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00407U - 一种新型卡丁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卡丁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00407U
CN210000407U CN201920727569.6U CN201920727569U CN210000407U CN 210000407 U CN210000407 U CN 210000407U CN 201920727569 U CN201920727569 U CN 201920727569U CN 210000407 U CN210000407 U CN 2100004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gear
steering
frame
pu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2756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慧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072756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004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004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0040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卡丁车,它涉及卡丁车领域,第一支撑杆的上端设置有数个调节孔,且第一支撑杆上的调节孔通过螺杆与第一U型架固定连接,第一U型架焊接在转向杆上,转向杆的上端与方向盘固定连接,转向杆的下端与万向件活动连接,左拉杆和右拉杆的一端分别通过螺丝与万向件固定连接,左拉杆和右拉杆的另一端分别与左轮和右轮连接,后车架的一侧固定有换挡装置。它通过增加了挂挡装置,可以完成手按挂挡杆进行前进、后退和空挡的行驶操作,通过在后车架上安装了减震装置,可以提到操作者在驾驶时的舒适度,车架采用分体式结构设计,可以根据驾驶者的身高需求进行前后调节,满足了不同驾驶者的使用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卡丁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卡丁车,属于卡丁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卡丁车是英文KARTING的译音,意为微型运动汽车,卡丁车运动于1940年在东欧开始出现,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才在欧美普及并迅速发展起来。它的结构极其简单一个车架,一台两冲程发动机,四个独立车轮便构成了卡丁车的全部。因其具有易于驾驶,安全而又刺激的特点,所以迅速风靡世界,1962年由国际汽车联合会巴莱斯特主席创议成立了国际汽车联合会卡丁车委员会,后更名为世界卡丁车联合会。
卡丁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卡丁车分无级变速和带挡两种,又分普及型和竞赛型两种,普及型又称“休闲型”,这种车的速度并不很快,最高时速80公里/小时,不需要有驾驶执照;而竞赛型卡丁车的时速可达130公里/小时,由于其底盘极低(离地仅4 厘米),所以车手感觉到的相对速度会比实际速度高2—3倍,也就是说感觉时速为300公里/小时,特别是在弯道上会产生3—4倍于重力的横向加速度,令车手体验到一般赛车达不到的乐趣。
卡丁车的结构十分简单,由钢管式车架、转向系统脚蹬、油箱、传动链护罩、车手座位和防撞保险杠等组成,钢管式车架大多数是一体结构,驾驶卡丁车的客户是流动的,一辆卡丁车在经营活动中会有多名客户轮流驾驶,这些驾车的人员身高各异,腿的长短不同,驾驶的是同一卡丁车,油门踏板刹车踏板到座椅靠背为同一尺寸,有的驾驶者脚触碰不到踏板,有的驾驶者感觉这段距离太小,腿要蜷缩着,无法根据驾驶者的身高需求前后调节,适用人群比较局限,且方向盘和靠背的高低度也无法根据驾驶者的需求调节到舒适的位置,其减震效果非常差,降低了操作者在驾驶时的舒适度,现有的卡丁车驾驶状态会造成客户感觉的不灵敏、迟钝,也会给行车安全带来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卡丁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卡丁车,它包含前车架、后车架、锁栓、第一支撑杆、第一U型架、转向杆、方向盘、万向件、左拉杆、右拉杆、左轮、右轮、换挡装置、平衡车,前车架上设置有数个车架调节孔,后车架上设置有卡珠,并通过卡珠卡设在前车架的车架调节孔内,前车架与后车架通过锁栓连接,前车架上安装有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的上端设置有数个调节孔,且第一支撑杆上的调节孔通过螺杆与第一U型架固定连接,第一U型架焊接在转向杆上,转向杆的上端与方向盘固定连接,转向杆的下端与万向件活动连接,左拉杆和右拉杆的一端分别通过螺丝与万向件固定连接,左拉杆和右拉杆的另一端分别与左轮和右轮连接,后车架的一侧固定有换挡装置;
