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15909U - 一种方形电池极耳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方形电池极耳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15909U
CN210015909U CN201920972556.5U CN201920972556U CN210015909U CN 210015909 U CN210015909 U CN 210015909U CN 201920972556 U CN201920972556 U CN 201920972556U CN 210015909 U CN210015909 U CN 2100159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b
positive
negative
plate
structure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7255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彩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iyawang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iyawang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iyawang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iyawang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97255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159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159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159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方形电池极耳结构,包括壳体,电芯和盖板,所述电芯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盖板和所述壳体连接,还包括正极片、负极片、正极耳和负极耳,端部和凸头组成截面呈倒T型的所述正极耳和所述负极耳,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一端分别插接入所述电芯内,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端部抵接,所述凸头贯穿所述盖板并与极柱套连接,所述极柱套侧面还设置有卡接部。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降低方形电池极耳的维修成本及维修难度,降低极耳和外部焊接发生不良的概率,还可以在凹槽内放置温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正极耳和负极耳温度,防止方形电池过充过放。

Description

一种方形电池极耳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方形电池极耳结构。
背景技术
电池作为一种化学电源,被广泛应用于可移动设备,如手机,电脑,新能源汽车等设备中,为电子器件提供电源。电池按照外形可分为圆柱电池,纽扣电池和方形电池,其中,方形电池因为其安全性能高越来越受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青睐。
方形电池应用在电动汽车上时,需要通过汇流排连接各个方形电池的极耳结构串并联组成电池模组,增大汽车电源容量和电源电压。但是目前方形电池极耳结构一般是一体式的,极耳结构一端直接插入到方形电池壳体中与电芯电连接,另一端伸出壳体外与汇流排焊接。方形电池内片状卷曲的电芯和极耳结构在化成后,片状电芯会有不同程度的膨胀,导致极耳结构不能完全和电芯紧密配合,影响方形电池性能和安全性。因此,方形电池维修时需要更换极耳结构,一体式的极耳结构维修时,同时因为极耳结构与汇流排焊接,同样需要更换汇流排等部件,增加维修成本以及维修难度。另外的,当前的极耳结构一般呈圆柱形,直接与汇流排焊接,容易发生焊接不良,如虚焊,影响方形电池对外输出做功。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当前方形电池极耳难以维修以及不易焊接的情况,提供一种方形电池极耳结构,能够有效降低方形电池极耳的维修成本及维修难度,并降低极耳和外部焊接发生不良的概率。
一种方形电池极耳结构,包括壳体,电芯和盖板,所述电芯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盖板和所述壳体连接,还包括正极片、负极片、正极耳和负极耳,端部和凸头组成截面呈倒T型的所述正极耳和所述负极耳,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一端分别插接入所述电芯内,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端部抵接,所述凸头贯穿所述盖板并与极柱套连接,所述极柱套侧面还设置有卡接部。
优选的,所述盖板上设置于通孔,所述凸头贯穿所述通孔与所述极柱套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端部上设置有螺栓孔,沉头螺栓贯穿所述螺栓孔将所述正极耳和负极耳分别固定在所述盖板上。
优选的,所述凸头远离所述端部的一端设置有凹槽。
优选的,所述极柱套与所述盖板连接处设置有垫圈。
优选的,所述正极片,所述负极片,所述正极耳和所述负极耳是铝制的。
优选的,所述极柱套是黄铜镀镍的。
优选的,所述壳体和盖板连接处设置有密封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1、本实用新型将原有的一体式极耳结构拆分为对应的正极片和正极耳,负极片和负极耳,需要维修时,只需要打开盖板更换正极片和负极片即可,降低维修成本和维修难度;2、本实用新型中正极耳和负极耳的凸头上套设有极柱套,并通过极柱套上的卡接部和汇流排等部件焊接,降低焊接难度,以及焊接不良率;3、正极耳和负极耳的凸头上还设置有凹槽,凹槽内对应放置温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极耳温度,防止方形电池过充过放。
附图说明
图1为其中一实施例一种方形电池极耳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正极耳和/或负极耳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正极耳和/或负极耳与沉头螺栓组装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4所示,一种方形电池极耳结构,包括壳体1,电芯2和盖板3,所述电芯2安装在所述壳体1内,所述盖板3和所述壳体1连接,还包括正极片4、负极片5、正极耳6和负极耳7,端部61和凸头62组成截面呈倒T型的所述正极耳6和所述负极耳7,所述正极片4和所述负极片5一端分别插接在所述电芯2内,所述正极片4和所述负极片5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端部61抵接,所述凸头62贯穿所述盖板3并与极柱套8连接,所述极柱套8侧面还设置有卡接部81,所述盖板3上设置于通孔31,所述凸头62贯穿所述通孔31与所述极柱套8螺纹连接。具体的,生产组装时,正极耳6和负极耳7的凸头62贯穿盖板3后,极柱套8和凸头螺纹连接,将正极耳6,负极耳7,极柱套8和盖板3连接成一体。进一步的,正极片4和负极片5的一端插入到片状的卷曲电芯2中,正极片4和负极片5另一端呈平板状,在盖板3和壳体1连接密封时,可以和正极耳6和负极耳7的端部61贴合,保证电传导性良好,同时为了提高端部61和正极片4以及负极片5的平板部位对应连接,还可以载气连接边缘处添加导电胶,防止错位。进一步的,在极柱套8上还设置有卡接部81,当极柱套8和凸头62连接成功时,两个极柱套8上的卡接部81正好相对,片状的汇流排(图中未示出)正好卡接在卡接部81内,再使用激光焊将汇流排和卡接部81焊接,防止汇流排在卡接部81内松动,使用极柱套8和汇流排焊接,避免将汇流排直接焊接在正极耳6和负极耳7的凸头62上,降低焊接以及维修难度,并保证了凸头62和汇流排的电连接性能良好。
如图1~4所示,所述端部61上设置有螺栓孔611,沉头螺栓9贯穿所述螺栓孔611将所述正极耳6和负极耳7分别固定在所述盖板3上。具体的,在端部61上设置螺栓孔611,沉头螺栓9完全固定正极耳6和负极耳7于盖板3上,提高连接强度。沉头螺栓9完全旋入螺栓孔611中,保证端部61的平整性,和正极耳片4及负极片5的平板部位贴合。
如图2~4所示,所述凸头62远离所述端部61的一端设置有凹槽621。具体的,在凸头62内设置凹槽621,进一步的,可以在凹槽621内放置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方便检测正极耳6和负极耳7的温度,并可以根据该温度曲线制定方形电池工作阈值,防止方形电池过充过放。
如图所示,所述极柱套8与所述盖板3连接处设置有垫圈10,所述壳体1和盖板3连接处设置有密封胶。具体的,添加垫圈防止灰尘等杂质通过凸头62和通孔31之间的缝隙,以及盖板3和壳体1的连接缝隙进入方形电池内部,影响方形电池的电化学行性能。
如图1所示,所述正极片4,所述负极片5,所述正极耳6和所述负极耳7是铝制的,所述极柱套8是黄铜镀镍的。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方形电池极耳结构,包括壳体,电芯和盖板,所述电芯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盖板和所述壳体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正极片、负极片、正极耳和负极耳,端部和凸头组成截面呈倒T型的所述正极耳和所述负极耳,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一端分别插接入所述电芯内,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端部抵接,所述凸头贯穿所述盖板并与极柱套连接,所述极柱套侧面还设置有卡接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形电池极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上设置于通孔,所述凸头贯穿所述通孔与所述极柱套螺纹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方形电池极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上设置有螺栓孔,沉头螺栓贯穿所述螺栓孔将所述正极耳和负极耳分别固定在所述盖板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方形电池极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头远离所述端部的一端设置有凹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形电池极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套与所述盖板连接处设置有垫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形电池极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所述负极片,所述正极耳和所述负极耳是铝制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形电池极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套是黄铜镀镍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方形电池极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和盖板连接处设置有密封胶。
CN201920972556.5U 2019-06-26 2019-06-26 一种方形电池极耳结构 Active CN2100159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72556.5U CN210015909U (zh) 2019-06-26 2019-06-26 一种方形电池极耳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72556.5U CN210015909U (zh) 2019-06-26 2019-06-26 一种方形电池极耳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15909U true CN210015909U (zh) 2020-02-04

