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19010U - 盖体及设有其的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盖体及设有其的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19010U
CN210019010U CN201920658245.1U CN201920658245U CN210019010U CN 210019010 U CN210019010 U CN 210019010U CN 201920658245 U CN201920658245 U CN 201920658245U CN 210019010 U CN210019010 U CN 2100190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spool
bulb
plane
temperature sensing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65824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振合
陶结
王俊
高塬贵
程志斌
陈礼昌
胡玉新
姚海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92065824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190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190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190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盖体及烹饪器具,可开合地盖设于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上,包括:内盖;感温包,装配于所述内盖上;绕线盘,配接于所述内盖背向所述烹饪主体的一侧;以及加强板,配接于所述绕线盘背向所述感温包的一侧;其中,所述绕线盘抵接设于所述加强板与所述感温包之间。上述盖体及烹饪器具,由于加强板的强度较大,加强板可以有效防止绕线盘发生变形,且也不会导致感温包的移位,提高电饭煲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盖体及设有其的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盖体及设有其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学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电饭煲及电炒锅等烹饪器具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电饭煲主要包括煲体、内锅、盖体及控制装置等,内锅可容置于煲体内,盖体盖合于煲体上,控制装置控制电饭煲进行煮饭、保温等作业模式,且上述作业模式可在其显示面板上显示。
盖体主要包括内盖、绕线盘、感温包及面盖,绕线盘位于内盖与面盖之间用于绕线,感温包装配于内盖上用于感应煲体内的温度,且感温包的顶部抵接于绕线盘。但是传统电饭煲的盖体,当外力作用于感温包时,感温包会施加作用力于绕线盘,如此绕线盘发生变形,从而感温包移位。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电饭煲的盖体的绕线盘易发生变形的问题,提供一种可减少绕线盘变形的盖体及设有其的烹饪器具。
一种盖体,可开合地盖设于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上,包括:
内盖;
感温包,装配于所述内盖上;
绕线盘,配接于所述内盖背向所述烹饪主体的一侧;以及
加强板,配接于所述绕线盘背向所述感温包的一侧;
其中,所述绕线盘抵接设于所述加强板与所述感温包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上具有凸向所述绕线盘设置的第一凸起,所述加强板与所述绕线盘通过所述第一凸起抵接,所述第一凸起在所述绕线盘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绕线盘所在平面内或与所述绕线盘所在平面相交;或所述绕线盘上具有凸向所述加强板设置的所述第一凸起,所述加强板与所述绕线盘通过所述第一凸起抵接,所述第一凸起在所述绕线盘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绕线盘所在平面内或与所述绕线盘所在平面相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正对所述感温包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绕线盘具有收容部,所述收容部开设有具有面向所述感温包一端开口的收容腔,所述感温包的部分从所述开口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并与所述收容腔的底壁抵接,所述第一凸起抵接于所述绕线盘的收容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温包上具有凸向所述绕线盘设置的第二凸起,所述感温包与所述绕线盘通过所述第二凸起抵接,所述第二凸起在所述感温包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感温包所在平面内或与所述感温包所在平面相交;或所述绕线盘上具有凸向所述感温包设置的所述第二凸起,所述感温包与所述绕线盘通过所述第二凸起抵接,所述第二凸起在所述感温包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感温包所在平面内或与所述感温包所在平面相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温包包括穿设部及限位部,所述穿设部与所述限位部连接呈台阶状,所述穿设部穿设装配于所述内盖上,所述限位部抵接限位于所述内盖与所述绕线盘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盖面向所述限位部的一侧凸伸设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穿设于所述限位部内以限制所述感温包相对于所述内盖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密封设于所述感温包与所述内盖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还包括保温板,所述保温板配接于所述内盖背向所述绕线盘的一侧,所述感温包伸出所述内盖的一端穿设装配于所述保温板上。
