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13863U - 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13863U
CN209913863U CN201821762674.5U CN201821762674U CN209913863U CN 209913863 U CN209913863 U CN 209913863U CN 201821762674 U CN201821762674 U CN 201821762674U CN 209913863 U CN209913863 U CN 2099138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exible display
display screen
support
circuit board
middl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6267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寿宽
成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76267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138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138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138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以及电子设备,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板和安装部,支撑板包括适于支撑柔性显示屏的第一支撑面和背离第一支撑面的第二支撑面,第二支撑面设置有电路板固定部,安装部与支撑板连接。电子设备具有该支撑组件,本申请提供的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以及电子设备,可以对柔性显示屏进行支撑,防止柔性显示屏在操作时出现塌陷、晃动等现象。

Description

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的显示屏越来越大,这使得电子设备的便携性不佳,不易携带。因此随着柔性显示屏的面世,可折叠的电子设备成为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方向,但目前的可折叠电子设备由于采用柔性显示屏,由于柔性显示屏自身的可弯折特性,在进行按压或触控等操作过程中容易产生塌陷等情形,使用体验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以及电子设备,以提高电子设备的信号传输效果。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板和安装部,支撑板包括适于支撑柔性显示屏的第一支撑面和背离第一支撑面的第二支撑面,第二支撑面设置有电路板固定部,安装部与支撑板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组件、柔性显示屏组件以及上述的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柔性显示屏组件装设于壳体组件,且包括柔性显示屏和柔性连接电路板,柔性显示屏包括显示面以及与显示面相背离的安装面,柔性连接电路板连接柔性显示屏。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位于柔性显示屏与壳体组件之间,并装设于壳体组件,安装面贴附于第一支撑面,柔性连接电路板固定于电路板固定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以及电子设备,可以对柔性显示屏进行支撑,防止柔性显示屏在操作时出现塌陷、晃动等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示出的电子设备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示出的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示出的电子设备中转轴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5示出的电子设备中转轴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5示出的电子设备中第一连接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5示出的电子设备中线缆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5示出的电子设备中功能组件连接线缆在装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5示出的电子设备中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随着电子设备(例如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电子设备的显示屏越来越大,这使得电子设备的便携性,现有技术中有部分折叠式的电子设备,其利用柔性显示屏的可折叠功能,在不使用时将电子设备折叠存放,减小占用空间。但柔性显示屏在装配时,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需要预留供柔性显示屏连接电路板安装的间隙,在装配后,对应间隙的柔性显示屏在操作时会出现塌陷等现象,影响操作体验。因此,发明人提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以及电子设备。下面将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本申请的各实施例。
实施例
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60a,包括支撑板70a和安装部80a,其中安装部80a与支撑板70a连接,安装部80a用于将整个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60a安装于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中,以使支撑板70a能对柔性显示屏形成支撑。
