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26832U - 腔镜孔全层缝合器 - Google Patents

腔镜孔全层缝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26832U
CN209826832U CN201920360957.5U CN201920360957U CN209826832U CN 209826832 U CN209826832 U CN 209826832U CN 201920360957 U CN201920360957 U CN 201920360957U CN 209826832 U CN209826832 U CN 2098268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thread
groove
hooking
su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6095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文武
韩泳涛
彭林
肖文光
方强
冷雪峰
王康宁
刘光源
徐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036095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268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268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2683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腔镜孔全层缝合器,包括介入器、引线针和勾线针;介入器包括介入主体,介入主体的介入前端设置有抵针结构,所述的介入主体后端设置有定向针槽,引线针和勾线针分别从定向针槽穿入并沿定向针槽延伸至抵针结构后停止,引线针和勾线针在抵针结构处交叉;引线针前端设有引线槽,引线针的针体上设有纳线槽;引线针上还设有供勾线针通过的过针结构,所述的过针结构与纳线槽交叉;勾线针上设有勾线槽,当勾线针的前端抵达抵针结构处时,勾线槽位于过针结构处且勾线槽的槽口与纳线槽相对。本实用新型利用引线针、勾线针与介入器配合,实现全层缝合;同时设置抵针结构,防止了引线针或勾线针对体内器官造成伤害。

Description

腔镜孔全层缝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腔镜手术的缝合器,尤其涉及一种腔镜孔全层缝合器。
背景技术
腔镜手术作为微创外科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已得到广泛应用。腔镜手术是在患者腹部或胸部开小孔,分别将摄像头及手术器械通过转换器插入到腹腔或胸腔内,通过数据线将摄像头获取的腔内图像显示在屏幕上,手术医生通过观察显示屏上的图像,利用插入到腔内的手术器械进行手术。腔镜手术的开展,减轻了病人开刀的痛楚,缩短了病人的恢复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技术。
在腔镜手术完成后,对腔镜孔的缝合是较为困难的事情,腔镜孔贯穿和人体的表皮、脂肪等多层结构直至胸腹腔内部,其缝合直接影响胸腹腔内的环境卫生和康复进度,若缝合不规范或不完善,将不利于伤口康复愈合,并增加腔镜孔处受到感染的风险,还可能发生腔镜孔切口疝的。
公开号为CN102065776B的专利公开了用于腹腔镜孔口部位缝合的装置,其通过缝合针与外科设备配合使用,外壳设备引导缝合针的走向,牵引缝合线穿过人体的皮肤、脂肪等,最终实现腔镜孔的缝合。该专利技术中存在如下不足之处,一是缝合针只能从腔镜孔的孔内向胸腹腔内穿刺,最终实现半层缝合,腔镜孔的孔口需要进行二次缝合,才能最终实现整个腔镜孔的闭合缝合,增加了缝合的程序,两处缝合创伤也不利于后期的愈合;二是缝合针在初次穿刺及二次缝合过程中需要进入胸腹腔一定的程度,如果进入程度把握不准确有可能对胸腹腔内部的脏器造成伤害;三是该缝合装置在进行缝合线的牵引时,难以确保缝合针将缝合线勾住并牵引至外部,导致缝合的效率不高;四是目前的缝合器在缝合打结后线头留存在胸腹腔内,容易出现线头松动和与胸腹腔粘粘的情况。
因此现有的缝合装置对腔镜孔的缝合效果并不理想,也容易造成二次伤害不利于患者的康复,需要对现有的技术方案进行调整优化,提出更为合理的技术方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腔镜孔全层缝合器,目的之一在于实现腔镜孔的全层缝合,提高缝合的效率,目的之二在于通过介入器限制缝合针进入胸腹腔的深度,避免缝合针对胸腹腔造成刺伤,提高腔镜孔缝合过程的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效果,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腔镜孔全层缝合器,包括介入器、引线针和勾线针,其中介入器用于从腔镜孔中穿入,引线针用于将缝合线从外部引入人体的腔体内,勾线针用于从腔体内将缝合线牵引至外部,引线针和勾线针能够使缝合线完全穿过腔镜孔处的皮肤和脂肪等,实现全层缝合。