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烹饪主体及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盖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盖设于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上。
上述盖体及烹饪器具,由于加强板的强度较大,加强板可以有效防止绕线盘发生变形,且也不会导致感温包的移位,提高电饭煲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盖体的爆炸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盖体的装配图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的盖体的A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盖体的装配图;
图5为图4中所示的盖体的B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烹饪主体及盖体 100,烹饪主体用于存放食物,盖体100可开合地盖设于烹饪主体上,从而对存放于烹饪主体内的食物进行烹饪。具体地,该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也可以为其他种类的烹饪器具,如电蒸锅,在此不作限定。
下面以电饭煲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本实施例仅用作范例说明,并不会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再者实施例中的图式亦省略不必要组件,并清楚显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点。
烹饪主体包括煲体及内锅,煲体内具有腔体,内锅收容于腔体内用于存放食物,盖体100配置于煲体的开口部,用于根据用户操作对煲体进行开闭,从而以将内锅从腔体内取出或放置于腔体内。
继续参阅图1,盖体100包括内盖10及绕线盘20,内盖10面向内锅设置,绕线盘20装配于内盖10背向内锅的一侧。其中,绕线盘20用于装配绕线圈,绕线圈用于在通电后产生磁场,导磁的保温板(下文所述)在处于上述磁场中产生热量以加热附着于其上的蒸发水汽,以防止水滴滴回内锅的饭面上,以确保煮出的米饭更香甜。
在一个实施例中,盖体100还包括感温包30,感温包30装配于内盖10上,感温包30包括面向烹饪主体设置的检测端及装配于内盖10上的固定端,检测端用于检测内锅内的温度。具体地,内盖10上开设有装配孔11,感温包30装配于装配孔11内,且感温包30面向内锅的检测端穿出装配孔11以便于检测内锅内的温度,感温包30背向内锅的固定端与绕线盘20抵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感温包30的固定端朝向绕线盘20的整个表面与绕线盘 20抵接。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亦可以设置感温包30的固定端朝向绕线盘20的部分表面与绕线盘20抵接,在此不作限定。
参阅图2及图3,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感温包30的固定端与绕线盘20中一者上具有凸向对方设置的第二凸起80,感温包30的固定端与绕线盘20通过第二凸起80抵接。具体地,第二凸起80设置于感温包30的固定端上,第二凸起 80朝向感温包30的固定端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感温包30的的固定端所在平面内。或者第二凸起80设置于绕线盘20上,第二凸起80朝向感温包30的固定端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感温包30的的固定端所在平面内。
由于绕线盘20一般采用塑胶材料制成,当感温包30受到外力时(如当擦拭电饭煲的保温板时,不小心触碰到感温包30,则施加外力于感温包30的检测端),感温包30的固定端会施加作用力于绕线盘20,绕线盘20发生变形,且感温包30因此发生移位,从而影响电饭煲的使用寿命。
通过上述设置,绕线盘20与感温包30的固定端的抵接面积小于感温包30 的固定端所在平面的面积(也即为并非感温包30面向绕线盘20的整个表面与绕线盘20抵接,而是感温包30面向绕线盘20的部分表面与绕线盘20抵接),绕线盘20施加于感温包30的固定端的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变大,从而减小了绕线盘20的变形量,感温包30移位量减小,提高了电饭煲的使用寿命。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感温包30与绕线盘20中一者上具有凸向对方设置的第二凸起80,感温包30的固定端与绕线盘20通过第二凸起80抵接。具体地,第二凸起80设置于感温包30的固定端上,第二凸起80朝向感温包30的固定端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感温包30的固定端所在平面相交。或者第二凸起80设置于绕线盘20上,第二凸起80朝向感温包30的固定端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感温包30的固定端所在平面相交。
如此,也可以保证绕线盘20与感温包30的固定端的抵接面积小于感温包 30的固定端所在平面的面积,从而减小了绕线盘20的变形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绕线盘20具有收容部21,收容部21开设有收容腔211,收容腔211面向感温包30的一端具有开口,第二凸起80与收容腔211的底壁连接,感温包30的固定端的部分从上述开口收容于收容腔211内并与第二凸起 80抵接。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绕线盘20亦可不具有收容部21,第二凸起80直接与绕线盘20面向感温包30的固定端的表面连接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感温包30包括穿设部31及限位部32,穿设部31与限位部32连接呈台阶状,穿设部31穿设于内盖10的装配孔11内,检测端形成于穿设部31上,限位部32穿出内盖10的装配孔11并抵接于内盖10 与第二凸起80之间(参阅图3)。
