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71534U - 一种显示屏贴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屏贴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71534U
CN209971534U CN201822276611.5U CN201822276611U CN209971534U CN 209971534 U CN209971534 U CN 209971534U CN 201822276611 U CN201822276611 U CN 201822276611U CN 209971534 U CN209971534 U CN 2099715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ved surface
cover plate
lifting
surface protectio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7661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恒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Yan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汪恒坤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汪恒坤 filed Critical 汪恒坤
Priority to CN20182227661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715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715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715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显示屏贴合装置,包括上腔体和下腔体,上腔体和下腔体配合设置,且上腔体和下腔体均可上下移动;上腔体设置有放置平台和曲面保护盖板,下腔体设置有柔性膜、载带、升降加压部;放置平台用于放置曲面保护盖板,柔性膜放置在载带上,载带设置为弹性软质的平板状结构,载带放置于升降加压部上,柔性膜和曲面保护盖板上下对应设置;通过放置平台和升降加压部的高度位置调节,实现柔性膜和曲面保护盖板之间的贴合;本实用新型针对具有直角或锐角边缘的曲面保护盖板进行的柔性膜贴合,在气囊膨胀变形和限位装置的作用下,避免柔性膜端部和曲面保护盖板曲面边缘位置处的在先接触,降低生产的不良品。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屏贴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屏幕制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屏贴合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三星Galaxy S6 Edge、Galaxy S7 Edge机种的热卖,在其品牌效应的带动下曲面显示逐渐兴起,同时伴随近几年0LED技术的突飞猛进,可以预见未来曲面电视、曲面手机、曲面电脑将会大量涌现。
对于现有的曲面显示屏的生产设备,一般是针对大于90度的钝角结构的曲面显示屏设计的,对于显示屏弯曲边缘设置为直角或比直角还小的锐角结构时,针对柔性膜和曲面保护盖板之间的贴合,柔性膜易先于曲面保护盖板弯曲边缘接触,并在贴合过程中易造成柔性膜和曲面保护盖板之间的相对接触运动,从而产生不良产品。
鉴于所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所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显示屏贴合装置,包括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上腔体和所述下腔体配合设置,且所述上腔体和所述下腔体均可上下移动;所述上腔体设置有放置平台和曲面保护盖板,所述下腔体设置有柔性膜、载带、升降加压部;所述放置平台用于放置所述曲面保护盖板,所述柔性膜放置在所述载带上,所述载带设置为弹性软质的平板状结构,所述载带放置于所述升降加压部上,所述柔性膜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上下对应设置;通过所述放置平台和所述升降加压部的高度位置调节,实现所述柔性膜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之间的贴合;
所述下腔体还设置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设置在所述升降加压部的两侧,且所述固定装置可夹持固定所述载带的两端;
所述上腔体还设置有所述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对应所述载带设置,所述限位装置用于在所述柔性膜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贴合时限制所述载带端部位置;
所述升降加压部包括所述气囊和升降板;所述升降板可带动固定设置于所述升降板上的所述气囊进行上升和下降的移动;所述气囊内设置有密封状态的气腔,所述气腔通过控制管路与充气加压系统连接,所述气腔内充满气体,通过所述充气加压系统可控制所述气腔的压强,从而改变所述气囊形状。
较佳的,在所述气腔和所述外界气压一致时,所述气囊平铺在所述升降板上;通过所述充气加压系统提高所述气腔的压强,从而使所述气囊膨胀,所述接触面形成弧形面且弧形面的曲率随压强的增加逐渐增大。
较佳的,所述气腔设置在所述气囊的上部中心位置。
