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61402U - 柔性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柔性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61402U
CN209861402U CN201821817458.6U CN201821817458U CN209861402U CN 209861402 U CN209861402 U CN 209861402U CN 201821817458 U CN201821817458 U CN 201821817458U CN 209861402 U CN209861402 U CN 2098614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exible
heat
electronic device
conductive layer
flexible electron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1745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景�
陈松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oyole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oyole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oyole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oyole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1745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614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614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614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柔性电子装置,柔性电子装置能够弯折,其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柔性导热层和连接部,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散热体,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二散热体,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绕所述连接部转动以使所述柔性电子装置在展平状态和折叠状态切换,所述柔性导热层包括第一柔性导热层和第二柔性导热层,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导热连接所述第一散热体,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导热连接所述第二散热体,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与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导热连接且可相对滑动。

Description

柔性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费性电子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柔性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柔性电子装置,如柔性手机,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通常地,第一部分设置有主板,第二部分设置有电池。由于主板发热产生的热量较大,相关技术中的柔性电子装置通过设置连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柔性导热层,以使第一部分传递热量至第二部分以形成均温散热。然而,柔性电子装置在进行多次折叠弯折后,柔性导热层容易受力而产生起泡褶皱现象,可能导致柔性导热层产生断层,并会影响柔性导热层的散热能力,继而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柔性电子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柔性电子装置能够弯折,其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柔性导热层和连接部,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散热体,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二散热体,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绕所述连接部转动以使所述柔性电子装置在展平状态和折叠状态切换,所述柔性导热层包括第一柔性导热层和第二柔性导热层,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导热连接所述第一散热体,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导热连接所述第二散热体,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与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导热连接且可相对滑动。
上述柔性电子装置中,由于第一柔性导热层与第二柔性导热层可相对滑动,这样第一柔性导热层与第二柔性导热层在弯折时不容易由于柔性电子装置的多次弯折而产生起泡或褶皱现象,且相对滑动的第一柔性导热层与第二柔性导热层不容易产生断层,继而可保证柔性导热层整体的传导热量的能力,提高用户体验。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与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搭接而部分重叠。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与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在重叠位置直接接触。