定尺寸的三维结构实体,例如可以是指示图案层,该指示图案层包含有将第一电极片111贴附在人体第一部位的指示图案。该指示图案可以包括人体的第一部位及贴附到该第一部位的电极片的示意简图。该指示图案可以具有凸出或内凹于基板的图案样式。或者,该贴附标识也可以是占据一定面积的平面图形。标识层1114是第一电极片111朝向和接触急救人员的一面,为了使急救人员触摸舒适,标识层1114可以采用柔软材料制造(包括但不限于带胶泡沫、泡棉等材料),该柔软材料内部可以具有微孔,质地松软。当然,本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同样的,第二电极片115的所述标识层上设有第二贴附标识,该第二贴附标识用于指示将所述第二电极片115贴附到人体的第二部位。
线缆112的一端通过所述线缆接头1115与所述放电层1112电连接,相对的另一端可连接至所述急救主机12,以使所述急救主机12产生的信号传输至所述放电层1112与所述导电粘附层1111,进而施加至人体。即放电层1112用于接收来自急救主机12的信号并向人体放电,因此放电层1112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以耐高压。放电层1112包括但不限于采用锡箔纸制造。特别的,放电层1112可以做到很薄(例如10-2毫米量级),以使第一电极片111的厚度减小以利于收纳。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线缆接头1115可连在放电层1112与导电粘附层1111相贴合的一侧或者背离导电粘附层1111的一侧。线缆接头1115与线缆112可以为一体式,也可是分别制造再组装到一起。
所述第一防护层1113设于放电层1112与所述标识层1114之间,用于将所述放电层1112与所述标识层1114电隔绝,防止放电层1112上的电流漏至标识层,导致急救人员触电。由于标识层1114柔软容易变形,其厚度在急救人员触摸时大幅缩减,可能导致放电层1112上的电流将标识层1114击穿或者泄露至标识层1114,因此有必要设置第一防护层1113进行电隔离设计。第一防护层1113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包括但不限于为PET(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膜层。
进一步的,标识层1114可对所述导电粘附层1111中的导电胶产生吸附(例如,标识层1114中的微孔可具有吸附作用,此种微孔结构可称为吸附微孔结构),可能导致导电粘附层1111发生变形,甚至导电胶穿透放电层1112(放电层1112较薄)吸附到标识层1114上,影响导电粘附层1111的稳定贴附。为避免此种缺陷,所述第一防护层1113还可以具有阻断性能,以阻断所述标识层1114对所述导电粘附层1111中的导电胶的吸附。例如,可使用具有致密质地的材料或者对导电胶分子具有排斥力的材料制造第一防护层1113,起到上述的阻挡作用。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片111中各个层在水平面方向上(即从俯视方向看)的尺寸及相对位置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计。如图4所示(采用了由导电粘附层1111指向标识层1114的俯视视角),为确保放电层1112完全覆盖和贴合人体以向人体释放设定的电量,导电粘附层1111的周缘可超出放电层1112的边界,即导电粘附层1111的贴附面积大于放电层1112的面积,以从放电层1112周缘的各个方向将放电层1112贴合至人体皮肤(在俯视视角下放电层1112被导电粘附层1111遮挡而不可见,因此采用虚线示意)。第一防护层1113与标识层1114的可以等面积且边界对齐。导电粘附层1111的边界可以内缩于标识层1114之内,使标识层1114能遮挡导电粘附层1111,避免触摸到标识层1114的急救人员触电。当然,本申请中并不以此为限。例如图2所示,第一电极片111中各个层可以等大小对齐贴合。
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片111,通过设计第一防护层1113将放电层1112与标识层1114电隔绝,能确保急救人员安全操作不被电击;通过设置导电粘附层1111,能将第一电极片111可靠贴附至患者身体并使患者感觉舒适;通过设置标识层1114,不仅有利于急救人员快速区分和贴附第一电极片111,还能提升急救人员的舒适度。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层叠结构的第一电极片111,不仅安全可靠,并且具有良好的使用体验。
如图5所示,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极片111还可以包括第二防护层1116,所述第二防护层1116贴合在所述导电粘附层1111背离所述放电层1112的一面,并可被撕除。第二防护层1116用于对导电粘附层1111进行防护,其可以具备一定强度和硬度,以作为第一电极片111中的结构支撑件。在使用第一电极片111时,需将第二防护层1116撕除,再将导电粘附层1111贴附至人体部位。第二防护层1116包括但不限于PET薄膜。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已存在第二防护层1116,导电粘附层1111可以无需具备自防护性能,当然仍可以采用具有自防护性能的导电粘附层1111。
如图5所示,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防护层1116可以具有超出所述导电粘附层1111的边界的第一部分1116a,所述第一部分1116a与所述放电层1112之间形成空隙,所述空隙用于供急救人员将所述第二防护层1116撕起,即第一部分1116a可作为撕手位(手指可伸入空隙内拉扯第一部分1116a,将第二防护层1116整个揭起)。并且,此种设计通过减小导电粘附层1111的尺寸,能避免导电粘附层1111填充过量导致材料溢出。在图5中,导电粘附层1111的边界还内缩于放电层1112、第一防护层1113与标识层1114,第二防护层1116的边界与放电层1112、第一防护层1113、标识层1114的边界对齐,这仅仅是一种举例,本申请实际上并不限于此。例如,导电粘附层1111的边界可与放电层1112的边界平齐,此时第二防护层1116的第一部分1116a可伸出在放电层1112之外,如此也可实现撕手位设计。在其他实施例中,撕手位的设计不是必需的。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片111还可以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将所述线缆接头1115与所述放电层1112连接。
