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77551U - 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77551U
CN210077551U CN201920473371.XU CN201920473371U CN210077551U CN 210077551 U CN210077551 U CN 210077551U CN 201920473371 U CN201920473371 U CN 201920473371U CN 210077551 U CN210077551 U CN 2100775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flip
groove
rotation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7337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桑树华
郜元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Alton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Alton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Alton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Alton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Industr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775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775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吸尘器,包括机头、尘桶,所述机头安装于尘桶上端,所述机头包括外壳,所述机头还包括电接插件、可遮盖所述电接插件的翻盖,所述翻盖位于机头的外部,所述翻盖与外壳转动连接,所述翻盖可从一第一位置翻转到一第二位置及从所述第二位置翻转到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翻盖在第一位置时处于关闭状态而遮盖所述电接插件,所述翻盖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电接插件暴露出来。如此设计,当需要外部的接插件对接所述电接插件时,可将所述翻盖翻转至第二位置,使得所述电接插件暴露出来以便电接插件可与外部的接插件(例如插头)对接,当不需要对接外部的接插件时,可将翻盖翻转至而遮盖所述电接插件,可起到对电接插件的防护作用,翻盖的实用性较好。

Description

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尘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吸尘器,其包括机头、尘桶,所述机头安装于尘桶上端并带有电机,所述机头还包括外露的电接插件,电接插件设有插孔,电接插件用于与外部的接插件对接,由于电接插件暴露在机头的外侧,缺少防护,容易积灰及磕碰,容易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所设机头外部带有实用的翻盖的吸尘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吸尘器,包括机头、尘桶,所述机头安装于尘桶上端,所述机头包括外壳,所述机头还包括电接插件、可遮盖所述电接插件的翻盖,所述翻盖位于机头的外部,所述翻盖与外壳转动连接,所述翻盖可从一第一位置翻转到一第二位置及从所述第二位置翻转到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翻盖在第一位置时处于关闭状态而遮盖所述电接插件,所述翻盖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电接插件暴露出来。
如此设计,当需要外部的接插件对接所述电接插件时,可将所述翻盖翻转至第二位置,使得所述电接插件暴露出来以便电接插件可与外部的接插件(例如插头)对接,当不需要对接外部的接插件时,可将翻盖翻转至而遮盖所述电接插件,可起到对电接插件的防护作用,翻盖的实用性较好。
进一步的,所述翻盖设有用以翻转翻盖的把手部,所述把手部凸出于翻盖,所述把手部形成有供人的手指进入以便施力于把手部以转动翻盖的操作口,所述翻盖可从第一位置向上朝向第二位置翻转,所述翻盖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操作口朝下。
进一步的,所述翻盖包括第一转动连接部,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与外壳转动连接,所述把手部与第一转动连接部位于翻盖的相反两侧,所述操作口背向第一转动连接部;尘桶设有灰尘吸入端口件,所述翻盖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操作口向下朝向灰尘吸入端口件。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设有限位开口,翻盖设有悬臂,翻盖处于第一位置时悬臂插入于限位开口,悬臂设有用以抑制悬臂脱出限位开口的凸起部;凸起部位于悬臂末端。
进一步的,所述翻盖设有用以翻转翻盖的把手部,所述把手部隆起于翻盖,所述悬臂自把手部一体延伸出,所述悬臂至少部分收容于把手部内;所述翻盖还包括第一转动连接部,所述外壳还设有第二转动连接部,第一转动连接部与第二转动连接部之一设有转轴,第一转动连接部与第二转动连接部之另一设有容纳转轴的转轴槽,电接插件位于第一转动连接部与限位开口之间;所述翻盖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电接插件位于悬臂与第一转动连接部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翻盖设有用以翻转翻盖的把手部,所述翻盖包括主板部、第一侧板、位于主板部相反两侧的第二侧板与第三侧板,第一侧板连接于第二侧板与第三侧板之间,第一侧板与主板部一体连接,把手部自主板部隆起而凸出于主板部;电接插件设有插孔。
进一步的,外壳设有第一收容槽、第二收容槽,第一收容槽与第二收容槽分别呈长条形,第二侧板包括第一边缘,第三侧板包括第二边缘,第一边缘与第二边缘分别呈长形,翻盖在第一位置时,第一边缘嵌入于第一收容槽且第二边缘嵌入于第二收容槽。
进一步的,所述翻盖还包括第一转动连接部,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与第一侧板一体连接,所述外壳还设有第三收容槽、第四收容槽、第二转动连接部,第二转动连接部位于第三收容槽与第四收容槽之间,第一侧板包括第三边缘、第四边缘,第一转动连接部位于第三边缘与第四边缘之间,第一转动连接部与第二转动连接部转动连接,第一转动连接部与第二转动连接部之一设有转轴,第一转动连接部与第二转动连接部之另一设有容纳转轴的转轴槽,翻盖在第一位置时,第三边缘嵌入于第三收容槽且第四边缘嵌入于第四收容槽。
