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89956U - 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89956U
CN209989956U CN201920260614.1U CN201920260614U CN209989956U CN 209989956 U CN209989956 U CN 209989956U CN 201920260614 U CN201920260614 U CN 201920260614U CN 209989956 U CN209989956 U CN 2099899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umn
longitudinal
pipe column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6061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聂鑫
樊健生
高劲洋
陶慕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inghu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singhu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2026061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899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899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899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同轴且在轴向方向上部分重叠以形成转换段,在转换段上层钢管柱的内侧和外侧中的至少一侧焊接有栓钉,下层钢筋混凝土柱包括柱纵筋,柱纵筋沿纵向延伸,柱纵筋包括多个且沿环绕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轴线方向间隔开布置,上层钢管柱的最底端与柱纵筋的最顶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上层钢管柱的直径;转换段内设有纵向钢筋笼,转换段浇筑有混凝土,混凝土的高度不超过上层钢管柱的直径,纵向钢筋笼的顶部向上延伸至不高于混凝土的顶部且底部向下延伸至超出转换段。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可有效改善转换结构的受力性能。

Description

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和组合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近年来,很多建筑结构采用底部为钢筋混凝土柱、上部为钢管柱的结构形式,钢管柱与钢筋混凝土柱在某一部位进行转换。但关于此类转换的方法和措施,现行的规范尚未涉及。至于工程领域,尽管很多工程均涉及此类转换,但其做法往往过于保守,对材料耗费严重,且构造措施繁琐复杂,为施工带来了很大困难,难以保证施工质量。为此,如何在保证受力性能良好、结构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实现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并使其构造简单、传力明确、施工便捷,是该类转换能否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的关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所述转换结构的受力性能优越、安全可靠且施工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的转换方法。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所述上层钢管柱与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同轴且在轴向方向上部分重叠以形成转换段,在所述转换段,所述上层钢管柱的内侧和外侧中的至少一侧焊接有栓钉,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包括:柱纵筋,所述柱纵筋沿纵向延伸,所述柱纵筋包括多个且沿环绕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轴线方向间隔开布置,所述上层钢管柱的最底端与所述柱纵筋的最顶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所述上层钢管柱的直径;其中,所述转换段内设有纵向钢筋笼,所述转换段浇筑有混凝土,所述混凝土的高度不超过所述上层钢管柱的直径,所述纵向钢筋笼的顶部向上延伸至不高于所述混凝土的顶部,且所述纵向钢筋笼的底部向下延伸至超出所述转换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通过在所述转换段内设置有纵向钢筋笼,这样有利于改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的受力性能,安全性好且施工方便。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还包括:柱横筋,所述柱横筋沿横向延伸且呈弧形,所述柱横筋包括多个且沿纵向间隔设置,每个柱纵筋分别与多个柱横筋分别绑扎。
进一步地,所述柱纵筋布置于所述栓钉钉头范围内,以保证传力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更进一步地,当所述上层钢管柱的外侧设有所述栓钉且所述上层钢管柱的直径小于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直径时,所述柱纵筋布置于所述上层钢管柱的外侧。
