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00556U - 连接装置、无人机机架及无人机 - Google Patents

连接装置、无人机机架及无人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00556U
CN210000556U CN201920256761.1U CN201920256761U CN210000556U CN 210000556 U CN210000556 U CN 210000556U CN 201920256761 U CN201920256761 U CN 201920256761U CN 210000556 U CN210000556 U CN 2100005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oint
unmanned aerial
aerial vehicle
wing
connec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5676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若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engyi Technology (Shenzhen)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F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F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F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25676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005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005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005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50/00Aeronautics or air transport
    • Y02T50/40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连接装置、无人机机架及无人机,其中,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和连接件,所述第一接头包括两个以上凸起,所述第二接头包括用于分别容纳各所述凸起的凹部,所述凸起与所述凹部形成榫卯连接并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在一起。本实用新型连接件节省结构重量,并且可以将无人机机翼与机身紧固连接。且无人机机翼整体可拆卸,机翼与机身之间榫接快拆,拆装简单,前起落架固定在机臂上,节省结构重量,垂起挂臂与中翼结构碳管为统一截面编织拉挤碳管,成本极低适合量产。

Description

连接装置、无人机机架及无人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一般涉及无人机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接装置、无人机机架及无人机。
背景技术
随着现有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无人机的结构也在不断地变化。现有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大多由固定翼无人机直接加垂起动力结构及单元变化而来,传统前三点或后三点式起落架除了本身的重量外还需要机体提供起落架的支撑结构,而这些重量在飞行时为不利载荷重量且结构复杂,制造困难,不易量产。本申请设计针对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进行特制结构优化,去除传统起落架及其附属结构,充分利用垂起结构的强度刚度设置起落架。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组装简单的连接装置、无人机机架及无人机。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和连接件,所述第一接头包括两个以上凸起,所述第二接头包括用于分别容纳各所述凸起的凹部,所述凸起与所述凹部形成榫卯连接并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头的凸起包括倾斜部或倒圆角部,以引导所述凸起进入所述凹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头及所述第二接头均包括管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头的侧壁上设置有定位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头的凸起的内侧面呈圆弧状或多边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头和/或所述第二接头设置有用于所述连接件延伸穿过的通孔,所述连接件穿设在通孔内并紧固连接第一接头及第二接头。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人机机架,包括上述的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的第一接头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梁,所述连接装置的第二接头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梁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机翼,所述第二连接梁的至少一端连接机身框架。
进一步地,包括至少两条并排设置的第三连接梁,所述第三连接梁与所述机翼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梁靠近机头的位置设置有前起落架,所述第三连接梁靠近机尾的位置设置有后起落架,相邻两第三连接梁之间连接有垂尾,所述垂尾位于所述第三连接梁靠近机尾的端部。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人机,包括上述的连接装置或上述的无人机机架。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结构简单可靠,组装简单;机翼整体可拆卸,机翼与机身之间榫接快拆,拆装简单;垂尾向下,与后起落架结合为一体;前起落架固定在机臂上,节省结构重量。垂起挂臂与机翼结构碳管为统一截面编织拉挤碳管,成本极低适合量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连接装置的正面立体图。
图2是本连接装置中机翼上接头的正面立体图。
图3是本连接装置中机身下接头的正面立体图。
图4是无人机机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连接装置,具体的,此连接装置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第一接头用于连接在第一连接梁上,第二接头用于连接在第二连接梁上,第一接头及第二接头均为管状部件。第一连接梁与第二连接梁分布穿入管状部件对应的孔内进行连接,此外,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榫卯连接后通过连接件进行固定,连接件可以是螺栓,螺栓贯穿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对其进行固定。这种同时通过螺栓及榫卯紧固的方式使连接位置的刚度远远大于仅采用普通螺钉的连接方式。
