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80773U - 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及介质波导滤波器 - Google Patents

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及介质波导滤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80773U
CN209880773U CN201920940393.2U CN201920940393U CN209880773U CN 209880773 U CN209880773 U CN 209880773U CN 201920940393 U CN201920940393 U CN 201920940393U CN 209880773 U CN209880773 U CN 2098807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capacitive coupling
hole
adjusting groove
adju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4039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懿非
丁海
邸英杰
林显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94039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807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807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80773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及介质波导滤波器,容性耦合结构包括设于介质本体中相邻的两个介质谐振器之间的通孔及分别绕所述通孔的周向设置的第一调节槽和第二调节槽,所述第一调节槽设置为非封闭形式,所述第二调节槽设置为封闭形式,所述第一调节槽及所述第二调节槽均贯穿所述介质本体的导电层,所述第一调节槽所在的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调节槽所在的第二平面相对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介质本体的厚度。所述容性耦合结构便于加工,生产调试难度低,能够保证生产质量;如此,采用所述容性耦合结构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生产调试难度低,生产质量高,适应大批量生产。

Description

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及介质波导滤波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滤波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及介质波导滤波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介质波导滤波器,为得到良好的损耗和抑制,通常通过增加交叉耦合的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性能以及更小的体积,因此需引入容性耦合结构。传统的介质波导滤波器为达到容性耦合的目地,通常采用以下两种形式:一、采用深孔形式,通过调节孔深的内壁与介质波导滤波器的表面的间距来控制容性耦合带宽,间距越小,容性耦合带宽越窄,由此,要实现窄的容性耦合带宽的调节,间距会相当小,生产过程中易出现打穿的问题,增加了成产调试难度;二、采用通孔的形式,在通孔的周向设置与通孔同心的封闭的圆环,通过调节圆环的宽度,宽度越窄,容性耦合带宽越窄,由此,要实现窄的容性耦合带宽,圆环的外径与内径之间的间距会相当小,导致生产调试过程中的误差不可控,同时也增加了短路风险。因此,传统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生产调试难度大,不利于大批量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提出了一种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及介质波导滤波器,所述容性耦合结构便于加工,生产调试难度低,能够保证生产质量;如此,采用所述容性耦合结构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生产调试难度低,生产质量高,适应大批量生产。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包括设于介质本体中相邻的两个介质谐振器之间的通孔及分别绕所述通孔的周向设置的第一调节槽和第二调节槽,所述第一调节槽设置为非封闭形式,所述第二调节槽设置为封闭形式,所述第一调节槽及所述第二调节槽均贯穿所述介质本体的导电层,所述第一调节槽所在的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调节槽所在的第二平面相对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介质本体的厚度。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介质波导滤波器,包括所述的容性耦合结构。
上述介质波导滤波器及其容性耦合结构,容性耦合结构的第一调节槽和第二调节槽的宽度均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进行调节,相比传统的深孔形式或通孔的形式,不需单独使得第一调节槽的宽度和/或第二调节槽的宽度足够小,利用第一调节槽和第二调节槽的相互配合作用,即可简单、灵活的实现容性耦合带宽的调节,从而提高了调节的灵活性,便于加工,也降低了生产调试难度,保证了产品的生产质量,使得介质波导滤波器的一致性好,适应大批量生产,也便于介质波导滤波器对不同零点进行控制,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第一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第二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B-B部分的剖视图;
图5为图1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第一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第二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C-C部分的剖视图;
图11为图8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5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β与容性耦合带宽的关系图;
