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92476U - 风机 - Google Patents

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92476U
CN209892476U CN201920465363.0U CN201920465363U CN209892476U CN 209892476 U CN209892476 U CN 209892476U CN 201920465363 U CN201920465363 U CN 201920465363U CN 209892476 U CN209892476 U CN 2098924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eller
air duct
guide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6536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振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6536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924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924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924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风机,其中,风机包括导流风道和设置于导流风道内的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所述导流风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导流风道和第二导流风道,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设置在第一导流风道和第二导流风道形成的导流风道内;所述第一导流风道和/或所述第二导流风道的侧壁开设有多个开口槽,多个所述开口槽在导流风道的周向上间隔设置。本实用新型风机使得风机的进风量、风速及送风距离均得到了提高,同时减少了气流在叶轮与导流风道侧壁面之间产生的涡流,降低了噪声。

Description

风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机。
背景技术
风机可以由进风叶轮和出风叶轮两个轴流叶轮构成,两个叶轮需要放置在风道内,才能使气流从进风叶轮排出后,按一定的角度更好地进入出风叶轮,从而保证气流的顺畅和减少涡流的产生。但常见的圆筒型的风道,对旋叶轮在其中运行的噪声大,伴随着显著的嗡嗡声异音。而且进风量不足,难以满足更低运行噪音、更远送风距离和更大出口风速的特殊要求。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风机,旨在解决传统风道使得对旋风扇的噪声大及进风量不足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风机,包括导流风道和设置于所述导流风道内的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其中,所述导流风道包括:
相互连通的第一导流风道和第二导流风道,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设置在第一导流风道和第二导流风道形成的导流风道内;
其中,所述第一导流风道和/或所述第二导流风道的侧壁开设有多个开口槽,多个所述开口槽在所述导流风道的周向上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开口槽的长度沿所述导流风道的轴向延伸。
可选地,多个所述开口槽沿所述导流风道的周向均匀分布设置。
可选地,所述开口槽的宽度小于或等于12mm。
可选地,所述开口槽的宽度大于或等于5mm,且小于或等于9mm。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风道的开口和/或所述第二导流风道的开口呈扩口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风道的内壁面与所述第二导流风道的内壁面平滑过渡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流风道的内径与所述第一叶轮的外径的比值范围为1.01~1.30,和\或,所述第一导流风道的内径与所述第二叶轮的外径的比值范围为1.01~1.30。
可选地,所述第一叶轮的轴向跨度在所述第一导流风道的侧壁上的投影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开口槽的长度,和\或,所述第二叶轮的轴向跨度在所述第二导流风道的侧壁上的投影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开口槽的长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叶轮的送风方向与所述第二叶轮的送风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叶轮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第二叶轮的旋转方向相反。
