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40383U - 一种输出端组件和电池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输出端组件和电池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040383U CN210040383U CN201921358625.XU CN201921358625U CN210040383U CN 210040383 U CN210040383 U CN 210040383U CN 201921358625 U CN201921358625 U CN 201921358625U CN 210040383 U CN210040383 U CN 2100403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utput end
- module
- output
- protecting cover
- ba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出端组件和电池模组,所述输出端组件固定在动力电池包内的模组端板上,所述输出端组件用于作为所述动力电池包的正负极端子,包括:输出端底座和输出端防护盖,所述输出端底座的一端与所述模组端板连接,所述输出端底座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出端防护盖连接;所述输出端防护盖用于保护所述输出端底座,以避免所述输出端底座发生短路,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输出端底座上设置输出端防护盖,输出端防护盖能够保护输出端底座,避免发生短路,引起安全事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输出端组件和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当前社会能源危机日益严重,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尤其是电动汽车,而动力电池包是电动汽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模组是动力电池包的核心部件,从电动汽车诞生以来,就不断发生汽车起火的事故,这就对电动汽车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并且影响人们对新能源车使用的信心。
目前,现有的动力电池包模组设计中,为避免模组在各种测试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对模组中电芯及其他零部件的防护尤为重要,动力电池包中的模组一般由壳体、电芯和电气元件等部件组成,壳体将电芯和电气元件包在其中,壳体上设有输出端元件,输出端元件一般设有在壳体上,电芯通过与输出端元件电性连接将电能输出。
然而,现有的输出端元件存在不小的缺陷,输出端元件包括模组的正负极输出,输出端元件在设置时并没有相关的保护措施,也就是对模组正负极输出端的防护不到位,使得输出端元件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短路的情况,导致模组的正负极因发生短路而造成安全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出端组件的电池模组,通过在输出端底座上设置输出端防护盖,对输出端底座实施保护,避免电池出现短路。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输出端组件,所述输出端组件固定在动力电池包内的模组端板上,所述输出端组件用于作为所述动力电池包的正负极端子,包括:
输出端底座和输出端防护盖,所述输出端底座的一端与所述模组端板连接,所述输出端底座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出端防护盖连接;
所述输出端防护盖用于保护所述输出端底座,以避免所述输出端底座发生短路。
可选的,所述输出端防护盖的两侧分别设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从所述输出端防护盖两侧的端面向下方延伸,所述卡合部延伸的方向沿着所述输出端防护盖的高度方向,且所述卡合部底部的端面延伸至所述输出端防护盖底部端面的下方。
可选的,所述卡合部中朝向所述输出端防护盖外侧的端面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靠近所述卡合部的底端。
可选的,所述输出端防护盖两侧的端面上还设有第一手持部,所述第一手持部由所述输出端防护盖顶部侧部端面的顶端开始沿斜下方延伸,并朝向所述输出端防护盖的内侧凹陷,所述第一手持部位于所述卡合部的上方,且所述第一手持部和所述卡合部均位于所述输出端防护盖同侧的端面上。
可选的,所述输出端防护盖上还设有第二手持部,所述第二手持部位于所述输出端防护盖侧部的端面上,由所述输出端防护盖侧部端面的顶端开始沿着斜下方延伸,并朝向所述输出端防护盖的内侧凹陷以形成所述第二手持部,且所述第二手持部所在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手持部所在的端面相互垂直。
可选的,所述输出端底座朝向所述输出端防护盖的一侧设有容纳部,所述输出端防护盖的部分容纳在所述容纳部内。
可选的,所述容纳部内两侧的端面上设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为倒三角悬臂勾结构,所述第一凸台伸入并卡在所述第一连接孔内,以使得所述输出端防护盖与所述输出端底座之间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输出端底座朝向所述模组端板的一侧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包括:限位柱和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分别位于所述限位柱的两侧,所述限位板与所述限位柱之间呈预设角度,所述模组端板上分别设有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所述限位柱和所述限位板可分别伸入到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内。