具体的,要实现上述目的,所述的介入器包括介入主体,介入主体的介入前端设置有抵针结构,所述的介入主体后端对称设置有两个定向针槽,引线针和勾线针分别从一个定向针槽穿入并沿定向针槽延伸至抵针结构后停止,引线针和勾线针在抵针结构处交叉。
所述的引线针前端设有引线槽,引线针的针体上设有与引线槽连通的纳线槽,纳线槽延伸至针体的后部。
优选的,所述的引线槽为从引线针的侧表面向内延伸的扁平槽,用于卡住缝合线,引线针在进行穿刺前,将缝合线的前端搭接在引线槽处并卡紧;由于纳线槽与引线槽连通,缝合线收纳于纳线槽内,并沿纳线槽延伸直至从纳线槽的后端口伸出。
所述引线针上还设有供勾线针通过的过针结构,所述的过针结构与纳线槽交叉,则从容纳于纳线槽内的缝合线也经由过针结构。当勾线针从过针结构处穿过时,勾线针的一部分结构与引线针的一部分结构重合;因此,勾线针与缝合线在过针结构内接触。
鉴于勾线针与引线针部分结构重合,利用这一特点使勾线针在过线结构内将缝合线勾住,所述的勾线针上设有勾线槽,当勾线针的前端抵达抵针结构处时,勾线槽位于过针结构处且勾线槽的槽口与纳线槽相对,则纳线槽内的缝合线接触勾线针并滑入勾线槽内,当回退勾线针时,勾线槽卡住缝合线并将缝合线拉出至体外。
进一步的,抵针结构对引线针和勾线针的作用是进行抵制限位,防止引线针和勾线针过度前进对体内器官造成伤害,故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抵针结构进行优化,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抵针结构包括抵针面,抵针面上设有两个针尖停滞部,所述的引线针和勾线针的针尖到达对应的针尖停滞部时停止前进。
再进一步,引线针和勾线针在到达抵针面后停止,引线针完成引线后,勾线针开始勾线,勾线过程中缝合线将离开引线针的引线槽,并跟随勾线针到达人体外部,此过程中缝合线在引线针的纳线槽中滑动,从过针结构处滑出并进入勾线针所在的针孔,缝合线在抵针结构处发生了转向,转向处将产生较大的勒紧力和剪切力,若缝合线直接接触人体组织将对人体组织造成创伤,因此对上述抵针结构进行优化,避免缝合线接触人体组织,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抵针结构包括盘线面,所述的盘线面与抵针面相对设置。缝合线在抵针结构内发生转向后,贴合盘线面滑动,不接触人体组织,避免了对人体组织造成伤害。
再进一步,引线针和勾线针完成引线和勾线的过程后,需要将介入主体退出腔镜孔,则缝合线将沿着介入器主体的表面滑动直至与介入器主体分离,缝合线将从抵针面划过,为减少缝合线的磨损,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抵针面进行优化,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抵针面为斜面,抵针面接近介入主体前端的部分与介入主体的外表面顺滑过渡连接。
优选的,上述内容对抵针结构进行了描述说明,此处提出抵针结构的具体方案。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抵针结构为陷入介入主体外表面的凹陷,该凹陷靠近介入主体前端的一面为抵针面,且针尖停滞部位于该面上;该凹陷靠近介入主体后端的一面为盘线面,盘线面为外凸的弧形面,如此能够减少缝合线在盘线面上滑动时的磨损。作为另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抵针结构为延伸至介入主体内部的扁平槽,该扁平槽包括抵针段和外延段,所述的抵针面和盘线面均位于抵针段,引线和勾线过程在抵针段完成;所述的外延段与抵针段连通,且连通处平滑过渡。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两个针尖停滞部为盲孔状结构,针尖伸入针尖停滞部后到达其底部被阻断前行。两个针尖停滞部的指向分别对正定向针孔,二者的指向在同一轴线上。
优选的,所述的针尖停滞部内设置有硅胶接纳层,针尖抵达硅胶接纳层之后,硅胶接纳层对针尖施加反作用力,阻止引线针或勾线针继续前进,同时柔性的硅胶能够保护针尖,避免针尖被损坏。
进一步的,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过针结构进行说明,作为可行的选择,所述的过针结构包括贯穿引线针的过针槽或过针孔,过针槽或过针孔与纳线槽连通。
优选的,当过针结构采用过针槽时,所述的过针槽为弧形槽,当勾线针从过针槽内穿过时,勾线针的外表面与过针槽的槽面贴合;缝合线贴合勾线针的外表面,当勾线槽对正缝合线时,缝合线滑入勾线槽内并被勾线槽卡紧。当过针结构采用过针孔时,过针孔采用圆孔,勾线针的外表面与过针孔的孔壁贴合,缝合线贴合勾线针的外表面,当勾线槽对正缝合线时,缝合线滑入勾线槽内并被勾线槽卡紧。
