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91279U - 生物滴滤除臭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生物滴滤除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91279U
CN209791279U CN201920231618.7U CN201920231618U CN209791279U CN 209791279 U CN209791279 U CN 209791279U CN 201920231618 U CN201920231618 U CN 201920231618U CN 209791279 U CN209791279 U CN 2097912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wer body
tower
trickling filter
bio
deodoriz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3161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海红
闫志英
佟欣宇
曾勇
宦臣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Institute of Biology of CAS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Institute of Biology of CAS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Institute of Biology of CAS,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engdu Institute of Biolog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92023161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912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912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912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气净化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滴滤除臭装置。本实用新型所述塔身中设有由螺旋状滑板、扇形多孔隔板、多孔托板组成的除臭组件,相邻的滑板与塔身内壁之间构成了螺旋状的气流通道,显著延长了臭气与微生物接触时间,提高了净化处理效率。塔顶设有位于螺旋状气流通道上部的进料口,塔身侧壁设有对应螺旋状气流通道下部的出料口,气流通道中的隔板可在转轴的作用下以塔身半径为轴转动,由此达到方便有序地更迭替换饱和失活微生物以保证长时间高效除臭的目的。本技术方案提供的生物滴滤除臭装置,装置中的臭气与菌群接触时间长,除臭作业效率高,还能方便微生物的有序更迭,实现长时间高效除臭。

Description

生物滴滤除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气净化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滴滤除臭装置。
背景技术
恶臭气体是指一切通过非生物途径或生物途径产生、能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快或损害生活环境的气体物质。目前常用的除臭方法包括物理法:物理吸附法、高能离子除臭法等;化学法:臭氧氧化法、活性氧氧化法、化学溶液吸收法、光催化氧化法等;生物法:生物滤池法、生物滴滤塔法、生物滤膜法、活性污泥法等。相对物理除臭,生物除臭具有臭气去除率高,运行费用低,设备运行检修成本低等优点;相对化学除臭,生物除臭则在二次污染少,运行费用低、能耗低等方面占有优势,所以生物除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常规的生物除臭技术方案里,通常采用滴滤装置中填料上挂膜生长的综合除臭菌群对恶臭气体进行净化处理,但由于微生物的培育及控制工程存在极大困难,导致微生物的有效浓度较低且容易饱和失活,而常规滴滤装置中的气体都是径直穿过填料,与微生物接触时间较短,并且常规滴滤装置中的饱和失活微生物难以进行方便有序的更迭替换,造成装置除臭效率随使用时长的增加而快速下降的问题。
因此,废气净化处理装置技术领域,亟需一种能显著延长臭气与微生物接触时间,且能实现饱和失活微生物进行方便有序的更迭替换以保证长时间高效除臭的生物滴滤除臭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显著延长臭气与微生物接触时间,且能实现饱和失活微生物进行方便有序的更迭替换以保证长时间高效除臭的生物滴滤除臭装置。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生物滴滤除臭装置,包括塔体和分别与塔体相连通的供气组件、集气组件、储液组件,所述塔体包括两端开口的圆筒状塔身,所述塔身中设有除臭组件,所述除臭组件包括若干螺旋状滑板,所述滑板由塔身轴线沿半径延伸向塔身内壁,所述各个滑板沿塔身的轴线均布,所述滑板底部与塔身下端口齐平,所述相邻滑板与塔身内壁所围平面内水平设置多孔隔板,所述滑板底部水平设置与塔身下端口等大的多孔托板,所述托板外缘与塔身内壁固接;
所述滑板与隔板和/或托板之间所围空间内设有填料。
进一步的,所述塔体还包括塔顶,所述塔顶设有与滑板数量相等的进料口并适配进料门,所述进料口竖直投影面位于相邻滑板之间;所述塔身侧壁下部设有出料口并适配平开式出料门,所述出料口位于相邻滑板之间;所述隔板呈扇形且其对称轴处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一端与塔身轴线处的滑板转动连接、另一端沿半径方向延伸与塔身侧壁转动连接并穿出侧壁。