可选地,当所述上层钢管柱的内侧设有所述栓钉且所述上层钢管柱的直径大于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直径时,所述柱纵筋布置于所述上层钢管柱的内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纵向钢筋笼包括:横向钢筋,所述横向钢筋沿横向方向延伸且呈弧形,所述横向钢筋包括多个且沿纵向方向间隔设置;纵向钢筋,所述纵向钢筋沿纵向方向延伸,所述纵向钢筋包括多个且沿所述横向钢筋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纵向钢筋与所述多个横向钢筋分别绑扎;或者,所述纵向钢筋笼包括:横向钢筋,所述横向钢筋螺旋延伸;纵向钢筋,所述纵向钢筋沿纵向方向延伸,所述纵向钢筋包括多个且沿环绕所述上层钢管柱的轴向间隔设置,每个纵向钢筋与所述横向钢筋分别绑扎。
进一步地,所述纵向钢筋笼还包括:加强钢筋,所述加强钢筋沿横向方向延伸且呈弧形,所述加强钢筋设在所述横向钢筋和所述纵向钢筋中的至少一个上,所述加强钢筋包括一个,所述加强钢筋沿纵向方向螺旋延伸;或所述加强钢筋包括多个,且多个所述加强钢筋沿纵向方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当所述上层钢管柱的内侧设有所述栓钉时,所述纵向钢筋布置于所述栓钉钉头范围内,或所述纵向钢筋邻近所述栓钉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所述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的转换方法,所述转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上层钢管柱底部焊接有栓钉,所述上层钢管柱、所述栓钉及焊接工作均在工厂预制完成;S20:钢构件吊装就位,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柱纵筋安置就位,绑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的柱横筋;S30:纵向钢筋笼安置就位;S40:支模板,浇筑混凝土,完成施工并检查施工质量。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及突出效果:其一,高效快捷地实现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大大优化了工程中已有做法,施工方便,节约材料。其二,柱纵筋与上层钢管柱采用间接传力,避免了直接连接所带来的繁琐施工。其三,适用于上层钢管直径大于或小于下层混凝土柱的直径等多种情况,并且可应用于转换节点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推广应用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的一个示意图,其中,上层钢管柱的直径小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直径;
图2是沿图1中I-I线的剖面图;
图3是沿图1中II-II线的剖面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的一个示意图,其中,上层钢管柱的直径大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直径;
图5是沿图4中I-I线的剖面图;
图6是沿图1中II-II线的剖面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上层钢筋混凝土柱与下层钢管柱的转换结构的一个示意图,其中,上层钢筋混凝土柱的直径大于下层钢管柱的直径;
图8是沿图7中沿III-III线的剖面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上层钢筋混凝土柱与下层钢管柱的转换结构的一个示意图,其中,上层钢筋混凝土柱的直径小于下层钢管柱的直径;
图10是沿图9中III-III线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
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
上层钢管柱1,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栓钉3,柱纵筋4,纵向钢筋笼5;
上层钢筋混凝土柱与下层钢管柱的转换结构1000,
上层钢筋混凝土柱10,下层钢管柱20,栓钉30,柱纵筋40,纵向钢筋笼5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
参照图1和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上层钢管柱1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同轴设置,并且上层钢管柱1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在轴向方向上部分重叠以形成转换段,在所述转换段,上层钢管柱1的内侧和外侧中的至少一侧焊接有栓钉3。例如,在一些可选的示例中,可以是在上层钢管柱1的内侧焊接有栓钉3;在一些可选的示例中,也可以是在上层钢管柱1的外侧焊接有栓钉3;在一些可选的示例中,还可以是在上层钢管柱1的内侧和外侧中均焊接有栓钉3。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4,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可以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二段的上端,所述第一段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段的径向尺寸,且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可以通过所述第一段与所述上层钢管柱1相连。
其中,“栓钉”属于一种高强度刚度连接的紧固件,用于各种钢结构工程中,在不同连接件中起刚性组合连接作用。
