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21307U - 磁浮轨道作业车 - Google Patents

磁浮轨道作业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21307U
CN209921307U CN201920645129.6U CN201920645129U CN209921307U CN 209921307 U CN209921307 U CN 209921307U CN 201920645129 U CN201920645129 U CN 201920645129U CN 209921307 U CN209921307 U CN 2099213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magnetic levitation
track
vehicle
levitation tr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64512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飞香
罗建利
胡斌
史天亮
朱震寰
鲁建伟
左后林
王寒煜
杨峰
陈江舟
魏敬敬
陈兵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Heavy Industr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Heavy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Heavy Industr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Heavy Industr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64512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213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213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213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Vehicles With Linear Motors And Vehicles That Are Magnetically Levitated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磁浮轨道作业车,包括:车架;行走机构,与车架相连接;液压驱动机构,与行走机构相连接,以驱动行走机构在磁浮轨道上行进;电机,设置于车架上,与液压驱动机构相连接,以驱动液压驱动机构运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与电机相连的液压驱动机构取代了常规磁浮线路维护设备中的内燃机驱动机构。其中,液压驱动机构在工作过程中不会产生烟尘等污染,并且液压传动相较于内燃机传动来说噪音更低,从而解决了常规磁浮线路维护设备所存在的污染严重和噪声大的技术问题。同时,液压驱动机构的传动过程更加平稳可靠,所产生的震动较小,进而降低震动对测量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以解决测量精度低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磁浮轨道作业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磁悬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磁浮轨道作业车。
背景技术
为保障磁浮列车的正常运行,首先需要对磁浮线路及磁浮轨道上的供电系统、通信系统和信号系统等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因此,研制一种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磁浮维轨道综合作业车,对保障磁悬浮列车的安全运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磁浮线路维护设备都是采用柴油机驱动,没有使用新能源驱动,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行驶时还会产生很大的噪音,车体振动也会影响检测的精度。
所以,如何设计出一种节能环保且震动幅度小的磁浮线路维护设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磁浮轨道作业车。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磁浮轨道作业车,包括:车架;行走机构,与车架相连接;液压驱动机构,与行走机构相连接,以驱动行走机构在磁浮轨道上行进;电机,设置于车架上,与液压驱动机构相连接,以驱动液压驱动机构运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磁浮轨道作业车,车架为磁浮轨道作业车的主体框架结构,用于支撑并承载磁浮轨道作业车上的其他结构。通过在车架上设置行走机构,使得行走机构可以带动车架在磁浮轨道上一同行进,以实现磁浮轨道作业车的行进。液压驱动结构为磁浮轨道作业车上的动力结构,通过将液压驱动结构与行走机构连接在一起,使行走机构可以在液压驱动机构的作用下沿磁浮轨道行进。