图28为另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β与容性耦合带宽的关系图;
图29为一个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的D1或D2与容性耦合带宽的关系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介质本体,110、通孔,111、通孔的侧壁,120、第一调节槽,121、第一侧壁,122、第二侧壁,123、第一端,124、第二端,125、第一边界线,126、第二边界线,130、第二调节槽,131、第三侧壁,132、第四侧壁,140、第一表面,141、第一避让槽,142、第二避让槽,143、第三避让槽,144、第四避让槽,145、第五避让槽,150、第二表面,160、介质块,170、导电层,1000、介质谐振器,1100、调节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或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它们之间可以是可拆卸固定方式也可以是不可拆卸的固定方式。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转动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约束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等类似用语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包括设于介质本体100中相邻的两个介质谐振器1000之间的通孔110及分别绕通孔110的周向设置的第一调节槽120和第二调节槽130,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为非封闭形式,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为封闭形式,第一调节槽120及第二调节槽130均贯穿介质本体100的导电层170,第一调节槽120所在的第一平面与第二调节槽130所在的第二平面相对间隔设置,且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间距小于介质本体100的厚度。
上述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包括设于介质本体100中相邻的两个介质谐振器1000之间的通孔110、第一调节槽120及第二调节槽130。其中,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为非封闭的形式,即第一调节槽120的两端未重合而形成断开的环状,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为封闭形式,即第二调节槽130的两端重合而形成完整的环状,且第一调节槽120和第二调节槽130均绕通孔110的周向设置并均贯穿相应的导电层170;同时,第一调节槽120的开设平面为第一平面,第二调节槽130的开设平面为第二平面,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相对间隔设置,且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间距小于介质本体100的厚度。上述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第一调节槽120和第二调节槽130的宽度均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进行调节,相比传统的深孔形式或通孔的形式,不需单独使得第一调节槽120的宽度和/或第二调节槽130的宽度足够小,利用第一调节槽120和第二调节槽130的相互配合作用,即可简单、灵活的实现容性耦合带宽的调节,从而提高了调节的灵活性,便于加工,也降低了生产调试难度,保证了产品的生产质量。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通孔110的直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的调节,从而达到灵活的调节容性耦合带宽的目的。第一调节槽120和第二调节槽130均贯穿相应的导电层170,是指第一调节槽120贯穿其开设位置的导电层170,第二调节槽130也贯穿其开设位置的导电层170。第一调节槽120所在的第一平面,是指在介质本体100的厚度方向上,选定一平面后在该平面上开设出第一调节槽120,该平面即为第一平面;同理,第二调节槽130的第二平面,是指在介质本体100的厚度(如图4的F所示)方向上,选定一平面后在该平面上开设出第二调节槽130,该平面即为第二平面。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间距(如图4的L所示)小于介质本体100的厚度,从而可以更加灵活方便的根据需求选择第一调节槽120和第二调节槽130的开设位置,增强了调试的灵活性。介质本体100可以包括介质块160,介质块160上开设有通孔110,在介质块160的外表面(包括通孔的侧壁111)均通过电镀的方式形成导电层170,起到电磁屏蔽的作用;介质块160可以采用高介电常数材质一体成型,不仅能够起到传输信号的作用,还能起到结构支撑的作用;优选为采用陶瓷介质材质时,介质块160可以通过压铸成型的方式制得,能够显著减小整个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尺寸和重量。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介质本体100设有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表面140和第二表面150,第一表面140、第二表面150及通孔的侧壁111均设有导电层170,且第一表面140设有用于调节频率的调节孔1100。如此,利用调节孔1100可以对频率进行相应的调节。调节孔1100的深度可根据实际需要的频率进行相应的调节,只需满足实际使用需求即可。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40设有第一避让槽141,第一避让槽141与通孔110的一端连通;第一避让槽141的内壁设有第一调节槽120,第二表面150设有第二调节槽130。如此,当线路板等元件装设于第一表面140上时,由于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第一避让槽141的内壁上,从而线路板等元件不会对第一调节槽120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或影响,保证第一调节槽120能够可靠的与开设于第二表面150上的第二调节槽130相互进行配合,从而对容性耦合带宽灵活的进行调节,保证了工作的可靠性。第一避让槽141的内壁设有第一调节槽120,可以是将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第一避让槽141的底壁,也可以是将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第一避让槽141的侧壁。如图5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避让槽141的内壁设有第二调节槽130,第二表面150设有第一调节槽120。当线路板等元件装设于第一表面140上时,线路板等元件也不会对第二调节槽130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或影响。第一避让槽141的内壁设有第二调节槽130,可以是将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于第一避让槽141的底壁,也可以是将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于第一避让槽141的侧壁。