结合图5与图6所示,优选的,所述连接部可以包括连接孔和连接件1117。所述连接孔贯穿所述放电层1112和所述第一防护层1113,所述连接件1117穿过所述线缆接头1115并与所述连接孔的内壁形成连接,以将所述线缆接头1115连接在所述放电层1112上。连接件1117包括但不限于铆钉、螺栓、螺钉等。此种连接部的设计简单、可靠,能将线缆接头1115及线缆112可靠连接至放电层1112。当然,本申请中线缆接头1115与放电层1112的连接方式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是通过焊接、压接、粘接等方式。
进一步的,如图7所示,所述连接孔还可以贯穿所述标识层1114。由此,连接件1117将放电层1112、所述第一防护层1113及标识层1114均串接起来,使得连接件1117与第一电极片111的配合强度增加,从而增强了线缆接头1115的连接可靠性,并且还提升了第一电极片111的整体结构强度。所述连接孔在所述标识层1114背离所述第一防护层1113的一面形成开口。相应的,所述第一电极片111还可以包括密封件1118,所述密封件1118密封在该开口处。设置密封件1118可以起到密封连接部以进行防护的作用,还可以保持标识层1114的外观完整。当然,连接孔贯穿标识层1114以及密封件1118的设计都不是必需的。
如图8所示,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极片111还可以包括第三防护层1119,所述第三防护层1119夹设于所述第二防护层1116与所述放电层1112之间,以将所述线缆112与所述线缆接头1115连接的部位,以及所述线缆接头1115中的至少一个(可统称为电连接部位)与所述第二防护层1116隔开。当第二防护层1116撕除后,第三防护层1119阻隔在患者的皮肤与该电连接部位之间,避免人体与该电连接部位直接接触导致人体不适,或者导致该电连接部位的可靠性受到影响(如患者皮肤上的汗液及油脂可能腐蚀该电连接部位)。第三防护层1119可以仅刚好覆盖该电连接部位,也可以具有更大面积(例如与标识层1114面积等同)。第三防护层1119可采用具有亲肤性能的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离型纸。优选的,第三防护层1119还可具有绝缘性能,以对该电连接部位进行电隔绝,避免患者受到不必要的电击而影响急救效果。当然,第三防护层1119的设计不是必需的,例如可以使用具有绝缘外壳的线缆112与线缆接头1115。
如图8所示,优选的,第三防护层1119可以具有超出所述放电层1112的边界的第二部分。所述线缆接头1115位于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防护层1113之间。即放电层1112可以内缩于第三防护层1119的边界之内,使第三防护层1119的第二部分之下(基于图8的视角)的位置可供布置线缆接头1115及连接部,从而避免线缆接头1115及连接部外露,也使第一电极片111结构紧凑、外观完整。当然,这不是必需的。
如图8所示,优选的,所述导电粘附层1111可仅覆盖部分所述第三防护层1119,即导电粘附层1111搭接在第三防护层1119的一端,将第三防护层1119粘接在放电层1112与该电连接部位上,避免第三防护层1119松脱而丧失隔离防护的作用。当然,本申请中并不限于此,例如导电粘附层1111可与第三防护层1119并排而不存在覆盖关系,第三防护层1119可带有粘胶以粘接在放电层1112与该电连接部位上。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急救主机12可具有成人治疗模式和/或小儿治疗模式,以适用于成人和/或小儿。相应的,第一电极片111和第二电极片115也适用于成人和/或小儿。与此对应的,第一电极片111上的所述第一贴附标识用于指示将所述第一电极片111贴附到成人和/或小儿的第一部位,第一电极片115上的所述第二贴附标识用于指示将所述第二电极片115贴附到成人和/或小儿的第二部位。当然,本申请中并不以此为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的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急救设备的电极片,所述急救设备包括急救主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片包括导电粘附层、放电层、第一防护层、标识层、线缆和线缆接头;所述导电粘附层、所述放电层、所述第一防护层及所述标识层依次层叠,所述导电粘附层用于粘附至人体,所述标识层上设有贴附标识,所述第一防护层用于将所述放电层与所述标识层电隔绝;所述线缆的一端通过所述线缆接头与所述放电层电连接,相对的另一端可连接至所述急救主机,以使所述急救主机产生的信号传输至所述放电层与所述导电粘附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片还包括可被撕除的第二防护层,所述第二防护层贴合在所述导电粘附层背离所述放电层的一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防护层具有超出所述导电粘附层的边界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放电层之间具有空隙,所述空隙用于供用户将所述第二防护层撕起。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片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将所述线缆接头与所述放电层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孔和连接件;所述连接孔贯穿所述放电层和所述第一防护层,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线缆接头并与所述连接孔的内壁形成连接,以将所述线缆接头连接在所述放电层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孔还贯穿所述标识层,以在所述标识层背离所述第一防护层的一面形成开口;所述电极片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将所述开口密封。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片还包括第三防护层,所述第三防护层夹设于所述第二防护层与所述放电层之间,以将所述线缆与所述线缆接头连接的部位和/或所述线缆接头与所述第二防护层隔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防护层具有超出所述放电层的边界的第二部分,所述线缆接头位于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防护层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粘附层覆盖部分所述第三防护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粘附层为导电胶层,所述第一防护层还用于阻断所述标识层对所述导电粘附层中的导电胶的吸附作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极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识层具有吸附微孔结构。
