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69580U - 发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69580U
CN210069580U CN201920720854.5U CN201920720854U CN210069580U CN 210069580 U CN210069580 U CN 210069580U CN 201920720854 U CN201920720854 U CN 201920720854U CN 210069580 U CN210069580 U CN 2100695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device
partition
emitt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2085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旭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nergy Full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nergy Full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ergy Full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Energy Full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2085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695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695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695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发光装置,其包含壳体、数个第一发光组件及数个导光组件。壳体的第一侧的一侧边延伸出与该第一侧平行的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具有数个固定孔。第一发光组件设置在第一侧上,用来发光。每一导光组件的一端穿过第一隔板之每一固定孔并与每一第一发光组件相连接,以导通第一发光组件所发出的光线。发光机壳另包含从壳体的第一侧的另一侧边延伸出的第二隔板,第二隔板与第一侧平行且相较于第一隔板更靠近第一侧。第二隔板具有数个夹持孔,用来夹持导光组件。

Description

发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发光装置,尤指一种用于电子装置的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产品越来越重视外形的设计,进而有利用光学组件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来增加产品吸引力的需求。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 的应用大致可分为显示功能与照明功能,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于视觉上的需求,目前LED已被广泛运用在各种用途上。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是透过在一侧具有透明盖板的壳体中装设发光组件及导光组件来提供发光的视觉效果,其中该壳体具有与其一体成形的固定组件,用来固定发光组件及导光组件。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可提供电子产品发光的视觉效果,来增加电子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装置,该发光装置是透过在一侧具有透明盖板的壳体中装设发光组件及导光组件,来产生发光的视觉效果,其中该壳体具有与其一体成形的固定组件,用来固定发光组件及导光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其包含一壳体、一第一发光组件及一导光组件。该壳体包含从其第一侧的一侧边延伸出的一第一隔板。该第一隔板与该第一侧平行。该第一隔板具有一固定孔。该第一发光组件设置在该第一侧上,用来发光。该导光组件的一端穿过该第一隔板的固定孔并与该第一发光组件相连接,以导通该第一发光组件所发出的光线。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壳体进一步包含从该第一侧的另一侧边延伸出的一第二隔板,该第二隔板与该第一侧平行且相较于该第一隔板更靠近该第一侧,该第二隔板具有一夹持孔,该夹持孔是用来夹持该导光组件。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壳体的第一侧进一步包含一第一支撑部,用于抵住该第一发光组件,使该第一发光组件夹于该第一支撑部与该第二隔板之间。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进一步包含一电路板。该电路板设置于该第一侧上,该第一发光组件设置于该电路板上。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进一步包含一线缆。该线缆连接至该第一发光组件之电路板,用来传递电源及该第一发光组件的驱动信号。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进一步包含一连接器。该连接器设置于该线缆的末端,用来连接到产生该电源及该第一发光组件的驱动信号的一电子装置。