进一步的,所述滑板的转轴穿出塔身一端设有旋转驱动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塔体还包括塔顶和塔底;所述塔顶中部上凸并设有集气管,所述塔顶中、集气罩下方、滑板上方设有布水机构;所述塔底中部下凹并设有观察窗,所述塔底侧壁设有排液管,所述塔底中、观察窗上方、托板下方设有喷气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布水机构通过穿出塔顶的进水管与储液组件相通,所述排液管与储液组件相通;所述喷气机构通过穿出塔底的进气管与供气组件相通,所述集气管与集气组件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储液组件中容纳培养有综合除臭菌群的液体培养基。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上设有水泵,所述集气管上设有负压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填料包括有机填料和/或无机填料,有机填料包括秸秆、树皮、煤渣中的一种或多种,无机填料包括拉西环、鲍尔环、阶梯环、鞍形环、英特洛克斯环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塔身中设有由螺旋状滑板、扇形多孔隔板、多孔托板组成的除臭组件,相邻的滑板与塔身内壁之间构成了螺旋状的气流通道,显著延长了臭气与微生物接触时间,提高了净化处理效率。塔顶设有位于螺旋状气流通道上部的进料口,塔身侧壁设有对应螺旋状气流通道下部的出料口,气流通道中的隔板可在转轴的作用下以塔身半径为轴转动,可以实现最底层填料由出料门处排出塔身后,通过转动隔板形成的开口依次将上层填料放入下层,再从进料门处投入生长有新培育或重新激活的除臭菌群的填料,由此达到了方便有序地更迭替换饱和失活微生物以保证长时间高效除臭的目的。本技术方案提供的生物滴滤除臭装置臭气与菌群接触时间长作业效率高,还能方便有序更迭微生物实现长时间高效除臭,适配相关辅助配套设施后即可实现自动化可控作业,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局部剖切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卸料门打开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除臭组件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除臭组件的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的A向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4的B-B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4的C-C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图4的D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8所示,生物滴滤除臭装置,包括塔体和分别与塔体相连通的供气组件、集气组件、储液组件,所述塔体包括两端开口的圆筒状塔身1,所述塔身1中设有除臭组件,所述除臭组件包括若干螺旋状滑板2,所述滑板2由塔身1轴线沿半径延伸向塔身1内壁,所述各个滑板2沿塔身1的轴线均布,所述滑板2底部与塔身1下端口齐平,所述相邻滑板2与塔身1内壁所围平面内水平设置多孔隔板3,所述滑板2底部水平设置与塔身1下端口等大的多孔托板4,所述托板4外缘与塔身1内壁固接;
所述滑板2与隔板3和/或托板4之间所围空间内设有填料。
进一步的,所述塔体还包括塔顶5,所述塔顶5设有与滑板2数量相等的进料口并适配进料门13,所述进料口竖直投影面位于相邻滑板2之间;所述塔身1侧壁下部设有出料口并适配平开式出料门15,所述出料口位于相邻滑板2之间;所述隔板3呈扇形且其对称轴处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一端与塔身1轴线处的滑板2转动连接、另一端沿半径方向延伸与塔身1侧壁转动连接并穿出侧壁。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所述塔身1中设有由螺旋状滑板2、扇形多孔隔板3、多孔托板4组成的除臭组件,相邻的滑板2与塔身1内壁之间构成了螺旋状的气流通道,显著延长了臭气与微生物接触时间,提高了净化处理效率。塔顶5设有位于螺旋状气流通道上部的进料口,塔身1侧壁设有对应螺旋状气流通道下部的出料口,气流通道中的隔板3可在转轴的作用下以塔身1半径为轴转动,可以实现最底层填料由出料门15处排出塔身后,通过转动隔板3形成的开口依次将上层填料放入下层,再从进料门13处投入生长有新培育或重新激活的除臭菌群的填料,由此达到了方便有序地更迭替换饱和失活微生物以保证长时间高效除臭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填料中挂膜生长的菌群可以包含:用于脱除以H2S为主的含硫恶臭气体的微生物主要是好氧菌、硫杆菌属、光合细菌等;用于于脱出以NH3为主的含氮恶臭气体的微生物主要是亚硝化单胞菌、硝化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粪产碱杆菌等;用于脱除烃类恶臭气体的微生物主要是假单胞菌、无色杆菌、棒状杆菌、假丝酵母等;用于脱出含氧有机物恶臭气体的微生物主要是根瘤菌、镰刀菌、恶臭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在本技术方案的调试验证过程中,主要是利用本生物滴滤除臭装置处理含有NH3和H2S的恶臭气体,因此选用了源自垃圾填埋场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并利用驯化培养基对活性污泥进行周期性定向驯化。驯化培养基中除常规营养元素外,还含有梯度浓度的Na2S和NH4Cl,以定向驯化获得脱硫菌菌和脱氮菌群。培养过程一般以5~7天为一个周期,具体时间可根据降解效果来定,一般降解效率不低于80%时更换新的培养基。表1为本实验中采用的各周期分别加入驯化培养基中Na2S和NH4Cl对应的浓度。