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部分包括主板部件,所述主板部件导热地连接在所述第一散热体的一侧,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电池部件,所述电池部件导热地连接在所述第二散热体的一侧,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位于所述第一散热体的与所述主板部件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位于所述第二散热体的与所述电池部件相反的一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电子装置折叠时,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与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相对移动,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与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的重叠部分变多。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电子装置包括滑动件,所述连接部包括铰链组件,所述滑动件与所述铰链组件设置在所述柔性导热层的同侧;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与所述滑动件导热并固定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柔性电子装置的展开状态下,所述滑动件与所述第二散热体之间存在间隙;在所述柔性电子装置的折叠状态下,所述滑动件与所述第二散热体抵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电子装置包括贴设在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上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铰链组件与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之间,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滑动件固定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滑动件对应于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与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的重叠部分。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覆盖所述铰链组件及所述滑动件并与所述铰链组件及所述滑动件导热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采用石墨烯材料或者石墨材料制成,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采用石墨烯材料或者石墨材料制成,所述支撑板采用金属制成。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电子装置包括柔性屏组件,所述柔性屏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上。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屏组件包括支撑架和柔性显示屏,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的背离所述第二部分的一侧,所述柔性显示屏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背离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的一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散热体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散热体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共同形成收容槽,所述柔性导热层部分或完全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中。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板部件包括主板和第一芯片部,所述第一芯片部包括第一屏蔽罩和第一芯片,所述第一芯片和所述第一屏蔽罩设置在所述主板上,所述第一屏蔽罩罩设所述第一芯片并与所述第一芯片导热地连接,所述第一屏蔽罩导热地连接所述第一散热体。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板部件包括第二芯片部,所述第二芯片部包括第二屏蔽罩和第二芯片,所述第二芯片和所述第二屏蔽罩设置在所述主板背离所述第一芯片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屏蔽罩罩设所述第二芯片并与所述第二芯片导热地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芯片部包括第一导热层,所述第一导热层导热地连接所述第一屏蔽罩和所述第一芯片。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芯片部包括第二导热层,所述第二导热层导热地连接所述第二屏蔽罩和所述第二芯片。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导热的第一盖,所述第一盖和所述第一散热体连接并共同形成有第一安装腔,所述主板部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所述第二屏蔽罩导热地连接所述第一盖。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三导热层,所述第三导热层导热地连接所述第二屏蔽罩和所述第一盖。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部分包括导热的第二盖,所述第二盖和所述第二散热体连接并共同形成有第二安装腔,所述电池部件位于所述第二安装腔内,所述电池部件导热地连接所述第二盖。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四导热层,所述第四导热层导热地连接所述电池部件和所述第二盖。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柔性电子装置展平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柔性电子装置折叠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柔性电子装置展平时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柔性电子装置展平时部分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柔性电子装置展平时部分结构的又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柔性电子装置展平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柔性电子装置展平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柔性电子装置折叠时的剖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柔性电子装置100;
