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96048U - 一种加热杯体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加热杯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996048U CN209996048U CN201822267257.XU CN201822267257U CN209996048U CN 209996048 U CN209996048 U CN 209996048U CN 201822267257 U CN201822267257 U CN 201822267257U CN 209996048 U CN209996048 U CN 2099960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ing
- water
- cup
- cup body
-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小家,特别是一种加热杯体,包括形成有盛液腔的杯体基体和对杯体基体的腔壁进行加热的加热管,其中,沿所述加热管设置轨迹在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上设有水管,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热传导连接、形成温度控制组件,所述温度控制组件对所述杯体基体内的液体进行温度控制调节。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能够复用加热管对水管和杯体基体进行加热,有效提升加热效率,也可以利用水管对杯体基体进行降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小家电部件,特别是一种加热杯体。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加热杯体,比如豆浆机的加热杯体,包含不锈钢内杯、导热铝板和加热管,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加热管对杯体内的物料进行加热到一定温度进行制浆,从而达到更好的粉碎效果。
而在此过程中,一般加入杯体中的水是常温水,由此,加工制作的过程中,将常温水在杯体内加热至需求温度,则需要较多的加热时间,从而增大了制浆的周期,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体验。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还有一种食品加工机,其设置相应即热装置,进入杯体内的水通过即热装置先进行预热再加入到杯体,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加热的时间,但是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尤其是豆浆制作时,需要进行一定的熬煮,所以其在杯体上也设置了相应的加热装置,这样,使得食品加工机需要设置多个加热装置,控制两个加热系统,降低了加热装置的使用效率,使其工作单一,导致成本增加很多,而且结构系统均较为复杂。
同时,上述的现有技术,也都同时存在制备的豆浆不能及时饮用的问题,由于豆浆在制备过程中是需要加热熬煮的,所以制备的豆浆都为高温饮品,从而用户不能及时进行饮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加热杯体。可以解决食品加工机加工时长效率、成本、以及适于即饮等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热杯体,包括形成有盛液腔的杯体基体和对杯体基体的腔壁进行加热的加热管,其中:沿所述加热管设置轨迹在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上设有水管,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热传导连接、形成温度控制组件,所述温度控制组件对所述杯体基体内的液体进行温度控制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水管包括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杯体内部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控制组件与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一体成型,且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至少部分隐藏于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中。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控制组件包括多个加热管和/或多个水管,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间隔设置;