表1各周期Na2S和NH4Cl的浓度
周期
Na<sub>2</sub>S(g/L) 1.0 2.0 3.0 4.0 5.0
NH<sub>4</sub>Cl(g/L) 0.8 1.6 2.4 3.2 4.0
实验中通过测量活性污泥中的硫化物、单质硫、硫酸盐和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等物质浓度来评测活性污泥的驯化程度,经过五个周期的驯化,活性污泥中菌群对于越来越高的硫化物和氨氮浓度具有极强的降解率,且驯化末期降解效率也明显强于驯化初期。另外,实验中通过高通量测序及进一步分离纯化菌种,还发现了解淀粉芽孢杆菌、脱氮球杆菌等高效除臭菌株。显然以上只是对在本技术方案中所采用的方法作以阐述,并不是对菌群获取方式的限定,在实施时可以根据恶臭气体来源和成分的不同,采用类似的方法或其他可行的方法驯化培养合适菌群,当然也可以直接购买合适的菌群。
下面再对活性污泥中菌群的挂膜生长作以简要阐述,本技术方案中采用的方法为快速挂膜法,把活性污泥注入装有填料的塔中并将所有填料浸没2天,然后排出活性污泥即可观察到填料表面附着有大量污泥。之后,采用循环培养基对填料进行培养,每天循环2~3小时,进行10天左右,当观察到填料表面均匀地布满薄膜便完成了挂膜操作。同样的,以上只是对在本技术方案中所采用的方法作以阐述,并不是对菌群挂膜生长方式的限定,在实施时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也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采用其他合适的挂膜方法。
进一步的,所述填料包括有机填料和/或无机填料,有机填料包括秸秆、树皮、煤渣中的一种或多种,无机填料包括拉西环、鲍尔环、阶梯环、鞍形环、英特洛克斯环中的一种或多种。这些都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也完全不是本技术方案的改进点,根据恶臭气体的成分、浓度进行合理选择即可,在此仅作简要说明就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所述滑板2的转轴穿出塔身1一端设有旋转驱动机构。可以理解的是,设置旋转驱动机构即可实现机械控制隔板3的转动。进而实现微生物有序更迭的机械化、自动化控制,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可以是旋转气缸也可以是电机等。
进一步的,所述塔体还包括塔顶5和塔底6;所述塔顶5中部上凸并设有集气管7,所述塔顶5中、集气罩7下方、滑板2上方设有布水机构11;所述塔底6中部下凹并设有观察窗12,所述塔底6侧壁设有排液管14,所述塔底6中、观察窗12上方、托板4下方设有喷气机构8。进一步的,所述布水机构11通过穿出塔顶5的进水管9与储液组件相通,所述排液管14与储液组件相通;所述喷气机构8通过穿出塔底6的进气管10与供气组件相通,所述集气管7与集气组件相通。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9上设有水泵,所述集气管7上设有负压机构。进一步的,所述储液组件中容纳培养有综合除臭菌群的液体培养基。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即可实现水泵将储液装置中含有微生物的培养液吸入塔顶端后喷淋而下,为塔内填料中的微生物持续提供营养物质,同时利用循环水中的微生物还可对臭气进行二次处理,从而实现更高效处理臭气的目的。其中,布水机构11可以是排管式分布器、环管式分布器、齿槽形分布器、弹溅式分布器,可以因地制宜,根据需求合理选用。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机构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上述实施方式为本专利较佳的实施例,但本专利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生物滴滤除臭装置,包括塔体和分别与塔体相连通的供气组件、集气组件、储液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包括两端开口的圆筒状塔身(1),所述塔身(1)中设有除臭组件,所述除臭组件包括若干螺旋状滑板(2),所述滑板(2)由塔身(1)轴线沿半径延伸向塔身(1)内壁,所述各个滑板(2)沿塔身(1)的轴线均布,所述滑板(2)底部与塔身(1)下端口齐平,所述相邻滑板(2)与塔身(1)内壁所围平面内水平设置多孔隔板(3),所述滑板(2)底部水平设置与塔身(1)下端口等大的多孔托板(4),所述托板(4)外缘与塔身(1)内壁固接;
所述滑板(2)与隔板(3)和/或托板(4)之间所围空间内设有填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滴滤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还包括塔顶(5),所述塔顶(5)设有与滑板(2)数量相等的进料口并适配进料门(13),所述进料口竖直投影面位于相邻滑板(2)之间;所述塔身(1)侧壁下部设有出料口并适配平开式出料门(15),所述出料口位于相邻滑板(2)之间;所述隔板(3)呈扇形且其对称轴处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一端与塔身(1)轴线处的滑板(2)转动连接、另一端沿半径方向延伸与塔身(1)侧壁转动连接并穿出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滴滤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2)的转轴穿出塔身(1)一端设有旋转驱动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滴滤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还包括塔顶(5)和塔底(6);所述塔顶(5)中部上凸并设有集气管(7),所述塔顶(5)中、集气管(7)下方、滑板(2)上方设