第一部分10、第一散热体11、收容槽110、第一凹槽111、主板部件12、主板121、第一芯片部122、第一屏蔽罩1221、第一芯片1222、第一导热层1223、第二芯片部123、第二屏蔽罩1231、第二芯片1232、第二导热层1233、第一盖体13、第一安装腔130、第三导热层14、第二部分20、第二散热体21、第二凹槽211、电池部件22、第二盖体23、第二安装腔230、第四导热层24、柔性导热层30、第一柔性导热层31、第二柔性导热层32、第一间隙321、支撑板33、连接部40、铰链组件41、铰链本体42、连接件43、第一缺口44、第二缺口45、滑动件50、第二间隙51、第三间隙511、柔性屏组件60、支撑架61、柔性显示屏6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定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定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它工艺的应用和/或其它材料的使用。
请一并参阅图1-8,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柔性电子装置100能够弯折。柔性电子装置100例如可为柔性折叠手机或者柔性折叠平板电脑等。柔性电子装置100包括第一部分10、第二部分20、柔性导热层30和连接部40。
第一部分10包括第一散热体11。第二部分20包括第二散热体21。连接部40连接第一部分10和第二部分20。第一部分10和第二部分20可绕连接部40转动以使柔性电子装置100在展平状态和折叠状态切换。柔性导热层30包括第一柔性导热层31和第二柔性导热层32。第一柔性导热层31导热地连接第二柔性导热层32。第一柔性导热层31与第二柔性导热层32导热连接且可相对滑动。
如此,由于第一柔性导热层31与第二柔性导热层32可相对滑动,这样第一柔性导热层31与第二柔性导热层32在弯折时不容易由于柔性电子装置100的多次弯折而产生起泡或褶皱现象,且相对滑动的第一柔性导热层31与第二柔性导热层32不容易产生断层,继而可保证柔性导热层32整体的传导热量的能力,提高用户体验。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导热层31与第二柔性导热层32搭接而部分重叠。这样增加了第一柔性导热层31与第二柔性导热层32的接触面积,利于热量在第一柔性导热层31与第二柔性导热层32之间的传递。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导热层31与第二柔性导热层32在重叠位置直接接触。如此,这样进一步利于热量在第一柔性导热层31与第二柔性导热层32之间的传递。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10包括主板部件12。主板部件12导热地连接在第一散热体11的一侧。第二部分20包括电池部件22。电池部件22导热地连接在第二散热体21的一侧。第一柔性导热层31位于第一散热体11的与主板部件12相反的一侧。第二柔性导热层32位于第二散热体21的与电池部件22相反的一侧。如此,第一柔性导热层31和第一散热体11充分接触,使主板部件12及电池部件22产生的热量能够充分地散发至整个柔性导热层30,继而达到均衡散热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柔性导热层31导热地连接第一散热体11和第二散热体21,这样使得主板部件12的热量可经第一散热体11和第一柔性导热层31传递至第二散热体21进行散热,同样的,电池部件22的热量也可经第二散热体21和第二柔性导热层32传递至第一散热体11进行散热。在主板部件12或电池部件22的发热量较大时,由于散热面积较大,可更好地散热,进而可防止柔性电子装置100的局部过热,从而提高用户体验。特别地,由于主板部件12的发热量大于电池部件22的发热量,因此第一柔性导热层31可将热量从主板部件12的区域传递给电池部件22的区域,达到较好的均温效果,并且可保证主板部件12运行的性能,提高柔性电子装置100的运行速度,延长使用寿命,提高安全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柔性导热层32导热地连接第二散热体21。第一散热体11的热量可经由第一柔性导热层31传递至第二柔性导热层32,并由第二柔性导热层32传递至第二散热体21以散发。并且,柔性电子装置100的弯折不影响柔性导热层30的均温散热能力。其中,第一柔性导热层31和第二柔性导热层32可采用搭接的方式连接,继而实现接触式导热。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导热地连接”指的是两个导热连接的部件之间能够进行热交换。另外,柔性电子装置100的形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可呈长方体状等。柔性电子装置100能够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如图2及图8所示)。
可以理解,为了使第一散热体11和第二散热体21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可使第一散热体11呈板状,并使第二散热体21呈板状。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体11与第二散热体21在柔性电子装置100弯折时整体相互靠近,在柔性电子装置100展开时整体相互远离。这样即使在柔性电子装置100弯折时主板部件12和电池部件22相互靠近,第一散热体11与第二散热体21结合柔性导热层30也能够即使将主板部件12产生的热量和电池部件22产生的热量散出,而在柔性电子装置100展开时,第一散热体11与第二散热体21整体远离,这样利于散热。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导热层31用于将第一散热体11的热量传递给第二柔性导热层32和第二散热体21进行散发。如此,主板部件12产生的热量能够得到及时的散发,继而达到均衡散热。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柔性电子装置100折叠时,第一柔性导热层31与第二柔性导热层32相对移动,第一柔性导热层31与第二柔性导热层32的重叠部分变多。如此,第一柔性导热层31与第二柔性导热层32的重叠部分的面积增大,这样利于柔性电子装置100折叠时热量的散发。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柔性电子装置100包括滑动件50。连接部40包括铰链组件41。滑动件50与铰链组件41设置在柔性导热层30的同侧。第一柔性导热层31与滑动件50导热并固定连接。