如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40设有第一避让槽141,第一避让槽141与通孔110的一端连通;第一避让槽141的内壁设有第一调节槽120,通孔的侧壁111设有第二调节槽130。如此,当线路板等元件装设于第一表面140上时,由于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第一避让槽141的内壁上,从而线路板等元件不会对第一调节槽120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或影响;同时,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于通孔的侧壁111上,设于第二表面150及第一表面140上的线路板等元件也不会对第二调节槽130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或影响;保证第一调节槽120与第二调节槽130能够可靠的相互进行配合,从而对容性耦合带宽灵活的进行调节,保证了工作的可靠性。第一避让槽141的内壁设有第一调节槽120,可以是将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第一避让槽141的底壁,也可以是将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第一避让槽141的侧壁。如图7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避让槽141的内壁设有第二调节槽130,通孔的侧壁111设有第一调节槽120。如此,当线路板等元件装设于第一表面140上时,线路板等元件也不会对第二调节槽130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或影响;同时,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通孔的侧壁111上,设于第二表面150及第一表面140上的线路板等元件也不会对第一调节槽120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或影响;保证第一调节槽120与第二调节槽130能够可靠的相互进行配合,从而对容性耦合带宽灵活的进行调节,保证了工作的可靠性。第一避让槽141的内壁设有第二调节槽130,可以是将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于第一避让槽141的底壁,也可以是将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于第一避让槽141的侧壁。
如图8至图10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表面150设有第二避让槽142,第二避让槽142与通孔110的一端连通;第二避让槽142的内壁设有第一调节槽120,第一表面140设有第二调节槽130。如此,当线路板等元件装设于第二表面150上时,由于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第二避让槽142的内壁上,从而线路板等元件不会对第一调节槽120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或影响,保证第一调节槽120能够可靠的与开设于第一表面140上的第二调节槽130相互进行配合,从而对容性耦合带宽灵活的进行调节,保证了工作的可靠性。第二避让槽142的内壁设有第一调节槽120,可以是将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第二避让槽142的底壁,也可以是将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第二避让槽142的侧壁。如图11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二避让槽142的内壁设有第二调节槽130,第一表面140设有第一调节槽120。如此,当线路板等元件装设于第二表面150上时,线路板等元件也不会对第二调节槽130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或影响。第二避让槽142的内壁设有第二调节槽130,可以是将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于第二避让槽142的底壁,也可以是将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于第二避让槽142的侧壁。
如图1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表面150设有第二避让槽142,第二避让槽142与通孔110的一端连通;第二避让槽142的内壁设有第一调节槽120,通孔的侧壁111设有第二调节槽130。如此,当线路板等元件装设于第二表面150上时,由于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第二避让槽142的内壁上,从而线路板等元件不会对第一调节槽120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或影响;同时,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于通孔的侧壁111上,设于第一表面140及第二表面150上的线路板等元件也不会对第二调节槽130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或影响;保证第一调节槽120与第二调节槽130能够可靠的相互进行配合,从而对容性耦合带宽灵活的进行调节,保证了工作的可靠性。第二避让槽142的内壁设有第一调节槽120,可以是将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第二避让槽142的底壁,也可以是将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第二避让槽142的侧壁。如图13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二避让槽142的内壁设有第二调节槽130,通孔的侧壁111设有第一调节槽120。