电机用于驱动液压驱动装置工作,具体地,通过设置与液压驱动机构相连的电机,使液压驱动机构可以在电机的驱动下持续工作,以保证磁浮轨道作业车在轨道上的行进,相较于常规的内燃机驱动方式,电能驱动的液压驱动机构可以大幅度降低磁浮轨道作业车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并可以降低磁浮轨道作业车在行进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和噪音,从而降低震动对磁浮轨道检测过程所带来的误差,进而实现优化磁浮轨道作业车动力结构,提升产品工作稳定性,节能减排,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具体的,一般的磁浮线路维护设备都是采用柴油机驱动,没有使用新能源驱动,其在工作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并且行驶时还会产生很大的震动和噪音,其中车体振动会影响检测的精度,震动幅度越大测量精度越低,因此,一般的磁浮线路维护设备均存在污染严重、噪声大、测量精度低的技术问题。针对该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与电机相连的液压驱动机构取代了常规磁浮线路维护设备中的内燃机驱动机构,通过电机带动液压驱动机构工作,以通过液压驱动机构驱动行走机构在磁浮轨道上行进。其中,液压驱动机构在工作过程中不会产生烟尘等污染,并且液压传动相较于内燃机传动来说噪音更低,从而解决了常规磁浮线路维护设备所存在的污染严重和噪声大的技术问题。同时,液压驱动机构的传动过程更加平稳可靠,所产生的震动较小,从而可以使磁浮轨道作业车更加平稳地行驶,进而降低震动对测量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以解决测量精度低的技术问题。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磁浮轨道作业车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液压驱动机构包括:液压泵,设置于车架上,与电机相连接;液压马达,与液压泵的输出端相连,液压马达的输出端与行走机构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液压驱动机构由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组成。电机与液压泵相连,用于为液压泵提供持续稳定的动力。液压泵的输出端与液压马达相连,工作过程中,液压马达不断将液体介质泵送至液压马达中,以通过液压介质驱动液压马达持续工作。液压马达的输出端与行走机构相连接,工作中的液压马达通过连接直接将动力传递至行走机构内,以实现行走机构在磁浮轨道上的行进,进而实现了磁浮轨道作业车的自主行进,提升产品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磁浮轨道作业车还包括:第一驾驶室,与车架相连接;第二驾驶室,与车架相连接,第一驾驶室和第二驾驶室沿车架的行进方向分别设置于车架的两端。
在该技术方案中,磁浮轨道作业车可以在液压马达正反转下沿着磁浮轨道的延伸方向双向行驶。在此基础上,通过在车架上设置与行进方向相对应的第一驾驶室和第二驾驶室,使得用户在选取不同的行进方向式可以前往对饮的第一驾驶室或第二驾驶室操控磁浮轨道作业车,从而降低用户在作业过程中的驾车难度,进而实现优化磁浮轨道作业车结构,提升产品可操作性,提升产品工作安全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磁浮轨道作业车还包括:第一监控器,设置于车架上,用于监控与行走机构接触的磁浮轨道;第二监控器,设置于车架上,用于监控磁浮轨道的轨枕。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车架上设置第一监控器,使得磁浮轨道作业车在行进过程中可以通过第一监控器事实监控与其相接触的磁浮轨道的状态,以使用户可以在磁浮轨道作业车内通过第一监控器所收集的信息判断当前磁浮轨道是否符合行驶要求。同理,通过在车架上设置第二监控器,使得磁浮轨道作业车在行进过程中可以通过第二监控器事实监控磁浮轨道的枕轨的状态,以使用户可以在磁浮轨道作业车内通过第二监控器所收集的信息判断当前磁浮轨道下的枕轨是否符合行驶要求,从而指引用户对损坏区域执行针对性维护,进而实现磁浮轨道作业车的实时监控,提升产品功能性,提升维护效率,降低用户工作量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磁浮轨道作业车还包括:连接部,设置于车架上;检测车,可拆卸地与连接部相连,行进过程中检测车在车架的牵引下沿磁浮轨道行进;检测装置,设置于检测车上,用于检测磁浮轨道的状态。
在该技术方案中,连接部为监测车的牵引结构,通过在车架和检测车之间设置连接部,使得监测车可以在磁浮轨道作业车行进的过程中一同行进。其中,监测车上设置有检测装置,工作过程中检测装置实时采集磁浮轨道的数据,并将数据传递至磁浮轨道作业车内的用户处,用户通过实时数据判断出轨道状态是否负荷行车要求。例如,磁浮轨道的几何参数与行车安全直接相关,几何参数偏差较大时极易出现车辆砸轨等现象。对此,通过在检测车上设置轨道几何参数的测量装置使得磁浮轨道作业车行径的磁浮轨道的几何参数数据都可以被收集,以通过数据对磁浮轨道执行针对性维护,进而实现优化磁浮轨道作业车测量性能,拓宽产品功能性,提升工作可靠性与实用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检测装置包括:计算机;激光扫描仪,与计算机相连接;线激光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接;显示屏,与计算机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测量装置由计算机、激光扫描仪、线激光传感器和显示屏组成。