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19811U - 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 - Google Patents

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19811U
CN210019811U CN201920321619.0U CN201920321619U CN210019811U CN 210019811 U CN210019811 U CN 210019811U CN 201920321619 U CN201920321619 U CN 201920321619U CN 210019811 U CN210019811 U CN 2100198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fusion
fixing hole
bone
anteri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2161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进城
陈建庭
马向阳
潘志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032161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198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198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1981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该系统包括融合固定装置、把持复位器及提拉复位钳,所述融合固定装置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把持复位器上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融合固定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把持复位器相连,所述提拉复位钳至少包括第一传导部及第二传导部,所述把持复位器位于所述第一传导部与所述第二传导部之间,该系统用于寰枢椎脱位及颅底凹陷症手术时使用,且该系统使用时只需一个手术切口就能理想完成寰枢椎前路松解复位及融合内固定术。

Description

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
背景技术
寰枢椎脱位及颅底凹陷症等上颈椎疾病造成寰枢椎正常对合关系的异常,寰枢椎脱位或不稳,可造成高位颈脊髓受压引起高位截瘫甚至死亡。针对这种情况,现有的治疗方案为:一是经口咽前路寰枢松解复位并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二是经口咽松解复位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术,这两种治疗方案中,都是在松解寰枢椎两侧侧块关节后,通过将枢椎向前下方提拉或将寰椎向后上方推拉复位以达到颈脊髓腹侧减压效果,术中侧块关节常规植入自体髂骨进行融合(伴/不伴后路寰枢间植骨融合);
但是,以上两种治疗方案中都存在不足之处,其中,经口咽前路寰枢松解复位并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在手术时需要在寰枢椎前后两侧切两个切口,手术时患者需全身麻醉,全身麻醉状态下术中在寰枢椎松解后,寰枢椎处于极度不稳情况下变换体位有增加颈脊髓损伤造成高位截瘫甚至死亡的可能;经口咽松解复位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术,由于口腔术野狭小,且目前临床上无合适寰枢椎专用融合器及其工具可用,手术操作困难且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该系统用于寰枢椎脱位及颅底凹陷症经口前路手术时使用。
其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包括融合固定装置、把持复位器及提拉复位钳,所述融合固定装置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把持复位器上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融合固定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把持复位器相连,所述提拉复位钳至少包括第一传导部及第二传导部,所述把持复位器位于所述第一传导部与所述第二传导部之间。
所述融合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融合器,所述第一融合器上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融合器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上设有防滑凸起,所述第一融合器具有前侧板及后侧板,所述前侧板的下侧边相对其上侧边向所述后侧板的方向倾斜,所述前侧板上设有贯通所述前侧板的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从所述前侧板的前侧向所述前侧板的后侧斜上方延伸,且在延伸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固定孔的内径逐渐变窄,所述第一固定孔内具有内螺纹,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前侧板上。