如此,当线路板等元件装设于第二表面150上时,线路板等元件也不会对第二调节槽130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或影响;同时,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通孔的侧壁111上,设于第二表面150及第一表面140上的线路板等元件也不会对第一调节槽120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或影响;保证第一调节槽120与第二调节槽130能够可靠的相互进行配合,从而对容性耦合带宽灵活的进行调节,保证了工作的可靠性。第二避让槽142的内壁设有第二调节槽130,可以是将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于第二避让槽142的底壁,也可以是将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于第二避让槽142的侧壁。
如图1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40设有第三避让槽143,第三避让槽143与通孔110的一端连通,第二表面150设有第四避让槽144,第四避让槽144与通孔110的另一端连通;第三避让槽143的内壁设有第一调节槽120,第四避让槽144的内壁设有第二调节槽130。如此,当线路板等元件装设于第一表面140上时,由于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第三避让槽143的内壁上,从而线路板等元件不会对第一调节槽120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或影响;同时,当线路板等元件装设于第二表面150上时,由于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于第四避让槽144的内壁上,从而线路板等元件不会对第二调节槽130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或影响;保证第一调节槽120与第二调节槽130能够可靠的相互进行配合,从而对容性耦合带宽灵活的进行调节,保证了工作的可靠性。第三避让槽143的内壁设有第一调节槽120,可以是将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第三避让槽143的底壁,也可以是将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第三避让槽143的侧壁。第四避让槽144的内壁设有第二调节槽130,可以是将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于第四避让槽144的底壁,也可以是将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于第四避让槽144的侧壁。
如图15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三避让槽143的内壁设有第二调节槽130,第四避让槽144的内壁设有第一调节槽120。如此,当线路板等元件装设于第一表面140上时,由于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于第三避让槽143的内壁上,从而线路板等元件不会对第二调节槽130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或影响;同时,当线路板等元件装设于第二表面150上时,由于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第四避让槽144的内壁上,从而线路板等元件不会对第一调节槽120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或影响;保证第一调节槽120与第二调节槽130能够可靠的相互进行配合,从而对容性耦合带宽灵活的进行调节,保证了工作的可靠性。第三避让槽143的内壁设有第二调节槽130,可以是将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于第三避让槽143的底壁,也可以是将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于第三避让槽143的侧壁。第四避让槽144的内壁设有第一调节槽120,可以是将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第四避让槽144的底壁,也可以是将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第四避让槽144的侧壁。
如图1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40设有第一避让槽141,第一避让槽141与通孔110的一端连通;第一避让槽141的内壁设有第一调节槽120,第一表面140设有第二调节槽130。如此,将第一调节槽120和第二调节槽130靠近或设置于介质本体100的第一表面140设置,加工时不需翻转介质本体100即可开设出第一调节槽120和第二调节槽130,节省了加工步骤;同时,也能够使得第一调节槽120与第二调节槽130相互进行配合,从而对容性耦合带宽灵活的进行调节,降低了生产调试难度。第一避让槽141的内壁设有第一调节槽120,可以是将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第一避让槽141的底壁,也可以是将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第一避让槽141的侧壁。
如图17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避让槽141的内壁设有第二调节槽130,第一表面140设有第一调节槽120。同理,加工时不需翻转介质本体100即可开设出第一调节槽120和第二调节槽130,节省了加工步骤;同时,也能够使得第一调节槽120与第二调节槽130相互进行配合,从而对容性耦合带宽灵活的进行调节,降低了生产调试难度。第一避让槽141的内壁设有第二调节槽130,可以是将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于第一避让槽141的底壁,也可以是将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于第一避让槽141的侧壁。
如图1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表面150设有第二避让槽142,第二避让槽142与通孔110的一端连通;第二避让槽142的内壁设有第一调节槽120,第二表面150设有第二调节槽130。如此,将第一调节槽120和第二调节槽130靠近或设置于介质本体100的第二表面150设置,加工时不需翻转介质本体100即可开设出第一调节槽120和第二调节槽130,节省了加工步骤;同时,也能够使得第一调节槽120与第二调节槽130相互进行配合,从而对容性耦合带宽灵活的进行调节,降低了生产调试难度。第二避让槽142的内壁设有第一调节槽120,可以是将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第二避让槽142的底壁,也可以是将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第二避让槽142的侧壁。
