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16577U - 膝下用助行支具 - Google Patents

膝下用助行支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16577U
CN209916577U CN201920461505.6U CN201920461505U CN209916577U CN 209916577 U CN209916577 U CN 209916577U CN 201920461505 U CN201920461505 U CN 201920461505U CN 209916577 U CN209916577 U CN 2099165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ee
rod
main body
support
br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6150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jiazhua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jiazhua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jiazhua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jiazhua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6150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165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165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165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膝下用助行支具,包括:主体骨架和设置于所述主体骨架顶部的膝下支撑组件;所述膝下支撑组件包括:支撑体,形成有沿朝向主体骨架的方向向下凹陷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上表面与人体小腿上部前侧形状相匹配;气囊,设置于所述膝下支撑体的凹陷部上;充放气组件,与所述气囊连通,用于为所述气囊供气,并调节所述气囊的充气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分散膝关节与膝下支撑组件的单点压力,实现不伤害膝关节,减轻疼痛的目的。

Description

膝下用助行支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膝下用助行支具。
背景技术
助行支具是一种用于辅助腿部受伤或者行走功能受限的患者进行行走的辅助行走器械,以减轻患者在行走过程中对腿部的伤害,方便患者的生活,例如膝下用助行支具,通常用于支撑于患者膝下,以提供患者上身支撑,减轻行走时对腿部的压力。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膝下助行支具通常采用硬质材料构成,对患者踝关节会产生较大压力,患者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感觉不适,增加患者疼痛感。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解决上述问题或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膝下用助行支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膝下用助行支具,包括:主体骨架和设置于所述主体骨架顶部的膝下支撑组件;所述膝下支撑组件包括:
支撑体,形成有沿朝向主体骨架的方向向下凹陷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上表面与人体小腿上部前侧形状相匹配;
气囊,设置于所述膝下支撑组件的凹陷部上;
充放气组件,与所述气囊连通,用于为所述气囊供气,并调节所述气囊的充气量。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体包括:硬质基体和弹性层;
所述硬质基体的侧部沿远离所述主体骨架的方向弯曲;
所述弹性层覆盖于所述硬质基体上,所述气囊设于所述弹性层上。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骨架呈杆状,且所述主体骨架与膝下支撑组件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骨架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膝下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用于支撑在地面上,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设有高度调节结构,所述高度调节结构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相互配合长度,以调节所述主体骨架的高度。
进一步的,在所述膝下支撑组件上还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延伸杆,所述延伸杆的下端与所述膝下支撑组件固定,所述延伸杆上设有供人体手部握持的抓握手柄。
进一步的,所述延伸杆包括下延伸杆和上延伸杆,所述抓握手柄安装在所述上延伸杆,所述下延伸杆和所述上延伸杆上设有高度调节结构,所述高度调节结构用于调节所述下延伸杆和所述上延伸杆的相互配合长度,以调节所述抓握手柄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抓握手柄沿横向延伸,且远离主体骨架的一端逐渐朝上倾斜至与竖直方向形成预设角度。
进一步的,所述预设角度为60°~80°。
进一步的,所述延伸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延伸杆相互平行布置,且两个延伸杆的下端分别与膝下支撑组件的两侧连接,所述抓握手柄连接于两个延伸杆之间。