所述融合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一接骨板,所述第一接骨板与所述第一融合器的前侧板相连,且位于所述第一融合器的下方,所述第一接骨板上至少设有贯通所述第一接骨板前表面及后表面的第二固定孔及第三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孔及所述第三固定孔之间设有第一阻挡板,所述第一阻挡板与所述第一接骨板旋转铰接,所述第二固定孔内侧为光滑弧形面,所述第二固定孔从所述第一接骨板前表面至后表面的方向上内径逐渐变窄。
所述融合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二接骨板,所述第二接骨板与所述第一融合器的前侧板相连,且位于所述第一融合器的下方,所述第二接骨板上设有贯通所述第二接骨板前表面及后表面的第四固定孔。
所述融合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三接骨板,所述第三接骨板位于所述第一融合器的前侧,第一融合器与第三接骨板为分体式结构,所述第三接骨板为“Z”字形结构,所述第三接骨板上至少设有前后贯通所述第三接骨板的第五固定孔、第六固定孔及第七固定孔,所述第五固定孔位于所述第三接骨板的上部,所述第六固定孔及所述第七固定孔位于所述第三接骨板的下部,所述第六固定孔内侧为光滑弧形面,且第六固定孔从所述第三接骨板的前侧至后侧的方向上内径逐渐变窄,所述第六固定孔与所述第七固定孔之间设有第二阻挡板。
所述把持复位器包括把持内杆、复位套管及复位横勾杆,所述复位套管活动套设于所述把持内杆上,所述复位横勾杆活动设置于所述把持内杆上,且所述复位横勾杆位于所述复位套管上方,所述把持内杆顶部固定有旋转手柄,所述把持内杆上部设有第一外螺纹,所述复位套管上对应位置设有与所述第一外螺纹匹配的第一内螺纹,所述复位横勾杆上与所述把持内杆的接触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外螺纹匹配的第二内螺纹,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把持内杆底部。
所述复位套管上设有挡片,所述挡片一端与所述复位套管底部相连,所述挡片另一端向远离所述复位套管底部的斜上方延伸,所述挡片底部设有固定凸起;所述复位横勾杆上设有阻挡勾片,所述阻挡勾片底部固定于所述复位横勾片的上表面。
所述提拉复位钳还包括夹持部、第一手持部、第二手持部,所述第一传导部与所述第一手持部相连,所述第二传导部与所述第二手持部相连,所述第一传导部与所述第一手持部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二传导部与所述第二手持部的连接处相铰接,所述第一传导部为向远离所述第二传导部方向凹陷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二传导部为向远离所述第一传导部方向凹陷的弧形结构,所述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持杆及第二夹持杆,所述第一夹持杆与所述第一传导部相连,所述第二夹持杆与所述第二传导部相连。
所述提拉复位钳还包括卡扣部,所述卡扣部一端位于所述第二手持部上,所述卡扣部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手持部,所述卡扣部上设有多个第一卡扣,所述第一手持部上相应位置设有多个第二卡扣,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二卡扣相匹配。
还包括试模器,所述试模器包括把手、传导杆及试模头,所述把手与所述传导杆一端相连,所述试模头与所述传导杆的另一端相连,所述试模头至少具有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侧面的高度,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连,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的连接处采用外凸的弧形圆滑过渡,所述第一侧面及所述第二侧面均与所述第三侧面相连,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传导杆相连,所述第三侧面上设有第三阻挡板,所述第三阻挡板向所述第二侧面一侧凸出。
需要说明的是:
前述“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用于对于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1、融合固定装置与把持复位器相连,经口腔通过把持复位器将融合固定装置置入寰椎与枢椎之间,同时经口腔将提拉复位钳的底部夹住枢椎齿状突或齿状突残端两侧骨皮质,通过反向旋转把持复位器把持内杆后,把持复位器把持内杆向上移动,把持复位器把持内杆在移动过程中带动复位横勾杆向上移动,复位横勾杆勾住提拉复位钳的第一传导部或第二传导部,进而带动提拉复位钳通过其夹持部将枢椎向前向上方提拉对枢椎进行复位,同时在把持复位器带动提拉复位钳移动的过程中,提拉复位钳通过复位横勾杆对把持复位器施加一反作用力,通过把持内杆及复位套管的内外螺纹绞连反作用于复位套管,使把持复位器的复位套管底部挡片将寰椎侧块向后方推,对寰椎进行复位,然后通过在融合固定装置前侧板预置螺孔上拧入匹配螺钉,将融合固定装置与寰椎及枢椎固定后取出提拉复位钳及把持复位器即可,该系统在治疗寰枢椎脱位及颅底凹陷症等上颈椎疾病时,只需在人体前侧经口切开一个手术切口即可,该系统用于寰枢椎脱位及颅底凹陷症手术时使用,操作简单,避免了在人体前侧及后侧切开两个手术切口,手术中极度不稳状态下变换体位,对增加脊髓损伤造成的高位截瘫甚至死亡的可能。
2、融合固定装置的第一融合器由3D打印而成,第一融合器上的第一空腔用于植入人体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第一融合器植入人体后,人体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与寰枢椎侧块关节形成骨性融合,提高第一融合器与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的稳定性;第一融合器的上表面及下表面设有防滑凸起,在第一融合器撑开寰枢椎侧块关节植入后,可防止第一融合器与寰枢椎侧块关节发生位移或错位。
