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15879U - 连接装置及扫地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连接装置及扫地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15879U
CN209915879U CN201920307226.4U CN201920307226U CN209915879U CN 209915879 U CN209915879 U CN 209915879U CN 201920307226 U CN201920307226 U CN 201920307226U CN 209915879 U CN209915879 U CN 2099158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piece
operating
linkage
lim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0722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小刚
魏显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Robozon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0722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158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158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158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连接装置和扫地机器人,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本体,设置有第一限位部;第二本体,设置于第一本体上;移动件,设置于第二本体上,相对于第二本体能够移动;移动件的第一部分与第一限位部配合,使第二本体和第一本体在第一方向上处于固定连接状态;操作件,设置于第二本体上,相对于第二本体能够转动,与移动件配合连接;操作件受外力相对于第二本体以第二方向转动时,移动件能够随操作件转动而以第三方向移动,使移动件的第一部分与第一限位部断开配合,使第二本体和第一本体在第一方向上处于断开连接的状态。本申请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给操作件施加外力,便可以将第二本体在第一方向上从第一本体上取下来,操作简单方便。

Description

连接装置及扫地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连接技术,特别涉及一种连接装置及扫地机器人。
背景技术
在机械设备,为了便于将拆卸体从机械设备的本体上取下,机械设备需要设置便于拆卸的连接装置,现有技术中的连接装置一般包括本体和拆卸体,本体设置有容置凹槽和盖板,盖板覆盖所述容置凹槽的开口,拆卸体放置于所述容置凹槽内,通过盖板将拆卸体固定于本体上,当需要将拆卸体取出来时,需要将盖板掀开,操作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连接装置及扫地机器人。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本体,设置有第一限位部;
第二本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
移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上,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能够移动;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使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在第一方向上处于固定连接状态;
操作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上,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能够转动,与所述移动件配合连接;所述操作件受外力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以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移动件能够随所述操作件转动而以第三方向移动,使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断开配合,使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处于断开连接的状态。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连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上,分别与所述移动件和所述操作件枢接;所述操作件受外力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以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连动件随所述连动件转动而转动,所述移动件随所述连动件转动而以所述第三方向移动。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连动件上,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一自由端与所述连动件抵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二自由端与所述移动件抵接;所述操作件受外力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以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连动件克服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变形力随着所述连动件转动而转动,所述移动件随所述连动件转动而以所述第三方向移动;当所述外力撤销时,所述连动件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恢复力作用下转动;所述操作件随所述连动件转动而以第四方向转动,所述移动件随所述连动件转动而以第五方向移动;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四方向相反,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五方向相反。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操作件的第一端的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本体枢接,所述操作件的第一端的第二区域与所述连动件枢接;所述操作件的第一端的第二区域与所述操作件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操作件的第一端的第一区域与所述操作件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其中,所述操作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操作件的第二端相对;
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移动件的第一端上,所述连动件与所述移动件的第二端枢接;其中,所述移动件第一端与所述移动件的第二端相对;
所述连动件位于所述操作件和所述移动件之间;
所述操作端的第二端受外力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以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连动件随所述连动件转动而转动,且所述连动件以靠近所述移动件的方向向所述移动件侧移动。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容置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边侧;
第二限位部,设置于所述容置凹槽的底壁;
第三限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底侧;所述第二本体卡设于所述容置凹槽内,所述第二本体的底侧与所述容置凹槽的底壁抵接,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使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在沿所述容置凹槽的底壁移动的方向上处于固定连接状态;
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
插槽,设置于所述容置凹槽的侧壁上,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插设于所述插槽内,使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在远离所述容置凹槽的底壁方向上处于固定连接状态。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容置凹槽包括:
第一开口,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顶侧;
第二开口,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边侧;
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开口对应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表面位于同一面内,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二开口对应的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四表面位于同一面内;其中,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第一本体的顶侧的表面;所述第四表面为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边侧的表面;
