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62084U - 光学投影荧幕 - Google Patents

光学投影荧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62084U
CN209962084U CN201920507205.7U CN201920507205U CN209962084U CN 209962084 U CN209962084 U CN 209962084U CN 201920507205 U CN201920507205 U CN 201920507205U CN 209962084 U CN209962084 U CN 2099620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rojection screen
optical projection
light guide
proj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0720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荣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050720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620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620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620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verhead Projectors And Projection Screen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光学投影荧幕,用于设置在一投影机的一侧,光学投影荧幕包括:一第一透光体以及一反射层。第一透光体包括一本体部以及设置在本体部上的多个导光部。多个导光部相对于本体部呈凸出设置。反射层完全覆盖在多个导光部所分别包括的一裸露表面上。借此,本实用新型达到了提升画面的色彩饱和度及画面的清晰度,同时,还能达到减少画面的变形程度的效果。

Description

光学投影荧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荧幕,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投影荧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投影荧幕容易因为室内的照明灯具或是室外的阳光所形成的环境光光线的影响,而影响观看者的视觉感受。此外,现有技术中的投影荧幕也会有影像亮度不均匀的问题产生。
因此,如何通过结构设计的改良,来提升光学投影荧幕的投影效果,来克服上述的缺陷,已成为该项事业所欲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光学投影荧幕。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光学投影荧幕,用于设置在一投影机的一侧,所述光学投影荧幕包括:一第一透光体以及一反射层。所述第一透光体包括一本体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本体部上的多个导光部,其中,多个所述导光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呈凸出设置。所述反射层完全覆盖在多个所述导光部所分别包括的一裸露表面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光学投影荧幕还进一步包括:一遮光结构体,所述遮光结构体设置在所述反射层上,且所述反射层位于所述遮光结构体与所述第一透光体之间。
更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导光部具有一预定高度,所述预定高度的尺寸介于5微米至500微米之间。
更进一步地,沿着所述第一预定方向依序排列的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光部之间具有一第一预定间距,所述第一预定间距的尺寸小于所述投影机投射到所述光学投影荧幕的上所形成的子像素的尺寸。
更进一步地,所述投影机能产生一投射光线,所述投射光线依序投射到所述第一透光体的所述本体部、所述第一透光体的所述导光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导光部的所述裸露表面上的所述反射层,且所述投射光线通过所述反射层的反射而形成一反射光线,所述反射光线能通过所述反射层而在所述导光部中多次反射。
更进一步地,所述光学投影荧幕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二透光体,所述第一透光体设置在所述第二透光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二透光体与所述反射层之间,其中,所述第二透光体位于邻近于所述投影机的一侧。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另外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光学投影荧幕,用于设置在一投影机的一侧,所述光学投影荧幕包括:一第一透光体以及一反射层。所述第一透光体包括一本体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本体部上的多个导光部,多个所述导光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呈凸出设置,其中,多个所述导光部沿着一第一预定方向依序排列,且多个所述导光部沿着一第二预定方向依序排列,以形成一阵列状排列的阵列结构,所述第一预定方向与所述第二预定方向彼此交错。所述反射层完全覆盖在多个所述导光部所分别包括的一裸露表面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光学投影荧幕还进一步包括:一遮光结构体,所述遮光结构体设置在所述反射层上,且所述反射层位于所述遮光结构体与所述第一透光体之间。
更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导光部具有一预定高度,所述预定高度的尺寸介于5微米至500微米之间。
更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光部之间具有一第一预定间距,所述第一预定间距的尺寸小于所述投影机投射到所述光学投影荧幕的上所形成的子像素的尺寸。
更进一步地,所述导光部的一横截面轮廓垂直于所述导光部的一长度方向,且所述横截面轮廓呈多边形或弧形。
更进一步地,所述反射层为一扩散反射层或是一全反射层;其中,所述扩散反射层的材质包括一树脂以及一混合在所述树脂中的颜料,所述全反射层的材质包括铝、铜、银或铬。
更进一步地,所述投影机能产生一投射光线,所述投射光线依序投射到所述第一透光体的所述本体部、所述第一透光体的所述导光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导光部的所述裸露表面上的所述反射层,且所述投射光线通过所述反射层的反射而形成一反射光线,所述反射光线能通过所述反射层而在所述导光部中多次反射。
