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91409U - 一种灯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灯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91409U
CN209991409U CN201920809362.3U CN201920809362U CN209991409U CN 209991409 U CN209991409 U CN 209991409U CN 201920809362 U CN201920809362 U CN 201920809362U CN 209991409 U CN209991409 U CN 2099914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s
light source
grid
lamp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0936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欧云飞
吴锐
杨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ngzhou Leedarson Ligh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gzhou Leedarson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gzhou Leedarson Ligh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gzhou Leedarson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0936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914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914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914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照明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灯具,其包括散热件、设置于散热件内的光源板以及设置于光源板上的反射罩。其中,反射罩包括多个同心设置的筒体以及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筒体之间的多个格栅单元,每相邻的两个筒体之间的多个格栅单元呈放射状设置,每相邻的两个格栅单元之间形成出射空间。本实用新型的灯具,通过将反射罩设置为多个同心设置的筒体以及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筒体之间的多个格栅单元,每相邻的两个格栅单元之间形成出射空间,从而使得光线能够经过多个格栅单元发生光滑的镜面反射并通过出射空间射出,使得灯具整体的结构较为简单、安装比较方便且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一种灯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灯具。
背景技术
UGR(Unified Glare Rating,统一眩光值)是用于度量室内视觉环境中的照明装置发出的光对人眼造成不舒适感主观反应的心理参数。其中,根据GB_Z 26212-2010-室内照明不舒适眩光-CIE-117-1995-中文版中的规定,厂房、工厂一般为UGR≤25,精工作业区域一般UGR≤22,特殊要求区域UGR≤19,办公室区域UGR≤16。现有灯具例如LED棚顶灯,因为光通量大,一般都是 15000~20000lm的水平,并且发光面积小,一般直径D为250~400mm的方形或者圆形的发光面,故发光的光束角在60°~90°的时候,当未采用多头模组透镜来对光源一对一控光的时候,UGR一般难以做到22以下,甚至是25以下都做不到。
而灯具中光源的数量、排布方式多变的情况下,无法使用多头模组透镜来实现较低的URG。因此,现有的防眩方式主要是通过将聚碳酸酯或者金属的防眩罩罩设于灯具上,但是采用上述的防眩罩,导致整个灯具的体积较大且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灯具,旨在解决现有的灯具采用防眩罩导致灯具整体较大且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灯具,包括:
散热件;
光源板,设置于所述散热件内;以及
反射罩,设置于所述光源板上,所述反射罩包括多个同心设置的筒体以及设置于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筒体之间的多个格栅单元,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筒体之间的多个所述格栅单元呈放射状设置,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格栅单元之间形成出射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格栅单元的纵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所述格栅单元靠近所述光源板的一端的厚度大于其远离所述光源板的一端的厚度;
所述筒体靠近所述光源板的一端的厚度大于其远离所述光源板的一端的厚度。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筒体包括由内而外依次同心设置的第一筒体、第二筒体以及第三筒体;