本实施例中,支撑板70a具有第一支撑面71和背离第一支撑面71的第二支撑面72,其中第一支撑面71适于支撑柔性显示屏。本实施例中,支撑板70a 为大致的平面板状结构,其第一支撑面71被配置为平整的平面,使用时,第一支撑面71可以与柔性显示屏完全贴合。
第二支撑面72设置有电路板固定部73,电路板固定部73用于固定柔性连接电路板,柔性连接电路板是指用于连接柔性显示屏以及电子设备的主板的部件,通过电路板固定部73固定柔性连接电路板,可以使柔性连接电路板在电子设备内的形态固定,保持良好的接触以使柔性显示屏能稳定的工作。本实施例中,电路板固定部73包括电路板粘胶层731,电路板粘胶层731设于第二支撑面72,柔性连接电路板可以以粘接的方式固定于第二支撑面72。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路板固定部73还可以设置成其他的形式,例如,在第二支撑面72设置固定柔性连接电路板的固定槽,固定槽的走向沿柔性连接电路板的预设走向设置。此外,电路板固定部73也可以设置成卡扣等形式,柔性连接电路板在安装时通过卡扣进行固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面72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各类型的曲面以适应电子设备中的空间。较为优选的,可以将第二支撑面72设置为与第一支撑面71相互平行的形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板70a采用硬质材料制成,以提高其强度,例如可以由塑胶、陶瓷、金属等材料制成。
本实施例中,安装部80a包括固定粘胶层81,固定粘胶层81设置于第二支撑面72,在应用于电子设备时,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60a通过固定粘胶层81 粘接于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内以形成固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粘胶层81 可以仅设置于部分的第二支撑面72上。本实施例中,安装部80a与电路板固定部73邻接,即固定粘胶层81与电路板粘胶层731邻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粘胶层81和电路板粘胶层731可以平齐设置,以使整个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60a更加平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粘胶层81和电路板粘胶层731可以完全铺满第二支撑面7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粘胶层81的远离第二支撑面 72的一侧表面和电路板粘胶层731的远离第二支撑面72的一侧表面均可以设置离型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板70a由金属材料制成,此时柔性显示屏组件需要在应用于电子设备时,需要进行接地处理。此时,安装部80a还包括接地连接部82,接地连接部82可以设置成独立的接地弹片等结构,并直接与电子设备的外壳电性连接接地并且可以实现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60a与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之间的连接固定。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安装部80a的粘胶层也可以采用导电胶,在装配时,直接与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电性连接接地,此时也可以不设置接地连接部82。
此外,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安装部80a还可以设置成其他的形式,例如:安装部80a可以连接于支撑板70a的边缘并且与支撑板70a共面平齐,安装部80a设置多个安装孔,安装孔贯穿安装部80a,在装配时,安装部80a通过螺钉等固定于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60a可以应用于设置有柔性显示屏的电子设备中,并用于对柔性显示屏形成支撑作用,防止柔性显示屏在操作时出现塌陷等形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阅图2,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60b包括支撑板70b和安装部80b。其与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60a的区别在于支撑板70b的结构不同。
请继续参阅图2,支撑板70b包括第一支撑板74和第二支撑板75,其中第一支撑板74包括第一支撑面71,第一支撑面71适于用于支撑柔性显示屏。
第二支撑板75叠置于第一支撑板74背离第一支撑面71的一侧,第二支撑板75覆盖部分的第一支撑板74,第二支撑板75背离第一支撑板74的表面和第一支撑板74从第二支撑板75露出的表面形成第二支撑面72。即第二支撑面72 为非连续的平面。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在大多数的设置柔性显示屏的电子设备中,柔性显示屏均支撑在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上,而为了预装于柔性显示屏连接的柔性连接电路板,壳体组件上预留有间隙,这部分间隙相比于壳体组件的其他区域更深,因此需要提供更厚的支撑。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74具有第一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一支撑面71连接,第二支撑板75具有第二侧面,第二侧面与第二支撑面72连接,且第二侧面与第一侧面共面。即第二支撑板75与第一支撑板74的边缘平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板74和第二支撑板75可以通过粘胶连接或者通过其他的连接件连接。