如此,第一散热体11的热量能够经由第一柔性导热层31传递至滑动件50,并能够由滑动件50传递至铰链组件41,滑动件50的设置能够增加散热面积,使第一散热体11的热量能够更好散发,以进行均温散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铰链组件41连接第一部分10和第二部分20。铰链组件41、第一散热体11和第二散热体21设置在柔性导热层30的同侧。如此,铰链组件41可实现第一部分10和第二部分20的相对转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铰链组件41整体为可弯曲。第一部分10和第二部分20对称设置于铰链组件41的两侧。第一部分10和第二部分20能够绕铰链组件41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进一步,铰链组件41设置于柔性电子装置100的弯折区域。第一部分10和第二部分20分别位于柔性电子装置100的弯折区域的两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体11的热量可通过第一柔性导热层31传递至第二柔性导热层32。第二柔性导热层32与第二散热体21固定连接。第二柔性导热层32与第二散热体21存在第一间隙321。第二柔性导热层32的热量能够传递至第二散热体21以进行散发。第一散热体11的热量还能够经由第一柔性导热层31传递至滑动件50及铰链组件41,以通过滑动件50及铰链组件41进行散发。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柔性电子装置100的展开状态下,滑动件50与第二散热体21之间存在第二间隙51;在柔性电子装置100的折叠状态下,滑动件50与第二散热体21抵接。
具体地,滑动件50位于铰链组件41和第二散热体21之间。滑动件50可通过弹性件(图未示出)连接铰链组件41。滑动件50与第二散热体21之间存在第二间隙51。在柔性电子装置100弯折时,滑动件50能够相对铰链组件41向第二散热体21方向滑动并能够抵持接触第二散热体21而停止滑动,这时滑动件50能够有效地将热量传递至第二散热体21,以利于第一散热体11的热量的散发。在滑动件50向第二散热体21方向滑动时,弹性件因受拉伸而能够缓冲滑动件50的滑动。在滑动件50向第二散热体21方向滑动时,第一柔性导热层31与第二柔性导热层32的重叠部分变多,这样第一柔性导热层31与第二柔性导热层32的重叠部分的散热面积增大,继而提高了柔性电子装置100在折叠状态下的散热效率。在柔性电子装置100的折叠状态下,滑动件50与铰链组件41之间存在第三间隙511。在柔性电子装置100向展平状态切换时,弹性件收缩以使得滑动件50收缩并向铰链组件41滑动,滑动件50与第二散热体21之间重新出现第二间隙51,这时滑动件50能够将第一柔性导热层31的热量传递至铰链组件41以进行散发。滑动件50可为块状的滑块。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柔性电子装置100包括贴设在第一柔性导热层31上的支撑板33。支撑板33位于铰链组件41与第一柔性导热层31之间。支撑板33与滑动件50固定连接。如此,第一柔性导热层31及支撑板33能够随着滑动件50的滑动以移动。在柔性电子装置100弯折时,第一柔性导热层31及支撑板33能够随着滑动件50向第二散热体21方向移动,第一柔性导热层31与第二柔性导热层32的重叠部分变多。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体11和第一柔性导热层31分别位于支撑板33的两侧。支撑板33位于滑动件50、铰链组件41与第一柔性导热层31之间。即,支撑板33隔开第一柔性导热层31和滑动件50以及铰链组件41。如此,第一散热体11的热量能够经由支撑板33传递至第一柔性导热层31以进行散发。
较佳地,支撑板33在第一柔性导热层31上的正投影面积基本覆盖第一柔性导热层31(支撑板33的尺寸可与第一柔性导热层31的尺寸保持一致,或支撑板33的尺寸稍大于第一柔性导热层31的尺寸),这样支撑板33能够完全隔开第一柔性导热层31和铰链组件41。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滑动件50对应于第一柔性导热层31与第二柔性导热层32的重叠部分。这样热量由第一柔性导热层31与第二柔性导热层32的重叠部分传递至滑动件50的路径较短,继而利于热量的散发。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导热层31覆盖铰链组件41及滑动件50并与铰链组件41及滑动件50导热连接。如此,第一柔性导热层31具有较大的导热面积,并能够进一步将热量传递至铰链组件41及滑动件50而散出。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导热层31采用石墨烯材料或者石墨材料。第二柔性导热层32采用石墨烯材料或者石墨材料制成。支撑板33采用金属制成。如此,柔性导热层30整体和支撑板33的导热效果较佳。在一个例子中,支撑板33可采用金属钢片制成。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柔性电子装置100包括柔性屏组件60。柔性屏组件60安装于第二柔性导热层32上。如此,这样有利于柔性屏组件60的散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柔性屏组件60安装于第二柔性导热层32背离第二部分20的一侧。第二柔性导热层32位于柔性屏组件60和第一柔性导热层31之间。这样利于热量的散发。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柔性屏组件60包括支撑架61和柔性显示屏62。支撑架61设置在第二柔性导热层32的背离第二部分20的一侧。柔性显示屏62设置在支撑架61的背离第二柔性导热层32的一侧。如此,支撑架61的设置能够提高柔性屏组件60整体的稳定性。在一个例子中,支撑架61是液态金属支撑架。另外,由第一柔性导热层31传递至第二柔性导热层32的热量也可经由支撑架61传导后由柔性显示屏62散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柔性导热层32粘接于支撑架61。这样第二柔性导热层32与支撑架61的接触面积较大,利于第二柔性导热层32的热量散发。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散热体11形成有第一凹槽111。第二散热体21形成有第二凹槽211。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211共同形成收容槽110。柔性导热层30部分或完全收容于收容槽110中。如此,收容槽110的设置提高柔性导热层30安装的稳定性,并且增大第一散热体11和第二散热体21与柔性导热层30的接触面积。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导热层31安装于第一凹槽111。第二柔性导热层32安装于第二凹槽211。第二柔性导热层32导热地连接第二散热体21。第二柔性导热层32、第一柔性导热层31和支撑板33依次堆叠贴合在收容槽110中。支撑板33的形状与第一柔性导热层31的形状相匹配。支撑板33位于第一柔性导热层31和收容槽110的底壁之间。柔性导热层30完全收容于收容槽110,且柔性导热层30整体的厚度小于收容槽110的深度,这样收容槽110内还可收容其它部件(例如柔性显示屏62和支撑架61)。