如图19所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二避让槽142的内壁设有第二调节槽130,第二表面150设有第一调节槽120。同理,加工时不需翻转介质本体100即可开设出第一调节槽120和第二调节槽130,节省了加工步骤;同时,也能够使得第一调节槽120与第二调节槽130相互进行配合,从而对容性耦合带宽灵活的进行调节,降低了生产调试难度。第二避让槽142的内壁设有第二调节槽130,可以是将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于第二避让槽142的底壁,也可以是将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于第二避让槽142的侧壁。
如图20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40设有第五避让槽145,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第五避让槽145的侧壁,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于第五避让槽145的底壁。如此,当线路板等元件装设于第一表面140上时,由于第一调节槽120及第二调节槽130均设置于第五避让槽145的内壁上,从而线路板等元件不会对第一调节槽120及第二调节槽130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或影响;同时,也能保证第一调节槽120与第二调节槽130能够可靠的相互进行配合,从而对容性耦合带宽灵活的进行调节,保证了工作的可靠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第五避让槽145的底壁,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于第五避让槽145的侧壁。同时,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五避让槽145设置于第二表面150上,第一调节槽120及第二调节槽130在第五避让槽145的内壁上的布置同上,不再赘述。
如图2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40设有第一调节槽120,通孔的侧壁111设有第二调节槽130。如此,设于第一表面140上的第一调节槽120能够与设于通孔的侧壁111上的第二调节槽130相互进行配合以灵活的对容性耦合带宽进行调节,降低了生产调试难度。
如图2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40设有第二调节槽130,通孔的侧壁111设有第一调节槽120。如此,设于第一表面140上的第二调节槽130能够与设于通孔的侧壁111上的第一调节槽120相互进行配合以灵活的对容性耦合带宽进行调节,降低了生产调试难度。
如图2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表面150设有第一调节槽120,通孔的侧壁111设有第二调节槽130。如此,设于第二表面150上的第一调节槽120能够与设于通孔的侧壁111上的第二调节槽130相互进行配合以灵活的对容性耦合带宽进行调节,降低了生产调试难度。
如图2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表面150设有第二调节槽130,通孔的侧壁111设有第一调节槽120。如此,设于第二表面150上的第二调节槽130能够与设于通孔的侧壁111上的第一调节槽120相互进行配合以灵活的对容性耦合带宽进行调节,降低了生产调试难度。
如图2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通孔的侧壁111设有第一调节槽120和第二调节槽130;第一调节槽120相对第二调节槽130靠近第一表面140设置。如此,第一调节槽120和第二调节槽130均设置于通孔的侧壁111上,设置于介质本体100的第一表面140和第二表面150上的线路板等元件均不会对第一调节槽120和第二调节槽130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或影响,保证了工作的可靠性。
如图2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通孔的侧壁111设有第一调节槽120和第二调节槽130;第二调节槽130相对第一调节槽120靠近第一表面140设置。如此,第一调节槽120和第二调节槽130均设置于通孔的侧壁111上,设置于介质本体100的第一表面140和第二表面150上的线路板等元件均不会对第一调节槽120和第二调节槽130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或影响,保证了工作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窄的容性耦合带宽,同时降低生产难度,使得设计加工简单,易于装配,第一调节槽120和第二调节槽130的宽度可以根据实际要求灵活的进行调节,从而可重复进行调试,也降低了设计和调试的难度。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调节槽120的面积大小可调。如此,通过调节第一调节槽120的面积大小,从而调节相邻的两个介质谐振器的容性耦合量。其中第一调节槽120的面积是指介质本体上去除的导电层的面积,调节第一调节槽120的面积,可以通过调节第一调节槽120的宽度或周长实现;例如,当第一调节槽120为非封闭形式的圆环时,可以通过调整非封闭形式的圆环的半径或弧长以实现面积大小的可调。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为非封闭形式的圆环,且第一调节槽120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121和第二侧壁122,第一侧壁121与第二侧壁122之间的间距为D1,且D1可调。如此,第一侧壁121与第二侧壁122之间的间距可调,优选D1大于等于0.5mm,即第一调节槽120的宽度大于0.5mm,利于对第一调节槽120进行设计,同时也能在与第二调节槽130相互配合的作用下实现容性耦合带宽的变窄,第一调节槽120的宽度越窄,容性耦合带宽越窄。第一调节槽120的宽度可以是0.5mm、1mm、2.5mm或其他能够与第二调节槽130相互配合而实现窄的容性耦合带宽的尺寸。当然,D1也可以小于0.5mm,只需满足加工要求和使用需求即可。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调节槽130的面积大小可调。如此,通过调节第二调节槽130的面积大小,从而调节相邻的两个介质谐振器的容性耦合量。