本实施例中,支撑板70b还包括过渡连接部76,过渡连接部76连接第一支撑板74与第二支撑板75,并且过渡连接部76连接于第一侧面以及第二侧面。过渡连接部76的作用是在第一支撑板74和第二支撑板75之间形成一圆滑的过渡,这样柔性连接电路板在从柔性显示屏引出后,先经过过渡连接部76然后被电路板固定部73固定,防止柔性连接电路板在走线时在支撑板70b的棱角上受损。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74、过渡连接部76以及第二支撑板75由板材一体弯折成型;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板74、过渡连接部76以及第二支撑板75也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60b,不仅可以对柔性显示屏提供支撑,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保护柔性连接电路板。
参阅图3和图4,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a,电子设备10a包括壳体组件20a、柔性显示屏组件50、主板40以及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20b。柔性显示屏组件50装设于壳体组件20a,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20b位于柔性显示屏 51与壳体组件20a之间,并装设于壳体组件20a。
其中,本实施例中,壳体组件20a包括中框90,主板40装设于中框90,其中中框90的边缘位置形成有一安装空间180,安装空间180用于容纳柔性连接电路板52。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20b设置于壳体组件20a以及柔性显示屏51 之间,本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20b的支撑板装设于中框90上,并通过安装部的固定粘胶层固定于中框90,并且第二支撑板位于安装空间180内。
柔性显示屏组件50包括柔性显示屏51和柔性连接电路板52,柔性显示屏 51包括显示面53以及与显示面53相背离的安装面54,柔性连接电路板52连接柔性显示屏51。柔性显示屏51的安装面54与第一支撑面相互贴合,以对柔性显示屏51形成支撑,并将施加于柔性显示屏51的力经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 20b转嫁到中框90上。柔性连接电路板52的一端连接于柔性显示屏51的边缘,另一端绕过过渡连接部并固定于电路板固定部,即柔性连接电路板52通过电路板粘胶层固定并与电子设备10a的主板40连接。并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柔性连接电路板52以完全平整的方式贴合于电路板粘胶层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a,采用柔性显示屏51,同时在柔性显示屏51 下设置了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20b,使得柔性显示屏51在操作过程中不会出现塌陷等现象,操作体验更佳。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20b可以由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20a进行替换。
参阅图5和图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b包括壳体组件20b、主板40、柔性显示屏组件50以及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60b。电子设备10b与电子设备10a的区别在于,壳体组件20b的结构不同。相同部分请参阅前述内容。其中,柔性显示屏组件包括柔性显示屏51和柔性连接电路板52。
本实施例中,壳体组件20b包括第一中框100、第二中框200以及转轴连接件300。其中第一中框100和第二中框200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天线断缝80。转轴连接件300连接第一中框100与第二中框200,第一中框100通过转轴连接件300相对第二中框200转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中框10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101以及第二侧102,其中第一侧101用于装配柔性显示屏51,第二侧102用于装配后盖150。本实施例中,第一中框100围成大致的矩形环状结构,其包括长度方向上的第一边框110和第二边框120,以及宽度方向上的第三边框130和第四边框140,第一边框110 和第二边框120相对间隔设置,第三边框130和第四边框140相对间隔设置。第一边框110、第三边框130、第二边框120以及第四边框140依次首尾连接围成环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边框110与第三边框130的连接处、第一边框110与第四边框140的连接处、第二边框120与第三边框130的连接处、第二边框120与第四边框140的连接处均可以设置倒角。
本实施例中,第二中框200具有相对的第三侧201和第四侧202,其中第三侧201用于装配显示屏,第四侧202可以用于装配后盖150。本实施例中,第二中框200围成大致的矩形环形结构,其包括长度方向上的第一子边框210和第二子边框220,以及宽度方向上的第三子边框230和第四子边框240,第一子边框210和第二子边框220相对间隔设置,第三子边框230和第四子边框240相对间隔设置。第一子边框210、第三子边框230、第二子边框220以及第四子边框240依次首尾连接围成环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子边框210与第三子边框230的连接处、第一子边框210与第四子边框240的连接处、第二子边框 220与第三子边框230的连接处、第二子边框220与第四子边框240的连接处均可以设置倒角。
