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55027U - 自保温转角砌块及其构造的转角墙 - Google Patents
自保温转角砌块及其构造的转角墙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855027U CN209855027U CN201920520855.5U CN201920520855U CN209855027U CN 209855027 U CN209855027 U CN 209855027U CN 201920520855 U CN201920520855 U CN 201920520855U CN 209855027 U CN209855027 U CN 20985502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rner
- side wall
- self
- wall
- shap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保温转角砌块及由自保温转角砌块构造的自保温砌块转角墙,自保温转角砌块的两个外侧面分别与平面砌块卡合连接,形成转角一皮墙体;上、下皮转角墙体之间卡合连接,上、下皮转角墙体的竖向灌筑仓贯通连接,竖向灌筑仓内设有竖向钢筋,并灌筑灌孔混凝土;上、下皮转角墙体之间的弧形凹槽内设有水平钢筋;转角墙体的转角处的卡口上设有闭合箍筋,上、下皮转角墙体的砌块错缝搭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转角处设置转角砌块,并用构造处理灌筑混凝土和配置钢筋,形成自保温砌块转角墙,实现了墙体无需支模,减少了现场施工的难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现场施工的效率,同时提高了保温性能,实现了保温和结构整体的一体化施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建筑墙体构造技术,特别是一种自保温转角砌块及其构造的转角墙。
背景技术
自保温砌体是实现墙体保温与结构一体化的重要渠道。目前,自保温砌体结构纵横墙连接处大量通过构造柱来实现,混凝土构造柱需要现场支模,且需要另附加保温层,需要二次施工,施工的难度大,且混凝土构造柱与自保温砌体结构结合处的保温存在两种材料的交界面,容易产生裂缝,影响整体结构的保温性能。
因此,针对自保温砌体结构的转角处,如何降低其施工难度,同时提高其保温性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解决的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自保温砌体结构的转角处,如何降低现场施工的难度,提高现场施工的效率,实现保温和结构整体的一体化施工。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自保温转角砌块,包括互相平行的外∟形侧壁与内∟形侧壁,多个外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外∟形侧壁和所述内∟形侧壁垂直连接,所述外∟形侧壁、所述内∟形侧壁及所述外肋围成的空腔内设有外保温材料;
所述内∟形侧壁内侧设有平面侧壁,所述平面侧壁与内∟形侧壁较长的面平行设置,并与所述内∟形侧壁较短的面的外延齐平;多个内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形侧壁和所述平面侧壁垂直连接,所述内∟形侧壁、所述平面侧壁及所述内肋之间围成竖向灌筑仓,所述竖向灌筑仓的内壁设有内保温材料;
所述内∟形侧壁的上、下沿设有卡口,所述平面侧壁靠近内∟形侧壁较短的面的一段上、下沿为平面结构,所述平面侧壁另一段上、下沿设有卡口;
所述内肋的底部设有弧形的凹槽。所述平面侧壁的下部设有压槽
优选地,所述外∟形侧壁和内∟形侧壁均由两个面垂直连接构成,所述外∟形侧壁的较长的面和所述内∟形侧壁的较长的面长度相同,所述外∟形侧壁的较短的面和所述内∟形侧壁的较短的面长度相同。
优选地,所述内保温材料与所述外保温材料错缝搭接。
优选地,所述平面侧壁设有卡口的一段与平面结构的一段之间形成局部落低。
优选地,所述内∟形侧壁的上、下沿的卡口匹配设置,所述平面侧壁的上、下沿的卡口匹配设置。
优选地,所述平面侧壁和内∟形侧壁的外侧面均设有卡口。
优选地,所述内∟形侧壁下沿形成与所述内肋底部的凹槽衔接的弧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自保温砌块转角墙,包括上述的自保温转角砌块,所述自保温转角砌块的两个外侧面分别与平面砌块卡合连接,形成一层转角墙体;上、下层所述转角墙体之间卡合连接,上、下层所述转角墙体的竖向灌筑仓贯通连接,所述竖向灌筑仓内设有竖向钢筋,所述竖向灌筑仓内灌筑灌孔混凝土;上、下层所述转角墙体之间的弧形的凹槽内设有水平钢筋;所述转角墙体的转角处的卡口上设有闭合箍筋。
优选地,所述上、下层转角墙体的砌块错缝搭接。
更优选地,上、下层所述转角墙体的自保温转角砌块的转角方向相反,其中一层所述转角墙体的自保温转角砌块的外∟形侧壁及内∟形侧壁的较短的面与对应的较长的面的右侧垂直连接,相邻层所述转角墙体的自保温转角砌块的外∟形侧壁、内∟形侧壁的较短的面与对应的较长的面的左侧垂直连接。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保温砌块转角墙构造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保温性能良好的转角块型,避免了在转角部位浇注混凝土附加保温层的做法,避免了保温和结构二次施工的问题,减少了现场施工的难度,克服了保温层和砌块墙体两种材料交界面容易开裂脱落等问题,实现了保温和结构整体的一体化施工、同寿命,减少了日后的维护费用。
