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86360U - 充电插头及骨传导耳机 - Google Patents
充电插头及骨传导耳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786360U CN209786360U CN201920757695.6U CN201920757695U CN209786360U CN 209786360 U CN209786360 U CN 209786360U CN 201920757695 U CN201920757695 U CN 201920757695U CN 209786360 U CN209786360 U CN 20978636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
- magnetic attraction
- plug
- magnetic
- attraction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充电插头及骨传导耳机,该充电插头包括:插头本体、磁吸件及电线,其中,磁吸件设置于插头本体上,用于通过磁性吸附方式保持固定在相匹配的另一充电插头的凹陷区内;电线与插头本体连接,其中电线相对于插头本体的出线方向与磁吸件朝向另一充电插头的外端面之间平行或倾斜设置。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提高充电有效性及充电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充电插头及骨传导耳机。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的运行需要一定的电量支持,充电结构在电子设备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充电器在为电子设备充电时,尤其是对于磁吸式充电器,充电器和电子设备本体之间的插接容易断开,从而造成无效充电,降低充电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充电插头及骨传导耳机,能够提高充电有效性及充电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该充电插头包括:插头本体、磁吸件及电线,其中,磁吸件设置于所述插头本体上,用于通过磁性吸附方式保持固定在相匹配的另一充电插头的凹陷区内;电线与所述插头本体连接,其中所述电线相对于所述插头本体的出线方向与所述磁吸件朝向所述另一充电插头的外端面之间平行或倾斜设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骨传导耳机,该骨传导耳机包括耳机本体和充电器,充电器上设置有供电插头,供电插头为如上所述的充电插头。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中充电插头的电线相对于插头本体,此时,供电插头和受电插头之间若要断开,除了要克服二者之间的吸引力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克服第二磁吸件与受电插头的第一凹陷区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得供电插头和受电插头之间的连接不会轻易断开,以提高充电的有效性以及充电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骨传导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骨传导耳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骨传导耳机的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骨传导耳机的局部截面图;
图5是图4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骨传导耳机的充电插头的截面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骨传导耳机的充电插头的电路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骨传导耳机的充电插头一俯视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骨传导耳机的充电插头另一俯视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充电器的充电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充电器的充电插头的爆炸图;
图12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充电器的充电插头的截面图;
图13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骨传导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申请提供一种骨传导耳机。其中,骨传导是一种声音传导方式,即将声音转化为不同频率的机械振动,通过人的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液传递、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来传递声波。相对于通过振膜产生声波的经典声音传导方式,骨传导省去了许多声波传递的步骤,能在嘈杂的环境中实现清晰的声音还原,而且声波也不会因为在空气中扩散而影响到他人。本申请中骨传导耳机可以为需要通过与电子设备连接而获取音频数据以进行播放的单一功能的耳机,还可以是具有存储音频数据等其它辅助功能的耳机,此处不做限定。