具体地,穿设部31与限位部32连接呈T字型。可以理解,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穿设部31与限位部32连接亦可呈L型,在此亦不作限定。
参阅图4及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内盖10面向限位部32的一侧凸伸设有定位柱12,定位柱12穿设于限位部32内以限制感温包30相对于内盖10绕装配孔11的轴线转动,也即为绕线盘20与内盖10配合限制感温包30沿装配孔 11的轴向运动,定位柱12限制感温包30沿装配孔11的周向转动。
参阅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热量从感温包30与内盖10之间的间隙泄漏向外界,盖体100还包括密封件50,密封件50密封设于感温包30的固定端与内盖10之间。具体地,密封件50为密封胶圈,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50的材料不受限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盖体100还包括保温板40,保温板40配接于内盖10背向绕线盘20的一侧,感温包30穿设于保温板40,且相对于保温板40突伸向内锅设置,保温板40感受绕线圈所产生的磁场并产生热量。具体地,上述密封件 50还密封设于保温板40与感温包30之间。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盖体100还包括加强板60,加强板60配接于绕线盘 20背向感温包30的固定端的一侧,绕线盘20抵接于感温包30的固定端与加强板60之间。具体地,加强板60采用强度大于塑料的金属材料制成。
通过上述设置,当感温包30受到外力时,由于加强板60的强度较大,加强板60可以有效防止绕线盘20发生变形,且也不会导致感温包30的移位,提高了电饭煲的使用寿命。
在一个实施例中,加强板60与绕线盘20的收容部21抵接,如此加强板60 与绕线盘20的抵接面积小于绕线盘20所在平面的面积,加强板60施加于绕线盘20的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变大,从而可以进一步有效防止绕线盘20变形,避免感温包30移位,进一步提高电饭煲的使用寿命。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板60也可以与绕线盘20整个平面抵接,在此亦不作限定。
具体地,加强板60与绕线盘20中一者上具有凸向对方设置的第一凸起70,加强板60与绕线盘20通过第一凸起70抵接。具体地,第一凸起70设置于加强板60上,第一凸起70朝向绕线盘2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绕线盘20所在平面内。或者第一凸起70设置于绕线盘20上,第一凸起70朝向绕线盘2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绕线盘20所在平面内。
通过上述设置,加强板60与绕线盘20的抵接面积进一步减小,如此加强板60施加于绕线盘20的单位面积上的压力进一步变大,从而可以进一步有效防止绕线盘20变形,避免感温包30移位,进一步提高电饭煲的使用寿命。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加强板60与绕线盘20中一者上具有凸向对方设置的第一凸起70,加强板60与绕线盘20通过第一凸起70抵接。具体地,第一凸起 70设置于加强板60上,第一凸起70朝向绕线盘2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绕线盘 20所在平面相交。或者,第一凸起70设置于绕线盘20上,第一凸起70朝向绕线盘2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绕线盘20所在平面相交。
如此,也可以保证加强板60与绕线盘20的抵接面积较小,从而可以进一步有效防止绕线盘20变形,避免感温包30移位,进一步提高电饭煲的使用寿命。
更具体地,第一凸起70设置于绕线盘20的收容部21上并与感温包30的固定端正对,且第一凸起70朝向收容部2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收容部21的所在平面内。可以理解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起70亦可以设置于绕线盘20的收容部21上并与感温包30的固定端错位设置,在此亦不作限定。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盖体100还包括面盖,面盖朝向用户设置,面盖与内盖10固定连接,以将绕线盘20及加强板60夹持于面盖与内盖10之间,面盖上亦可根据需要设置供用户操作的按键(例如烹饪模式选择键、启动键、保温键等)。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上述烹饪器具所包括的盖体10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盖体100及烹饪器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当感温包30受到外力时,由于加强板60的强度较大,加强板60可以有效防止绕线盘20发生变形,且也不会导致感温包30的移位,提高电饭煲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盖体,可开合地盖设于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盖(10);
感温包(30),装配于所述内盖(10)上;
绕线盘(20),配接于所述内盖(10)背向所述烹饪主体的一侧;以及
加强板(60),配接于所述绕线盘(20)背向所述感温包(30)的一侧;