进一步的,所述翻盖可从第一位置向上朝向第二位置翻转,所述翻盖包括第一转动连接部,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与外壳转动连接,第一转动连接部设有第五干涉部,第五干涉部可与外壳干涉以促使所述翻盖保持在第二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翻盖还包括第一转动连接部,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与外壳转动连接,第一转动连接部设有对应转轴的转轴槽、安装槽,安装槽与转轴槽相通,安装槽设在转轴槽的周向上,所述外壳还设有转轴、止挡部,转轴由安装槽装入转轴槽,止挡部一体连接于转轴,止挡部容纳于安装槽,安装槽具有在转轴槽周向上相反的第三端与第四端,翻盖相对于外壳翻转时,所述止挡部相对于翻盖限于安装槽中转动,所述翻盖从第一位置翻转到一第三位置过程中经过第二位置,当所述翻盖从第二位置翻转到第三位置时,止挡部止挡于转轴槽的第三端以阻止翻盖继续翻转。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吸尘器,其过滤器支架中柱被锁住及解锁过程的用户体验好;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吸尘器,包括:过滤器支架、套设于过滤器支架外侧的过滤筒、连接于过滤筒的端帽、可转动的保持于端帽的盖体,所述过滤器支架设有中柱,所述盖体可顺着及逆着一旋转方向绕中柱旋转,所述盖体相对于端帽限于一第一角度位置与一第二角度位置之间转动,所述端帽设有若干夹持件,所述盖体处于第一角度位置时,所述若干夹持件夹持中柱,所述盖体处于第二角度位置时,所述若干夹持件未夹持中柱,所述盖体从第二角度位置顺着所述旋转方向旋转至第一角度位置过程中,所述盖体推动所述若干夹持件向中柱移动使所述若干夹持件夹持中柱,所述盖体可从第一角度位置逆着所述旋转方向依次经过一第一干涉位置、一第二干涉位置而旋转至第二角度位置,所述盖体可从第二角度位置顺着所述旋转方向依次经过第二干涉位置、第一干涉位置而旋转至第一角度位置,所述盖体旋转过程中经过第一干涉位置时,所述盖体与端帽发生干涉,所述盖体旋转过程中经过第二干涉位置时,所述盖体与端帽发生干涉;如此设计,在所述盖体相对于端帽的正常转动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的位置通过盖体与端帽发生干涉,起到提示作用,能够提醒操作者盖体已经或者将要转到何种位置,提升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吸尘器,其有效限定了盖体相对于端帽的转动范围,提升用户体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吸尘器,包括:过滤器支架、套设于过滤器支架外侧的过滤筒、连接于过滤筒的端帽、装配于端帽的盖体,所述盖体可相对于端帽转动,所述端帽设有滑槽、位于滑槽相反两端的第一挡壁与第二挡壁,所述盖体还设有凸块,所述凸块可沿着滑槽限于第一挡壁与第二挡壁之间转动,所述凸块顺着一旋转方向转动至第一挡壁后,第一挡壁止挡凸块以阻止所述盖体顺着所述旋转方向相对于端帽继续转动,所述凸块逆着所述旋转方向转动至第二挡壁后,第二挡壁止挡凸块以阻止所述盖体逆着所述旋转方向相对于端帽继续转动,第一挡壁与第二挡壁在所述旋转方向上相对;如此设计,第一挡壁与第二挡壁有效限定了盖体相对于端帽的转动范围,利于避免用户过多圈数的旋拧盖体,提升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过滤组件,用于吸尘器,包括过滤筒、连接并遮挡于过滤筒一端的端帽、连接于过滤筒另一端的端环,所述端帽具有贯通的端孔,所述过滤组件还包括可转动的保持于端帽外侧的盖体,所述盖体遮挡所述端孔,所述端帽设有滑槽、位于滑槽相反两端的第一挡壁与第二挡壁,所述凸块可沿着滑槽限于第一挡壁与第二挡壁之间转动,所述凸块顺着一旋转方向转动至第一挡壁后,第一挡壁止挡凸块以阻止所述盖体顺着所述旋转方向相对于端帽继续转动,所述凸块逆着所述旋转方向转动至第二挡壁后,第二挡壁止挡凸块以阻止所述盖体逆着所述旋转方向相对于端帽继续转动,第一挡壁与第二挡壁在所述旋转方向上相对。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过滤装置盖体相对于过滤装置端帽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更加实用的吸尘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吸尘器,包括:过滤器支架、套设于过滤器支架外侧的过滤筒、连接于过滤筒的端帽、可转动的保持于端帽的盖体,所述端帽设有滑槽、底板,所述盖体设有凸块,所述凸块可沿着滑槽跟随盖体转动,所述过滤筒具有收容过滤器支架的收容空间,所述底板设有贯通底板的通口,所述通口连通于滑槽与收容空间之间,所述盖体还设有延伸入通口的延伸部,所述盖体相对于端帽转动过程中,延伸部跟随盖体转动并且限于通口的相反两端之间转动;如此设计,由于所述延伸部限于通口的相反两端之间转动,盖体相对于端帽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利于抑制盖体的过度旋转或径向偏移,从而更加实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过滤组件,用于吸尘器,包括过滤筒、连接并遮挡于过滤筒一端的端帽、连接于过滤筒另一端的端环、可转动的保持于端帽外侧的盖体,所述端帽具有贯通的端孔,所述盖体可顺着及逆着一旋转方向绕中柱旋转,进一步的,所述盖体遮挡所述端孔,所述端帽设有滑槽、夹持件、底板,所述盖体顺着所述旋转方向相对于端帽旋转过程中,所述盖体推动夹持件向盖体的旋转轴线移动,所述盖体设有可沿着滑槽跟随盖体转动的凸块,所述底板设有贯通底板的通口,所述通口连通于滑槽与过滤筒内部空间之间,所述盖体还设有延伸入通口的延伸部,所述通口具有在旋转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盖体相对于端帽转动过程中,所述延伸部限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转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吸尘器的实施例一的立体图(翻盖处于第一位置);
图2为实施例一的另一立体图(翻盖处于第二位置);
图3为实施例一的机头与过滤装置组合状态的立体图(翻盖处于第二位置);
图4为实施例一的机头的部分放大图(去掉翻盖);
图5为实施例一的外壳的立体图;
图6为实施例一的翻盖的立体图;
图7为实施例一的电接插件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吸尘器的实施例二的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二的托盘与过滤装置组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10为图9去掉盖体后的立体图;
图11为实施例二的端帽的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2为实施例二的过滤装置与托盘的分解图;
图13为实施例二的端帽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4为实施例二的盖体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5为实施例二的盖体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6为实施例二的盖体的俯视图;
图17为实施例二的托盘与过滤装置一角度的纵向剖视图(剖面平行于轴线B且中柱未被夹持);
图18为实施例二的托盘与过滤装置另一角度的纵向剖视图(剖面平行于轴线B且中柱被夹持);
图19为实施例二的过滤器支架的立体图;
图20为实施例二的托盘与过滤装置再一角度的纵向剖视图(剖面平行于轴线B且中柱被夹持);
图21为实施例二的过滤装置的一角度的横向剖视图(剖面垂直于轴线B且中柱被夹持);