本申请骨传导耳机可包括耳机本体200和充电器400,该充电器400可用于为耳机本体200充电。具体地,充电器400上设置有作为供电插头300的充电插头,耳机本体200上则设置有作为受电插头100的充电插头。在为耳机本体200充电时,将充电器400的供电插头300与耳机本体200上的受电插头100对应插接在一起,并进而与电源建立连接即可。
请参阅图2至图6,受电插头100可包括基座10、正极端子12和负极端子14、磁吸件16、检测端子18及检测电路11等。其中,基座10可用于承载、固定受电插头100的其它部件。正极端子12、负极端子14、磁吸件16及检测端子18间隔设置于基座10上,其中检测端子18设置于正极端子12和负极端子14之间的间隔区域内,并与检测电路11连接。
其中,基座10可以由硬质非磁性材料制成,例如可以为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等聚合物材料,具体可包括基座主体102、隔板104、正极安装柱106和负极安装柱108。
具体地,基座主体102可包括一周向侧壁,该周向侧壁环绕形成有沿基座主体102的轴向延伸的容置腔10a。隔板104设置于该容置腔10a内,其板面垂直于基座主体102的轴向,从而将容置腔10a分割成沿基座主体102的轴向间隔设置的凹陷区10a1和凹陷区10a2。其中,凹陷区10a1与外界连通,而凹陷区10a2则可设置于受电插头100的内部。其中,基座主体102的轴向可以是指容置腔10a的延伸方向,具体可以与受电插头100和供电插头300的插接方向一致。
隔板104上设置有贯通凹陷区10a1和凹陷区10a2的开槽104a,该开槽104a在垂直于基座主体102的轴向上的横截面可为长条状。
进一步地,正极安装柱106和负极安装柱108分别于开槽104a的两侧凸出设置于隔板104朝向凹陷区10a1的表面上而彼此间隔设置。
本实施方式中的正极安装柱106和负极安装柱108上分别定义有一端与凹陷区10a1连通的正极安装孔106a和负极安装孔108a,该正极安装孔106a和负极安装孔108a均沿基座主体102的轴向延伸,并可进一步朝向凹陷区10a2的方向延伸而贯穿隔板104,从而将凹陷区10a1与凹陷区10a2连通。
本实施方式中,正极安装柱106和负极安装柱108的垂直于基座主体102的轴向的横截面的形状和/或面积不同,例如一个为圆形,一个为方形,或者分别是其它不相同的不规则形状;或者二者的形状相同,而面积不同。
正极端子12和负极端子14分别对应于电源的正极和负极,具体地,二者可均呈柱状,并分别插置固定于正极安装孔106a和负极安装孔108a内,并使得正极端子12的外端面120和负极端子14的外端面140均外露于凹陷区10a1,而与二者的外端面的相对的内端面则分别通过对应的电极安装孔延伸至凹陷区10a2。
磁吸件16用于在充电时与供电插头300磁性吸附,以将受电插头100与供电插头300固定在一起。具体地,磁吸件16可设置于凹陷区10a2内,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如粘接、卡接等将磁吸件16的用于朝向供电插头300的端面固定在隔板104的朝向凹陷区10a2的一面上。从而在充电时,磁吸件16透过隔板104与供电插头300对应的磁吸结构产生磁性吸附。
在一个应用场景中,隔板104与基座主体102连接而仅在靠近外部的一侧形成凹陷区10a1,而在靠近内部一侧未形成上述凹陷区10a2,如图6所示,此时,磁吸件16可直接固定设置在隔板104背离凹陷区10a1的一侧。
其中,磁吸件16的形状可以为环状,例如圆环、方环、椭圆环等。环状结构中间具有空缺部,上述正极端子12和负极端子14由凹陷区10a1延伸入凹陷区10a2内后可进一步通过该空缺部穿过磁吸件16。
进一步地,磁吸件16可以为磁铁,或者由其它具有磁吸作用的材料,如铁、钴、镍或其合金等制成,只要能够与供电插头300的对应结构产生磁性吸附作用而将二者固定在一起即可。
需要指出的是,在用户使用骨传导耳机的过程中,在耳机本体200的受电插头100处可能会驻留汗液等导电液体(以汗液为例进行描述),而在充电过程中,驻留的汗液容易造成正极端子12和负极端子14短接而形成电解池,从而对正极端子12和负极端子14造成腐蚀。因此,应当尽量避免在受电插头100处积留汗液,进而在该位置积留有汗液,或者所积留的汗液有短接正极端子12和负极端子14的风险时,需要及时提醒用户以将汗液擦干。
根据上述实际使用情况,本申请中进一步在受电插头100内设置互相连接的检测电路11与检测端子18,检测电路11在检测到充电过程中因汗液电连接检测端子18与正极端子12和/或负极端子14而在检测端子18与正极端子12和/或负极端子14之间产生电压或者发生电压变化时,产生报警信号以提醒用户将汗液擦干。其中,警报信号可以为震动,或者发出响声,或者指示灯提示等均可。
具体地,检测端子18的形状与隔板104上的开槽104a的形状匹配,并插置于该开槽104a内,使得检测端子18的朝向凹陷区10a1的端面180外露于凹陷区10a1中正极端子12和负极端子14之间的间隔区域内。其中,检测端子18的朝向凹陷区10a1的端面180与隔板104朝向凹陷区10a1的侧表面1042彼此平齐。需要指出的是,此处对于端面180和侧表面1042之间的平齐不做严格限定,例如,在满足使用要求的范围内,端面180可以相对于侧表面1042朝向凹陷区10a2凹陷一定距离,或者朝向10a1凸出一定距离,或者端面180可以相对于侧表面1042倾斜一定的角度等。进一步地,检测端子18的远离凹陷区10a1的一端延伸并外露于凹陷区10a2,而与位于凹陷区10a2内的检测电路11连接。其中,受电插头100内的进行检测以及充电的的电路结构可以如图7中所示。