工作过程中,激光扫描仪对磁浮轨道发出激光射线,激光射线接触到磁浮轨道后反射至线激光传感器中,先激光传感器根据接收到的激光射线生成对应的测量数据并传输至计算机中,计算机根据测量数据对应分析出被测量的磁浮轨道的状态,并将状态信息通过显示屏显示,从而使用户可以通过显示屏上展示的信息直观地判断出轨道状态,进而实现了优化磁浮轨道作业车检测过程,提升产品智能化程度,提升产品测量精准性与可靠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磁浮轨道作业车还包括:升降器,与车架相连接;平台,与升降器的升降端相连接,检修时,升降器将平台降至磁浮轨道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车架上设置升降器和与其相连的平台,使平台可以在升降器的作用下相对车架升高或降低。工作过程中,若当前区域内的磁浮轨道需要人工维护,用户可以站在平台上并通过操作升降器降低平台的高度,以接近磁浮轨道作业车下方的磁浮轨道。同理,在用户完成磁浮轨道的维护工序后,用户同样可以通过操作升降机提升平台的高度,以回到磁浮轨道作业车上,从而大幅度简化了用户对磁浮轨道的维护过程,避免用户在上下磁浮轨道作业车时出现危险,进而实现了优化磁浮轨道作业车功能,提升产品工作安全性与实用性,提升磁浮轨道维护效率,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升降器包括:连接座,与车架相连接;滑块,设置于连接座上;横向油缸,与滑块相连接;剪刀架,与连接座相连接;纵向油缸,纵向油缸一端与剪刀架相连接,纵向油缸另一端与连接座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升降器由连接座、滑块、横向油缸、剪刀架和纵向油缸组成。连接座通过螺栓连接在车架下方,连接座上有两个滑块,分别与两个横向油缸相连,通过横向油缸的伸缩实现平台的横向移动,横向油缸与纵向油缸实现功能互锁,并通过操控面板或遥控器操控。其中,两个剪刀架与连接座下方的铰支座连接,纵剪刀架的下面连接着支撑底盘,每个剪刀架的侧面装了两个纵向油缸,一个纵向油缸的一端接在了连接座上,一端接在了剪刀架上;另一个纵向油缸的一端接在了剪刀架上,另一端接在了支撑底盘上,从而通过纵向油缸的伸缩实现平台的上下和升降。工作过程中,检修人员可以将车架上的滑动围栏推开,进入平台,将检修平台移动到合适位置再进行检修操作。升降器和平台可将两名作业人员输送至线路桥梁处,搭载的作业工具可以对桥梁、轨排及接触轨等线路相关设备进行人工检测及维护。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磁浮轨道作业车还包括:激光除锈装置,设置于车架上;激光发射器,与激光除锈装置相连接,设置于车架上,激光发射器对准磁浮轨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磁浮轨道作业车上还设置有激光除锈装置和激光发射器。其中,激光除锈装置设置在车架上,用于生成激光射线;激光发射器与激光除锈装置相连,并通过螺栓连接在车架上,激光发射器的激光头装在车架的侧面并对准磁浮轨道。工作过程中,激光除锈装置和激光发射器采用光纤激光除锈的方法对磁浮轨道的滑行面和刹车制动面等部位进行除锈,以完成磁浮轨道的F轨表面清理及维护。进而实现了磁浮轨道作业车的自动化除锈功能,提升了产品的实用性与可靠性,降低用户工作量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行走机构包括:转向架;连接件,连接件一端与车架转动相连,连接件另一端与转向架转动相连;车轴,设置于转向架上,液压马达的输出端与车轴配合相连,以驱动车轴转动;车轮,与车轴相连。
在该技术方案中,行走机构有转向架、连接件、车轴和车轮组成。通过设置转向架以及与转向架和车架转动相连的连接件,避免了磁浮轨道作业车在弯道行驶时脱出轨道,使磁浮轨道作业车在行进过程中可通过转向架实现沿磁浮轨道延伸方向的转动。车轴固定在转向架上,车轮设置在车轴的两端,通过将车轴与液压马达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使液压马达可以通过连接将动力传递至车轴上以驱动车轴和车轮转动,从而实现行走机构的自主行进,进而实现了磁浮轨道作业车的自动行进和自主导向功能,提升了产品的工作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地,转向架承载方式为心盘集中承载式,转向架为整体焊接式;每个转向架上设置有四个车轮,车轮接触面采用橡胶材质,以增加行走摩擦力和牵引力。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行走机构还包括:导向装置,导向装置一端与转向架相连,导向装置另一端与磁浮轨道相配合,以阻止转向架偏出磁浮轨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向装置为磁浮轨道作业车上的导向结构,行进过程中,导向装置与磁浮轨道接触配合,当磁浮轨道作业车出现偏离磁浮轨道的趋势时,导向装置可以通过与轨道的配合将磁浮轨道作业车定位在磁浮轨道上,从而实现磁浮轨道作业车的自动导向功能,以避免磁浮轨道作业车偏离甚至脱出磁浮轨道,进而实现优化磁浮轨道作业车结构,提升磁浮轨道作业车行进可靠性与稳定性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导向装置包括:上支架,与转向架相连接;下支架,与上支架转动相连;弹簧装置,弹簧装置一端与上支架相连接,弹簧装置另一端与下支架相连接;安全轮,与下支架相连接,安全轮与磁浮轨道的第一表面相配合;导向轮,与下支架相连接,导向轮与磁浮轨道的第二表面相配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向装置由上支架、下支架、弹簧装置、安全轮和导向轮组成。