进一步的,在所述膝下支撑组件上还设有小腿绑带,所述小腿绑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膝下支撑组件的两侧可拆卸连接;在两个延伸杆上设有大腿绑带和大腿限位带,所述大腿绑带的两端分别对应与两个延伸杆可拆卸地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膝下用助行支具,包括主体骨架及位于主体骨架顶部的膝下支撑组件,膝下支撑组件包括支撑体、气囊和充放气组件,支撑体上形成有凹陷部,凹陷部的上表面与人体小腿上部前侧形状相匹配;在凹陷部上设置有气囊,气囊通过充放气组件调节充气量,本技术方案由于在膝下支撑组件中增设气囊,通过气囊能够分散膝下助行支具对患者的膝下的压力,并且通过充放气组件调节气囊的充气量,以适应患者的不同需求,使用灵活度较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膝下助行支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膝下助行支具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膝下助行支具的局部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膝下助行支具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括”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括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
此外,“连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连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连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它装置间接地连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膝下助行支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膝下助行支具的爆炸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膝下助行支具的使用状态图。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膝下用助行支具,包括:主体骨架10和设置于主体骨架10顶部的膝下支撑组件20;主体骨架10可以呈杆状,具体的,主体骨架10可以是由一根或两根以上的杆体同轴连接成的杆状,主体骨架10可以与膝下支撑组件20垂直。主体骨架10可以为实心杆也可以为空心杆,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空心杆,以此来减轻整体的重量,便于患者使用。主体骨架10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例如不锈钢,便于加工且使用寿命较长。
膝下支撑组件20包括:支撑体21、气囊22和充放气组件23。
气囊22设置于膝下支撑组件20的凹陷部上。气囊22可以是由复合材料制成,表面采用纤维布作为基础材料,复合一层TPU树脂(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材料,形成气囊复合面料,TPU树脂材料有很好的附着力,耐磨度,柔软度,热熔性等特点。
充放气组件23与气囊22连通,用于为气囊22供气,并调节气囊22的充气量。充放气组件23可以包括手动充气球231、连通手动充气球231与气囊22的气管232,以及充放气开关233,手动充气球231可以自带单向阀防止回流和泄压阀用于泄气。
在充气时,使用者不断快速按压手动充气球231,使得手动充气球231 压缩、扩张,使得手动充气球231内存在负压而将外界空气吸取进来并进入气囊22内,以对气囊22充气。当将充放气开关233打开后,并按压气囊22,则可将气囊22内的气体排出去。由此,可以实现调节气囊22的充气量,满足不同使用者或者同一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支撑体21,形成有沿朝向主体骨架10的方向向下凹陷的凹陷部,凹陷部的上表面与人体小腿上部前侧形状相匹配。其中,人体小腿上部是指的是小腿靠近膝盖的位置处。
支撑体21可以可拆卸地设置于主体骨架10顶部,以便于维修更换。当然,主体骨架10也可以与支撑体21不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为提高支撑体21与主体骨架10连接的稳定性,主体骨架10的顶部还设有横向延伸的加强件10a,主体骨架10通过加强件10a与支撑体21连接。以俯视角度观察支撑体21,支撑体21呈马鞍形。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主体骨架10底部还可以设有弹性底脚30,弹性底脚30用于在使用过程中与地面接触,弹性材料的设计能够缓冲地面对腋下用助行支具的压力,对于使用该支具行走的患者起到了很好的减轻疼痛的作用,使用舒适性较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膝下用助行支具,包括主体骨架及位于主体骨架顶部的膝下支撑组件,膝下支撑组件包括支撑体、气囊和充放气组件,支撑体上形成有凹陷部,凹陷部的上表面与人体小腿上部前侧形状相匹配;在凹陷部上设置有气囊,气囊通过充放气组件调节充气量,本技术方案由于在膝下支撑组件中增设气囊,通过气囊能够分散膝下助行支具对患者的膝下的压力,并且通过充放气组件调节气囊的充气量,以适应患者的不同需求,使用灵活度较好。
支撑体21可以包括:硬质基体(图中未标出)和弹性层(图中未标出);弹性层可以设于硬质基体上,气囊22可以设于弹性层上。弹性层可以包覆于硬质基体的表面,并与硬质基体表面匹配。硬质基体可以为硬体树脂。弹性层覆盖于硬质基体上,气囊22设于弹性层上。硬质基体的侧部沿远离主体骨架10的方向弯曲;以形成容纳上述的凹陷部。