所述插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对应的第一侧壁上;
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使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在远离所述第二开口方向上处于固定连接状态。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凹槽的底壁的第一限位槽,对应地,所述第三限位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底侧的第一限位凸起;或,
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凹槽的底壁的第二限凸起,对应地,所述第三限位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底侧的第二限位槽。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滑道,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所述移动件设置于所述滑道内;
第一定位凸起,设置于所述移动件上,与所述滑道的内壁抵接,使所述移动件处于第一极限位置,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
第二定位部,设置于所述滑道的一端;
所述操作件受外力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以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移动件能够随所述操作件转动而以第三方向移动,且所述移动件靠近所述第二定位部;当所述移动件移动至与所述第二定位部抵接时,所述移动件移动至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断开配合。
在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移动件处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凸出所述第二本体外;所述移动件件处于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移动件隐藏于所述第二本体内。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扫地机器人,所述扫地机器人本申请实施例的连接装置;
所述第一本体为所述扫地机器人的本体;所述第二本体为所述机器人的尘盒。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需要将第二本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从第一本体上取下来时,只需要给操作件施加外力,所述操作件受外力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以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移动件能够随所述操作件转动而以第三方向移动,使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断开配合,使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处于断开连接的状态;此时,便可以将第二本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从第一本体上取下来,操作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连动件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操作件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移动件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第一本体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第二本体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剖视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第一本体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第一本体的一个可选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扫地机器人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爆炸图。
附图标记:100、第一本体;101、第二表面;102、第四表面;110、容置凹槽;111、第一开口;112、第二开口;113、第一侧壁;114、第二侧壁;120、插槽;130、第二限凸起;200、第二本体;201、第一表面;202、第三表面;203、第二限位槽;204、滑道;205、第二定位部;206、第三卡钩;207、第四卡钩;210、移动件;211、移动件的第一部分;212、第一定位凸起;220、操作件;221、第一区域;222、第二区域;230、连动件;240、第一弹性件;301、上盖板;302、出口密封圈;303、过滤支架;304、倒尘按键;305,第二弹性件;306、第一密封件;307、过滤盖板;308、尘盒体;309、第一转轴;310、第二转轴;311、第二密封件;312、下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实施例记载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第三”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下结合图1至图13对本申请实施例记载的连接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本体100,设置有第一限位部;第二本体200,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00上;移动件210,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200上,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200能够移动;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211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使所述第二本体200和所述第一本体100在第一方向上处于固定连接状态,也即,所述第二本体200在第一方向上无法移动;操作件220,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200上,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200能够转动,与所述移动件210配合连接;所述操作件220受外力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200以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移动件210能够随所述操作件220转动而以第三方向移动,使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211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断开配合,使所述第二本体200和所述第一本体100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处于断开连接的状态,也即,所述第二本体200在第一方向上能够移动而与第一本体100分开。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00的结构不作限定,只要第一本体100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即可。例如,第一本体100可以为一种设备的本体。作为一示例,第一本体100为扫地机器人的本体。
这里,第一限位部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限位部可以为插槽120,也可以为第一卡钩。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本体200的结构不作限定,只要第二本体200设置于第一本体100上即可。例如,第一本体100为一种设备的本体,第二本体200为设置于一种设备的本体上的可拆卸体。作为一示例,第一本体100为扫地机器人的本体,第二本体200为扫地机器人的尘盒。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第二本体200可以直接设置于第一本体100的一侧,也可以设置于第一本体100的内部。作为一示例,第二本体200可以设置于第一本体100的凹陷结构内,以便通过第一本体100的凹陷结构限制所述第二本体200移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件210能够在第二本体200上移动,且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211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使所述第二本体200和所述第一本体100在第一方向上处于固定连接状态。例如,当第一限位部为插槽120时,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211可以通过插设于插槽120内而与插槽120配合,此时,由于插槽120的侧壁限制,使所述第二本体200在插槽120的侧壁方向上无法移动而与第一本体100处于固定连接状态。又例如,当所述第一限位部为第一卡钩,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211可以设置有第二卡钩,第一卡钩和第二卡钩卡合,使所述第二本体200在第一卡钩和第二卡钩卡合方向上无法移动而与第一本体100处于固定连接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操作件220用于带动移动件210移动;当所述操作件220受外力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200以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移动件210能够随所述操作件220转动而以第三方向移动,使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211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断开配合,使所述第二本体200和所述第一本体100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处于断开连接的状态,此时,第二本体200在第一方向能够从第一本体100上直接取下来。例如,当第一限位部为插槽120时,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211以第三方向移动而退出插槽120,此时,所述第二本体200在插槽120的侧壁方向上能够移动而与第一本体100分开。又例如,当所述第一限位部为第一卡钩,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211设置有第二卡钩时,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211以第三方向移动而使第二卡钩和第一卡钩分开,使所述第二本体200在第一卡钩和第二卡钩卡合方向上能够移动而与第一本体100分开。