其中,充电插头进一步包括控制电路13、充电电路15、发光体17及蜂鸣器19。其中,检测电路11、充电电路15、发光体17、蜂鸣器19均与控制电路13耦接。充电电路15进一步延伸至正极端子12和负极端子14,检测电路11进一步延伸至检测端子18。在该受电插头100中有汗液驻留并将检测端子18与正极端子12和/或负极端子14连接时,检测电路11被导通。在检测电路11检测到检测端子18与正极端子12和/或负极端子14之间产生的电压值高于预设值时,可通过控制电路13控制发光体17和/或蜂鸣器19发出警报,或者在检测电路11检测到检测端子18与正极端子12和/或负极端子14之间所发生的电压变化高于预设值时,通过控制电路13控制发光体17和/或蜂鸣器19发出警报。
通过上述设置,将检测端子18设置于正极端子12和负极端子14之间的间隔区域内,从而对两个电极端子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一方面,在凹陷区10a1驻留有汗液时,汗液优先将检测端子18与正极端子12或负极端子14建立连接,以发出报警信号及时提醒用户。
其中,检测端子18可呈板状设置,其面积最大的表面为主表面182,且主表面182沿开槽104a的延伸方向设置。其中,检测端子18的主表面182可垂直于正极端子12的外端面120和负极端子14的外端面140的中心连线(如图8所示),或者也可以相对于中心连线倾斜设置(如图9所示),只要能够将正极端子12与负极端子14隔开即可,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此处不做限定。
进一步,检测端子18与正极端子12之间的间隔距离可小于检测端子18与负极端子14的间隔距离。由于检测端子18为板状结构,其具有两个相背设置的第一主表面1822和第二主表面1824。因此,具体可以是正极端子12的外端面120与检测端子18的第一主表面1822之间的最短距离d1小于负极端子14的外端面140与检测端子18的第二主表面1824之间的最短距离d2。
需要指明的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汗液更容易对正极端子12造成腐蚀,因此,将检测端子18靠近正极端子12设置能够进一步使得即便是较少汗液将正极端子12与检测端子18连通时,检测电路11也能够检测得到,以发出报警信号,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汗液检测的灵敏度。
请进一步一并参阅图10至图12,供电插头300可包括插头本体30、磁吸件31、基座32、电线33、正极端子34和负极端子36。其中,磁吸件31、基座32、正极端子34和负极端子36设置于插头本体30上,以与受电插头100配合固定,电线33与插头本体30连接,以将该供电插头300连接至电源。
具体地,插头本体30可为一壳体,该壳体用于容置、固定供电插头300的磁吸件31、基座32、电线33、正极端子34和负极端子36等部件,以对上述结构进行保护、使其成为一整体结构。
基座32可用于承载、固定供电插头300的其它部件,具体可包括基座本体320、隔板322、环形凸缘324和正极安装柱326、负极安装柱328。其中,与上述受电插头100中的基座10相同,基座32可以由硬质的非磁性材料,如PC、PVC等制成。其中,基座本体320、隔板322、环形凸缘324、正极安装柱326和负极安装柱328可一体成型,也可以分别成型,然后进一步通过一定的方式固定在一起。
具体地,基座本体320设置有一支撑面3201,隔板322和环形凸缘324均凸出设置于支撑面3201上。其中,环形凸缘324设置于该支撑面3201的外围,进而与基座本体320配合形成一凹陷区32a。其中,隔板322的两个相对端分别连接于环形凸缘324的相对两侧,进而将凹陷区32a分割成分别位于隔板322两侧的间隔设置的第一子凹陷区32a2和第二子凹陷区32a4。
正极安装柱326和负极安装柱328也可凸出设置于支撑面3201上,且分别位于第一子凹陷区32a2和第二子凹陷区32a4内,从而使二者间隔设置于隔板322的两侧,且正极安装柱326和负极安装柱328均与环形凸缘324间隔设置。
具体地,正极安装柱326和负极安装柱328分别设置有与凹陷区32a连通的正极安装孔326a和负极安装孔328a。其中,正极安装孔326a和负极安装孔328a可均沿垂直于支撑面3201的方向延伸,并可进一步朝背离凹陷区32a的方向贯穿支撑面3201。
进一步地,正极端子34和负极端子36分别对应电源的正极和负极,可均呈柱状分别插置于正极安装孔326a和负极安装孔328a内,并使得正极端子34的外端面340和负极端子36的外端面360分别外露于第一子凹陷区32a2和第二子凹陷区32a4内,以能够分别与受电插头100中的正极端子12和负极端子14建立电连接。进一步地,正极端子34和负极端子36可进一步内贯穿支撑面3201而延伸至供电插头300的内部并于另一端与供电插头300内的充电电路连接。
磁吸件31可用于通过磁性吸附方式与受电插头100的磁吸件16固定连接,以能够稳定地对耳机本体200充电。其中,磁吸件31可包括间隔设置于基座本体320上的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可进一步通过一定的方式,如粘接、卡接等,将第一子磁吸件310的内端面3102和第二子磁吸件312的内端面3122固定于基座本体320的支撑面3201上,且分别间隔设置于隔板322的两侧,进而使得第一子磁吸件310位于第一子凹陷区32a2内,第二子磁吸件312位于第二子凹陷区32a4内。具体地,第一子磁吸件310设置于正极安装柱326与环形凸缘324之间的间隔内,第二子磁吸件312则设置于负极安装柱328与环形凸缘324之间的间隔内。