较佳的,所述气囊设置有限型座,所述气囊通过所述限型座固定在所述升降板上;所述限型座包括长侧板,所述升降板和所述气囊底面贴合接触;所述气囊的两端部通过所述长侧板和所述升降板夹持从而将所述气囊和所述限型座固定;所述长侧板之间的距离尺寸小于所述曲面保护盖板两弯曲边缘之间的距离尺寸。
较佳的,所述气囊可膨胀超过所述长侧板的高度尺寸。
较佳的,所述限型座还包括短侧板,所述短侧板设置在所述气囊前后两端部;所述短侧板高度尺寸等于或大于所述长侧板高度尺寸。
较佳的,所述限位装置对应所述载带设置,所述限位装置包括固定板、限位板和第三气缸,所述固定板固定在所述放置平台上,所述限位板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三气缸的伸缩杆端部,所述第三气缸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通过所述第三气缸可调节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安装槽的相对位置;所述限位板对称设置在所述曲面保护盖板的两侧,且所述限位板对应所述曲面保护盖板的弯曲边缘设置。
较佳的,所述固定装置设置在所述升降加压部两侧;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夹持组;所述第一气缸、所述第二气缸和所述夹持组均设置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一气缸、所述第二气缸与所述夹持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控制所述夹持组的高度位置,所述第二气缸控制所述夹持组的夹持动作。
较佳的,所述固定装置设置在所述升降加压部的两侧,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挤压块,所述挤压块设置为板状并设置在两导轨上,所述挤压块与所述升降加压部的对应面宽度和所述载带对应设置,所述升降加压部设置在两所述导轨之间,所述挤压块可通过所述导轨远离或接近所述升降加压部。
较佳的,所述柔性膜设置为柔性显示屏或柔性触摸屏或柔性散热片;所述曲面保护盖板为玻璃材质或塑料材质或陶瓷材质,所述曲面保护盖板在长边设置有弯曲边缘,所述弯曲边缘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之间具有夹角。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针对具有直角或锐角边缘的所述曲面保护盖板进行所述柔性膜贴合,使所述柔性膜在所述曲面保护盖板内的逐渐贴合,避免所述柔性膜在贴合过程中产生气泡褶皱等不良缺陷;同时,在所述气囊膨胀变形和所述限位装置的作用下,避免所述柔性膜端部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曲面边缘位置处的在先接触,降低生产的不良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显示屏贴合装置的实施例二未贴合状态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显示屏贴合装置的实施例二贴合状态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显示屏贴合装置的实施例二未贴合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显示屏贴合装置的实施例二贴合状态的局部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显示屏贴合装置的实施例四未贴合状态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显示屏贴合装置的实施例四贴合状态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显示屏贴合装置的实施例四未贴合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显示屏贴合装置的实施例四贴合状态的局部结构图。
图中数字表示:
1-放置平台;2-曲面保护盖板;3-柔性膜;4-载带;5-升降加压部;6-固定装置;7-限位装置;8-升降装置;9-导轨;10-驱动马达;21-弯曲边缘;51-气囊;52-升降板;53-气腔;54-控制管路;55-限型座;56-长侧板;61-基座;62-第一气缸;63-第二气缸;64-下夹部;65-上夹部;66-挤压块;67-卡接槽;71-固定板;72-限位板;73-第三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8所示,图1至图8中的贴合和未贴合为所述曲面保护盖板和所述柔性膜之间的贴合和未贴合。本实用新型所述显示屏贴合装置包括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上腔体和所述下腔体配合设置,且所述上腔体和所述下腔体均可上下移动;当所述上腔体和所述下腔体闭合时,所述上腔体和所述下腔体内形成闭合空间;所述上腔体设置有放置平台1和曲面保护盖板2,所述下腔体设置有柔性膜3、载带4、升降加压部5;所述放置平台1用于放置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所述柔性膜3放置在所述载带4上,所述载带4放置于所述升降加压部5上,所述柔性膜3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上下对应设置;通过所述放置平台1和所述升降加压部5的高度位置调节,从而实现所述柔性膜3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之间的贴合。
