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19816U - 血管支架 - Google Patents

血管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19816U
CN210019816U CN201920445332.9U CN201920445332U CN210019816U CN 210019816 U CN210019816 U CN 210019816U CN 201920445332 U CN201920445332 U CN 201920445332U CN 210019816 U CN210019816 U CN 2100198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elastic
elastic connecting
blood vessel
vascular st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4533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宝童
孙寒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wai Hospital of CAMS and PUMC
Original Assignee
Fuwai Hospital of CAMS and PUM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wai Hospital of CAMS and PUMC filed Critical Fuwai Hospital of CAMS and PUMC
Priority to CN20192044533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198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198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198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血管支架,包括内支架和外支架,所述内支架和外支架均为管状结构,管体由若干弹性条形件沿支架的轴向螺旋排列形成,各弹性条形件的旋向相同且依次排列,并在周向通过弹性连接件限位,所述弹性条形件的截面为平行四边形,分别形成内支架和外支架的弹性条形件的旋向相反,在支架释放后,内支架和外支架的弹性条形件之间形成内外相通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心线向支架轴心线的一端倾斜。本实用新型装置简单,释放更为容易,能保持血液在支架内外的流通的同时,大大降低血液流动对血管内膜造成的损伤,提高对血管内膜的保护性,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Description