进一步的,缝合线对正勾线槽时能正常滑入槽内,若缝合线与勾线槽的位置存在一定的偏差则不容易顺利滑入,因此对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勾线槽进行优化,提高缝合线滑入勾线槽的成功率,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勾线槽由槽口往槽底依次包括卡入部和勾线部,卡入部和勾线部的连通处为槽颈,槽颈的宽度小于卡入部和勾线部的宽度。当缝合线滑动至卡入部时,沿卡入部的槽壁面下滑至槽颈,经过槽颈后到达勾线部并被卡紧。
优选的,所述的卡入部的槽壁面为倾斜面,缝合线沿该倾斜面下滑进入勾线部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进一步的,介入主体进入人体后,在进行引线和勾线的过程中,由于人体组织的柔性特点,介入主体容易产生晃动,影响引线的准确度,因此将介入主体相对于胸腹腔内壁和外壁进行固定,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介入主体进行优化,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介入器的末端设有翼托,所述的定向针槽位于翼托上。翼托从外部将胸腹腔的外壁压紧,其贴合外壁,使定向针槽的方向保持稳定。
再进一步,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介入主体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介入主体的稳定性,所述的介入主体包括外主体,外主体的前端处铰接有外展托爪;所述的外主体内部中空并设置有中心轴,中心轴的前端与外展托爪铰接,且所述的中心轴在外主体内轴向移动并带动外展托爪开合。当介入主体进入腔镜孔时,外展托爪合拢,与介入主体形成统一的整体,便于介入主体顺利进入胸腹腔;当介入主体进入胸腹腔之后,外展托爪展开,与翼托共同作用,将介入主体固定于腔镜孔处。
进一步的,外展托爪实现展开和合拢的方案多种多样,为方便本实用新型中心轴的控制,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外展托爪进行优化,提出一种可行的方案,所述的外展托爪上设置有弧形槽,所述的外主体上设置铰接轴与弧形槽滑动配合;所述的外展托爪上还设有轴孔,所述的中心轴上设有与轴孔转动配合的推轴。
进一步的,中心轴沿轴向运动时带动外展托爪开合,中心轴在外主体内相对固定时才能维持外展托爪的展开或合拢状态,因此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外主体进行优化,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外主体后端连接有操作环,所述的操作环包括一体设置的指环和位于外主体中空内部且与中心轴同轴连接的转换轴,所述的转换轴在外主体内轴向移动并带动中心轴运动;所述的外主体内设有初始锁止环槽和终止锁止环槽,所述的转换轴上设置有锁止滑块,转换轴在轴向运动的初始位和终止位时,锁止滑块分别与初始锁止环槽和终止锁止环槽对齐,且转换轴周向转动使锁止滑块滑入对应的锁止环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利用引线针、勾线针与介入器配合,通过介入器维持缝合针的走向,使缝合针穿透胸腹腔的皮肤、脂肪等多层结构,实现全层缝合。
2.本实用新型在介入主体上设置了抵针结构,引线针和勾线针的针尖抵达抵针结构后停止前进,防止了引线针或勾线针对体内器官造成伤害。
3.本实用新型实现全层缝合能将线头留存于体表,能够避免线头松动,也不会与脏器发生粘粘,同时能够避免腔镜孔切口疝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表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因此不应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图1是介入器进入胸腔或腹腔的示意图;
图2是介入器进入胸腔或腹腔后,翼托和外展托爪将胸腹腔夹持的示意图;
图3是引线针和勾线针与介入器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引线针的结构示意图及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勾线针的结构示意图及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缝合线穿过过针槽的状态示意图;
图7是勾线针进入过针槽的状态示意图;
图8是缝合线进入勾线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缝合线穿过过针孔的状态示意图;
图10是勾线针进入过针孔的状态示意图;