3、第一融合器上的第一固定孔从前侧板的前侧向前侧板的后侧斜上方延伸,且在延伸的过程中第一固定孔的内径逐渐变窄,通过在第一固定孔内钉入锁定螺钉,可使第一融合器与寰椎固定为一体,且可防止螺钉拧入过深脱出融合器或螺钉向后松脱。
4、第一接骨板位于第一融合器的下方,且与第一融合器相连,通过在第一接骨板的第二固定孔及第三固定内钉入螺钉,从而可将第一接骨板与枢椎固定,达到第一融合器与寰椎及枢椎一体化固定的目的,第二固定孔及第三固定孔之间的第一阻挡板,用于对第二固定孔及第三固定孔内的螺钉进行阻挡,防止第二固定孔及第三固定孔内的螺钉脱落。
5、第二固定孔内侧为光滑弧形面,第二固定孔从第一接骨板前表面至后表面的方向上内径逐渐变窄,当在第二固定孔内植入拉力螺钉后,可使螺钉在一定程度上可根据枢椎椎体及椎动脉的走行调整螺钉进针方向,便于置钉操作,更确保置钉安全,减少损伤颈脊髓及椎动脉的可能,另一方面在拧紧螺钉的过程中由于第二固定孔的内径逐渐变窄,且第二固定孔内侧呈光滑弧形面,当螺钉置入第二固定孔后,由于无匹配内螺纹,螺钉限制在第二固定孔内,在水平方向上无法继续向枢椎椎体深入,如继续旋拧螺钉则可反方向将枢椎提拉向前方紧贴接骨板,起到进一步复位的作用。
6、当枢椎椎体较为短小且在纵向方向上无法置入两枚螺钉时,改变与第一融合器相连的接骨板的形状,将接骨板设有为较为短小的第二接骨板,第二接骨板上设有一个第四固定孔,通过在第四固定孔内钉入螺钉使第一融合器与枢椎相固定。
7、当患者口腔狭小,颅底畸形及寰椎脱位严重无法理想复位,局部结构变形严重或有其他原因造成第一融合器与接骨板相连后的一体化融合器置入困难时,将第一融合器与第三接骨板设计为分体式,第一融合器体积小,置入时视野阻挡小,置入较为方便,第一融合器置入人体后,再置入第三接骨板,将第三接骨板与寰椎及枢椎固定。
8、第三接骨板为“Z”字形结构,“Z”字形结构根据寰枢椎前方解剖结构特点设计,使第三接骨板与寰椎及枢椎更好固定,且固定后的第三接骨板更接近于骨面;
第三接骨板上部的第五固定孔内,设有斜向外向上的内螺纹,通过第五固定孔可置入锁定螺钉使第三接骨板与寰枢相固定,锁定螺钉与内螺纹相绞连,可防止螺钉松脱;第六固定孔的内径逐渐变窄,且第六固定孔的内侧为光滑弧形面,在第六固定孔内置入螺钉时,可调整螺钉的进入方向,便于置钉操作,在拧紧螺钉的过程中由于第六固定孔的内径逐渐变窄,当螺钉尾与第六固定孔相接触时,螺钉无法继续向枢椎深入进入,如继续旋拧螺钉则可反方向将枢椎向前方紧贴骨板提拉,起到进一步复位的作用,通过在第七固定孔内置入锁定螺钉后,可进一步将第三接骨板与枢椎相固定。
9、第六固定孔及第七固定孔之间的第二阻挡板,用于对第六固定孔及第七固定孔内的螺钉进行阻挡,防止第六固定孔及第七固定孔内的螺钉脱落。
10、把持复位器的把持内杆上设有旋转手柄,通过对旋转手柄进行旋转可旋转把持内杆,复位套管活动套设于把持内杆上,把持内杆上的第一外螺纹与复位套管上的第一内螺纹相匹配,反向旋转把持内杆向上退的同时,反作用力的方向将复位套管向下向后推,而复位套管底部的挡片挡住寰椎侧块前方,故反作用力可通过复位套管挡片将寰椎向后推,起到复位的作用,复位横勾杆位于把持内杆上且位于复位套管上方,通过反向旋转把持内杆,把持内杆向上方移动,带动复位横勾杆向上移动,复位横勾杆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勾住提拉复位钳,带动提拉复位钳向上方移动,提拉复位钳在向上方移动的过程中通过夹持部提拉枢椎,又对枢椎起到进一步复位作用。
11、复位横勾杆上设有阻挡勾片,复位横勾杆在移动的过程中,阻挡勾片勾住提拉复位钳,进而带动提拉复位钳移动。
12、复位套管底部设有挡片,挡片底部设有固定凸起,当把持复位器将第一融合器打压至第一融合器前侧板与寰椎侧块前方皮质骨相平时,复位套管底部的挡片与寰椎侧块前方皮质骨接触,当再次打压把持内杆的旋转手柄时,由于复位套管底部挡片的存在,可限制第一融合器置入过深,而挡片底部设有固定凸起的存在,可钉入寰椎侧块前方骨皮质起到临时防滑固定的作用。
13、提拉复位钳的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用于夹持枢椎齿状突或齿状突残端两侧,对枢椎进行提拉复位,同时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可避免对枢椎提拉时失手滑脱造成颈脊髓损伤,第一传导部及第二传导部的设计可避免手术时口腔术野上方的视野遮挡,提拉复位钳上的卡扣部,可防止第一手持部及第二手持部松脱。
14、在融合固定装置置入人体前,可以先将不同大小的试模器置入寰椎与枢椎之间,选择出最适合的试模器,然后根据试模器的大小挑选合适的第一融合器,避免置于寰椎与枢椎之间的第一融合器大小不合适,同时不同大小的试模器可在寰枢间隙松解复位后逐步撑开寰枢侧块关节间隙,达到进一步松解及复位的作用。
15、试模器的试模头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连接处采用外凸的弧形圆滑过渡,便于试模器打入寰枢侧块关节,试模器上的第三挡板可防止试模头打入过深损伤颈脊髓,同时试模器可以第三挡板为支点通过把手及传导杆撬拨,使寰枢椎进一步复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工作状态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融合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把持复位器与融合固定装置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把持复位器的爆炸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提拉复位钳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试模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融合固定装置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融合固定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第三接骨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融合固定装置;200、把持复位器;300、提拉复位钳;400、试模器; 