其中,上支架顶部与转向架相连接,底部与下支架转动相连,通过在上支架和下支架间设置弹簧装置使得下支架在相对上支架转动时可以得到缓冲,下支架在导向时被轨道冲击折断。导向轮设置在下支架上,导向轮与磁浮轨道的侧面相接触,行进过程中导向轮带动转向架转动,以使磁浮轨道作业车沿磁浮轨道的延伸方向行进。安全轮设置在下支架上,安全轮与磁浮轨道的底面相配合,行进过程中安全轮将转向架紧扣在磁浮轨道上,以避免转向架从磁浮轨道上翻出,从而保证磁浮轨道作业车的安全行驶,进而实现了磁浮轨道作业车的自主导向功能,提升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磁浮轨道作业车还包括:蓄电池组,设置于车架上,与电机电连接;车钩,沿车架的行进方向设置于车架的端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蓄电池组为磁浮轨道作业车上的储能装置,工作过程中,蓄电池组为电机等用电设备提供持续稳定的电能,从而保证磁浮轨道作业车可以长时间稳定的工作。通过在车架的两端设置车钩,使磁浮轨道作业车可以通过车钩挂装功能性车厢,以进一步提升磁浮轨道作业车的功能性,进而实现了优化磁浮轨道作业车结构,提升产品功能范围,提升产品实用性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磁浮轨道作业车的主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磁浮轨道作业车的俯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磁浮轨道作业车的左视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磁浮轨道作业车,10车架,20行走机构,202转向架,204连接件,206车轮,210导向装置,212上支架,214下支架,216导向轮,218安全轮,30液压泵,40液压马达,50电机,60第一驾驶室,70第二驾驶室,80连接部,90检测车,100升降器,110平台,120激光除锈装置,130蓄电池组,140车钩,2磁浮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地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磁浮轨道作业车1。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磁浮轨道作业车1,包括:车架10;行走机构20,与车架10相连接;液压驱动机构,与行走机构20相连接,以驱动行走机构20在磁浮轨道2上行进;电机50,设置于车架10上,与液压驱动机构相连接,以驱动液压驱动机构运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磁浮轨道作业车1,车架10为磁浮轨道作业车1的主体框架结构,用于支撑并承载磁浮轨道作业车1上的其他结构。通过在车架10上设置行走机构20,使得行走机构20可以带动车架10在磁浮轨道2上一同行进,以实现磁浮轨道作业车1的行进。液压驱动结构为磁浮轨道作业车1上的动力结构,通过将液压驱动结构与行走机构20连接在一起,使行走机构20可以在液压驱动机构的作用下沿磁浮轨道2行进。电机50用于驱动液压驱动装置工作,具体地,通过设置与液压驱动机构相连的电机50,使液压驱动机构可以在电机50的驱动下持续工作,以保证磁浮轨道作业车1在轨道上的行进,相较于常规的内燃机驱动方式,电能驱动的液压驱动机构可以大幅度降低磁浮轨道作业车1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并可以降低磁浮轨道作业车1在行进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和噪音,从而降低震动对磁浮轨道2检测过程所带来的误差,进而实现优化磁浮轨道作业车1动力结构,提升产品工作稳定性,节能减排,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具体的,一般的磁浮线路维护设备都是采用柴油机驱动,没有使用新能源驱动,其在工作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并且行驶时还会产生很大的震动和噪音,其中车体振动会影响检测的精度,震动幅度越大测量精度越低,因此,一般的磁浮线路维护设备均存在污染严重、噪声大、测量精度低的技术问题。针对该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与电机50相连的液压驱动机构取代了常规磁浮线路维护设备中的内燃机驱动机构,通过电机50带动液压驱动机构工作,以通过液压驱动机构驱动行走机构20在磁浮轨道2上行进。其中,液压驱动机构在工作过程中不会产生烟尘等污染,并且液压传动相较于内燃机传动来说噪音更低,从而解决了常规磁浮线路维护设备所存在的污染严重和噪声大的技术问题。同时,液压驱动机构的传动过程更加平稳可靠,所产生的震动较小,从而可以使磁浮轨道作业车1更加平稳地行驶,进而降低震动对测量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以解决测量精度低的技术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液压驱动机构包括:液压泵30,设置于车架10上,与电机50相连接;液压马达40,与液压泵30的输出端相连,液压马达40的输出端与行走机构20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液压驱动机构由液压泵30和液压马达40组成。电机50与液压泵30相连,用于为液压泵30提供持续稳定的动力。液压泵30的输出端与液压马达40相连,工作过程中,液压马达40不断将液体介质泵送至液压马达40中,以通过液压介质驱动液压马达40持续工作。液压马达40的输出端与行走机构20相连接,工作中的液压马达40通过连接直接将动力传递至行走机构20内,以实现行走机构20在磁浮轨道2上的行进,进而实现了磁浮轨道作业车1的自主行进,提升产品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磁浮轨道作业车1还包括:第一驾驶室60,与车架10相连接;第二驾驶室70,与车架10相连接,第一驾驶室60和第二驾驶室70沿车架10的行进方向分别设置于车架10的两端。
