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86828U - 无线充电器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86828U
CN209786828U CN201920584489.XU CN201920584489U CN209786828U CN 209786828 U CN209786828 U CN 209786828U CN 201920584489 U CN201920584489 U CN 201920584489U CN 209786828 U CN209786828 U CN 2097868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upporting plate
plate
wireless charger
ventilation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8448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晓新
徐春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Ranv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8448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7868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868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868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器,包括底座和靠撑板,所述靠撑板具有一充电表面,所述充电表面用于与一电子设备接触以为其充电,所述靠撑板相对所述底座具有一支撑位置和一闭合位置,当所述靠撑板位于所述支撑位置时,所述靠撑板与所述底座成一预设角度形成立式结构,当所述靠撑板位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靠撑板闭合至所述底座上形成平板结构,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与所述底座的容纳腔连通,所述靠撑板上设有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二通风口与所述靠撑板的内部空间连通,当所述靠撑板位于所述支撑位置时,所述第一通风口与所述第二通风口连通。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无线充电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的普及,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移动电子设备的充电技术也随之高速发展,特别是无线充电技术也已经进入应用阶段。
无线充电过程中,电子设备和充电器之间会产生热量,造成电子设备的温度升高。电子设备的温度升高,一方面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有些手机为了保持安全充电,在检测到温度升高到某一阈值时,会强制降低充电电流,造成充电时间的延长。随着人们对充电设备充电时间的要求越来越高,无线充电器的功率提升,充电时的散热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尤其是,目前可立可平式无线充电器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在市场上销量非常好,因此,如何解决可立可平式无线充电器的散热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研发方向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无线充电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器,包括底座和靠撑板,所述靠撑板具有一充电表面,所述充电表面用于与一电子设备接触以为其充电,所述靠撑板相对所述底座具有一支撑位置和一闭合位置,当所述靠撑板位于所述支撑位置时,所述靠撑板与所述底座成一预设角度形成立式结构,当所述靠撑板位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靠撑板闭合至所述底座上形成平板结构,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与所述底座的容纳腔连通,所述靠撑板上设有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二通风口与所述靠撑板的内部空间连通,当所述靠撑板位于所述支撑位置时,所述第一通风口与所述第二通风口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发射线圈模组和风扇,所述发射线圈模组设置在所述靠撑板内,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靠撑板和底座的至少其中之一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设有风道,所述风道用于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底座的内部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三通风口;所述第三通风口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底壁或侧壁,所述风扇对应所述第三通风口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靠撑板上还设有与所述靠撑板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第四通风口;所述第四通风口设置在所述靠撑板上与所述第二通风口相对的端部侧边,或者,所述第四通风口设置在与所述发射线圈模组相对的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靠撑板包括靠撑板壳体和靠撑板盖体,所述靠撑板盖体的外表面为所述充电表面,所述第二通风口设置在所述靠撑板壳体上,所述靠撑板壳体具有第二凹槽,所述靠撑板盖体盖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靠撑板壳体的枢转连接端具有一缺口,所述缺口的两侧壁转动连接至所述枢转座的两端,所述第二通风口设置在所述缺口的底面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靠撑板与所述底座枢转连接,所述底座朝向所述靠撑板的一侧设有枢转座,所述靠撑板的端部转动连接至所述枢转座,所述枢转座对应所述风道