所述载带4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软质平板状材料,所述柔性膜3一般设置为柔性显示屏、柔性触摸屏、柔性散热片等功能性或者装饰性膜材;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一般为玻璃材质、塑料、陶瓷等材质,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在长边设置有弯曲边缘21,所述弯曲边缘21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对应的,所述柔性膜3尺寸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尺寸配合设置,所述柔性膜3可贴合在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包括所述弯曲边缘21的内表面上。
所述下腔体还设置有固定装置6,所述固定装置6设置为一对夹手装置,所述夹手装置设置在所述升降加压部5的两侧,且所述夹手装置可夹持所述载带4的两端;通过固定所述夹手装置和所述升降加压部5之间的位置,便于所述气囊51对所述载带4进行施压,使平板状的所述载带4形成较大的弯曲弧度,从而实现所述柔性膜3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的接触贴合。
所述上腔体还设置有所述限位装置7,所述限位装置7对应所述载带4设置,所述限位装置7用于固定或限定所述载带4的两端位置,从而使所述载带4和所述气囊51维持贴合状态,可使所述柔性膜3贴合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的过程中,由所述柔性膜3的中心向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的弯曲边缘21方向逐渐贴合,从而提高贴合效果;同时所述限位装置7对所述载带4的两端位置的限定作用,保证所述载带4和所述载带4上所述柔性膜3的弯曲效果,从而避免所述柔性膜3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弯曲边缘21的在先接触,降低产品的不良率。
具体的,通过本实用新型所述显示屏贴合装置将所述柔性膜3贴合在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上并保证所述柔性膜3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在的弯曲边缘21处完全贴合,避免所述柔性膜3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弯曲边缘21的在先接触。
一般的,在完成贴合后,所述柔性膜3设置在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和所述载带4之间;所述柔性膜3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的形状尺寸保持一致,所述载带4的面积尺寸大于所述柔性膜3的面积尺寸,从而保证所述载带4可被所述固定装置6、所述限位装置7固定限制。
当所述上腔体和所述下腔体闭合时,所述上腔体和所述下腔体内形成闭合空间,对所述闭合空间进行抽真空操作,从而使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和所述柔性膜3的贴合过程处于真空状态下进行,最终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和所述柔性膜3的贴合后形成显示装置。
实施例二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放置平台1用于支撑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所述放置平台1设置一般为矩形并具有一定厚度;所述放置平台1与在所述闭合空间内部的升降装置8连接,通过所述升降装置8可将所述放置平台1向所述升降加压部5方向下降移动。所述升降加压部5上部设置有所述气囊51;通过所述升降加压部5可调节所述气囊51的高度。
所述放置平台1的下端面设置有容纳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的安装槽,从而能够固定所述支撑曲面保护盖板2;较佳的,所述安装槽中设置有若干可吸附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表面的真空孔,用于吸附并支撑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
所述夹手装置设置在所述升降加压部5两侧,具体的,当所述升降加压部5在所述放置平台1下方移动或所述气囊51膨胀变化时,所述夹手装置夹取所述载带4的两端;随所述所述气囊51膨胀变化,在所述柔性膜3贴合到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之前,所述夹手装置可弯曲所述柔性膜3使所述柔性膜3贴合所述气囊51表面从而形成曲率较大的弧面形,从而在所述限位装置7保持其弧面状态的情况下,避免所述柔性膜3两端与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的弯曲边缘21在先接触。
所述夹手装置包括基座61、第一气缸62、第二气缸63和夹持组。所述第一气缸62、所述第二气缸63和所述夹持组均设置在所述基座61上,所述第一气缸62、所述第二气缸63与所述夹持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62控制所述夹持组的高度位置,所述第二气缸63控制所述夹持组的夹持动作。
所述基座61设置为具有一定宽度的板状并设置在两导轨9上,所述升降加压部5设置在两所述导轨9之间,所述基座61可通过所述导轨9远离或接近所述升降加压部5。所述基座61的一侧设置有驱动马达10,所述驱动马达10固定在单独的模块上,所述驱动马达10的输出轴与对应所述基座61固定连接;通过所述驱动马达10的驱动,所述基座61可沿所述导轨9与所述升降加压部5相对移动。值得指出的是,所述驱动马达10优选为伺服马达,并且不限制马达的类型。