或者,所述加热管在所述杯体基体腔壁上为多圈设置,和/或所述水管在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上为多圈设置,单圈加热管与单圈水管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控制组件设置于所述杯体基体的外侧腔壁上,所述加热管上部设有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管壁厚不大于1mm,所述水管的外径不大于8mm。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控制组件上设有温度保护器件安装部,所述温度保护器件安装部上设有加热熔断体、温度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管上设有用于连接电源的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包括绝缘磁珠和连接针,所述绝缘磁珠伸出所述温度控制组件的外部距离为L1,3mm≤L1≤10mm。
进一步的,所述水管设有用于水流通的外部连接口,所述外部连接口与所述绝缘磁珠的水平距离为L2,10mm≤L2≤20mm,所述外部连接口与所述连接针的水平距离为L3,8mm≤L3≤15m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沿所述加热管设置轨迹在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上设有水管,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热传导连接、形成温度控制组件。由于水管是沿着加热管的设置轨迹设置且两者热传导连接,所以加热管在加热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对水管进行加热,而两者均设置于杯体基体的腔壁上,这样势必可以形成温度控制组件对杯体进行温度控制调节,其原因是,加热管和水管其控制为两路单独的,就是说可以同时发生工作,也可以是单独工作,所以可以通过加热管对杯体进行加热,也可以通过水管的水对杯体进行降温。在杯体基体上形成了温度控制组件,且增加了加热管的复用功能,同时利用了水管的冷却功能。
也就是说,温度控制组件实质是可以有多种的工作组合模式,加热管可以对单独对杯体、水管进行加热,也可以同时对杯体、水管进行加热,这个表面上看是一样,实质上是通过水路与杯体内是否有水来决定。
如此,可以通过水管给杯体内进水,在进水过程中就已经通过加热管进行加热,同时加热管又对已经进入杯体内的水加热,这样相当于复用了加热管,提升的加热管的利用效率,缩短了加热时间,整体减少了食品加工机制备食品的时间。在食品制备结束后,加热管停止,通过水管内的水,可以对杯体内的食品进行降温,当然此时,水管内的水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流通的,流通的话,也仅需再水管出水位置设置相应的选择阀门,使得水管出的水不再进入杯体内即可。
另外,也可以通过该结构实现即饮热水功能,而且可以使得即饮热水不通过杯体内可以直接排至接水杯中,避免了一般食品加工机即饮热水在杯体内进行加热,从而使得杯体内食品制备残留的气味进入即饮热水中。当然也仅需设置相应的选通阀门即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加热杯体实施例的杯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加热杯体实施例的杯体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加热杯体实施例的杯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加热杯体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加热杯体实施例的杯体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加热杯体,所述杯体1包括形成有盛液腔的杯体基体11和对杯体基体的腔壁进行加热的加热管21,沿所述加热管21设置轨迹在所述杯体基体11的腔壁上设有水管22,所述加热管21与所述水管22热传导连接、形成温度控制组件2,所述温度控制组件2对所述杯体基体内的液体进行温度控制调节。
沿所述加热管设置轨迹在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上设有水管,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热传导连接、形成温度控制组件。由于水管是沿着加热管的设置轨迹设置且两者热传导连接,所以加热管在加热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对水管进行加热,而两者均设置于杯体基体的腔壁上,这样势必可以形成温度控制组件对杯体进行温度控制调节,其原因是,加热管和水管其控制为两路单独的,就是说可以同时发生工作,也可以是单独工作,所以可以通过加热管对杯体进行加热,也可以通过水管的水对杯体进行降温。也就是说,加热管与水管形成可以对杯体内液体进行加热、降温的温度控制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管包括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杯体内部连通。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水管给杯体内进水,在进水过程中就已经通过加热管进行加热,同时加热管又对已经进入杯体内的水加热,这样相当于复用了加热管,提升的加热管的利用效率,缩短了加热时间,整体减少了食品加工机制备食品的时间。当然,所述水管此时肯定需要设置进水口,通过进水口使得用于制备食品的水进入杯体内部,至于供水的方式不是本申请的主要技术方案,可以是直接与外部的自来水或者其他供水源连接,也可以是在食品加工机中设置相应的供水水箱,在此不在一一赘述,同时对于出水口与杯体内部连通的方式,可以是在杯体基体的腔壁上设置相应的进水孔,也可以是在杯体上设置杯盖或者机头,通过杯盖或者机头连通杯体内部从而进水。