在该实施例中,磁浮轨道作业车1可以在液压马达40正反转下沿着磁浮轨道2的延伸方向双向行驶。在此基础上,通过在车架10上设置与行进方向相对应的第一驾驶室60和第二驾驶室70,使得用户在选取不同的行进方向式可以前往对饮的第一驾驶室60或第二驾驶室70操控磁浮轨道作业车1,从而降低用户在作业过程中的驾车难度,进而实现优化磁浮轨道作业车1结构,提升产品可操作性,提升产品工作安全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磁浮轨道作业车1还包括:第一监控器,设置于车架10上,用于监控与行走机构20接触的磁浮轨道2;第二监控器,设置于车架10上,用于监控磁浮轨道2的轨枕。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车架10上设置第一监控器,使得磁浮轨道作业车1在行进过程中可以通过第一监控器事实监控与其相接触的磁浮轨道2的状态,以使用户可以在磁浮轨道作业车1内通过第一监控器所收集的信息判断当前磁浮轨道2是否符合行驶要求。同理,通过在车架10上设置第二监控器,使得磁浮轨道作业车1在行进过程中可以通过第二监控器事实监控磁浮轨道2的枕轨的状态,以使用户可以在磁浮轨道作业车1内通过第二监控器所收集的信息判断当前磁浮轨道2下的枕轨是否符合行驶要求,从而指引用户对损坏区域执行针对性维护,进而实现磁浮轨道作业车1的实时监控,提升产品功能性,提升维护效率,降低用户工作量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磁浮轨道作业车1还包括:连接部80,设置于车架10上;检测车90,可拆卸地与连接部80相连,行进过程中检测车90在车架10的牵引下沿磁浮轨道2行进;检测装置,设置于检测车90上,用于检测磁浮轨道2的状态。
在该实施例中,连接部80为监测车的牵引结构,通过在车架10和检测车90之间设置连接部80,使得监测车可以在磁浮轨道作业车1行进的过程中一同行进。其中,监测车上设置有检测装置,工作过程中检测装置实时采集磁浮轨道2的数据,并将数据传递至磁浮轨道作业车1内的用户处,用户通过实时数据判断出轨道状态是否负荷行车要求。例如,磁浮轨道2的几何参数与行车安全直接相关,几何参数偏差较大时极易出现车辆砸轨等现象。对此,通过在检测车90上设置轨道几何参数的测量装置使得磁浮轨道作业车1行径的磁浮轨道2的几何参数数据都可以被收集,以通过数据对磁浮轨道2执行针对性维护,进而实现优化磁浮轨道作业车1测量性能,拓宽产品功能性,提升工作可靠性与实用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检测装置包括:计算机;激光扫描仪,与计算机相连接;线激光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接;显示屏,与计算机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测量装置由计算机、激光扫描仪、线激光传感器和显示屏组成。工作过程中,激光扫描仪对磁浮轨道2发出激光射线,激光射线接触到磁浮轨道2后反射至线激光传感器中,先激光传感器根据接收到的激光射线生成对应的测量数据并传输至计算机中,计算机根据测量数据对应分析出被测量的磁浮轨道2的状态,并将状态信息通过显示屏显示,从而使用户可以通过显示屏上展示的信息直观地判断出轨道状态,进而实现了优化磁浮轨道作业车1检测过程,提升产品智能化程度,提升产品测量精准性与可靠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磁浮轨道作业车1还包括:升降器100,与车架10相连接;平台110,与升降器100的升降端相连接,检修时,升降器100将平台110降至磁浮轨道2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车架10上设置升降器100和与其相连的平台110,使平台110可以在升降器100的作用下相对车架10升高或降低。工作过程中,若当前区域内的磁浮轨道2需要人工维护,用户可以站在平台110上并通过操作升降器100降低平台110的高度,以接近磁浮轨道作业车1下方的磁浮轨道2。同理,在用户完成磁浮轨道2的维护工序后,用户同样可以通过操作升降机提升平台110的高度,以回到磁浮轨道作业车1上,从而大幅度简化了用户对磁浮轨道2的维护过程,避免用户在上下磁浮轨道作业车1时出现危险,进而实现了优化磁浮轨道作业车1功能,提升产品工作安全性与实用性,提升磁浮轨道2维护效率,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升降器100包括:连接座,与车架10相连接;滑块,设置于连接座上;横向油缸,与滑块相连接;剪刀架,与连接座相连接;纵向油缸,纵向油缸一端与剪刀架相连接,纵向油缸另一端与连接座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升降器100由连接座、滑块、横向油缸、剪刀架和纵向油缸组成。连接座通过螺栓连接在车架10下方,连接座上有两个滑块,分别与两个横向油缸相连,通过横向油缸的伸缩实现平台110的横向移动,横向油缸与纵向油缸实现功能互锁,并通过操控面板或遥控器操控。