图11是缝合线进入勾线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一种抵针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的抵针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14是另一种抵针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15是中心轴、操作环与外主体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16是中心轴、外展托爪与外主体配合,且外展托爪处于合拢状态的关系示意图;
图17是中心轴、外展托爪与外主体配合,且外展托爪处于展开状态的关系示意图;
图18是完成引线和勾线,对腔镜孔实现全层缝合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各个标号的含义为:1-介入器;2-翼托;3-定向针槽;4-介入主体;401-终止锁止环槽;402-初始锁止环槽;403-外主体;5-外展托爪;501-弧形槽;6-引线针;601-纳线槽;602-过针结构;603-引线槽;7-勾线针;701-勾线槽;7011-卡入部;7012-槽颈;7013-勾线部;8-抵针结构;801-盘线面;802-抵针面;803-针尖停滞部;9-缝合线;10-中心轴;11-转换轴;12-锁止滑块;13-指环;14-铰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释。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公开了腔镜孔全层缝合器,包括介入器1、引线针6和勾线针7,其中介入器1用于从腔镜孔中穿入,引线针6用于将缝合线9从外部引入人体的腔体内,勾线针7用于从腔体内将缝合线9牵引至外部,引线针6和勾线针7能够使缝合线9完全穿过腔镜孔处的皮肤和脂肪等,实现全层缝合,如图18所示。
具体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要实现上述目的,所述的介入器1包括介入主体4,介入主体4的介入前端设置有抵针结构8,所述的介入主体4后端对称设置有两个定向针槽3,引线针6和勾线针7分别从一个定向针槽3穿入并沿定向针槽3延伸至抵针结构8后停止,引线针6和勾线针7在抵针结构8处交叉。
如图4所示,所述的引线针6前端设有引线槽603,引线针6的针体上设有与引线槽603连通的纳线槽601,纳线槽601延伸至针体的后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引线槽603为从引线针6的侧表面向内延伸的扁平槽,用于卡住缝合线9,引线针6在进行穿刺前,将缝合线9的前端搭接在引线槽603处并卡紧;由于纳线槽601与引线槽603连通,缝合线9收纳于纳线槽601内,并沿纳线槽601延伸直至从纳线槽601的后端口伸出。
所述引线针6上还设有供勾线针7通过的过针结构602,所述的过针结构602与纳线槽601交叉,则从容纳于纳线槽601内的缝合线9也经由过针结构602。当勾线针7从过针结构602处穿过时,勾线针7的一部分结构与引线针6的一部分结构重合;因此,勾线针7与缝合线9在过针结构602内接触。
如图5所示,鉴于勾线针7与引线针6部分结构重合,利用这一特点使勾线针7在过线结构内将缝合线9勾住,所述的勾线针7上设有勾线槽701,当勾线针7的前端抵达抵针结构8处时,勾线槽701位于过针结构602处且勾线槽701的槽口与纳线槽601相对,则纳线槽601内的缝合线9接触勾线针7并滑入勾线槽701内,当回退勾线针7时,勾线槽701卡住缝合线9并将缝合线9拉出至体外。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公开了腔镜孔全层缝合器,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是,包括介入器1、引线针6和勾线针7,其中介入器1用于从腔镜孔中穿入,引线针6用于将缝合线9从外部引入人体的腔体内,勾线针7用于从腔体内将缝合线9牵引至外部,引线针6和勾线针7能够使缝合线9完全穿过腔镜孔处的皮肤和脂肪等,实现全层缝合。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缝合器进行优化,具体对抵针结构8进行说明,具体如下:
抵针结构8对引线针6和勾线针7的作用是进行抵制限位,防止引线针6和勾线针7过度前进对体内器官造成伤害,故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抵针结构8进行优化,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抵针结构8包括抵针面802,抵针面802上设有两个针尖停滞部803,所述的引线针6和勾线针7的针尖到达对应的针尖停滞部803时停止前进。