图22为实施例二的过滤装置的另一角度的横向剖视图(剖面垂直于轴线B且中柱未被夹持);
图23为实施例二的改进后的端帽与盖体一角度的纵向剖视图(剖面平行于轴线B且第一干涉部与第二干涉部干涉);
图24为实施例二的改进后的盖体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25为实施例二的改进后的盖体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26为实施例二的改进后的端帽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27为实施例二的改进后的端帽与盖体组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28为实施例二的改进后的端帽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29为实施例二的改进后的端帽与盖体另一角度的剖视示意图(剖面垂直于轴线B且第二导引面与第六导引面干涉)。
【具体实施方式】
参图1至图7,揭露本实用新型吸尘器的实施例一,该吸尘器包括机头120、尘桶123、过滤装置121,过滤装置121安装于机头120底部并位于尘桶123内,机头120安装于尘桶123的上端,机头120包括外壳122、把手124、电接插件13、可遮盖电接插件13的翻盖14,翻盖14位于机头120的外部,翻盖14 与外壳122转动连接(翻盖14可相对于外壳122转动),翻盖14可从第一位置翻转到第二位置,翻盖14 从第一位置转n度可以到达第二位置,n为90到110,优选为107;翻盖14也可从第二位置翻转到第一位置,翻盖14在第一位置时处于关闭状态(参图1所示)而遮盖电接插件13,翻盖14在第二位置(参图2 所示)时电接插件13暴露出来,从而翻盖14在第二位置时允许外部的接插件(未图示,例如电动工具的电源插头)对接电接插件13。本吸尘器也可采用图8至图29所示的过滤装置3(容后详述);对于本吸尘器,当需要外部的接插件对接电接插件13时,将翻盖14翻到第二位置,使得电接插件13暴露出来以便电接插件13与外部的接插件(例如插头)对接,当不需要对接外部的接插件时,将翻盖14关闭而遮盖电接插件13,起到对电接插件13的防护作用,翻盖14的实用性较好。
翻盖14还设有把手部140,把手部140凸出于翻盖14,把手部140用以翻转翻盖14,把手部140形成有供人的手指进入以便施力于把手部140以转动翻盖14的操作口141,翻盖14可从第一位置向上朝向第二位置翻转,翻盖14在第一位置时,操作口141朝下。如此设计,朝下的操作口141方便用户手持把手部140去向上翻转翻盖14。把手部140外表面形成有插头图案146。翻盖14包括主板部142、第一侧板 143、位于主板部142相反两侧的第二侧板144与第三侧板145、第一转动连接部15、悬臂16,第一转动连接部15与外壳122转动连接,把手部140与第一转动连接部15位于翻盖14的相反两侧(参图1,把手部140位于翻盖14的下侧,第一转动连接部15位于翻盖14的上侧),操作口141背向第一转动连接部15;尘桶123设有灰尘吸入端口件125,翻盖14在第一位置时,操作口141向下朝向灰尘吸入端口件125。灰尘吸入端口件125沿着垂直于翻盖14转动所绕轴线的一水平方向凸出于尘桶123并在该水平方向上超出处于第一位置的翻盖14。第一转动连接部15设有第五干涉部150,第五干涉部150可与外壳122干涉以促使翻盖14保持在第二位置。如此设计,翻盖14可以在第五干涉部150与外壳122的干涉作用下保持在第二位置,以保持打开状态,从而在无人为的外力施加于翻盖14时,翻盖14不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从第二位置掉落回第一位置,方便暴露出的电接插件13与外部的接插件对接。第五干涉部150为凸起,第五干涉部150顺着翻盖14转动所绕轴线的方向延伸。进一步的,翻盖14在第二位置时,第五干涉部150 是与外壳122的边缘部126干涉。
外壳122设有限位开口127,悬臂16用以抑制翻盖脱离第一位置,翻盖14处于第一位置时悬臂16末端160插入限位开口127,悬臂16末端160设有用以抑制悬臂16末端160脱出限位开口127的凸起部161。如此设计可借助本悬臂16来保持翻盖14于第一位置。凸起部161设有用以导引凸起部161插入限位开口 127的第七导引面162、用以导引凸起部161退出限位开口127的第八导引面163,第八导引面163比第七导引面162的坡度陡,使得悬臂16末端160相对而言脱出限位开口127比进入限位开口127要费劲一些;第八导引面163与第七导引面162构成八字形。限位开口127为通口。
把手部140隆起于翻盖14,悬臂16自把手部140一体延伸出,悬臂16至少部分收容于把手部140内;外壳122还设有第二转动连接部17,第一转动连接部15与第二转动连接部17之一设有转轴170,第一转动连接部15与第二转动连接部17之另一设有容纳转轴170的转轴槽151,电接插件13的位置位于第一转动连接部15与限位开口127之间;翻盖14处于第一位置时,电接插件13位于悬臂16与第一转动连接部 15之间。从而,悬臂16距离第一转动连接部15的力臂更长,利于悬臂16将房盖保持于第一位置。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动连接部17设有转轴170,第一转动连接部15设有转轴槽151。
第一侧板143连接于第二侧板144与第三侧板145之间,第一侧板143与主板部142一体连接,把手部140自主板部142隆起而凸出于主板部142;本实施例中电接插件13构成插座,其设有插孔130供与外部工具的插头对接。翻盖14为一体成型的一件式零件。电接插件13还设有可转动的盖子131、接地端子 132,盖子131可关闭或打开,电接插件13可以不设盖子131。
外壳122设有第一收容槽1220、第二收容槽1221,第一收容槽1220与第二收容槽1221分别呈长条形,第二侧板144包括第一边缘1440,第三侧板145包括第二边缘1450,第一边缘1440与第二边缘1450 分别呈长形,翻盖14在第一位置时,第一边缘1440嵌入于第一收容槽1220且第二边缘1450嵌入于第二收容槽1221。如此,翻盖14关闭后能与外壳122更紧密的契合,翻盖14的遮挡效果更好。
第一转动连接部15与第一侧板143一体连接,外壳122还设有第三收容槽1222、第四收容槽1223,第二转动连接部17位于第三收容槽1222与第四收容槽1223之间,第一侧板143包括第三边缘1430、第四边缘1431,第一转动连接部15位于第三边缘1430与第四边缘1431之间,第一转动连接部15与第二转动连接部17转动连接,翻盖14在第一位置时,第三边缘1430嵌入于第三收容槽1222且第四边缘1431 嵌入于第四收容槽1223。
第一转动连接部15还设有安装槽152,安装槽152与转轴槽151相通,安装槽152设在转轴槽151的周向上,安装槽152呈圆弧形,外壳122还设有止挡部1224,转轴170由安装槽152装入转轴槽151,止挡部1224一体连接于转轴170,止挡部1224容纳于安装槽152,安装槽152具有在转轴槽151周向上相反的第三端153与第四端154,翻盖14相对于外壳122翻转时,止挡部1224相对于翻盖14限于安装槽 152中转动,翻盖14从第一位置翻转到一第三位置过程中经过第二位置,当翻盖14从第二位置翻转到第三位置时,止挡部1224止挡于转轴槽151的第三端153以阻止翻盖14继续翻转。转轴槽151大致呈圆弧形,止挡部1224垂直于转轴170,转轴170设有导引转轴170装入转轴槽151的导引斜面171。翻盖14 从第二位置转m度可以到达第三位置,m为2到5,优选为3。安装翻盖14于外壳122时,将安装槽152 对着转轴170,转轴170由安装槽152大致沿着转轴槽151的径向被压入转轴槽151。