其中,所述绕线盘(20)抵接设于所述加强板(60)与所述感温包(30)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60)上具有凸向所述绕线盘(20)设置的第一凸起(70),所述加强板(60)与所述绕线盘(20)通过所述第一凸起(70)抵接,所述第一凸起(70)在所述绕线盘(2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绕线盘(20)所在平面内或与所述绕线盘(20)所在平面相交;或所述绕线盘(20)上具有凸向所述加强板(60)设置的所述第一凸起(70),所述加强板(60)与所述绕线盘(20)通过所述第一凸起(70)抵接,所述第一凸起(70)在所述绕线盘(2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绕线盘(20)所在平面内或与所述绕线盘(20)所在平面相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70)正对所述感温包(30)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盘(20)具有收容部(21),所述收容部(21)开设有具有面向所述感温包(30)一端开口的收容腔(211),所述感温包(30)的部分从所述开口收容于所述收容腔(211)内并与所述收容腔(211)的底壁抵接,所述第一凸起(70)抵接于所述绕线盘(20)的收容部(2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包(30)上具有凸向所述绕线盘(20)设置的第二凸起(80),所述感温包(30)与所述绕线盘(20)通过所述第二凸起(80)抵接,所述第二凸起(80)在所述感温包(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感温包(30)所在平面内或与所述感温包(30)所在平面相交;或所述绕线盘(20)上具有凸向所述感温包(30)设置的所述第二凸起(80),所述感温包(30)与所述绕线盘(20)通过所述第二凸起(80)抵接,所述第二凸起(80)在所述感温包(3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感温包(30)所在平面内或与所述感温包(30)所在平面相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包(30)包括穿设部(31)及限位部(32),所述穿设部(31)与所述限位部(32)连接呈台阶状,所述穿设部(31)穿设装配于所述内盖(10)上,所述限位部(32)抵接限位于所述内盖(10)与所述绕线盘(20)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10)面向所述限位部(32)的一侧凸伸设有定位柱(12),所述定位柱(12)穿设于所述限位部(32)内以限制所述感温包(30)相对于所述内盖(10)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100)还包括密封件(50),所述密封件(50)密封设于所述感温包(30)与所述内盖(10)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100)还包括保温板(40),所述保温板(40)配接于所述内盖(10)背向所述绕线盘(20)的一侧,所述感温包(30)伸出所述内盖(10)的一端穿设装配于所述保温板(40)上。
10.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烹饪主体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盖体,所述盖体(100)可开合地盖设于烹饪器具的烹饪主体上。
CN201920658245.1U 2019-05-08 2019-05-08 盖体及设有其的烹饪器具 Active CN2100190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58245.1U CN210019010U (zh) 2019-05-08 2019-05-08 盖体及设有其的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58245.1U CN210019010U (zh) 2019-05-08 2019-05-08 盖体及设有其的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19010U true CN210019010U (zh) 2020-02-07

Family

ID=69364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658245.1U Active CN210019010U (zh) 2019-05-08 2019-05-08 盖体及设有其的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1901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38612A (zh) * 2019-05-08 2019-06-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盖体及设有其的烹饪器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38612A (zh) * 2019-05-08 2019-06-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盖体及设有其的烹饪器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019010U (zh) 盖体及设有其的烹饪器具
JP6289414B2 (ja) 調理器
CN111513540A (zh) 烹饪器具
JP2018117990A (ja) 圧力式調理器及び圧力センサユニット
WO2016189897A1 (ja) 蓋および調理器
JP3498699B2 (ja) 炊飯器
KR200352192Y1 (ko) 전기압력보온밥솥의 뚜껑결합 감지장치
CN211533898U (zh) 烹饪器具
JP2017000392A (ja) 加熱調理器
CN210018906U (zh) 烹饪器具
CN216602467U (zh) 烹饪器具
CN210077416U (zh) 烹饪器具
CN220124446U (zh)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6822791U (zh) 烹饪器具
KR102550654B1 (ko) 조리기기
CN219895343U (zh) 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14548943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2346250U (zh) 盖体和烹饪器具
JP5321265B2 (ja) 電気炊飯器の蓋ユニット
CN210124593U (zh) 一种压力烹饪器具
CN211533874U (zh) 烹饪器具
CN209863268U (zh) 烹饪器具
CN211632793U (zh) 冷却盒及电压力锅
CN219895342U (zh) 一种煲体和烹饪器具
CN211186800U (zh) 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