更进一步地,所述光学投影荧幕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二透光体,所述第一透光体设置在所述第二透光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二透光体与所述反射层之间,其中,所述第二透光体位于邻近于所述投影机的一侧。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透光体的材质与所述第二透光体的材质相异,所述第一透光体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透光体,所述第一透光体及所述第二透光体的雾度小于20%;其中,所述反射层为一扩散反射层,所述扩散反射层的材质包括一树脂以及一混合在所述树脂中的颜料。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再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光学投影荧幕,用于设置在一投影机的一侧,所述光学投影荧幕包括:一遮光结构体以及一反射层。所述遮光结构体包括一遮光本体以及一设置在所述遮光本体上的多个凸出体,多个所述凸出体相对于所述遮光本体呈凸出设置,其中,多个所述凸出体沿着一第一预定方向依序排列,且多个所述凸出体沿着一第二预定方向依序排列,以形成一阵列状排列的阵列结构,所述第一预定方向与所述第二预定方向彼此交错。所述反射层完全覆盖在多个所述凸出体所分别包括的一承载表面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光学投影荧幕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透光体,所述第一透光体设置在所述反射层上,且所述反射层位于所述遮光结构体与所述第一透光体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透光体包括一本体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本体部上的多个导光部,多个所述导光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呈凸出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光部之间具有一凹槽;其中,两个相邻的所述凸出体之间具有一凹陷部,所述遮光结构体的所述凹陷部对应于所述第一透光体的所述导光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光学投影荧幕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二透光体,所述第一透光体设置在所述第二透光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二透光体与所述反射层之间,其中,所述第二透光体位于邻近于所述投影机的一侧。
更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导光部沿着一第一预定方向依序排列,且多个所述导光部沿着一第二预定方向依序排列,以形成一阵列状排列的阵列结构,所述第一预定方向与所述第二预定方向彼此交错。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光学投影荧幕,用于设置在一投影机的一侧,所述光学投影荧幕包括:一遮光结构体以及一反射层。所述遮光结构体包括一遮光本体以及一设置在所述遮光本体上的多个凸出体,多个所述凸出体相对于所述遮光本体呈凸出设置。所述反射层完全覆盖在多个所述凸出体所分别包括的一承载表面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光学投影荧幕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透光体,所述第一透光体设置在所述反射层上,且所述反射层位于所述遮光结构体与所述第一透光体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透光体包括一本体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本体部上的多个导光部,多个所述导光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呈凸出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光部之间具有一凹槽;其中,两个相邻的所述凸出体之间具有一凹陷部,所述遮光结构体的所述凹陷部对应于所述第一透光体的所述导光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光学投影荧幕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二透光体,所述第一透光体设置在所述第二透光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二透光体与所述反射层之间,其中,所述第二透光体位于邻近于所述投影机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学投影荧幕,其能通过“多个所述导光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呈凸出设置”以及“所述反射层完全覆盖在多个所述导光部所分别包括的一裸露表面上”的技术方案,以提升画面的色彩饱和度及画面的清晰度,同时,还能减少画面的变形程度。此外,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学投影荧幕,也能通过“多个所述凸出体相对于所述遮光本体呈凸出设置”以及“所述反射层完全覆盖在多个所述凸出体所分别包括的一承载表面上”的技术方案,以提升画面的色彩饱和度及画面的清晰度,同时,还能减少画面的变形程度。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投影荧幕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II-II剖面的剖面及投影机的光线投射方向的示意图。
图3为投影机的光线投射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投影荧幕上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投影荧幕的另外一实施样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投影荧幕的再一实施样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投影荧幕的其中一实施样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投影荧幕的其中一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7的VIII-VIII剖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图7的IX-IX剖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投影荧幕的另外一立体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XI-XI剖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投影荧幕的再一立体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俯视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投影荧幕的又一实施样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15A至图15D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投影荧幕的其他实施样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16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投影荧幕的剖面示意图。
图17A至图17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学投影荧幕的其中一实施样态的成型过程示意图。
图18A至图18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学投影荧幕的另外一实施样态的成型过程示意图。
