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06948U - 电源适配器及其输出线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源适配器及其输出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06948U
CN210006948U CN201921070549.2U CN201921070549U CN210006948U CN 210006948 U CN210006948 U CN 210006948U CN 201921070549 U CN201921070549 U CN 201921070549U CN 210006948 U CN210006948 U CN 2100069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power adapter
output line
line structure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7054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易鹏
杨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ta Electronics Donggu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LTA ELECTRONIC POWER SUPPLY (DONGGU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TA ELECTRONIC POWER SUPPLY (DONGGU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LTA ELECTRONIC POWER SUPPLY (DONGGU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7054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06948U/zh
Priority to TW108212397U priority patent/TWM5908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069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069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及其输出线结构。电源适配器包括有输出线结构、线路板、壳体以及限位结构。该输出线结构包括:线材,其具有第一连接端;以及导电端子,与线材的第一连接端导电连接,导电端子具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其中导电端子的第一接线端与线材的第一连接端导电连接,且第一接线端与线材的局部被塑封在一应力消除结构内,该第二接线端的一部分外露于应力消除结构外。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适配器及其输出线结构更利于自动化组装,节省人力及工时,降低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电源适配器及其输出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电源适配器,特别涉及一种便于自动化组装的电源适配器及其输出线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源适配器的制造过程中,其输出线结构与线路板的连接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如图1A所示,其中,输出线结构11的裸线端111与线路板12上的铜箔121通过焊锡实现线路板12与输出线结构11的电连接。第二种方式是如图1B所示,其中,输出线结构11的端子112插入线路板12上对应的板孔122,再通过焊锡实现线路板12与输出线结构11的电连接。但是,因为电源适配器的线路板的尺寸比较小,且插板端线材较为柔软,而产线线速快,无法使用载具过炉,因此需要人工装插线材和焊锡,导致作业困难,无法实现自动组装作业,效率低。并且,这些连接方式占用线路板的正面空间较多,导致线路板的可用空间减小,利用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及其输出线结构,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的一个或多个缺陷,使之更便于自动化组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线结构,其特点在于,包括:线材,其具有第一连接端;以及导电端子,具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其中所述第一接线端与所述线材的第一连接端电连接,且所述第一接线端与所述线材的局部被塑封在一应力消除结构内,所述第二接线端的一部分外露于所述应力消除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外露于所述应力消除结构的所述第二接线端的该部分上具有接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线端上具有至少一个突出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外露于所述应力消除结构的所述第二接线端的该部分上具有凸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一接线端与所述第二接线端被弯折成第一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述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一接线端与所述第二接线端弯折成L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线端上具有与所述线材的所述第一连接端适配固定的第一固定部,及/或,与所述线材的外轮廓适配固定的第二固定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为铜片端子,且所述线材与所述铜片端子为卡合固定连接、焊接或铆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应力消除结构为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应力消除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容纳所述导电端子且其外径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外径,所述第三部分容纳所述线材的局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应力消除结构的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呈垂直布置并使所述线材沿垂直方向出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应力消除结构的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呈水平布置并使所述线材沿水平方向出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输出线结构包括两个所述导电端子,且该两个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呈第二角度布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其特点在于,包括:如上所述的输出线结构;线路板,与所述输出线结构的导电端子的第二接线端电连接;壳体,具有适于容纳所述线路板的容纳空间;以及限位结构,所述线路板与所述输出线结构通过所述限位结构安装于所述壳体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为定位柱;或者,所述限位结构为具有凹槽的凸台。