引线针6和勾线针7在到达抵针面802后停止,引线针6完成引线后,勾线针7开始勾线,勾线过程中缝合线9将离开引线针6的引线槽603,并跟随勾线针7到达人体外部,此过程中缝合线9在引线针6的纳线槽601中滑动,从过针结构602处滑出并进入勾线针7所在的针孔,缝合线9在抵针结构8处发生了转向,转向处将产生较大的勒紧力和剪切力,若缝合线9直接接触人体组织将对人体组织造成创伤,因此对上述抵针结构8进行优化,避免缝合线9接触人体组织,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抵针结构8包括盘线面801,所述的盘线面801与抵针面802相对设置。缝合线9在抵针结构8内发生转向后,贴合盘线面801滑动,不接触人体组织,避免了对人体组织造成伤害。
引线针6和勾线针7完成引线和勾线的过程后,需要将介入主体4退出腔镜孔,则缝合线9将沿着介入器1主体的表面滑动直至与介入器1主体分离,缝合线9将从抵针面802划过,为减少缝合线9的磨损,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抵针面802进行优化,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抵针面802为斜面,抵针面802接近介入主体4前端的部分与介入主体4的外表面顺滑过渡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两个针尖停滞部803为盲孔状结构,针尖伸入针尖停滞部803后到达其底部被阻断前行。两个针尖停滞部803的指向分别对正定向针孔,二者的指向在同一轴线上。
所述的针尖停滞部803内设置有硅胶接纳层,针尖抵达硅胶接纳层之后,硅胶接纳层对针尖施加反作用力,阻止引线针6或勾线针7继续前进,同时柔性的硅胶能够保护针尖,避免针尖被损坏。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公开了腔镜孔全层缝合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是,包括介入器1、引线针6和勾线针7,其中介入器1用于从腔镜孔中穿入,引线针6用于将缝合线9从外部引入人体的腔体内,勾线针7用于从腔体内将缝合线9牵引至外部,引线针6和勾线针7能够使缝合线9完全穿过腔镜孔处的皮肤和脂肪等,实现全层缝合。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对缝合器进行优化,提供一种可行的抵针结构8并进行说明,具体如下:
如图12、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抵针结构8为陷入介入主体4外表面的凹陷,该凹陷靠近介入主体4前端的一面为抵针面802,且针尖停滞部803位于该面上;该凹陷靠近介入主体4后端的一面为盘线面801,盘线面801为外凸的弧形面,如此能够减少缝合线9在盘线面801上滑动时的磨损。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公开了腔镜孔全层缝合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是,包括介入器1、引线针6和勾线针7,其中介入器1用于从腔镜孔中穿入,引线针6用于将缝合线9从外部引入人体的腔体内,勾线针7用于从腔体内将缝合线9牵引至外部,引线针6和勾线针7能够使缝合线9完全穿过腔镜孔处的皮肤和脂肪等,实现全层缝合。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对缝合器进行优化,提供一种可行的抵针结构8并进行说明,具体如下: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抵针结构8为延伸至介入主体4内部的扁平槽,该扁平槽包括抵针段和外延段,所述的抵针面802和盘线面801均位于抵针段,引线和勾线过程在抵针段完成;所述的外延段与抵针段连通,且连通处平滑过渡。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公开了腔镜孔全层缝合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是,包括介入器1、引线针6和勾线针7,其中介入器1用于从腔镜孔中穿入,引线针6用于将缝合线9从外部引入人体的腔体内,勾线针7用于从腔体内将缝合线9牵引至外部,引线针6和勾线针7能够使缝合线9完全穿过腔镜孔处的皮肤和脂肪等,实现全层缝合。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缝合器进行优化,提供一种可行的过针结构602并进行说明,具体如下:
本实施例中,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过针结构602进行说明,作为可行的选择,所述的过针结构602包括贯穿引线针6的过针槽或过针孔,过针槽或过针孔与纳线槽601连通。
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如图5、图6、图7所示,当过针结构602采用过针槽时,所述的过针槽为弧形槽501,当勾线针7从过针槽内穿过时,勾线针7的外表面与过针槽的槽面贴合;缝合线9贴合勾线针7的外表面,当勾线槽701对正缝合线9时,缝合线9滑入勾线槽701内并被勾线槽701卡紧。