而在本实施例中,制浆完成后,可以通过在水管内充水,从而给杯体进行降温,从而使得制备的食品可以即饮。此时可以是在出水口与杯体之间设置相应的阀门,避免水管内的水流入杯体内,仅需让水管内充满水即可,这样水管可以对杯体进行降温,当然,也可以设计相应的水路,出水口出来的水可以通过阀体等器件分为可控的两路,其中一路与杯体内部连通,另一路可以与食品加工机其他部件连通,比如可以回流到水箱,或者废水盒等等,此时在食品加工机工作过程中,通过水管给杯体内进水,也可以在完成后,通过水管另一路对杯体进行持续降温,这样提升降温的时间和效果。当然,出水口也可以设有流出到接水杯位置,从而使得食品加工机可以直接制备即饮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一体成型形成温度控制组件,此处一体成型,可以是焊接或者压铸形成的,然后再连接设置在杯体基体的腔壁上。具体如图2所示,加热管21与水管22属于一体压铸成型为一体,考虑传热效果,所述加热管21设置在水管22的下方,也就是说,水管环绕于加热管的上方。这样有利于缩小整体杯体的体积,对于若杯体底部安装其他器件如电机等减少干涉影响。进一步的,所述温度控制组件与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一体压铸铝成型,且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至少部分隐藏于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中。也就是说,加热管被压铸铝包裹,能够更加的快速、均匀将热量传递至杯体基体内部用于食品加工。
另外,对于本实施例来说,在加热管上设置相应的水管,既可以提升加热的均匀性,同时有利于对加热管的局部热量进行缓解,避免在食品加工时出现焦糊等现象。且可以避免在工作时杯体口部上段温度上升过快导致干烧异常;在杯体的容量体积较小时,杯体侧壁上段一般安装感温装置或者进出水管口,有利于内部水管连接排布,避免水管水路路径流动太长导致出水断续不良。
对于本实施例来说,由于加热管与水管设置在一起,这样的话,可以在进水时就启动加热管,避免了常规食品加工机,为了解决干烧需要进水后再加热的问题,进一步可以有效节约时间,在进水过程中就可以进行加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管壁厚不大于1mm,所述水管的外径不大于8mm。水管与加热管相当于分别包住杯体基体侧壁下方外径,杯体基体内部底部直径一般设定比粉碎刀片单边大5mm,加热管一圈内径比杯体基体外径单边大0.5mm或者紧贴杯体外表面。加热管中心距离杯体基体底部距离至少满足压铸放置一个水管的余量,距离太高不利于传热至杯体基体的底部。
一般优先选择加热管壁厚0.5mm口径8mm规格,加热管功率一般控制1000W以内既可以使水管的水达到一定温度,又可以避免快速过热导致杯体附近塑胶件变形/熔化。不锈钢水管外径8mm可以优先考虑标准管,适配紧配硅胶软水管来与进水口或出水口连通。为了更好与铝杯体侧壁压铸铝紧贴,加热管与水管直径选择优先一致。加热管与水管口径统一,优先考虑标准管8mm/10mm,有利于放置模具压铸,避免异形形状模具加工出模困难,加热管功率不能太高,功率太大快速升温引起杯体上段过热导致塑胶熔化/变形,功率太低不容易短时间传热至杯体内部加热制浆/烧水;加热管与水管靠近杯体底部设置,有利于杯体内部粉碎时的加热的热传递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温度控制组件上设有温度保护器件安装部,所述温度保护器件安装部上设有加热熔断体、温度传感器。
具体如图3所示,设置压铸铝缺口5用于包住加热管和水管组件,其外侧下方为压铸铝4,用于使得温度控制组件与杯体基体的腔壁连接,通过压铸铝缺口5定位形成中间一定壁厚的实体宽度作为温度保护器件安装部,用螺丝锁紧热熔断体31、热熔断体34和NTC感温探头33。
热熔断体放置在加热管高温区正中心位置,精准感温达到设定温度熔断断路保护;NTC感温探头作为温度传感器放置加热管高温区附近,精准探测杯体内部液体温度,达到设定温度转移功能操作,保护机器正常工作,通过温度保护器件安装部设置在温度控制组件上,降低加工工序成本而且感温探测更精准;避免不同材质压铸铝、不锈钢、镀锌板等传热热效率差异引起的探测温度不精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管上设有用于连接电源的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包括绝缘磁珠和连接针,所述绝缘磁珠伸出所述温度控制组件的外部距离为L1,3mm≤L1≤10mm。所述水管设有用于水流通的外部连接口,所述外部连接口与所述绝缘磁珠的水平距离为L2,10mm≤L2≤20mm,所述外部连接口与所述连接针的水平距离为L3,8mm≤L3≤15mm。
具体如图4、图5所示,温度控制组件与杯体基体成型时,需要对加热管、水管伸出长度有要求,加热管的口部绝缘瓷珠211伸出压铸铝外部距离L1,一般在3-10mm之间,避免压铸成型破坏加热管端面平整,水管伸出连接口221距离加热管的口部绝缘瓷珠211的距离L2,一般10-20mm之间,用于插接外部硅胶水管,加热管连接针212距离水管连接口221的距离L3,一般8-15mm之间,用于连接外部内部线束。水管连接口比加热管瓷珠端面长一段距离,有效保证插接外部硅胶水管行程,避免插接不牢靠松脱导致漏水;加热管连接针伸出比水管连接口长出一定距离,有利于焊接/点焊插接内部线束。