参照图8至图22所示,揭露本实用新型吸尘器的实施例二,该吸尘器具有尘桶1、机头2、过滤装置 3、浮子93、脚轮11。尘桶1开设有进气口10。机头2安装于尘桶1上端并带有电机(未图示)、叶轮(未图示)、出气口20。过滤装置3收容于尘桶1内,过滤装置3流体连通于进气口10与叶轮之间,用以过滤灰尘。吸尘器工作时,电机驱动叶轮产生负压使夹杂灰尘的气流从进气口10流入尘桶1,经过滤装置3过滤后流入机头2,再经由出气口20排出吸尘器。电机的额定功率在100w至3000w之间,优选在200w至 1800w之间,例如960w、1200w、1320w、1440w;吸尘器的容量或尘桶1的容量在0.5加仑(1加仑=3.785412 升)至30加仑之间,优选在1加仑至20加仑之间,例如6加仑、9加仑、12加仑、14加仑、16加仑。
参照图9至图22所示,过滤装置3包括过滤器支架4、套设于过滤器支架4外侧的过滤筒92、连接于过滤筒92一端的端帽6、安装于端帽6外侧的盖体7、密封圈8、端环90、托盘91。过滤筒92中空,过滤筒92及过滤器支架4分别至少部分位于尘桶1内。盖体7位于端帽6下侧。端环90与端帽6位于过滤筒92的相反两端,端环90连接于过滤筒92的上端,端环90采用柔性材质,密封于托盘91下端外围,托盘91锁固于机头2下端面。端帽6遮挡于过滤筒92的一端,端帽6具有贯通的端孔60,盖体7遮挡端孔60,过滤器支架4设有中柱40、底板41、纵向肋42、周向肋43、通孔44、筋板45、支撑筋位46,通孔44与底板41位于过滤器支架4下部,中柱40经端帽6的端孔60进入盖体7之内。通孔44与底板41 上侧贯通且贯穿中柱40,通孔44将底板41上侧与盖体7内部贯通,利于被吸入吸尘器至底板41上侧的至少部分液体/积水通过通孔44流入盖体7之内,减少积水也利于浮子93正常的浮起,避免浮子93与底板41粘住。过滤器支架4整体呈笼子型,周向肋43与纵向肋42一体成型并交叉,中柱40自底板41中心一体延伸出。过滤筒92形成有相间排列的脊920或褶皱,并分布有过滤灰尘的孔隙。中柱40穿过端孔60,中柱40自底板41一体向下延伸。盖体7可转动的保持于端帽6上,盖体7可顺着及逆着旋转方向A 绕中柱40旋转。端帽6设有若干用以抵压中柱40的夹持件61,盖体7顺着旋转方向A相对于端帽6转动过程中,盖体7推动各夹持件61向中柱40移动使这些夹持件61夹持中柱40。盖体7逆着旋转方向A相对于端帽6转动过程中,各夹持件61向远离中柱40的方向移动以解除对中柱40的夹持。盖体7顺着及逆着旋转方向A转动都是绕着中柱40转动。本实施例夹持件61的数量为两个,但数量不以此为限。
通孔44自底板41上表面410向下贯通至中柱40下端下侧。底板41的上侧形成有凹进区域411,通孔44的上端位于凹进区域411。底板41呈平板状,也可为中心下凹的形状。纵向肋42周向间隔排列,纵向肋42的下端一体连接于底板41,筋板45自底板41向上延伸并连接相邻的纵向肋42,所述若干纵向肋 42的下端部、所述若干筋板45及底板41围设成凹进区域411。环形的周向肋43上下间隔排列,纵向肋 42与周向肋43交叉形成供空气流通的格子口46。本实施方式的凹进区域411比较浅,凹进区域411容易积水,凹进区域411的积水能够通过通孔44及时排出,凹进区域411深浅、形状不以本实施方式为限。纵向肋42包括相交叉的纵向第一肋条420与纵向第二肋条421,筋板45连接相邻的纵向第二肋条421。所述若干纵向肋42至少包含两组纵向肋42,每一组纵向肋42的各个纵向肋42依次相邻(依次相邻:纵向肋42-1与相邻的纵向肋42-2相邻,纵向肋42-2与相邻的纵向肋42-3相邻),每一组纵向肋42的各个纵向第一肋条420-1、420-2、420-3相平行。所述若干纵向肋42的各纵向第二肋条421的横截面呈沿着过滤器支架4周向延伸的弧形并处于同一圆周上(横截面即垂直于轴线B的剖面)。浮子93位于过滤器支架4内、底板41上侧,支撑筋位46自底板41上表面410向上突出,浮子93支撑于支撑筋位46而与底板41上表面410间隔开,从而浮子93不会与底板41上表面410贴合,使得浮子93容易在液位上升时自然的浮起来。当液位上升到一定高度时,上升到预定高度的浮子93可堵住机头2与过滤器支架4间的进风口,抑制液体被吸入机头2。支撑筋位46分别自对应的纵向肋42径向向内延伸。支撑筋位46分别自对应的纵向肋42的纵向第一肋条420径向向内延伸且平行于对应的纵向肋42的纵向第一肋条420。
盖体7的旋转轴线即盖体7转动时所绕的中心轴线,是条虚拟的线,盖体7的旋转轴线穿过端孔60,本实施方式中,轴线B为中柱40的中心线,也为盖体7的旋转轴线,也为过滤筒92的中心线。盖体7设有若干抵推部70,抵推部70与夹持件61一一对应,盖体7旋转过程中,各抵推部70跟随盖体7转动。盖体7相对于端帽6限于第一角度位置与第二角度位置之间转动,盖体7处于第一角度位置(参图15,此时中柱40被夹紧,凸块72被第一挡壁55止挡)时,各抵推部70朝向中柱40抵压对应的夹持件61使这些夹持件61夹持中柱40,盖体7从第一角度位置绕中柱40旋转至第二角度位置(参图14,此时,中柱 40被解除夹持,凸块72位于开口54处)过程中,各抵推部70跟随盖体7转动且若干夹持件61向远离中柱40方向移动从而解除对中柱40的夹持。中柱40垂直于端帽6,端帽6呈圆盘状,通孔44位于端帽6 的中心处。盖体7可基于在端帽6上转动了不同的角度而处于不同的角度位置,角度位置的不同是基于盖体7转动的角度不同来区分的,比如:盖体7在端帽6上转动一定的角度形成了一个角度位置,再继续转动某个角度又形成了一个角度位置,可以按照需要给盖体7定义出相对于端帽6的任意个角度位置。
盖体7顺着旋转方向A相对于端帽6旋转过程中,各抵推部70跟随盖体7转动,推动对应的夹持件 61向中柱40移动使若干夹持件61夹持中柱40。夹持件61设有背离中柱40的凸轮面62,盖体7顺着旋转方向A绕中柱40旋转过程中,各抵推部70沿着对应的夹持件61的凸轮面62滑动,并抵推凸轮面62 以推动对应的夹持件61向中柱40移动。盖体7顺着旋转方向A转动过程中,抵推部70依次滑过凸轮面 62上任意的一第一区域与一第二区域;当盖体7处于第一角度位置与第二角度位置之间的任一位置时,第二区域距离轴线B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一区域距离轴线B的垂直距离。盖体7处于第一角度位置时各抵推部 70分别贴靠在对应的夹持件61的凸轮面62的一第三区域,盖体7处于第二角度位置时各抵推部70分别贴靠在对应的夹持件61的凸轮面62的一第四区域,盖体7处于第一角度位置与第二角度位置之间的任一位置时第三区域距离盖体7的轴线B的垂直距离大于第四区域距离轴线B的垂直距离。凸轮面62上被抵推部70滑过的区域包括处于垂直于轴线B的一平面上的一个线区域,即线区域为所述平面与凸轮面62上被抵推部70滑过的区域相交得到的;盖体7位于第一角度位置时,线区域上抵推部70顺着所述旋转方向 A先滑过的点到轴线B的垂直距离小于抵推部70后滑过的点到轴线B的垂直距离;当盖体7处于第二角度位置时,线区域上抵推部70顺着所述旋转方向A先滑过的点到轴线B的垂直距离小于抵推部70后滑过的点到轴线B的垂直距离;当盖体7处于第一角度位置与第二角度位置之间的任一位置时,线区域上抵推部 70顺着所述旋转方向A先滑过的点到轴线B的垂直距离小于抵推部70后滑过的点到轴线B的垂直距离。