多个所述格栅单元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第二筒体之间的多个第一格栅单元,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筒体和所述第三筒体之间的多个第二格栅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格栅单元和所述第二格栅单元均呈放射状设置,每相邻的两个第一格栅单元之间形成第一出射空间,每相邻的两个第二格栅单元之间形成第二出射空间,所述光源板上分别设有对应所述第一出射空间设置的第一光源组以及对应所述第二出射空间设置的第二光源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格栅单元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格栅单元的数量不同,部分所述第一格栅单元与部分所述第二格栅单元交错设置,部分所述第一格栅单元与部分所述第二格栅单元对应设置;
每三个所述第一格栅单元中位于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一格栅单元与每四个所述第二格栅单元中位于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格栅单元对应设置;
每三个所述第一格栅单元中位于中间位置的一个所述第一格栅单元与每四个所述第二格栅单元中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个所述第二格栅单元交错设置,且每四个所述第二格栅单元中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个所述第二格栅单元关于每三个所述第一格栅单元中位于中间位置的一个所述第一格栅单元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光源组包括多个呈梯形阵列分布的第一单元,所述第一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格栅单元在所述光源板上的第一投影进行排布,所述第一光源组的边线与所述第一投影的边线之间的间距为1mm~5mm;
所述第二光源组包括多个呈梯形阵列分布的第二单元,所述第二单元根据所述第二格栅单元在所述光源板上的第二投影进行排布,所述第二光源组的边线与所述第二投影的边线之间的间距为1mm~5mm;
所述第一单元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单元的数量比例为0.5~1。
进一步地,所述格栅单元的表面为经过镀镜面处理或者细砂处理的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反射罩的遮光角大于3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和所述第三筒体的外壁上分别环绕设置有用于遮挡杂散光的第一环形件和第二环形件。
进一步地,所述反射罩与所述光源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6mm,所述灯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反射罩和所述光源板之间的透光罩,所述反射罩贴装于所述透光罩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透光罩靠近所述光源板的一侧开设有防水槽,所述防水槽内设置有防水胶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灯具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反射罩设置为多个同心设置的筒体以及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筒体之间的多个格栅单元,每相邻的两个格栅单元之间形成出射空间,从而使得光线能够经过多个格栅单元发生光滑的镜面反射并通过出射空间射出,即使得出光均匀,解决了在光源数量以及排布多变的情况下,无法使用多头模组透镜实现较低UGR的问题。相比于现有的采用防眩罩来防止眩光,使得灯具整体的结构较为简单、安装比较方便且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灯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反射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格栅单元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光源板和光源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格栅单元与光源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透光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遮光角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中的标号如下:
1-灯具;11-散热件;12-光源板;122-第一光源组;1221-第一单元;123- 第二光源组;1231-第二单元;13-反射罩;131-筒体;1311-第一筒体;1312-第二筒体;1313-第三筒体;132-格栅单元;1321-第一格栅单元;1322-第二格栅单元;133-出射空间;1331-第一出射空间;1332-第二出射空间;134-第一环形件;135-第二环形件;14-透光罩;141-防水槽;2-发光体;L1-等腰梯形远离光源板的边长;L2-等腰梯形靠近光源板的边长;h1-等腰梯形的高度;a1-等腰梯形的长边与腰的夹角;h2-格栅单元的底边与光源板之间的垂直距离;a2-光源发光体最外沿一点和灯具出光口边沿的连线与通过光源光中心的水平线之间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技术术语解释说明:
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267563520000051