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壳体进一步包含从其第二侧的一侧边延伸出的一第三隔板,该第二侧为该第一侧的对侧,该第三隔板与该第二侧平行,该第三隔板具有一固定孔,该固定孔是用于固定该导光组件的另一端。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壳体进一步包含从该第二侧的另一侧边延伸出的一第四隔板,该第四隔板与该第二侧平行且相较于该第三隔板更靠近该第二侧,该第四隔板具有一夹持孔,该夹持孔是用来夹持该导光组件。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进一步包含一第二发光组件,设置于该壳体的第二侧并与该导光组件的另一端相连接,用来增加该导光组件的亮度。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壳体的第二侧进一步包含一第二支撑部,用于抵住该第二发光组件,使该第二发光组件夹于该第二支撑部与该第四隔板之间。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进一步包含一透明盖板,其设置于该壳体的一开口侧。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透明盖板的材质为玻璃或压克力。
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其包含一壳体、一第一盖体、一第一发光组件及一导光组件。该壳体的第一侧具有一第一底座及一第一固定部。该第一固定部及该第一底座与该壳体是一体成型的。该第一固定部具有一沟槽及一凹槽,该第一盖体具有一凹槽及一止挡部,当该第一盖体设置于该壳体的第一底座上时,该第一盖体的止挡部与该第一固定部的沟槽形成一第一收容空间,该第一盖体的凹槽与该第一固定部的凹槽形成一第一固定孔。该第一发光组件设置于该第一收容空间内,用来发光。该导光组件的一端穿过该第一固定孔并与该第一发光组件相连接,用来导通该第一发光组件所发出的光线。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该第一固定部及该第一盖体进一步包含一凸块,该凸块朝该第一固定部的凹槽及该第一盖体的凹槽的内侧突起,用来增加对该导光组件的保持力。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进一步包含一第二底座、一第二固定部、一第二盖体及一第二发光组件。该第二底座及该二固定部设置于该壳体的第二侧,该第二侧在该第一侧的对侧,该第二固定部与及该第二底座与该壳体是一体成型的。该第二固定部具有一沟槽及一凹槽,该第二盖体具有一凹槽及一止挡部,当该第二盖体设置于该壳体的第二底座上时,该第二盖体的沟槽与该第二固定部的沟槽形成一第二收容空间,该第二盖体的凹槽与该第二固定部的凹槽形成一第二固定孔,该第二固定孔是用来收容该导光组件的另一端。该第二发光组件设置于该第二收容空间内,与该导光组件的另一端相连接,用来增加该导光组件的亮度。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该第二固定部及该第二盖体进一步包含一凸块,该凸块朝该第二固定部的凹槽及该第二盖体的凹槽的内侧突起,用来增加对该导光组件的保持力。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进一步包含一电路板,该电路板收容于该第一收容空间中,该第一发光组件设置于该电路板上。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进一步包含一线缆,连接至该电路板,用来传递一电源及该第一发光组件的驱动信号。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进一步包含一连接器,设置于该线缆的末端,用来连接到产生该电源及该第一发光组件的驱动信号的一电子装置。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进一步包含一透明盖板,其设置于该壳体的一开口侧。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该透明盖板的材质为玻璃或压克力。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是透过在一侧具有透明盖板的壳体中装设发光组件及导光组件,来提供发光的视觉效果。其中,该壳体具有与其一体成形的固定组件,用来固定发光组件及导光组件。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可用于增加电子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分解图。
图1B为图1A从相反视角观看的发光装置的分解图。
图2为图1A之发光组件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图3之XY平面的立体剖面图。
图5为图3之YZ平面的立体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分解图。
图7为图6之发光组件的立体图。
图8为图6之壳体的立体剖面图。
图9为图6之盖体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立体图。