的位置设置,所述第一通风口设置在所述枢转座上,所述第二通风口设置在所述靠撑板与所述枢转座连接的端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底座壳体和盖设于所述底座壳体上的底座盖板,所述底座壳体的底部形成在所述无线充电器处于立式结构时供所述电子设备搁置的搁置部,所述容纳腔的底壁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风道设置在所述容纳腔靠近所述搁置部的底壁上,所述风道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开设于所述容纳腔的底壁上,所述第二端口开设在所述第一凹槽朝向所述搁置部一侧的侧壁上,所述底座盖板将所述容纳腔分隔成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容置空间用于容置所述靠撑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风口同时贯穿所述枢转座和底座盖板设置,所述第一通风口的一端口位于所述枢转座的顶面上,另一端口位于所述底座盖板的背面上,当所述底座盖板安装至所述底座壳体时,所述第一通风口位于所述底座盖板背面的端口正对所述风道的第一端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靠撑板与所述底座可拆卸地连接;或者,所述靠撑板与所述底座通过单转轴转动连接;或者,所述靠撑板与所述底座通过双转轴转动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无线充电器。该无线充电器包括底座和转动连接至底座上的靠撑板,靠撑板具有充电表面,靠撑板能够相对底座在支撑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转动。在闭合位置时,靠撑板与底座形成平板结构;在支撑位置时,靠撑板与底座成一预设角度形成立式结构,使得无线充电器能够在平板结构和立式结构之间切换。在靠撑板或者底座内设置一风扇,在底座及靠撑板上设置多个通风口,在底座上设置风道,风道连通通风口,使得底座与靠撑板连通,利用风扇、风道及通风口将底座以及靠撑板内的热量排出,从而对无线充电器及充电设备进行散热。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器能够调整充电表面在不同充电位置之间切换,从而使得电子设备能够以不同的摆放方式充电,而且还具有散热功能,提高充电效率,给用户带来方便和较好的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器为立式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器为平板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器为平板结构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器在一个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器在另一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器在另一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详细描述实施例之前,应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本申请中下文或附图中所描述的详细结构或元件排布。本实用新型可为其它方式实现的实施例。而且,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措辞及术语仅仅用作描述用途,不应作限定性解释。本文所使用的“包括”、“包含”、“具有”等类似措辞意为包含其后所列出之事项、其等同物及其它附加事项。特别是,当描述“一个某元件”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该元件的数量为一个,也可以包括多个。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器10,该无线充电器10能够方便用户在不同位置充电且具有散热功能。无线充电器10包括底座12、靠撑板14、风扇16、电路板18和发射线圈模组20,其中,风扇16和发射线圈模组20与电路板18电性连接。底座12和靠撑板14的至少其中之一内安装有风扇16,电路板18安装在底座12内,发射线圈模组20安装在靠撑板14内。靠撑板14具有一充电表面22,充电表面22用于与一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图未示出)接触以为其无线充电。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也可以是平板电脑等。
靠撑板14相对底座12具有一支撑位置(如图1)和一闭合位置(如图2)。例如,靠撑板14与底座12之间可拆卸地连接,或者靠撑板14与底座12之间通过单转轴转动连接,或者靠撑板14与底座12之间通过双转轴转动连接等。
本实施例中,以靠撑板14与底座12之间通过单转轴转动连接的方式为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器10进行说明。靠撑板14能够相对底座12在支撑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转动,当靠撑板14位于闭合位置时,靠撑板14闭合至底座12上与底座12共同形成平板结构,此时无线充电器10为平躺式,即手机可水平放置在充电表面22上无线充电。当靠撑板14位于支撑位置时,靠撑板14与底座12成一预设角度与底座12共同形成立式结构,此时无线充电器10为立式,即手机可立起贴靠在充电表面22上无线充电,此种情况适用于用户需要在充电的时候看手机,例如播放电影视频等。
靠撑板14转动连接至底座12靠近其底部的位置。具体来说,靠撑板14连接至底座12的位置与底座12的底部之间具有一间隔区域,该间隔区域用于在无线充电器10处于立式结构时供手机搁放。该间隔区域形成搁置部24,本实施例中,搁置部24上设有若干防滑凸条26,例如,设置三根防滑凸条26,当手机立放在搁置部24上时防止手机发生滑移。
请同时参考图4至图6,底座12上设有第一通风口28和风道30,风道30连通在底座12的内部空间和第一通风口28之间,靠撑板14上设有第二通风口32,第二通风口32与靠撑板14的内部空间连通,第一通风口28与第二通风口32连通。这样设计使得无论无线充电器10处于平板结构还是立式结构,底座12与靠撑板14之间空间连通,产生的热量能够互相流通,不至于出现热量集中产生过热的现象。