所述第一气缸62固定设置在所述基座61上,可实现与所述基座61的联动;所述夹持组与所述第一气缸62的伸缩杆固定连接,通过所述第一气缸62的伸缩杆可升降所述夹持组。
所述夹持组设置在所述第一气缸62伸缩杆上端位置,当所述第一气缸62的伸缩杆下降并伴随所述基座61向所述升降压部移动时,被所述夹持组夹持住的所述载带4因所述气囊51的限制作用发生形变,从而使所述柔性膜3和所述压合部进一步贴合。
所述夹持组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气缸62伸缩杆上端的下夹部64以及可与所述下夹部64相对移动的上夹部65。较佳的,所述下夹部64和所述上夹部65的夹持长度与所述载带4的长度相对应,从而保证所述下夹部64和所述上夹部65的配合可完全夹紧覆盖所述载带4的端部,提高在所述气囊51上升时所述载带4和所述柔性膜3弯曲变形的稳定性。
所述第二气缸63固定在所述下夹部64的一侧,与所述下夹部64一起升降;所述第二气缸63可控制升降所述上夹部65,从而实现所述夹持组对所述载带4端部的夹紧。一般的,所述第二气缸63的伸缩杆端部与所述上夹部65固定连接,从而实现对所述上夹部65的控制。
具体的,所述第二气缸63与随着所述第一气缸62驱动升降的所述下夹部64一同升降,并且通过升降所述上夹部65夹取所述载带4的端部,或者在上升至一定位置后后松开。
较佳的,所述下夹部64和所述上夹部65面对的夹取面上设置有连接突起,从而提高夹取所述载带4端部的稳定性,所述连接突起可以是各种合理形状。同样的,所述第一气缸62和所述第二气缸63不限制其种类,可以通过气体或者供应流动性物体来驱动。
所述升降加压部5设置在所述放置平台1正下方且位于所述夹手装置之间,用以将被所述夹手装置夹持的所述载带4向所述放置平台1方向上推从而将所述柔性膜3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贴合,且在贴合过程中使所述柔性膜3从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中心向弯曲边缘21方向逐渐贴合。
所述升降加压部5包括所述气囊51和升降板52;所述气囊51用于上推所述载带4,具有一定的高度并保证具有与所述载带4对应的长度;所述气囊51在充满气体后上侧与所述载带4底面接触的接触面设置为弯曲的,使所述柔性膜3与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贴合时从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的中心向弯曲边缘21方向逐渐贴合;且当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除去弯曲边缘21部分设置为曲面时,所述接触面的曲率大于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的曲率,从而便于实现所述柔性膜3的逐渐贴合。
较佳的,所述接触面的弯曲形状设置为,对应放置所述柔性膜3中心处的位置最高,即对应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上两弯曲边缘21之间的中心位置,且越靠近所述柔性膜3长边端部方向即越靠近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的弯曲边缘21曲率越低。
所述气囊51从而使得所述柔性膜3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贴合时,贴合力从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的中心向弯曲边缘21方向渐进。
所述升降板52设置为具有一定宽度的板状;所述升降板52可带动固定设置于所述升降板52上的所述气囊51进行上升和下降的移动,从而调节所述气囊51的位置。
具体的,当所述柔性膜3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贴合时,通过所述气囊51接触面最高部分对应的所述柔性膜3最先接触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即所述柔性膜3的中心部分最先贴合,然后通过所述气囊51内气压的增加致使所述气囊51产生变形,实现贴合力向弯曲的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边缘部分的逐渐施加,从而把所述柔性膜3完整贴合到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上。
实施例三
所述限位装置7包括设置在所述放置平台1上的固定板71、限位板72和第三气缸73,所述固定板71固定在所述放置平台1上,所述限位板72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三气缸73的伸缩杆端部,所述第三气缸73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板71上,通过所述第三气缸73可调节所述限位板72与所述安装槽的相对位置。
所述限位板72对称设置在所述安装槽的两侧,即所述限位板72对应所述曲面保护盖板弯曲边缘21的设置,所述限位板71底部端部超出所述放置平台1底部端面,从而保证所述限位板71和所述载带4的接触,从而使所述载带4保持一定的弯曲状态。
当所述夹手装置解除对所述载带4的端部夹持作用后,由于所述载带4自身的弹性作用,所述载带4应恢复为平板状态,此时所述载带4的两端对应的所述柔性膜3的两端会与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在先接触,易造成所述柔性膜3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在贴合过程中的相对接触运动,出现摩擦划痕等缺陷。