其中,第二调节槽130的面积是指介质本体上去除的导电层的面积,调节第二调节槽130的面积,可以通过调节第二调节槽130的宽度或周长实现;例如,当第二调节槽130为封闭形式的圆环时,可以通过调整封闭形式的圆环内径或外径以实现面积大小的可调。第二调节槽130的面积与第一调节槽120的面积可以单独调节也可以同时调节。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为封闭形式的圆环,且第二调节槽130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三侧壁131和第四侧壁132,第三侧壁131与第四侧壁132之间的间距为D2,且D2可调。如此,第三侧壁131与第四侧壁132之间的间距可调,优选D2大于等于0.5mm,即第二调节槽130的宽度大于0.5mm,利于对第二调节槽130进行设计,同时也能在与第一调节槽120相互配合的作用下实现容性耦合带宽的变窄,第二调节槽130的宽度越窄,容性耦合带宽越窄。第二调节槽130的宽度可以是0.5mm、1mm、2.5mm或其他能够与第一调节槽120相互配合而实现窄的容性耦合带宽的尺寸。从而使得第二调节槽130的宽度不需太窄,能够避免由第二调节槽130隔开的导电层170之间出现短路的问题。当然,D2也可以小于0.5mm,只需满足加工要求和使用需求即可。同时,D2与D1可以分别进行调节,也可以同时进行调节。
如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调节槽120包括相对的第一端123和第二端124,第一端123和第二端124间隔设置,第一端123至通孔110的中心的连线为第一边界线125,第二端124至通孔110的中心的连线为第二边界线126,第一边界线125与第二边界线126之间的夹角为β,且β可调。如此,沿第一调节槽120的长度方向,第一调节槽120由第一端123延伸至第二端124,第一端123与第二端124的间隔设置,从而实现第一调节槽120绕通孔110的部分周向设置而不是完整的绕通孔110的周向设置。同时,可以通过调节第一边界线125与第二边界线126之间的夹角β,从而对容性耦合带宽进行调节,β角度发生变化时,容性耦合带宽的宽与窄相应发生变化。且0°<β<360°,且β可以为45°、90°、135°、180°、225°或其他使得第一调节槽120能够与第二调节槽130相互配合而对容性耦合带宽进行调节的角度。同时,β可以与D2和D1分别单独进行调节,也可以同时进行调节。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调节槽120的截面形状为非封闭形式的圆环形、非封闭形式的方框形或非封闭形式的椭圆形。第一调节槽120的截面形状可以根据实际生产条件和生产需求灵活的进行调整。第一调节槽120的截面形状优选为非封闭形式的圆环形,便于加工,降低了生产难度。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二调节槽130的截面形状为封闭形式的圆环形、封闭形式的方框形或封闭形式的椭圆形。第二调节槽130的截面形状可以根据实际生产条件和生产需求灵活的进行调整。第二调节槽130的截面形状优选为封闭形式的圆环形,便于加工,降低了生产难度。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当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于避让槽(第一避让槽141、第二避让槽142、第三避让槽143、第四避让槽144、第五避让槽145)的底壁或介质本体100的表面(第一表面140或第二表面150)上时,第一调节槽120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侧壁121和第二侧壁122,第一侧壁121相对第二侧壁122靠近通孔110的中心轴线设置,可以是第一侧壁121与通孔的侧壁111间隔设置,也可以是第一侧壁121与通孔的侧壁111重合。当第一侧壁121与通孔的侧壁111间隔设置时,即使通孔110开设过程中存在误差,在后续的第一调节槽120的开设过程中也不会受到误差的影响,降低了设计难度,保证第一调节槽120能够与第二调节槽130相互配合,实现窄的容性耦合带宽;同时,通过调节第一侧壁121与通孔的侧壁111之间的间隔距离,也能灵活的对容性耦合带宽进行调节。当第一侧壁121与通孔的侧壁111重合时,能够利用通孔110的中心轴线对第一调节槽120的开设进行定位,使得第一调节槽120的中心轴线能够尽量与通孔110的中心轴线重合或靠近,减小了设计误差。同理,当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于避让槽(第一避让槽141、第二避让槽142、第三避让槽143第四避让槽144或第五避让槽145)的底壁或介质本体100的表面(第一表面140或第二表面150)上时,第二调节槽130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三侧壁131和第四侧壁132,第三侧壁131相对第四侧壁132靠近通孔110的中心轴线设置,可以是第三侧壁131与通孔的侧壁111间隔设置,也可以是第三侧壁131与通孔的侧壁111重合。当第三侧壁131与通孔的侧壁111间隔设置时,即使通孔110开设过程中存在误差,在后续的第二调节槽130的开设过程中也不会受到误差的影响,降低了设计难度,保证第二调节槽130能够与第一调节槽120相互配合,实现窄的容性耦合带宽;同时,通过调节第三侧壁131与通孔的侧壁111之间的间隔距离,也能灵活的对容性耦合带宽进行调节。当第三侧壁131与通孔的侧壁111重合时,能够利用通孔110的中心轴线对第二调节槽130的开设进行定位,使得第二调节槽130的中心轴线能够尽量与通孔110的中心轴线重合或靠近,减小了设计误差。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调节槽120的截面形状为第一圆环,第一圆环与通孔110同心设置,第一圆环由第一端123延伸至第二端124,且第一端123与第二端124间隔设置,通孔110的直径为2mm,第一圆环的内径为2.4mm,第一圆环的外径为4mm,即第一圆环的宽度为1.6mm。第一圆环的第一端123至通孔110的圆心的连线为第一边界线125,第一圆环的第二端124至通孔110的圆心的连线为第二边界线126,第一边界线125与第二边界线126之间的夹角为β;第二调节槽130的截面形状为封闭的第二圆环,且第二圆环与通孔110同心设置,第二圆环的内径为2.4mm,第二圆环的外径为4mm,即第二圆环的宽度为1.6mm。如此,如图27及图28所示,不需通过调节第一圆环和第二圆环的宽度,只需通过调节β的大小即可对容性耦合带宽进行相应的调节,简单、方便,降低了设计难度和生产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调节槽120的截面形状为第三圆环,第三圆环与通孔110同心设置,通孔110的直径为2mm,第三圆环由第一端123延伸至第二端124,且第一端123与第二端124间隔设置,第三圆环的内径为2.4mm,第三圆环的外径与第三圆环的内径的间距为D1,即第三圆环的宽度为D1。第三圆环的第一端123至通孔110的圆心的连线为第一边界线125,第三圆环的第二端124至通孔110的圆心的连线为第二边界线126,第一边界线125与第二边界线126之间的夹角为β,且β=260°;第二调节槽130的截面形状为封闭的第四圆环,且第四圆环与通孔110同心设置,第四圆环的内径为2.4mm,且第四圆环的外径与第四圆环的内径的间距为D2,即第四圆环的宽度为D2。如此,如图29所示,只需灵活的调节D1与D2的大小即可对容性耦合带宽进行相应的调节,简单、方便,降低了设计难度和生产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公开了一种介质波导滤波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容性耦合结构。