进一步地,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的轴向彼此平行,且分别设置有彼此相对的第一缺口310a和第二缺口312a。相应地,第一缺口310a对应于第一子凹陷区32a2,第二缺口312a对应于第二子凹陷区32a2。其中,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的轴向可以为垂直于支撑面3201的方向,即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的高度方向。
在一个应用场景中,正极安装柱326和负极安装柱328的外围的形状分别与第一缺口310a和第二缺口312a匹配,而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的外围形状与环形凸缘324的内壁的形状匹配,进而,正极安装柱326和负极安装柱328分别插置于第一缺口310a和第二缺口312a内,第一子磁吸件310紧配固定于环形凸缘324与正极安装柱326之间,第二子磁吸件312则紧配固定于环形凸缘324与负极安装柱328之间。当然,在其它应用场景中,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也不一定紧配固定,例如还可以根据需求设置为间隙固定等。
进一步地,由于正极端子34和负极端子36分别设置于正极安装柱326和负极安装柱328对应的正极安装孔326a和负极安装孔328a内,而正极安装柱326和负极安装柱328分别插置于第一缺口310a和第二缺口312a内,因此,正极端子34和负极端子36分别对应设置于第一子磁吸件310的第一缺口310a内和第二子磁吸件312的第二缺口312a内,并分别与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间隔设置。
具体地,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可分别为两个磁吸环段,即二者的形状均为环的一部分,例如二者可以为形状一致的圆环、方环、椭圆环等的环段,或者也可以分别为两个不同的环的环段,例如一个为圆环的环段,另一个为方环的环段等,此处不做限定。但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可与受电插头100中的磁吸件16的形状保持一致,例如,在磁吸件16为椭圆环时,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则可为与该椭圆环对应的环段从而能够至少在形状上与磁吸件16对应。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为形状相同的两个椭圆环的环段,例如可以为一个椭圆环的对称设置的两个环段,此时,第一子磁吸件310的椭圆环段的开口即为第一缺口310a,第二子磁吸件312的椭圆环段的开口即为第二缺口312a。
进一步地,在充电状态下,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朝向受电插头100的端面为外端面,而背离受电插头100的端面为内端面。其中,外端面与对应的内端面相背设置。进一步地,第一缺口310a沿第一子磁吸件310的轴向延伸且分别连通第一子磁吸件310的外端面3104和内端面3102,第二缺口312a沿第二子磁吸件312的轴向延伸且分别连通第二子磁吸件312的外端面3124和内端面3122。
进一步地,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可以为磁铁,或者其它具有磁吸作用的材质。在一个应用场景中,二者均为磁铁,且可在磁铁的外围进一步形成有一层导电金属层,以对磁铁进行保护。其中,第一子磁吸件310的外端面的磁极性与第二子磁吸件312的外端面的磁极性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能够满足与磁吸件16对应吸附即可。
如上所述,隔板322设置于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的间隔区域内,用于隔离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其中,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的间隔区域是指第一子磁吸件310朝向第二子磁吸件312的端部与第二子磁吸件312朝向第一子磁吸件310的端部之间的间隔区域,以及第一缺口310a与第二缺口312a之间的间隔区域。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应用场景中,正极端子34和负极端子36之间的距离分别大于正极端子34与第一子磁吸件310之间的距离和负极端子36与第二子磁吸件312之间的距离。而如上所述,磁吸件31外表面设置有一层导电金属层。在对耳机本体200充电时,若磁吸件31为连贯的一个整体,而不是间隔开的两部分,则驻留汗液可能容易将正极端子34和负极端子36分别与附近的磁吸件31连接从而导致正极端子34与负极端子36通过该磁吸件31连接在一起,进而将正极端子12与负极端子14、正极端子34与负极端子36短接。因此,上述方式中,将磁吸件31分设为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两部分,并进一步通过隔板322将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隔离开,能够减弱第一子磁吸件310与第二子磁吸件312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减少二者之间相互影响而对耳机本体200的充电所带来的不利。