中柱40的外周面设有螺纹400,夹持件61设有对应中柱40螺纹400的筋条610,盖体7顺着旋转方向A绕中柱40旋转过程中,盖体7推动各夹持件61向中柱40移动使所述若干夹持件61夹持中柱40并且使筋条610嵌入中柱40的螺纹400。螺纹400为双头螺纹并包括第一螺纹401及绕中柱40轴线转180 度角后可与第一螺纹401重叠的第二螺纹402,夹持件61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夹持件61的筋条610 绕中柱40转180度角后可与另一个夹持件61的筋条610重合,所述两个夹持件61夹持中柱40后,其中一个夹持件61的筋条610对应嵌入于第一螺纹401,另一个夹持件61的筋条610对应嵌入于第二螺纹402;其中一个夹持件61绕中柱40转180度角后可与另一个夹持件61重合。中柱40设有螺纹部403、肩部404,螺纹400位于螺纹部403的外周面。本实用新型在中柱40被夹持件61锁定后,嵌入于中柱40螺纹的肋条610能够有效抑制夹持件61相对于中柱40上、下移动松脱,利于中柱40被夹持件61稳固的锁定。盖体7处于第一角度位置时,筋条嵌入于中柱40的螺纹,盖体7从第一角度位置逆着旋转方向A旋转至第二角度位置过程中,夹持件61向远离中柱40方向移动而解除对中柱40的夹持,盖体7从第一角度位置顺着旋转方向A转动时,盖体7带动端帽6及夹持件61顺着旋转方向A转动且夹持件61的筋条610沿着螺纹400爬升。盖体7从第一角度位置顺着旋转方向A转动时,凸块72抵推第一挡壁55而带动端帽6及夹持件61顺着旋转方向A转动。盖体7相对于端帽6顺着旋转方向A旋转过程中,盖体7推动夹持件61 向盖体7的旋转轴线移动。
盖体7顺着旋转方向A绕中柱40旋转过程中,各抵推部70跟随盖体7转动,各抵推部70沿着对应的夹持件61的凸轮面62滑动,并抵推凸轮面62以推动对应的夹持件61向中柱40移动。凸轮面62使得夹持件61类似凸轮一样工作。盖体7顺着旋转方向A绕中柱40旋转过程中,盖体7推动各夹持件61向螺纹部403移动使该些夹持件61抵压于螺纹部403的螺纹400以夹持螺纹部403。肩部404呈径向尺寸大于螺纹部403的筒形,螺纹部403自肩部404下端向下延伸。
夹持件61为一体连接于端帽6的悬伸臂,呈弯曲状,延伸方向垂直于轴线B。夹持件61包括自端帽 6一体延伸出的弹性部63及自弹性部63进一步延伸出的夹持部64,各夹持件61通过所设的夹持部64来夹持中柱40。盖体7逆着旋转方向A旋转过程中,各夹持部64在对应的弹性部63的弹力作用下向远离中柱40的方向移动,从而解除对中柱40的夹持。凸轮面62设于夹持部64,抵推部70借由弹性部63的变形来推动夹持部64向中柱40移动。夹持部64还设有背对凸轮面62的凹面65、变形口66,各夹持件61 夹持中柱40时凹面65抵压于中柱40,凹面65呈与中柱40的外廓相适应的弧形,优选为圆弧形。夹持部 64呈向远离轴线B方向凸出的弧形。变形口66位于凸轮面62与凹面65之间,用以减小夹持部64成型时的变形。夹持部64为凸轮的一部分,具有类似凸轮的效果,盖体7顺着旋转方向A旋转过程中,抵推部 70向中柱40或轴线B抵压夹持件61的幅度越来越大,使得夹持件61距离中柱40越来越近并最终夹持中柱40,凸轮面62上越是靠近所属的夹持件61的自由端的区域距离轴线B越远。
夹持件61还设有导引中柱40插入这些夹持件61之间的第三导引斜面68,第三导引斜面68相对于轴线B倾斜。第三导引斜面68位于夹持件61上侧,并设于相应的夹持部64。端帽6设有从其下侧向上凹陷的凹陷区域50、对应凹陷区域50的底板51、若干第一侧壁52、自各第一侧壁52弯折延伸出的挡板53、开口54、第一挡壁55、若干第二侧壁56、第一环形筋590。底板41与底板51间隔相对,第一侧壁52连接于底板41与挡板53之间。第一侧壁52自底板51向下延伸出,呈圆弧形;第二侧壁56自底板51向下延伸出,呈圆弧形;第一侧壁52、第二侧壁56围设在中柱40外围,第二侧壁56的内径大于第一侧壁52 的外径;第一挡壁55连接于底板51与挡板53之间,第一挡壁55垂直并一体连接于底板51。第一侧壁 52、第二侧壁56、挡板53、开口54、第一挡壁55、第一环形筋590位于凹陷区域50内,盖体7的外径小于凹陷区域50的内径,盖体7位于或部分位于凹陷区域50内。底板51于第一侧壁52的外围设有与各挡板53对应的贯通底板51的若干通口570,通口570与挡板53之间相间隔形成位于第一侧壁52外围的滑槽571,或者说底板51与挡板53之间相间隔形成位于第一侧壁52外围的滑槽571;第一侧壁52及挡板53分别构成滑槽571的一个槽壁。挡板53沿一直线的投影被对应的通口570沿前述直线的投影覆盖,前述直线平行于盖体7的旋转轴线,由于挡板53处在凹陷区域50,挡板53成型时脱模比较困难,通口 570的设置便于成型挡板53时沿轴线B脱模,使得挡板53成型变得容易;挡板53设有导引凸块72进入开口54的第一导引斜面530及导引凸块72脱出开口54的第二导引斜面(未图示),第一导引斜面530位于第二导引斜面的下侧并与第二导引斜面呈八字形;凸块72完全通过开口54后限位于开口54内侧,开口54的周向尺寸小于凸块72的周向尺寸;将盖体7拆离端帽6时,需要施加一定的外力,凸块72可在第二导引斜面导引下将开口54撑开一定幅度从而脱出开口54。本实施方式中,组装时凸块72可沿轴线B 卡入开口54,因此开口54对凸块72具有一定的保持力,利于凸块72在开口54位置时盖体7保持于端帽 6上;凸块72的两侧分别设有用以导引凸块72装入开口54的第六导引斜面720。挡板53与夹持件61位于第一侧壁52的相反两侧;挡板53自各第一侧壁52径向向外延伸。滑槽571沿着围绕轴线B的周向延伸,滑槽571呈弧形,挡板53垂直于轴线B。滑槽571及凸块72位于第一侧壁52的径向外侧。
夹持件61自第一侧壁52延伸出,进一步的,夹持件61自对应的第一侧壁52一体延伸出,第一侧壁 52呈圆弧形,夹持件61的弹性部63一体连接于第一侧壁52。第二侧壁56的外缘与挡板53的外缘处于同一圆周上(即两者外径相等)。各第一侧壁52与各第二侧壁56相交错分布,各挡板53与各第二侧壁56 相交错分布,各第二侧壁56的一端与各挡板53的一端之间相间隔形成所述开口54,第一挡壁55具有背离中柱40的第一侧缘551及位于第一侧缘551与中柱40之间的第二侧缘550,第一侧壁52自第二侧缘 550逆着旋转方向A延伸,第二侧壁56自第一侧缘551顺着旋转方向A延伸。第一挡壁55与开口54位于滑槽571的相反两端,凸块72限于第一挡壁55与开口54之间转动,从而限制了盖体7相对于端帽6的旋转角度。第一挡壁55与开口54位于挡板53的相反两端。第二侧壁56设有导引凸块72进入开口54的第五导引斜面560,第五导引斜面560与第一导引斜面530位于开口54的相反两侧,第五导引斜面560与第二导引斜面位于开口54的相反两侧。
盖体7设有盖板73、一体连接于盖板73外周的环形周壁71、自周壁71径向向内延伸的若干前述凸块72。安装盖体7时凸块72可沿着平行轴线B的方向由开口54进入滑槽571;凸块72位于滑槽571内时挡板53贴靠凸块72并位于凸块72与盖板73之间;周壁71的上端缘径向向外延伸形成有环形凸缘710,凸缘710设有向远离底板51方向凹陷的环形槽711,端孔60、各第一侧壁52、各通口570位于第一环形筋590所圈的区域内,第一环形筋590进入环形槽711内并向远离底板51方向抵压处于环形槽711内的密封圈8。第一环形筋590也可设于盖体7,相应的,环形槽711设于端帽6。端孔60为不规则形状,夹持件61沿轴线B的投影被端孔60沿轴线B的投影所覆盖,由于夹持件61处在凹陷区域50,夹持件61成型时脱模比较困难,如此设置端孔60不但供中柱40穿过,还具有便于成型夹持件61时脱模的作用,使得挡板53成型变得容易。盖体7顺着旋转方向A绕中柱40旋转过程中,凸块72可沿着滑槽571跟随盖体7转动,凸块72沿着滑槽571转动至第一挡壁55后进一步旋拧盖体7时,凸块72可抵推第一挡壁55 而带动端帽6及夹持件61转动,促使筋条610转动而沿着螺纹400爬升,筋条610沿着螺纹400爬升过程中,盖体7跟随着上移,挡板53向上抵推凸块72。挡板53用以止挡于凸块72一侧以防止盖体7脱离端帽6,进一步的,挡板53用以止挡于凸块72下侧以防止盖体7向下脱离端帽6。
环形周壁71与盖板73形成收容腔,抵推部70收容于收容腔并自盖板73一体向上延伸出,凸块72 收容于收容腔并自周壁71一体延伸出。抵推部70沿平行于轴线B的方向延伸,凸块72沿垂直于轴线B 的方向延伸。挡板53、第一侧壁52、第二侧壁56、夹持件61收容于收容腔。盖体7还设有若干加强筋 76,加强筋76连接于盖板73与抵推部70之间,加强筋76也连接于环形的周壁71与抵推部70之间。