通过设置所述限位板72,当所述载带4回弹时,所述限位板72限制所述载带4两端的回弹位置,保证所述载带4在所述气囊51膨胀贴合过程中保持较大的弯曲状态,在保证所述柔性膜3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逐渐贴合的同时,避免所述柔性膜3的两端与所述曲面保护盖板弯曲边缘21的在先接触。并在所述柔性膜3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贴合至一定状态时,所述限位板72在所述第三气缸73的作用下解除对所述载带4两端的位置限制,从而顺利实现所述柔性膜3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弯曲边缘21的贴合。
如采用所述夹手装置对所述载带4端部进行固定限制而实施所述柔性膜3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贴合时,由于所述夹手装置对所述载带4端部的夹持力较强,在贴合所述柔性膜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边缘位置时,所述载带4在夹持位置因局部受力过大而产生的撕裂损坏,在实施边缘贴合过程需解除所述夹手装置的夹持。
通过所述限位装置7的设置,所述压紧块73仅对所述载带4施加限位的单方向压力,保证所述柔性膜3的弯曲状态;在所述气囊51带动所述载带4发生贴合过程中,在不影响所述载带4上升的情况下,所述压紧块73提供大小合理的摩擦力,避免所述载带在贴合过程中出现滑动;在保证所述柔性膜3在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内逐渐贴合的同时,避免所述柔性膜3端部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边缘位置处的在先接触,提高产品质量。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改进,改进之处在于,将所述夹手装置设置替换为挤压装置;如图5至图8所示;所述挤压装置设置在所述升降加压部5两侧,具体的,当所述升降加压部5在所述放置平台1下方移动时,所述挤压装置限制所述载带4的两端;随所述升降加压部5的升降,在所述柔性膜3贴合到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之前,所述挤压装置可弯曲所述柔性膜3使所述柔性膜3贴合所述气囊51表面从而形成曲率较大的弧面形,从而在所述限位装置7保持其弧面状态的情况下,避免所述柔性膜3两端与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的弯曲边缘21在先接触。
所述挤压装置包括挤压块66,所述挤压块66设置为板状并设置在两导轨9上,所述挤压块66与所述升降加压部5的对应面宽度和所述载带4对应设置,保证所述载带4端部可完全放置在所述挤压块66上,从而保证所述挤压块66对所述载带4端部的稳定限制固定。
所述挤压块66对应所述载带4设置有卡接槽67,所述卡接槽67设置在所述挤压块66对应所述升降加压部5的侧面上,所述卡接槽67用于卡接限制所述载带4的端部;所述卡接槽67包括夹角为锐角的上卡接面和下卡接面;较佳的,所述下卡接面设置为水平面,所述上卡接面倾斜设置,从而使所述载带4端部放置在所述卡接槽67内可与所述下卡接面贴合呈水平放置,并进一步的在所述挤压块66向所述升降加压部的移动过程中,所述载带4端部可在所述卡接槽67内向上倾斜直至与所述上卡接面贴合,从而使所述载带4形成弯曲状态;所述上卡接面和所述下卡接面之间的夹角可根据贴合时所述载带4需要弯曲的曲率进行合理设置。
实施例五
所述气囊51内设置有密封状态的气腔53,所述气囊51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所述气腔53通过控制管路54与充气加压系统连接,所述气腔53内充满气体,通过所述充气加压系统可控制所述气腔53的压强,从而改变所述气囊51形状;具体的,在所述气腔53和所述外界气压一致时,所述气囊51平铺在所述升降板52上;通过所述充气加压系统提高所述气腔53的压强,从而使所述气囊51膨胀,所述气囊51上端面的接触面形成弧形面且弧形面的曲率随压强的增加逐渐增大,从而使所述柔性膜3与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贴合时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的中心与所述柔性膜3在先接触并将所述柔性膜3从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的中心向弯曲边缘方向逐渐贴合。
较佳的,所述气腔53设置在所述气囊51的上部中心位置;所述气囊51底部设置有限型座55,所述气囊51通过所述限型座55固定在所述升降板52上。较佳的,所述限型座55包括长侧板56,所述升降板52和所述气囊51底面贴合接触;所述气囊51的两端部通过所述长侧板56和所述升降板52夹持从而将所述气囊51和所述限型座55固定;所述长侧板56之间的距离尺寸小于所述弯曲边缘之间的距离尺寸;随所述气腔53的气压不断增加,所述气囊51膨胀且与所述长侧板56接触,所述长侧板56靠近所述气囊51的侧面设置为弧形面,当所述气囊51膨胀后因与所述长侧板56接触,所述气囊51的侧面形成内凹状。
较佳的,所述气囊51可膨胀超过所述长侧板56的高度尺寸;所述限型座55的结构设置,在所述气腔53压强增大时,所述气囊51接触面形成弧形面;所述接触面对应所述长侧板56的两端超出所述长侧板56的上端面并向远离所述气囊51的方向延伸,便于所述气囊51在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内的膨胀填充。同时由于所述载带4设置为具有一定弹性的软质平板状材料,所述气囊51的接触面可紧贴所述载带4所形成的弧形面,提供支撑力,保证所述载带4维持稳定的弯曲状态。
较佳的,所述限型座55还包括短侧板,所述短侧板设置在所述气囊51前后两端部;所述短侧板高度尺寸等于或略大于所述长侧板高度尺寸;所述短侧板高度设置限制所述气囊51的形变状态,保证所述气囊51形变稳定。