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适于在组装后支承所述输出线结构的支承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线路板的一表面上设置有导电区,所述导电区内设置有导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输出线结构的外露于应力消除结构的第二接线端的部分上具有接孔;且所述限位结构为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具有上端部和下端部,所述上端部穿过所述线路板上的所述导孔以及所述输出线结构中所述第二接线端上的所述接孔,使得所述线路板和所述输出线结构固定于所述壳体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柱还具有固定结构,使得所述线路板及所述输出线结构组装固定于所述壳体内,并且使得所述线路板通过所述导电区与所述第二接线端接触并电性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结构是由设置于所述定位柱顶端的热熔柱通过热熔形成的热熔固定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结构是由设置于所述定位柱顶端的具有内螺纹的螺孔与具有外螺纹的螺丝配合固定的螺纹固定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结构是由设置于所述定位柱顶端的安装孔与具有内螺纹的自攻型螺丝配合锁附的螺纹固定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结构是由设置于所述定位柱顶端的卡钩与所述线路板上的所述导孔或所述第二接线端上的所述接孔卡接配合固定的卡钩固定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输出线结构的应力消除结构包括一体成型并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容纳所述导电端子且其外径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外径,所述第三部分容纳所述输出线结构的线材的局部,且所述壳体的所述支承部上具有一卡槽,所述应力消除结构的所述第二部分组装卡合于所述卡槽中,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与所述卡槽卡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输出线结构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堆叠于所述线路板的下方,且所述线路板的所述导电区位于所述线路板的背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线端具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相对于所述第二接线端弯折向下,所述第二凸起相对于所述第二接线端弯折向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为具有凹槽的凸台,且所述第一凸起插入所述凸台的所述凹槽中,所述第二凸起插入所述导孔中,使得所述线路板和所述输出线结构固定于所述壳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适配器及其输出线结构,简化了输出线组装作业,且更利于电源适配器的自动化组装,节省人力及工时,降低制造成本。
以下将以实施方式对上述的说明作详细的描述,并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A为现有技术中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线结构与线路板的第一种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1B为现有技术中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线结构与线路板的第二种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线结构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输出线结构的线材为垂直出线;
图3A为图2所示的输出线结构中的导电端子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图3A所示的导电端子与线材连接的示意图;
图3C为图2所示的输出线结构中的导电端子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线结构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输出线结构的线材为水平出线;
图5A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适配器的线路板的正面示意图,其中该线路板上设置有导孔;
图5B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适配器的线路板的背面示意图,其中该线路板的背面上设置有导电区;
图6A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线结构与壳体组装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6B为图6A所示的输出线结构组装于壳体之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6C为线路板组装于图6B所示的结构之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7A和图7B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7A为固定前的结构示意图,图7B为固定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A和图8B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8A为固定前的结构示意图,图8B为固定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A和图9B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9A为固定前的结构示意图,图9B为固定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线结构的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导电端子外露于应力消除结构的第二接线端的部分上具有凸起;