其中,两个剪刀架与连接座下方的铰支座连接,纵剪刀架的下面连接着支撑底盘,每个剪刀架的侧面装了两个纵向油缸,一个纵向油缸的一端接在了连接座上,一端接在了剪刀架上;另一个纵向油缸的一端接在了剪刀架上,另一端接在了支撑底盘上,从而通过纵向油缸的伸缩实现平台110的上下和升降。工作过程中,检修人员可以将车架10上的滑动围栏推开,进入平台110,将检修平台110移动到合适位置再进行检修操作。升降器100和平台110可将两名作业人员输送至线路桥梁处,搭载的作业工具可以对桥梁、轨排及接触轨等线路相关设备进行人工检测及维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所示,磁浮轨道作业车1还包括:激光除锈装置120,设置于车架10上;激光发射器,与激光除锈装置120相连接,设置于车架10上,激光发射器对准磁浮轨道2。
在该实施例中,磁浮轨道作业车1上还设置有激光除锈装置120和激光发射器。其中,激光除锈装置120设置在车架10上,用于生成激光射线;激光发射器与激光除锈装置120相连,并通过螺栓连接在车架10上,激光发射器的激光头装在车架10的侧面并对准磁浮轨道2。工作过程中,激光除锈装置120和激光发射器采用光纤激光除锈的方法对磁浮轨道2的滑行面和刹车制动面等部位进行除锈,以完成磁浮轨道2的F轨表面清理及维护。进而实现了磁浮轨道作业车1的自动化除锈功能,提升了产品的实用性与可靠性,降低用户工作量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行走机构20包括:转向架202;连接件204,连接件204一端与车架10转动相连,连接件204另一端与转向架202转动相连;车轴,设置于转向架202上,液压马达40的输出端与车轴配合相连,以驱动车轴转动;车轮206,与车轴相连。
在该实施例中,行走机构20有转向架202、连接件204、车轴和车轮206组成。通过设置转向架202以及与转向架202和车架10转动相连的连接件204,避免了磁浮轨道作业车1在弯道行驶时脱出轨道,使磁浮轨道作业车1在行进过程中可通过转向架202实现沿磁浮轨道2延伸方向的转动。车轴固定在转向架202上,车轮206设置在车轴的两端,通过将车轴与液压马达40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使液压马达40可以通过连接将动力传递至车轴上以驱动车轴和车轮206转动,从而实现行走机构20的自主行进,进而实现了磁浮轨道作业车1的自动行进和自主导向功能,提升了产品的工作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地,转向架202承载方式为心盘集中承载式,转向架202为整体焊接式;每个转向架202上设置有四个车轮206,车轮206接触面采用橡胶材质,以增加行走摩擦力和牵引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行走机构20还包括:导向装置210,导向装置210一端与转向架202相连,导向装置210另一端与磁浮轨道2相配合,以阻止转向架202偏出磁浮轨道2。
在该实施例中,导向装置210为磁浮轨道作业车1上的导向结构,行进过程中,导向装置210与磁浮轨道2接触配合,当磁浮轨道作业车1出现偏离磁浮轨道2的趋势时,导向装置210可以通过与轨道的配合将磁浮轨道作业车1定位在磁浮轨道2上,从而实现磁浮轨道作业车1的自动导向功能,以避免磁浮轨道作业车1偏离甚至脱出磁浮轨道2,进而实现优化磁浮轨道作业车1结构,提升磁浮轨道作业车1行进可靠性与稳定性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所示,导向装置210包括:上支架212,与转向架202相连接;下支架214,与上支架212转动相连;弹簧装置,弹簧装置一端与上支架212相连接,弹簧装置另一端与下支架214相连接;安全轮218,与下支架214相连接,安全轮218与磁浮轨道2的第一表面相配合;导向轮216,与下支架214相连接,导向轮216与磁浮轨道2的第二表面相配合。
在该实施例中,导向装置210由上支架212、下支架214、弹簧装置、安全轮218和导向轮216组成。其中,上支架212顶部与转向架202相连接,底部与下支架214转动相连,通过在上支架212和下支架214间设置弹簧装置使得下支架214在相对上支架212转动时可以得到缓冲,下支架214在导向时被轨道冲击折断。导向轮216设置在下支架214上,导向轮216与磁浮轨道2的侧面相接触,行进过程中导向轮216带动转向架202转动,以使磁浮轨道作业车1沿磁浮轨道2的延伸方向行进。安全轮218设置在下支架214上,安全轮218与磁浮轨道2的底面相配合,行进过程中安全轮218将转向架202紧扣在磁浮轨道2上,以避免转向架202从磁浮轨道2上翻出,从而保证磁浮轨道作业车1的安全行驶,进而实现了磁浮轨道作业车1的自主导向功能,提升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所示,磁浮轨道作业车1还包括:蓄电池组130,设置于车架10上,与电机50电连接;车钩140,沿车架10的行进方向设置于车架10的端部。