110、第一连接部;210、第二连接部;310、第一传导部;320、第二传导部; 120、第一融合器;121、防滑凸起;122、前侧板;123、后侧板;124、第一固定孔;130、第二接骨板;131、第四固定孔;220、把持内杆;230、复位套管;240、复位横勾杆;250、旋转手柄;221、第一外螺纹;231、第一内螺纹; 232、挡片;234、切面;235、固定凸起;241、第二内螺纹;242、阻挡勾片; 330、第一手持部;340、第二手持部;350、卡扣部;360、第一夹持杆;370、第二夹持杆;351、第一卡扣;410、把手;420、传导杆;430、试模头;431、第一侧面;432、第二侧面;433、第三侧面;434、第三阻挡板;140、第一接骨板;141、第一侧边;142、第二侧边;143、第二固定孔;144、第三固定孔;145、第一阻挡板;150、第三接骨板;151、第五固定孔;152、第六固定孔; 153、第七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包括融合固定装置100、把持复位器200、提拉复位钳300及试模器 400,融合固定装置100上设有第一连接部110,把持复位器200上设有第二连接部210,融合固定装置100通过第一连接部110及第二连接部210与把持复位器200相连,提拉复位钳300至少包括第一传导部310及第二传导部320,把持复位器200位于第一传导部310与第二传导部320之间;
融合固定装置100包括第一融合器120,第一融合器120可根据不同的患者设置为不同的尺寸,本实施例的第一融合器120整体呈长方体结构,第一融合器120周边外表面圆润,便于第一融合器120植入寰枢椎侧块关节间,第一融合器120上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一空腔,第一融合器120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上设有防滑凸起121,第一融合器120具有前侧板122及后侧板123,前侧板122 的下侧边相对其上侧边向后侧板123的方向倾斜,前侧板122上设有贯通前侧板122的第一固定孔124,第一固定孔124为两个,两个第一固定孔124内设有内螺纹,第一固定孔124从前侧板122的前侧向前侧板122的后侧斜上方延伸,且在延伸的过程中第一固定孔124的内径逐渐变窄,第一固定孔124位于前侧板122前侧的入口处内径为2.8mm,第一固定孔124位于前侧板122后侧的出口处的内径为2.5mm;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部110位于前侧板122上,且第一连接部110位于两个第一固定孔124之间;
本实施例的融合固定装置100还包括第二接骨板130,第二接骨板130与第一融合器120的前侧板122相连,且位于第一融合器120的下方,第二接骨板130上设有贯通第二接骨板130前表面及后表面的第四固定孔131,通过在第四固定孔131内钉入螺钉可将第二接骨板130与枢椎相固定;
本实施例的把持复位器200包括把持内杆220、复位套管230及复位横勾杆240,其中,把持内杆220顶部固定有旋转手柄250,旋转手柄250上设有凸出的花纹,凸出的花纹具有防滑作用,第二连接部210位于把持内杆220底部,第二连接部210为第二外螺纹,第一连接部110为与第二连接部210匹配的第三内螺纹,把持内杆220通过第一连接部110及第二连接部210与第一融合器120相连接固定,把持内杆220上部设有第一外螺纹221,第一外螺纹221 位于把持内杆220上方的三分之一处,复位套管230上对应位置设有与第一外螺纹221匹配的第一内螺纹231,复位套管230内部为中空结构,复位套管230 通过第一外螺纹221及第一内螺纹231活动套设于把持内杆220上,且复位套管230的高度低于把持内杆220的高度,复位套管230上设有挡片232,挡片 232一端与复位套管230底部相连,挡片232另一端向远离复位套管230底部的斜上方延伸,挡片232设计与第一融合器120更加贴合,利于旋转手柄250 上打击力量的传导,复位套管230与融合固定装置100连接后,挡片232另一端凸出于第一融合器120边缘,复位套管230底部设有内凹的切面234,切面 234位于复位套管230的相对的两侧,且切面234位于挡片232的两侧,内凹的切面234可避免复位套管230在第一融合器120上第一固定孔124内钉入螺钉的阻挡,挡片232底部设有固定凸起235,固定凸起235也位于第一融合器 120边缘外侧;复位横勾杆240活动套设于把持内杆220上,且复位横勾杆240 位于复位套管230上方,复位横勾杆240上与把持内杆220的接触面上设有与第一外螺纹221匹配的第二内螺纹241,复位横勾杆240上设有阻挡勾片242,阻挡勾片242底部固定于复位横勾杆240的上表面;
本实施例的提拉复位钳300还包括夹持部、第一手持部330、第二手持部 340、卡扣部350,第一传导部310与第一手持部330相连,第二传导部320 与第二手持部340相连,第一传导部310与第一手持部330的连接处与第二传导部320与第二手持部340的连接处相铰接,第一传导部310为向远离第二传导部320方向凹陷的弧形结构,第二传导部320为向远离第一传导部310方向凹陷的弧形结构,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持杆360及第二夹持杆370,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相对设置,第一夹持杆360与第一传导部310相连,第二夹持杆 370与第二传导部320相连,卡扣部350一端位于第二手持部340上,卡扣部 350的另一端穿过第一手持部330,卡扣部350上设有多个第一卡扣351,第一手持部330上相应位置设有多个第二卡扣,第一卡扣351与第二卡扣相匹配;