当所述柔性膜3与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贴合,所述曲面保护盖板3的中心与所述柔性膜2在先接触后,通过所述充气加压系统持续对所述气腔53加压,使所述气囊51不断膨胀形变直至所述气囊51充满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内部,从而实现所述柔性膜3从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的中心向弯曲边缘方向的逐渐贴合。
实施例六
使用本实用新型进行贴合方法的具体步骤为:将所述柔性膜3贴附在所述载带4上,将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放置在所述放置平台1上;通过所述固定装置固定贴附有所述柔性膜3的所述载带4端部,调节所述气囊51的高度位置;所述上腔体和所述下腔体对位闭合形成闭合空间,并对所述闭合空间进行抽真空至设定真空值;第一次调节所述气腔53的压强,使所述气囊51膨胀直至上表面高度超过所述长侧边上端面;随所述述气腔53的压强增加,所述气囊51上表面形成弧形面且所述气囊51上表面中心点在先接触所述载带4,所述载带4弯曲变形,直至所述气囊51上表面和所述载带4完全贴合;所述放置平台下降直至所述柔性膜3中间部分与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接触;所述固定装置解除夹持状态,所述限位装置对回弹的所述载带端部进行位置限制,第二次调节所述气腔53的压强,所述气囊51持续膨胀变形充满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内部;当所述气腔53的压强上升至0.3Mpa~0.4Mpa时,所述限位装置打开解除限位,所述气囊51完全充满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的弯曲边缘,所述柔性膜3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完整贴合;所述充气加压系统泄压,所述气囊51逐渐恢复原有形状;所述柔性膜3、所述载带4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均在所述放置平台1上,通过所述上腔体和所述下腔体的分离从而解除真空状态,将所述载带4从所述柔性膜3上剥离,从而最终完成所述显示装置的贴合。
将所述载带4的两端分别放置在所述夹持组的上夹部65和下夹部64之间,并为保证所述载带4的放置,开始时通过驱动所述第二气缸63使所述上夹部65与所述下夹部64之间隔开一定的距离。当所述载带4的两端落放置在在两侧的所述下夹部64上时,所述第二气缸63驱动致使所述上夹部65下降并进而对所述载带4的两端实现夹持效果。随后通过驱动所述第一气缸62以将所述夹持组下降到设置位置。
对于贴附到所述载带4上的所述柔性膜3,所述载带4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柔性膜3的宽度尺寸,所述载带4的长度尺寸相应于于所述柔性膜3的长度尺寸,即所述载带4的长度尺寸等于或略大于所述柔性膜3的长度尺寸。
所述柔性膜3位于所述载带4的中心,在完成贴附后所述载带4的长边两侧会超出所述柔性膜3的长边两侧,从而便于被所述固定装置6和所述限位装置7进行固定限制。
具体的,所述气囊51的接触面在所述气囊51膨胀过程中的某个瞬间与所述载带4的底面接触,并在之后随着所述气囊51不断膨胀的带动下所述接触面和所述载带4的底面紧贴。
通过下降所述放置平台,使所述气囊51在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的中心接触贴合;即所述气囊51接触面两长边之间的中心线部分与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的内侧接触,因此对应贴合在所述载带4上侧的所述柔性膜3的中心部分优先与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的中心接触贴合。
在随后第二次调节所述气腔53的压强,所述气囊51持续膨胀变形充满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内部,从而带动所述柔性膜3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完整贴合。
本实用新型可针对具有直角或锐角边缘的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进行所述柔性膜3贴合,使所述柔性膜3在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内的逐渐贴合,避免所述柔性膜3在贴合过程中产生气泡褶皱等不良缺陷;同时,在所述限位装置7的作用下避免所述柔性膜3端部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2边缘位置处的在先接触,降低生产的不良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屏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上腔体和所述下腔体配合设置,且所述上腔体和所述下腔体均可上下移动;所述上腔体设置有放置平台和曲面保护盖板,所述下腔体设置有柔性膜、载带、升降加压部;所述放置平台用于放置所述曲面保护盖板,所述柔性膜放置在所述载带上,所述载带设置为弹性软质的平板状结构,所述载带放置于所述升降加压部上,所述柔性膜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上下对应设置;通过所述放置平台和所述升降加压部的高度位置调节,实现所述柔性膜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之间的贴合;
所述下腔体还设置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设置在所述升降加压部的两侧,且所述固定装置可夹持固定所述载带的两端;