Lb=背景亮度,L=在观察者眼睛方向上每一个灯具发光部分的亮度,w=观察者眼睛中每一个灯具的发光立体角,p=每一个灯具的古斯位置指数(相对于视线的位移)),可以得到UGR的值,这个值可以将模拟或者实测的IES光学文件导入GMS软件中进行读取,输入光通、发光面积即可得到公式所定义的UGR值。
2.遮光角又称保护角,具体参见图7,是指光源发光体最外沿一点和灯具出光口边沿的连线与通过光源光中心的水平线之间的夹角a2。
在正常的水平视线条件下,为防止高亮度的光源造成直接眩光,灯具至少要有10°~15°的遮光角。在照明质量要求高的环境里,灯具应有30°~45°的遮光角。
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灯具1,该灯具1主要应用于棚顶灯中,其包括散热件11、光源板12以及反射罩13。其中,光源板12 设置于散热件11内,反射罩13盖设于散热件11上且位于光源板12的上方,反射罩13的表面为用于形成镜面反射的镜面。
具体地,该反射罩13包括多个同心设置的筒体131以及设置于每相邻的两个筒体131之间的多个格栅单元132,每相邻的两个筒体131之间的多个格栅单元132呈放射状设置,每相邻的两个格栅单元132之间形成出射空间133。
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灯具1,通过将反射罩13设置为多个同心设置的筒体131以及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筒体131之间的多个格栅单元132,每相邻的两个格栅单元132之间形成出射空间133,从而使得光线能够经过多个格栅单元132发生光滑的镜面反射并通过出射空间133射出,即使得出光均匀,解决了在光源数量以及排布多变的情况下,无法使用多头模组透镜实现较低 UGR的问题。相比于现有的采用防眩罩来防止眩光,使得灯具1整体的结构较为简单、安装比较方便且成本较低。
在具体应用中,散热件11为超薄一体的冲压铝件,铝件的散热性能较好,且成本较低。反射罩13的表面需要做真空镀镜面铝的表面处理,主要是在真空条件下把铝材料进行蒸发或者溅射镀膜,使其沉积在罩体的表面,从而形成可以发生镜面反射的反射罩13。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结合图3,格栅单元132的纵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格栅单元132靠近光源板12的一端的厚度大于其远离光源板12的一端的厚度;筒体131靠近光源板12的一端的厚度大于其远离光源板12的一端的厚度。即整个反射罩13靠近光源板12的厚度大于其远离光源板12的厚度。
具体地,该等腰梯形靠近光源板12的边长L1为8mm~12mm,其远离光源板12的边长L2为0.3mm~0.7mm,高度h1为28mm~32mm,长边与腰之间的夹角a2为80°~82°。在具体应用中,该等腰梯形靠近光源板12的边长L1为 8mm、9mm、10mm、11mm或者12mm;其远离光源板12的边长L2为0.3mm、 0.4mm、0.5mm、0.6mm、0.7mm;高度h1为28mm、29mm、30mm、31mm、 32mm;长边与腰之间的夹角a2为80°、81°、82°。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不同尺寸的格栅单元132。
在一个实施例中,具体参见图1、图2及图4,多个筒体131包括由内而外依次同心设置的第一筒体1311、第二筒体1312以及第三筒体1313;多个格栅单元132包括连接于第一筒体1311和第二筒体1312之间的多个第一格栅单元 1321,以及连接于第二筒体1312和第三筒体1313之间的多个第二格栅单元 1322。
格栅单元132呈两环布置。具体地,第一格栅单元1321和第二格栅单元 1322均呈放射状设置,每相邻的两个第一格栅单元1321之间形成第一出射空间1331,每相邻的两个第二格栅单元1322之间形成第二出射空间1332,光源板12上分别设有对应第一出射空间1331设置的第一光源组122以及对应第二出射空间1332设置的第二光源组123。
在其他实施例中,具体参见图2,由于第一格栅单元1321所在的内环以及第二格栅单元1322所在的外环的半径不同,所以要达到同样的防眩效果,第一格栅单元1321与第二格栅单元1322的数量不同,且一部分第一格栅单元1321 与一部分第二格栅单元1322错开设置,一部分第一格栅单元1321与一部分第二格栅单元1322对应设置。
其中,每三个第一格栅单元1321中位于两侧的两个第一格栅单元1321与每四个第二格栅单元1322中位于两侧的两个第二格栅单元1322对应设置,即两者处于同一半径上;
每三个第一格栅单元1321中位于中间位置的一个第一格栅单元1321与每四个第二格栅中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个第二格栅单元1322交错设置,且每四个第二格栅单元1322中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个第二格栅单元1322关于每三个第一格栅单元1321中位于中间位置的一个第一格栅单元1321对称设置。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格栅单元1321的数量为12个,第二个格栅单元132的数量为18个。相对应的,位于内环的第一光源组122的排布有12 个,位于外环的第二光源组123的排布有18个。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从光源板12的方式来减少光线经过反射罩13之后的因被遮挡或者多次反射而造成的损失。第一光源组122包括多个呈梯形阵列分布的第一单元1221,第一单元1221根据第一格栅单元1321在光源板12上的第一投影进行排布,第一光源组122的边线与第一投影的边线之间的间距为 1mm~5mm;在具体应用中,第一光源组122的边线与第一投影的边线之间的间距为1mm、2mm、3mm、4mm、5mm。
第二光源组123包括多个呈梯形阵列分布的第二单元1231,第二单元1231 根据第二格栅单元1322在光源板12上的第二投影进行排布,第二光源组123 的边线与第二投影的边线之间的间距为1mm~5mm;在具体应用中,第二光源组123的边线与第二投影的边线之间的间距为1mm、2mm、3mm、4mm、5mm。