可选的,所述第二限位孔内部的侧壁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孔口位于所述模组端板一侧的端面上,所述限位板上设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第一凸台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凸台伸入并卡在所述第二连接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模组端板、模组侧板、模组上盖、电芯和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输出端组件,所述模组端板和所述模组侧板分别位于所述电芯的两侧面和两端面,所述模组上盖位于所述电芯的顶端,所述输出端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模组端板连接,所述输出端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模组上盖连接,且所述输出端组件还与所述电芯之间电性连接,所述模组上盖设有避让部,以使得所述输出端组件中设有第二手持部一侧的端面卡设在所述避让部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出端组件,输出端组件固定在动力电池包内的模组端板上,通过包括输出端底座和输出端防护盖,输出端底座的一端与模组端板连接,模组端板为动力电池包中外壳的一部分,输出端底座的另一端与输出端防护盖连接,输出端防护盖如同盖子一般盖在输出端底座上,输出端组件作为动力电池包的正负极端子,动力电池包中的电芯与输出端底座之间电性连接,输出端防护盖将电芯与输出端底座之间的连接处罩设,以避免其他部件触碰到连接处引起短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输出端子没有保护部件常发生短路,从而导致发生安全事故的问题,保证了动力电池包运行的稳定性,提升了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输出端组件与模组端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输出端组件中输出端防护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输出端组件中输出端防护盖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输出端组件中输出端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输出端组件中输出端底座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模组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模组端板与输出端底座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提供的模组上盖与输出端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提供的电池模组的整体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输出端组件;
10-输出端防护盖;
11-卡合部;
12-第一连接孔;
13-第一手持部;
14-第二手持部;
20-输出端底座;
21-容纳部;
22-第一凸台;
23-限位柱;
24-限位板;
25-第二凸台;
30-模组端板;
31-第一限位孔;
32-第二限位孔;
33-第二连接孔;
40-避让部;
50-电池模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输出端组件1,如图1所示,输出端组件1固定在动力电池包的模组端板30上,模组端板30为动力电池包外壳的一部分,模组端板30位于动力电池包两侧的端面上,模组端板30与侧板共同围城动力电池包的外壳,输出端组件1作为动力电池包的输出端子,即输出端组件1为动力电池包的正负极端子,动力电池包内的电芯等元件通过输出端组件1将电能输出到外部。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输出端组件1包括:输出端底座20和输出端防护盖10,输出端底座20为输出端组件1的主体元件,输出端底座20的一端与模组端板30连接,输出端底座20固定在模组端板30上,动力电池包内的电芯与输出端底座20之间电性连接,并通过输出端底座20将电能向外部传输,输出端防护盖10与输出端底座20的另一端连接,输出端防护盖10相当于盖设在输出端底座20上,对输出端底座20,尤其是输出端底座20与电芯之间的连接处实施保护。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包在使用过程中,常出现短路的情况,短路会对动力电池包造成较大的损伤,如果动力电池包频换发生短路就可能会将动力电池包烧坏,导致动力电池包无法继续使用,同时,甚至会由于发生短路时,电路中的瞬间电流过大引起线路燃烧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动力电池包中一般使用的输出端子中并没有相关保护器件,输出端子与电芯之间的连接处暴露在外部,当连接的线路不紧密或者发生碰撞和晃动等情况时,输出端子与电芯之间的连接易于与其他部件发生接触导致发生短路,严重影响动力电池包的使用和安全性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行实施例中,在输出端底座20上加设输出端防护盖10,对输出端底座20实施防护,输出端底座20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模组端板30上,以保证自身的位置与动力电池包之间相对固定,方便电芯与自身的连接,增加稳定性,输出端底座20的另一端与输出端防护盖10连接,可以理解为,输出端底座20的底端固定在模组端板30上,输出端底座20的顶端与输出端防护盖10连接,电芯连接在输出端底座20的中间部位,且输出端防护盖10的位置正好位于输出端底座20与电芯连接处的上方,输出端防护盖10如同盖子一般盖在输出端底座20的上方,将输出端底座20与电芯的连接处罩设起来,以形成对连接处的保护,避免在出现碰撞或晃动的情况下,其他部件与输出端底座20和电芯之间的连接处发生接触,导致短路以及安全事故的发生。