本实施例中,第一边框11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第二边框12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第一子边框21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以及第二子边框22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均大致相等。同时,第三边框13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第四边框 14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第三子边框23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以及第四子边框 24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均大致相等。这样第一中框100和第二中框200可以在折叠状态下完全重合。此外,第一中框100的厚度与第二中框200的厚度大致相同,这样第一中框100和第二中框200在平放展开状态下可以保持平齐。其中第一中框100的厚度是指:第一侧101和第二侧102之间的距离。第二中框 200的厚度是指第三侧201与第四侧202的距离。
参阅图7和图8,本实施例中,转轴连接件300包括转轴支架400、线缆固定架480、第一转动臂500以及第二转动臂600。其中,第一转动臂500转动连接于转轴支架400并用于与第一中框100连接,第二转动臂600转动连接于转轴支架400并用于与第二中框200连接。线缆固定架480装配于转轴支架400。
转轴支架400包括第一支撑板420和第二支撑板410,第一支撑板420形成转轴支架400的主体结构,并用于装配第二支撑板410。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420为大致的板状结构,并可以用于外露作为转轴连接件300的外观面。第一支撑板420包括板体430、连接部440、第一挡板460以及第二挡板470,其中板体430为沿平面延伸的条形板状结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转轴连接件300 在应用于电子设备10时,板体430沿其长度方向的长度可以与电子设备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或宽度方向的长度相同。
连接部440连接于板体430,并用于装配第二支撑板410、第一转动臂500 以及第二转动臂600。本实施例中,连接部44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连接部440 分别为第一连接部441和第二连接部442,第一连接部441和第二连接部442分别连接于板体430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并朝向板体430的厚度方向凸出。第一连接部441和第二连接部442中每个均设置有导向槽,导向槽用于装配第二支撑板410,导向槽沿板体430的厚度方向延伸设置。本实施例中,导向槽包括第一导向槽453和第二导向槽454,第一导向槽453和第二导向槽454均沿板体430的厚度方向延伸设置,且第一导向槽453和第二导向槽454间隔设置。第一连接部441上的第一导向槽453与第二连接部442上的第一导向槽453位置对应,第一连接部441上的第二导向槽454与第二连接部442上的第二导向槽454位置对应。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441和第二连接部442中每个还设置有第一转轴 451和第二转轴452,第一转轴451用于转动连接第一转动臂500,第二转轴452 用于转动连接第二转动臂600。其中第一转轴451的轴线与板体430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二转轴452的轴线与本体的长度方向平行。且第一导向槽453和第二导向槽454位于第一转轴451和第二转轴452之间。第一连接部441上的第一转轴451与第二连接部442上的第一转轴451同轴设置,第一连接部441上的第二转轴452与第二连接部442上的第二转轴452同轴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部440的数量还可以是一个或者两个以上,并且连接部440可以连接于板体430的任意位置。
第一挡板460和第二挡板470相对间隔设置,板体430连接于第一挡板460 和第二挡板470之间,并且第一挡板460和第二挡板470分别位于板体43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使得第一支撑板420的纵向截面呈大致的“U”形。第一挡板 460和第二挡板470的作用是使得转轴支架400的外观面形成封闭形态,避免将转轴连接件300的内部结构外露,同时避免经过转轴支架400的线缆、FPC等结构外露受到损坏。因此,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取消第一挡板460或第二挡板47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挡板460的宽度和第二挡板470的宽度可以相等,即第一挡板460和第二挡板470沿板体430的长度方向轴对称。其中,第一挡板460的宽度是指第一挡板460沿板体430的厚度方向的长度,第二挡板470 的宽度是指第二挡板470沿板体430的厚度方向的长度。当然,根据具体的设计需求,第一挡板460的宽度也可以大于或小于第二挡板470的宽度。本实施例中,第一挡板460的长度、第二挡板470的长度以及板体430的长度均大致相等,且第一挡板46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连接于第一连接部441和第二连接部 442,第二挡板47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连接于第一连接部441和第二连接部442。其中,第一挡板460的长度以及第二挡板470的长度分别指第一挡板460和第二挡板470的沿板体43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