上述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容性耦合结构包括设于介质本体100中相邻的两个介质谐振器1000之间的通孔110、第一调节槽120及第二调节槽130。其中,第一调节槽120设置为非封闭的形式,即第一调节槽120的两端未重合而形成断开的环状,第二调节槽130设置为封闭形式,即第二调节槽130的两端重合而形成完整的环状,且第一调节槽120和第二调节槽130均绕通孔110的周向设置并均贯穿相应的导电层170;同时,第一调节槽120的开设平面为第一平面,第二调节槽130的开设平面为第二平面,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相对间隔设置,且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之间的间距小于介质本体100的厚度。上述实施例的介质波导滤波器,容性耦合结构的第一调节槽120和第二调节槽130的宽度均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进行调节,相比传统的深孔形式或通孔的形式,不需单独使得第一调节槽120的宽度和/或第二调节槽130的宽度足够小,利用第一调节槽120和第二调节槽130的相互配合作用,即可简单、灵活的实现容性耦合带宽的调节,从而提高了调节的灵活性,便于加工,也降低了生产调试难度,保证了产品的生产质量,使得介质波导滤波器的一致性好,适应大批量生产,也便于介质波导滤波器对不同零点进行控制,节省成本。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约束。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于介质本体中相邻的两个介质谐振器之间的通孔及分别绕所述通孔的周向设置的第一调节槽和第二调节槽,所述第一调节槽设置为非封闭形式,所述第二调节槽设置为封闭形式,所述第一调节槽及所述第二调节槽均贯穿所述介质本体的导电层,所述第一调节槽所在的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调节槽所在的第二平面相对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介质本体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本体设有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及所述通孔的侧壁均设有所述导电层,且所述第一表面设有用于调节频率的调节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设有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一避让槽与所述通孔的一端连通;
所述第一调节槽和所述第二调节槽中的任意一个调节槽设于所述第一避让槽的内壁,另一个调节槽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或所述通孔的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设有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二避让槽与所述通孔的一端连通;
所述第一调节槽和所述第二调节槽中的任意一个调节槽设于所述第二避让槽的内壁,另一个调节槽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或所述通孔的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设有第三避让槽,所述第三避让槽与所述通孔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表面设有第四避让槽,所述第四避让槽与所述通孔的另一端连通;
所述第三避让槽的内壁设有所述第一调节槽,所述第四避让槽的内壁设有所述第二调节槽;或者,所述第三避让槽的内壁设有所述第二调节槽,所述第四避让槽的内壁设有所述第一调节槽。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设有第五避让槽,所述第一调节槽和所述第二调节槽均设置于所述第五避让槽的内壁。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槽和所述第二调节槽中的任意一个调节槽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上,另一个调节槽设于所述通孔的侧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槽和所述第二调节槽分别间隔设于所述通孔的侧壁。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槽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端至所述通孔的中心的连线为第一边界线,所述第二端至所述通孔的中心的连线为第二边界线,所述第一边界线与所述第二边界线之间的夹角为β,且β可调。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槽的面积大小可调;和/或,所述第二调节槽的面积大小可调。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槽的截面形状为非封闭形式的圆环形、非封闭形式的方框形或非封闭形式的椭圆形;和/或,所述第二调节槽的截面形状为封闭形式的圆环形、封闭形式的方框形或封闭形式的椭圆形。
12.一种介质波导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容性耦合结构。
CN201920940393.2U 2019-06-20 2019-06-20 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及介质波导滤波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8807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40393.2U CN209880773U (zh) 2019-06-20 2019-06-20 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及介质波导滤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40393.2U CN209880773U (zh) 2019-06-20 2019-06-20 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及介质波导滤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80773U true CN209880773U (zh) 2019-12-31