换挡装置是由挡位支架、挡位调节槽、球头座、挡位拉线卡槽、挡位杆、拉杆、第一连接杆、挂挡拉线、固定螺母、挡位线连接架、拉绳、拉绳连接件、挡位推杆、第一挡位转向支架、第二挡位转向支架、第二U型架、第二支撑杆组成,挡位支架上设置有挡位调节槽、球头座和挡位拉线卡槽,挡位调节槽和球头座上设置有挡位杆,挡位杆上的球头连接在球头座上,挡位杆上连接有拉杆,拉杆与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连接,挂挡拉线的一端穿过挡位拉线卡槽与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并通过固定螺母固定,挂挡拉线的另一端穿过挡位线连接架与拉绳连接,拉绳与拉绳连接件连接,拉绳连接件与挡位推杆固定连接,挡位推杆的两端分别焊接在第一挡位转向支架和第二挡位转向支架上,第一挡位转向支架和第二挡位转向支架固定在平衡车上,第一挡位转向支架和第二挡位转向支架上均焊接有第二U型架,并通过螺丝与第二支撑杆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焊接在后车架上。
作为优选,所述的前车架上安装有左踏板和右踏板。
作为优选,所述的后车架上焊接有第三U型架,第三U型架上活动连接有减震连接杆,减震连接杆上连接有减震器,减震器的一端固定在后车架上的第二连接杆上,第二连接杆上设置有第一靠背杆,第一靠背杆上设置有第二靠背杆,第一靠背杆设置有调节槽,第二靠背杆上设置有卡珠,并与第一靠背杆上的调节槽卡接,通过拉动第二靠背杆来调节靠背的高低度,第二靠背杆上安装有靠背,减震连接杆的一端安装有座椅。
作为优选,所述的拉绳连接件内设置有缓冲皮圈,可以起到缓冲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的挡位线连接架焊接在后车架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它结构设计合理,安装简单,使用方便,通过增加了挂挡装置,可以完成手按挂挡杆进行前进、后退和空挡的行驶操作,通过在后车架上安装了减震装置,可以提到操作者在驾驶时的舒适度,车架采用分体式结构设计,可以根据驾驶者的身高需求进行前后调节,满足了不同驾驶者的使用需求,方向盘和靠背均采用了高低可调节设计,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调节到最舒适的位置。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4为图3的后视图;
图5为图3的俯视图;
图6为图3的仰视图;
图7为图3的左视图;
图8为图3的右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前车架;1-1-车架调节孔;1-2-左踏板;1-3-右踏板;2-后车架;3-锁栓;4-第一支撑杆;5-第一U型架;6-转向杆;7-方向盘; 8-万向件;9-左拉杆;10-右拉杆;11-左轮;12-右轮;13-换挡装置; 13-1-挡位支架;13-2-挡位调节槽;13-3-球头座;13-4-挡位拉线卡槽;13-5-挡位杆;13-6-拉杆;13-7-第一连接杆;13-8-挂挡拉线; 13-9-固定螺母;13-10-挡位线连接架;13-11-拉绳;13-12-拉绳连接件;13-12-1-缓冲皮圈;13-13-挡位推杆;13-14-第一挡位转向支架;13-15-第二挡位转向支架;13-16-第二U型架;13-17-第二支撑杆;14-平衡车;15-第三U型架;16-减震连接杆;17-减震器;18- 第二连接杆;19-第一靠背杆;19-1-调节槽;20-第二靠背杆;21- 靠背;22-座椅。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10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前车架1、后车架2、锁栓3、第一支撑杆4、第一U型架5、转向杆 6、方向盘7、万向件8、左拉杆9、右拉杆10、左轮11、右轮12、换挡装置13、平衡车14,前车架1上设置有数个车架调节孔1-1,后车架2上设置有卡珠,并通过卡珠卡设在前车架1的车架调节孔 1-1内,前车架1与后车架2通过锁栓3连接,前车架1上安装有第一支撑杆4,第一支撑杆4的上端设置有数个调节孔4-1,且第一支撑杆4上的调节孔4-1通过螺杆与第一U型架5固定连接,第一U型架5焊接在转向杆6上,转向杆6的上端与方向盘7固定连接,转向杆6的下端与万向件8活动连接,左拉杆9和右拉杆10的一端分别通过螺丝与万向件8固定连接,左拉杆9和右拉杆10的另一端分别与左轮11和右轮12连接,后车架2的一侧固定有换挡装置13;
换挡装置13是由挡位支架13-1、挡位调节槽13-2、球头座13-3、挡位拉线卡槽13-4、挡位杆13-5、拉杆13-6、第一连接杆13-7、挂挡拉线13-8、固定螺母13-9、挡位线连接架13-10、拉绳13-11、拉绳连接件13-12、挡位推杆13-13、第一挡位转向支架13-14、第二挡位转向支架13-15、第二U型架13-16、第二支撑杆13-17组成,挡位支架13-1上设置有挡位调节槽13-2、球头座13-3和挡位拉线卡槽13-4,挡位调节槽13-2和球头座13-3上设置有挡位杆13-5,挡位杆13-5上的球头连接在球头座13-3上,挡位杆13-5上连接有拉杆13-6,拉杆13-6与第一连接杆13-7的一端连接,挂挡拉线13-8 的一端穿过挡位拉线卡槽13-4与第一连接杆13-7的另一端连接,并通过固定螺母13-9固定,挂挡拉线13-8的另一端穿过挡位线连接架 13-10与拉绳13-11连接,拉绳13-11与拉绳连接件13-12连接,拉绳连接件13-12与挡位推杆13-13固定连接,挡位推杆13-13的两端分别焊接在第一挡位转向支架13-14和第二挡位转向支架13-15上,第一挡位转向支架13-14和第二挡位转向支架13-15固定在平衡车 14上,第一挡位转向支架13-14和第二挡位转向支架13-15上均焊接有第二U型架13-16,并通过螺丝与第二支撑杆13-17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二支撑杆13-17的另一端焊接在后车架2上。