如图1和图2所示,主体骨架10可以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杆 11和第二支撑杆12,第一支撑杆11与膝下支撑组件20连接,第二支撑杆 12用于支撑在地面上,第一支撑杆11与第二支撑杆12滑动连接,第一支撑杆11与第二支撑杆12上设有高度调节结构,高度调节结构用于调节第一支撑杆11和第二支撑杆12的相互配合长度,以调节主体骨架10的高度。
可选的,在第一支撑杆11与第二支撑杆12的连接处可以设有固定套13,以用于将第一支撑杆11与第二支撑杆12的连接处包覆固定。
具体的,第一支撑杆11与第二支撑杆12可以相互套设以实现滑动连接,高度调节结构可以包括在第一支撑杆11的径向方向开设的第一通孔11a,多个第一通孔11a沿第一支撑杆11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排列,在第二支撑杆 12上可以开设的第二通孔12a,以及,设置在第二支撑杆12上的弹性锁定件 13a,弹性锁定件13a可以包括V形弹簧钢片131a位于V形弹簧钢片131a 的末端的锁销132a,V形弹簧钢片131a带有张力的弹性,弹性锁定件13a 装入后,锁销132a从第二支撑杆12上的第二通孔12a中伸出,第一支撑杆 11插入第二支撑杆12后锁销132a在遇到第一通孔11a时会从第一通孔11a 中自然弹出,弹出后便不能上下滑动,需要滑动调整时按下锁销132a,推动第一支撑杆11,实现高度调整的目的。当然,弹性锁定件13a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或设计,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通过设计高度调节结构调节整个腋下用助行支具的高度,以满足不同身高的使用者使用,或者不同习惯的使用者使用,通用性较好。
进一步的,在膝下支撑组件20上还可以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延伸杆40,延伸杆40的下端与膝下支撑组件20固定,延伸杆40上设有供人体手部握持的抓握手柄50。抓握手柄50沿横向延伸,且远离主体骨架10的一端逐渐朝上倾斜至与竖直方向形成预设角度α。具体的,预设角度可以为60°~80°。更有选的,预设角度为75°。
优选的,延伸杆41可以与膝下支撑组件20可转动地连接,例如铰接在一起,如此一来,在使用者使用行走的过程中,延伸杆41、抓握手柄50能够跟随大腿运动的轨迹运动,不会对大腿的运动造成阻碍,使用者的舒适度也更好。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膝下助行支具的局部侧视图;如图3所示,在材料上,抓握手柄50采用了复合材料制造,由较硬的树脂(如ABS树脂等)作为基础支撑体,在基础支撑体上包覆有软质体,软质体可以由软质材料制成,基础支撑体的表面可以设有沟槽,软质体上可以设有与沟槽配合的凸棱,沟槽与凸棱配合进行紧密连接,以将软质体与基础支撑体紧密连接。软质体可以安装在手掌压力位置和摩擦抓握位置,以减少使用时对手部的摩擦伤害和不适,有效增加抓握和支撑的舒适度。另外,在软质体外表面可以设置例如网状凸起,以起到防滑作用,并且便于使用者抓握。
更进一步的,延伸杆40可以包括下延伸杆41和上延伸杆42,抓握手柄 40安装在上延伸杆41,下延伸杆42和上延伸杆41上设有高度调节结构,高度调节结构用于调节下延伸杆42和上延伸杆41的相互配合长度,以调节抓握手柄50的高度。
抓握手柄50可以通过手柄固定套60套设在延伸杆41上,手柄固定套60 通过手柄固定螺钉70将手柄固定套60连接在延伸杆41上,在延伸杆41上可以设有多个高度调节通孔x,通过利用手柄固定螺钉70将手柄固定套60 安装在不同的高度调节通孔x处,从而将抓握手柄50固定在不同的高度,以满足使用者的不同抓握高度需求。
延伸杆4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延伸杆41可以相互平行布置,且两个延伸杆41的下端分别与膝下支撑组件20的两侧连接。抓握手柄50连接于两个延伸杆41之间。通过设置两个延伸杆41,能够进一步提高抓握手柄50的连接稳定性。
在膝下支撑组件20上还可以设有小腿绑带a,小腿绑带a的两端分别与膝下支撑组件20的两侧可拆卸连接;在两个延伸杆41上可以设有大腿绑带b,以及大腿限位带c,大腿绑带b的两端分别对应与两个延伸杆41可拆卸地连接,例如通过挂钩的方式连接。在使用时,大腿限位带c位于大腿绑带 b对侧,小腿绑带a和大腿绑带b可以为柔性带,小腿绑带a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具体的,其中一个可以用于固定人体的脚踝处,另一个可以用于固定人体的大腿与小腿连接的脚窝处,大腿绑带b可以用于固定人体的大腿。
通过小腿绑带a和大腿绑带b的设置可以提高人体使用该膝下用助行支具的可靠性,可更便于使用者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膝下用助行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骨架和设置于所述主体骨架顶部的膝下支撑组件;所述膝下支撑组件包括:
支撑体,形成有沿朝向主体骨架的方向向下凹陷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上表面与人体小腿上部前侧形状相匹配;
气囊,设置于所述膝下支撑组件的凹陷部上;
充放气组件,与所述气囊连通,用于为所述气囊供气,并调节所述气囊的充气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膝下用助行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包括:硬质基体和弹性层;
所述硬质基体的侧部沿远离所述主体骨架的方向弯曲;