2、通过转角块型的构造处理解决了竖向钢筋、水平钢筋,特别是闭合箍筋在无砂浆砌筑的情况下,实现与灌孔混凝土的有效连接,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
3、通过设置转角块型,实现墙体无需支模,简化了工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现场施工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自保温砌块转角墙构造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转角砌块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转角砌块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平面砌块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转角砌块与平面砌块搭配使用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转角砌块与平面砌块搭配使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自保温砌块转角墙构造示意图,所述的自保温砌块转角墙构造由第一转角砌块100、第二转角砌块200、平面砌块300、竖向钢筋9、水平钢筋10、闭合箍筋11、灌孔混凝土等组成。
结合图2,第一转角砌块100由外∟形侧壁1、内∟形侧壁2、平面侧壁3、外肋5、外保温材料8、内肋13、内保温材料14、竖向灌筑仓16等组成。
外∟形侧壁1和内∟形侧壁2均由两个面垂直连接构成,两个面相比较,一个面较长,一个面较短。外∟形侧壁1的较长的面和内∟形侧壁2的较长的面长度相同,外∟形侧壁1的较短的面和内∟形侧壁2的较短的面长度相同。
外∟形侧壁1与内∟形侧壁2互相平行,外肋5的两端分别与外∟形侧壁1和内∟形侧壁2垂直连接。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外肋5。本实施例中,较长的面之间设有两个外肋5,较短的面之间设有一个外肋5。外∟形侧壁1、内∟形侧壁2及外肋5围成的空腔内设置外保温材料8。
下文中,将靠近外∟形侧壁1的一侧定义为外侧,远离外∟形侧壁1的一侧定义为内侧。
平面侧壁3位于内∟形侧壁2内侧,与内∟形侧壁2较长的面平行设置,并与内∟形侧壁2较短的面的外延齐平。内肋13的两端分别与内∟形侧壁2和平面侧壁3垂直连接,共设有三个平行的内肋13,其中两个设于中部,这两个内肋13之间稍做间隔,另一个内肋13位于外部并与内∟形侧壁2较长的面的外延齐平。内∟形侧壁2的两个垂直面及中部一个内肋13之间围成一个竖向灌筑仓16,中部另一个内肋13与外部的内肋13及内∟形侧壁2、平面侧壁3之间围成另一个竖向灌筑仓16,两个竖向灌筑仓16的内壁均设置内保温材料14。
内保温材料14与外保温材料8错缝搭接。即外肋5对应竖向灌筑仓16的中部,中间两个内肋13对应内保温材料14的中部。
外∟形侧壁1上沿为平面结构,不设置卡口,与外肋5上沿平齐。内∟形侧壁2上沿设有外低内高的卡口12,卡口12的外侧较低的部分与外肋5上沿平齐。平面侧壁3靠近内∟形侧壁2较短的面的一半上沿为平面结构,与内肋13上沿平齐,另一半上沿设有外高内低的卡口,两半部分之间形成局部落低4。
平面侧壁3上沿的卡口的外侧较高的部分与内∟形侧壁2上沿的卡口的内侧较高的部分的高度相同,平面侧壁3上沿的卡口的内侧较低的部分与内∟形侧壁2上沿的卡口的外侧较低的部分的高度相同。
外∟形侧壁1下沿为平面结构,不设置卡口,与外肋5下沿平齐。内∟形侧壁2下沿设有外高内低的卡口12,卡口12的内侧较低的部分与外肋5上沿平齐。平面侧壁3靠近内∟形侧壁2较短的面的一段下沿为平面结构,与内肋13下沿平齐,另一段下沿设有外低内高的卡口,两部分之间形成局部落低。
平面侧壁3下沿的卡口的外侧较低的部分与内∟形侧壁2下沿的卡口的内侧较低的部分的高度相同,平面侧壁3下沿的卡口的内侧较高的部分与内∟形侧壁2下沿的卡口的外侧较高的部分的高度相同。
平面侧壁3和内∟形侧壁2上,上、下卡口的尺寸均匹配设置,即两块第一转角砌块100上下堆叠使,上面的第一转角砌块100的下沿卡口和下面的第一转角砌块100的上沿卡口正好匹配卡合。
平面侧壁3和内∟形侧壁2沿侧壁延伸的外延也形成卡口,便于同一水平面上的相邻砌块之间的卡合连接。平面侧壁3下部设有压槽15。
内肋13的底部设有弧形的凹槽6。内∟形侧壁2下沿形成与内肋13底部的凹槽6衔接的弧形结构17。
结合图3,第二转角砌块200与第一转角砌块100结构类似,其区别仅在于:外∟形侧壁1、内∟形侧壁2的转角方向不同。第一转角砌块100中,外∟形侧壁1、内∟形侧壁2的较短的面与较长的面的右侧垂直连接。而第二转角砌块200中,外∟形侧壁1、内∟形侧壁2的较短的面与较长的面的左侧垂直连接。
结合图4,平面砌块300由外平面侧壁21、第一内平面侧壁22、第二内平面侧壁23、第一肋24、第一保温材料26、第二肋25、第二保温材料27、平面砌块竖向灌筑仓28等组成。