第二支撑板410装配于第一支撑板420,并与第一支撑板420相对间隔设置,第一支撑板420与第二支撑板410之间形成间隙401。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板410为大致的条形板状结构,间隙401可供设置线缆固定架480,同时在一些应用场景下,间隙401也可供穿过线缆。第二支撑板410具有第一连接柱411 以及第二连接柱412,第一连接柱411和第二连接柱412用于与连接部440的导向槽形成装配。第一连接柱411和第二连接柱412均设置于第二支撑板410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其中,第一连接柱411与第一导向槽453配合并可伸入第一导向槽453内,第二连接柱412与第二导向槽454配合并可伸入第二导向槽454 内。
第一连接柱4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连接柱411分别位于第二支撑板 4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并可分别伸入第一连接部441的第一导向槽453以及第二连接部442的第一导向槽453。第二连接柱4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连接柱412分别位于第二支撑板4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并可分别伸入第一连接部 441的第二导向槽454以及第二连接部442的第二导向槽454。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柱411伸入第一导向槽453并伸出连接部440,第二连接柱412伸入第二导向槽454并伸出连接部440。
第二支撑板410包括沿第二支撑板410的宽度方向的第一侧部415和第二侧部416,第一侧部415与第一挡板460之间形成第一连通口413,第二侧部416 与第二挡板470之间形成第二连通口414,第一连通口413和第二连通口414用于供线缆伸入或伸出转轴支架400。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例如第一支撑板 420未设置第一挡板460和第二挡板470时,第一连通口413可以在板体430和第二支撑板410之间形成,第二连通口414可以在板体430和第二支撑板410 之间形成。
参阅图7和图9,第一转动臂500转动连接于转轴支架400,第二转动臂600 转动连接于转轴支架400,且第一转动臂500和第二转动臂600分别位于转轴支架40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其中,转轴连接件300的轴线是指第一中框100和第二中框200相对转动时的中心线,本实施例中即为转轴支架400的轴线,也为第一转动臂500的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臂600的转动轴线之间的中心线,该中心线平行于第一转动臂500的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臂600的转动轴线且与第一转动臂500的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臂600的转动轴线共面,并且该中心线与第一转动臂500的转动轴线的距离以及与第二转动臂600的转动轴线的距离相等。
第一转动臂500与转轴支架400转动连接并用于连接第一中框100。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臂500包括第一连接臂510、第二连接臂520以及第一支撑部 530,第一连接臂510与第二连接臂520连接于第一支撑部530的相对两端,第一支撑部530可以在应用于电子设备10时对柔性显示屏51起到支撑作用。其中,第一连接臂510以及第二连接臂520均用于与第一转轴451转动连接,第一连接臂510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441上的第一转轴451,第二连接臂520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部442上的第一转轴451,第一转动臂500的转动轴线即为第一转轴451的轴线。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510以及第二连接臂520中每个设置有第一连接体511,第一连接臂510的第一连接体511与第一中框100的第一边框110固定连接,第二连接臂520的第一连接体511与第一中框100的第二边框120固定连接,且第四边框140与第一支撑部530相邻。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441和第二连接部442均位于第一连接臂510和第二连接臂520之间。第一连接臂510以及第二连接臂520均设置有第一斜孔 513,第一斜孔51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导向槽453的延伸方向不平行也不垂直。第一连接臂510上的第一斜孔513与第二连接臂520上的第一斜孔513相向设置,第一连接臂510上的第一斜孔513朝向第一连接部441并与第一连接部441 上的第一导向槽453连通,第二连接臂520上的第一斜孔513朝向第二连接部 442并与第二连接部442上的第一导向槽453连通。装配时,第二支撑板410的第一连接柱411依次穿过第一导向槽453并伸入第一斜孔513内。
第二转动臂600与转轴支架400转动连接并用于连接第二中框200。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动臂600包括第三连接臂610、第四连接臂620以及第二支撑部 630,第三连接臂610与第四连接臂620连接于第二支撑部630的相对两端,第二支撑部630可以在应用于电子设备10时对柔性显示屏51起到支撑作用。其中,第三连接臂610以及第四连接臂620均用于与第二转轴452转动连接,第三连接臂610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441上的第二转轴452,第四连接臂620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接部442上的第二转轴452,第二转动臂600的转动轴线即为第二转轴452的轴线。