抵推部70面向中柱40的一侧设有第一挡筋700,抵推部70设有用以抵压凸轮面62的抵压面701,抵压面701为与凸轮面62相匹配的曲面,第一挡筋700凸出于抵压面701,抵压面701可为圆弧形或非圆弧形,抵压面701优选为:抵压面701越是靠近对应的夹持件61的弹性部63的区域距离轴线B越近。筋条610沿着螺纹400爬升过程中,夹持件61向上抵推位于其上侧的第一挡筋700。
盖体7还设有位于夹持件61的下侧的第二挡筋702,夹持件61与第二挡筋702上下贴靠或具有一上下间隙,当夹持件61处于夹紧中柱40的状态时和/或当凸块72位于开口54内时,夹持件61与第二挡筋 702沿轴线B的投影部分重叠,从而,第二挡筋702止挡夹持件61而抑制夹持件61向下偏斜。第二挡筋702与夹持件61沿轴线B的间隙为0mm-3mm,优选为0.5mm或1mm。第二挡筋702连接于各抵推部70之间。第二挡筋702自盖板73沿平行轴线B的方向一体延伸出,并连接于抵推部70之间。螺纹部403进入第二挡筋702围成的空间内。
端帽6还设有若干导引件74及第二环形筋75。导引件74位于端帽6内侧并分布于端孔60外围,导引件74设有导引中柱40插入端孔60的第四导引斜面740。端孔60及各导引件74位于第二环形筋75圈定的范围内,各导引件74于第二环形筋75一体连接,第一侧壁52沿轴线B的投影被第二环形筋75沿轴线B的投影所覆盖,通口570也位于第二环形筋75的外围,第二环形筋75呈圆环形。通口570连通于滑槽571与过滤筒92的内部空间之间,过滤筒92具有收容过滤器支架4的收容空间921,收容空间921属于过滤筒92的内部空间,通口570连通于滑槽571与收容空间921之间,收容空间921与盖体7位于端帽6的相反两侧。
参图23至图29所示,对本实用新型吸尘器实施例二的盖体7及端帽6有所改进,改进部分主要体现为对盖体7、端帽6增加了一些特征,图23至图29中的盖体7及端帽6主要有以下变化:盖体7增加了指向箭头770、第一干涉部78、延伸部771;端帽6增加了第二挡壁94、第二干涉部95、第三干涉部96;也可以如此:第一干涉部78设于盖体7,且第二干涉部95、第三干涉部96设于端帽6。
指向箭头770不仅用于指示盖体7相对于端帽6的角度位置(比如lock位置、unlock位置),由于指向箭头770的径向两端(箭头端773与非箭头端774)在径向上皆超出于盖体7环形周壁71,更方便人手握住及施力去旋拧盖体7。
盖体7的旋转轴线即盖体7转动时所绕的中心轴线,是条虚拟的线,本实用新型中的径向可以认为是盖体7的径向,径向与盖体7的旋转轴线垂直并且相交,本实施方式中,轴线B为中柱40的中心线,也为盖体7的旋转轴线,也为过滤筒92的中心线。凸块72可沿着滑槽571限于第一挡壁55与第二挡壁94 之间转动,凸块72顺着旋转方向A转动至第一挡壁55后,第一挡壁55止挡凸块72以阻止盖体7顺着旋转方向A相对于端帽6继续转动,凸块72逆着旋转方向A转动至第二挡壁94后,第二挡壁94止挡凸块 72以阻止盖体7逆着旋转方向A相对于端帽6继续转动,第一挡壁55与第二挡壁94位于滑槽571的相反两端并在旋转方向A上相对。第一挡壁55、第二挡壁94分别连接于第一侧壁52与第二侧壁56之间,进一步的,第一挡壁55、第二挡壁94分别连接于第一侧壁52的一端与第二侧壁56的一端之间。各第一侧壁52、各第二侧壁56共同围绕盖体7的旋转轴线,各第一侧壁52与各第二侧壁56相交错分布,各第二挡壁94分别包括背离盖体7旋转轴线的第三侧缘940及位于第三侧缘940与盖体7旋转轴线之间的第四侧缘941,各第一侧壁52分别连接第二侧缘550与第四侧缘941,各第二侧壁56分别连接第一侧缘551 与第三侧缘940,各第一侧壁52分别自第二挡壁94的第四侧缘941顺着旋转方向A延伸,各第二侧壁56 分别自第二挡壁94第三侧缘940逆着旋转方向A延伸。第一侧壁52位于滑槽571径向内侧。
延伸部771延伸入通口570,盖体7相对于端帽6转动过程中,延伸部771跟随盖体7转动并且限于通口570的相反两端之间转动,如此设计,盖体7相对于端帽6的转动受到一定的限制。收容空间921与盖体7位于端帽6的相反两侧。延伸部771一体连接于凸块72,延伸部771由凸块72上侧向上延伸。延伸部771自凸块72向靠近收容空间921的方向延伸,延伸部771平行于盖体7的旋转轴线。通口570呈圆弧形。凸块72设有相反的第一侧与第二侧,挡板53用以止挡于凸块72的第一侧以防止盖体7脱离端帽6,延伸部771自凸块72的第二侧向远离挡板53的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凸块72的第一侧为下侧,凸块72的第二侧为上侧。安装盖体7于端帽6时,凸块72由开口54进入滑槽571且延伸部771依次经过由开口54、滑槽571而进入通口570。延伸部771的端部设有第七导引斜面772,用以安装盖体7于端帽 6时导引延伸部771进入通口570。
通口570具有圆弧形的外侧边572,延伸部771位于外侧边572径向内侧,延伸部771在通口570的相反两端之间的任意的位置时,延伸部771与外侧边572接触或径向向外移动一第一距离即可与外侧边572 接触,第一距离为0mm-1.2mm,第一距离优选为0.2mm、0.4mm、0.6mm,如此设计,在径向上延伸部771 距离通口570的外侧边572保持接触或距离很近,延伸部771稍微径向向外偏就会被通口570外侧边572 止挡,从而可以抑制盖体7径向的过度偏移。径向向外移动延伸部771是为了方便、准确描述延伸部771 与外侧边572间的特定间距,是出于描述的需要,并非真的一定要径向向外移动延伸部771。通口570还具有与外侧边572径向相对的圆弧形的内侧边(未标号),延伸部771位于内侧边径向外侧,延伸部771 在通口570的相反两端之间的任意的位置时,延伸部771径向向内移动一第二距离即可与内侧边接触,第二距离大于第一距离。第二距离为1.3mm-3.1mm,第二距离优选为1.8mm、2mm、2.5mm。通口570的内侧边已经与第一侧壁52的外表面无缝连接在一起,内侧边构成第一侧壁52的外侧面的一部分。以上为利用外侧边限制抑制盖体7径向的过度偏移,也可利用内侧边与延伸部771来限制抑制盖体7径向的过度偏移:将延伸部771与内侧边的距离设定的很小,使得延伸部771跟随盖体7转动过程中,延伸部771贴靠内侧边或与内侧边存在的第二距离为0mm-1.2mm。盖体7可以设置若干延伸部771,用来共同限制抑制盖体7 径向的过度偏移,各延伸部771分别延伸入对应的通口570,各延伸部771与盖体7的旋转轴线的间距相同,各延伸部771在围绕盖体7的旋转轴线的一圆周上均匀分布,其中一个延伸部771与另一个延伸部771 在盖体7的旋转轴线的相反两侧。通口570具有在盖体7的旋转方向A上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盖体7 相对于端帽6转动过程中,延伸部771限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转动。第一挡壁55位于通口570的第一端,通口570的第二端在旋转方向A上位于第一挡壁55与第二挡壁94之间。
盖体7还具有相对于端帽6的第一干涉位置(参图16)、第二干涉位置(参图18),本实用新型的干涉位置是盖体7转动过程中与端帽6发生干涉的位置,盖体7处于第一角度位置时,若干夹持件61夹持中柱40,盖体7处于第二角度位置时,若干夹持件61未夹持中柱40,盖体7从第二角度位置顺着旋转方向A旋转至第一角度位置过程中,盖体7推动若干夹持件61向中柱40移动使若干夹持件61夹持中柱40,盖体7可从第一角度位置逆着旋转方向A依次经过第一干涉位置、第二干涉位置而旋转至第二角度位置,盖体7可从第二角度位置顺着旋转方向A依次经过第二干涉位置、第一干涉位置而旋转至第一角度位置,盖体7旋转过程中经过第一干涉位置时,盖体7与端帽6发生干涉,盖体7旋转过程中经过第二干涉位置时,盖体7与端帽6发生干涉。如此设计,在盖体7相对于端帽6的正常转动过程中,在适当的位置通过盖体7与端帽6发生干涉,起到提示作用,能够提醒操作者盖体7已经或者将要转到何种位置,提升用户体验。盖体7相对于端帽6在第一干涉位置、第二干涉位置之间旋转过程中,盖体7没有经过其他的干涉位置从而相对于端帽6较为顺畅的旋转。盖体7经过第一干涉位置时,若干夹持件61处于夹持中柱40的状态,盖体7经过第二干涉位置时,若干夹持件61未夹持中柱40。