作为另一种可行的选择,如图8、图9、图10所示,当过针结构602采用过针孔时,过针孔采用圆孔,勾线针7的外表面与过针孔的孔壁贴合,缝合线9贴合勾线针7的外表面,当勾线槽701对正缝合线9时,缝合线9滑入勾线槽701内并被勾线槽701卡紧。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公开了腔镜孔全层缝合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是,包括介入器1、引线针6和勾线针7,其中介入器1用于从腔镜孔中穿入,引线针6用于将缝合线9从外部引入人体的腔体内,勾线针7用于从腔体内将缝合线9牵引至外部,引线针6和勾线针7能够使缝合线9完全穿过腔镜孔处的皮肤和脂肪等,实现全层缝合。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缝合器进行优化,提供一种可行的勾线槽701结构并进行说明,具体如下:
缝合线9对正勾线槽701时能正常滑入槽内,若缝合线9与勾线槽701的位置存在一定的偏差则不容易顺利滑入,因此对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勾线槽701进行优化,提高缝合线9滑入勾线槽701的成功率,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如图5所示,所述的勾线槽701由槽口往槽底依次包括卡入部7011和勾线部7013,卡入部7011和勾线部7013的连通处为槽颈7012,槽颈7012的宽度小于卡入部7011和勾线部7013的宽度。当缝合线9滑动至卡入部7011时,沿卡入部7011的槽壁面下滑至槽颈7012,经过槽颈7012后到达勾线部7013并被卡紧。
具体的,所述的卡入部7011的槽壁面为倾斜面,缝合线9沿该倾斜面下滑进入勾线部7013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实施例7
本实施例公开了腔镜孔全层缝合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是,包括介入器1、引线针6和勾线针7,其中介入器1用于从腔镜孔中穿入,引线针6用于将缝合线9从外部引入人体的腔体内,勾线针7用于从腔体内将缝合线9牵引至外部,引线针6和勾线针7能够使缝合线9完全穿过腔镜孔处的皮肤和脂肪等,实现全层缝合。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缝合器进行优化,提供一种可行的勾线槽701结构并进行说明,具体如下:
介入主体4进入人体后,在进行引线和勾线的过程中,由于人体组织的柔性特点,介入主体4容易产生晃动,影响引线的准确度,因此将介入主体4相对于胸腹腔内壁和外壁进行固定,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介入主体4进行优化,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如图1、图2、图3所示,所述的介入器1的末端设有翼托2,所述的定向针槽3位于翼托2上。翼托2从外部将胸腹腔的外壁压紧,其贴合外壁,使定向针槽3的方向保持稳定。
为进一步提高介入主体4的稳定性,如图16、图17所示,所述的介入主体4包括外主体403,外主体403的前端处铰接有外展托爪5;所述的外主体403内部中空并设置有中心轴10,中心轴10的前端与外展托爪5铰接,且所述的中心轴10在外主体403内轴向移动并带动外展托爪5开合。当介入主体4进入腔镜孔时,外展托爪5合拢,与介入主体4形成统一的整体,便于介入主体4顺利进入胸腹腔;当介入主体4进入胸腹腔之后,外展托爪5展开,与翼托2共同作用,将介入主体4固定于腔镜孔处。
外展托爪5实现展开和合拢的方案多种多样,为方便本实用新型中心轴10的控制,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外展托爪5进行优化,提出一种可行的方案,所述的外展托爪5上设置有弧形槽501,所述的外主体403上设置铰接轴14与弧形槽501滑动配合;所述的外展托爪5上还设有轴孔,所述的中心轴10上设有与轴孔转动配合的推轴。
中心轴10沿轴向运动时带动外展托爪5开合,中心轴10在外主体403内相对固定时才能维持外展托爪5的展开或合拢状态,因此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外主体403进行优化,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所述的外主体403后端连接有操作环,所述的操作环包括一体设置的指环13和位于外主体403中空内部且与中心轴10同轴连接的转换轴11,所述的转换轴11在外主体403内轴向移动并带动中心轴10运动;所述的外主体403内设有初始锁止环槽402和终止锁止环槽401,所述的转换轴11上设置有锁止滑块12,转换轴11在轴向运动的初始位和终止位时,锁止滑块12分别与初始锁止环槽402和终止锁止环槽401对齐,且转换轴11周向转动使锁止滑块12滑入对应的锁止环槽。