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臂610以及第四连接臂620中每个设置有第二连接体611,第三连接臂610的第二连接体611与第二中框200的第一子边框210固定连接,第四连接臂620的第二连接体611与第二中框200的第二子边框220固定连接,且第四子边框240与第二支撑部630相邻。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441和第二连接部442均位于第三连接臂610和第四连接臂620之间。第三连接臂610以及第四连接臂620均设置有第二斜孔 613,第二斜孔61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导向槽454的延伸方向不平行也不垂直。第三连接臂610上的第二斜孔613与第四连接臂620上的第二斜孔613相向设置,第三连接臂610上的第二斜孔613朝向第一连接部441并与第一连接部441 上的第二导向槽454连通,第四连接臂620上的第二斜孔613朝向第二连接部 442并与第二连接部442上的第二导向槽454连通。装配时,第二支撑板410的第二连接柱412依次穿过第二导向槽454并伸入第二斜孔613内。
设置第一斜孔513和第二斜孔613可以达到以下技术效果:当第一连接臂 510相对转轴支架400进行转动时,由于第一连接柱411伸入第一斜孔513内,第一连接臂510将驱动第一连接柱411沿第一导向槽453的延伸方向滑动,即驱动第二支撑板410选择性的靠近或远离第一支撑板420的板体430,此时第一导向槽453起到对于第二支撑板410的导向作用。同理,当第二连接臂520相对转轴支架400进行转动时,由于第二连接柱412伸入第二斜孔613内,第二连接臂520将驱动第二连接柱412沿第二导向槽454的延伸方向滑动,即驱动第二支撑板410选择性的靠近或远离第一支撑板420的板体430,此时第一导向槽453起到对于第二支撑板410的导向作用。这种设置方式可以使得壳体组件 20b在应用于折叠式电子设备10时,第二支撑板410朝向靠近板体430的方向运动,柔性显示屏51折叠时产生的折弯区与第二支撑板410之间产生更大的容纳空间,利于保护柔性显示屏51,同时,柔性显示屏11展开时,第二支撑板410 朝向远离板体430的方向运动至与第一支撑部530和第二支撑部630平齐,以为柔性显示屏11提供支撑。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仅设置第一斜孔513或第二斜孔 613,此时,在单独转动第一斜孔513对应的第一转动臂500或第二斜孔613对应的第二转动臂600时,也可以起到驱动第二支撑板410选择性的靠近或远离板体430的作用。同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一连接臂510和第二连接臂520设置于第一连接部441和第二连接部442之间,此时,可以将第一斜孔513设置为贯穿第一连接臂510的形式,第一连接柱411依次伸入第一斜孔 513以及第一导向槽453形成装配。同理,第二转动臂600也可以采用类似的设置方式。
请一并参阅图7、图8以及图10,线缆固定架480设置于第一支撑板420与第二支撑板410间形成的间隙401内,且线缆固定架480与第一支撑板420间围成线缆通道490,线缆通道490用于供线缆穿过,以使设置于第一中框100的电学元件和设置于第二中框200的电学元件间实现电性连通。其中线缆是指电子设备10中用于信号传递、电连接等功能的线缆,包括但不限于是电路板、通信线缆(CABLE)、光缆等。电学元件包括但不限于是指摄像头、扬声器、USB、各类传感器、主板40、电源等。
本实施例中,线缆固定架480与第一挡板460之间形成第一入口491,线缆固定架480与第二挡板470之间形成第二入口492,第一入口491连通线缆通道 490以及第一连通口413,第二入口492连通线缆通道490以及第二连通口4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线缆通道490的延伸方向可以与第一支撑板420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即线缆通道490的延伸方向与板体430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这样设置可以减少线缆所需的长度。应当理解,线缆通道490的延伸方向也可以设置成与第一支撑板420的长度方向平行或相交呈其他任意角度的形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挡板460和第二挡板470均可以取消,此时线缆通道490可以直接连通第一连通口413和第二连通口414。
参阅图11,本实施例中,线缆固定架480包括线缆固定架本体481、第一隔板482以及第二隔板483,线缆固定架本体481为大致的平面板状结构,线缆固定架本体481与第一支撑板420间隔设置并位于间隙401内。第一隔板482与第二隔板483相对间隔设置,线缆固定架本体481连接于第一隔板482与第二隔板483之间。且第一隔板482和第二隔板483均沿板体430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并可以与第一支撑板420相对固定。线缆固定架本体481、第一隔板482、第二隔板483以及第一支撑板420的板体430之间共同围成线缆通道490,线缆通道490与第一连通口413和第二连通口414连通。设置第一隔板482和第二隔板483可以将通过线缆通道490的线缆限位在板体430的长度方向的局部区域,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不设置第一隔板482和第二隔板 48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线缆的走线需求,可以设置多个线缆固定架480,此时多个线缆固定架480可以沿第一支撑板420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
本实施例中,转轴连接件300还包括端盖540,端盖540同时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臂510和第二连接臂520并外露作为装饰,并起到对第一连接臂510和第二连接臂520的保护作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臂500和第二转动臂600在转动过程中,带动第一中框100和第二中框200转动,使得第一中框100和第二中框200选择性的相互贴近或远离,例如在一些应用场景下,第一中框100和第二中框200可以相互远离至第一中框100和第二中框200位于同一平面的状态;在一些应用场景下,第一中框100和第二中框200可以相互贴近至第一中框100和第二中框200重叠的状态。