进一步,铰链组件41包括可弯曲的铰链本体42和设置在铰链本体42上的可弯曲的两个连接件43。两个连接件43连接第一部分10和第二部分20。第一凹槽111的一侧开设有第一缺口44,第二凹槽211的一侧开设有第二缺口45。铰链本体42的顶面与第一凹槽111的底面和第二凹槽211的底面基本共面。两个连接件43相对设置于铰链本体42的顶面靠近边缘的两侧,两个连接件43分别连接第一缺口44的边缘和第二缺口45的边缘,即连接件43可连接第一散热体11和第二散热体21。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请结合图5-图7,主板部件12包括主板121和第一芯片部122。第一芯片部122包括第一屏蔽罩1221和第一芯片1222。第一芯片121和第一屏蔽罩1221设置在主板121上。第一屏蔽罩1221罩设第一芯片121并与第一芯片121导热地连接。第一屏蔽罩1221导热地连接第一散热体11。如此,第一芯片1222产生的热量可由第一屏蔽罩1221传导至第一散热体11而散出。第一屏蔽罩1221可以用于对第一芯片1222起保护作用。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芯片部122包括第一导热层1223。第一导热层1223导热地连接第一屏蔽罩1221和第一芯片1222。如此,第一导热层1223提高第一芯片1222和第一屏蔽罩1221之间热传导的效率。第一导热层1223例如可为导热硅胶或者导热硅脂。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主板部件12包括第二芯片部123。第二芯片部123包括第二屏蔽罩1231和第二芯片1232。第二芯片1232和第二屏蔽罩1231设置在主板121背离第一芯片部122的一侧。第二屏蔽罩1231罩设第二芯片1232并与第二芯片1232导热地连接。如此,第二屏蔽罩1231增大主板部件12的散热面积,以及用于保护第二芯片1232。并且,第一芯片部122和第二芯片部123之间的散热相互不会影响,提高了散热效率。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芯片部123包括第二导热层1233。第二导热层1233导热地连接第二屏蔽罩1231和第二芯片1232。如此,第二导热层1233提高第二芯片1232和第二屏蔽罩1231之间热传导的效率。第二导热层1233例如可为导热硅胶或者导热硅脂。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10包括导热的第一盖13。第一盖13和第一散热体11连接并共同形成有第一安装腔130。主板部件12收容于第一安装腔130内。第二屏蔽罩1231导热地连接第一盖13。如此,第一盖13既提高了主板部件12的散热面积,也可保护主板部件12。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10包括第三导热层14。第三导热层14导热地连接第二屏蔽罩1231和第一盖13。如此,第三导热层14提高了第二屏蔽罩1231和第一盖13之间热传导的效率。第三导热层14可采用石墨材料制成,例如第三导热层14可为石墨片。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部分20包括导热的第二盖23。第二盖23和第二散热体21连接并共同形成有第二安装腔230。电池部件22位于第二安装腔230内。电池部件22导热地连接第二盖23。如此,第二盖23的设置既能够提高电池部件22的散热面积,也可保护电池部件22。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柔性电子装置100弯折过程中,第一盖13的端部与第二盖23的端部整体相互靠近,且第一盖13的端部与第二盖23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散热体11与第二散热体21之间的距离。如此,在柔性电子装置100弯折时,这样更利于热量的散发。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部分20包括第四导热层24。第四导热层24导热地连接电池部件22和第二盖23。如此,第四导热层24提高了电池部件22和第二盖23之间热传导的效率。第四导热层24可采用石墨材料制成,例如第四导热层24可为石墨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盖13及第二盖23分别形成了两条散热路径,即第一盖13可对主板部件12的热量进行散发,第二盖23可对电池部件22的热量进行散发。当柔性电子装置10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盖13与第二盖23互不影响,各自散发热量。然而,当柔性电子装置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盖13与第二盖23相互靠近甚至接触,向外散发热量的空间较小,散热效率较低。并且,当第一盖13及第二盖23采用塑胶等非导热性材料制造时,更影响热量的散发。因此,在折叠状态时,主要是通过另外的散热路径,即通过仍旧位于外侧的散热体进行散热。主板部件12的热量通过导热组件均化至电池部件22的第二散热体21,电池部件22的热量及传递过来的主板部件12的热量通过第二散热体21散发,主板部12件的热量同时通过第一散热体11及柔性导热层30进行散发,从而确保整体的散热效率。当柔性电子装置10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盖13、第二盖23、第一散热体11及第二散热体21均作为主要的散热路径散热。
可以理解地,导热组件也可以仅包括柔性导热层30,即通过柔性导热层30同时起到导热作用和支撑作用,此时支撑板33可以省略。
进一步地,当铰链组件41采用金属材料制造时,其也可以作为散热路径对电池部件22及主板部件12的热量进行散发。即第一盖13、第二盖23、导热组件、第一散热体11及第二散热体21可将热量进一步传递给铰链组件41,然后通过铰链组件41对外散发,以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某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22)

1.一种柔性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散热体;
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二散热体;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绕所述连接部转动以使所述柔性电子装置在展平状态和折叠状态切换;