血管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血管支架。
背景技术
血管支架是在病变血管置入内支架以达到支撑狭窄闭塞段血管、扩大血管真腔、隔绝病变,减少血管弹性回缩及再塑形,保持管腔血流通畅的目的。利用腔内隔绝原理的微创介入治疗技术,它是用一套管径较细的输送系统,将被压缩状态的带支撑的支架送达血管病变位置,在准确定位后,将其释放并撑开病变血管,支架一般有覆膜支架和裸支架两种,现有技术中的裸支架多为丝网结构,网孔处血液流动依然对血管内膜造成较大的冲击,对内膜的保护性较差,治疗效果不佳;覆膜支架隔绝病变效果较为可靠,但是存在释放困难,容易阻塞分支血管、内漏、破坏局部血管内皮功能等难以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血管支架,能保持血液在支架内外的流通,同时大大降低血液流动对血管内膜造成的损伤,提高对血管内膜的保护性,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血管支架,包括内支架和外支架,所述内支架和外支架均为管状结构,管体由若干弹性条形件沿支架的轴向螺旋排列形成,各弹性条形件的旋向相同且依次排列,并在周向通过弹性连接件限位,所述弹性条形件的截面为平行四边形,分别形成内支架和外支架的弹性条形件的旋向相反,在支架释放后,内支架和外支架的弹性条形件之间形成内外相通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心线向支架轴心线的一端倾斜。
进一步,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第一弹性连接件和第二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一弹性连接件分别与形成内支架的弹性条形件连接,所述第二弹性连接件分别与形成外支架的弹性条形件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弹性连接件为固定设置在外支架一端内侧的回弹圈。
进一步,所述回弹圈由条形的回弹块卷曲形成,所述回弹块的两端扣合成一体。
进一步,所述第二弹性连接件的内径小于内支架的外径,用于在支架释放前在轴向形成内支架端部限位的限位结构。
进一步,与第二弹性连接件对应在外支架的另一端内侧设置有第三弹性连接件。
进一步,所述第三弹性连接件的内径大于内支架的外径。
进一步,分别形成内支架和外支架的弹性条形件的截面大小相同。
进一步,分别形成内支架和外支架的弹性条形件的螺旋角相同,角度范围为40°~5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血管支架,内支架和外支架的弹性条形件之间形成内外相通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心线向支架轴心线的一端倾斜,通过设置通孔,在分支血管处能保持血液在支架内外的流通,同时通孔的孔心线向支架本体轴向一端倾斜,将血管腔内的支架以通孔内端朝血液流向倾斜的方式放置,避免了血流直接冲击血管内膜,且促进血液在支架内以层流的形式流动,不在通孔处产生涡流,大大降低血液流动对血管内膜造成的损伤,提高对血管内膜的保护性。
由于血流冲击斜向的通孔后,产生扩张血管的力,有利于支架与相应节段的血管紧密贴服;由于斜向的通孔的设计,使进入支架与血管之间的血液易于回流入支架管腔内,减小了支架外、内的压差,避免了覆膜支架的并发症“内漏”的发生条件。
本实用新型装置简单,释放更为容易,能保持血液在支架内外的流通的同时,大大降低血液流动对血管内膜造成的损伤,提高对血管内膜的保护性,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血管支架释放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血管支架释放后通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外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二弹性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血管支架释放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血管支架释放后通孔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外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第二弹性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血管支架,包括内支架1和外支架2,所述内支架1和外支架2均为管状结构,管体由若干弹性条形件沿支架的轴向螺旋排列形成,各弹性条形件的旋向相同且依次排列,并在周向通过弹性连接件3限位,所述弹性条形件3的截面为平行四边形,分别形成内支架1和外支架2的弹性条形件的旋向相反,本实施例中,内支架1由右旋的若干弹性条形件101螺旋排列形成,外支架2由左旋的若干弹性条形件201螺旋排列形成,本处所述的螺旋排列,指的是每一根弹性条形件均为螺旋状,并且螺旋的方向和角度都是相同的,如图所示呈规则的螺旋排列,内支架1和外支架2在卷曲状态下,各弹性条形件组成支架的管体。
在支架释放后,相邻两个弹性条形件10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相邻两个弹性条形件201之间也具有一定的间距,别形成内支架1和外支架2的弹性条形件的旋向相反,这样,内支架1和外支架2的弹性条形件之间形成内外相通的通孔4,所述通孔4的孔心线向支架轴心线的一端倾斜。通过设置通孔4,在分支血管处能保持血液在支架内外的流通,同时通,4的孔心线向支架本体轴向一端倾斜,将血管腔内的支架以通孔内端朝血液流向倾斜的方式放置,避免了血流直接冲击血管内膜,且促进血液在支架内以层流的形式流动,不在通孔4处产生涡流,大大降低血液流动对血管内膜造成的损伤,提高对血管内膜的保护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第一弹性连接件301和第二弹性连接件302,所述第一弹性连接件301分别与形成内支架1的弹性条形件连接,所述第二弹性连接件302分别与形成外支架2的弹性条形件连接。当然内支架1和外支架2可以是同一弹性连接件连接的,比如内支架1可以直接穿过第二弹性连接件302的内圈,再与第二弹性连接件302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连接件302为固定设置在外支架2一端内侧的回弹圈。第二弹性连接件302的外圈与外支架2的内壁固定连接,在支架释放前可采用粘接的形式,支架释放后,粘接力失效,第二弹性连接件302可以起到支撑的作用,本实施例所述回弹圈由条形的回弹块卷曲形成,所述回弹块的两端扣合成一体,方便回弹圈的置放。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连接件302的内径小于内支架1的外径,用于在支架释放前在轴向形成内支架1端部限位的限位结构。方便整个支架植入血管,进行释放。
本实施例中,与第二弹性连接件302对应在外支架2的另一端内侧设置有第三弹性连接件。设置第三弹性连接件与第二弹性连接件302配合,可以对外支架2在释放过程中,进行辅助回弹,进一步保证支架的回弹性能,增大对血管内壁的支撑力,保证治疗效果,同时使血管腔内支架定位稳定。第一弹性连接件301、第二弹性连接件302和第三弹性连接件均可以同时起到连接和辅助回弹的作用,装置简单。通过在外支架2轴向两端端部设置弹性连接件能使支架本体轴向两端端部紧贴于血管内壁,抵抗血流冲击作用,避免血管腔内支架与血管剥离。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弹性连接件的内径大于内支架1的外径,方便内支架1置入外支架2。
本实施例中,分别形成内支架1和外支架2的弹性条形件的截面大小相同,形成各通孔4的形状规则,分别形成内支架1和外支架2的弹性条形件的螺旋角相同,角度范围为40°~50°。使血液流动均匀,促进血液在支架内以层流的形式流动,不在通孔处产生涡流,大大降低血液流动对血管内膜造成的损伤。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9)