图1示出了连接装置的一种具体连接方式,并且其中第一接头为机翼上接头100,第二接头为机身下接头200,机翼上接头100与机身下接头200为四爪榫卯连接的连接方式,在无人机上可以单个或多个同时使用不同结构的榫卯连接。使用文中所述的快拆榫卯结构连接,可以减少连接件的尺寸,并且比传统连接方式更加紧固。并且机翼上接头100与机身下接头200在z轴方向的两个面上各有一个贯穿螺栓的开孔,螺栓从z轴方向由上向下贯穿机翼上接头100与机身下接头200,从x,y轴方向固定机翼上接头100与机身下接头200。
图2示出了连接装置的第一接头的一种具体结构,且第一接头为机翼上接头100,机翼上接头100在z向表面设置有凸起120,凸起120包括用于引导对准的倾斜部,且凸起120的内侧面为圆弧或多边形,凸起12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多个,图中的凸起120为四个圆周排布。机翼上接头100的x、z向各表面各设置定位孔110,定位孔110可以用于卡紧作为第一连接梁的机翼结构碳管上的定位凸起,同时可以减少连接件的重量。机翼结构碳管与作为第二连接梁的机身结构碳管通过机翼上接头100内部的中空结构140快拆连接,其中机翼上接头100为管状结构,该管状结构例如为方管,其四个侧面上的四个弧形的定位孔110与机翼结构碳管上的定位凸起相配合,进行快拆连接。并且在凸起120的之间设置有通孔130,该通孔130贯通机翼上接头100相对的两侧壁。通孔130用于容纳贯穿螺栓,使螺栓可以从x,y轴方向固定机翼上接头100与机身下接头200,且此种方式比单纯使用螺钉紧固效果要更加牢靠。机翼上接头100的y向为中空结构140,也即是管状结构,机翼上接头100内部的中空结构140用于连接机翼结构碳管,机翼结构碳管在机翼中用于连接垂起挂臂碳管,机翼结构碳管从机翼上接头100中贯穿,减少了连接件自身的重量并且可以使连接更加牢靠并且更好的利用空间。
图3示出了连接装置的第二接头的一种具体结构,并且其中第二接头为机身下接头200。机身下接头200在z向一表面设置有凸起210,且凸起210包含有与所述机翼上接头100过渡配合的凹坑230。机身下接头200设置的凸起210可以与机翼上接头100设置的凸起110相互榫接,并且所述凸起210中设置的凹坑230与机翼上接头100中的凸起110过渡配合,有利于连接件的紧密配合,防止x、y方向移动或滑动。并且在凸起210的中间设置有通孔240,该通孔贯通机身下接头200的两相对侧壁。通孔240用于容纳贯穿螺栓,使螺栓可以从x,y轴方向固定机翼上接头100与机身下接头200,且此种方式比单纯使用螺钉紧固效果要更加牢靠。机身下接头200的x向为中空结构220,也即管状结构,例如为方管,机身下接头200内部的中空结构240用于连接机身结构碳管,机身结构碳管从机身下接头200中贯穿,减少了连接件自身的重量并且可以使连接更加牢靠并且更好的利用空间。
图1所示的连接装置,除了应用于无人机结构上,还可用于少儿玩具、家具设计等场合,用于拆装固定两个及多个连接件。在本实施例中,此连接件用于连接无人机的机翼与垂起挂臂。其中,机翼上接头100固定在机翼结构内部,机身下接头200固定在机身结构内部。在连接过程中,机翼上接头100的一个侧面的四爪型凸起120与机身下接头200的一个侧面的凸起210过渡配合,榫卯连接。机翼上接头100与机身下接头200紧密配合后再将螺栓通过凸起中间的通孔130与通孔240将机翼上接头100与机身下接头200紧固在一起,使得机翼机身连接位置的刚度远远大于普通螺钉的连接方式。
图4示出了一种无人机机架,包括了上文所述的无人机的连接装置1,同时还包括了机翼结构碳管2、机身结构碳管3、垂尾6、前起落架4和后起落架5。且图4所示的无人机机架中连接装置1数量为4个,且为口字形分布。前起落架4固定在挂臂7上,且靠近机头的位置,其中,挂臂7作为第三连接梁,在该实施例中并排设置两根相互平行的挂臂7,垂尾6连接在两挂臂7之间,且位于挂臂7靠近机尾的端部,后起落架5埋入所述垂尾6中,垂尾6向下的部分与后起落架5结合为一体,落架5通过垂尾6向下的部分连接至挂臂7靠近机尾的端部,采用此结构同样可拆卸,减少结构重量。机翼结构碳管2与机身结构碳管3通过连接装置1连接,例如,连接装置的第一接头固定连接机翼结构碳管2,连接装置的第二接头固定连接机身结构碳管3。其中,机翼结构碳管2的两端分别与机翼连接,机翼的下方连接挂臂7,机身结构碳管3的一端连接机身框架,机身框架内可以但不限于用于设置飞控系统、货仓等。这样设计无人机机架可以去除传统起落架及其附属结构,充分利用垂起结构的强度刚度设计起落架,减少了多余的结构材料,使无人机机架更加方便,简洁。并且整体机翼可拆卸,方便运输以及航电系统的安装。并且将前起落架固定在机臂上,节省了结构的重量。上文所述的挂臂7、机身结构碳管3与机翼结构碳管2都可以使用统一的截面编织拉挤碳管,生产成本极低并且适合量产。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人机,包括上述的连接装置或上述的无人机机架。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和连接件,所述第一接头包括两个以上凸起,所述第二接头包括用于分别容纳各所述凸起的凹部,所述凸起与所述凹部形成榫卯连接并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的凸起包括倾斜部或倒圆角部,以引导所述凸起进入所述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及所述第二接头均包括管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的侧壁上设置有定位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的凸起的内侧面呈圆弧状或多边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和/或所述第二接头设置有用于所述连接件延伸穿过的通孔,所述连接件穿设在通孔内并紧固连接第一接头及第二接头。
7.一种无人机机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的第一接头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梁,所述连接装置的第二接头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人机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梁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机翼,所述第二连接梁的至少一端连接机身框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人机机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条并排设置的第三连接梁,所述第三连接梁与所述机翼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梁靠近机头的位置设置有前起落架,所述第三连接梁靠近机尾的位置设置有后起落架,相邻两第三连接梁之间连接有垂尾,所述垂尾位于所述第三连接梁靠近机尾的端部。
10.一种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装置或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无人机机架。
CN201920256761.1U 2019-02-28 2019-02-28 连接装置、无人机机架及无人机 Active CN2100005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56761.1U CN210000556U (zh) 2019-02-28 2019-02-28 连接装置、无人机机架及无人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56761.1U CN210000556U (zh) 2019-02-28 2019-02-28 连接装置、无人机机架及无人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00556U true CN210000556U (zh) 2020-01-31