12.一种急救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急救设备包括急救主机和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电极片。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急救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片分为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所述第一电极片的所述标识层上设有第一贴附标识,所述第一贴附标识用于指示将所述第一电极片贴附到人体的第一部位,所述第二电极片的所述标识层上设有第二贴附标识,所述第二贴附标识用于指示将所述第二电极片贴附到人体的第二部位。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急救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急救主机具有成人治疗模式和/或小儿治疗模式;所述第一贴附标识用于指示将所述第一电极片贴附到成人和/或小儿的第一部位,所述第二贴附标识用于指示将所述第二电极片贴附到成人和/或小儿的第二部位。
CN201920228517.4U 2019-02-21 2019-02-21 电极片和急救设备 Active CN2100786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28517.4U CN210078602U (zh) 2019-02-21 2019-02-21 电极片和急救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28517.4U CN210078602U (zh) 2019-02-21 2019-02-21 电极片和急救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78602U true CN210078602U (zh) 2020-02-18

Family

ID=69470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28517.4U Active CN210078602U (zh) 2019-02-21 2019-02-21 电极片和急救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786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15638A (en) Medical electrode with conductive release liner
EP1827572B1 (en) Electrode and enclosure for cardiac monitoring and treatment
US5827184A (en) Self-packaging bioelectrodes
US6178357B1 (en) Electrode pad system and defibrillator electrode pad that reduces the risk of peripheral shock
US9091718B2 (en) Tes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s between cardiac resuscitation devices and external electrodes
EP1052933A4 (en) MEDICAL USE ELECTROD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SE8004405L (sv) Kapacitivt kopplad, indifferent elektrod
RU2585731C2 (ru) Электродная накладка дефибриллятора с двумя отслаивающими лепестками
WO2008033669A3 (en) Moisture resistant electrode with edge protection
CA1264818A (en) Multipolar medical electrode
CN210078602U (zh) 电极片和急救设备
CA2570793C (en) Packaging for medical pads and electrodes
CN104161507A (zh) 一种心电图导连线电极
JP2013236922A (ja) 生体電極
CN204106006U (zh) 一种心电图导连线电极
CN210784323U (zh) 一种多导睡眠监测仪改良电极片
CN205411179U (zh) 一种脑电极贴片
WO2003009893A2 (en) Hands-free paddles using single-use adhesive pads
CN210409240U (zh) 电极片组件和急救设备
JP2019217280A (ja) 医療センサ
CN215084252U (zh) 一种微型电子脉冲治疗仪用电极贴片
CN218739888U (zh) 一种心脏电除颤仪用导电湿巾
JP5907677B2 (ja) 生体電極用カバー及び静電誘導ノイズ抑制方法
CN209984800U (zh) 一种可灵活调节位置的理疗电极片
CN211158126U (zh) 一种医用按摩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