本实施例中,壳体组件还包括后盖150,其中,后盖150装配于第一中框100 并位于第二侧102,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中框200也可以设置后盖 150并位于第四侧202。
柔性显示屏51连续的铺设于壳体组件20b并位于第一侧101以及第三侧 201。即:柔性显示屏51连续的铺设于第一中框100、转轴连接件300以及第二中框200。其中第一支撑部530、第二支撑板410以及第二支撑部630均可以对柔性显示屏51提供支撑,且柔性显示屏51无间断。
参阅图12,柔性显示屏51包括显示面53以及与显示面53相背离的安装面54,柔性连接电路板52连接柔性显示屏51。柔性显示屏51的安装面54与第一支撑面71相互贴合,以对柔性显示屏51形成支撑,并将施加于柔性显示屏51 的力经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20b转嫁到第一中框100上。柔性连接电路板52的一端连接于柔性显示屏51的边缘,另一端绕过过渡连接部76并固定于电路板固定部73,即柔性连接电路板52通过电路板粘胶层731固定并与电子设备10b 的主板40连接。并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柔性连接电路板52以完全平整的方式贴合于电路板粘胶层731上。
主板40装设于第一中框100内,柔性显示屏51通过柔性连接电路板52与主板40进行连接,其中柔性连接电路板52装设于第一中框100内。这样可以减少柔性连接电路板52的长度,节约材料,同时也避免柔性连接电路板52需要穿过转轴连接件300。
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20b设置于第一中框100内,并位于柔性显示屏51与第一中框100之间,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20b支撑于柔性显示屏51与第一中框 100之间,并通过安装部80b的固定粘胶层81固定于第一中框100,并且第二支撑板75位于安装空间180内。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b采用可折叠式结构以及柔性显示屏51,可以提高电子设备10b的便携性,同时通过设置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20b可以防止柔性显示屏51在操作时出现塌陷等现象,提高操作体验。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主板40也可以设置于第二中框200内,此时柔性连接电路板52需要穿过转轴连接件300,其穿过转轴连接件300的方式与前述的功能组件连接线缆穿过转轴连接件300的方式相同。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包括适于支撑柔性显示屏的第一支撑面和背离所述第一支撑面的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面设置有电路板固定部;以及
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支撑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包括:
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所述第一支撑面;以及
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叠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背离所述第一支撑面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板覆盖部分的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背离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表面和所述第一支撑板从所述第二支撑板露出的表面形成所述第二支撑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固定部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还包括过渡连接部,所述过渡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具有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支撑面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具有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二支撑面连接,且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共面,所述过渡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侧面以及所述第二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固定部包括电路板粘胶层,所述电路板粘胶层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面。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面并与所述电路板固定部邻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包括固定粘胶层,所述固定粘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面。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包括接地连接部。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
柔性显示屏组件,所述柔性显示屏组件装设于所述壳体组件,且包括柔性显示屏和柔性连接电路板,所述柔性显示屏包括显示面以及与所述显示面相背离的安装面,所述柔性连接电路板连接所述柔性显示屏;以及