这里,操作件220带动移动件210移动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操作件220上可以设置有齿轮部,移动件210上设置有与齿轮部配合的齿条部,当操作件220转动时,齿轮部与齿条部啮合并带动移动件210移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3至图7所示,连接装置还包括:连动件230,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200上,分别与所述移动件210和所述操作件220枢接;所述操作件220受外力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200以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连动件230随所述连动件230转动而转动,所述移动件210随所述连动件230转动而以所述第三方向移动;以便操作件220通过连动件230来带动移动件210移动;以便操作件220通过转动的连动件230带动移动件210移动。
在本实现方式中,连动件230、操作件220和移动件21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如图5所示,连动件230类似“工”字形,如图6所示,操作件220为板状结构,如图7所示,移动件210为板状结构。
这里,连动件230与操作件220的枢接位置,以及连动件230与移动件210的枢接位置不作限定。作为一示例,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操作件220的第一端的第一区域221与所述第二本体200枢接,所述操作件220的第一端的第二区域222与所述连动件230枢接;所述操作件220的第一端的第二区域222与所述操作件220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操作件220的第一端的第一区域221与所述操作件220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其中,所述操作件220的第一端与所述操作件220的第二端相对;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211位于所述移动件210的第一端上,所述连动件230与所述移动件210的第二端枢接;其中,所述移动件210第一端与所述移动件210的第二端相对;所述连动件230位于所述操作件220和所述移动件210之间;如图3所示,所述操作端的第二端受外力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200以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连动件230随所述连动件230转动而转动,且所述连动件230以靠近所述移动件210的方向向所述移动件210侧移动。
在本实现方式中,如图5和图8所示,连接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弹性件240,设置于所述连动件230上,所述第一弹性件240的第一自由端与所述连动件230抵接,所述第一弹性件240的第二自由端与所述移动件210抵接;所述操作件220受外力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200以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连动件230克服所述第一弹性件240的变形力随着所述连动件230转动而转动,所述移动件210随所述连动件230转动而以所述第三方向移动;当所述外力撤销时,所述连动件230在所述第一弹性件240的恢复力作用下转动;所述操作件220随所述连动件230转动而以第四方向转动,所述移动件210随所述连动件230转动而以第五方向移动;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四方向相反,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五方向相反;以便连动件230通过第一弹性件240能够带动操作件220和移动件210都复位。
这里,第一弹性件240的结构不作限定,只要能够为连动件230提供恢复力即可。例如,如图8所示,第一弹性件240为设置于连动件230上的扭簧。
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9和图10所示,连接装置还可以包括:容置凹槽110,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边侧;第二限位部,设置于所述容置凹槽110的底壁;第三限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200的底侧;所述第二本体200卡设于所述容置凹槽110内,所述第二本体200的底侧与所述容置凹槽110的底壁抵接,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使所述第二本体200和所述第一本体100在沿所述容置凹槽110的底壁移动的方向上处于固定连接状态,也即,所述第二本体200沿所述容置凹槽110的底壁无法移动;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插槽120,设置于所述容置凹槽110的侧壁上,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211插设于所述插槽120内,使所述第二本体200和所述第一本体100在远离所述容置凹槽110的底壁方向上处于固定连接状态;由于容置凹槽110位于第一本体100的边侧,便于将所述第二本体200从第一本体100上取下来。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本体200的底侧与所述容置凹槽110的底壁抵接,使得所述第二本体200无法向靠近所述容置凹槽110的底壁的方向移动。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211插设于所述插槽120内,使所述第二本体200无法向远离所述容置凹槽110的底壁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限位部和第三限位部配合,使所述第二本体200无法在所述容置凹槽110的底壁上移动。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设置其他结构来限定所述第二本体200在所述第一方向之外的其他方向上移动。
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二限位部和第三限位部配合,用于限制第二本体200沿所述容置凹槽110的底壁移动。第二限位部和第三限位部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凹槽110的底壁的第一限位槽,对应地,所述第三限位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200的底侧的第一限位凸起。又例如,如图11所示,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凹槽110的底壁的第二限凸起130,对应地,所述第三限位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200的底侧的第二限位槽203。
在本实现方式中,容置凹槽11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容置凹槽110包括一个底壁和一个侧壁,此时,底壁和侧壁形成L形容置凹槽110。
又例如,如图9所示,所述容置凹槽110可以包括:第一开口111,位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顶侧;第二开口112,位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一边侧;所述第二本体200与所述第一开口111对应的第一表面201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二表面101位于同一面内,所述第二本体200与所述第二开口112对应的第三表面202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四表面102位于同一面内;其中,所述第二表面101为所述第一本体100的顶侧的表面;所述第四表面102为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一边侧的表面;所述插槽120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112对应的第一侧壁113上;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使所述第二本体200和所述第一本体100在远离所述第二开口112方向上处于固定连接状态,也即,所述第二本体200在远离所述第二开口112方向上无法移动;这样,当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211从所述插槽120退出时,可以从容置凹槽110的第一开口111将第二本体200取出。