外平面侧壁21与第一内平面侧壁22互相平行,第一肋24的两端分别与外平面侧壁21与第一内平面侧壁22垂直连接。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第一肋24。本实施例中,设有两个第一肋24。外平面侧壁21、第一内平面侧壁22及第一肋24围成的空腔内设置第一保温材料26。
下文中,将靠近外平面侧壁21的一侧定义为外侧,远离外平面侧壁21的一侧定义为内侧。
第二内平面侧壁23位于第一内平面侧壁22内侧,与第一内平面侧壁22平行设置。第二肋25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内平面侧壁23、第一内平面侧壁22垂直连接,共设有四个平行的第二肋25,其中两个设于中部,这两个第二肋25之间稍做间隔,另两个第二肋25位于外部两侧。中部一个第二肋25、外部一个第二肋25及第二内平面侧壁23、第一内平面侧壁22之间围成一个竖向灌筑仓16,共形成两个竖向灌筑仓16,两个竖向灌筑仓16的内壁均设置第二保温材料27。
第一保温材料26与第二保温材料27错缝搭接。
外平面侧壁21上沿为平面结构,不设置卡口,与第一肋24上沿平齐。第一内平面侧壁22上沿设有外低内高的卡口,卡口的外侧较低的部分与第一肋24上沿平齐。第二内平面侧壁23上沿设有外高内低的卡口,第二内平面侧壁23上沿的卡口的外侧较高的部分与第一内平面侧壁22上沿的卡口的内侧较高的部分的高度相同,第二内平面侧壁23上沿的卡口的内侧较低的部分与第一内平面侧壁22上沿的卡口的外侧较低的部分的高度相同。
外平面侧壁21下沿为平面结构,不设置卡口,与第一肋24下沿平齐。第一内平面侧壁22下沿设有外高内低的卡口,卡口的内侧较低的部分与第一肋24下沿平齐。第二内平面侧壁23下沿设有外低内高的卡口,第二内平面侧壁23下沿的卡口的外侧较低的部分与第一内平面侧壁22下沿的卡口的内侧较低的部分的高度相同,第二内平面侧壁23下沿的卡口的内侧较高的部分与第一内平面侧壁22下沿的卡口的外侧较高的部分的高度相同。
平面砌块300上的上、下卡口的尺寸均匹配设置,即两块平面砌块300上下堆叠使,上面的平面砌块300的下沿卡口和下面的平面砌块300的上沿卡口正好匹配卡合。
第二肋25的底部设有弧形的凹槽。第一内平面侧壁22下沿形成与第二肋底部的凹槽衔接的弧形结构。
其中,第一转角砌块100的平面侧壁3靠近内∟形侧壁2较短的面的一段的长度等于平面砌块300的第一内平面侧壁22至第二内平面侧壁23的宽度。
结合图5,用于搭建自保温砌块转角墙时,第一转角砌块100对应于自保温砌块转角墙的上皮,第一转角砌块100的外∟形侧壁1、内∟形侧壁2的两个外侧面分别与两块平面砌块300的外平面侧壁21、第一内平面侧壁22延伸连接,形成上皮转角墙。
结合图6,第二转角砌块200对应于自保温砌块转角墙的下皮,第二转角砌块200的外∟形侧壁1、内∟形侧壁2的两个外侧面分别与两块平面砌块300的外平面侧壁21、第一内平面侧壁22延伸连接,形成下皮转角墙。
结合图1,上皮转角墙叠放在下皮转角墙上,且通过卡口卡合连接,由于第一转角砌块100和第二转角砌块200的转角方向不同,形成砌块的错缝搭接,且上、下皮转角墙的竖向灌筑仓贯通连接。在竖向灌筑仓内配置竖向钢筋9,并灌筑灌孔混凝土。在上、下皮转角墙之间的弧形的凹槽6内两侧分别配置一根水平钢筋10。同时在转角处的内∟形侧壁2及平面侧壁3卡口处配置一长方形的闭合箍筋11;在转角处的另一方向,第一转角砌块100或第二转角砌块200与平面砌块300结合处,也在卡口处配置一同样尺寸的长方形的闭合箍筋11。同样的方法再设置上一层转角墙,如此实现整个转角墙的构造。
本实施例提供的自保温砌块转角墙构造,通过设置转角砌块,实现上下皮块型的错缝搭接,砌块之间通过卡口相互咬合,在转角部位形成竖向的灌筑仓,灌筑灌孔混凝土,内肋上部落低和下部凹进,使灌孔混凝土能竖向、水平向流动。同时通过砌块的构造处理解决竖向钢筋、水平钢筋及闭合箍筋配置问题,使其与混凝土有效握裹,形成整体,提高其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无需支模。保温问题也通过在转角砌块内部设置错缝搭接的保温层得以解决,使保温更安全持久。
应当理解的是,虽然在这里可能使用量术语“第一”、“第二”等等来描述各个单元,但是这些单元不应当受这些术语限制。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将一个单元与另一个单元进行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背离示例性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单元可以被称为第二单元,并且类似地第二单元可以被称为第一单元。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任何形式上和实质上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法的前提下,还将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当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技术对上述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自保温转角砌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互相平行的外∟形侧壁(1)与内∟形侧壁(2),多个外肋(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外∟形侧壁(1)和所述内∟形侧壁(2)垂直连接,所述外∟形侧壁(1)、所述内∟形侧壁(2)及所述外肋(5)围成的空腔内设有外保温材料(8);