盖体7与端帽6之一设有第一干涉部78,盖体7与端帽6之另一设有第二干涉部95、第三干涉部96,盖体7经过第一干涉位置时,第一干涉部78与第二干涉部95干涉,盖体7经过第二干涉位置时,第一干涉部78与第三干涉部96干涉。进一步的,第一干涉部78设于盖体7且自盖板73一体延伸出,第一干涉部78向靠近收容空间921的方向延伸,第二干涉部95、第三干涉部96分别为设于端帽6的凸起,第二干涉部95、第三干涉部96分别一体连接于底板41并凸出于底板41。
第一干涉部78设有第一导引面780、第二导引面781,盖体7逆着旋转方向A经过第一干涉位置时,第一导引面780与第二干涉部95发生干涉,盖体7顺着旋转方向A经过第一干涉位置时,第二导引面781 与第二干涉部95发生干涉,盖体7逆着旋转方向A经过第二干涉位置时,第一导引面780与第三干涉部 96发生干涉,盖体7顺着旋转方向A经过第二干涉位置时,第二导引面781与第三干涉部96发生干涉。第一导引面780与第二导引面781构成八字形。第二干涉部95设有第三导引面950、第四导引面951,第三干涉部96设有第五导引面960、第六导引面961。盖体7逆着旋转方向A经过第一干涉位置时,第三导引面950与第一干涉部78发生干涉,具体而言,第三导引面950与第一干涉部78的第一导引面780发生干涉;盖体7顺着旋转方向A经过第一干涉位置时,第四导引面951与第一干涉部78发生干涉,具体而言,第四导引面951与第一干涉部78的第二导引面781发生干涉;盖体7逆着旋转方向A经过第二干涉位置时,第五导引面960与第一干涉部78发生干涉,具体而言,第五导引面960与第一干涉部78的第一导引面780发生干涉;盖体7顺着旋转方向A经过第二干涉位置时,第六导引面961与第一干涉部78发生干涉,具体而言,第六导引面961与第一干涉部78的第二导引面781发生干涉。第三导引面950与第四导引面951构成八字形,第五导引面960与第六导引面961构成八字形。第二干涉部95与其中一个第一侧壁52一体连接,第三干涉部96与其中一个第二侧壁56一体连接,进一步的,第二干涉部95与其中一个第一侧壁52的内侧面一体连接,第三干涉部96与其中一个第二侧壁56的内侧面一体连接。第一侧壁52所在的圆与第二侧壁56所在的圆共轴,第一侧壁52的直径大于第二侧壁56的直径。其中一个抵推部70与第一干涉部78并列设置,并与第一干涉部78之间连接有加强筋782,第一干涉部78呈平行于盖体7的旋转轴线的柱状。第一导引面780、第二导引面781、第三导引面950、第四导引面951、第五导引面960、第六导引面961分别垂直于底板41,第一导引面780、第二导引面781、第三导引面950、第四导引面951、第五导引面960、第六导引面961分别平行于底板盖体7的旋转轴线。
盖体7旋转过程中经过第一干涉位置时,旋拧盖体7所需要的力非连续性增大,盖体7旋转过程中经过第二干涉位置时,旋拧盖体7所需要的力也非连续性增大,非连续性增大即所需要的力不是平缓变化,也不是保持不变,而是跳跃性的增大。第一角度位置与第一干涉位置之间的旋转角度差值为0.01度到19 度(即盖体7从第一角度位置旋转0.01度到19度即可到达第一干涉位置,反之亦然),优选为0.1度、 0.9度、2度、5度,第二角度位置与第二干涉位置之间的旋转角度差值为0.01度到19度,优选为0.1度、 0.9度、2度、5度,第一角度位置与第二角度位置之间的旋转角度差值为50度到100度,优选为53度、 60度、68度、70度。第一角度位置与第一干涉位置之间的旋转角度差值非常小,使得盖体7顺着旋转方向A刚一经过第一干涉位置即进入第一角度位置,进一步的,盖体7顺着旋转方向A经过第一干涉位置后即为进入到第一角度位置,如此设计则第一干涉位置与第一角度位置是紧密衔接的;第二角度位置与第二干涉位置之间的旋转角度差值非常小,使得盖体7逆着旋转方向A刚一经过第二干涉位置即进入第二角度位置,进一步的,盖体7逆着旋转方向A经过第二干涉位置后即为进入到第二角度位置,如此设计则第二干涉位置与第二角度位置是紧密衔接的。第一干涉位置的存在使得盖体能够不易脱出第一角度位置,从而利于盖体7保持于第一角度位置,第二干涉位置的存在使得盖体能够不易脱出第二角度位置,从而利于盖体7保持于第二角度位置。盖体7旋转过程中经过第一干涉位置时,因盖体7与端帽6发生干涉而产生较为明显的干涉摩擦的声音,盖体7旋转过程中经过第二干涉位置时,因盖体7与端帽6发生干涉而产生较为明显的干涉摩擦的声音,以上声音也能起到提示作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此设置:盖体7设有第一干涉部、第二干涉部,端帽6设有第三干涉部、第四干涉部,盖体7经过第一干涉位置时,第一干涉部与第三干涉部干涉,盖体7经过第二干涉位置时,第二干涉部与第四干涉部干涉。
第一挡壁55与第二挡壁94位于滑槽571的相反两端,第一挡壁55与第二挡壁94在旋转方向A上相对,凸块72可沿着滑槽571限于第一挡壁55与第二挡壁94之间转动,凸块72顺着旋转方向A转动至第一挡壁55后,第一挡壁55止挡凸块72以阻止盖体7顺着旋转方向A相对于端帽6继续转动,凸块72逆着旋转方向A转动至第二挡壁94后,第二挡壁94止挡凸块72以阻止盖体7逆着旋转方向A相对于端帽6 继续转动,通过第一挡壁55与第二挡壁94,有效限定了盖体7相对于端帽6的转动范围,利于避免用户过多圈数的旋拧盖体7,提升用户体验。端帽6具有若干第一挡壁55、若干第二挡壁94,第一侧壁52连接于第一挡壁55与第二挡壁94之间。第一侧壁52、第一挡壁55、第二挡壁94分别一体连接于底板41,第一侧壁52、第一挡壁55、第二挡壁94、挡板53位于底板41的一侧,收容空间921位于底板41的相反另一侧。第一侧壁52、第一挡壁55、第二挡壁94分别垂直于底板41,挡板53平行于底板41。凸块72 从第一挡壁55转动至第二挡壁94所转过的角度为75度至105度,优选为90度。图23中环形槽711’开设于端帽6,环形周壁71的第三环形筋712进入环形槽711’,并抵顶在环形槽711’中的密封圈8;环形周壁71的第三环形筋712与第四环形筋713之间形成第二环形槽714,端帽6的第五环形筋715保持于第二环形槽714中。环形周壁71、第三环形筋712、环形槽711’、第四环形筋713、第二环形槽714、第五环形筋715分别呈以盖体7的旋转轴线为中心轴线的圆环形。

Claims (10)

1.一种吸尘器,包括机头、尘桶,所述机头安装于尘桶上端,所述机头包括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头还包括电接插件、可遮盖所述电接插件的翻盖,所述翻盖位于机头的外部,所述翻盖与外壳转动连接,所述翻盖可从一第一位置翻转到一第二位置及从所述第二位置翻转到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翻盖在第一位置时处于关闭状态而遮盖所述电接插件,所述翻盖在第二位置时所述电接插件暴露出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翻盖设有用以翻转翻盖的把手部,所述把手部凸出于翻盖,所述把手部形成有供人的手指进入以便施力于把手部以转动翻盖的操作口,所述翻盖可从第一位置向上朝向第二位置翻转,所述翻盖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操作口朝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翻盖包括第一转动连接部,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与外壳转动连接,所述把手部与第一转动连接部位于翻盖的相反两侧,所述操作口背向第一转动连接部;尘桶设有灰尘吸入端口件,所述翻盖在第一位置