底座12朝向靠撑板14的一侧设有枢转座34,靠撑板14的端部转动连接至枢转座34,且枢转座34对应风道30的位置设置。更具体地,底座12包括底座壳体36和盖设于底座壳体36上的底座盖板38,底座壳体36具有一容纳腔40,底座壳体36的底部形成在无线充电器10处于立式结构时供手机搁置的搁置部24。容纳腔40的底壁上设有第一凹槽42,风扇16安装在第一凹槽42内。风道30设置在容纳腔40靠近搁置部24的底壁上,具体而言,风道30具有第一端口30a和第二端口30b,其中第一端口30a开设于容纳腔40的底壁上,第二端口30b开设在第一凹槽42朝向搁置部24一侧的侧壁上。本实施例中,沿第一端口30a延伸的风道通道与沿第二端口30b延伸的风道通道相互垂直,在其他实施例中,风道30也可以是其他设计方式。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底座盖板38安装至底座壳体36上后将容纳腔40分隔成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44。其中,第一容置空间形成于底座盖板38的下表面与底座壳体36的底壁之间,底座盖板38的上表面与底座壳体36的侧边上部合围形成第二容置空间44。安装时,底座盖板38的底部容置于搁置部24与底座壳体36的底壁之间形成的空间,例如卡槽内。
本实施例中,电路板18和风扇16设置在第一容置空间内,其中风扇16安装在第一凹槽42内,且风扇16的出风口正对风道30的第二端口30b,以增强空气流动,从而提高散热效率。第二容置空间44用于容置靠撑板14,当靠撑板14闭合至底座12上时,靠撑板14至少部分容置于第二容置空间44内。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靠撑板14的底部部分容置于第二容置空间44内。
底座12的侧壁或底壁上还设有第三通风口46,使得底座12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产生的热量能够及时排出,而风扇16的设置能够加速空气流动,使得散热效果更好。第三通风口46可以设置在底座壳体36的侧壁和/或底壁上。本实施例中,第三通风口46设置在底座壳体36的底壁上,具体为第一凹槽42的底壁中央位置上,且风扇16设置在对应第三通风口46的位置,便于散热。
第二通风口32设置在靠撑板14的端部,具体来说,靠撑板14包括靠撑板壳体48和靠撑板盖体50,靠撑板盖体50的外表面即为充电表面22,第二通风口32设置在靠撑板壳体48的端部,靠撑板壳体48具有第二凹槽52,靠撑板盖体50盖设于第二凹槽52内。发射线圈模组20安装在第二凹槽52内,且第二通风口32的设置位置与发射线圈模组20位置对应,便于散热。
靠撑板14转动连接至底座12上,具体而言,枢转座34设置在底座盖板38的上表面上,靠撑板壳体48的端部枢转连接至枢转座34上,靠撑板壳体48的该端部具有一缺口54,缺口54的两侧壁转动连接至枢转座34的两端,例如,在枢转座34的两端设置轴孔56,在缺口54的两侧壁上分别设置轴销58,安装时,轴销58插入轴孔56内实现转动连接。第二通风口32设置在缺口54的底面上。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通风口28贯穿枢转座34和底座盖板38设置,第一通风口28的一端口位于枢转座34的顶面上,另一端口位于底座盖板38的背面上。请参考图6,底座盖板38对应枢转座34位置的背面部分为弧形设计,第一通风口28位于底座盖板38背面上的端口设置在弧形表面的底部。当底座盖板38安装至底座壳体36上时,位于底座盖板38背面上的端口正对风道30的第一端口30a,从而使得第一通风口28与底座12的内部空间连通。当靠撑板14安装至底座12上时,第一通风口28与第二通风口32连通。
靠撑板14的侧壁或底壁上还设有第四通风口60,使得靠撑板14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产生的热量能够及时排出。第四通风口60可以设置的靠撑板壳体48的侧壁和/或底壁上,或者设置在靠撑板盖体50上。本实施例中,第四通风口60设置在靠撑板壳体48与第二通风口32相对的侧壁上。
如图3所示,为了防止无线充电器10滑动,在底座12的底部,即底座壳体36的底部四角位置分别设有防滑垫64。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通风口28为贯穿的方形通孔,第二通风口32和第四通风口60均实施为间隔排布的多个方形孔。第三通风口46实施为呈环形排布的若干贯穿孔。在其他实施例中,这些通风口也可以设计成其他通风结构和形状。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实施例中,风扇16安装在底座12内,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此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实际设计需求,风扇16也可以安装在靠撑板14内,或者在底座12和靠撑板14内同时安装一风扇16。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无线充电器。该无线充电器包括底座和转动连接至底座上的靠撑板,靠撑板具有充电表面,靠撑板能够相对底座在支撑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转动。在闭合位置时,靠撑板与底座形成平板结构;在支撑位置时,靠撑板与底座成一预设角度形成立式结构,使得无线充电器能够在平板结构和立式结构之间切换。在靠撑板或者底座内设置一风扇,在底座及靠撑板上设置多个通风口,在底座上设置风道,风道连通通风口,使得底座与靠撑板连通,利用风扇、风道及通风口将底座以及靠撑板内的热量排出,从而对无线充电器及充电设备进行散热。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器能够调整充电表面在不同充电位置之间切换,从而使得电子设备能够以不同的摆放方式充电,而且还具有散热功能,提高充电效率,给用户带来方便和较好的用户体验。
本文所描述的概念在不偏离其精神和特性的情况下可以实施成其它形式。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应被视为例示性而不是限制性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是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而不是根据之前的这些描述进行确定。在权利要求的字面意义及等同范围内的任何改变都应属于这些权利要求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靠撑板,所述靠撑板具有一充电表面,所述充电表面用于与一电子设备接触以为其充电,所述靠撑板相对所述底座具有一支撑位置和一闭合位置,当所述靠撑板位于所述支撑位置时,所述靠撑板与所述底座成一预设角度形成立式结构,当所述靠撑板位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靠撑板闭合至所述底座上形成平板结构,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与所述底座的容纳腔连通,所述靠撑板上设有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二通风口与所述靠撑板的内部空间连通,当所述靠撑板位于所述支撑位置时,所述第一通风口与所述第二通风口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发射线圈模组和风扇,所述发射线圈模组设置在所述靠撑板内,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靠撑板和底座的至少其中之一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有风道,所述风道用于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底座的内部空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有第三通风口;