图19为图18B的光学投影荧幕的投影机的光线投射方向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投影荧幕的其中一立体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投影荧幕的另外一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有关“光学投影荧幕”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效果。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当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文中可能会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术语来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主要是用以区分一元件与另一元件。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应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组合。
第一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投影荧幕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II-II剖面的剖面及投影机的光线投射方向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投影荧幕U,光学投影荧幕U用于设置在一投影机P的一侧,以反射投影机P所投射的影像。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学投影荧幕U可应用于正投式(或可称前投式)的投影架构。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及图2所示,光学投影荧幕U可包括一第一透光体1以及一反射层2。第一透光体1可包括一本体部11以及设置在本体部 11上的多个导光部12,且多个导光部12可相对于本体部11呈凸出设置。此外,反射层2可完全覆盖在多个导光部12所分别包括的一裸露表面120 上。另外,第一透光体1相较于反射层2可位于邻近于投影机P的一侧。须说明的是,为了标示本体部11与导光部12之间的位置关系,本体部11与导光部12之间以一链线区隔。另外,须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以本体部 11与导光部12之间的成型方式为限制。举例来说,本体部11与导光部12 可为一体成型,或者是利用一胶体或树脂(图中未示出)将本体部11与导光部 12相互结合成型。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及图2所示,以本实用新型而言,光学投影荧幕 U优选还可以包括一第二透光体3,第一透光体1可设置在第二透光体3上且位于第二透光体3与反射层2之间。进一步来说,第二透光体3可包括一第一表面31以及一对应于第一表面31的第二表面32,第一透光体1可设置在第二透光体3的第二表面32上,且第二透光体3的第一表面31相较于第二表面32可位于邻近于投影机P的一侧。换句话说,第二透光体3相较于第一透光体1可位于邻近于投影机P的一侧。此外,以本实用新型而言,第二透光体3的第一表面31可以为一平面。更进一步来说,由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学投影荧幕U应用于正投式(或可称前投式)的投影架构,因此,第二透光体3的第一表面31可以作为投影机P的入光面及出光面。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及图2所示,以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而言,多个导光部12可沿着一第一预定方向(X方向)依序排列,每一导光部12的一长度方向(Z方向)沿着一第二预定方向(Z方向)延伸,第一预定方向与第二预定方向彼此垂直。换句话说,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导光部12可呈长条形的形状,且呈长条形的形状的多个导光部12可沿着一第一预定方向(X方向) 依序排列。
接着,请复参阅图2所示,并请一并参阅图3所示,图3为投影机的光线投射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投影荧幕上的示意图。详细来说,投影机P所产生的一投射光线L1至少依序投射到第二透光体3、第一透光体1 的本体部11、第一透光体1的导光部12以及设置在导光部12的裸露表面 120上的反射层2。借此,第一透光体1的导光部12相对于投影机P的投射光线L1可以为一光室。进一步来说,投射光线L1可以通过反射层2的反射,而形成在反射层2与导光部12所产生的光室中反射的反射光线L2。更进一步来说,反射光线L2也能通过反射层2的反射,而形成一投影光线L3以产生画面。
承上述,值得说明的是,如图2及图3所示,多个导光部12可分别包括裸露表面120,裸露表面120可包括一第一裸露面1201以及一第二裸露面 1202,第一裸露面1201及第二裸露面1202分别位于导光部12的中心位置的两侧,且反射层2可覆盖在多个导光部12的第一裸露面1201及第二裸露面1202上。借此,导光部12相对于投影机P的投射光线L1可以为一光室,且反射光线L2能够在光室中反射多次而形成一均匀的面光源。换句话说,投射光线L1可依序投射到第二透光体3、第一透光体1的本体部11、第一透光体1的导光部12以及设置在导光部12的裸露表面120上的反射层2,且投射光线L1通过反射层2的反射而形成一反射光线L2,反射光线L2能通过反射层2而在导光部12中多次反射。值得说明的是,由于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导光部12可呈长条形(或可称沟槽状)的形状,因此,反射光线L2 在每一个单独的导光部12中多次反射的过程中并不会影响到相邻的导光部 12。
接着,请参阅图4所示,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投影荧幕的另外一实施样态的剖面示意图。由图4与图2的比较可知,在图4的实施样态中,光学投影荧幕U还可进一步包括:一遮光结构体4,遮光结构体4 可设置在反射层2上,且反射层2位于遮光结构体4与第一透光体1之间。借此,通过遮光结构体4的设置可避免投影机P所产生的投射光线L1穿过反射层2而造成漏光。换句话说,遮光结构体4可为具有吸光效果的结构层。
接着,请复参阅图1至图4所示,以下将进一步说明第一透光体1、第二透光体3、反射层2及遮光结构体4的特性及其效果。举例来说,如图4 所示,以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而言,第二透光体3与第一透光体1的材质可以相异,也就是说,第一透光体1与第二透光体3为不同材料的结构,且在其中一实施样态中第一透光体1与第二透光体3之间可利用一胶体或树脂 (图中未示出)将其结合成型,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进一步来说,第一透光体1可呈透明,第二透光体3可呈半透明,也就是说,第一透光体1的雾度(haze)与第二透光体3的雾度可以不同,且第二透光体3的雾度优选可大于或等于第一透光体1的雾度。举例来说,第一透光体1的雾度可介于0.5%至30%,第二透光体3的雾度可介于10%至80%,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更进一步来说,第一透光体的折射率可介于1.40至1.66之间,第一透光体1的透光率可介于85%至99%之间。此外,举例来说,第一透光体1的材质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光学树脂或是压克力(PMMA)、聚氨酯树脂(Polyurethane,PU)、热塑性聚氨酯树脂(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TPU),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进一步来说,第二透光体的透光率可介于80%至95%之间,且第二透光体3可为一扩散透光体。此外,举例来说,第二透光体3的材质可为玻璃、钢化玻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高分子材料、树脂或是胶体,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须说明的是,以第一实施例而言,第一透光体1的透光率可大于第二透光体3的透光率。