在本示例中,如图9所示,容置凹槽110还包括形成所述第二开口112的第二侧壁114和第三侧壁,第二侧壁114和第三侧壁相对设置,第二侧壁114和第三侧壁也可以限制第二本体200沿所述底壁移动,因此,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只需要限制所述第二本体200在远离所述第二开口112方向上移动即可。当然,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也可以限制第二本体200在沿所述底壁各个方向上移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连接装置还可以包括:滑道204,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200,所述移动件210设置于所述滑道204内;第一定位凸起212,设置于所述移动件210上,与所述滑道204的内壁抵接,使所述移动件210处于第一极限位置,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211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第二定位部205,设置于所述滑道204的一端;所述操作件220受外力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200以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移动件210能够随所述操作件220转动而以第三方向移动,且所述移动件210靠近所述第二定位部205;当所述移动件210移动至与所述第二定位部205抵接时,所述移动件210移动至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211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断开配合。
在本实现方式中,滑道204的结构不作限定。作为一示例,如图12所示,第二本体200间隔设置有第三卡钩206和第四卡钩207,第三卡钩206和第四卡钩207面对面设置,第三卡钩206和第四卡钩207之间形成滑道204,第一定位凸起212与第三卡钩206和第四卡钩207的端部抵接,使所述移动件210处于第一极限位置。
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移动件210处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211凸出所述第二本体200外,以与第一限位部配合;所述移动件210件处于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移动件210隐藏于所述第二本体200内,以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断开配合。当然,所述移动件210也可以一直处于第二本体200外。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需要将第二本体200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从第一本体100上取下来时,只需要给操作件220施加外力,所述操作件220受外力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200以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移动件210能够随所述操作件220转动而以第三方向移动,使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211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断开配合,使所述第二本体200和所述第一本体100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处于断开连接的状态;此时,便可以将第二本体200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从第一本体100上取下来,操作简单方便。
本申请实施例还记载了一种扫地机器人,所述扫地机器人包括上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第一本体100为所述扫地机器人的本体;所述第二本体200为所述机器人的尘盒。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尘盒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如图14所示,尘盒包括:上盖板301,操作件220,过滤支架303,移动件210,连动件230,第一弹性件240,出口密封圈302,倒尘按键304,第二弹性件305,过滤盖板307,第一密封件306,尘盒体308,下盖板312,第二密封件311,第一转轴309和第二转轴310。
这里,下盖板312与尘盒体308通过第二转轴310枢接,且下盖板312与尘盒体308之间通过第二密封件311密封;过滤支架303与尘盒体308通过第一转轴309枢接;过滤盖板307设置于过滤支架303和尘盒体308之间,过滤支架303与过滤盖板307通过第一密封件306密封;出口密封圈302设置于过滤支架303上;上盖板301设置于过滤支架303上。
这里,操作件220设置于上盖板301上,移动件210设置于过滤支架303上,连动件230设置于操作件220和移动件210之间。当然,操作件220和移动件210也可以设置在尘盒的其他结构上。
在申请实施中,当操作件220受外力相对于所述尘盒以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移动件210能够随所述操作件220转动而以第三方向移动,使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211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断开配合,使所述尘盒和所述扫地机器人的本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处于断开连接的状态,便于将尘盒从扫地机器人的本体取下,操作简单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本体,设置有第一限位部;
第二本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上;
移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上,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能够移动;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使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在第一方向上处于固定连接状态;
操作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上,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能够转动,与所述移动件配合连接;所述操作件受外力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以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移动件能够随所述操作件转动而以第三方向移动,使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断开配合,使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处于断开连接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上,分别与所述移动件和所述操作件枢接;所述操作件受外力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以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连动件随所述连动件转动而转动,所述移动件随所述连动件转动而以所述第三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连动件上,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一自由端与所述连动件抵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二自由端与所述移动件抵接;所述操作件受外力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以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连动件克服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变形力随着所述连动件转动而转动,所述移动件随所述连动件转动而以所述第三方向移动;当所述外力撤销时,所述连动件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恢复力作用下转动;所述操作件随所述连动件转动而以第四方向转动,所述移动件随所述连动件转动而以第五方向移动;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四方向相反,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五方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件的第一端的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本体枢接,所述操作件的第一端的第二区域与所述连动件枢接;所述操作件的第一端的第二区域与所述操作件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操作件的第一端的第一区域与所述操作件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其中,所述操作件的第一端与所述操作件的第二端相对;
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移动件的第一端上,所述连动件与所述移动件的第二端枢接;其中,所述移动件第一端与所述移动件的第二端相对;