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输出端组件1,输出端组件1固定在动力电池包内的模组端板30上,通过包括输出端底座20和输出端防护盖10,输出端底座20的一端与模组端板30连接,模组端板30为动力电池包中外壳的一部分,输出端底座20的另一端与输出端防护盖10连接,输出端防护盖10如同盖子一般盖在输出端底座20上,输出端组件1作为动力电池包的正负极端子,动力电池包中的电芯与输出端底座20之间电性连接,输出端防护盖10将电芯与输出端底座20之间的连接处罩设,以避免其他部件触碰到连接处引起短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输出端子没有保护部件常发生短路,从而导致发生安全事故的问题,保证了动力电池包运行的稳定性,提升了安全性能。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输出端防护盖10的两侧分别设有卡合部11,卡合部11设置在输出端防护盖10中两个侧面的端面上,从端面上开始朝向输出端防护盖10的底端延伸,即卡合部11自输出端防护盖10两侧端面的中间部位开始,垂直向下方延伸,也可以理解为,卡合部11沿着输出端防护盖10的高度方向向下方延伸,卡合部11延伸的长度高于输出端防护盖10底端的高度,卡合部11底部的端面,即卡合部11延伸的最底端所在的端面位于输出端防护盖10底部端面的下方。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卡合部11朝向外侧的端面上设有第一连接孔12,卡合部11连接在输出端防护盖10两侧的端面上,卡合部11中朝向输出端防护盖10外侧的端面上设有通孔,即第一连接孔12,第一连接孔12的位置靠近卡合部11的底端,第一连接孔12并非位于卡合部11的底端,而是位于卡合部11侧端面靠下方的位置,卡合部11能够与输出端底座20之间配合,使得输出端底座20与输出端防护盖10之间连接。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输出端防滑盖通过卡合部11卡接在输出端底座20上,当输出端底座20与输出端防护盖10之间卡合连接时,输出端底座20和输出端防护盖10之间仍然具有间隙,这个间隙是为了方便电芯与输出端底座20之间的连接,当电芯与输出端底座20之间连接后,输出端防护盖10从上方将输出端底座20罩设,以保护连接处,但是输出端防护盖10不能直接压在连接处,而是如同盖子一样盖在连接处,以避免输出端防护盖10对电芯与输出端底座20之间的连接处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输出端防护盖10的两侧设有第一手持部13,第一手持部13位于输出端防护盖10中两侧部的端面上,输出端防护盖10侧部端面的顶端,即输出端防护盖10侧部的端面与顶部端面之间的交界处,开始朝向斜下方延伸,并朝向输出端防护盖10的内侧凹陷形成一个可供人的手指前端伸入的凹槽,也就是第一手持部13,第一手持部13分别位于输出端防护盖10的两侧,使得人将两个手指的前端分别伸入到第一手持部13内,从两侧将输出端防护盖10夹在手指中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手持部13位于输出端防护盖10侧端并靠近顶端的位置,第一手持部13延伸至输出端组件1的中间位置或者更下方的位置,但第一手持部13不能覆盖在整个输出端防护盖10的侧端面上,设置第一手持部13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的手指进入,并通过手指将整个输出端防护盖10夹住,当需要将输出端防护盖10安装在输出端底座20上时,通过用手握住第一手持部13将输出端防护盖10与输出端底座20之间连接,便于对输出端防护盖10施力,第一手持部13在输出端防护盖10上向内凹陷的幅度也能不大,只要保证手指的前端能够扣入到第一手持部13内即可,如果第一手持部13内陷的程度过大会影响到整体输出端防护盖10的强度。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手持部13和卡合部11均位于输出端防护盖10的侧端面上,且第一手持部13和卡合部11位于同侧的端面上,可以理解为,输出端防护盖10两侧的端面,自侧端面的顶端开始向内凹陷形成第一手持部13,第一手持部13向下方延伸,第一手持部13的下方就是卡合部11,卡合部11从第一手持部13的下方再向下方延伸,第一手持部13和卡合部11设置在同侧的端面上,有利于卡合部11和输出端底座20之间的连接,便于通过第一手持部13向卡合部11施力。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输出端防护盖10上还设有第二手持部14,第二手持部14整体的结构与第一手持部13相似,第二手持部14位于输出端防护盖10与第一手持部13所在端面垂直的端面上,且第二手持部14也位于输出端防护盖10侧部的端面上,由输出端防护盖10侧部端面的顶端开始朝向斜下方延伸,并朝向输出端防护盖10的内部凹陷以形成第二手持部14,第二手持部14与第一手持部13的作用相同,均可将手指伸入并扣住,不同的时,第二手持部14的是拆卸时使用的,可以理解为,刚需要安装输出端防护盖10时,通过手指将第一手持部13夹住安装在输出端底座20上,而当需要将输出端防护盖10从输出端底座20上拆卸下来时,将手指伸入第二手持部14并扣入再向上施力使得输出端防护盖10与输出端底座20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手持部13的第二手持部14虽然在结构基本相同,但是,设置的数量不同,第一手持部13设置在输出端防护盖10的两侧,相当于具有两个可供手指前端伸入的凹槽,而第二手持部14仅设置在输出端防护盖10的一侧,仅有一个可供手指前端伸入的凹陷。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输出端底座20上朝向输出端防护盖10一侧的端面设有容纳部21,输出端底座20上朝向输出端防护盖10一侧的端面上具有向上方延伸的端面,延伸的端面为输出端底座20中与第一手持部13和第二手持部14对应的三个端面,第一手持部13设置在输出端防护盖10两侧的端面上,第二手持部14设置输出端防护盖10中一侧的端面上,即第一手持部13和第二手持部14一共占据了输出端防护盖10的三个侧端面,输出端底座20上与输出端防护盖10上这三个侧端面相对应的侧端面的顶端竖直朝上延伸出三个端面,延伸出的三个端面与输出端底座20顶部的端面共同围城一个半封闭的槽状结构,也就是容纳部21,容纳部21与输出端防护盖10底部的大小相同,当输出端防护盖10与输出端底座20连接时,输出端防护盖10的部分或者说输出端防护盖10的底部伸入到容纳部21中。