图11为图10所示的输出线结构中的导电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适配器与图10所示的输出线结构配合组装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限位结构为设置于壳体上的具有凹槽的凸台;
图12B为图10所示的输出线结构组装于图12A的壳体之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2C为线路板组装于图12B所示的结构之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叙述更佳详尽与完备,可参照所附的附图及以下所述各种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号码代表相同或相似的组件。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的组件与步骤并未描述于实施例中,以避免对本实用新型造成不必要的限制。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已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
如图2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线结构20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输出线结构20主要包括线材21、至少一导电端子22以及应力消除结构(Strainrelief structure)23。其中,线材21具有第一连接端。导电端子22与线材21的第一连接端导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端子22例如可为铜片端子,且其包括有两个导电端子22a和22b,例如是正端子和负端子,用于分别与线材21的正输出线和负输出线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导电端子22a和22b的第二接线端222a和222b较佳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呈一角度布置,例如呈90°。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该角度并不局限于为90°,例如第二接线端222a和222b可以平行设置。
结合参考图3A和图3B,每一导电端子22具有第一接线端221和第二接线端222,其中第一接线端221与线材21的第一连接端固定且电连接,且第一接线端221与线材21的局部被塑封在应力消除结构23内,如图2所示。进一步的,部分第二接线端222也可以被塑封在应力消除结构23内,第二接线端222未被塑封的部分设置有接孔2221,接孔2221外露于应力消除结构23。
较佳地,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导电端子22的第一接线端221与第二接线端222被弯折成一角度,例如被弯折90°成“L”形。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该角度并不局限于为90°,甚至第一接线端221与第二接线端222可以处于同一平面,即不进行弯折。
继续参考图3A和图3B,较佳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线端221上可具有第一固定部2211,及/或,第二固定部2212,其中第一固定部2211与线材21的第一连接端适配固定,第二固定部2212与线材21的外轮廓适配固定。进一步的,对于插入线材21的第一固定部2211或者第二固定部2212,操作人员可以通过钳子等工具进一步夹紧第一固定部2211、第二固定部2212,使得其和线材21的第一连接端卡合固定。进一步的,对于线材和导电端子22还可以通过焊锡进行固定。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线材21与导电端子22之间还可以通过焊接、铆接等方式来固定,本案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的,导电端子22的第二接线端222上还具有至少一个突出部,向外延伸,并且相对于第二接线端所在的平面向上或者向下突出。如图3C所示,示出了图2所示的输出线结构中的导电端子22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导电端子22的第二接线端222上的接孔2221的周缘上分布有多个突出部2225,这些突出部2225朝向接孔2221内部分延伸后向外突出,例如朝向第二接线端222的上表面向外突出预定高度;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突出部2225也可以朝向第二接线端222的下表面突出一定高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突出部还可以分布于导电端子22的第二接线端222的外边缘上,此时突出部可以沿着第二接线端外边缘向外部延伸,并且相对于第二接线端所在的平面向上或者向下突出。
返回参考图2,较佳地,应力消除结构23用以消除拉扯线材时对线路板的应力影响的结构,其例如可为一体成型,并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231、第二部分232(更清晰的结构可参见图6A)和第三部分233,其中该第一部分231容纳导电端子22且其外径大于第二部分232的外径,第三部分233容纳该线材21的局部。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应力消除结构23的第三部分233与第一部分231及第二部分232呈垂直布置并使线材21在应力消除结构内部沿垂直方向出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应力消除结构23的第三部分233与第一部分231及第二部分232可呈水平布置并使线材21沿水平方向出线。对于应力消除结构23的具体结构以及形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
对应于如图2所示的输出线结构20,本实用新型的线路板50的结构可如图5A和图5B所示,即在线路板50的一表面(例如为线路板的背面)上设置导电区52a和52b,用于分别与输出线结构20的两个导电端子22a和22b的第二接线端222a和222b相接触并导电连接。并且,导电区52a内具有导孔51a,导电区52b内具有导孔51b。在本实施例中,线路板50上还可具有一开口53,用于方便放置输出线结构20的应力消除结构23,使得线路板50和应力消除结构23轮廓较为匹配的放置于壳体60内,提供空间利用率。但是本实用新型对电路板的形状结构并不做限定。