本实施例的试模器400包括把手410、传导杆420及试模头430,把手410 与传导杆420一端相连,试模头430与传导杆420的另一端相连,试模头430 至少具有第一侧面431、第二侧面432及第三侧面433,第一侧面431与第二侧面432相对设置,第一侧面431的高度高于第二侧面432的高度,第一侧面 431与第二侧面432相连,第一侧面431与第二侧面432的连接处采用外凸的弧形圆滑过渡,第一侧面431及第二侧面432均与第三侧面433相连,第三侧面433与传导杆420相连,第三侧面433上设有第三阻挡板434,第三阻挡板 434向第二侧面432一侧凸出,试模头430的把手410上设有防滑凸起121;
本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融合固定装置100与把持复位器200通过第一连接部110及第二连接部 210相连;
经口腔前侧把持复位器200带动融合固定装置100置入寰椎与枢椎之间;
经口腔前侧将提拉复位钳300夹住枢椎齿状突或齿状突残端两侧骨皮质;
反向旋转把持复位器200的旋转手柄250,反向旋转把持内杆220,由于把持内杆220与复位套管230及复位横勾杆240三者间存在螺纹绞连,反向旋转内杆220可向上带动复位横勾杆240,复位横勾杆240勾住提拉复位钳300,通过复位横勾杆240的力量传导,从而带动提拉复位钳300向前上方移动,提拉复位钳300通过夹持部进而提拉带动枢椎向前向上的复位;同时,在反向旋转把持内杆220时,通过把持内杆220与复位套管230间的内外螺纹铰连反作用于复位套管230,推动复位套管230向后向下,进而再通过复位套管230底部的挡片232与寰椎侧块前方相接触,并推动寰椎进行向后向下进一步复位。
本实施例的优点及原理如下:
1、如图2所示,融合固定装置100与把持复位器200相连,经口腔通过把持复位器200将融合固定装置100置入寰椎与枢椎之间,同时经口腔将提拉复位钳300的底部夹住枢椎齿状突或齿状突残端两侧骨皮质,通过反向旋转把持复位器200的把持内杆220后,把持复位器200的把持内杆220向上移动,把持内杆220在移动过程中带动复位横勾杆240向上移动,复位横勾杆240勾住提拉复位钳300的第一传导部310或第二传导部320,进而带动提拉复位钳 300通过其夹持部将枢椎向前向上方提拉对枢椎进行复位,同时在把持复位器 200带动提拉复位钳300移动的过程中,提拉复位钳300通过复位横勾杆240 对把持复位器200施加一反作用力,通过把持内杆220及复位套管230的内外螺纹绞连反作用于复位套管230,使把持复位器200的复位套管230底部挡片 232将寰椎侧块向后方推,对寰椎进行复位,然后通过在融合固定装置100前侧板预置螺孔上拧入匹配螺钉,将融合固定装置100与寰椎及枢椎固定后取出提拉复位钳300及把持复位器200即可,该系统在治疗寰枢椎脱位及颅底凹陷症等上颈椎疾病时,只需在人体前侧经口切开一个手术切口即可,该系统用于寰枢椎脱位及颅底凹陷症手术时使用,操作简单,避免了在人体前侧及后侧切开两个手术切口,手术中极度不稳状态下变换体位,对增加脊髓损伤造成的高位截瘫甚至死亡的可能。
2、融合固定装置100的第一融合器120由3D打印而成,第一融合器120 上的第一空腔用于植入人体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第一融合器120植入人体后,人体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与寰枢椎侧块关节形成骨性融合,提高第一融合器 120与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的稳定性;第一融合器120的上表面及下表面设有防滑凸起121,在第一融合器120撑开寰枢椎侧块关节植入后,可防止第一融合器120与寰枢椎侧块关节发生位移或错位。
3、第一融合器120上的第一固定孔124从前侧板122的前侧向前侧板122 的后侧斜上方延伸,且在延伸的过程中第一固定孔124的内径逐渐变窄,且设有内螺纹,通过在第一固定孔124内钉入锁定螺钉,可使第一融合器120与寰椎固定为一体,且可防止螺钉拧入过深脱出融合器或螺钉向后松脱。
4、把持复位器200的把持内杆220上设有旋转手柄250,通过对旋转手柄 250进行旋转可旋转把持内杆220,复位套管230活动套设于把持内杆220上,把持内杆220上的第一外螺纹221与复位套管230上的第一内螺纹231相匹配,复位横勾杆240位于把持内杆220上且位于复位套管230上方,通过反向旋转把持内杆220,把持内杆220向上方移动,带动复位横勾杆240向上移动,复位横勾杆240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勾住提拉复位钳300,带动提拉复位钳300 向上方移动,提拉复位钳在向上方移动的过程中提拉枢椎,对枢椎进一步复位。
5、复位横勾杆240上设有阻挡勾片242,复位横勾杆240在移动的过程中,阻挡勾片242勾住提拉复位钳300,进而带动提拉复位钳300移动。
6、复位套管230底部设有挡片232,挡片232底部设有固定凸起235,当把持复位器200将第一融合器120打压至第一融合器120前侧板122与寰椎侧块前方皮质骨相平时,复位套管230底部的挡片232与寰椎侧块前方皮质骨接触,当再次打压把持内杆220的旋转手柄250时,由于复位套管230底部挡片 232的存在,可限制第一融合器120置入过深,而挡片232底部固定凸起235 的存在,可钉入寰椎侧块前方骨皮质起到临时防滑固定的作用。
7、提拉复位钳300的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用于夹持枢椎齿状突或齿状突残端两侧,对枢椎进行提拉复位,同时第一夹持部及第二夹持部可避免对枢椎提拉时失手滑脱造成颈脊髓损伤,第一传导部310及第二传导部320的设计可避免手术时口腔术野上方的视野遮挡,提拉复位钳300上的卡扣部350,可防止第一手持部330及第二手持部340松脱。