Family

ID=68948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40393.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9880773U (zh) 2019-06-20 2019-06-20 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及介质波导滤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8077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48819A (zh) * 2019-06-20 2019-08-20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及介质波导滤波器
CN111446525A (zh) * 2020-02-19 2020-07-24 深圳市大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介质谐振器、介质滤波器、收发信机及基站
CN111463529A (zh) * 2020-01-19 2020-07-28 武汉凡谷陶瓷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容性耦合装置及滤波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48819A (zh) * 2019-06-20 2019-08-20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及介质波导滤波器
CN110148819B (zh) * 2019-06-20 2024-03-26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及介质波导滤波器
CN111463529A (zh) * 2020-01-19 2020-07-28 武汉凡谷陶瓷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容性耦合装置及滤波器
CN111463529B (zh) * 2020-01-19 2022-03-18 武汉凡谷陶瓷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容性耦合装置及滤波器
CN111446525A (zh) * 2020-02-19 2020-07-24 深圳市大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介质谐振器、介质滤波器、收发信机及基站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48819B (zh) 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及介质波导滤波器
CN209880773U (zh) 介质波导滤波器的容性耦合结构及介质波导滤波器
CN110048200B (zh) 介质波导滤波器及其容性耦合结构
CN205141103U (zh) 一种新型混合介质滤波器
JP6572391B2 (ja) 誘電体フィルタ、トランシーバ、および基地局
WO2017107134A1 (zh) 一种滤波器及无线网络设备
WO2018094983A1 (zh) 介质移相单元、介质移相器及基站天线
CN110391486A (zh) 双工器、介质滤波器及其容性耦合结构
EP4084213A1 (en) Band-stop filter and radio frequency device
CN109818121A (zh) 腔体滤波器件及其腔体盖板组件
CN108649303A (zh) 一种容性交叉耦合结构及腔体滤波器
CN102610879A (zh) 一种双频带通滤波器
CN203434259U (zh) 一种介质tem谐振器
US11145945B2 (en) Dielectric filter
JPH08148911A (ja) 導波管同軸変換器及び導波管整合回路
CN110350273A (zh) 一种双通带毫米波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
CN203339282U (zh) 一种宽带合路器
CN202523822U (zh) 一种双频带通滤波器
CN210142705U (zh) 介质滤波器组件及其介质滤波器
WO2021092996A1 (zh) 具有滤波功能的天线振子、滤波辐射单元及天线
CN104409814B (zh) 截断金属膜片及其构成的e面波导带通滤波器
US6614330B1 (en) High performance dielectric ceramic filter
CN110504517B (zh) 介质波导谐振器及其端口耦合量调节方法与滤波器
CN205039225U (zh) 具有可调传输零点装置的双模介质滤波器
CN104362416B (zh) 椭圆孔截断金属膜片及其构成的e面波导滤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110

Address after: 510730 Guangdong city of Guangzhou province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nbi Road No. 6

Patentee after: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Address before: 510730 Guangdong city of Guangzhou province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nbi Road No. 6

Co-patentee before: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Patentee before: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Co-patentee before: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Ltd.

Co-patentee before: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Lt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23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32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23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