本实用新型风机通过在第一导流风道和\或第二导流风道的侧壁上开设多个周向间隔设置的开口槽,则导流风道的侧壁也能实现进风,增大了进风量,如此,在风机在工作时,空气能够从进风口正面及导流风道的侧面进入导流风道内,气流的提供更加充分,使得风机的进风量、风速及送风距离均得到了提高,同时减少了气流在叶轮与导流风道侧壁面之间产生的涡流,降低了噪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风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风机的导流风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风机的导流风道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风机的导流风道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风机的导流风道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风机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风机的导流风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风机的导流风道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导流风道 13 开口槽
11 第一导流风道 2 第一叶轮
12 第二导流风道 3 第二叶轮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风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该风机,包括导流风道1和设置于导流风道1内的第一叶轮2和第二叶轮3,其中,导流风道1包括:
相互连通的第一导流风道11和第二导流风道12,第一叶轮2和第二叶轮3设置在第一导流风道11和第二导流风道12形成的导流风道1内;
其中,第一导流风道11和/或第二导流风道12的侧壁开设有多个开口槽13,多个开口槽13在导流风道1的周向上间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该风机可以为对旋风机,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型号的风机(配用电机和叶片数、安装角度相同或不同)串联在一起,第一叶轮2和第二叶轮3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彼此之间运转方向相反,第一叶轮2中气流旋转方向与第二叶轮3中气流的旋转方向相反,从而使得气流尽可能的沿轴向流出。通常,导流风道1可以由导流筒形成,导流筒可由玻璃钢、合金钢、不锈钢等材料制成。导流风道1用于供气流的流通。导流风道1一端为进风口,另一端为出风口。第一叶轮2的电机轴及第二叶轮3的电机轴可以通过支撑结构安装在导流风道1的内壁面上。该支撑结构可以为轮毂或支撑杆等结构,只需能将第一叶轮2的电机轴及第二叶轮3的电机轴固定在导流风道1上即可。第一叶轮2及第二叶轮3安装在导流风道1内,第一叶轮2可以对应安装在第一导流风道11或第二导流风道12内,第二叶轮3可以对应安装在第二导流风道12和第一导流风道11内,可以理解的是,开口槽13对应第一叶轮2或第二叶轮3设置。
第一叶轮2可以为进风叶轮,此时第二叶轮3为出风叶轮,或第一叶轮2为出风叶轮,此时第二叶轮3为出风叶轮,两种形式的流量与风压几乎相等。以下以第一叶轮2为进风叶轮、第二叶轮3为出风叶轮进行描述说明。第一导流风道11和/或第二导流风道12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开口槽13包括三种方案:第一导流风道11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开口槽13,第二导流风道12的侧壁上没有开设开口槽13,第一叶轮2旋转时从第一导流风道11的开口处及开口槽13处同时进风,增大了进风量,减少了第一叶轮2与第一导流风道11侧壁之间的涡流,从而降低了第一叶轮2工作时由于涡流产生的噪音;第二导流风道12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开口槽13,第一导流风道11的侧壁上没有开设开口槽13,第一叶轮2的风送至第二导流风道12内,第二叶轮3同时还从第二导流风道12的侧壁上进风,从而增大了进风量,避免空气从第二导流风道12的开口流入第二叶轮3与第二导流风道12之间形成涡流,从而降低了噪音;以及第一导流风道11、第二导流风道12的侧壁上均开设有开口槽13,能够同时避免第一叶轮2与第一导流风道11的侧壁之间产生的噪音以及第二叶轮3与第二导流风道12的侧壁之间产生的噪音,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进风量、风速和送风距离。
开口槽13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长条形、长椭圆形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开口槽13也可以是多个开设在侧壁上的微孔,或是围绕侧壁的周向一圈间隔开设的槽。当开口槽13为椭圆形、长椭圆形等形状的槽时,开口槽13可以沿侧壁的周向呈间隔排布设置,而当开口槽为围绕侧壁的周向一圈间隔开设的槽时,该开口槽可以沿侧壁的宽度方向(也可以是轴向)呈间隔排布设置;只需该开口槽13能够沿侧壁的周向排布即可。
本实用新型风机通过在第一导流风道11和\或第二导流风道12的侧壁上开设多个周向间隔设置的开口槽13,则导流风道1的侧壁也能实现进风,增大了进风量,如此,在风机在工作时,空气能够从进风口正面及导流风道1的侧面进入导流风道1内,气流的提供更加充分,使得风机的进风量、风速及送风距离均得到了提高,同时减少了气流在叶轮与导流风道1侧壁面之间产生的涡流,进而降低了噪声。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至图4,开口槽13的长度沿导流风道1的轴向延伸。如此,开口槽13的延伸方向与叶轮的轴向跨度方向一致,在保障导流风道1的安全防护功能的同时使得导流风道1的进风效果更好。且横向开口槽使得风道的整体结构更加一致美观。