柔性导热层,所述柔性导热层包括第一柔性导热层和第二柔性导热层,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导热连接所述第一散热体,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导热连接所述第二散热体,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与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导热连接且可相对滑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与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搭接而部分重叠。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与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在重叠位置直接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包括主板部件,所述主板部件导热地连接在所述第一散热体的一侧,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电池部件,所述电池部件导热地连接在所述第二散热体的一侧,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位于所述第一散热体的与所述主板部件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位于所述第二散热体的与所述电池部件相反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子装置折叠时,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与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相对移动,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与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的重叠部分变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柔性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子装置包括滑动件,所述连接部包括铰链组件,所述滑动件与所述铰链组件设置在所述柔性导热层的同侧;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与所述滑动件导热并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柔性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柔性电子装置的展开状态下,所述滑动件与所述第二散热体之间存在间隙;在所述柔性电子装置的折叠状态下,所述滑动件与所述第二散热体抵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柔性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子装置包括贴设在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上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铰链组件与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之间,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滑动件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柔性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对应于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与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的重叠部分。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柔性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覆盖所述铰链组件及所述滑动件并与所述铰链组件及所述滑动件导热连接。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柔性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导热层采用石墨烯材料或者石墨材料制成,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采用石墨烯材料或者石墨材料制成,所述支撑板采用金属制成。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子装置包括柔性屏组件,所述柔性屏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柔性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屏组件包括支撑架和柔性显示屏,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的背离所述第二部分的一侧,所述柔性显示屏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背离所述第二柔性导热层的一侧。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体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散热体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共同形成收容槽,所述柔性导热层部分或完全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中。
1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柔性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部件包括主板和第一芯片部,所述第一芯片部包括第一屏蔽罩和第一芯片,所述第一芯片和所述第一屏蔽罩设置在所述主板上,所述第一屏蔽罩罩设所述第一芯片并与所述第一芯片导热地连接,所述第一屏蔽罩导热地连接所述第一散热体。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柔性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部件包括第二芯片部,所述第二芯片部包括第二屏蔽罩和第二芯片,所述第二芯片和所述第二屏蔽罩设置在所述主板背离所述第一芯片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屏蔽罩罩设所述第二芯片并与所述第二芯片导热地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柔性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芯片部包括第一导热层,所述第一导热层导热地连接所述第一屏蔽罩和所述第一芯片。