所述内∟形侧壁(2)内侧设有平面侧壁(3),所述平面侧壁(3)与内∟形侧壁(2)较长的面平行设置,并与所述内∟形侧壁(2)较短的面的外延齐平;多个内肋(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形侧壁(2)和所述平面侧壁(3)垂直连接,所述内∟形侧壁(2)、所述平面侧壁(3)及所述内肋(13)之间围成竖向灌筑仓(16),所述竖向灌筑仓(16)的内壁设有内保温材料(14);
所述内∟形侧壁(2)的上、下沿设有卡口(12),所述平面侧壁(3)靠近内∟形侧壁(2)较短的面的一段上、下沿为平面结构,所述平面侧壁(3)另一段上、下沿设有卡口;
所述内肋(13)的底部设有弧形的凹槽(6);所述平面侧壁(3)的下部设有压槽(1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保温转角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形侧壁(1)和内∟形侧壁(2)均由两个面垂直连接构成,所述外∟形侧壁(1)的较长的面和所述内∟形侧壁(2)的较长的面长度相同,所述外∟形侧壁(1)的较短的面和所述内∟形侧壁(2)的较短的面长度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保温转角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保温材料(14)与所述外保温材料(8)错缝搭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保温转角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侧壁(3)设有卡口的一段与平面结构的一段之间形成局部落低(4)。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保温转角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形侧壁(2)的上、下沿的卡口匹配设置,所述平面侧壁(3)的上、下沿的卡口匹配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保温转角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侧壁(3)和内∟形侧壁(2)的外侧面均设有卡口。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保温转角砌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形侧壁(2)下沿形成与所述内肋(13)底部的凹槽(6)衔接的弧形结构(17)。
8.一种自保温砌块转角墙,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自保温转角砌块,所述自保温转角砌块的两个外侧面分别与平面砌块卡合连接,形成一层转角墙体;上、下层所述转角墙体之间卡合连接,上、下层所述转角墙体的竖向灌筑仓(16)贯通连接,所述竖向灌筑仓(16)内设有竖向钢筋(9),所述竖向灌筑仓(16)内灌筑灌孔混凝土;上、下层所述转角墙体之间的弧形的凹槽(6)内设有水平钢筋(10);所述转角墙体的转角处的卡口上设有闭合箍筋(11)。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自保温砌块转角墙,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层转角墙体的砌块错缝搭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自保温砌块转角墙,其特征在于:上、下层所述转角墙体的自保温转角砌块的转角方向相反,其中一层所述转角墙体的自保温转角砌块的外∟形侧壁(1)及内∟形侧壁(2)的较短的面与对应的较长的面的右侧垂直连接,相邻层所述转角墙体的自保温转角砌块的外∟形侧壁(1)、内∟形侧壁(2)的较短的面与对应的较长的面的左侧垂直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520855.5U CN209855027U (zh) | 2019-04-17 | 2019-04-17 | 自保温转角砌块及其构造的转角墙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520855.5U CN209855027U (zh) | 2019-04-17 | 2019-04-17 | 自保温转角砌块及其构造的转角墙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855027U true CN209855027U (zh) | 2019-12-27 |
Family