在该实施例中,蓄电池组130为磁浮轨道作业车1上的储能装置,工作过程中,蓄电池组130为电机50等用电设备提供持续稳定的电能,从而保证磁浮轨道作业车1可以长时间稳定的工作。通过在车架10的两端设置车钩140,使磁浮轨道作业车1可以通过车钩140挂装功能性车厢,以进一步提升磁浮轨道作业车1的功能性,进而实现了优化磁浮轨道作业车1结构,提升产品功能范围,提升产品实用性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磁浮轨道作业车1上设置有司机室,司机室主要包括钢结构外壳及骨架,侧窗玻璃,前窗玻璃,司机室门,座椅等,司机室外面还安装了行车照明、雨刮、喷水、等装置。司机室外壳主要由前脸,侧墙,后墙,顶盖和地板焊接成整体结构,通过减震装置与车架10弹性连接。用于操作整车双向运行,前后各安装了一个司机室,操作人员可以由司机室前门出去,通过前端楼梯,下到轨道线路进行检修作业。空调通过螺栓连接在了车架10的上面,用来给司机室调温。车的两头分别设置有一个车钩140装置,采用半自动车钩140,用来连接其它车厢。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蓄电池组130由多层电池支架和电池组成。车架10上焊接了几个底座,电池支架通过螺栓连接在了底座上,各层电池支架通过螺栓连接,形成多层电池支架,蓄电池分别装在了电每层电池支架的上面。通过将锂电池芯片串联以及并联,形成符合设计要求的动力源,为磁浮轨道作业车1提供电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检测车90上的连接部80通过螺栓连接在支架座上,支架座通过螺栓连接在车架10的下面,检测车90上两侧分别装了三组导向装置210,每组导向装置210由两个导向轮216组成,导向装置210下面通过螺栓连接安装了一些检测仪器。整个检测系统由激光扫描仪、线激光传感器、编码器、高性能计算机、显示屏及大容量存储等组成,可以对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实时计算分析及显示,并对异常情况进行报警提示及可能存在问题进行预测。对接触轨和枕轨紧固件检测使用了视频监控,并实时保存并传输数据;一些指标性的检测(包括轨距、感应面水平、F轨滑行面平顺性、感应板平顺性、相邻轨排横向偏差、相邻轨排垂向偏差、轨道里程等指标)通过检测车90上的传感器等装置来实现,其中的锚固件检测通过投光灯从侧面照亮锚固螺栓上的标记线之后,再用工业相机进行拍摄,相机采用外部触发方式,由PLC系统根据轨枕检测同步触发,轨枕检测由安装在轨枕两侧的激光测距传感器来完成,为确保信号可靠,采用两个激光测距传感器采集轨枕的互补信号进行轨枕识别。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磁浮轨道作业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
行走机构,与所述车架相连接;
液压驱动机构,与所述行走机构相连接,以驱动所述行走机构在磁浮轨道上行进;
电机,设置于所述车架上,与所述液压驱动机构相连接,以驱动所述液压驱动机构运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浮轨道作业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驱动机构包括:
液压泵,设置于所述车架上,与所述电机相连接;
液压马达,与所述液压泵的输出端相连,所述液压马达的输出端与所述行走机构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浮轨道作业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驾驶室,与所述车架相连接;
第二驾驶室,与所述车架相连接,所述第一驾驶室和所述第二驾驶室沿所述车架的行进方向分别设置于所述车架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浮轨道作业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监控器,设置于所述车架上,用于监控与所述行走机构接触的磁浮轨道;
第二监控器,设置于所述车架上,用于监控所述磁浮轨道的轨枕。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浮轨道作业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部,设置于所述车架上;
检测车,可拆卸地与所述连接部相连,行进过程中所述检测车在所述车架的牵引下沿所述磁浮轨道行进;
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检测车上,用于检测所述磁浮轨道的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浮轨道作业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包括:
计算机;
激光扫描仪,与所述计算机相连接;
线激光传感器,与所述计算机相连接;
显示屏,与所述计算机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浮轨道作业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升降器,与所述车架相连接;
平台,与所述升降器的升降端相连接,检修时,所述升降器将所述平台降至所述磁浮轨道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磁浮轨道作业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器包括:
连接座,与所述车架相连接;
滑块,设置于所述连接座上;
横向油缸,与所述滑块相连接;
剪刀架,与所述连接座相连接;
纵向油缸,所述纵向油缸一端与所述剪刀架相连接,所述纵向油缸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座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浮轨道作业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激光除锈装置,设置于所述车架上;