上述实施例主要以压铸一体成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当然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对加热管、水管以及杯体进行连接在一起,比如焊接等等。此时也可以对具体的两两组合进行连接方式的变化。但最终的结果并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比如:压铸铝包住加热管与水管外侧与杯体基体侧壁连成一体,加热管与水管也可以先焊接或其他方式固定在一起后,再放入模具中压铸成型一体;再比如将压铸成型的杯体基体与加热管、水管组件进行焊接形成杯体;或者加热管与水管先焊接/冲压定位组合一体,再与杯体基体底部侧壁外轮廓通过焊剂/填充剂进行焊接成型;再比如将水管与加热管一起放入模具压铸成型杯体组件,水管可先通过焊接、冲压定位方式等与加热管组合。
上述实施例主要以单圈加热管和单圈水管为例进行了说明阐述,作为本实施例的简单变形,所述温度控制组件包括多个加热管和/或多个水管,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间隔设置;或者,所述加热管在所述杯体基体腔壁上为多圈设置,和/或所述水管在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上为多圈设置,单圈加热管与单圈水管间隔设置。具体如图6所示,给出的是两个水管(51、52)和一个加热管53的形式,加热管处于水管的上方,此时对于水管51和水管52来说,首先可以相互串联形成一个实质水管,只是增加了圈数或者个数来更延长水路,增加加热时间来达到更好的加热效果。其次也可以分开单独来进行设置,一路可以用来进水,一路可以用来进行冷却,或者一路用来输出即饮水等。在此,为了更好的提升效果,水管与加热管间隔设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沿所述加热管设置轨迹在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上设有水管,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热传导连接、形成温度控制组件。由于水管是沿着加热管的设置轨迹设置且两者热传导连接,所以加热管在加热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对水管进行加热,而两者均设置于杯体基体的腔壁上,这样势必可以形成温度控制组件对杯体进行温度控制调节,其原因是,加热管和水管其控制为两路单独的,就是说可以同时发生工作,也可以是单独工作,所以可以通过加热管对杯体进行加热,也可以通过水管的水对杯体进行降温。
也就是说,温度控制组件实质是可以有多种的工作组合模式,加热管可以对单独对杯体、水管进行加热,也可以同时对杯体、水管进行加热,这个表面上看是一样,实质上是通过水路与杯体内是否有水来决定。
如此,可以通过水管给杯体内进水,在进水过程中就已经通过加热管进行加热,同时加热管又对已经进入杯体内的水加热,这样相当于复用了加热管,提升的加热管的利用效率,缩短了加热时间,整体减少了食品加工机制备食品的时间。在食品制备结束后,加热管停止,通过水管内的水,可以对杯体内的食品进行降温,当然此时,水管内的水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流通的,流通的话,也仅需再水管出水位置设置相应的选择阀门,使得水管出的水不再进入杯体内即可。
另外,也可以通过该结构实现即饮热水功能,而且可以使得即饮热水不通过杯体内可以直接排至接水杯中,避免了一般食品加工机即饮热水在杯体内进行加热,从而使得杯体内食品制备残留的气味进入即饮热水中。当然也仅需设置相应的选通阀门即可。
上述实施例中,温度控制组件均以设置在杯体基体的外侧腔壁为例,当然,也可以是设置在杯体基体的底部腔壁上。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加热杯体,既可以适用于电机下置式结构的食品加工机,比如加热式的破壁料理机,也可以适用于电机上置式的食品加工机,比如豆浆机。还可以适用于仅只有加热功能的食品加工机,比如饮水机,具体的机型可以根据需求对水管的连接进行设置,比如单独的饮水机,可以先水管加热进入杯体内再加热最后输出可饮用的水,可以对烧开的水进行冷却形成直饮水等等。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加热杯体,包括形成有盛液腔的杯体基体和对杯体基体的腔壁进行加热的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加热管设置轨迹在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上设有水管,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热传导连接、形成温度控制组件,所述温度控制组件对所述杯体基体内的液体进行温度控制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包括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杯体内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组件与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一体成型,且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至少部分隐藏于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组件包括多个加热管和/或多个水管,所述加热管与所述水管间隔设置;