所述弹性层覆盖于所述硬质基体上,所述气囊设于所述弹性层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膝下用助行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骨架呈杆状,且所述主体骨架与膝下支撑组件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膝下用助行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骨架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膝下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用于支撑在地面上,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设有高度调节结构,所述高度调节结构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相互配合长度,以调节所述主体骨架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膝下用助行支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膝下支撑组件上还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延伸杆,所述延伸杆的下端与所述膝下支撑组件固定,所述延伸杆上设有供人体手部握持的抓握手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膝下用助行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杆包括下延伸杆和上延伸杆,所述抓握手柄安装在所述上延伸杆,所述下延伸杆和所述上延伸杆上设有高度调节结构,所述高度调节结构用于调节所述下延伸杆和所述上延伸杆的相互配合长度,以调节所述抓握手柄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膝下用助行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握手柄沿横向延伸,且远离主体骨架的一端逐渐朝上倾斜至与竖直方向形成预设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膝下用助行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角度为60°~80°。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膝下用助行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延伸杆相互平行布置,且两个延伸杆的下端分别与膝下支撑组件的两侧连接,所述抓握手柄连接于两个延伸杆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膝下用助行支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膝下支撑组件上还设有小腿绑带,所述小腿绑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膝下支撑组件的两侧可拆卸连接;在两个延伸杆上设有大腿绑带和大腿限位带,所述大腿绑带的两端分别对应与两个延伸杆可拆卸地连接。
CN201920461505.6U 2019-04-08 2019-04-08 膝下用助行支具 Active CN2099165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61505.6U CN209916577U (zh) 2019-04-08 2019-04-08 膝下用助行支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61505.6U CN209916577U (zh) 2019-04-08 2019-04-08 膝下用助行支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16577U true CN209916577U (zh) 2020-01-10

Family

ID=690726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61505.6U Active CN209916577U (zh) 2019-04-08 2019-04-08 膝下用助行支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165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18558B2 (en) Portable human exoskeleton system
US5230700A (en) Orthopedic apparatus for persons handicapped in one leg
US4869499A (en) Toe exercise device
US5941263A (en) Leg support crutch
US5466214A (en) Dynamic harness for human spine
US20090114257A1 (en) Handle and a Walking Aid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8021316B2 (en) Weight-bearing lower extremity brace
US7600524B2 (en) Mono-Crutch for lower leg disability
US9180037B1 (en) Leg brace
JP6338220B2 (ja) 胸部安定化装置
KR20170005173A (ko) 척추측만증 보조기
CN209916577U (zh) 膝下用助行支具
CN216933925U (zh) 一种下肢行走助力装置
CN112354145A (zh) 一种神经外科床旁化脊柱康复装置
CN216933926U (zh) 一种下肢康复助行器
CN217366453U (zh) 一种下肢辅助运动装置
CN116270144A (zh) 一种下肢免负重行走辅助支具
CN209847770U (zh) 底脚和助行支具
US6210353B1 (en) Hip brace
CN210785275U (zh) 足踝骨科医疗康复辅助步行器
CN214968570U (zh) 一种病人康复用提拉工具
CN212879693U (zh) 一种膝关节下部康复辅助假肢
CN209966967U (zh) 腋下用助行支具
CN114404232A (zh) 一种用于下肢康复助行的辅助系统
CN114533499A (zh) 一种用于下肢辅助器械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