进一步地,多个开口槽13沿导流风道1的周向均匀分布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叶轮在导流风道1内沿轴向旋转,通过使得开口槽13沿导流风道1侧壁的周向均匀分布,在叶轮旋转时,能够使得导流风道1从侧壁的周向进风量保持均匀一致,在使得进风量较大的同时降低噪声的效果更好。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开口槽沿侧壁的周向呈不等距排布设置。
进一步地,开口槽13的宽度小于或等于12mm。开口槽13的宽度可以为1mm、2mm、3mm、4mm、5mm、6mm、7mm、8mm、9mm、10mm、11mm、12mm等。经过测试,在开口槽13大于12mm的时候,该导流风道1不能通过试指实验,不能提供防护功能。在开口槽13的宽度小于或等于12mm时,能够使得导流风道1在增大进风量的同时提供安全防护作用。
优选地,开口槽13的宽度大于或等于5mm,且小于或等于9mm。在开口槽13的宽度小于5mm时,由于宽度太小,不能保证进风量,从而使得进风效果不好;当开口槽13大于9mm时,导流风道1的防护功能不是很好;而当开口槽13的宽度大于或等于5mm,且小于或等于9mm时,能够在增大进风量的同时保证较佳的防护功能。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7及图8,第一导流风道11的开口和/或第二导流风道12的开口呈扩口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流风道11的开口指的是第一导流风道11背离第二导流风道12一端的开口,而第二导流风道12的开口指的是第二导流风道12背离第一导流风道11一端的开口。通过使得第一导流风道11的开口呈扩口设置,则能够扩大进风量,从而使得送风距离远。通过使得第二导流风道12的开口呈扩口设置,则使得风从第二导流风道12的开口出风更加顺畅,送风更加柔和。通过使得第一导流风道11和第二导流风道12的开口均呈扩口设置,则能够同时增大进风量以及使得送风更加柔和。第一导流风道11及第二导流风道12的扩口内壁面可以是沿轴向的倾斜面或者圆弧面。
进一步地,第一导流风道11的内壁面与第二导流风道12的内壁面平滑过渡连接。通过使得第一导流风道11的内壁面与第二导流风道12的内壁面光滑过渡,避免第一导流风道11及第二导流风道12的内壁面的连接处对气流造成阻碍,从而使得风从第一导流风道11流经第二导流风道12内更加顺畅,送风距离更远。内壁面平滑过渡连接可以为斜面平滑过渡或是弧面平滑过渡。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一导流风道11/第二导流风道12的开口呈扩口设置时,第二导流风道12/第一导流风道11的开口可以呈一定程度的渐缩设置;以使得第一导流风道11的内壁面与第二导流风道12的内壁面呈平滑过渡连接。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及图6,第一导流风道11的内径与第一叶轮2的外径的比值范围为1.01~1.30,和\或,第一导流风道11的内径与第二叶轮3的外径的比值范围为1.01~1.3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风道11的内径(图示D1)与第一叶轮2的外径(图示d1)的比值小于1.01时,工艺加工困难,且同时第一叶轮2风叶旋转起来会有一定变形,容易与第一导流风道11的内壁面产生干涉;在第一导流风道11的内径(图示D1)与第一叶轮2的外径(图示d1)的比值大于1.3时,第一叶轮2与第一导流风道11的内壁面之间会产生明显的涡流,噪声增大,且如果比值过大的话会使得第一导流风道11不能实现输送空气的目的。通过使得第一导流风道11的内径(图示D1)与第一叶轮2的外径(图示d1)的比值范围为1.01~1.30,能够在满足加工要求以及不会发生干涉的情况下,减少第一叶轮2与第一导流风道11的内壁面之间的涡流,进而降低风机的运行噪声。第二导流风道12的内径(图示D2)与第二叶轮3的外径(图示d2)的比值范围在1.01~1.03的效果和作用与第一导流风道11的内径(图示D1)与第一叶轮2的外径(图示d1)的比值范围在1.01~1.03的效果和作用类似,具体可参照前述描述,在此不做赘述。
进一步地,第一叶轮2的轴向跨度在第一导流风道11的侧壁上的投影长度小于或等于开口槽13的长度,和\或,第二叶轮3的轴向跨度在第二导流风道12的侧壁上的投影长度小于或等于开口槽13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得开口槽13的长度大于第一叶轮2的轴向跨度,则第一叶轮2在旋转时,能够保证第一叶轮2从开口槽13处进入足够的风量,从而避免了第一叶轮2与第一导流风道11之间产生涡流,进而降低了噪音。同理,使得开口槽13的长度大于第二叶轮3的轴向跨度,能够避免第二叶轮3与第二导流风道12之间产生涡流,降低噪音。
进一步地,第一叶轮2和第二叶轮3同轴设置,第一叶轮2的送风方向与第二叶轮3的送风方向相同,第一叶轮2的旋转方向与第二叶轮3的旋转方向相反。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对旋风扇还包括电机,电机可以为两个,且两个电机为对轴安装,一个对应第一叶轮2安装在第一导流风道11内,另一个对应第二叶轮3安装在第二导流风道12内,分别为第一叶轮2及第二叶轮3提供动力。通过使得第一叶轮2的旋转方向与第二叶轮3的旋转方向相反,且第一叶轮2与第二叶轮3的送风方向一致,则能够抵消风流的周向旋转,从而使得送风距离更远,送风更加柔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风机,包括导流风道和设置于所述导流风道内的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风道包括:
相互连通的第一导流风道和第二导流风道,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设置在第一导流风道和第二导流风道形成的导流风道内;
其中,所述第一导流风道和/或所述第二导流风道的侧壁开设有多个开口槽,多个所述开口槽在所述导流风道的周向上间隔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槽的长度沿所述导流风道的轴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开口槽沿所述导流风道的周向均匀分布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槽的宽度小于或等于12mm。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槽的宽度大于或等于5mm,且小于或等于9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风道的开口和/或所述第二导流风道的开口呈扩口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风道的内壁面与所述第二导流风道的内壁面平滑过渡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风道的内径与所述第一叶轮的外径的比值范围为1.01~1.30,和\或,所述第一导流风道的内径与所述第二叶轮的外径的比值范围为1.01~1.30。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轮的轴向跨度在所述第一导流风道的侧壁上的投影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开口槽的长度,和\或,所述第二叶轮的轴向跨度在所述第二导流风道的侧壁上的投影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开口槽的长度。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轮的送风方向与所述第二叶轮的送风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叶轮的旋转方向与所述第二叶轮的旋转方向相反。
CN201920465363.0U 2019-04-04 2019-04-04 风机 Active CN2098924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65363.0U CN209892476U (zh) 2019-04-04 2019-04-04 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65363.0U CN209892476U (zh) 2019-04-04 2019-04-04 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92476U true CN209892476U (zh) 2020-01-03

Family

ID=69018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65363.0U Active CN209892476U (zh) 2019-04-04 2019-04-04 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924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06211B2 (en) Counter-rotating fan
CN204646777U (zh) 径流式叶轮和风机单元
CN105526691B (zh) 导风组件及轴流柜机
KR101913147B1 (ko) 후향 이중구배 단면 형상 깃 원심임펠러
US2037880A (en) Fan
CN209892476U (zh) 风机
CN109595197B (zh) 一种风机
WO2024051360A1 (zh) 电机及风机
WO2023202327A1 (zh) 组合式扇叶结构及出风装置
US9388823B2 (en) Centrifugal fan, molding die, and fluid feeder
CN108443978B (zh) 空调设备
KR200436612Y1 (ko) 공기조화기용 양흡입 블로아
CN115234511A (zh) 贯流风叶、空调器
CN215805384U (zh) 出风格栅及出风装置
CN109595198B (zh) 一种风机叶轮
CN211901079U (zh) 贯流风机、风扇及空调器
CN109236732B (zh) 一种贯流风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3280403A (zh) 风机及空调器
CN111425459A (zh) 一种0.5毂比的轴流式风机
CN212250586U (zh) 扩散器组件、动力系统、风扇
CN219605653U (zh) 具有提高风机效率的导圈结构
CN220987926U (zh) 手持器具的出风结构和手持器具
CN210267661U (zh) 风道组件及空气净化器
CN215860958U (zh) 一种离心风机用叶轮及应用其的离心风机
CN212132673U (zh) 风轮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