由于位于内环的第一光源组122所在的环的半径与位于外环的第二光源组 123所在的环的半径不同,因此为了使得内环与外环的防眩光的效果一致,第一单元1221的数量与第二单元1231的数量比例为0.5~1。在具体应用中,第一单元1221的数量与第二单元1231的数量比例为0.5、0.6、0.7、0.8、0.9、1。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反射罩13与第一单元1221和第二单元1231 为一对多的关系,且散热件11的面积也确定了,因此光源板12的面积也确定了。故第一单元1221和第二单元1231的总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的光通需求来定。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单元1221和第二单元1231的型号为2835/3030,且第一单元1221和第二单元1231的极限个数为1000PCS,并按照上述的比例进行排布,从而可以满足多种多样的光通、光效或者功率的需求。此极限个数是在每颗光源之间的最小间隙为0.5mm的情况下确定的,该0.5mm是光源板12需要的光源之间的安全间距。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单元1221和第二单元1231也可以采用其他型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格栅单元132的表面为经过镀镜面处理或者细砂处理的表面,从而使得该反射罩13的光学效率可以达到85%,即尽可能将第一单元 1221以及第二单元1231的光束集中到有效照明区域,尽可能避免杂散光的浪费。具体地,反射罩13的材料为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格栅单元132 的表面为针孔镀镜面处理,以提高光学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具体参见图7中的遮光角的示意图,反射罩13的遮光角大于30°,即反射罩13的出光口与发光面两者的最远端对角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30°。其中,格栅单元132对于不同产品都是不同的,即每个格栅单元 132都是特殊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结合图2,在第一筒体1311和第二筒体1312的外壁上分别环绕设置有用于遮挡杂散光的第一环形件134和第二环形件135。使得该反射罩13可以控制大角度的光,即控制半角在50°以外的光,进一步将第一单元1221和第二单元1231发出的光束集中到有效的照明区域,尽可能避免杂散光的浪费。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结合图5,反射罩13与光源板12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6mm,即格栅单元132的底边与光源板12之间的垂直距离h2为 2~6mm。在具体应用中格栅单元132的底边与光源板12之间的垂直距离h2为 2mm、3mm、4mm、5mm、6mm。
具体参见图1,该灯具1还包括设置于反射罩13和光源板12之间的透光罩14,该反射罩13贴装于透光罩14的上方。由于相邻的格栅单元132之间形成有出射空间133,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该灯具1的防水,使得该灯具1容易进水,通过在反射罩13上设置透光罩14,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具体参见图6,透光罩14靠近光源板12的一侧开设有防水槽141,该防水槽141内设置有防水胶圈(图中未示出)。通过设置防水胶圈,进一步避免水分进入至光源板12内,从而导致该光源板12的失效。具体地,该防水槽141为环形槽。
通过采用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灯具1,解决了在光源数量、排布多变的情况下,无法用多头模组透镜实现较低的UGR的问题,利用格栅单元132的防眩光功能,将现有UGR>25的灯具1优化至UGR<22。与现有的在灯具1外侧附加防眩罩相比,可以节省灯具1的安装空间,缩小灯具1的体积,减少成本,并且可以达到和防眩罩同样甚至更好地降低不舒适眩光的防眩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散热件;
光源板,设置于所述散热件内;以及
反射罩,设置于所述光源板上,所述反射罩包括多个同心设置的筒体以及设置于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筒体之间的多个格栅单元,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筒体之间的多个所述格栅单元呈放射状设置,每相邻的两个所述格栅单元之间形成出射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单元的纵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所述格栅单元靠近所述光源板的一端的厚度大于其远离所述光源板的一端的厚度;
所述筒体靠近所述光源板的一端的厚度大于其远离所述光源板的一端的厚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筒体包括由内而外依次同心设置的第一筒体、第二筒体以及第三筒体;
多个所述格栅单元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第二筒体之间的多个第一格栅单元,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筒体和所述第三筒体之间的多个第二格栅单元;
其中,所述第一格栅单元和所述第二格栅单元均呈放射状设置,每相邻的两个第一格栅单元之间形成第一出射空间,每相邻的两个第二格栅单元之间形成第二出射空间,所述光源板上分别设有对应所述第一出射空间设置的第一光源组以及对应所述第二出射空间设置的第二光源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格栅单元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格栅单元的数量不同,部分所述第一格栅单元与部分所述第二格栅单元交错设置,部分所述第一格栅单元与部分所述第二格栅单元对应设置;