ID=68937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520855.5U Active CN209855027U (zh) | 2019-04-17 | 2019-04-17 | 自保温转角砌块及其构造的转角墙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855027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14678A (zh) * | 2019-04-17 | 2019-06-21 | 上海市房屋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自保温转角砌块及其构造的转角墙 |
CN111502063A (zh) * | 2020-04-24 | 2020-08-07 | 中冶交投善筑成都装配式建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转角墙 |
CN117328685A (zh) * | 2023-11-27 | 2024-01-02 |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 新型自保温砌筑墙转角部位施工方法 |
-
2019
- 2019-04-17 CN CN201920520855.5U patent/CN20985502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14678A (zh) * | 2019-04-17 | 2019-06-21 | 上海市房屋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一种自保温转角砌块及其构造的转角墙 |
CN111502063A (zh) * | 2020-04-24 | 2020-08-07 | 中冶交投善筑成都装配式建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转角墙 |
CN117328685A (zh) * | 2023-11-27 | 2024-01-02 |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 新型自保温砌筑墙转角部位施工方法 |
CN117328685B (zh) * | 2023-11-27 | 2024-02-23 |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 自保温砌筑墙转角部位施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822939A (en) | Insulated building block system | |
CN209855027U (zh) | 自保温转角砌块及其构造的转角墙 | |
US6148576A (en) | Energy conserving wall unit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 |
US8596014B2 (en) | Masonry block system | |
US20100162649A1 (en) | Building block system | |
US8973322B2 (en) | Masonry units and structures formed therefrom | |
TWI604112B (zh) | Green building light partition brick | |
US9404255B1 (en) | Light-in-weight concrete blocks and method | |
CN104594531B (zh) | 一种单元式轻质带筋隔墙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6128374U (zh) | 一体结构直角墙体砂浆模块和用墙体模块浇注成的直角墙体 | |
US20140196392A1 (en) | Masonry units and structures formed therefrom | |
CN210289110U (zh) | 建筑保温模板 | |
US6796094B1 (en) | Mortarless concrete wall system | |
CN214461722U (zh) | 一种模块砖及模块砖组 | |
CN201883594U (zh) | 可防止砌缝开裂的异形砌块 | |
CN211850316U (zh) | 一种节能型保温混凝土多孔砖 | |
CN209703823U (zh) | 一种砌块及其组成的墙体 | |
CN210562806U (zh) | 建筑模块拼接墙体 | |
US2162417A (en) | Building brick and wall | |
RU2688696C2 (ru) | Строительный блок (варианты) | |
CN109898723A (zh) | 一种砌块、墙体及其成墙方法 | |
US9032680B1 (en) | Insulated masonry member insert configured to compensate for mold wear | |
CN215760579U (zh) | 一种布灰装置 | |
RU173981U1 (ru) | Строительный керамический блок | |
CN215978029U (zh) | 新型环保实心砖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