借此,由于第二透光体3可视为一扩散透光体,所以,第二透光体3对于室内的照明灯具或是室外的阳光所形成的环境光光线K能产生扩散效果。因此,通过第二透光体3的设置可降低环境光光线K 所造成的反射光对观看者(图中未示出)的影响,以提升投影画面的品质。此外,举例来说,为了避免反光,第二透光体3除了可以用雾面半透明体之外,也可以使用掺杂黑色的颜料,而形成黑色半透明体。但是,第二透光体3的透光率及雾度仍须符合上述要求。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4所示,举例来说,在其中一实施样态中,第二透光体3的构成材质可包括基材33以及扩散颗粒34,以利用扩散颗粒34让环境光光线K产生折射而产生光扩散的效果。然而,须说明的是,上述所举的例子只是其中一可行的实施例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另外,须说明的是,虽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扩散颗粒34是位于内部,但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扩散颗粒34也可以位于第一表面31上。另外,举例来说,扩散颗粒34的材料可为二氧化硅(SiO2)或是其他透明微粒,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当第二透光体3的材料为玻璃时,可用蚀刻、喷砂、喷涂的方式而形成一位于第二透光体3的第一表面31上的扩散结构,且形成在第一表面31上的扩散结构也相当于扩散颗粒34。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4所示,以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而言,第二透光体3与第一透光体1的材质相异,第一透光体1可呈透明,第二透光体3可呈半透明,第一透光体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透光体3的透光率,且第二透光体3的雾度可大于或等于第一透光体1的雾度。因此,第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反射层2可为一扩散反射层。举例来说,扩散反射层的材质可包括一树脂 21以及一混合在树脂21中的颜料22。树脂21可为选自透明压克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 methyl methacrylate,PMMA)单体(Monomer)、环氧树脂、三聚氰胺缩甲醛树脂、酚醛树脂、脲醛树脂、聚氨酯树脂等、乙稀基树脂、丙烯酸树酯、聚酯树脂、芳香烃树脂、含氟树脂、聚酰亚胺等中之至少一种。此外,聚酰亚胺可为脂肪族聚酰亚胺、半芳香族聚酰亚胺或芳香族聚酰亚胺。进一步而言,举例来说,颜料22可为选自二氧化钛(TiO2)、过氧化镁(MgO2) 以及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中之至少一种,此外,颜料 22的颜色可为白色。借此,反射层2不会改变投射光线L1经反射层2反射后所形成的投影光线L3的颜色,即,反射层2不会吸收红色、绿色及蓝色中的任一颜色。然而,须说明的是,上述所举的例子只是其中一可行的实施例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
承上述,进一步来说,以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而言,由于第一透光体 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透光体3的透光率,第一透光体1可呈透明,第二透光体3可呈半透明,因此,投影机P的投影光线L3可利用扩散反射层而使得投射至光室中并由光室反射而出的光线产生朗伯光源(Lambertian source)般的散射效果。借此,以提高光学投影荧幕U在各个视角下的光强度的均匀性。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4所示,举例来说,遮光结构体4的吸光率可大于 80%以上,以避免投影机P所产生的投射光线L1穿过反射层2而造成漏光。另外,举例来说,遮光结构体4可以为一黑色涂层或是一句有遮光或吸光效果的结构体,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借此,通过遮光结构体4的设置可避免投影机P所产生的投射光线L1穿过反射层2而造成漏光。然而,须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样态中,当反射层2的厚度够厚而足以避免投影机P所产生的投射光线L1穿过反射层2而造成漏光时,也可以不设置遮光结构体4,本实用新型不以遮光结构体4的设置与否为限制。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4所示,导光部12可具有一横截面轮廓,导光部 12的一横截面轮廓垂直于导光部12的一长度方向(Z方向),且横截面轮廓可呈三角形或是倒三角形,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进一步来说,每一导光部12可具有一预定高度H,预定高度H的尺寸可介于5微米(μm)至500微米之间,优选地,预定高度H的尺寸可介于10微米至200微米之间。此外,沿着第一预定方向(X方向)依序排列的相邻的两个导光部12之间可具有一第一预定间距W1,第一预定间距W1的尺寸介于5微米至500微米之间,优选地,第一预定间距W1的尺寸可介于50微米(μm)至300微米之间。更进一步来说,第一预定间距W1的尺寸可小于投影机P投射到光学投影荧幕U 上所形成的子像素(sub-pixel)的尺寸。另外,值得说明的是,预定高度H为导光部12相对于本体部11凸出的高度,第一预定间距W1为相邻的两个导光部12的中心位置之间的间距。
接着,请参阅图5所示,由图5与图4的比较可知,在图5的实施方式中,当反射层2为扩散反射层,且扩散反射层的材质可包括一树脂21以及一混合在树脂21中的颜料22时,扩散反射层设置在第一透光体1的方式可以是填满相邻的两个导光部12之间所形成的凹槽。换句话说,反射层2设置的方式可以因应工艺不同而有所调整。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当第一透光体1的雾度及第二透光体3的雾度都是小于20%时,反射层2优选可为扩散反射层。另外,值得说明的是,为了增加扩散效果,扩散反射层优选还可进一步包括一扩散粒子23,以通过扩散粒子23的设置而增加扩散效果,另外,举例来说,扩散粒子23的材料可为二氧化硅(SiO2)或是其他透明微粒,扩散粒子23的粒径可介于0.1微米(μm)至10微米之间,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第二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6所示,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投影荧幕的其中一实施样态的剖面示意图。由图6与图4的比较可知,在图6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透光体1可呈半透明,且第一透光体1可视为一扩散透光体,所以,第一透光体1对于室内的照明灯具或是室外的阳光所形成的环境光光线K能产生扩散效果,以提升投影画面的清晰度。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6所示,由于第一透光体1可视为一扩散透光体,因此,可以不用设置第二透光体3。此外,举例来说,在其中一实施样态中,第一透光体1的构成材质可包括基材13以及扩散颗粒14,以利用扩散颗粒 14让环境光光线K产生折射而产生光扩散的效果。然而,须说明的是,上述所举的例子只是其中一可行的实施例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6所示,由于第一透光体1可视为一扩散透光体,因此,投影机P所投射的投射光线L1也能通过扩散透光体而达到散色的效果。所以,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反射层2优选一全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TIR)层,全反射层的材质包括铝、铜、银或铬。也就是说,可以将铝、铜、银或铬等具有高反射率的材质镀在导光部12的裸露表面120上。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反射层2也可以是一扩散反射层。另外,须说明的是,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投影荧幕U的其他架构都与前述实施例相仿,在此不再赘述。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当第一透光体 1的雾度或第二透光体3的雾度两者中的至少其中之一是大于20%时,反射层2优选可为全反射层。