所述上腔体还设置有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对应所述载带设置,所述限位装置用于在所述柔性膜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贴合时限制所述载带端部位置;
所述升降加压部包括气囊和升降板;所述升降板可带动固定设置于所述升降板上的所述气囊进行上升和下降的移动;所述气囊内设置有密封状态的气腔,所述气腔通过控制管路与充气加压系统连接,所述气腔内充满气体,通过所述充气加压系统可控制所述气腔的压强,从而改变所述气囊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腔和外界气压一致时,所述气囊平铺在所述升降板上;通过所述充气加压系统提高所述气腔的压强,从而使所述气囊膨胀,所述气囊的接触面形成弧形面且弧形面的曲率随压强的增加逐渐增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腔设置在所述气囊的上部中心位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屏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设置有限型座,所述气囊通过所述限型座固定在所述升降板上;所述限型座包括长侧板,所述升降板和所述气囊底面贴合接触;所述气囊的两端部通过所述长侧板和所述升降板夹持从而将所述气囊和所述限型座固定;所述长侧板之间的距离尺寸小于所述曲面保护盖板两弯曲边缘之间的距离尺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屏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可膨胀超过所述长侧板的高度尺寸。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屏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型座还包括短侧板,所述短侧板设置在所述气囊前后两端部;所述短侧板高度尺寸等于或大于所述长侧板高度尺寸。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对应所述载带设置,所述限位装置包括固定板、限位板和第三气缸,所述固定板固定在所述放置平台上,所述限位板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三气缸的伸缩杆端部,所述第三气缸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通过所述第三气缸可调节所述限位板与所述曲面保护盖板的安装槽的相对位置;所述限位板对称设置在所述曲面保护盖板的两侧,且所述限位板对应所述曲面保护盖板的弯曲边缘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设置在所述升降加压部两侧;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基座、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夹持组;所述第一气缸、所述第二气缸和所述夹持组均设置在所述基座上,所述第一气缸、所述第二气缸与所述夹持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控制所述夹持组的高度位置,所述第二气缸控制所述夹持组的夹持动作。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设置在所述升降加压部的两侧,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挤压块,所述挤压块设置为板状并设置在两导轨上,所述挤压块与所述升降加压部的对应面宽度和所述载带对应设置,所述升降加压部设置在两所述导轨之间,所述挤压块可通过所述导轨远离或接近所述升降加压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膜设置为柔性显示屏或柔性触摸屏或柔性散热片;所述曲面保护盖板为玻璃材质或塑料材质或陶瓷材质,所述曲面保护盖板在长边设置有弯曲边缘,所述弯曲边缘和所述曲面保护盖板之间具有夹角。
CN201822276611.5U 2018-12-29 2018-12-29 一种显示屏贴合装置 Active CN2099715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76611.5U CN209971534U (zh) 2018-12-29 2018-12-29 一种显示屏贴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76611.5U CN209971534U (zh) 2018-12-29 2018-12-29 一种显示屏贴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71534U true CN209971534U (zh) 2020-01-21

Family

ID=69251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76611.5U Active CN209971534U (zh) 2018-12-29 2018-12-29 一种显示屏贴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71534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26249A (zh) * 2019-06-04 2019-08-16 四川旭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曲面玻璃贴合装置以及触控屏上曲面玻璃贴合方法
CN112060741A (zh) * 2020-09-17 2020-12-11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曲面贴合装置