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容纳部21内部两侧的端面上设有第一凸台22,第一凸台22所在的端面与输出端防护盖10中卡合部11所在的端面相对应,第一凸台22为倒三角悬臂勾结构,第一凸台22朝向输出端底座20的中心部延伸,当输出端防护盖10的底部伸入到输出端底座20中的容纳部21时,第一凸台22可伸入并卡接在卡合部11中的第一连接孔12内,第一凸台22的倒三角悬臂勾结构可卡在第一连接孔12内,已达到输出端底座20和输出端防护盖10之间固定连接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输出端底座20和输出端防护盖10的材料均为塑料材质,其中,输出端底座20的材质较为坚硬,强度高,结构可靠,而输出端防护盖10相比于输出端底座20的材质较软,韧性强,受挤压变形后容易恢复原状。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输出端底座20的底端,即与容纳部21相对一侧的端面上设有限位部,输出端底座20通过限位部与模组端板30固定,限位部包括:限位柱23和限位板24,其中,限位柱23位于输出端底座20的中间,而限位板24位于限位柱23的两侧,模组端板30上分别设有第一限位孔31和第二限位孔32,第一限位孔31和第二限位孔32可分别与限位柱23和限位板24配合,当输出端底座20与模组端板30连接时,限位柱23伸入到第一限位孔31内,限位板24伸入到第二限位孔32内,达到输出端底座20和模组端板30连接的目的。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限位板24和限位柱23之间呈预设角度,限位板24位于输出端底座20的底端,限位板24的位置并非与输出端底座20的侧端面平行,而是限位板24以倾斜的角度连接在输出端底座20的底端,两侧的限位板24均朝向内侧倾斜,限位板24朝向输出端底座20外侧的端面上设有第二凸台25,第二凸台25与第一凸台22的结构相同,第二凸台25也为倒三角悬臂勾结构,第二限位孔32内设有第二连接孔33,第二连接孔33位于第二限位孔32内侧的端面上,第二限位孔32位于模组端板30内,而模组端板30的侧端面上具有两个与第二限位孔32连通的通孔,也就是第二连接孔33,当限位板24伸入到第二限位孔32内部时,第二凸台25与第二连接孔33连接,第二凸台25伸入并卡在第二连接孔33内部,将输出端底座20固定在模组端板30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柱23用于限制输出端底座20在X/Y方向上的位移,而限位板24用于限制输出端底座20在Z方向上的位移,通过限位柱23和限位板24将输出端底座20完全固定在模组端板30上。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50,如图8和图9所示,包括:模组端板30、模组侧板、模组上盖、电芯和输出端组件1,模组端板30和模组侧板以及模组上盖共同构成电池模组50的外壳,将电芯罩在外壳内部,输出端组件1设置在模组端板30上,电芯通过与输出端组件1之间电性连接,将电芯内的电能向外界输出,输出端组件1包括输出端底座20和输出端防护盖10,输出端底座20连接在模组端板30上,输出端防护盖10与输出端底座20连接,模组上盖上还设有避让部40,当输出端组件1连接在模组端板30上时,输出端组件1中的输出端防护盖10与模组上盖接触,输出端防护盖10正好接触模组上盖的避让部40,输出端防护盖10卡在避让部40内,通过输出端组件1将模组端板30与模组上盖连接,输出端防护盖10保护输出端底座20,避免电池模组50发生短路。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输出端组件,所述输出端组件固定在动力电池包内的模组端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组件用于作为所述动力电池包的正负极端子,包括:
输出端底座和输出端防护盖,所述输出端底座的一端与所述模组端板连接,所述输出端底座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出端防护盖连接;
所述输出端防护盖用于保护所述输出端底座,以避免所述输出端底座发生短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防护盖的两侧分别设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从所述输出端防护盖两侧的端面向下方延伸,所述卡合部延伸的方向沿着所述输出端防护盖的高度方向,且所述卡合部底部的端面延伸至所述输出端防护盖底部端面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出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中朝向所述输出端防护盖外侧的端面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靠近所述卡合部的底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出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防护盖两侧的端面上还设有第一手持部,所述第一手持部由所述输出端防护盖侧部端面的顶端开始沿斜下方延伸,并朝向所述输出端防护盖的内侧凹陷,所述第一手持部位于所述卡合部的上方,且所述第一手持部和所述卡合部均位于所述输出端防护盖同侧的端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出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防护盖上还设有第二手持部,所述第二手持部位于所述输出端防护盖侧部的端面上,由所述输出端防护盖侧部端面的顶端开始沿着斜下方延伸,并朝向所述输出端防护盖的内侧凹陷以形成所述第二手持部,且所述第二手持部所在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手持部所在的端面相互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出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底座朝向所述输出端防护盖的一侧设有容纳部,所述输出端防护盖的部分容纳在所述容纳部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出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内两侧的端面上设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为倒三角悬臂勾结构,所述第一凸台伸入并卡在所述第一连接孔内,以使得所述输出端防护盖与所述输出端底座之间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输出