第三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7所示,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投影荧幕的其中一立体示意图。由图7与图1的比较可知,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投影荧幕U的多个导光部12可呈阵列状的排列。换句话说,多个导光部12可沿着一第一预定方向(X方向) 依序排列,且多个所述导光部沿着一第二预定方向(Z方向)依序排列,以形成一阵列状排列的阵列结构,此外,第一预定方向与第二预定方向彼此交错,优选地,第一预定方向与第二预定方向大体呈垂直设置。借此,第一透光体 1的本体部11上的第一预定方向及第二预定方向上分别具有多个导光部12 依序排列。值得说明的是,在图7的实施样态中,导光部12可金字塔形的角锥状结构,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接着,请参阅图8及图9所示,图8为图7的VIII-VIII剖面的剖面示意图,图9为图7的IX-IX剖面的剖面示意图。每一导光部12可具有一预定高度H,预定高度H的尺寸可介于5微米至500微米之间,优选地,预定高度H的尺寸可介于10微米至200微米之间。此外,沿着第一预定方向(X方向)依序排列的相邻的两个导光部12之间可具有一第一预定间距W1,第一预定间距W1的尺寸介于5微米至500微米之间,优选地,第一预定间距 W1的尺寸可介于50微米(μm)至300微米之间。此外,沿着第二预定方向 (Z方向)依序排列的相邻的两个导光部12之间可具有一第二预定间距W2,第二预定间距W2的尺寸介于5微米至500微米之间,优选地,第二预定间距W2的尺寸可介于50微米(μm)至300微米之间。更进一步来说,第一预定间距W1的尺寸及第二预定间距W2的尺寸可小于投影机P投射到光学投影荧幕U的子像素(sub-pixel)。借此,阵列排列的多个导光部12可形成阵列式的光室,而提高集光效率。另外,值得说明的是,预定高度H为导光部 12相对于本体部11凸出的高度,第一预定间距W1及第二预定间距W2分别为相邻的两个导光部12的中心位置之间的间距。另外,须说明的是,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投影荧幕U的其他架构都与前述实施例相仿,在此不再赘述。
接着,请参阅图10及图11所示,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投影荧幕的另外一立体示意图,图11为图10的XI-XI剖面的剖面示意图。由图10与图7的比较可知,在图10实施样态中,导光部12的横截面轮廓可以呈半圆形。
接着,请参阅图12及图13所示,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投影荧幕的再一立体示意图,图13为图12的俯视示意图。由图12及图 13与图10的比较可知,在图12及图13的实施方式中,多个导光部12也可以呈交错地阵列排列,且阵列排列的多个导光部12可形成阵列式的光室。此外,多个导光部12可沿着一第一预定方向(X方向)依序排列,且多个所述导光部沿着一第二预定方向(Z方向)依序排列,以形成一阵列状排列的阵列结构。另外,请参阅图14所示,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投影荧幕的又一实施样态的俯视示意图。由图14与图13的比较可知,相较于图 13的多个导光部12是以半圆形为交错地阵列式的光室作为举例,在图14的实施方式中,多个导光部12可以是六边形结构,且多个六边形结构可以如图14所示的呈交错地阵列排列。
接着,请参阅图15A至图15D所示,图15A至图15D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投影荧幕的其他实施样态的剖面示意图。在其他实施样态中,导光部12 的一横截面轮廓可呈矩形或多边形,然而,在其他实施样态中,导光部12 的横截面轮廓也可呈菱形、半圆形、椭圆形或弧形。本实用新型不以导光部 12的横截面轮廓为限制。此外,值得说明的是,在图15A至图15D的实施样态中,也可以进一步包括一遮光结构体4。
另外,值得说明的是,虽然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投影荧幕U中呈长条形的形状的导光部12的工艺简单且成本较低,但是,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投影荧幕U的投影光线L3会因为长条形的形状的导光部12而在侧边产生部分扩散现象。然而,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投影荧幕U 中呈阵列状的排列的导光部12则能因为是个别由反射层2所环绕,而可以提高反射效率。进一步来说,以第三实施例而言,被反射层2所环绕的导光部12所形成的光室,相当于一反射杯结构,反射光线L2可以在反射杯结构中反射多次,再投射而出,而使得每一个反射杯结构都能够形成一均匀的面光源。此外,由于反射层2所环绕的导光部12所形成的光室相当于一反射杯结构,因此,反射光线L2在每一个单独的导光部12中多次反射的过程中并不会影响到相邻的导光部12。
第四实施例
请参阅图16所示,图16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投影荧幕的剖面示意图。由图16与图4的比较可知,第四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投影荧幕U 的反射层2可以是一形成在遮光结构体4上的结构,也就是说,第四实施例的反射层2可属于涂料,且是一具有反射性质的材料。另外,须说明的是,第四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投影荧幕U的其他架构都与前述实施例相仿,在此不再赘述。
第五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17A至图17C所示以及图18A至图18C所示,图17A 至图17C及图18A至图18C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学投影荧幕的成型过程示意图,以下将进一步说明光学投影荧幕U的构成方式。详细来说,如图17A至图17C所示,可先利用一凹型模具而翻模制作出如图17A所示的第一透光体1。接着,如图17B所示,再将反射层2覆盖在多个导光部12的裸露表面120上。再来,可如图17C所示地将遮光结构体4设置在反射层 2上。最后,可如同图4所示地再设置一第二透光体3。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可以依据第一透光体1的实际样态,而选择性地设置第二透光体3。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图17A至图17C中的反射层是以图4的实施样态作为举例说明,然而,第一透光体1、反射层2、第二透光体3及遮光结构体4 的实施样态也可以如同其他实施所述,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接着,请参阅图18A至图18C所示,可先利用一凸型模具而翻模制作出如图18A所示的遮光结构体4。接着,如图18B所示,可在遮光结构体4的承载表面40上覆盖一反射层2。再来,可如图18C所示的在反射层2上设置一第一透光体1,而使得反射层2位于遮光结构体4与第一透光体1之间。最后,可如同图4所示地在设置一第二透光体3。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可以依据第一透光体1的实际样态,而选择性地设置第二透光体3。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图18A至图18C中的反射层是以图4的实施样态作为举例说明,然而,第一透光体1、反射层2、第二透光体3及遮光结构体4的实施样态也可以如同其他实施所述,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接着,请复参阅17A至图17C所示及图18A至图18C所示,并请一并参阅图19所示,图19为利用图18B所示的光学投影荧幕U的成型方法所形成的光学投影荧幕U的光线投射方向的示意图。由图18B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投影荧幕U也可以仅由遮光结构体4及反射层2所形成。详细来说,光学投影荧幕U可包括一遮光结构体4以及一反射层2。遮光结构体4包括一遮光本体41以及一设置在遮光本体41上的多个凸出体42。多个凸出体 42相对于遮光本体41呈凸出设置,且两个相邻的凸出体42之间具有一凹陷部43(请参阅图18A所示)。此外,反射层2完全覆盖在多个凸出体42所分别包括的一承载表面40上。借此,以形成一光学投影荧幕U。