其中,所述的前车架1上安装有左踏板1-2和右踏板1-3;所述的后车架2上焊接有第三U型架15,第三U型架15上活动连接有减震连接杆16,减震连接杆16上连接有减震器17,减震器17的一端固定在后车架2上的第二连接杆18上,第二连接杆18上设置有第一靠背杆19,第一靠背杆19上设置有第二靠背杆20,第一靠背杆19 设置有调节槽19-1,第二靠背杆20上设置有卡珠,并与第一靠背杆 19上的调节槽19-1卡接,通过拉动第二靠背杆20来调节靠背的高低度,第二靠背杆20上安装有靠背21,减震连接杆16的一端安装有座椅22;所述的拉绳连接件13-12内设置有缓冲皮圈13-12-1,可以起到缓冲作用;所述的挡位线连接架13-10焊接在后车架2上。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换挡原理:推动挡位杆13-5推到挡位调节槽 13-2上的后退挡位,挡位杆13-5推动挂挡拉线13-8,挂挡拉线13-8 推动挡位推杆13-13,挡位推杆13-13带动第一挡位转向支架13-14 和第二挡位转向支架13-15,第一挡位转向支架13-14和第二挡位转向支架13-15推到平衡车14向后倾斜达到后退的效果;到空挡挡位时不行驶,推动挡位杆13-5推到前进挡位,挂挡拉线13-8推动挡位推杆13-13,挡位推杆13-13带动第一挡位转向支架13-14和第二挡位转向支架13-15,挡位推杆13-13带动第一挡位转向支架13-14和第二挡位转向支架13-15推到平衡车14向前倾斜达到前进的效果。
本具体实施方式结构设计合理,安装简单,使用方便,通过增加了挂挡装置,可以完成手按挂挡杆进行前进、后退和空挡的行驶操作,通过在后车架上安装了减震装置,可以提到操作者在驾驶时的舒适度,车架采用分体式结构设计,可以根据驾驶者的身高需求进行前后调节,满足了不同驾驶者的使用需求,方向盘和靠背均采用了高低可调节设计,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调节到最舒适的位置。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5)

1.一种新型卡丁车,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前车架(1)、后车架(2)、锁栓(3)、第一支撑杆(4)、第一U型架(5)、转向杆(6)、方向盘(7)、万向件(8)、左拉杆(9)、右拉杆(10)、左轮(11)、右轮(12)、换挡装置(13)、平衡车(14),前车架(1)上设置有数个车架调节孔(1-1),后车架(2)上设置有卡珠,并通过卡珠卡设在前车架(1)的车架调节孔(1-1)内,前车架(1)与后车架(2)通过锁栓(3)连接,前车架(1)上安装有第一支撑杆(4),第一支撑杆(4)的上端设置有数个调节孔(4-1),且第一支撑杆(4)上的调节孔(4-1)通过螺杆与第一U型架(5)固定连接,第一U型架(5)焊接在转向杆(6)上,转向杆(6)的上端与方向盘(7)固定连接,转向杆(6)的下端与万向件(8)活动连接,左拉杆(9)和右拉杆(10)的一端分别通过螺丝与万向件(8)固定连接,左拉杆(9)和右拉杆(10)的另一端分别与左轮(11)和右轮(12)连接,后车架(2)的一侧固定有换挡装置(13);
换挡装置(13)是由挡位支架(13-1)、挡位调节槽(13-2)、球头座(13-3)、挡位拉线卡槽(13-4)、挡位杆(13-5)、拉杆(13-6)、第一连接杆(13-7)、挂挡拉线(13-8)、固定螺母(13-9)、挡位线连接架(13-10)、拉绳(13-11)、拉绳连接件(13-12)、挡位推杆(13-13)、第一挡位转向支架(13-14)、第二挡位转向支架(13-15)、第二U型架(13-16)、第二支撑杆(13-17)组成,挡位支架(13-1)上设置有挡位调节槽(13-2)、球头座(13-3)和挡位拉线卡槽(13-4),挡位调节槽(13-2)和球头座(13-3)上设置有挡位杆(13-5),挡位杆(13-5)上的球头连接在球头座(13-3)上,挡位杆(13-5)上连接有拉杆(13-6),拉杆(13-6)与第一连接杆(13-7)的一端连接,挂挡拉线(13-8)的一端穿过挡位拉线卡槽(13-4)与第一连接杆(13-7)的另一端连接,并通过固定螺母(13-9)固定,挂挡拉线(13-8)的另一端穿过挡位线连接架(13-10)与拉绳(13-11)连接,拉绳(13-11)与拉绳连接件(13-12)连接,拉绳连接件(13-12)与挡位推杆(13-13)固定连接,挡位推杆(13-13)的两端分别焊接在第一挡位转向支架(13-14)和第二挡位转向支架(13-15)上,第一挡位转向支架(13-14)和第二挡位转向支架(13-15)固定在平衡车(14)上,第一挡位转向支架(13-14)和第二挡位转向支架(13-15)上均焊接有第二U型架(13-16),并通过螺丝与第二支撑杆(13-17)的一端活动连接,第二支撑杆(13-17)的另一端焊接在后车架(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卡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车架(1)上安装有左踏板(1-2)和右踏板(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卡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车架(2)上焊接有第三U型架(15),第三U型架(15)上活动连接有减震连接杆(16),减震连接杆(16)上连接有减震器(17),减震器(17)的一