进一步地,隔板322的外端面3221可与第一子磁吸件310的外端面3104和第二子磁吸件312的外端面3124彼此平齐,而正极安装柱326和负极安装柱328相对于支撑面3201的高度可小于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相对于支撑面3201的高度,从而在对应正极安装柱326和负极安装柱328的位置处形成凹陷,以分别对应并收容受电插头100中的正极安装柱106和负极安装柱108。需要指出的是,此处对于隔板322的外端面3221与第一子磁吸件310的外端面3104和第二子磁吸件312的外端面3124之间的平齐不做严格限定,例如,在满足使用要求的范围内,外端面3221、外端面3104及外端面3124三者之间可具有一定角度的倾斜、或者形成起伏的凹凸结构等。
具体地,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可进一步与隔板322配合,以形成由第一子磁吸件310与隔板322共同定义的第一接插孔30a和由第二子磁吸件312与隔板322共同定义的第二接插孔30b。其中,第一接插孔30a和第二接插孔30b分别沿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轴向设置。第一接插孔30a至少部分由第一缺口310a形成,第二接插孔30b至少部分由第二缺口312a形成。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接插孔30a和第二接插孔30b的形状分别与受电插头100的正极安装柱106和负极安装柱108的形状匹配,从而分别用于接收受电插头100的正极安装柱106和负极安装柱108,以将受电插头100与供电插头300插接固定在一起。其中,在正极安装柱106和负极安装柱108分别插置入第一接插孔30a和第二接插孔30b内时,检测端子18与隔板322对应,正极端子12的外端面120和负极端子14的外端面140分别与正极端子34的外端面340和负极端子36的外端面360对应并抵接在一起而构成通路,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分别插置入受电插头100的凹陷区10a1,具体分别插置于基座主体102分别与正极安装柱106和负极安装柱108之间的间隔区域内,而使得磁吸件16与磁吸件31相互对应,并间隔隔板104而吸附在一起,以使得正极安装柱106和负极安装柱108插置更加牢固,正极端子12的外端面120和负极端子14的外端面140分别与正极端子34的外端面340和负极端子36的外端面360接触更加稳定、充分。
进一步地,第一接插孔30a和第二接插孔30b垂直于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的轴向的横截面的面积和/或形状可不同,例如,第一接插孔30a和第二接插孔30b垂直于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的轴向的横截面的形状相同或相似,但是第一接插孔30a垂直于第一子磁吸件310的横截面的面积小于第二接插孔30b垂直于第二子磁吸件312的轴向的横截面的面积。对应地,正极安装柱106和负极安装柱108分别与第一接插孔30a和第二接插孔30b的形状和/面积匹配,因此,正极安装柱106垂直于基座主体102的轴向的横截面的面积小于负极安装柱108的垂直于基座主体102的轴向的横截面的面积。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垂直于第一子磁吸件310与第二子磁吸件312的轴向的横截面的面积和形状均可一致,因此,对应的第一缺口310a和第二缺口312a垂直于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的轴向的横截面的面积和形状一致。具体可以通过调节隔板322在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之间的位置来增大或减小第一子磁吸件310或第二子磁吸件312与隔板322之间的间隔区域来使得第一接插孔30a垂直于第一子磁吸件310的横截面的面积小于第二接插孔30b垂直于第二子磁吸件312的轴向的横截面的面积。或者,在一个应用场景中,隔板322居中设置在第一子磁吸件310和第二子磁吸件312之间的间隔区域内,其中,隔板104朝向第二子磁吸件312一侧进一步设置有第三缺口322a,该第三缺口322a与第二缺口312a配合形成第二接插孔30b,从而使得第一接插孔30a垂直于第一子磁吸件310的横截面的面积小于第二接插孔30b垂直于第二子磁吸件312的轴向的横截面的面积。
通过上述方式,正极安装柱106和负极安装柱108仅能够对应插置在第一接插孔30a和第二接插孔30b内,一方面使得受电插头100与供电插头300实现防呆接插,另一方面,避免用户使用过程中在分不清插接情况时而将供电插头300与受电抽头硬插在一起而对插头造成损伤,从而对插头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3,电线33相对于插头本体30的出线方向B与磁吸件16朝向受电插头100的外端面C之间平行或倾斜设置。其中,出线方向B为在自然状态下电线33与插头本体30连接的根部的延伸方向。