激光发射器,与所述激光除锈装置相连接,设置于所述车架上,所述激光发射器对准所述磁浮轨道。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浮轨道作业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机构包括:
转向架;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一端与所述车架转动相连,所述连接件另一端与所述转向架转动相连;
车轴,设置于所述转向架上,所述液压马达的输出端与所述车轴配合相连,以驱动所述车轴转动;
车轮,与所述车轴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磁浮轨道作业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机构还包括:
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一端与所述转向架相连,所述导向装置另一端与所述磁浮轨道相配合,以阻止所述转向架偏出所述磁浮轨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磁浮轨道作业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装置包括:
上支架,与所述转向架相连接;
下支架,与所述上支架转动相连;
弹簧装置,所述弹簧装置一端与所述上支架相连接,所述弹簧装置另一端与所述下支架相连接;
安全轮,与所述下支架相连接,所述安全轮与所述磁浮轨道的第一表面相配合;
导向轮,与所述下支架相连接,所述导向轮与所述磁浮轨道的第二表面相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磁浮轨道作业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蓄电池组,设置于所述车架上,与所述电机电连接;
车钩,沿所述车架的行进方向设置于所述车架的端部。
CN201920645129.6U 2019-05-07 2019-05-07 磁浮轨道作业车 Active CN2099213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45129.6U CN209921307U (zh) 2019-05-07 2019-05-07 磁浮轨道作业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45129.6U CN209921307U (zh) 2019-05-07 2019-05-07 磁浮轨道作业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21307U true CN209921307U (zh) 2020-01-10

Family

ID=69089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645129.6U Active CN209921307U (zh) 2019-05-07 2019-05-07 磁浮轨道作业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2130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16734A (zh) * 2019-05-07 2019-08-13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磁浮轨道作业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16734A (zh) * 2019-05-07 2019-08-13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磁浮轨道作业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543559U (zh) 换轮系统
CN201960320U (zh) 客车积便器拆装平台
CN103223951A (zh) 用于探伤城市轨道交通钢轨的检测车
CN108839527B (zh) 独立驱动公铁路两用牵引车
CN209921307U (zh) 磁浮轨道作业车
CN218431492U (zh) 一种用于铁路机车巡检的agv小车
CN114407033A (zh) 一种用于户外大坡度运行的挂轨巡检机器人辅助爬坡机构
JP2007055351A (ja) 脱線復旧装置付き鉄道車両
CN1605517A (zh) 带有轨道检测系统的混合动力电传动磁浮轨道巡检车
CN113968250A (zh) 一种铁水联运齿轨牵引车、作业系统及方法
CN110116734A (zh) 磁浮轨道作业车
CN203221996U (zh) 用于探伤城市轨道交通钢轨的检测车
CN111469867A (zh) 悬挂式单轨作业车
CN109941294B (zh) 铁路无极绳牵引梭车安全自动控制系统
CN210162085U (zh) 磁浮轨道巡检车
CN217672618U (zh) 一种铁轨检修转运车
CN110562273A (zh) 陡坡行驶辅助系统
CN212766218U (zh) 轨道桥梁检查车
CN215405353U (zh) 一种无砟轨道轨道板的专用更换车
CN209870370U (zh) 铁路无极绳牵引梭车安全自动控制系统
CN211223401U (zh) 陡坡行驶辅助系统
CN211308543U (zh) 磁悬浮列车牵引维护工程车
CN210618147U (zh) 一种轨道扣件检修设备
CN213171180U (zh) 一种空铁检修库
CN220009769U (zh) 一种绳牵引卡轨车轨道障碍物检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