对应于如图2所示的输出线结构20,本实用新型的壳体60的结构可如图6A所示,其上具有适于容纳线路板50的容纳空间605,并且,壳体60的一内部底面上还可设置有限位结构61,例如包括定位柱61a和61b,用于线路板50和输出线结构20组装时的导向和组装后的固定。进一步的,壳体60还可包含适于在组装后支承输出线结构20的支承部62。壳体60的支承部62的大小和形状可以根据输出线结构的设计做相应调整。壳体60的支承部62上还具有一卡槽63,用于卡合固定输出线结构20的应力消除结构。
下面将结合图6A~6C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适配器的线路板和输出线结构的组装。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线路板50及输出线结构20的导电端子从上到下组装于该壳体60上。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输出线结构20中导电端子的第二连接端也可以设置于线路板50的上方。
图6B为图6A所示的输出线结构组装于壳体之上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在组装时定位柱61a和61b分别对应地穿过输出线结构20的两个导电端子22a和22b的第二接线端上的接孔2221(图中未标示),应力消除结构23的第二部分232对应组装卡合于卡槽63内,应力消除结构23的第一部分231以及第三部分233与卡槽63前后卡接,使得输出线结构20相对壳体固定。输出线结构20中应力消除结构23的第三部分233对应放置在壳体60的支承部62上。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柱具有上端部和下端部,其中,上端部的尺寸小于下端部的尺寸以形成一凸台,图示中上端部的直径小于下端部的直径。其中,导电端子上的接孔2221的直径大于定位柱上端部的直径并且小于下端部的直径,使得导电端子可以置于该平台上。本案对定位柱的形状以及导电端子上接孔的形状并不做限定,两者只要匹配可以进行定位作用即可。
其次,如图6C所示,接着将线路板50组装在如图6B所示的结构上,同样的,线路板50上的导孔51a和51b套设在定位柱61a和61b的上端部,使输出线结构20的第二接线端堆叠于该线路板50的下面,并使得线路板50背面上的导电区52a和52b分别与两个导电端子22a和22b的第二接线端相接触并导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区52a和52b也可以设置于线路板50的正面,输出线结构20的第二接线端也可以堆叠于该线路板50的上方,本案不以此为限。
最后,可使用固定结构将组装后的线路板50及输出线结构20固定连接,使得线路板50的导电区52a和52b与导电端子22不仅物理上充分接触固定,并且电气上稳定的电性连接。如图7A和7B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其中,固定结构可由设置于定位柱61a和61b顶端的热熔柱611a和611b通过热熔形成的热熔固定结构,对于组装好的线路板50及输出线结构20,譬如可利用热熔机热压热熔柱611a和611b外露于线路板50的正面的热熔部分,使得热熔柱融化从而固定线路板50和导电端子22。
如图8A和8B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其中,固定结构可由设置于定位柱61a和61b顶端的具有内螺纹的螺孔612a和612b分别与具有外螺纹的螺丝65a和65b配合固定的螺纹固定结构。另一方面,固定结构也可由设置于所述定位柱顶端的安装孔与具有外螺纹的自攻牙型螺丝锁附固定的螺纹固定结构,其中安装孔的孔径比自攻牙型螺丝的直径小,自攻牙型的螺丝攻出螺纹来锁附线路板50和导电端子22。
在本实用新型中,对应于如图8A和图8B所示的固定结构,较佳地,如图2所示的输出线结构20可采用如图3C所示的导电端子22的结构,即在导电端子22的第二接线端222上的接孔2221的周缘上分布有至少一个突出部2225。如此,在螺丝的锁附固定过程中,被锁附的线路板50与这些突出部2225相接触,且这些突出部2225在螺丝拧压以及对应的定位柱的凸台的反作用力下被压平而使得导电端子22的第二接线端222的接孔2221周围的上表面与线路板50背面的导电区紧密接触,从而使线路板50与输出线结构20之间的电连接更为可靠。同样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突出部也可以位于导电端子22的第二接线端222的外边缘上。
如图9A和9B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其中,固定结构可由设置于该定位柱61a和61b顶端的卡钩613a和613b与线路板50上对应的导孔的边缘卡接配合固定的卡钩固定结构。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当先组装线路板50后组装输出线结构20时,卡钩613a和613b可与输出线结构20的两个导电端子22a和22b的第二接线端上的接孔的边缘卡接配合固定。
如图10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线结构20的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其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导电端子22(例如包括导电端子22a和22b)外露于应力消除结构23的第二接线端222a和222b的部分上具有凸起,例如包括第一凸起2223和第二凸起2222。
更具体地,图11示出了图10所示的输出线结构20中的导电端子22的结构,其中,该导电端子22也具有第一接线端221和第二接线端222,第一接线端221与线材21的第一连接端固定且电连接,且第一接线端221与线材21的局部被塑封在应力消除结构23内,如图10所示。进一步的,部分第二接线端222也可以被塑封在应力消除结构23内。而且,第一接线端221上还可具有第一固定部2211,及/或,第二固定部2212,其中第一固定部2211与线材21的第一连接端适配固定,第二固定部2212与线材21的外轮廓适配固定。与图3A所示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接线端222未被塑封的部分上设置有凸起,例如包括第一凸起2223和第二凸起2222。
如图12A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适配器与图10所示的输出线结构20配合组装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壳体60的结构示意图,与图6A所示的壳体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电源适配器的限位结构61为设置于壳体60上的具有凹槽的凸台,例如包括凸台61c和61d,其中凸台61c顶端具有凹槽611c,凸台61d顶端具有凹槽611d。
图12B为图10所示的输出线结构20组装于图12A的壳体60之上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在组装时,输出线结构20的导电端子22a和22b的第二接线端上的第一凸起2223分别对应地插入凸台61c和61d上的凹槽中611c和611d中。