8、在融合固定装置100置入人体前,可以先将不同大小的试模器400置入寰椎与枢椎之间,选择出最适合的试模器400,然后根据试模器400的大小挑选合适的第一融合器120,避免置于寰椎与枢椎之间的第一融合器120大小不合适,同时不同大小的试模器400可在寰枢间隙松解复位后逐步撑开寰枢侧块关节间隙,达到进一步松解及复位的作用。
9、试模器400的试模头430的第一侧面431与第二侧面432的连接处采用外凸的弧形圆滑过渡,便于试模器400打入寰枢侧块关节,试模器400上的第三挡板可防止试模头430打入过深损伤颈脊髓,同时试模器400可以第三挡板为支点通过把手410及传导杆420撬拨,使寰枢椎进一步复位。
第二实施例:
结合图1至图8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包括融合固定装置100、把持复位器200、提拉复位钳300及试模器400,其中,本实施例的把持复位器200、提拉复位钳300及试模器400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做赘述,融合固定装置100包括第一融合器120及第一接骨板140,第一融合器120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如图9、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接骨板140 形状与枢椎椎体及侧块下方骨面相匹配,第一接骨板140与第一融合器120的前侧板122相固定,且位于第一融合器120的下方,第一接骨板140包括第一侧边141及第二侧边142,第一侧边141与第二侧边142均为弯曲的圆弧结构,且第一侧边141与第二侧边142远离第一融合器120的一端为弧形圆滑过渡连接,第一接骨板140纵向方向上设有贯通第一接骨板140前表面及后表面的第二固定孔143及第三固定孔144,且第二固定孔143位于第三固定孔144的上方,其中,第二固定孔143内侧为光滑弧形面,第二固定孔143从第一接骨板 140前表面至后表面的方向上内径逐渐变窄,第三固定孔144内设有内螺纹,第二固定孔143及第三固定孔144之间设有第一阻挡板145,第一阻挡板145 与第一接骨板140旋转铰接,第一阻挡板145相对两侧边之间的最长距离大于第二固定孔143与第三固定孔144之间的最短距离,通过旋转第一阻挡板145,将第一阻挡板145的相对两端置于第二固定孔143及第三固定孔144上方,从而可防止第二固定孔143及第三固定孔144内的螺钉松脱;
本实施例的融合固定装置100植入人体后,通过在两个第一固定孔124内钉入自攻自锁螺钉,使第一融合器120与寰椎固定为一体;寰枢椎椎体及侧块表面为较硬皮质骨,内部为松质骨,本实施例还可在两个第一固定孔124内钉入前方为松质骨螺纹、后三分之一为皮质骨螺纹的螺钉,两个第一固定孔124 内的内螺纹与皮质骨螺纹相匹配,螺钉钉入后使第一融合器120与寰椎固定为一体;然后在第一融合器120的第二固定孔143及第三固定孔144内钉入螺钉,使第一接骨板140与枢椎固定;
本实施例的优点如下:
1、第一接骨板140位于第一融合器120的下方,且与第一融合器120相连,通过在第一接骨板140的第二固定孔143及第三固定内钉入螺钉,从而可将第一接骨板140与枢椎固定,达到第一融合器120与寰椎及枢椎一体化固定的目的,第二固定孔143及第三固定孔144之间的第一阻挡板145,用于对第二固定孔143及第三固定孔144内的螺钉进行阻挡,防止第二固定孔143及第三固定孔144内的螺钉脱落;
2、第二固定孔143内侧为光滑弧形面,第二固定孔143从第一接骨板140 前表面至后表面的方向上内径逐渐变窄,当在第二固定孔143内植入拉力螺钉后,可使螺钉在一定程度上可根据枢椎椎体及椎动脉的走行调整螺钉进针方向,便于置钉操作,更确保置钉安全,减少损伤颈脊髓及椎动脉的可能,另一方面在拧紧螺钉的过程中由于第二固定孔143的内径逐渐变窄,且第二固定孔 143内侧呈光滑弧形面,当螺钉置入第二固定孔143后,由于无匹配内螺纹,螺钉限制在第二固定孔143内,在水平方向上无法继续向枢椎椎体深入,如继续旋拧螺钉则可反方向将枢椎提拉向前方紧贴接骨板,起到进一步复位的作用。
第三实施例:
结合图1至图8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包括融合固定装置100、把持复位器200、提拉复位钳300及试模器400,其中,本实施例的把持复位器200、提拉复位钳300及试模器400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做赘述,本实施例的融合固定装置100包括第一融合器120及第三接骨板 150,第一融合器120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同的是: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融合器120与第三接骨板150为分体式结构,第三接骨板150位于第一融合器120的前侧,第三接骨板150为“Z”字形结构,第三接骨板150 上至少设有前后贯通第三接骨板150的第五固定孔151、第六固定孔152及第七固定孔153,第五固定孔151位于第三接骨板150的上部,第六固定孔152 及第七固定孔153位于第三接骨板150的下部,第六固定孔152内侧为光滑弧形面,且第六固定孔152从第三接骨板150的前侧至后侧的方向上内径逐渐变窄,第六固定孔152与第七固定孔153之间设有第二阻挡板;
本实施例的优点如下:
1、当患者口腔狭小,颅底畸形及寰枢椎脱位严重无法理想复,局部解剖结构变形严重或有其他原因造成第一融合器120与接骨板相连后一体化融合器置入困难时,将第一融合器120与第三接骨板150设计为分体式,第一融合器 120体积小,置入时视野阻挡小,置入较为方便,第一融合器120置入人体后,再置入第三接骨板150,将第三接骨板150与寰椎及枢椎固定;
2、第三接骨板150为“Z”字形结构,“Z”字形结构根据寰枢椎前方解剖结构特点设计,使第三接骨板150与寰椎及枢椎更好固定,且固定后的第三接骨板150更接近于骨面;