参照图1和图3(或图4和图6),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包括:柱纵筋4,柱纵筋4沿纵向延伸,柱纵筋4包括多个,并且多个柱纵筋4可以沿环绕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的轴线方向间隔开布置,上层钢管柱1的最底端与柱纵筋4的最顶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上层钢管柱1的直径。例如,所述转换段沿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可以不超过上层钢管柱1的直径。由此,有利于保证转换结构的力学稳定性,且节约材料。
其中,所述转换段内设有纵向钢筋笼5,纵向钢筋笼5可以与上层钢管柱1同向延伸,例如,纵向钢筋笼5和上层钢管柱1均可以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转换段浇筑有混凝土,所述混凝土的高度不超过上层钢管柱1的直径,纵向钢筋笼5的顶部向上延伸至不高于所述混凝土的顶部,且纵向钢筋笼5的底部向下延伸至超出所述转换段。由此,通过在所述转换段内设置有纵向钢筋笼5,这样有利于改善所述转换结构100的受力性能,安全性好且施工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通过在所述转换段内设置有纵向钢筋笼5,这样有利于改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的受力性能,安全性好且施工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还包括:柱横筋,所述柱横筋沿横向延伸且呈弧形,所述柱横筋包括多个,并且多个柱横筋沿纵向间隔设置,每个柱纵筋4分别与多个柱横筋分别绑扎。由此,通过使每个柱纵筋4分别与多个柱横筋分别绑扎,有利于使纵向钢筋笼5的结构更加稳定,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所述转换结构100的受力性能。
进一步地,柱纵筋4布置于栓钉3钉头范围内,以保证传力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由此,通过将柱纵筋4布置于栓钉3钉头范围内,这样可以保证传力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所述转换结构100的安全性。
更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3,当上层钢管柱1的外侧设有栓钉3,并且上层钢管柱1的直径小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的直径时,柱纵筋4布置于上层钢管柱1的外侧。这样通过将柱纵筋4布置于上层钢管柱1的外侧,并将柱纵筋4布置于栓钉3钉头范围内,由此,有利于保证传力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为了满足不同的施工情形,可选地,参照图4至图6,当上层钢管柱1的内侧设有栓钉3,并且上层钢管柱1的直径大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的直径时,柱纵筋4布置于上层钢管柱1的内侧。这样通过将柱纵筋4布置于上层钢管柱1的内侧,并将柱纵筋4布置于栓钉3钉头范围内,由此,有利于保证传力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纵向钢筋笼5包括:横向钢筋和纵向钢筋,所述横向钢筋沿横向方向延伸且呈弧形,所述横向钢筋包括多个且沿纵向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纵向钢筋沿纵向方向延伸,所述纵向钢筋包括多个且沿所述横向钢筋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纵向钢筋与多个横向钢筋分别绑扎。由此,通过在所述转换段内设置纵向钢筋笼5,增加了所述转换结构100的结构强度,从而有利于提高所述转换结构100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一些可选的示例中,纵向钢筋笼5包括:横向钢筋和纵向钢筋,所述横向钢筋螺旋延伸;所述纵向钢筋沿纵向方向延伸,所述纵向钢筋包括多个且沿环绕上层钢管柱1的轴向间隔设置,每个纵向钢筋与所述横向钢筋分别绑扎。
进一步地,纵向钢筋笼5还可以包括:加强钢筋,所述加强钢筋沿横向方向延伸且呈弧形,所述加强钢筋设在所述横向钢筋和所述纵向钢筋中的至少一个上,所述加强钢筋包括一个,所述加强钢筋沿纵向方向螺旋延伸;或所述加强钢筋包括多个,且多个加强钢筋沿纵向方向间隔设置。由此,通过在所述纵向钢筋笼5上设置所述加强钢筋,有利于提高纵向钢筋笼5的强度,从而能够改善所述转换结构100的受力性能。
可选地,当上层钢管柱1的内侧设有栓钉3时,所述纵向钢筋布置于栓钉3钉头范围内,或者所述纵向钢筋邻近栓钉3钉头设置。由此,通过栓钉3可以在所述纵向钢筋与上层钢管柱1之间传力,从而有利于改善所述转换结构100的受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所述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的转换方法,所述转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上层钢管柱底部焊接有栓钉,例如,上层钢管柱的下端的内侧和/或外侧可以焊接有栓钉,所述上层钢管柱、所述栓钉及焊接工作均在工厂预制完成;S20:钢构件吊装就位,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柱纵筋安置就位,绑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柱横筋;吊装钢构件时,应严格确保钢管处于竖直状态;S30:纵向钢筋笼安置就位;S40:支模板,浇筑混凝土,完成施工并检查施工质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上层钢管柱1插入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中,插入深度一般为一倍上层钢管柱1的直径。