图12C为线路板50组装于图12B所示的结构之上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在组装时,输出线结构20的导电端子22a和22b的第二接线端上的第二凸起2222分别对应地插入线路板50上的导孔(图中未标示,可参见图5A和图5B)中,使得线路板50和输出线结构20可被固定于壳体60内。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导电端子22(例如包括导电端子22a和22b)外露于应力消除结构23的第二接线端222a和222b的端部只具有弯折向下的第一凸起2223;进一步的,线路板50上的导电区52a和52b设置于线路板50的正面,安装时,输出线结构20的第二接线端222堆叠于线路板50的上方,第一凸起2223分别穿过线路板50上的导孔,对应地插入凸台61c和61d上的凹槽中611c和611d中,使得线路板50和输出线结构20可被固定于壳体60内。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适配器在制造时,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铜片端子与线材通过卡合、焊锡或铆接方式固定;
步骤2、将铜片端子和线材局部塑封在应力消除结构;
步骤3、将输出线结构组装到塑胶壳体上,通过塑胶壳体上的定位柱定位;
步骤4、组装线路板,其中线路板上的导孔与塑胶壳体上的定位柱定位组装,组装后铜片端子和线路板的导电区接触实现电连接(不需要焊锡)。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适配器及其输出线结构,不仅简化了输出线结构的组装作业,且更利于电源适配器的自动化组装,节省人力及工时,降低制造成本。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8)

1.一种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线材,其具有第一连接端;以及
导电端子,具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其中所述第一接线端与所述线材的第一连接端电连接,且所述第一接线端与所述线材的局部被塑封在一应力消除结构内,所述第二接线端的一部分外露于所述应力消除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外露于所述应力消除结构的所述第二接线端的该部分上具有接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线端上具有至少一个突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外露于所述应力消除结构的所述第二接线端的该部分上具有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一接线端与所述第二接线端被弯折成第一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一接线端与所述第二接线端弯折成L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端上具有与所述线材的所述第一连接端适配固定的第一固定部,及/或,与所述线材的外轮廓适配固定的第二固定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为铜片端子,且所述线材与所述铜片端子为卡合固定连接、焊接或铆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消除结构为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消除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容纳所述导电端子且其外径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外径,所述第三部分容纳所述线材的局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消除结构的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呈垂直布置并使所述线材沿垂直方向出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力消除结构的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呈水平布置并使所述线材沿水平方向出线。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线结构包括两个所述导电端子,且该两个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呈第二角度布置。
14.一种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13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输出线结构;
线路板,与所述输出线结构的导电端子的第二接线端电连接;
壳体,具有适于容纳所述线路板的容纳空间;以及
限位结构,所述线路板与所述输出线结构通过所述限位结构安装于所述壳体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为定位柱;或者,所述限位结构为具有凹槽的凸台。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适于在组装后支承所述输出线结构的支承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的一表面上设置有导电区,所述导电区内设置有导孔。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线结构的外露于应力消除结构的第二接线端的部分上具有接孔;且所述限位结构为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具有上端部和下端部,所述上端部穿过所述线路板上的所述导孔以及所述输出线结构中所述第二接线端上的所述接孔,使得所述线路板和所述输出线结构安装于所述壳体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还具有固定结构,使得所述线路板及所述输出线结构组装固定于所述壳体内,并且使得所述线路板通过所述导电区与所述第二接线端接触并电性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是由设置于所述定位柱顶端的热熔柱通过热熔形成的热熔固定结构。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是由设置于所述定位柱顶端的具有内螺纹的螺孔与具有外螺纹的螺丝配合固定的螺纹固定结构。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是由设置于所述定位柱顶端的安装孔与具有内螺纹的自攻型螺丝配合锁附的螺纹固定结构。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是由设置于所述定位柱顶端的卡钩与所述线路板上的所述导孔或所述第二接线端上的所述接孔卡接配合固定的卡钩固定结构。