图11为图10的立体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成的具体功能、目的,列举较具体的实施例,继以图式、图号详细说明如后。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实用新型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水平」、「垂直」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第1A、1B图和第2-5图。图1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分解图。图2为图1A之发光组件120及130的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100的立体图。图4为图3之XY平面的立体剖面图。图5为图3之YZ平面的立体剖面图。发光装置100包含壳体110、第一发光组件 120、第二发光组件130、数个导光组件140及透明盖板150。第一发光组件120 包含数个第一发光组件121、电路板122、线缆123及连接器124。第二发光组件130包含数个第二发光组件131、电路板132、线缆133及连接器134。第一发光组件121及第二发光组件131分别设置于电路板122及132上,用来发光。第一发光组件121及第二发光组件131可为发光二极管(LED)。电路板122及132 分别与线缆123及133相连接。线缆123是用于传递电源及第一发光组件121的驱动信号,线缆133是用于传递电源及第二发光组件131的驱动信号。在线缆 123及133的末端分别设有连接器124及134,用于连接至产生电源及第一发光组件121与第二发光组件131的驱动信号的电子装置(未图标)。该电子装置通过连接器124和134以及线缆123和133传递电源及驱动信号来驱动第一发光组件 121和第二发光组件131发出光。可藉由电源和驱动信号控制第一发光组件121 和第二发光组件131所发出的光的颜色、亮度、闪烁速率和开关时间。第一发光组件121和第二发光组件131的发光时序是同步的。
壳体110的第一侧111突起数个第一支撑部160,并且从第一侧111的一侧边延伸出第一隔板161,以及从第一侧111的另一侧边延伸出第二隔板162。第一侧111之第一支撑部160、第一隔板161及第二隔板162,与壳体110为一体成形。第一隔板161及第二隔板162皆与第一侧111平行,但第二隔板162相较于第一隔板161更靠近第一侧111。第一隔板161具有数个固定孔163,用来固定导光组件140。第二隔板162具有数个夹持孔164,用来夹持导光组件140。第一支撑部160是用来抵住设置于电路板122上的第一发光组件121,使第一发光组件121及电路板122夹于第一支撑部111与第二隔板162之间。壳体110的第二侧 112突起数个第二支撑部165,并且从第二侧112的一侧边延伸出第三隔板166,以及从另一侧边延伸出第四隔板167。第二侧112为第一侧111的对侧。第二侧 112之第二支撑部165、第三隔板166及第四隔板167,与壳体110为一体成形。第三隔板166及第四隔板167皆与第二侧112平行,但第四隔板167相较于第三隔板166更靠近第一侧112。第三隔板166具有数个固定孔168,用来固定导光组件140。第四隔板167具有数个夹持孔169,用来夹持导光组件140。第二支撑部165是用来抵住设置于电路板132上的第二发光组件131,使第二发光组件 131及电路板132夹于第二支撑部165与第四隔板167之间。导光组件140的一端穿过第一隔板161的固定孔163及第二隔板162之夹持孔164,并与第一发光组件121相连接,以导通第一发光组件121所发出的光线。导光组件140的另一端穿过第二隔板166的固定孔168及第四隔板167之夹持孔169,并与第二发光组件131相连接,以导通第二发光组件131所发出的光线。壳体110设有数个螺孔 113,透明盖板150设有数个开孔151。可藉由螺丝(未图示)穿过透明盖板150之开孔151与相对应的壳体110之螺孔113,将透明盖板150及壳体110固锁于电子产品(未图标)上。透明盖板150的材质可为玻璃或压克力。
请参阅第6-10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200的分解图。图7为图6之发光组件240及250的立体图。图8为图6之壳体210的立体剖面图。图9为图6之盖体220及230的立体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发光装置200的立体图。图11为图10之立体剖面图。发光装置200包含壳体 210、第一盖体230、第二盖体240、第一发光组件250、第二发光组件260、数个导光组件270及透明盖板280。第一发光组件250包含数个第一发光组件251、电路板252、线缆253及连接器254。第二发光组件260包含数个第二发光组件261、电路板262、线缆263及连接器264。第一发光组件251及第二发光组件261 分别设置于电路板252及262上,用来发光。第一发光组件251及第二发光组件 261可为发光二极管(LED)。电路板252及262分别与线缆253及263相连接。线缆253是用于传递电源及第一发光组件251的驱动信号,线缆263是用于传递电源及第二发光组件261的驱动信号。在线缆253及263的末端分别设有连接器 254及264,用于连接至产生电源及第一发光组件251与第二发光组件261的驱动信号的电子装置(未图标)。该电子装置通过连接器254和264以及线缆253和 263传递电源及驱动信号来驱动第一发光组件251和第二发光组件261发出光。可藉由电源和驱动信号控制第一发光组件251和第二发光组件261所发出的光的颜色、亮度、闪烁速率和开关时间。第一发光组件251和第二发光组件261 的发光时序是同步的。
壳体210的第一侧211具有第一底座212及第一固定部213,第一底座212及第一固定部213与壳体210是一体成型的。第一底座212可为实体结构。较佳地,第一底座212具有空心结构,以有效减轻壳体210的重量。第一固定部213具有沟槽214及数个凹槽215。第一盖体230具有止挡部231及数个凹槽232。第一盖体230的止挡部231与第一固定部213的沟槽214可为双阶梯形。当第一盖体230 设置于壳体210的第一底座212上时,第一盖体230的止挡部231与第一固定部 213的沟槽214形成第一收容空间217,用以收容电路板250及设置于电路板250 上的第一发光组件251,且第一盖体230的凹槽232与第一固定部213的凹槽215 形成第一固定孔218,用以固定导光组件270。