上层钢管柱1的底部焊接有栓钉3,使得上层钢管柱1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能够形成有效粘结。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的柱纵筋4布置于栓钉3钉头范围内,保证传力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当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的直径大于上层钢管柱1的直径时,柱纵筋4布置于上层钢管柱1的外侧;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直径小于上层钢管柱1的直径时,柱纵筋4布置于上层钢管柱1的内侧。在所述转换段布置有纵向钢筋笼5,对所述转换段进行加强。钢构件(例如除了混凝土之外的部件)均在工厂预制,施工时将上层钢管柱1吊起,柱纵筋4安置就位,绑扎柱横筋,纵向钢筋笼5安置就位,支模板,浇筑混凝土,从而完成施工。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及突出效果:其一,高效快捷地实现上层钢管柱1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的转换,大大优化了工程中已有做法,施工方便,节约材料。其二,柱纵筋4与上层钢管柱1采用间接传力,避免了直接连接所带来的繁琐施工。其三,适用于上层钢管1的直径大于下层混凝土柱2的直径、上层钢管1的直径小于下层混凝土柱2的直径等多种情况,并且可应用于转换节点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推广应用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及转换方法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例如,本申请中未提及的关于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及转换方法的结构或方法可以参照常规的方式进行,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描述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及转换方法同样适用于上层钢筋混凝土柱与下层钢管柱的转换结构1000及转换方法。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层钢筋混凝土柱与下层钢管柱的转换结构1000及转换方法。其中,为了区分上述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与上层钢筋混凝土柱与下层钢管柱的转换结构1000,同样的技术特征采用了不同的附图标记。例如,在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的实施例中,标记为栓钉3,而在上层钢筋混凝土柱与下层钢管柱的转换结构1000的实施例中,标记为栓钉30,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层钢筋混凝土柱与下层钢管柱的转换结构1000,上层钢筋混凝土柱10与下层钢管柱20同轴设置,并且上层钢筋混凝土柱10与下层钢管柱20可以在轴向方向上部分重叠以形成转换段,在所述转换段,下层钢管柱20与上层钢筋混凝土柱10相连的一端的内侧或外侧焊接有栓钉30,例如,在图7中,下层钢管柱20上端的外侧焊接有栓钉30;在图9中,下层钢管柱20上端的内侧焊接有栓钉30;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在下层钢管柱20上端的内侧和外侧均焊接有栓钉30,栓钉30可以包括多个,并且多个栓钉30可以沿下层钢管柱20的轴向间隔开布置。
上层钢筋混凝土柱10包括:柱纵筋40,柱纵筋40沿纵向延伸,柱纵筋40包括多个且沿环绕上层钢筋混凝土柱10的轴向间隔开布置,下层钢管柱20的最顶端与柱纵筋40的最底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下层钢管柱20的直径。例如,在下层钢管柱20的轴向方向上,所述转换段的长度不超过下层钢管柱20的直径。
其中,参照图7,所述转换段内设有纵向钢筋笼50,所述转换段浇筑有混凝土,所述混凝土的高度不超过所述下层钢管柱20的直径,在所述下层钢管柱20的轴向方向上,所述纵向钢筋笼50的长度大于所述转换段的长度,且所述纵向钢筋笼50的顶部向上延伸至超出下层钢管柱20的顶部,纵向钢筋笼50的底部向下延伸至超出上层钢筋混凝土柱10的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层钢筋混凝土柱与下层钢管柱的转换结构1000,通过在所述转换段内设置有纵向钢筋笼50,这样有利于改善上层钢筋混凝土柱与下层钢管柱的转换结构1000的受力性能,安全性好且施工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上层钢筋混凝土柱20还包括:柱横筋,所述柱横筋沿横向延伸且呈弧形,所述柱横筋包括多个,并且多个柱横筋沿纵向间隔设置,每个柱纵筋4分别与多个柱横筋分别绑扎。由此,通过使每个柱纵筋40分别与多个柱横筋分别绑扎,有利于使纵向钢筋笼50的结构更加稳定,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所述转换结构1000的受力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7和图9,柱纵筋40布置于栓钉30钉头范围内,以保证传力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由此,通过将柱纵筋40布置于栓钉30钉头范围内,这样可以保证传力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7和图8,当上层钢筋混凝土柱10的直径大于下层钢管柱20的直径时,柱纵筋40布置于下层钢管柱20的外侧。