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种情况,电线33相对于插头本体30的出线方向与供电插头300与受电插头100的插接方向一致,此时,供电插头300和受电插头100之间只需要克服二者之间的吸引力即可断开连接,而二者之间的接插实际所需要的吸引力通常比较微弱,因此,二者之间的连接很容易断开,从而不利于充电的进行。
本实施方式中的供电插头300与受电插头100的插接方向与磁吸件31朝向受电插头100的外端面垂直,因此,该电线33相对于插头本体30的出线方向与供电插头300与受电插头100的插接方向垂直,或者倾斜。此时,供电插头300和受电插头100之间若要断开,除了要克服二者之间的吸引力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克服磁吸件31与受电插头100的凹陷区10a1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使得供电插头300和受电插头100之间的连接不会轻易断开,以提高充电的有效性以及充电效率。
具体地,在一实施方式中,电线33相对于插头本体30的出线方向B与磁吸件31朝向受电插头100的外端面之间的倾斜角度小于30度,例如可以为0度、5度、10度、15度、20度、25度等。其中,该倾斜角度越小,断开供电插头300与受电插头100之间的连接所需要的力越大,具体倾斜角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具体地,所述插头本体30包括一侧表面301,在该供电插头300与受电插头100接插固定时,该侧表面301朝向受电插头100设置,且最靠近该受电插头100。其中,磁吸件31凸出于插头本体30的侧表面301设置。
进一步地,受电插头100的凹陷区10a1的开口边缘具有一最靠近电线33与插头本体30之间的连接位置的边缘点D,侧表面301与边缘点D之间的最短距离为a,磁吸件31在出线方向B上的投影尺寸为b,其中,5≤b/a≤10。具体地,b/a可以为5、6、7、8、9、10等。在一个应用场景中,a为0-3mm,如0、1mm、1.6mm、2mm、3mm等;b为8-12mm,如8mm、9mm、9.4mm、10mm、11mm、12mm等,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头包括:
插头本体;
磁吸件,设置于所述插头本体上,用于通过磁性吸附方式保持固定在相匹配的另一充电插头的凹陷区内;
电线,与所述插头本体连接,其中所述电线相对于所述插头本体的出线方向与所述磁吸件朝向所述另一充电插头的外端面之间平行或倾斜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线方向与所述外端面之间的倾斜角度小于3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线方向为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电线与所述插头本体连接的根部的延伸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吸件凸出于所述插头本体的侧表面设置,所述凹陷区的开口边缘具有一最靠近所述电线与所述插头本体之间的连接位置的边缘点,所述侧表面与所述边缘点之间的最短距离为a,所述磁吸件在所述出线方向上的投影尺寸为b,其中5≤b/a≤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吸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子磁吸件和第二子磁吸件,其中所述第一子磁吸件和所述第二子磁吸件的轴向彼此平行,且分别设置有彼此相对的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分别沿所述第一子磁吸件和所述第二子磁吸件的轴向延伸且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子磁吸件和所述第二子磁吸件的外端面和内端面;
所述插头本体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包括基座本体和隔板,其中所述第一子磁吸件和所述第二子磁吸件间隔设置于所述基座本体上;
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内,且分别与第一子磁吸件和所述第二子磁吸件间隔设置;
其中,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子磁吸件和所述第二子磁吸件的间隔区域内,以隔离所述第一子磁吸件和所述第二子磁吸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本体设置有一支撑面,所述第一子磁吸件和所述第二子磁吸件的内端面支撑于所述支撑面上,所述隔板凸出设置于所述支撑面上,所述第一子磁吸件和所述正极端子位于所述隔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子磁吸件和所述负极端子位于所述隔板的另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进一步包括环形凸缘,所述环形凸缘凸出设置于所述支撑面上,进而与所述基座本体配合形成一凹陷区,所述隔板连接所述环形凸缘两侧,进而将所述凹陷区分割成第一子凹陷区和第二子凹陷区,所述第一子磁吸件和所述正极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