时,所述操作口向下朝向灰尘吸入端口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设有限位开口,翻盖设有悬臂,翻盖处于第一位置时悬臂插入于限位开口,悬臂设有用以抑制悬臂脱出限位开口的凸起部;凸起部位于悬臂末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翻盖设有用以翻转翻盖的把手部,所述把手部隆起于翻盖,所述悬臂自把手部一体延伸出,所述悬臂至少部分收容于把手部内;所述翻盖还包括第一转动连接部,所述外壳还设有第二转动连接部,第一转动连接部与第二转动连接部之一设有转轴,第一转动连接部与第二转动连接部之另一设有容纳转轴的转轴槽,电接插件位于第一转动连接部与限位开口之间;所述翻盖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电接插件位于悬臂与第一转动连接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翻盖设有用以翻转翻盖的把手部,所述翻盖包括主板部、第一侧板、位于主板部相反两侧的第二侧板与第三侧板,第一侧板连接于第二侧板与第三侧板之间,第一侧板与主板部一体连接,把手部自主板部隆起而凸出于主板部;电接插件设有插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外壳设有第一收容槽、第二收容槽,第一收容槽与第二收容槽分别呈长条形,第二侧板包括第一边缘,第三侧板包括第二边缘,第一边缘与第二边缘分别呈长形,翻盖在第一位置时,第一边缘嵌入于第一收容槽且第二边缘嵌入于第二收容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翻盖还包括第一转动连接部,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与第一侧板一体连接,所述外壳还设有第三收容槽、第四收容槽、第二转动连接部,第二转动连接部位于第三收容槽与第四收容槽之间,第一侧板包括第三边缘、第四边缘,第一转动连接部位于第三边缘与第四边缘之间,第一转动连接部与第二转动连接部转动连接,第一转动连接部与第二转动连接部之一设有转轴,第一转动连接部与第二转动连接部之另一设有容纳转轴的转轴槽,翻盖在第一位置时,第三边缘嵌入于第三收容槽且第四边缘嵌入于第四收容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翻盖可从第一位置向上朝向第二位置翻转,所述翻盖包括第一转动连接部,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与外壳转动连接,第一转动连接部设有第五干涉部,第五干涉部可与外壳干涉以促使所述翻盖保持在第二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翻盖还包括第一转动连接部,所述第一转动连接部与外壳转动连接,第一转动连接部设有对应转轴的转轴槽、安装槽,安装槽与转轴槽相通,安装槽设在转轴槽的周向上,所述外壳还设有转轴、止挡部,转轴由安装槽装入转轴槽,止挡部一体连接于转轴,止挡部容纳于安装槽,安装槽具有在转轴槽周向上相反的第三端与第四端,翻盖相对于外壳翻转时,所述止挡部相对于翻盖限于安装槽中转动,所述翻盖从第一位置翻转到一第三位置过程中经过第二位置,当所述翻盖从第二位置翻转到第三位置时,止挡部止挡于转轴槽的第三端以阻止翻盖继续翻转。
CN201920473371.XU 2018-04-10 2019-04-09 吸尘器 Active CN21007755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041919 2018-04-10
CN2018205041590 2018-04-10
CN201820504156 2018-04-10
CN2018205041567 2018-04-10
CN201820504159 2018-04-10
CN201820504191 2018-04-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77551U true CN210077551U (zh) 2020-02-18

Family

ID=69473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73371.XU Active CN210077551U (zh) 2018-04-10 2019-04-09 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7755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00839A1 (zh) * 2020-06-29 2022-01-06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吸尘器
WO2022077556A1 (zh) * 2020-10-16 2022-04-21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尘桶及吸尘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00839A1 (zh) * 2020-06-29 2022-01-06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吸尘器
WO2022077556A1 (zh) * 2020-10-16 2022-04-21 天佑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尘桶及吸尘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15023B (zh) 吸尘器及过滤组件
CN210077551U (zh) 吸尘器
CA2989846C (en) Filter assembly, filter device and dust collector
CN110582220B (zh) 吸尘器
KR101532539B1 (ko) 립스틱 용기
FI86592C (fi) Dammsugare.
KR100437363B1 (ko)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의 오물수거통 고정장치
CN106361223A (zh) 一种吸尘器
CN108606721B (zh) 一种吸尘器及过滤组件
CN216256946U (zh) 一种箱体及清洁设备
CN212698720U (zh) 尘杯组件以及吸尘器
CN106859499B (zh) 一种吸尘器
CN211484101U (zh) 一种多位回转存取装置及烹饪机
KR102293113B1 (ko) 음료 용기의 폐쇄 장치
CN215273500U (zh) 开盖结构及冲牙器
CN217055346U (zh) 一种尿素箱防尘罩及尿素箱
CN218322998U (zh) 一种弹跳芯机构和去水器
CN219460966U (zh) 一种使用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
TW201412279A (zh) 具有對準中心手段用於將拖把離心脫水的裝置
CN211270296U (zh) 一种食品加工机
CN211372672U (zh) 便携易拆装式水箱
CN215251863U (zh) 一种盖体及用水设备
CN212315583U (zh) 一种净水器滤芯的锁紧装置
CN219270733U (zh) 料理机
CN218899181U (zh) 一种接水盘可升降的开水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