承上述,进一步来说,如图19所示,投影机P所产生的一投射光线L1 可投射至设置在遮光结构体4的多个凸出体42的承载表面40上的反射层2,借此,设置在相邻的两个凸出体42的承载表面40上的反射层2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凹陷部43上的反射层2之间)相对于投影机P的投射光线L1可以为一光室。进一步来说,投射光线L1可以通过反射层2的反射,而形成在相邻的两个凸出体42中的其中一个凸出体42的承载表面40上的反射层2与另外一个凸出体42的承载表面40上的反射层2所形成的光室中反射的反射光线L2。更进一步来说,反射光线L2也能通过反射层2的反射,而形成一投影光线L3以产生画面。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8A及图19所示,多个凸出体42可分别包括承载表面40以承载反射层2,且承载表面40包括一第一承载面401以及一第二承载面402,第一承载面401及第二承载面402分别位于凸出体42的中心位置的两侧,且反射层2可覆盖在多个凸出体42的第一承载面401及第二承载面402上。借此,相邻的两个凸出体42中的其中一个凸出体42的第一承载面401上的反射层2与另外一个凸出体42的第二承载面402上的反射层2 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凹陷部43上的反射层2之间)相对于投影机P的投射光线 L1可以为一光室,且反射光线L2能够在光室中反射多次而形成一均匀的面光源。
接着,请复参阅图17A及图18A至图18C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投影荧幕U也可以由遮光结构体4、反射层2及一第一透光体1所形成。第一透光体1设置在反射层2上,且反射层2位于遮光结构体4与第一透光体1 之间。第一透光体1包括一本体部11以及设置在本体部11上的多个导光部 12,多个导光部12相对于本体部11呈凸出设置,且相邻的两个导光部11 之间具有一凹槽15(如图17A所示)。遮光结构体4的凹陷部43可对应于第一透光体1的导光部12,且第一透光体1的凹槽15可对应于遮光结构体4 的凸出体42。
接着,请参阅图20及图21所示,图20及图21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投影荧幕的立体示意图。由图20与图1的比较以及图21与图 7的比较可知,在图20的实施样态中,多个凸出体42可沿着一第一预定方向(X方向)依序排列,每一凸出体42的一长度方向(Z方向)沿着一第二预定方向(Z方向)延伸,第一预定方向与第二预定方向彼此垂直。换句话说,图 20的实施样态中的凸出体42可呈长条形的形状,且呈长条形的形状的多个凸出体42可沿着一第一预定方向(X方向)依序排列。此外,反射层2可设置在多个凸出体42上。
承上述,如图20所示,凸出体42可具有一横截面轮廓,凸出体42的一横截面轮廓垂直于凸出体42的一长度方向(Z方向)且横截面轮廓可呈三角形或是倒三角形,然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进一步来说,每一凸出体42 可具有一预设高度T,预设高度T的尺寸可介于5微米(μm)至500微米之间,优选地,预设高度T的的尺寸可介于10微米至200微米之间。此外,沿着第一预定方向(X方向)依序排列的相邻的两个凸出体42之间可具有一第三预定间距W3,第三预定间距W3的尺寸介于5微米至500微米之间,优选地,第三预定间距W3的尺寸可介于50微米(μm)至300微米之间。更进一步来说,第三预定间距W3的尺寸可小于投影机P投射到光学投影荧幕U上所形成的子像素(sub-pixel)的尺寸。另外,值得说明的是,预设高度T为凸出体 42相对于遮光本体41凸出的高度,第三预定间距W3为相邻的两个凸出体 42的中心位置之间的间距。
承上述,如图21所示,每一凸出体42可具有一预设高度T,预设高度 T的尺寸可介于5微米(μm)至500微米之间,优选地,预设高度T的的尺寸可介于10微米至200微米之间。此外,沿着第一预定方向(X方向)依序排列的相邻的两个凸出体42之间可具有一第三预定间距W3,第三预定间距W3 的尺寸介于5微米至500微米之间,优选地,第三预定间距W3的尺寸可介于50微米(μm)至300微米之间。此外,沿着第二预定方向(Z方向)依序排列的相邻的两个凸出体42之间可具有一第四预定间距W4,第四预定间距 W4的尺寸介于5微米至500微米之间,优选地,第四预定间距W4的尺寸可介于50微米(μm)至300微米之间。更进一步来说,第三预定间距W3及第四预定间距W4的尺寸可小于投影机P投射到光学投影荧幕U的子像素(sub-pixel)。借此,阵列排列的多个凸出体42中至少相邻的两个凸出体42 上的反射层2之间可形成阵列式的光室,而提高集光效率。另外,值得说明的是,预设高度T为凸出体42相对于遮光本体41凸出的高度,第三预定间距W3及第四预定间距W4分别为相邻的两个凸出体42的中心位置之间的间距。
承上述,换句话说,不论是先成型第一透光体1或是先成型遮光结构体 4,都可以形成本案的光学投影荧幕U,本实用新型不以光学投影荧幕U的制作方式为限制。此外,都能利用第一透光体1的多个导光部12所形成的光室,而使得反射光线L2可以在光室中反射多次,再投射而出。此外,也都能利用两个相邻的凸出体42之间的的反射层2之间所形成的光室,而使得反射光线L2可以在光室中反射多次,再投射而出。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学投影荧幕 U,其能通过“多个导光部12相对于本体部11呈凸出设置”以及“反射层2完全覆盖在多个导光部12所分别包括的一裸露表面120上”的技术方案,以提升画面的色彩饱和度及画面的清晰度,同时,还能减少画面的变形程度。此外,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学投影荧幕U,也能通过“多个凸出体42相对于遮光本体41呈凸出设置”以及“反射层2完全覆盖在多个凸出体42所分别包括的一承载表面40上”的技术方案,以提升画面的色彩饱和度及画面的清晰度,同时,还能减少画面的变形程度。
更进一步地,多个导光部12可沿着一第一预定方向(X方向)依序排列,且多个导光部12可沿着一第二预定方向(Z方向)依序排列,以形成一阵列状排列的阵列结构。借此,每一个导光部12都可以形成一光室,而能够提高光学投影荧幕U的可视角度。
更进一步地,多个凸出体42可沿着一第一预定方向(X方向)依序排列,且多个可沿着一第二预定方向(Z方向)依序排列,以形成一阵列状排列的阵列结构。借此,设置在相邻的两个凸出体42的承载表面40上的反射层2之间所形成的空间(凹陷部43上的反射层2之间)相对于投影机P的投射光线 L1可以为一光室,而能够提高光学投影荧幕U的可视角度。
更进一步地,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投影荧幕U中呈长条形的形状的导光部12,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投影荧幕U中呈阵列状的排列的导光部12可以提高反射效率。更进一步来说,相较于图20的实施样态所提供的光学投影荧幕U中呈长条形的形状的凸出体42,图21的实施样态所提供的光学投影荧幕U中呈阵列状的排列的凸出体42可以提高反射效率。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2)