壳体210的第二侧221具有第二底座222及第二固定部223,第二底座222及第二固定部223与壳体210是一体成型的。第二侧221在第一侧211的对侧。第二底座222可为实体结构。较佳地,第二底座222具有空心结构,以有效减轻壳体210的重量。第二固定部223具有沟槽224及数个凹槽225。第二盖体240具有止挡部241及数个凹槽242。第二盖体240的止挡部241与第二固定部223的沟槽224可为双阶梯形。当第二盖体240设置于壳体210的第二底座222上时,第二盖体240的止挡部241与第二固定部223的沟槽224形成第二收容空间227,用以收容电路板260及设置于电路板260上的第二发光组件261,且第二盖体240 的凹槽242与第二固定部223的凹槽225形成第二固定孔228,用以固定导光组件270。第一固定部213、第二固定部223、第一盖体230及第二盖体240分别包含数个凸块216、226、233及243,该等凸块216朝第一固定部213的凹槽215、第二固定部223的凹槽225、第一盖体230的凹槽232及第二盖体240的凹槽242 的内侧突起,用来增加对导光组件270的保持力。导光组件270的一端穿过第一固定孔218并与第一发光组件251相连接,以导通第一发光组件251所发出的光线。导光组件270的另一端穿过第二固定孔228并与第二发光组件261相连接,以导通第二发光组件261所发出的光线。壳体210设有数个螺孔219,透明盖板280设有数个开孔281。可藉由螺丝(未图示)穿过透明盖板280之开孔281与相对应的壳体210之螺孔219,将透明盖板280及壳体210固锁于电子产品(未图标)上。透明盖板280的材质可为玻璃或压克力。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100是透过在一开口侧具有透明盖板150的壳体110中装设第一发光组件120、第二发光组件130及导光组件 140,来提供发光的视觉效果。壳体110具有与其一体成形的第一支撑部160、第二支撑部165、第一隔板161、第二隔板162、第三隔板166及第四隔板167,用以固定第一发光组件120、第二发光组件130及导光组件140。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200是透过在一开口侧具有透明盖板280的壳体210中装设第一发光组件250、第二发光组件260及导光组件270,并以第一盖体230及第二盖体240 加以固定,来提供发光的视觉效果。壳体210具有与其一体成形的第一底座 212、第二底座222、第一固定部213及第二固定部223,其等与第一盖体230及第二盖体240一起用以固定第一发光组件250、第二发光组件260及导光组件 270。本实用新型的发光装置100及200可发出光线,用来增加电子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用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该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20)

1.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壳体,其包含从其第一侧的一侧边延伸出的一第一隔板,该第一隔板与该第一侧平行,该第一隔板具有一固定孔;
一第一发光组件,其设置在该第一侧上,用来发光;以及
一导光组件,其一端穿过该第一隔板的固定孔并与该第一发光组件相连接,用来导通该第一发光组件所发出的光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进一步包含从该第一侧的另一侧边延伸出的一第二隔板,该第二隔板与该第一侧平行且相较于该第一隔板更靠近该第一侧,该第二隔板具有一夹持孔,该夹持孔是用来夹持该导光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的第一侧进一步包含一第一支撑部,用于抵住该第一发光组件,使该第一发光组件夹于该第一支撑部与该第二隔板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含一电路板,该电路板设置于该第一侧上,该第一发光组件设置于该电路板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含一线缆,连接至该电路板,用来传递一电源及该第一发光组件的驱动信号。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含一连接器,设置于该线缆的末端,用来连接到产生该电源及该第一发光组件的驱动信号的一电子装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进一步包含从其第二侧的一侧边延伸出的一第三隔板,该第二侧为该第一侧的对侧,该第三隔板与该第二侧平行,该第三隔板具有一固定孔,该固定孔是用于固定该导光组件的另一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进一步包含从该第二侧的另一侧边延伸出的一第四隔板,该第四隔板与该第二侧平行且相较于该第三隔板更靠近该第二侧,该第四隔板具有一夹持孔,该夹持孔是用来夹持该导光组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含一第二发光组件,设置于该壳体的第二侧并与该导光组件的另一端相连接,用来增加该导光组件的亮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的第二侧进一步包含一第二支撑部,用于抵住该第二发光组件,使该第二发光组件夹于该第二支撑部与该第四隔板之间。
11.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壳体,其第一侧具有一第一底座及一第一固定部,该第一固定部及该第一底座与该壳体是一体成型的,该第一固定部具有一沟槽及一凹槽;