每三个所述第一格栅单元中位于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一格栅单元与每四个所述第二格栅单元中位于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格栅单元对应设置;
每三个所述第一格栅单元中位于中间位置的一个所述第一格栅单元与每四个所述第二格栅单元中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个所述第二格栅单元交错设置,且每四个所述第二格栅单元中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个所述第二格栅单元关于每三个所述第一格栅单元中位于中间位置的一个所述第一格栅单元对称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组包括多个呈梯形阵列分布的第一单元,所述第一单元根据所述第一格栅单元在所述光源板上的第一投影进行排布,所述第一光源组的边线与所述第一投影的边线之间的间距为1mm~5mm;
所述第二光源组包括多个呈梯形阵列分布的第二单元,所述第二单元根据所述第二格栅单元在所述光源板上的第二投影进行排布,所述第二光源组的边线与所述第二投影的边线之间的间距为1mm~5mm;
所述第一单元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单元的数量比例为0.5~1。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单元的表面为经过镀镜面处理或者细砂处理的表面。
7.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罩的遮光角大于30°。
8.如权利要求3至5任一项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和所述第三筒体的外壁上分别环绕设置有用于遮挡杂散光的第一环形件和第二环形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罩与所述光源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6mm,所述灯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反射罩和所述光源板之间的透光罩,所述反射罩贴装于所述透光罩的上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罩靠近所述光源板的一侧开设有防水槽,所述防水槽内设置有防水胶圈。
CN201920809362.3U 2019-05-31 2019-05-31 一种灯具 Active CN2099914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09362.3U CN209991409U (zh) 2019-05-31 2019-05-31 一种灯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09362.3U CN209991409U (zh) 2019-05-31 2019-05-31 一种灯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91409U true CN209991409U (zh) 2020-01-24

Family

ID=69295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09362.3U Active CN209991409U (zh) 2019-05-31 2019-05-31 一种灯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914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75554B (zh) 一种透镜及灯箱
EP2417386B1 (en) Reflector system for lighting device
US8602602B2 (en) LED downlight with improved light output
JP5650962B2 (ja) 手術用ライト
JP2012073545A (ja) レンズ部材及び光学ユニット
JP4999881B2 (ja) トンネル用照明装置
JP2011159435A (ja) エッジライト式照明装置
US20110249445A1 (en) Parabolic reflector and relative led lighting device
TW201307753A (zh) 使用發光體之面照明光源裝置
EP3832197B1 (en) Lampshade structure and lamp
CN212929596U (zh) 照明灯具及其光源系统
CN213207543U (zh) 一种照明灯具
CN209991409U (zh) 一种灯具
JP2014146560A (ja) 照明装置
CN216556608U (zh) 一种led灯具的透镜组件及led灯具
JP2012204085A (ja) 照明器具
CN104575270B (zh) 利用光学元件提供信息
JP6575620B2 (ja) 照明装置
CN212456522U (zh) 一种灯具
US6851842B2 (en) Vehicular lamp
JP6241601B2 (ja) 照明装置
US11898741B1 (en) Indirect lighting fixtures with symmetrical light source
CN217584144U (zh) 一种控光装置及灯具
CN214540255U (zh) 光学系统及照明装置
CN217302681U (zh) 一种侧发光的灯具组件及具有其的照明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