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底座朝向所述模组端板的一侧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包括:限位柱和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分别位于所述限位柱的两侧,所述限位板与所述限位柱之间呈预设角度,所述模组端板上分别设有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所述限位柱和所述限位板可分别伸入到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出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孔内部的侧壁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孔口位于所述模组端板一侧的端面上,所述限位板上设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第一凸台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凸台伸入并卡在所述第二连接孔内。
10.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模组端板、模组侧板、模组上盖、电芯和上述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输出端组件,所述模组端板和所述模组侧板分别位于所述电芯的两侧面和两端面,所述模组上盖位于所述电芯的顶端,所述输出端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模组端板连接,所述输出端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模组上盖连接,且所述输出端组件还与所述电芯之间电性连接,所述模组上盖设有避让部,以使得所述输出端组件中设有第二手持部一侧的端面卡设在所述避让部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358625.XU CN210040383U (zh) | 2019-08-21 | 2019-08-21 | 一种输出端组件和电池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358625.XU CN210040383U (zh) | 2019-08-21 | 2019-08-21 | 一种输出端组件和电池模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040383U true CN210040383U (zh) | 2020-02-07 |
Family
ID=69351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358625.XU Active CN210040383U (zh) | 2019-08-21 | 2019-08-21 | 一种输出端组件和电池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040383U (zh) |
-
2019
- 2019-08-21 CN CN201921358625.XU patent/CN21004038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787099B1 (en) | Component for collecting current and battery | |
KR101928072B1 (ko) | 배터리셀 모듈의 힌지 구조 | |
KR101844852B1 (ko) | 배터리셀 모듈의 연성회로기판 고정 구조 | |
CN102064333A (zh) | 电池 | |
KR101223519B1 (ko) | 전지 모듈 | |
KR101872833B1 (ko) | 배터리셀 모듈의 온도센서 고정 구조 | |
EP3930086B1 (en) |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device which uses battery cell as power supply | |
JP7119762B2 (ja) | 接続モジュール | |
JP2018519651A (ja) | 端子プレートおよびbmsが直接連結された構造の電池モジュール | |
EP3855558B1 (en) | Battery cell,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device using battery cell as power supply,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battery cell | |
JP7490761B2 (ja) | トップカバー組立体、二次電池、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装置 | |
CN214254670U (zh) | 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 |
KR20180078778A (ko) | 배터리셀 모듈의 버스바 고정 구조 | |
CN115579591B (zh) | 盖板组件、电池、电池的组装方法、电池包以及用电设备 | |
CN111384349B (zh) | 集流件以及二次电池 | |
CN111900319A (zh) | 一种电池包、电动汽车及储能装置 | |
CN210040383U (zh) | 一种输出端组件和电池模组 | |
KR102361704B1 (ko) | 이차 전지 | |
US20220367954A1 (en) | Battery Pack, Electronic Device and Vehicle | |
CN101150179A (zh) | 电池盒 | |
US20230246305A1 (en) | Battery module and electrical device | |
CN219739134U (zh) | 一种储能装置 | |
CN219226520U (zh) | 电池模组保护盖结构 | |
CN218783141U (zh) | 一种电池生产组装用防护装置 | |
CN210692664U (zh) | 输出端防护装置及电池模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