一第一盖体,其具有一止挡部及一凹槽;当该第一盖体设置于该壳体的第一底座上时,该第一盖体止挡部与该第一固定部的沟槽形成一第一收容空间,该第一盖体的凹槽与该第一固定部的凹槽形成一第一固定孔;
一第一发光组件,其设置于该第一收容空间内,用来发光;以及
一导光组件,其一端穿过该第一固定孔并与该第一发光组件相连接,用来导通该第一发光组件所发出的光线。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固定部及该第一盖体进一步包含一凸块,该凸块朝该第一固定部的凹槽及该第一盖体的凹槽的内侧突起,用来增加对该导光组件的保持力。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含:
一第二底座及一第二固定部,其等设置于该壳体的第二侧,该第二侧在该第一侧的对侧,该第二固定部与及该第二底座与该壳体是一体成型的,该第二固定部具有一沟槽及一凹槽;以及
一第二盖体,其具有一止挡部及一凹槽;当该第二盖体设置于该壳体的第二底座上时,该第二盖体的止挡部与该第二固定部的沟槽形成一第二收容空间,该第二盖体的凹槽与该第二固定部的凹槽形成一第二固定孔,该第二固定孔是用来收容该导光组件的另一端。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固定部及该第二盖体进一步包含一凸块,该凸块朝该第二固定部的凹槽及该第二盖体的凹槽的内侧突起,用来增加对该导光组件的保持力。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含一电路板,该电路板收容于该第一收容空间中,该第一发光组件设置于该电路板上。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含一线缆,连接至该电路板,用来传递一电源及该第一发光组件的驱动信号。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含一连接器,设置于该线缆的末端,用来连接到产生该电源及该第一发光组件的驱动信号的一电子装置。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含一第二发光组件,其设置于该第二收容空间内,与该导光组件的另一端相连接,用来增加该导光组件的亮度。
19.如权利要求11-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含一透明盖板,设置于该壳体的一开口侧。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透明盖板的材质为玻璃或压克力。
CN201920720854.5U 2019-05-20 2019-05-20 发光装置 Active CN2100695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20854.5U CN210069580U (zh) 2019-05-20 2019-05-20 发光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20854.5U CN210069580U (zh) 2019-05-20 2019-05-20 发光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69580U true CN210069580U (zh) 2020-02-14

Family

ID=69453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20854.5U Active CN210069580U (zh) 2019-05-20 2019-05-20 发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695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36080B2 (en) Display apparatus
US6951406B2 (en) Led task light
US10077876B2 (en) Flexible illuminating flat cable structure
KR20090006633U (ko) 엘이디램프 모듈 연결구조
EP2657755A1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03672575A (zh) 背光模组
CN210069580U (zh) 发光装置
KR20180003865A (ko) Led 면발광 등기구
CN210296810U (zh) 发光排线结构
CN210130026U (zh) 发光机壳
RU2691138C2 (ru) Модуль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с таким модулем
CN212377847U (zh) 一种多边形led面板灯及led面板灯组
TWM588761U (zh) 發光裝置
US10073212B1 (en) Lamp structure
TWM588371U (zh) 保持導光元件與訊號線間距的發光排線結構
CN212412353U (zh) 发光排线结构
JP2020161401A (ja) 照明装置
KR102331265B1 (ko) 표시 장치
US20220120428A1 (en) Luminaire and light source module thereof
KR101716649B1 (ko) 전,후면 발광식 입체문자채널
CN209880203U (zh) 发光排线结构
CN215061798U (zh) 一种语音交互式发光模块
JP2001042298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5861097B2 (ja) 照明器具
WO2019129152A1 (zh) 照明灯具的光学元件用安装组件、光源模组及照明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