所述第三通风口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底壁或侧壁,所述风扇对应所述第三通风口设置。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靠撑板上还设有与所述靠撑板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第四通风口;
所述第四通风口设置在所述靠撑板上与所述第二通风口相对的端部侧边,或者,所述第四通风口设置在与所述发射线圈模组相对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靠撑板包括靠撑板壳体和靠撑板盖体,所述靠撑板盖体的外表面为所述充电表面,所述第二通风口设置在所述靠撑板壳体上,所述靠撑板壳体具有第二凹槽,所述靠撑板盖体盖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靠撑板壳体的枢转连接端具有一缺口,所述底座朝向所述靠撑板的一侧设有枢转座,所述缺口的两侧壁转动连接至所述枢转座的两端,所述第二通风口设置在所述缺口的底面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靠撑板与所述底座枢转连接,所述底座朝向所述靠撑板的一侧设有枢转座,所述靠撑板的端部转动连接至所述枢转座,所述底座上设有风道,所述风道用于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底座的内部空间,所述枢转座对应所述风道的位置设置,所述第一通风口设置在所述枢转座上,所述第二通风口设置在所述靠撑板与所述枢转座连接的端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底座壳体和盖设于所述底座壳体上的底座盖板,所述底座壳体的底部形成在所述无线充电器处于立式结构时供所述电子设备搁置的搁置部,所述容纳腔的底壁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风道设置在所述容纳腔靠近所述搁置部的底壁上,所述风道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开设于所述容纳腔的底壁上,所述第二端口开设在所述第一凹槽朝向所述搁置部一侧的侧壁上,所述底座盖板将所述容纳腔分隔成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容置空间用于容置所述靠撑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口同时贯穿所述枢转座和底座盖板设置,所述第一通风口的一端口位于所述枢转座的顶面上,另一端口位于所述底座盖板的背面上,当所述底座盖板安装至所述底座壳体时,所述第一通风口位于所述底座盖板背面的端口正对所述风道的第一端口。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靠撑板与所述底座可拆卸地连接;
或者,所述靠撑板与所述底座通过单转轴转动连接;
或者,所述靠撑板与所述底座通过双转轴转动连接。
CN201920584489.XU 2019-04-25 2019-04-25 无线充电器 Active CN2097868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84489.XU CN209786828U (zh) 2019-04-25 2019-04-25 无线充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84489.XU CN209786828U (zh) 2019-04-25 2019-04-25 无线充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86828U true CN209786828U (zh) 2019-12-13

Family

ID=68804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84489.XU Active CN209786828U (zh) 2019-04-25 2019-04-25 无线充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7868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21175B (zh) 具游戏及散热功能的手机外设装置
WO2019114175A1 (zh) 无线充电器
CN209016775U (zh) 无线充电器
JPH10506748A (ja) 逆適合突出部を有するポータブルバッテリーと電子装置の外部リストレスト
US20040013098A1 (en) Access point having a variety of mounting positions
KR101367397B1 (ko) 스마트기기의 충전 및 데이터 통신이 가능한 노트북 쿨링패드
CN209786828U (zh) 无线充电器
CN209860671U (zh) 快速散热式无线充电器
CN202918345U (zh) 具游戏及散热功能的手机外设装置
CN115065878A (zh) 一种无线数据终端
CN206061405U (zh) 一种带移动电源功能的智能手机散热器
CN210053240U (zh) 一种充电座
KR102251248B1 (ko) 무선충전기
JP3109383U (ja) コンピュータポートを有する携帯用電力供給装置
CN210327056U (zh) 无线充电器
CN113746176A (zh) 无线充电座及其散热座以及利用该无线充电座进行充电的方法
EP1580863B1 (e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cradle with enhanced heat-dissipating capability
CN209002176U (zh) 一种运动型蓝牙耳机收纳装置
CN111049236A (zh) 一种可折叠无线充电器
CN218867979U (zh) 一种新型风冷散热充电宝
CN206658074U (zh) 一种散热充电器
CN215733538U (zh) 一种暖手宝无线充电移动电源
CN113196538A (zh) 信息处理系统多单元悬臂式电池
KR100663551B1 (ko) 휴대용 단말기의 탁상용 거치대
CN218563972U (zh) 一种多用途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