此时,柱纵筋40布置在栓钉30钉头范围内,纵向钢筋笼50位于下层钢管柱20的内侧,并且纵向钢筋笼50的纵向钢筋与下层钢管柱20的内壁面可以间隔开。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为了满足不同的施工情形,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参照图9和图10,当下层钢管柱20上端的内侧焊接有栓钉30且上层钢筋混凝土柱10的直径小于下层钢管柱20的直径时,柱纵筋40位于下层钢管柱20的内侧,栓钉30设置于下层钢管柱20上端的内侧,此时,柱纵筋40布置在栓钉30钉头范围内。在所述转换段,上层钢筋混凝土柱10的内侧可以设有纵向钢筋笼50(其中,图9中未示出纵向钢筋50的结构),纵向钢筋50可以布置于栓钉30钉头范围内,或者纵向钢筋50邻近栓钉30钉头设置。由此,通过栓钉30可以在所述纵向钢筋与下层钢管柱20之间传力,从而有利于改善所述转换结构1000的受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纵向钢筋笼50包括:横向钢筋和纵向钢筋,所述横向钢筋沿横向方向延伸且呈弧形,所述横向钢筋包括多个且沿纵向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纵向钢筋沿纵向方向延伸,所述纵向钢筋包括多个且沿横向钢筋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纵向钢筋与多个横向钢筋分别绑扎。由此,通过在所述转换段内设置纵向钢筋笼50,增加了所述转换结构1000的结构强度,从而有利于提高所述转换结构1000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纵向钢筋笼50包括:横向钢筋和纵向钢筋,所述横向钢筋螺旋延伸;所述纵向钢筋沿纵向方向延伸,所述纵向钢筋包括多个且沿环绕下层钢管柱20的轴向间隔设置,每个纵向钢筋与所述横向钢筋分别绑扎。
进一步地,纵向钢筋笼50还可以包括:加强钢筋,所述加强钢筋沿横向方向延伸且呈弧形,所述加强钢筋设在横向钢筋和纵向钢筋中的至少一个上,所述加强钢筋包括一个,所述加强钢筋沿纵向方向螺旋延伸;或所述加强钢筋包括多个,且多个加强钢筋沿纵向方向间隔设置。由此,通过在所述纵向钢筋笼50上设置所述加强钢筋,有利于提高纵向钢筋笼50的强度,从而能够改善所述转换结构1000的受力性能。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及突出效果:其一,高效快捷地实现了上层钢筋混凝土柱与下层钢管柱的转换,大大优化了工程中已有做法,施工方便,节约材料。其二,上层钢筋混凝土柱的柱纵筋与下层钢管柱采用间接传力,避免了直接连接所带来的繁琐施工。其三,适用于下层钢管柱的直径大于上层钢筋混凝土柱的直径、下层钢管柱的直径小于上层钢筋混凝土柱的直径等多种情况,并且可应用于转换节点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推广应用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所述的上层钢筋混凝土柱与下层钢管柱的转换结构的转换方法,所述转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下层钢管柱顶部焊接栓钉,例如,可以在下层钢管柱的上端的内侧和/或外侧焊接栓钉,所述下层钢管柱、所述栓钉及焊接工作均在工厂预制完成;S20:钢构件(例如下层钢管柱等)安装就位,上层钢筋混凝土柱的柱纵筋安置就位,绑扎上层钢筋混凝土柱的柱横筋;吊装钢构件时,应严格确保下层钢管柱处于竖直状态,纵向钢筋笼安置就位;S30:支模板,浇筑混凝土,完成施工并检查施工质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层钢筋混凝土柱与下层钢管柱的转换结构1000及转换方法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例如,本申请中未提及的关于上层钢筋混凝土柱与下层钢管柱的转换结构1000及转换方法的结构或方法可以参照常规的方式进行,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钢管柱(1)与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同轴且在轴向方向上部分重叠以形成转换段,在所述转换段,所述上层钢管柱(1)的内侧和外侧中的至少一侧焊接有栓钉(3),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包括:柱纵筋(4),所述柱纵筋(4)沿纵向延伸,所述柱纵筋(4)包括多个且沿环绕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的轴线方向间隔开布置,所述上层钢管柱(1)的最底端与所述柱纵筋(4)的最顶端之间的距离不超过所述上层钢管柱(1)的直径;
其中,所述转换段内设有纵向钢筋笼(5),所述转换段浇筑有混凝土,所述混凝土的高度不超过所述上层钢管柱(1)的直径,所述纵向钢筋笼(5)的顶部向上延伸至不高于所述混凝土的顶部,且所述纵向钢筋笼(5)的底部向下延伸至超出所述转换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还包括:柱横筋,所述柱横筋沿横向延伸且呈弧形,所述柱横筋包括多个且沿纵向间隔设置,每个柱纵筋(4)分别与多个柱横筋分别绑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纵筋(4)布置于所述栓钉(3)钉头范围内,以保证传力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上层钢管柱(1)的外侧设有所述栓钉(3)且所述上层钢管柱(1)的直径小于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的直径时,所述柱纵筋(4)布置于所述上层钢管柱(1)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上层钢管柱(1)的内侧设有所述栓钉(3)且所述上层钢管柱(1)的直径大于所述下层钢筋混凝土柱(2)的直径时,所述柱纵筋(4)布置于所述上层钢管柱(1)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钢筋笼(5)包括:
横向钢筋,所述横向钢筋沿横向方向延伸且呈弧形,所述横向钢筋包括多个且沿纵向方向间隔设置;
纵向钢筋,所述纵向钢筋沿纵向方向延伸,所述纵向钢筋包括多个且沿所述横向钢筋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每个纵向钢筋与所述多个横向钢筋分别绑扎;或者,
所述纵向钢筋笼(5)包括:
横向钢筋,所述横向钢筋螺旋延伸;
纵向钢筋,所述纵向钢筋沿纵向方向延伸,所述纵向钢筋包括多个且沿环绕所述上层钢管柱(1)的轴向间隔设置,每个纵向钢筋与所述横向钢筋分别绑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钢筋笼(5)还包括:
加强钢筋,所述加强钢筋沿横向方向延伸且呈弧形,所述加强钢筋设在所述横向钢筋和所述纵向钢筋中的至少一个上,所述加强钢筋包括一个,所述加强钢筋沿纵向方向螺旋延伸;或所述加强钢筋包括多个,且多个所述加强钢筋沿纵向方向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100),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上层钢管柱(1)的内侧设有所述栓钉(3)时,所述纵向钢筋布置于所述栓钉(3)钉头范围内,或所述纵向钢筋邻近所述栓钉(3)钉头设置。
CN201920260614.1U 2019-02-28 2019-02-28 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 Active CN2099899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60614.1U CN209989956U (zh) 2019-02-28 2019-02-28 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60614.1U CN209989956U (zh) 2019-02-28 2019-02-28 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89956U true CN209989956U (zh) 2020-01-24

Family

ID=692888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60614.1U Active CN209989956U (zh) 2019-02-28 2019-02-28 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8995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26324A (zh) * 2019-02-28 2019-05-31 清华大学 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及转换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26324A (zh) * 2019-02-28 2019-05-31 清华大学 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及转换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80810B (zh) 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节点及施工方法
CN100513713C (zh) 钢筋加劲的多边形钢管混凝土柱
CN102086677A (zh) 预制钢筋砼梁及钢筋砼柱与梁连接节点
CN105888080A (zh) 装配式钢管套管钢筋混凝土组合节点及安装方法
CN209989957U (zh) 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节点
CN209989956U (zh) 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结构
CN108005267A (zh) 一种一字型装配式芯柱钢板剪力墙及其装配施工方法
CN114135000B (zh) 一种装配式局部外包u型钢的梁柱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CN212866371U (zh) 一种逆作法锚固钢筋型首层梁柱连接节点
CN209989955U (zh) 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节点
CN209989954U (zh) 上层钢管柱与下层钢筋混凝土柱的转换节点
CN110714534A (zh) 一种型钢混凝土结构
JP3802996B2 (ja) 鋼管コンクリート柱を用いたフラットスラブの構築方法
CN214996503U (zh) 一种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结构
CN212336299U (zh) 一种预制混凝土梁柱节点结构
CN107989230A (zh) 一种l型装配式芯柱钢板剪力墙及其装配施工方法
CN108118804A (zh) 一种z型装配式芯柱钢板剪力墙及其装配施工方法
CN211286279U (zh) 一种预制型钢混凝土柱
CN210194997U (zh) 一种后装桁架叠合板
CN112814205A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
CN112196141A (zh) 栓肋混合拉结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及施工方法
KR100588194B1 (ko) 콘크리트충전 강관기둥과 철근콘크리트 무량판의 접합구조및 그 시공방법
CN111535445A (zh) 一种预制混凝土梁柱节点结构
CN215106246U (zh) 一种剪力墙边缘构件遇地下室外墙处构造
CN217027748U (zh) 钢管混凝土柱传力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