1.一种光学投影荧幕,用于设置在一投影机的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投影荧幕包括:
一第一透光体,所述第一透光体包括一本体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本体部上的多个导光部,多个所述导光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呈凸出设置,其中,多个所述导光部沿着一第一预定方向依序排列,且多个所述导光部沿着一第二预定方向依序排列,以形成一阵列状排列的阵列结构,所述第一预定方向与所述第二预定方向彼此交错;以及
一反射层,所述反射层完全覆盖在多个所述导光部所分别包括的一裸露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投影荧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投影荧幕还进一步包括:一遮光结构体,所述遮光结构体设置在所述反射层上,且所述反射层位于所述遮光结构体与所述第一透光体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投影荧幕,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光部具有一预定高度,所述预定高度的尺寸介于5微米至500微米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投影荧幕,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第一预定方向依序排列的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光部之间具有一第一预定间距,所述第一预定间距的尺寸小于所述投影机投射到所述光学投影荧幕的上所形成的子像素的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投影荧幕,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机能产生一投射光线,所述投射光线依序投射到所述第一透光体的所述本体部、所述第一透光体的所述导光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导光部的所述裸露表面上的所述反射层,且所述投射光线通过所述反射层的反射而形成一反射光线,所述反射光线能通过所述反射层而在所述导光部中多次反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投影荧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投影荧幕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二透光体,所述第一透光体设置在所述第二透光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二透光体与所述反射层之间,其中,所述第二透光体位于邻近于所述投影机的一侧。
7.一种光学投影荧幕,用于设置在一投影机的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投影荧幕包括:
一第一透光体,所述第一透光体包括一本体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本体部上的多个导光部,其中,多个所述导光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呈凸出设置;以及
一反射层,所述反射层完全覆盖在多个所述导光部所分别包括的一裸露表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投影荧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投影荧幕进一步包括:一遮光结构体,所述遮光结构体设置在所述反射层上,且所述反射层位于所述遮光结构体与所述第一透光体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投影荧幕,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光部具有一预定高度,所述预定高度的尺寸介于5微米至500微米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投影荧幕,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光部之间具有一第一预定间距,所述第一预定间距的尺寸小于所述投影机投射到所述光学投影荧幕的上所形成的子像素的尺寸。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投影荧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部的一横截面轮廓垂直于所述导光部的一长度方向,且所述横截面轮廓呈多边形或弧形。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投影荧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为一扩散反射层或是一全反射层;其中,所述扩散反射层的材质包括一树脂以及一混合在所述树脂中的颜料,所述全反射层的材质包括铝、铜、银或铬。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投影荧幕,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机能产生一投射光线,所述投射光线依序投射到所述第一透光体的所述本体部、所述第一透光体的所述导光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导光部的所述裸露表面上的所述反射层,且所述投射光线通过所述反射层的反射而形成一反射光线,所述反射光线能通过所述反射层而在所述导光部中多次反射。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投影荧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投影荧幕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二透光体,所述第一透光体设置在所述第二透光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二透光体与所述反射层之间,其中,所述第二透光体位于邻近于所述投影机的一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投影荧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体的材质与所述第二透光体的材质相异,所述第一透光体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透光体,所述第一透光体及所述第二透光体的雾度小于20%;其中,所述反射层为一扩散反射层,所述扩散反射层的材质包括一树脂以及一混合在所述树脂中的颜料。
16.一种光学投影荧幕,用于设置在一投影机的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投影荧幕包括:
一遮光结构体,所述遮光结构体包括一遮光本体以及一设置在所述遮光本体上的多个凸出体,多个所述凸出体相对于所述遮光本体呈凸出设置,其中,多个所述凸出体沿着一第一预定方向依序排列,且多个所述凸出体沿着一第二预定方向依序排列,以形成一阵列状排列的阵列结构,所述第一预定方向与所述第二预定方向彼此交错;以及