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所述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位于所述柔性显示屏与所述壳体组件之间,并装设于所述壳体组件,所述安装面贴附于所述第一支撑面,所述柔性连接电路板固定于所述电路板固定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第一中框,所述第一中框具有第一侧和背离所述第一侧的第二侧;
第二中框,所述第二中框具有第三侧和背离所述第一侧的第四侧;
转轴连接件,所述转轴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中框与所述第二中框,所述第一中框通过所述转轴连接件相对所述第二中框转动,且所述第一中框和所述第二中框在转动的过程中选择性的贴近或分离;
所述柔性显示屏连续的铺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并位于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三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主板,所述主板装设于所述第二中框,所述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装设于所述第二中框并位于所述柔性显示屏与所述第二中框之间,所述柔性连接电路板连接所述柔性显示屏与所述主板并装设于所述第二中框内。
CN201821762674.5U 2018-10-26 2018-10-26 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099138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62674.5U CN209913863U (zh) 2018-10-26 2018-10-26 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62674.5U CN209913863U (zh) 2018-10-26 2018-10-26 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13863U true CN209913863U (zh) 2020-01-07

Family

ID=69025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62674.5U Active CN209913863U (zh) 2018-10-26 2018-10-26 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1386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96969A (zh) * 2020-12-11 2021-02-23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3795075A (zh) * 2020-05-28 2021-1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95075A (zh) * 2020-05-28 2021-1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13795075B (zh) * 2020-05-28 2023-09-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12396969A (zh) * 2020-12-11 2021-02-23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2396969B (zh) * 2020-12-11 2022-05-20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31415B1 (ko) 회전식 커넥팅 어셈블리 및 접이식 단말 장치
CN113067923B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WO2021121164A1 (zh) 折叠屏设备
EP0720339A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a hinge structure
JP4762002B2 (ja) 電子機器
CN209913863U (zh) 柔性显示屏支撑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KR20200014133A (ko) 폴더블 디스플레이
KR100652751B1 (ko) 카메라 및 기판 지지용 지지부재를 구비한 휴대용 단말기
JP2006344950A (ja) 電子機器のfpcb
CN106534417B (zh) 支架组件、功能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2505922B (zh) 可穿戴设备及其组装方法
EP3890282B1 (en) Folding mobile terminal
CN112363317A (zh) 头戴式设备
KR20180002172U (ko) 힌지타입 후면 카메라 하우징
CN111091758B (zh) 显示装置
CN112243071A (zh) 摄像头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15016191B (zh) 带电路防抖平面动框、透镜驱动装置和摄像装置
CN212034154U (zh) 折叠机构、壳体、电子装置
CN219980857U (zh) 可折叠设备
JP4094581B2 (ja) 折り畳み式携帯端末におけるプリント基板とヒンジユニットとの連結構造及びその連結部材
KR100677301B1 (ko) 휴대용 단말기
CN216700048U (zh) 折叠终端
CN217116193U (zh) 具有片状fpc的相机致动器
CN112505923B (zh) 主板及头戴式设备
CN210072327U (zh) 可柔性折弯的打印机耗材芯片及成像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