所述连动件位于所述操作件和所述移动件之间;
所述操作端的第二端受外力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以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连动件随所述连动件转动而转动,且所述连动件以靠近所述移动件的方向向所述移动件侧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容置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边侧;
第二限位部,设置于所述容置凹槽的底壁;
第三限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底侧;所述第二本体卡设于所述容置凹槽内,所述第二本体的底侧与所述容置凹槽的底壁抵接,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使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在沿所述容置凹槽的底壁移动的方向上处于固定连接状态;
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
插槽,设置于所述容置凹槽的侧壁上,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插设于所述插槽内,使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在远离所述容置凹槽的底壁方向上处于固定连接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置凹槽包括:
第一开口,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顶侧;
第二开口,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边侧;
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开口对应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表面位于同一面内,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二开口对应的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四表面位于同一面内;其中,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第一本体的顶侧的表面;所述第四表面为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边侧的表面;
所述插槽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对应的第一侧壁上;
所述第三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使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一本体在远离所述第二开口方向上处于固定连接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凹槽的底壁的第一限位槽,对应地,所述第三限位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底侧的第一限位凸起;或,
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凹槽的底壁的第二限凸起,对应地,所述第三限位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底侧的第二限位槽。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滑道,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所述移动件设置于所述滑道内;
第一定位凸起,设置于所述移动件上,与所述滑道的内壁抵接,使所述移动件处于第一极限位置,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
第二定位部,设置于所述滑道的一端;
所述操作件受外力相对于所述第二本体以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移动件能够随所述操作件转动而以第三方向移动,且所述移动件靠近所述第二定位部;当所述移动件移动至与所述第二定位部抵接时,所述移动件移动至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限位部断开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件处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移动件的第一部分凸出所述第二本体外;所述移动件件处于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移动件隐藏于所述第二本体内。
10.一种扫地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扫地机器人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连接装置;
所述第一本体为所述扫地机器人的本体;所述第二本体为所述机器人的尘盒。
CN201920307226.4U 2019-03-12 2019-03-12 连接装置及扫地机器人 Active CN2099158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07226.4U CN209915879U (zh) 2019-03-12 2019-03-12 连接装置及扫地机器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07226.4U CN209915879U (zh) 2019-03-12 2019-03-12 连接装置及扫地机器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15879U true CN209915879U (zh) 2020-01-10

Family

ID=69070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07226.4U Active CN209915879U (zh) 2019-03-12 2019-03-12 连接装置及扫地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158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87978A (zh) * 2020-02-24 2021-08-24 科沃斯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尘盒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自移动机器人及基站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87978A (zh) * 2020-02-24 2021-08-24 科沃斯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尘盒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自移动机器人及基站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915879U (zh) 连接装置及扫地机器人
CN101498881B (zh) 电子设备
US20110255256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cover ejection mechanism
CN211173483U (zh) 电子挂锁
CN201782617U (zh) 一种开盖结构
CN204889684U (zh) 盖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电饭煲
CN219962738U (zh) 清洁系统
CN110549886A (zh) 一种无人机自动充电装置
CN209375623U (zh) 卡盖与壳体配合结构以及移动设备
CN209908108U (zh) 一种可自由换向的执手组件
CN219613782U (zh) 一种流体箱、清洁基站及清洁机器人系统
CN101777211B (zh) 一种具有刷卡功能的移动通信终端
CN114829721A (zh) 用于系统窗户的把手组件和包括该把手组件的系统窗户
CN219577567U (zh) 基于一体化控制的数字采集器
CN217885887U (zh) 清洁系统及基站
CN216940779U (zh) 保护盖装置和移动设备
CN201571275U (zh) 通用串行总线接口保护装置
CN216437206U (zh) 一种高强度移动通信设备通信屏蔽盖
CN113889702B (zh) 移动终端及其外壳组件
CN218388255U (zh) 一种面板组件及其能源供给设备
CN213882148U (zh) 一种杯盖组件和水杯
CN219699791U (zh) 基站及清洁组件
CN204849379U (zh) 安全盖组件及具有其的洗衣机
CN201590118U (zh) 一种具有刷卡功能的移动通信终端
CN220960003U (zh) 防尘固定组件及激光轮廓测量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322

Address after: No.39 Caohu Avenue, Xiangche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Meizhizongh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9 Caohu Avenue, Xiangche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215144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MIDEA CLEANING APPLIANCES Co.,Ltd.

Patentee before: MIDEA GROUP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