一反射层,所述反射层完全覆盖在多个所述凸出体所分别包括的一承载表面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投影荧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投影荧幕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透光体,所述第一透光体设置在所述反射层上,且所述反射层位于所述遮光结构体与所述第一透光体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透光体包括一本体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本体部上的多个导光部,多个所述导光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呈凸出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光部之间具有一凹槽;其中,两个相邻的所述凸出体之间具有一凹陷部,所述遮光结构体的所述凹陷部对应于所述第一透光体的所述导光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投影荧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投影荧幕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二透光体,所述第一透光体设置在所述第二透光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二透光体与所述反射层之间,其中,所述第二透光体位于邻近于所述投影机的一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投影荧幕,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光部沿着一第一预定方向依序排列,且多个所述导光部沿着一第二预定方向依序排列,以形成一阵列状排列的阵列结构,所述第一预定方向与所述第二预定方向彼此交错。
20.一种光学投影荧幕,用于设置在一投影机的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投影荧幕包括:
一遮光结构体,所述遮光结构体包括一遮光本体以及一设置在所述遮光本体上的多个凸出体,多个所述凸出体相对于所述遮光本体呈凸出设置;以及
一反射层,所述反射层完全覆盖在多个所述凸出体所分别包括的一承载表面上。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投影荧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投影荧幕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透光体,所述第一透光体设置在所述反射层上,且所述反射层位于所述遮光结构体与所述第一透光体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透光体包括一本体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本体部上的多个导光部,多个所述导光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呈凸出设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导光部之间具有一凹槽;其中,两个相邻的所述凸出体之间具有一凹陷部,所述遮光结构体的所述凹陷部对应于所述第一透光体的所述导光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投影荧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投影荧幕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二透光体,所述第一透光体设置在所述第二透光体上且位于所述第二透光体与所述反射层之间,其中,所述第二透光体位于邻近于所述投影机的一侧。
CN201920507205.7U 2019-04-15 2019-04-15 光学投影荧幕 Active CN2099620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07205.7U CN209962084U (zh) 2019-04-15 2019-04-15 光学投影荧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07205.7U CN209962084U (zh) 2019-04-15 2019-04-15 光学投影荧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62084U true CN209962084U (zh) 2020-01-17

Family

ID=69242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07205.7U Active CN209962084U (zh) 2019-04-15 2019-04-15 光学投影荧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620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52093B2 (en) Prism sheet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20060268576A1 (en) Light emission source and light emission method using light emission source
TW201703009A (zh) 具有美學表面的顯示裝置
US20070279549A1 (en) Light Guide Plate, As well As A Planar Lighting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4298063A (zh) 透明投影屏幕
CN104777547B (zh) 导光板、表面光源设备、透射型图像显示设备
US8657457B2 (en) LED surface cover, and LED lighting system, display device
CN102354014A (zh) 具支撑肋的导光板与使用其的显示模块
US7470038B2 (en) Diffuser having optical structures
CN111929976B (zh) 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JP5228785B2 (ja) マイクロレンズ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11929978A (zh) 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CN112198751A (zh) 一种投影屏幕及投影系统
JP5699375B2 (ja) 面光源装置、透過型表示装置
CN209962084U (zh) 光学投影荧幕
KR100380855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시스템
CN111830776A (zh) 光学投影荧幕
TWI706214B (zh) 光學投影螢幕
KR100387290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시스템 및 백라이트 방법 및 그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US20100254159A1 (en)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and backlight module
JP6875889B2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光束制御部材
JP2006162718A (ja) 拡散集光部材及び面光源装置
KR101103281B1 (ko) 광학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과 백라이트 모듈
KR101921250B1 (ko) 도광층과 광확산층이 일체로 형성된 플라스틱 패널
CN214580894U (zh) 一种扩散透镜和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