25.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线结构的应力消除结构包括一体成型并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容纳所述导电端子且其外径大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外径,所述第三部分容纳所述输出线结构的线材的局部,且所述壳体的所述支承部上具有一卡槽,所述应力消除结构的所述第二部分组装卡合于所述卡槽中,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与所述卡槽卡接。
26.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线结构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堆叠于所述线路板的下方,且所述线路板的所述导电区位于所述线路板的背面。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线端具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相对于所述第二接线端弯折向下,所述第二凸起相对于所述第二接线端弯折向上。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为具有凹槽的凸台,且所述第一凸起插入所述凸台的所述凹槽中,所述第二凸起插入所述线路板的所述导孔中,使得所述线路板和所述输出线结构固定于所述壳体内。
CN201921070549.2U 2019-07-09 2019-07-09 电源适配器及其输出线结构 Active CN2100069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70549.2U CN210006948U (zh) 2019-07-09 2019-07-09 电源适配器及其输出线结构
TW108212397U TWM590809U (zh) 2019-07-09 2019-09-19 電源適配器及其輸出線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70549.2U CN210006948U (zh) 2019-07-09 2019-07-09 电源适配器及其输出线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06948U true CN210006948U (zh) 2020-01-31

Family

ID=69310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70549.2U Active CN210006948U (zh) 2019-07-09 2019-07-09 电源适配器及其输出线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06948U (zh)
TW (1) TWM59080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28393A (zh) * 2022-06-28 2022-07-29 锦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主板线材的布线与锁附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28393A (zh) * 2022-06-28 2022-07-29 锦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主板线材的布线与锁附结构
CN114828393B (zh) * 2022-06-28 2022-09-13 锦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主板线材的布线与锁附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0809U (zh) 2020-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122822B1 (en) Connector
KR101353660B1 (ko) 동축형 전기 커넥터 및 동축형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KR102434896B1 (ko) 전지들의 직렬 연결을 위한 전지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US5008644A (en) Terminal assembly for linear magnetic component bobbin
EP3136512A1 (en) Connector
US20170040938A1 (en) Photovoltaic Junction Box and Photovoltaic Junction Module
CN210006948U (zh) 电源适配器及其输出线结构
CN202651382U (zh) 螺钉端子台、电动马达控制器和电气设备
CN213425977U (zh) 一种电机与控制器一体化结构
EP2892309A1 (en) Electric device for electric vehicle
CN203850539U (zh) 绝缘位移连接器
CN109586050B (zh) 一种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电气线缆连接器
EP3562288A1 (en) Device for driving motor
US10468844B2 (en) Plug-type lamp
US5653018A (en) Metho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an electric appliance
JP2006216914A (ja) 電子部品収容ケース
CN107732480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14647525U (zh) 电动车辆的驱动装置
CN214014809U (zh) 电气设备
CN212443649U (zh) 一种电路板焊接工装
WO2013080588A1 (ja) ダイオードの取付構造
KR102104864B1 (ko) 배수밸브 구동장치
CN106450843B (zh) Pcb板组件
US8742875B2 (en) Contactor
US20200313319A1 (en) Led light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127

Address after: 523290 Xincheng District, Shijie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Delta Industrial Zone)

Patentee after: DELTA ELECTRONICS (DONGGUAN) Co.,Ltd.

Address before: 523308 Xincheng District, Shijie Tow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Taida Industrial Zone)

Patentee before: DELTA ELECTRONICS POWER (DONG GUA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