端固定在后车架(2)上的第二连接杆(18)上,第二连接杆(18)上设置有第一靠背杆(19),第一靠背杆(19)上设置有第二靠背杆(20),第一靠背杆(19)设置有调节槽(19-1),第二靠背杆(20)上设置有卡珠,并与第一靠背杆(19)上的调节槽(19-1)卡接,第二靠背杆(20)上安装有靠背(21),减震连接杆(16)的一端安装有座椅(2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卡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绳连接件(13-12)内设置有缓冲皮圈(13-12-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卡丁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挡位线连接架(13-10)焊接在后车架(2)上。
CN201920727569.6U 2019-05-21 2019-05-21 一种新型卡丁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0004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27569.6U CN210000407U (zh) 2019-05-21 2019-05-21 一种新型卡丁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27569.6U CN210000407U (zh) 2019-05-21 2019-05-21 一种新型卡丁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00407U true CN210000407U (zh) 2020-01-31

Family

ID=69307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27569.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000407U (zh) 2019-05-21 2019-05-21 一种新型卡丁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0040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118909A1 (fr) * 2021-01-20 2022-07-22 Patrick GIUDICI Système de changement de vitesse pour véhicule motorisé
CN114834520A (zh) * 2021-02-01 2022-08-02 浙江恒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的卡丁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118909A1 (fr) * 2021-01-20 2022-07-22 Patrick GIUDICI Système de changement de vitesse pour véhicule motorisé
CN114834520A (zh) * 2021-02-01 2022-08-02 浙江恒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的卡丁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997197A (en) Soft suspension bicycle
CN101878146B (zh) 并排式全地形车辆
CN210000407U (zh) 一种新型卡丁车
CN201694317U (zh) 一种新型儿童车
CN103879454A (zh) 并排式全地形车辆
US8662514B2 (en) Multi-person tricycle
US2919139A (en) Low slung vehicle frame
US4592441A (en) Three-wheeled motor vehicle with pivotable frame
US4579190A (en) Power unit swing type motorcycle
US3724873A (en) Three-wheeled vehicle
US4186935A (en) Three-wheeled vehicle
CN211494347U (zh) 一种通用卡丁车架
CN216709400U (zh) 一种电动雪橇车
CN103847882B (zh) 电动车
JP3197810U (ja) 前二輪自転車、およびその前輪用懸架・操舵装置
CN209938843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
CN215361554U (zh) 一种双人卡丁车车架结构
CN110281783B (zh) 一种通用卡丁车架
GB2311975A (en) Parking trolley for motorcycles
CN202115644U (zh) 后三点靠背式电动助力休闲车
CN216332526U (zh) 一种勾爪可拆卸式自行车减震车架
CN212447927U (zh) 一种摩托车
CN205854368U (zh) 一种人力观光车
CN216611448U (zh) 一种卡丁车
CN219601534U (zh) 一种螳螂型自行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