CN112201170A (zh) * 2020-11-03 2021-01-08 深圳市明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屏贴合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12706394A (zh) * 2020-12-11 2021-04-27 苏州华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智慧黑板显示屏的膜辊压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14935841A (zh) * 2022-06-01 2022-08-23 深圳市智信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手机铁件与屏幕气囊保压治具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26249A (zh) * 2019-06-04 2019-08-16 四川旭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曲面玻璃贴合装置以及触控屏上曲面玻璃贴合方法
CN112060741A (zh) * 2020-09-17 2020-12-11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曲面贴合装置
CN112201170A (zh) * 2020-11-03 2021-01-08 深圳市明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屏贴合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12706394A (zh) * 2020-12-11 2021-04-27 苏州华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智慧黑板显示屏的膜辊压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14935841A (zh) * 2022-06-01 2022-08-23 深圳市智信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手机铁件与屏幕气囊保压治具
CN114935841B (zh) * 2022-06-01 2023-12-15 深圳市智信精密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手机铁件与屏幕气囊保压治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971534U (zh) 一种显示屏贴合装置
CN109624296A (zh) 一种屏幕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CN109664494A (zh) 一种显示屏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CN109435411A (zh) 一种手机屏的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EP2457718B1 (en) Method for void-free debulking of adhesive bond joints
CN109435410A (zh) 一种手机屏的加工装置及贴合方法
CN109624297A (zh) 一种屏幕加工装置及贴合方法
CN110126249A (zh) 一种曲面玻璃贴合装置以及触控屏上曲面玻璃贴合方法
CN110696469A (zh) 一种曲面玻璃的贴合设备
CN111981007A (zh) 贴合装置、贴合组件及曲面盖板与柔性屏的贴合方法
CN109435412A (zh) 一种手机屏的层压装置及贴合方法
KR101619783B1 (ko) 플렉시블 소재 곡면 합착장치
CN109435409A (zh) 一种手机屏的压膜装置及贴合方法
KR101828833B1 (ko) 미소 곡면형 합착장치
CN107934017B (zh) 贴膜设备
CN112002232B (zh) 一种用于曲面屏的贴合工装
KR101839112B1 (ko) 곡면형 패널에 플렉서블 소재 부착방법
CN209257633U (zh) 一种手机屏的压膜装置
CN109841761B (zh) 面板承载装置及贴合设备
CN110103458A (zh) 一种折叠屏幕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CN209813351U (zh) 一种显示屏贴合设备
CN209633977U (zh) 一种手机屏的贴合装置
CN207860587U (zh) 贴膜设备
JPH11503074A (ja) 薄箔材料の空気圧成形における空気支持による補助
CN210082411U (zh) 一种屏幕加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217

Address after: 210000 Xingmin Industrial Park, 128 Keyuan Road,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anjing Yanl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0000 Keyuan Road,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128

Patentee before: Wang Hengku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