或者,所述加热管在所述杯体基体腔壁上为多圈设置,和/或所述水管在所述杯体基体的腔壁上为多圈设置,单圈加热管与单圈水管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组件设置于所述杯体基体的外侧腔壁上,所述加热管上部设有水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壁厚不大于1mm,所述水管的外径不大于8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控制组件上设有温度保护器件安装部,所述温度保护器件安装部上设有加热熔断体、温度传感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上设有用于连接电源的连接体,所述连接体包括绝缘磁珠和连接针,所述绝缘磁珠伸出所述温度控制组件的外部距离为L1,3mm≤L1≤10m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设有用于水流通的外部连接口,所述外部连接口与所述绝缘磁珠的水平距离为L2,10mm≤L2≤20mm,所述外部连接口与所述连接针的水平距离为L3,8mm≤L3≤15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267257.XU CN209996048U (zh) | 2018-12-29 | 2018-12-29 | 一种加热杯体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2267257.XU CN209996048U (zh) | 2018-12-29 | 2018-12-29 | 一种加热杯体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996048U true CN209996048U (zh) | 2020-01-31 |
Family
ID=69299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2267257.XU Active CN209996048U (zh) | 2018-12-29 | 2018-12-29 | 一种加热杯体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996048U (zh) |
-
2018
- 2018-12-29 CN CN201822267257.XU patent/CN20999604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515268B2 (en) | Boiler for heating water in coffee machines | |
CN101668991A (zh) | 热检测装置、使用热检测装置的烹饪设备及控制烹饪设备的方法 | |
CN101258988A (zh) | 用于包括牛奶起泡器的热饮制造机的热水单元 | |
JP6298495B2 (ja) | 流体加熱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KR20140026319A (ko) | 추출 챔버 히터를 갖춘 음료 분배 기계 | |
WO2017043382A1 (ja) | 流体加熱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EP3348931B1 (en) | Fluid hea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ame | |
JP6471109B2 (ja) | 流体加熱装置 | |
CN209996048U (zh) | 一种加热杯体 | |
US4188864A (en) | Electric coffee or tea maker | |
CN111265118B (zh) | 一种食品加工机 | |
CN205390997U (zh) | 电水壶 | |
CN205403128U (zh) | 无绳液体加热装置 | |
CN208551254U (zh) | 导热板、发热盘及液体加热容器 | |
CN203074310U (zh) | 煮蛋器 | |
CN204198712U (zh) | 一种家用榨油机用的炒锅加热结构 | |
CN210119000U (zh) | 一种厚膜发热器 | |
CN209932454U (zh) | 一种用于饮品自动化烹饪的加热装置 | |
CN109090990B (zh) | 加热盘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及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 | |
CN202505059U (zh) | 一种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及设有该加热容器的豆浆机 | |
CN205322122U (zh) | 用于烹饪器具的外壳罩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04520318U (zh) | 咖啡机 | |
CN221330948U (zh) | 一种冲泡头、咖啡酿造系统及咖啡机 | |
CN104654429A (zh) | 电暖器 | |
JP6431831B2 (ja) | 流体加熱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06 Address after: Building 2, No. 52, 22nd Street, Baiyang Street, Qiantang New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s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999, Mei Li Road, Huaiyin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JOYOUNG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