一子凹陷区内,所述第二子磁吸件和所述负极端子设置于所述第二子凹陷区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进一步包括正极安装柱和负极安装柱,所述正极安装柱和所述负极安装柱凸出设置于所述支撑面上,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子凹陷区和所述第二子凹陷区内,所述正极安装柱和所述负极安装柱分别设置有正极安装孔和负极安装孔,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分别插置固定于所述正极安装孔和所述负极安装孔内,所述正极安装柱和所述负极安装柱进一步插置于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内,所述正极安装柱和所述负极安装柱相对于所述支撑面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子磁吸件和所述第二子磁吸件相对于所述支撑面的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本体、所述隔板、所述环形凸缘、所述正极安装柱和所述负极安装柱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子磁吸件紧配固定于所述环形凸缘与所述正极安装柱之间,所述第二子磁吸件紧配固定于所述环形凸缘与所述负极安装柱之间,所述隔板的外端面与所述第一子磁吸件和所述第二子磁吸件的外端面彼此平齐。
10.一种骨传导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骨传导耳机包括耳机本体和充电器,所述充电器上设置有供电插头,所述供电插头为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插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757695.6U CN209786360U (zh) | 2019-05-23 | 2019-05-23 | 充电插头及骨传导耳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757695.6U CN209786360U (zh) | 2019-05-23 | 2019-05-23 | 充电插头及骨传导耳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786360U true CN209786360U (zh) | 2019-12-13 |
Family
ID=68788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757695.6U Active CN209786360U (zh) | 2019-05-23 | 2019-05-23 | 充电插头及骨传导耳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786360U (zh) |
-
2019
- 2019-05-23 CN CN201920757695.6U patent/CN20978636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786242U (zh) | 充电插头及骨传导耳机 | |
CN114615603B (zh) | 骨传导扬声装置 | |
CN117528316A (zh) | 骨传导扬声装置 | |
CN209787387U (zh) | 骨传导耳机 | |
CN216795282U (zh) | 一种新型骨传导振子以及骨传导蓝牙耳机 | |
CN110602599B (zh) | 无线耳机及其充电盒 | |
US10674246B2 (en) | Receiver-in-canal assembly comprising a diaphragm and a cable connection | |
CN110166907A (zh) | 发声装置 | |
CN111987501B (zh) | 充电插头及骨传导耳机 | |
CN209786360U (zh) | 充电插头及骨传导耳机 | |
CN209786241U (zh) | 充电插头及骨传导耳机 | |
CN111987500A (zh) | 充电插头及骨传导耳机 | |
CN109547889B (zh) | 磁吸接头及骨传导扬声装置 | |
WO2023236998A1 (zh) | 一种充电装置及骨传导耳机 | |
CN106341759B (zh) | 一种音腔结构及包括该音腔结构的智能对讲机 | |
TWM609350U (zh) | 第一磁性連接器及磁性連接器組合 | |
CN208889313U (zh) | 一种压电有源蜂鸣器 | |
US2582287A (en) | Electromagnetic earphone | |
CN106450077B (zh) | 用于听力装置的电池组件 | |
CN109561366B (zh) | 磁吸接头及骨传导扬声装置 | |
JP7429403B2 (ja) | 非常用電源装置 | |
CN210469702U (zh) | 一种蓝牙耳机的充电装置 | |
CN219106342U (zh) | 锂离子电池 | |
CN219998664U (zh) | 骨传导耳机充电转接头 | |
CN210542054U (zh) | 一种具有闹钟功能的防噪音耳塞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