以上即为本实用新型列举的几种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的实施方式,在不相矛盾的情况下,上述技术特征可进行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技术方案,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方式相互任意组合得到其他多种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实施方式。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应理解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书中界定的为准,并且说明书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书。

Claims (10)

1.腔镜孔全层缝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介入器(1)、引线针(6)和勾线针(7);
所述的介入器(1)包括介入主体(4),介入主体(4)的介入前端设置有抵针结构(8),所述的介入主体(4)后端对称设置有两个定向针槽(3),引线针(6)和勾线针(7)分别从一个定向针槽(3)穿入并沿定向针槽(3)延伸至抵针结构(8)后停止,引线针(6)和勾线针(7)在抵针结构(8)处交叉;
所述的引线针(6)前端设有引线槽(603),引线针(6)的针体上设有与引线槽(603)连通的纳线槽(601),纳线槽(601)延伸至针体的后部;所述引线针(6)上还设有供勾线针(7)通过的过针结构(602),所述的过针结构(602)与纳线槽(601)交叉;
所述的勾线针(7)上设有勾线槽(701),当勾线针(7)的前端抵达抵针结构(8)处时,勾线槽(701)位于过针结构(602)处且勾线槽(701)的槽口与纳线槽(601)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腔镜孔全层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抵针结构(8)包括抵针面(802),抵针面(802)上设有两个针尖停滞部(803),所述的引线针(6)和勾线针(7)的针尖到达对应的针尖停滞部(803)时停止前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腔镜孔全层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抵针面(802)为斜面,抵针面(802)接近介入主体(4)前端的部分与介入主体(4)的外表面顺滑过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腔镜孔全层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抵针结构(8)包括盘线面(801),所述的盘线面(801)与抵针面(802)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腔镜孔全层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介入器(1)的末端设有翼托(2),所述的定向针槽(3)位于翼托(2)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腔镜孔全层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针结构(602)包括贯穿引线针(6)的过针槽或过针孔,过针槽或过针孔与纳线槽(601)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腔镜孔全层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勾线槽(701)由槽口往槽底依次包括卡入部(7011)和勾线部(7013),卡入部(7011)和勾线部(7013)的连通处为槽颈(7012),槽颈(7012)的宽度小于卡入部(7011)和勾线部(7013)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腔镜孔全层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介入主体(4)包括外主体(403),外主体(403)的前端处铰接有外展托爪(5);所述的外主体(403)内部中空并设置有中心轴(10),中心轴(10)的前端与外展托爪(5)铰接,且所述的中心轴(10)在外主体(403)内轴向移动并带动外展托爪(5)开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腔镜孔全层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展托爪(5)上设置有弧形槽(501),所述的外主体(403)上设置铰接轴(14)与弧形槽(501)滑动配合;所述的外展托爪(5)上还设有轴孔,所述的中心轴(10)上设有与轴孔转动配合的推轴。