Family

ID=69300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56761.1U Active CN210000556U (zh) 2019-02-28 2019-02-28 连接装置、无人机机架及无人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005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93864B2 (ja) 翼部材とサスペンションパイロンとを含んだ航空機のためのアセンブリ
CN110887633B (zh) 一种弹性阵风响应风洞试验装置
US8919694B2 (en) Skid landing gear system
CN104340352B (zh) 飞机的后机身区段
BR102014009274A2 (pt) conexão de afixação de "winglet" e método para afixação de um "winglet" partido a uma asa
CN108394476B (zh) 鲨鱼鳍型fsae赛车尾翼
CN210000556U (zh) 连接装置、无人机机架及无人机
US11332255B2 (en) Primary structure of a strut for bearing an aircraft power plant, the rear part of which is formed by a set of connecting rods
CN209108609U (zh) 一种基于碳杆的固定翼航模结构
CN103523239B (zh) 直升机对地观测设备安装结构
CN108910013A (zh) 一种快拆式机身机翼连接结构
US6938856B2 (en) Empennage assembly and attachment mechanism for a model airplane
CN110896627A (zh) 起落架结构及无人机
CN113148103B (zh) 一种可快速拆卸组装的微型无人飞行器骨架
CN212473892U (zh) 一种组件化的复合翼无人机
US7244162B2 (en) Model stick plane
CN209938952U (zh) 一种无人机机架及无人机
CN212530043U (zh) 一种联翼无人机多翼间连接结构及联翼无人机
CN219651377U (zh) 一种可拆装的飞机平尾结构
CN216509009U (zh) 一种无人机垂尾与尾撑的对接结构
CN220263054U (zh) 一种大展弦比薄翼复合材料机翼结构
CN214875563U (zh) 一种新结构的复合翼无人机
CN218965208U (zh) 一种方向舵装配工装
CN219225719U (zh) 一种低速模拟飞行器
CN2923517Y (zh) 飞行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16

Address after: 518063 5th floor, block B, building 1, software industry base,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Fengyi Technology (Shenzhen)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61 Intersection of Xuefu Road (south) and Baishi Road (east) in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6-13 floors, Block B, Shenzhen Software Industry Base

Patentee before: SF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