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柔性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芯片部包括第二导热层,所述第二导热层导热地连接所述第二屏蔽罩和所述第二芯片。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柔性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导热的第一盖,所述第一盖和所述第一散热体连接并共同形成有第一安装腔,所述主板部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所述第二屏蔽罩导热地连接所述第一盖。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柔性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三导热层,所述第三导热层导热地连接所述第二屏蔽罩和所述第一盖。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子装置包括电池部件;所述第二部分包括导热的第二盖,所述第二盖和所述第二散热体连接并共同形成有第二安装腔,所述电池部件位于所述第二安装腔内,所述电池部件导热地连接所述第二盖。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柔性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四导热层,所述第四导热层导热地连接所述电池部件和所述第二盖。
CN201821817458.6U 2018-11-06 2018-11-06 柔性电子装置 Active CN2098614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17458.6U CN209861402U (zh) 2018-11-06 2018-11-06 柔性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17458.6U CN209861402U (zh) 2018-11-06 2018-11-06 柔性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61402U true CN209861402U (zh) 2019-12-27

Family

ID=689284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17458.6U Active CN209861402U (zh) 2018-11-06 2018-11-06 柔性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6140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71962A (zh) * 2021-11-12 2022-02-18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结构及电子设备
CN114449793A (zh) * 2020-11-04 2022-05-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的中框组件和电子设备
WO2024092973A1 (zh) * 2022-10-31 2024-05-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49793A (zh) * 2020-11-04 2022-05-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的中框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4071962A (zh) * 2021-11-12 2022-02-18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结构及电子设备
WO2024092973A1 (zh) * 2022-10-31 2024-05-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861402U (zh) 柔性电子装置
CN113725514B (zh) 柔性显示装置
JP5665948B1 (ja) 携帯型電子機器の冷却構造
JP5743251B2 (ja) 複合材料及び電子デバイス
CN107006136B (zh) 散热机构及具有该散热机构的电子调速器、电子装置
CN209861400U (zh) 柔性显示装置
JP6905136B2 (ja) 放熱構造
CN212413648U (zh) 一种显示装置
JP6578616B1 (ja) 電子機器
JP2001237582A (ja) 放熱体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冷却装置およびこの冷却装置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CN112640597A (zh) 柔性电子装置
CN111565548A (zh) 散热装置
CN113115569B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设备及缓冲散热结构
CN114489243A (zh) 信息设备
CN110086912A (zh) 一种终端
JP6135378B2 (ja) 電子機器
JP6311222B2 (ja) 電子機器及び放熱方法
JP2008299628A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冷却ユニット
TWI675287B (zh) 加熱散熱模組
US7460368B2 (en) Cooling-fan-free system module
CN215895209U (zh) 后盖凸出散热的工业相机
JP3816392B2 (ja) 冷却装置
CN215301258U (zh) 电子设备的散热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18941614U (zh) 终端设备
CN220798857U (zh) 一种均温板及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172 43 Universiade Software Town, 8288 Longgang Avenue, Henggang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Ruoyu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72 43 Universiade Software Town, 8288 Longgang Avenue, Henggang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ROYOLE TECHNOLOGIE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