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腔镜孔全层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主体(403)后端连接有操作环,所述的操作环包括位于外主体(403)中空内部且与中心轴(10)同轴连接的转换轴(11),所述的转换轴(11)在外主体(403)内轴向移动并带动中心轴(10)运动;所述的外主体(403)内设有初始锁止环槽(402)和终止锁止环槽(401),所述的转换轴(11)上设置有锁止滑块(12),转换轴(11)在轴向运动的初始位和终止位时,锁止滑块(12)分别与初始锁止环槽(402)和终止锁止环槽(401)对齐,且转换轴(11)周向转动使锁止滑块(12)滑入对应的锁止环槽。
CN201920360957.5U 2019-03-20 2019-03-20 腔镜孔全层缝合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8268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60957.5U CN209826832U (zh) 2019-03-20 2019-03-20 腔镜孔全层缝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60957.5U CN209826832U (zh) 2019-03-20 2019-03-20 腔镜孔全层缝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26832U true CN209826832U (zh) 2019-12-24

Family

ID=68907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60957.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826832U (zh) 2019-03-20 2019-03-20 腔镜孔全层缝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268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26247B2 (ja) 解剖学的組織を縫合するための縫合装置及び方法
US10709442B2 (en) Stitching device with long needle
CN105848590A (zh) 腹腔镜穿刺口部位闭合装置
CN108261227B (zh) 一种穿刺芯组件及具有其的穿刺器
CN105848592A (zh) 用于腹腔镜穿刺口部位闭合装置的外科缝合线
US10463363B2 (en) Suture passer
US9775602B2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continuous surgical suturing
US11793535B2 (en) Endoluminal surgery device
US20200046343A1 (en) Interlocking Shelf and Fascia Release Mechanism
CN209422036U (zh) 一种医用组织钳
WO2020081864A1 (en) Interlocking shelf and fascia release mechanism
US20210121173A1 (en) Device for suturing tissue to close defects
CN209826832U (zh) 腔镜孔全层缝合器
CN111374722A (zh) 一种缝合组件及具有其的穿刺芯组件及穿刺器
CN101933822B (zh) 用于外科微创手术的带通道三叶扇形钳
US11471152B2 (en) Needle and guide apparatus for passing suture
CN111374739B (zh) 一种穿刺芯组件及穿刺器
CN109984810B (zh) 一种穿刺芯组件及具有其的穿刺器
JP2000023989A (ja) ミニループレトラクタ
CN215458488U (zh) 一种腹腔镜用免穿刺套管微针套拉器
CN212369055U (zh) 一种腹腔穿刺缝合器的穿刺鞘
CN115153700B (zh) 一种一次性内窥镜螺旋形连续缝合针
CN219331758U (zh) 一种带卡扣注水的爪式腹壁缝合器
CN219207222U (zh) 一次性使用筋膜穿刺闭合器
CN213465226U (zh) 一种用于腹腔镜下的荷包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224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