有布水机构(11);所述塔底(6)中部下凹并设有观察窗(12),所述塔底(6)侧壁设有排液管(14),所述塔底(6)中、观察窗(12)上方、托板(4)下方设有喷气机构(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滴滤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机构(11)通过穿出塔顶(5)的进水管(9)与储液组件相通,所述排液管(14)与储液组件相通;所述喷气机构(8)通过穿出塔底(6)的进气管(10)与供气组件相通,所述集气管(7)与集气组件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物滴滤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组件中容纳培养有综合除臭菌群的液体培养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物滴滤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9)上设有水泵,所述集气管(7)上设有负压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滴滤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包括有机填料和/或无机填料,有机填料包括秸秆、树皮、煤渣中的一种或多种,无机填料包括拉西环、鲍尔环、阶梯环、鞍形环、英特洛克斯环中的一种或多种。
CN201920231618.7U 2019-02-21 2019-02-21 生物滴滤除臭装置 Active CN2097912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31618.7U CN209791279U (zh) 2019-02-21 2019-02-21 生物滴滤除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31618.7U CN209791279U (zh) 2019-02-21 2019-02-21 生物滴滤除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91279U true CN209791279U (zh) 2019-12-17

Family

ID=68822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31618.7U Active CN209791279U (zh) 2019-02-21 2019-02-21 生物滴滤除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912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uan et al.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H2S using pellet activated carbon as a carrier of microorganisms in a biofilter
CN103623693B (zh) 一种高效生物除臭设备
US916290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bio-remediation of aqueous waste compositions
CN101684021A (zh) 一种具有强化除臭功能的曝气生物滤池污水处理工艺
KR101451598B1 (ko) 전처리부 및 후처리부가 연속설치된 친환경 바이오필터식 탈취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탈취방법
CN101531445A (zh) 无曝气水处理系统
CN111228984B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厂的臭气收集处理方法及处理设备
CN108404647A (zh) 复合微生物除臭剂
CN114538703A (zh) 一种带有生物滤池的人工湿地污水深度处理装置
CN106268291A (zh) 一种生物脱硫除臭滴滤塔装置及生物脱硫除臭的方法
CN209791279U (zh) 生物滴滤除臭装置
KR100260979B1 (ko) 원형의 섬모상 접촉여재에 미생물을 고정화한 고농도 유기성 악취의 처리장치 및 방법
JP2016123957A (ja) 溶存性物質及び揮発性物質を含む廃水の処理装置及び同廃水の処理方法
KR100524647B1 (ko) 바이오필터를 이용한 악취 제거장치 및 방법
KR100267632B1 (ko) 생물학적 필터를 이용한 악취 및 휘발성 물질의 제거방법
CN1328192C (zh) 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综合处理方法
CN209481303U (zh) 一种基于微生物技术的污水处理装置
CN2420057Y (zh) 间隙淋水充填塔生物脱臭装置
CN103922485A (zh) 一种污水除臭工艺方法
CN110591953A (zh) 一种用于猪场除h2s的微生物制剂及其应用
KR200280000Y1 (ko) 바이오필터를 이용한 악취 제거장치
CN115212679B (zh) 一种基于厌氧氨氧化的含氨臭气及其洗涤液循环再生系统及方法
Shi et al. The purifying efficiency and mechanism of aquatic plants in ponds
Shimko et al. Biochemical methods of freeing gas-air mixtures from sulfur containing compounds
KR100290716B1 (ko) 황산화 세균 티오바실러스 티오옥시단스 에이제트11 균주와 이를 이용한 생물학적 악취 제거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