1.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支架和外支架,所述内支架和外支架均为管状结构,管体由若干弹性条形件沿支架的轴向螺旋排列形成,各弹性条形件的旋向相同且依次排列,并在周向通过弹性连接件限位,所述弹性条形件的截面为平行四边形,分别形成内支架和外支架的弹性条形件的旋向相反,在支架释放后,内支架和外支架的弹性条形件之间形成内外相通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心线向支架轴心线的一端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第一弹性连接件和第二弹性连接件,所述第一弹性连接件分别与形成内支架的弹性条形件连接,所述第二弹性连接件分别与形成外支架的弹性条形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连接件为固定设置在外支架一端内侧的回弹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弹圈由条形的回弹块卷曲形成,所述回弹块的两端扣合成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连接件的内径小于内支架的外径,用于在支架释放前在轴向形成内支架端部限位的限位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与第二弹性连接件对应在外支架的另一端内侧设置有第三弹性连接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弹性连接件的内径大于内支架的外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分别形成内支架和外支架的弹性条形件的截面大小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分别形成内支架和外支架的弹性条形件的螺旋角相同,角度范围为40°~50°。
CN201920445332.9U 2019-04-03 2019-04-03 血管支架 Active CN2100198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45332.9U CN210019816U (zh) 2019-04-03 2019-04-03 血管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45332.9U CN210019816U (zh) 2019-04-03 2019-04-03 血管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19816U true CN210019816U (zh) 2020-02-07

Family

ID=69357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45332.9U Active CN210019816U (zh) 2019-04-03 2019-04-03 血管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1981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56323A (zh) * 2021-07-23 2021-10-01 贺迎坤 一种具有涂层的血流导向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56323A (zh) * 2021-07-23 2021-10-01 贺迎坤 一种具有涂层的血流导向装置
CN113456323B (zh) * 2021-07-23 2023-07-25 贺迎坤 一种具有涂层的血流导向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405933A1 (en) Blood pump
EP3544649B1 (en) Blood pumps
CN101780306B (zh) 医用内支撑中空管状囊导管
US9814564B2 (en) Recyclable and adjustable interventional stent for intravascular constriction
JP2010524568A5 (zh)
CN106137484A (zh) 一种自膨胀式锥形血管支架
JP2008536592A5 (zh)
CN104287878B (zh) 血管腔内支架
CN210019816U (zh) 血管支架
CN108294800B (zh) 一种球囊
JP2023171437A5 (zh)
CN215351479U (zh) 双层球囊导管输送系统
CN204411043U (zh) 一种适用于冠状动脉迂曲成角病变的渐变厚度冠脉支架
CN203089467U (zh) 一种新型血管支架
CN201333254Y (zh) 医用内支撑中空管状囊导管
CN110731834A (zh) 铁基合金肾动脉支架
CN107496056B (zh) 一种主动脉瓣膜支架输送系统及主动脉瓣膜系统
JP2014503241A5 (zh)
CN109224264A (zh) 用于心血管介入治疗的锥形扩张球囊
CN212369414U (zh) 一种球囊导管
CN209285852U (zh) 一种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血管支架
CN202908884U (zh) 一种多段不同直径外管对接的球囊导管
US20170325979A1 (en) Angioplasty anchor and/or marker balloon stent catheter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4490501A (zh) 一种适用于冠状动脉迂曲成角病变的渐变厚度冠脉支架
CN210078595U (zh) 一种注射接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