第三接骨板150上部的第五固定孔151内,设有斜向外向上的内螺纹,通过第五固定孔151置入锁定螺钉使第三接骨板150与寰椎相固定,锁定螺钉与内螺纹相绞连,可防止螺钉松脱;第六固定孔152的内径逐渐变窄,且第六固定孔152的内侧为光滑弧形面,在第六固定孔152内置入螺钉时,可调整螺钉的进入方向,便于置钉操作,在拧紧螺钉的过程中由于第六固定孔152的内径逐渐变窄,当螺钉尾与第六固定孔152相接触时,螺钉无法继续向枢椎深入进入,如继续旋拧螺钉则可反方向将枢椎向前方紧贴骨板提拉,起到进一步复位的作用,通过在第七固定孔153内置入锁定螺钉后,可进一步将第三接骨板150 与枢椎相固定。
3、第六固定孔152及第七固定孔153之间的第二阻挡板,用于对第六固定孔152及第七固定孔153内的螺钉进行阻挡,防止第六固定孔152及第七固定孔153内的螺钉脱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不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融合固定装置、把持复位器及提拉复位钳,所述融合固定装置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把持复位器上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融合固定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把持复位器相连,所述提拉复位钳至少包括第一传导部及第二传导部,所述把持复位器位于所述第一传导部与所述第二传导部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融合器,所述第一融合器上设有上下贯通的第一空腔,所述第一融合器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上设有防滑凸起,所述第一融合器具有前侧板及后侧板,所述前侧板的下侧边相对其上侧边向所述后侧板的方向倾斜,所述前侧板上设有贯通所述前侧板的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从所述前侧板的前侧向所述前侧板的后侧斜上方延伸,且在延伸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固定孔的内径逐渐变窄,所述第一固定孔内具有内螺纹,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前侧板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一接骨板,所述第一接骨板与所述第一融合器的前侧板相连,且位于所述第一融合器的下方,所述第一接骨板上至少设有贯通所述第一接骨板前表面及后表面的第二固定孔及第三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孔及所述第三固定孔之间设有第一阻挡板,所述第一阻挡板与所述第一接骨板旋转铰接,所述第二固定孔内侧为光滑弧形面,所述第二固定孔从所述第一接骨板前表面至后表面的方向上内径逐渐变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二接骨板,所述第二接骨板与所述第一融合器的前侧板相连,且位于所述第一融合器的下方,所述第二接骨板上设有贯通所述第二接骨板前表面及后表面的第四固定孔。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固定装置还包括第三接骨板,所述第三接骨板位于所述第一融合器的前侧,第一融合器与第三接骨板为分体式结构,所述第三接骨板为“Z”字形结构,所述第三接骨板上至少设有前后贯通所述第三接骨板的第五固定孔、第六固定孔及第七固定孔,所述第五固定孔位于所述第三接骨板的上部,所述第六固定孔及所述第七固定孔位于所述第三接骨板的下部,所述第六固定孔内侧为光滑弧形面,且第六固定孔从所述第三接骨板的前侧至后侧的方向上内径逐渐变窄,所述第六固定孔与所述第七固定孔之间设有第二阻挡板。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持复位器包括把持内杆、复位套管及复位横勾杆,所述复位套管活动套设于所述把持内杆上,所述复位横勾杆活动设置于所述把持内杆上,且所述复位横勾杆位于所述复位套管上方,所述把持内杆顶部固定有旋转手柄,所述把持内杆上部设有第一外螺纹,所述复位套管上对应位置设有与所述第一外螺纹匹配的第一内螺纹,所述复位横勾杆上与所述把持内杆的接触面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外螺纹匹配的第二内螺纹,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把持内杆底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套管上设有挡片,所述挡片一端与所述复位套管底部相连,所述挡片另一端向远离所述复位套管底部的斜上方延伸,所述挡片底部设有固定凸起;所述复位横勾杆上设有阻挡勾片,所述阻挡勾片底部固定于所述复位横勾片的上表面。
8.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复位钳还包括夹持部、第一手持部、第二手持部,所述第一传导部与所述第一手持部相连,所述第二传导部与所述第二手持部相连,所述第一传导部与所述第一手持部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二传导部与所述第二手持部的连接处相铰接,所述第一传导部为向远离所述第二传导部方向凹陷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二传导部为向远离所述第一传导部方向凹陷的弧形结构,所述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持杆及第二夹持杆,所述第一夹持杆与所述第一传导部相连,所述第二夹持杆与所述第二传导部相连。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复位钳还包括卡扣部,所述卡扣部一端位于所述第二手持部上,所述卡扣部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手持部,所述卡扣部上设有多个第一卡扣,所述第一手持部上相应位置设有多个第二卡扣,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二卡扣相匹配。