Family

ID=69319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72556.5U Active CN210015909U (zh) 2019-06-26 2019-06-26 一种方形电池极耳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1590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35913A (zh) * 2021-12-29 2022-04-12 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高功率软包电池并、串联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35913A (zh) * 2021-12-29 2022-04-12 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高功率软包电池并、串联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47392B1 (ko) 배터리 모듈
US20100105239A1 (en) Battery connection device
CN203871392U (zh) 一体化高铆接式锂电池盖板
WO2021036685A1 (zh) 一种电池顶盖和极柱的装配结构及装配方法
EP3333931A1 (en) Secondary battery
CN208862041U (zh) 盖帽及电池
CN210015909U (zh) 一种方形电池极耳结构
CN214754075U (zh) 一种动力电池的顶盖结构及动力电池
CN210984769U (zh) 一种动力电池及汽车
CN117525697A (zh) 电芯壳体、电芯和用电装置
CN204760486U (zh) 一种正极带保护装置的充电电池
CN218586282U (zh)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
KR20140087655A (ko) 전기에너지 저장장치의 단자 및 이의 조립 방법
CN110707384A (zh) 一种用于截止短路电压的结构及电池顶盖
CN216793835U (zh) 壳体、圆柱电池和圆柱电池系统
CN203056000U (zh) 电池盒
CN216362148U (zh) 一种动力电池、电池模组及用电装置
KR102356939B1 (ko) 배터리 모듈
CN212277449U (zh) 一种ld-ls系列储能锂离子电池双芯连接器
CN211045494U (zh) 一种电池顶盖绝缘结构
CN208225957U (zh) 带MicroUSB接口的可充电锂电池
CN217742046U (zh) 外壳以及电源模组
CN213583983U (zh) 一种航天航海模块电源金属外壳
CN217848114U (zh) 一种顶盖组件、二次电池、电池模组及用电装置
CN116365140B (zh) 一种耐振动耐冲击的电池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