10.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试模器,所述试模器包括把手、传导杆及试模头,所述把手与所述传导杆一端相连,所述试模头与所述传导杆的另一端相连,所述试模头至少具有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侧面的高度,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连,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的连接处采用外凸的弧形圆滑过渡,所述第一侧面及所述第二侧面均与所述第三侧面相连,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传导杆相连,所述第三侧面上设有第三阻挡板,所述第三阻挡板向所述第二侧面一侧凸出。
CN201920321619.0U 2019-03-13 2019-03-13 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0198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21619.0U CN210019811U (zh) 2019-03-13 2019-03-13 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21619.0U CN210019811U (zh) 2019-03-13 2019-03-13 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19811U true CN210019811U (zh) 2020-02-07

Family

ID=69354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21619.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019811U (zh) 2019-03-13 2019-03-13 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1981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07857A (zh) * 2021-10-14 2022-01-11 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自调节型寰枢椎修复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07857A (zh) * 2021-10-14 2022-01-11 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自调节型寰枢椎修复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30401B2 (en) Growth control device
US20220313334A1 (en) Method and implant system for sacroiliac joint fixation and fusion
CN104349729B (zh) 骨固定构件系统和使用方法
US8617213B2 (en) Low profile transverse connector
KR20180028407A (ko) 뼈 나사 및 임플란트 전달 장치
CN102946814B (zh) 用于钻削不规则形状主体的钻头引导器
KR102190569B1 (ko) 확장기 장치용 탈착식 액츄에이터 암
CN109771106B (zh) 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210019811U (zh) 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融合器系统
KR101067787B1 (ko) 척추고정나사 및 그 시술장치
US9351814B2 (en) Device for attaching or removing dental or surgical components
US8632549B2 (en) Surgical tool for pectus bar extraction
WO2021031121A1 (zh) 一种分体动静两用椎弓根钉及其安装工具
CN207101345U (zh) 寰枢椎侧块关节加压撑开器
KR20180028406A (ko) 뼈 나사를 심기 위한 방법
KR20080002714U (ko) 척추 삽입물
CN203815541U (zh) 一种用于切除胸腰椎后纵韧带骨化病灶的弧形骨刀
CN219126563U (zh) 接骨板加压钳
CN209122542U (zh) 一种颅底凹陷复位的微创支撑融合系统
CN214049230U (zh) 一种带深度限制的颈椎椎间融合器试模
CN217645387U (zh) 一种腰椎后路零切迹融合器系统
CN113648026B (zh) 一种上颌Le Fort I型骨切开术专用把持钳及其使用方法
CN217592985U (zh) 一种椎体取出钳
CN211583677U (zh) 一种颈椎自稳式融合器及其植入系统
CN117017459A (zh) 一种辅助腰椎滑脱复位的悬吊器及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